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9)

  未四、五无量 (分五科)  申一、标

  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第四个颂和第五个颂合为一科,这一科里一共分九科,现在是第四科「五无量」,就是五种无量,分五科,第一科是标。「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应该是入圣位的菩萨,对于五种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他能够发起一切善巧作用,就是一切有智慧的作用,一切有智慧的作用,其实就是劝化一切众生发心修学圣道,就是这件事,这是标,下边第二科是征。

  申二、征

  何等为五?

  这五无量是什么呢?

  申三、列

  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

  这是第三科列出来。第一种无量就是「有情界无量」,第二种是「世界无量」,第三种是「法界无量」,第四「所调伏界无量」,第五是「调伏方便界无量」,是列出来五种无量的名字。

  《披寻记》一五四一页:

  「能起一切善巧作用者:成熟有情方便善巧总有六种」,佛菩萨度化众生,能令有情的善根成熟,成熟有情的善根,是菩萨的方便善巧,菩萨用方便善巧的智慧,能为众生栽培善根,能令善根得成熟,能令解脱。总有六种的差别,「如前菩萨方便善巧中说」。「如前菩萨方便善巧中说」,我们已经学过了,「是名一切善巧作用」。

  这六种,第一种是诸根成熟,第二种是善根成熟,第三种智慧成熟。这个诸根成熟,就是由于菩萨的善巧方便的教化,使令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障碍。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解脱了报障,那就叫做诸根成熟。第二种是善根成熟,就是解脱了业障。第三种智慧成熟,就是解脱了烦恼障。解脱了烦恼障,就是得圣道了。

  这个善根成熟,解脱业障,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情形,不会做错事了。若做错事,就是你会造罪,那就还有业障。而诸根成熟,解脱报障,报障就是一个果报,像我们忽然间有这样的病痛,忽然间有那样的苦恼,那就是报障。能解脱报障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没有这些苦恼的事情。如果说我们用病痛来解释,就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身体永久是健康的而没有病痛,那就是解脱了报障。第二个意思,这些不健康的事情也会出现,但是不障碍,那叫做解脱报障。

  这件事呢,你常常静坐,你静坐有一点相应,你会感觉到这件事。就是我不静坐的时候,我感觉腿疼、头疼、腰疼…很多的苦恼,可是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一入定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这些事没有了,不感觉有病,身体健康,有这个事情。如果我不欢喜静坐,那好,你就不静坐,不静坐的时候,这个病痛来了呢,你就是受病痛的折磨,你没有办法解脱它。但是常常静坐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没有这件事,他一入定,就什么事都没有,没有病了。

  我不要说名字,我们南院的同学里面,有的人有这种事情。他离开我们佛学院了,她现在也有这个境界。她一静坐,这个奢摩他的止一现前的时候,她心里面一安住,明静而住,就没事了。这种人自然不懈怠,不需要有监学:「你为什么不来静坐?」不需要这件事。所以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我才能够闭关?」就是要达到这个程度。这个程度是什么呢?就是未到地定。你成就未到地定呢,当然初开始的未到地定,还软弱一点,要再向前进,再向前进,应该是接近初禅的时候,就有这个境界。那他一入定是个快乐的事情,他不会说:「我不欢喜静坐,你们去静坐,我不静坐。」没有这回事情。

  这个静坐这件事,与学习佛法有关系。学习佛法对于静坐有什么关系?他能掌握到方法。掌握到方法呢,他就容易相应。我们说一个很粗显的事情,譬如说,我一静坐的时候…,我们现在静坐,这个功课表安排的不太好,不太合适,要安排出来经行的时间,不要一开始到就静坐,不要这样。一开始经行,先经行一会,或者经行五分钟都好,经行十分钟也可以,早晨起来静坐呢,经行不要超过一刻钟,经行有什么好处呢?其中有一个,就是它对于修止、修观有帮助。你先经行一会,然后再静坐,好一点,所以先经行。然后上座的时候,你愿意修止的话,你一定要有所缘境,把心安住在所缘境这里,这话就说到这里,实在…,也没有错,并没有说错。

  我们用出入息做所缘境,这个心呢,就是知息出,知息入,这样子就好了。当然已经成功的人,这样就可以了,他能明静而住,从欲界定到未地定,到初禅,他很快的就到初禅了。但是我们有的人,不能否认是有业障,还是有业障。有业障这件事办不到,你心一住呢,也有所缘境了,但是心就不安住,就跑了,就去打妄想了,那怎么办呢?说我们学习了《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但是你学习是学习了,你不温习,就等于没学不知道。

  那它告诉什么方法呢?「于所缘境数数忆念」,这个方法很好,它就能使令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不动,它就没有妄想进来,那么你的奢摩他止就相应了,要数数忆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忆念这个出入息。「数数忆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忆念所缘境。忆念这个息的出、息的入,所以你若数息,数这个出入息,一、二、三、四、五,那正是数数忆念的意思。心就不跑,就能安住不动。所以你要记住数数忆念,这是个方法。你这个方法不用,那多数是不能安住,心就要跑。但是也可能数数忆念还是不行,心还是要跑,那也可能的。若是这样子的话呢,那就停下来,不要修止,你就修观。修观应该是决定相应的,就和打妄想一样嘛,但是它和妄想的内容不同,打妄想就是散乱的贪、瞋、痴的虚妄分别。现在是要经论上的法语作你修观的内容,就是思惟这个内容。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这几句话,这法语把它背起来,背起来呢,就这样思惟,和打妄想一样,那有不相应的事情呢?一定是这样想嘛,把它想了一段就停下来,不要时间太久。或者你欢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用《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依照这个去思惟。当然这样思惟,你要预先学习一下,你要低头,不要太高慢,「我向你请问?」你不要这样子,或者没人可请问,可以看注解。看注解,这当然也是有问题。

  所以一定是要多学习,学习这个《中观论》,学习《大智度论》,你学习这个,你决定能通达诸法自性空的道理。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心经》就是一个修行的次第,你就照那去思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思惟。思惟完了就停下来,不要思惟很久,然后再修止。它有可能就好一点,因为没有得定,欲界定也没有成就,那你这个止不要时间多,或者是一刻钟,或者是三十分钟也可以,然后再修观。

  这样子周而复始,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它就会好一点。那么你这就能够得到欲界定,得到了调顺寂静,最极寂静,可能会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你常常修,常常修,其他的事情是第二件事,这件事是我第一件大事!我不可以停下来的。那你若时间久了,就能得未到地定的呀!得到未到地定,你自己欢喜做件事,因为有轻安乐了,那有不欢喜这件事呢?得了未到地定以后,你自己能够入定,也能使令身体健康,但是不能说没有病,还可能有病的,但你心里和以前也不同,想法不一样。得了定以后,你的理解力也会强一点,这个定能帮助你有智慧,这叫做增上心。

  增上心,心就是定,这个定有增上的力量,能帮助你得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但是它能帮助你有智慧,所以叫做增上心。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就是这样意思。定和慧是两回事,不能说定就是慧,不是这样意思。但是你若得了圣道的时候,或者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这个忍位以后的时候,定里面有慧的意思,那个情形不同,那是由你修成就的,实在定是定,慧是慧,但是互相有关系。到那个时候,你有未到地定以上的奢摩他的功夫,心情快乐,对教义的学习也快乐,静坐的时候也快乐,把经书这个本子打开,心情也快乐,这是什么境界呀?这是非常难得的境界。

  不过有一件事呢,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也有可能这狂妄的心会起来:「嘿呀!我现在可以做大法师了」,就会有这个情形,但这是个错误。若这个时候,你不能安住,你妄动,就可能会破坏你这个境界,你成就这个境界会失掉了,因为没到不退转。你若从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到初禅,这时候好一点就不容易破坏,还是能破坏的,但是不容易,不是小小的境界就会破坏。你这个止观的力量强,小小的境界,就是特别令人颠倒的境界,你的正念一提起来,就什么事没有。若是你未到地定还没成就,你是不欢喜静坐的人,那个境界来了,你就随着去了,你不能同它作战的呀!你没有力量同那个烦恼作战的。

  我个人的看法,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如果肯努力,得圣道的人很多,不是你一个人,很多人都能得圣道,但是就是没有掌握到这个方法,这个道次第没有。这个方法,我这么看,就是《瑜伽师地论》是最完备。所以人家若肯到这来学习,我心里欢喜,「哎呀!你能学习圣道很难得呀!」我心里很欢喜,但是来不成,无可奈何的。

  我认为,当然不是说我们汉传佛教,我都看见了,我只是看见一少份。我也到过中国大陆,但是我走的地方少,台湾我也去过,但是地方也不是我都看见了,我就有一点感觉,各地方都缺少阿阇黎,缺少老师。若是我们把《瑜伽师地论》能够用功的学习,其他的人我是非完全放下,你不分别就没有事,很明白的一件事,你不分别就没有事,你若分别,很多的问题。不分别就没有事,把那都放下,你就安心的学习止观,安心的学习静坐,安心的学习《瑜伽师地论》。当然前面,你们后来的同学还是没有学习,有时间应该把它补习。

  我感觉到你们都比我智慧高,你们读书都比我多,读书比我多,智慧也高,我有欢喜心。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办佛学院?我办佛学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欢喜学习佛法,我也欢喜有人来和我共同学习,只此而已,没有别的。我不敢说我弘扬佛法,我没有这一件事,我没有到那个程度。只要是这样学习呢,你一定成功。因为我感觉到你们都很有善根,前多少生,都是遇见过佛菩萨为你们作善知识,不是平常人,所以现在你肯发心的时候,佛菩萨就来同你接近,你应该感觉到这件事,应该有感觉的。所以你现在好好努力,决定成功,可以保证这件事,但是要努力。

  你本身要努力,其他的事情另一回事,你本身要付出来力量。其中有一个条件,不是无条件的,就是其他的事非不注意,不要放在心上,没有事,只要你不分别就没有事。因为我感觉到,到我们这里来的同学,在家居士都在内,都是有诚意要学习佛法的,所以其他的事情都不要紧,都不要紧。如果没有心学习佛法,那个人的烦恼是有问题,他内心的烦恼,你要注意一点,可以注意一点,我们都是发心,有诚意来学习佛法的人,他就是有烦恼,那烦恼有办法调伏的,只要你不要去触动就没事,你安心的学习,一定是和平的,没有什么事。

  所以这上面说,「如前菩萨方便善巧中说,是名一切善巧作用」,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这个智慧成熟,那是要得圣道,解脱了烦恼得圣道。而这个诸根成熟里面,我刚才说,这个地方,我没有神通,你们心里怎么想不知道,对我个人有点吸引力,就是你若达到未到地定以上,到了初禅,就会有这种事情。就是有病痛的时候,你一入定,就没有病痛。

  我再说明白一点,就是那个同学,他在台湾给我打电话,他和别人不说这话,他和我说:「一入定的时候呢,心里一明静而住的时候,这个病痛就没有了。」这件事对你没有吸引力吗?但是你要努力、要用功。这个有六种,那么后三种是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这个善根成熟,有这三种不同。前面我们在〈声闻地.趣入品〉已经讲的很详细了,我现在不解释了。

  申四、释 (分二科)  酉一、别辨相 (分五科)  戌一、有情界无量

  云何有情界无量?谓六十二诸有情众,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若依相续,差别无边。

  这是第四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五科,第一科是有情界无量,就是这五种无量,一样一样的解释它的相貌。「云何有情界无量?」怎么叫做有情界无量呢?这个「情」就是虚妄分别,他有心意识三界的心、心所法都是虚妄分别。你有心、心所法就叫做有情。这个有情的世界,有情这一类是很多的,有多少呢?「谓六十二诸有情众」,分六十二类诸有情众,这就叫做有情界,「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六十二种在〈意地〉那已经一样一样都列出来了。

  「若依相续,差别无边」,若是观察它的相续,什么叫做相续,就是这个身体、这个果报、这个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不是断灭的,前一个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色、受、想、行、识又出现了,这样子叫做相续,不是中断的。我们凡夫没有天眼通,这个生命死了以后,就看不见再有什么,看不见什么,好像是中断了,但事实上不是,有天眼通的人能看见,它没有中断,是相续的。所以若依相续的生命上看,那此生命、彼生命的不同,那就不只是六十二诸有情众,那是无量无边的太多了,所以叫做有情界无量。

  《披寻记》一五四一页:

  「如前〈意地〉已具条列等者:有情种类有六十二,此如〈意地〉中说。(陵本二卷十八页)「依有情身一一相续,应知彼彼差别无边」。应知彼彼的差别是很多的。这是第一个有情界无量,下面第二科是世界无量。

  戌二、世界无量

  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一切,皆当了知。

  怎么叫做世界无量呢?「谓于十方无量世界」,这虚空是没有边际的,在虚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有名号的,各各都是不一样的。「如此世界,名曰索诃」,像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名字叫做索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此界梵王,名索诃主」,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梵天王,就是指初禅天的梵天王,他的名字叫索诃主,他是这个世界的主,所以世界叫做索诃。这个索诃,我们通常都是翻个堪忍,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行菩萨道的菩萨要堪忍,能忍耐众生的触恼,佛菩萨还是慈悲,大慈大悲的教化众生,所以叫索诃,这是约佛菩萨来说。约众生,这个世界的众生,受很多的苦,他也能忍,不忍也得忍,就是叫做堪忍。

  但是我看《解深密经疏》,圆测撰。圆测法师他不是汉人,是高丽人,韩国人。他那上解释这个索诃翻个忍,为什么翻个忍呢?因为这个世界的梵王名字叫做忍,为什么他名字叫做忍呢?就是这个梵天王,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名字叫做忍。怎么讲呢?那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他能够容忍,你触恼他,他能容忍,他对别人有荣誉的事情,也能够忍而不嫉妒,他有这个忍。这个梵天王在人间的时候,有这个功德,所以现在他做了这个索诃世界的王了,大梵天王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叫做索诃世界。这么讲,那和前面的解释完全不一样了。

  「如是一切,皆当了知」,就是每一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的相貌不一样,世界的名字也是不一样。这个世界呢,当然有的世界是殊胜庄严,有的世界比较不是那么殊胜庄严,有胜有劣,有粗有细,也有凡夫世界,也有圣人的世界,各式各样的这些世界呢,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如影像那样子,如水中月,如梦中镜,都是不真实的。

  戌三、法界无量

  云何法界无量?谓善不善无记诸法,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

  「云何法界无量?」这是第三科法界无量,这个法界无量怎么讲呢?「谓善不善无记诸法」,这个法是指名言说的,这是善法,这是不善法,这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是无记的一切法,这个名言有无量无边的,这是有漏法,这是无漏法,各式各样的。「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所以叫做法界无量。下面第四科所调伏界无量。前面有一个有情界无量,现在这里说所调伏界无量,也是指有情说的。

  戌四、所调伏界无量 (分二科)  亥一、征

  云何所调伏界无量?

  「云何所调伏界无量?」这是征。下边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列种类,所调伏界也是一类一类的,分两科,第一科是列,分十科,第一科是一种。

  亥二、释 (分二科)  天一、列种类 (分二科)   地一、列 (分十科)  玄一、一种

  谓或有一种所调伏界。一切有情可调伏者,同一类故。

  「谓或有一种所调伏界」,就是在无量的有情界里边,有一种是佛法所调伏的众生,那表示有的众生是不接受调伏的,他不相信佛教,一类的众生是接受佛菩萨的教化的,那就是所调伏界。「一切有情可调伏者,同一类故」,在无量的有情里边,有一类的有情,是可以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调伏他的烦恼,这些所调伏的众生,虽然也有差别,但是同属于可调伏的一类的,所以叫做一,这是一种,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分两种。

  玄二、二种

  或有二种所调伏界。一、具缚。二、不具缚。

  「或有二种所调伏界」,所调伏的众生分两类,一是具缚的,二是不具缚的。

  《披寻记》一五四二页:

  「具缚不具缚者:一切异生,是名具缚」,就是一切的异生。这个「异生」,就是他的烦恼,众生都有烦恼,但是烦恼和烦恼也不一样,这个业也不一样,大家都有业力,但是业力与业力还是不一样,因为你受果报不一样,就是业力不一样的关系,这个惑、业、苦都是不一样,所以叫做「异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烦恼,不同的业力,因此而受不同的果报,这就叫做异生。那么若是入圣道了呢,叫做同生,大家都是通达一切法无我,智慧也是相同,将来都得到寂灭性,通达诸法寂灭相的果报,得涅槃都是相同的。所以众生是异生,是名具缚。

  这个具缚就是他虽然能接受佛菩萨的教化,但是他现在还没能断烦恼,烦恼还是完全具足的,见烦恼、爱烦恼…所有的烦恼都具足的。「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向有学圣者,名不具缚」,修学四念住,成就了须陀洹的时候,就是断了见烦恼了,这个烦恼很多,但是一部份烦恼不具足了,这个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是到了阿罗汉向,他现在不是阿罗汉,但是向阿罗汉去了,就是成三果之后,继续修四念处的时候,就是向阿罗汉去了,但还没有成阿罗汉,这是「乃至阿罗汉向有学圣者」,从初果到阿罗汉向,这样多的圣人,他们都还是要继续学习四念处的。这个时候他们都是圣人了,「名不具缚 」,那么多的烦恼里面,他断除去多少,就是烦恼不具足了,还有烦恼,但是一少份,是这个意思,若是得阿罗汉呢?那就不在此例了,就不在这个范围内了。「如显扬论说。(三卷十四页)」有解释这个名词的。这是二种,下面第三科说三种。

  玄三、三种

  或有三种所调伏界。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

  这个善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信、戒、闻、舍、慧也可以,他这个善根钝,什么叫做钝呢?就是于所知事迟钝的理解,他去思惟观察这件事,比较慢,非常的慢,不是说他不懂,但是他的智慧慢,迟钝的理解,所以叫做钝根。

  这个中根也是对于所学习的佛法,他比钝根好一点,就是这样子,就是刚才说的,或者信、进、念、定、慧这个根,他钝一点,他比钝根强一点,但是还不如利根,所以是中间。

  利根就是对于所学习的佛法,他很迅速的就理解了,他的智慧的活动很迅速,而且还能够有广大、深刻的思惟,那个钝根的人,理解的很慢,而且理解的范围少,微劣的理解,这个利根的人呢,他理解的快,而且理解的深广,能很迅速的得圣道、得解脱,所以叫做利根,那么分这么三种不同。下面第四。

  玄四、四种

  或有四种所调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

  「或有四种所调伏界」,所调伏的这个众生界,那四种呢?一是剎帝利,剎帝利翻个田主,就是指统治阶级说的。二、婆罗门,翻个净行,就是这个人读书很多,有高尚的意愿,有高尚的思想,是想要得涅槃的,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但是不是佛教徒。三、吠舍,这是指商贾说的,做生意的人。四、戍达罗,就是农民,这一类的人。这四类的人呢也都可以接受佛教。

  玄五、五种

  或有五种所调伏界。一、贪行。二、瞋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思行。

  「或有五种所调伏界」,这是说五种。那五种?一是贪行,二、瞋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思行。「一、贪行」,这个行,就是心行,就是心在活动叫做行。这贪心的活动很厉害,这个人贪心为什么会那大呢?就是他前多少生,一直的这样熏习,所以今生他的贪心很大,一种很卑劣的境界,他感觉也很可爱,何况特别胜妙的呢?这贪心非常大,这个贪心大,一个是长时的有贪心,一个是贪心本身有力量,这叫贪行者

  「二、瞋行」,瞋行就是瞋恨心,瞋恨心为什么会那么大呢?也是他前多少生一直的这样熏习,小小的一点不如意,他就会勃然大怒,瞋的不得了,小小的不如意,他的这个瞋恨心就很大,那叫做瞋行,为什么这样?就是前多少生一直这样熏习来的,不是自然是这样子。说他原来的脾气也并不很大,但是常常愤怒呢,这个愤怒心也会大。譬如说在一个地方,没有人触恼你,你也常常学习经论,常常静坐,烦恼逐渐逐渐就会轻微,说到一个地方不静坐了,你和这些凡夫的世界常常来往,也常常就是这样子,不如意就愤怒,你不加以控制,这个瞋心又会大起来,这不是说一定是前多少生的熏习,你这一生常常熏习,它也是这样,就感觉出来,也是这样的。

  若是你在一个地方住,我倒不是赞叹我们这里好,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说烦恼的活动,这个同学他常常静坐,他的身口意比较清净,他不轻易触恼人,那么这个时候,你和这些人在一起住,你的烦恼也就轻,别人都不触恼你,你也就不好意思触恼别人嘛!那你的烦恼不动,常常这样子,烦恼就轻微,自然是轻微了,你自己要认识这件事,「哎呀!我以前在什么地方和那些苦恼的人在一起常常烦恼,我现在和这么多修梵行的人在一起,烦恼少」,你要认识这件事,这是一个认识。

  还应该有第二个认识,就是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不是说,我认识这个字,我也会讲,不是这样子学习佛法,这样子学习佛法的方法还不具足的。你要知道什么?你学习了这个佛法以后,你随时就要用,现在就用!这上面说,一切依他起的因缘生法,就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说阿赖耶识所变现,这好像是唯识宗说的话,其实也是普遍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也就是你业力所变现的一切法,我为什么这个身体这样子?这是我的业力变现的,你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子?那是你的业力变现的,业力是无量无边的差别,所以所变现的境界也是不一样,这些事情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梦中境,都不真实。

  你这样学习了以后,你也就这样用:我看见这个高山,这是业力的变现,是共业所变现。我们现在这个境界,这是大家的共业,不是所有人的共业,这是我们这一部份人的共业,这些也是业力所变现,也是如幻如化,是不真实的。当然这样子想也是可以,但是加上一个譬喻好一点,如水中月,如梦中境,水里有月亮和天上月好像一样,但是这个水中的月是假的,有而不真实。说我现在看见这个高山,如水中月,就是不真实。我看见一个法师在这里走过去,如水中月。你常常要这样思惟观察,常常这样的如理作意,就是你要这样用,常常这样作用的时候呢,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个贪心就轻一点,这个瞋心也轻一点,这个烦恼就轻微。

  我们学习唯识上,从〈真实义品〉到现在这里,常常的碰到这句话,「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常常遇见这句话,遇见这句话你要用,现在我听见某位同学赞叹我,说我很有智慧,说我静坐的功夫很好,还说了很多赞叹我的话,你马上要用这一句话,「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是有而不真实的,是毕竟空寂的」。你常常这样用呢,这个烦恼就轻,这个贪、瞋、痴、慢,各式各样的烦恼就轻微,它和以前,你不用这句话,那个心里上的反应不一样,而且你常常作如是观,当然这叫如理作意,还不是修观,修观是要有奢摩他相应的时候,叫做修观,那力量就是更大了,能调伏烦恼。

  「三、痴行」,就是愚痴,不明白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的,我不知道色、受、想、行、识里面是无我无我所的,这叫做愚痴,不是说那个人像牛似的,不是这个意思。这样子痴行,只有明白佛法,能够学习佛法,还能够修止观,那愚痴就轻一点。如果我们学习佛法而不肯这样用,我虽然学习了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我行在有中,我还是执着一切法都是真实的,还是原来的老习惯,那就叫做痴行,他的心是愚痴的呀!说这个人大学教授,非常有学问,在佛法来说,是愚痴人。这个佛法你看有多高?境界是很高的呀。这个痴行呢,也是熏习来的,你不要说这个人很笨,你常愚弄他,你若这样作,将来你就会愚痴,你就会笨,也是因缘所生法。

  「四、是慢行」,慢就是高慢,瞧不起别人,你常常这样做,将来你得的果报,也会笨,被人瞧不起呀。这个慢,就是看见一个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生高慢心,或者是看见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也生高慢心,「你还是不如我」,这就是慢,常常分别这件事。

  「五、寻思行」,寻思是什么呢?就是遇见什么事情,他不是在表面上就相信了,你说这样我就相信了,你叫我这样子我就这样子,不是,他要内心思惟,就是深入的推度这件事,观察思惟这件事,这叫做寻思行。而寻思行呢,也就是散乱,因为这个不是正观,不是修止观的观察。寻思行这种人,你叫他相信佛法,那是不容易的,他要自己去思惟观察,感觉到有道理那才能相信,不是你说我就相信了,这种人是这样子。这样子寻思行呢,你劝他相信佛法不容易,当然有的时候也有可能,他若相信了佛法以后,他的信心也会强一点,因为不是你说我就相信,他经过自己观察思惟,「哦!有道理」,他才能相信。但是这里边是说什么呢?就是妄想特别多,而且特别有力量。寻思也包括前面说的贪行、瞋行、痴行,我们说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那应该属于贪行、瞋行、痴行这一类的。现在这个寻思是说普遍的,他遇见什么事情,他不轻易的就这么决定了,要经过思惟观察的,那就叫做寻思行。

  《披寻记》一五四二页:

  「五种所调伏界等者:此中五种补特伽罗,〈声闻地〉中广显其相应知。那里边有详细的解释(陵本二十六卷八页),我们可以再到那里去读一读。这下面是第六科。

  玄六、六种

  或有六种所调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脱。六、已解脱。

  这是六种。

  《披寻记》一五四二页:

  「在家出家等者:处家白衣」,处者居也,就是在家的这个白衣,穿白色衣服的人,其实也有不穿白衣服的,总而言之是在家人,这个在家人是干什么的呢?「受用五欲」,这个受用两个字,我费了好多的时间去查这个字典,它怎么讲呢?这个受是承受,这个用是什么东西?是财富。这个受用,就是这种人积聚了很多的财富,就去享受五欲,叫做受用五欲,就是在社会上做种种的事,积聚很多财富,然后就是享受,唯利是图,就是做这种事情的人。

  「营构俗业」,这个「营」就是造作,这个「构」,构者谋也,他造作很多的事情,在那里计划,做这个事情可以发财,做那个事情可以发财,就是营构世俗的这些发财的事情,叫做营构俗业。「以自活命」,积聚了很多的财,这样子来活命,就是做这个事情的人,是名叫做在家。

  「若持出家威仪相貌」,如果是保持出家人的威仪相貌,出家人的威仪就和在家人不同了,他行住坐卧的威仪和在家人不一样,他有出家人的相貌,出家人剃了发,着了袈裟。「弃舍俗境」,弃舍了在家人「受用五欲,营构俗业」,这些事情都弃舍了,不做这个事情。「受持禁戒」,弃舍了俗人唯利是图的这一切业,那么他干什么呢?他若受了戒,而后能够保持,受持不犯,清净他的身心。「如法乞求」,就是依据佛所开导的方法,去乞求衣、食、住所需的事情。「清净自活」,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活命,而不去贪财,自己不生产,这就指「清净自活」。清净自活也容易有问题呢,就是容易说谎话,欺骗在家居士,他能够拿到钱来,这是不合道理的,那就不是清净自活了。「是名出家。如《显扬论》说。(三卷十三页)」,也解释这件事。

  「未得善根资心相续」,说是我相信佛法,或者还是在家,或者已经出家,但是没能够「得」,得者成就也,这个善根呢,就是信、戒、闻、舍、慧,简单说就是戒、定、慧,没能学习戒,也没能学习定,也没能学习慧,没有这样栽培的话呢,这个善根不成就。

  「资心相续」,这个信、戒、闻、舍、慧;信、进、念、定、慧,这些善法,你若常常的学习的话呢,「资心相续」,资者蓄也,储蓄,这个善法的功德,储藏在你的心里面,相续下去,而不会失坏,这个善根成就了以后,它储藏在你心里面,相续下去。譬如我现在学习佛法成就的善根,它相续下去。相续下去呢,你继续的熏习呢,它的力量继续增长,那你有希望得圣道了。

  「未得善根,资心相续」,你没有这样学习佛法,虽然出了家,没有学习佛法,没有学习戒、定、慧,你没能资心相续。「不能现法」,就是不能在现在的生命体,这个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现在的生命体里边。「证见谛理」,你能觉悟了谛理,你成就了无分别智呢,就见到诸法寂灭相。这件事不能办到,「不能现法证见谛理」。

  「不得现法下中上乘所证寂灭」,前边「不能现法证见谛理」,这句话是通说的,「不得现法下中上乘所证寂灭」是别说的,就是分别下、中、上乘,声闻乘是下,缘觉乘是中,菩萨一佛乘是上,就是这三种佛法里面,「所证寂灭」,都办不到。这个事情,说明白了呢,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就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是向外攀缘,贪着色、声、香、味、触的欲,就是这样子。那个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呢,他不去贪着外边的色、声、香、味、触的欲,但是他贪着禅定的欲,爱着这个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在这里住,还是有所著,还是有所得,还是有我、我所,还是有爱、见、慢的烦恼。

  现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不向外攀缘,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如水中月,如镜中相,是自性空的,只是一个言说而已,但有言说而已,只是一句话,一句名言而已,这个名言是内心的分别,由内心有分别,才有名言出来,只是内心的分别,那这么说就是很厉害了,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别,现在心里若不分别,观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心里无分别,就是离一切相了,叫做寂灭。那么你成就无分别智,安住在寂灭相上,这件事就圆满了。

  若是一般的在家人,可能不容易接受这样道理,我不接受,我一定要有一样东西可以贪,可以瞋,可以痴的,这样是真实嘛!你若什么也没有,有什么意思呢?可能还不容易接受。若是初来到佛教里边的人,现在还没落发,你就听见这个话,你接受这件事吗?你同意吗?

  「下中上乘所证寂灭」,说简单的话呢,就由有而无,我们在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思想在有的境界上虚妄分别,现在来到佛法里边呢,要弃舍这个有,到毕竟空这里住下来,就是这么回事,你同意吗?你还欢喜这样子吗?我们凡夫这个境界,我满意可意的色、声、香、味、触,这样感觉有意思,但是这里面有苦恼,使令你贪、瞋、痴活动了,然后造业。造罪业的时候,跑到三恶道去,造福业就是在人天,修不动业在色界、无色界天,但是那个地方也不是永久的,还会掉下来的,就是在六道轮回

  现在佛法里面观这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别,本身是毕竟空,无有体性的,本身都没有体性的,而且是无常的,是假的,它有欺诳性,我现在不受它欺骗了,心里面悟入了寂灭相,到这个时候就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你也不会到三恶道去,也不在人天,超出三界了,那是大自在的境界。这个时候,你还是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但是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是一个大自在的境界。

  你若愿意入于寂灭相,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乃至无意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到诸法寂灭相那里住也可以,那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若有大悲心呢,你还是在色、声、香、味、触这个地方,还有色、受、想、行、识,保留这个生命体,在这里寂静住,也还是寂灭相,但是保留这个色、受、想、行、识呢,可以度化众生,就是这么两回事。你只是离一切相在那里住,这是无余涅槃了,若有大悲心呢,还回到世俗谛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但是菩萨这个时候,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还是寂灭相。

  但是这一位佛教徒懈怠,不肯栽培善根呢,那这件事就办不到了,「名未成熟」,他是信佛的人,也在佛法里面栽培,但是懈怠,这个善根不成熟。「与此相违名已成熟」,与这个地方不一样,他很努力的栽培善根,栽培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接近得圣道的时候,那么这叫做已成熟。

  那个未解脱和已解脱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善根成熟了,但是还没得解脱,还需要见佛闻法修学圣道,这一生这个人可以得阿罗汉,但是他现在还是个凡夫,不是圣人,那这个时候,就叫做未解脱。得阿罗汉,叫已解脱,这个已解脱,未解脱,未解脱和已成熟,这地方有这样的关系。

  前边〈趣入品〉说到这件事,就是已经成熟了,但是你还不是圣人,还需要佛菩萨的慈悲的教导,才能够得解脱。所以从这些地方看出来,看出什么事呢?你不断的要学习佛法,你达到这个程度,你还需要佛法,见佛闻法,「我不需要见佛闻法,闭上眼睛我就是佛!」这是邪知邪见,要知道啊!是邪知邪见。这是第六种,下面第七科。又分两科,总标列。

  玄七、七种 (分二科)  黄一、总标列

  或有七种所调伏界。一、轻毁。二、中庸。三、广显智。四、略开智。五、现所调伏。六、当所调伏。七、缘引调伏。

  「或有七种所调伏界」,七种所调伏的众生界,第一种是「轻毁」。二、中庸。三、广显智。四、略开智。五、现所调伏。六、当所调伏。七、缘引调伏」,这七种,这是第一科标列。

  黄二、随难释

  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

  现在第二科随难释,就是「缘引调伏」怎么讲?「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这可见众生多数都是这一类的,看你遇见什么因缘,这个人遇见这样的这样的因缘,我遇见一个仁波切,我就学习密宗,我遇见的是显教的善知识,我就学习佛法,我遇见一个念佛法门的法师,我就念阿弥陀佛,我遇见一个修禅的人,我就修禅,就是遇见什么因缘呢,各式各样的因缘,「即如是如是转变」,就随顺这个因缘去了,原来我不相信佛法嘛,后来转变成为一个佛教徒,这是一个密乘的行者、这是一个禅行者、这是一个念佛的人,就这样转变了,这叫「缘引调伏」。

  《披寻记》一五四二页:

  「轻毁中庸等者:于佛圣教憎背有情,是名轻毁」,就是对于佛所宣说的圣教,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憎背」,不欢喜,弃舍而去就叫做背,这样的人呢,是名「轻毁」,这个轻毁就是这么讲,他内心里面轻视佛法而又毁谤佛法。「于佛圣教处中有情,是名中庸」,这中庸是什么呢?就是对于佛法,我也不轻毁,但是也不相信,那叫做处中的有情。

  「若彼所化广说方解,名广显智」,这「广显智」怎么讲呢?就是那个所教化的众生,需要广博的为他宣说佛法,他才能够信解,这叫做「广显智」。「略闻即解,名略开智」,简略的听闻一些佛法,他就明白了、就信解了,叫「略开智」。第五个,「现所调伏」,现在可以教化,他就能调伏烦恼悟入圣道。第六是「当所调伏」,现在不能教化,要等待一个时期,将来能够相信佛法,这是在时间上说的,这个现所调伏,当所调伏。这是第七种,下面是第八种。

  玄八、八种

  或有八种所调伏界。谓八部众,从剎帝利,乃至梵众。

  「或有八种所调伏界。谓八部众」,就是八个部份,这么多人,那八种呢?就是「从剎帝利」,从这里开始,「乃至梵众」,那就是梵天,这八种第一个是剎帝利。第二婆罗门众。第三长者众,长者应该说是有道德的人。第四是沙门众,沙门众就是这一些出家的外道。第五是四大天王众,这不是人间的人了,天上的人,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众。第六是三十三天众,就是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众。第七夜摩天众,高过了三十三天,叫夜摩天众。第八就是梵天众。这个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没有提,这个梵天众就是色界初禅的三天,那么就是八众。欲界天那个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可以包括在这里边。下面第九科。

  玄九、九种

  或有九种所调伏界。一、如来所化。二、声闻独觉所化。三、菩萨所化。四、难调伏。五、易调伏。六、软语调伏。七、诃摈调伏。八、远调伏。九、近调伏。

  这一共是九种所化。

  《披寻记》一五四三页:

  「如来所化等者:〈决择分〉说有四种化」,有四种教化。

  「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这个众生的善根没有成熟,那么没有成熟,需要成熟,要教化他,令他的善根成熟,佛现一个菩萨身形,来教化他,这是一种。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这是现佛的身相教化众生,这是一种。

  「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所教化的众生看见有一个阿罗汉来为他说法,这叫声闻化。

  「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现个独觉身来教化众生。这一段文:如来所化、声闻独觉所化、菩萨所化就这么讲,这是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页。「此说三种所化,准彼应知」。

  「四、难调伏」,这个人教化他不容易,他可以调伏,但是难一点。

  「五、易调伏」,容易教化的。

  「六、软语调伏」,就是柔和的语言、良好的语言教化他,他就能相信佛法的。

  「七、诃摈调伏」,这个众生用强硬的语言诃斥他、驱逐他,他能得调伏。

  「八、远调伏」,远调伏是什么意呢?就是这个众生要经过很久远的时间,才能相信佛法。「远」,就是约时间说,也是距离圣道远,要经过很久的教化,才能够得圣道。

  「九、近调伏」,这个人不用很长的时间,就能够接受佛法,得入圣道。

  《披寻记》一五四三页:

  「远调伏近调伏者:〈声闻地〉说远补特伽罗、近补特伽罗,如彼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一卷十四页)。

  玄十、十种

  或有十种所调伏界。一、那落迦。二、旁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无色。八、有想。九、无想。十、非想非非想。

  这是第十科分十种。

  「一、那落迦」,就是地狱的众生。

  「二、旁生」,就是畜牲的世界。

  「三、琰摩世界」,就是鬼世界,那里还有个鬼王,就是阎罗王。

  「四、欲界天人」,欲界的人和欲界的天。

  「五、中有」,就是这个死有和生有之间有个中有,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也能接佛菩萨的教化。

  「六、有色」,这个欲界、色界,这两个世界的众生都是有色的。

  「七、无色」,就是无色界天的人,他没有这个物质的身体。

  「八、有想」,就是欲界天、色界天,除了无想定都是有想的,乃至无色界天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天都是有想。

  「九、无想」,就是色界四禅里面,无想天的无想,这欲界的人闷绝了,也可以是无想。

  「十、非想非非想」,就是无色界天第四层叫做非想非非想。这个「非想」就是没有粗显的思想,「非非想」,但是还有微细的想。

  这是十种所化的众生界。

  地二、结

  如是略说品类差别,有五十五。若依相续差别道理,当知无量。

  「如是略说品类差别,有五十五」,分这么十科,这十科加起来正好是五十五种,「若依相续差别道理,当知无量」,若依他的身体的差别的相貌的道理,当知是无量无边的。

  我有话还要说,也是这几天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这个同学以前在我们佛学院住过的,他离开我们佛学院可能一两年,两三年了吧!他对我说了几句话,什么话呢?他说:「你只是讲说圣道,你没能讲人天道,这里边有点问题」,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同学里面,有些同学就是和在家人一样,「你若骂我,我就骂你」,虽然是出了家,「你若骂我,我就骂你」,这样子才合道理。我们同学里有这种人,就是完全没能够修学圣道,他的意思应该讲一点孔夫子的法语,才能够对治这件事。说一说孔孟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讲这个就好一点,当然也是可以。

  我小时候不是像你们到社会学校读书,我是在乡村的私塾,当然是很土气,没有现代的这么高明的智慧,但是我在想,我们学习佛法,佛法没有这个作用吗?不能发生这个作用吗?我们受戒、持戒,戒容许我们随便骂人吗?

  当然是两种,就是你若骂我,我就骂你,你若不骂我,我不骂你,有的人呢,你不骂我,我也骂你,也有这种人,这种态度。说是我们现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学习戒、定、慧,不能对治这件事吗?不能对治吗?我认为是能对治的。当然有的人,就是习气了,身、口,这两部份,表现出来不如法,「我现在来对付你一下!」也未尝不可,叫你知道嘛,你这件事是不对的嘛,我就对付你,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件事呢,对方他不能够向道上会的时候,他也是,「你骂我,我就骂你」,就是这个态度,这样这个问题不能解决。

  修学戒、定、慧的时候呢,譬如说〈声闻地〉,〈声闻地〉当然也是对治这些事情,就是〈菩萨地〉的时候,〈施品〉、〈戒品〉、〈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慧品〉,那几品都是能对治这一切的烦恼,也是有这样的对治的法门,并不是说非要孔孟之道」。佛法也有这种作用,能对治烦恼,为什么没有对治?出家多少年了,这样「你若骂我,我就骂你」,完全没有佛法的气氛,没有出家人的气氛,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佛法也是学了,可能佛法的文章也能写,叫他上台讲经说法也可能的,但是他还是这种习气,那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不肯做。我也读过孟子,我也讲过,「如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这孟子善说譬喻,孔夫子也是一样,把这件事形容的非常的明显,叫你明白。你学习〈声闻地〉的佛法,学习〈菩萨地〉的佛法,也是同样有这种情形,叫我们调伏身、口、意使令清净,但是人就是这样,还是不肯这样做。不是不能做,是不肯做。

  也有个同学,当我面说:「你说的太深了,我做不到」,我说你完全搞错了,你说一说什么地方做不到?说修止观,修止观是可以做的呀!不是不能做,就是你不想做。我们说修止有什么不能做的?修观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和打妄想一样嘛,像我刚才说的,佛菩萨知道众生这个散乱心,叫它寂静住很困难,但他说出方法来对治你的困难,能解决你的困难的,不是不能的,是你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说我们一定要讲人天的善法来对治现前的这些不如法的事情,人天善法也是可以啦,但是三乘圣道也能对治嘛!为什么不肯做呢?为什么不肯做呢?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无量劫来的习气,你现在就能转变吗?不能转变,说是那样也可以,我们分期付款,像这个分期付款的办法,我现在开口要骂人,改不过来这个脾气。你分期,「我注意,一百天以内决定改过来」,你心里面常常作意这件事,慢慢也就能改过来。

  这个阿罗汉里边,毕陵伽婆蹉大阿罗汉,他的高慢的习气,只有对这些大阿罗汉,他不会有这种习气现前,对其他的人都会现出来,那高慢的习气会现出来。对大阿罗汉,他为什么高慢的习气不现出来呢?就是他注意了一下,「哎呀!我不要轻视」。其他的人呢,他就容易现出来,但是也不是像凡夫那样,他没有心,心还是清净。所以我想这件事,就是你自己注意一点,自然会改变,会逐渐的改善,要注意就会好一点。

  还有一件事,譬如说,我应该锁门,夜间睡觉的时候要锁门,但是我就忘记了,这事怎么办呢?有个办法,你到门口那个地方去,站在那里静下来,说:「我不要忘记锁门」,你在这里作念一下,就会想起来,夜间应该锁门的时候,就会去锁门,这个作念帮助你的记忆力,一般的情形可能还记不住,你若静坐的时候,自己思惟,这记忆力会强。

  你静坐的时候,开始静坐,其他的妄念都停下来,稍为寂静一下,然后你就思惟,「我要分期付款的办法,改善我的贪、瞋、痴的烦恼」,你常常这样作意,就会记住,等到贪心来了,「哎呀!我现在不对」,如理作意一提起来,就把烦恼消灭了。

  我们学习了唯识的法门,它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先要认识这件事,「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这里有一条龙」这是一句话嘛,实在没有龙嘛。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子,都不是真实的,譬如说,你看见那人很美,这是你的虚妄分别,他就是一个骨头架子嘛!有什么美呢?「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你常常念,常常念这个文,常常作如是观,这个境界一出现的时候,这个正忆念也出来,所以就没有烦恼。

  说要有老师,我出家,我拜了师父,我师父有责任要教导我,你师父是有这个责任,师父也不容易向你说呀,那怎么办呢?你就自己把这些法语记在心里面,时常忆念,这就是你的老师,以法为师,这法语是我的老师,那个法语它不自己告诉你,静坐的时候多念,把这法语念它一遍,它就不忘,常常作如是观呢,记忆力更强,这样子来调整自己,来调伏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跑到这偏僻的高山上来?就是为了容易调伏自己,就是这么回事。我也知道,在城市里住方便嘛,做什么事情都方便,但是到那个地方调伏烦恼难,你在这个地方调伏烦恼容易,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当然有可能我的目的,「我将来为人讲说佛法」,能有这样的意愿,也很难得,我也感觉到很多的地方,需要有一个通达佛法的人,为人讲解佛法,我也感觉到这里,很多的地方都需要。但是也应该增加上:「我也调伏烦恼」,是自己的一个意愿。「我愿意为人讲解佛法」,这个很好,但是加上一个调伏烦恼,「我心里面不贪、瞋、痴」,你加上这个意愿的话呢,那么这件事,就在学习佛法的同时,我们这里的课程不多嘛,只是讲这么一堂,只是一门课程,但是也安排了静坐,就是用学习的佛法来调伏心,令这一念心清净,要做这件事,「我不烦恼」。

  但是处理事情,还是要智慧,这件事是有罪过的事情,我还是不能做的。用智慧处理事情,不用贪、瞋、痴处理事情。所以应该做,我就做,不应该做我还是不做,我虽然不烦恼,但是我还是不糊涂的。这件事不合道理,那我就不做,这是由理智来决定,而不是用贪、瞋、痴来决定,应该是这样子。

  我有一回看香港《明报》的社论,看到一件事,它说在瑞典那个地方,一家报纸停刊了,不能出版了,政府拿钱给他,叫他继续出版。说这个报纸是怎么回事?这个报纸就是骂政府的,他不同意政府这个政策,他就写文章骂政府,而这个报纸这样做呢,慢慢就没有人看他的报纸,所以它就不能出版了,停下来,而政府拿钱,叫他继续骂。我看见这件事,我心里头很有感觉,这是政府的高明,我有不对的地方,我让你骂,我自己不知道不对嘛,你骂我,我警觉了,我改变错误的政策,这是我认为很高明。但是有的人呢,「我错了,你不可以讲,一讲我就杀你的头」,这是什么政策?那和瑞典政府是不一样了。我赞成瑞典政府的政策,容许别人说话。我有不对,容许你说,我把错误改变过来,就没事了嘛。当然我们不是政府,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有这种雅量,我有错误,容许你说,你说错了,不要紧,我不介意。你说的对,我是错误,那很好,多谢你告诉我,我改变。改过迁善,不是很好吗?你告诉我不对,我自己不知道,你告诉我不是很好吗?我改变就是了嘛。

  我们修止观,调伏我的烦恼,要包括这一条。别人说错了,他冤枉我,不要紧,心里没事,不计较。但是若说对了,我决定承认,我是不对,我改变,应该有这样的雅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