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10)

  宿二、于盖缠苦

  列一、举贪缠等

  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

  这是第二科,于盖缠苦有情,为他开解。这里面分二科。列一、举贪缠。「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前面的一段是于灾患苦有情,为他们说法解脱他们的苦;这下边是于盖缠苦。前面是偏重于身体上的苦恼,这个盖缠苦是心理上的苦恼。其中第一种就是为贪欲缠所苦恼的人。「开解令离贪欲缠苦」:菩萨为他说法,开解他的智慧,使令他远离贪欲烦恼的苦恼。

  列二、例瞋等

  如是若为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

  前面是贪欲盖,这下边就是简单的说了,就是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盖也就是缠。为这样烦恼的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那么这一句话呢,就是五盖的最后一句叫作疑缠。从后面向前数呢,就是令离疑缠;应该再说掉举恶作,再说惛沈睡眠、瞋、贪欲。从前面开始说呢,就是贪欲盖最在先。

  看这个《披寻记》的文有详细解释:

  「为贪欲缠所苦有情等者」:先指出来这一段文。「此中略说五盖差别」:五盖是那五盖呢?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如此诸法覆真实义令不显了,故名为盖。」先解释总名。这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贪欲、瞋恚这五种法,「覆真实义」,能够遮盖这个真实义不得显现,「令不显了」。实在来说,真实义是须要有智慧,真实义就显了了;你若没有智慧,真实义就不显了。所以「覆真实义」,也就等于说,障碍你的智慧现前,使令你的智慧不成就,你就不明白什么叫作真实义。当然这里面说真实义应该是指第一义谛,就是指真如说的。当然这句话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上来说,你若有五盖,你就不能显了真实义,你不能够证悟真实义。「故名为盖」。

  「数起现行,亦名为缠」:这个论文上「为贪欲缠」,「令离疑缠」,这可见每一盖也都名之为缠。「缠」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数起现行」,它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你心里面活动,那么就叫作缠;那是缠绕着你,令你不得解脱。

  「如有寻有伺地释」:这个本地分一共有十七地,这个「缠」,如有寻有伺地解释。「﹙陵本八卷六页﹚」。

  「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前面这一段解释是缠,解释盖这两个字,就是总明。下边各别的解释。「为贪欲缠所苦有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此说诸在家者,为欲境界所漂沦故」:这是说没有出家,没有来到寺庙修行的人,他还在烦恼家里面生活。这个在家的人他有什么事情呢?为欲的境界所漂沦,就是为欲所动。「沦」者没也。沈没在欲的境界里面出不来。这是为「欲境界所漂沦故」。

  「贪数现行,是名贪缠」:他这位在家的补特伽罗,这个贪烦恼是不可以计数的,就是贪烦恼数数的活动,是名贪缠。

  「由此贪缠违背圣教,故立贪盖」:那么为什么称之为盖呢?因为这个补特伽罗他有贪烦恼,「违背圣教」,他就不能随顺佛的教导去修学圣道,这件事他办不到。「故立贪盖」:所以名字叫作贪盖。贪欲障碍他修学圣道,所以叫作盖,就不能够在佛法里面成就佛的智慧。

  「此能令心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思追恋,心不安隐心不寂静,故名为苦」:解释这个「苦」字,为贪欲缠所苦有情,这个苦,解释这个字。「此能令心于妙五欲」:有贪欲盖的有情,这个贪欲的烦恼,能使令这个人的心,对那个妙五欲的境界,「随逐净相」,他那个心随逐欲的苦恼相,而颠倒的认为是净相,这个「净」是清净、是美妙,这是个颠倒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这是贪的行相。「或随忆念」,这在时间上说是已经过去了,但是他的心里还在回想以前所领受的那个欲的事情,就在寻思追恋,爱着这些事情。「心不安隐」,他的内心,不管是这个欲已经过去了或现在前,这个心老是动乱,不安隐。「心不寂静」,不能够平静。「故名为苦」,这就是苦。当然老是动乱就是苦,其实还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这个欲,你若接触这个欲呢,还有很多烦恼也随之而来了,使令你苦恼,「故名为苦」。

  「菩萨了知诸欲过患,能正开示解其义趣」:这是下面「开解令离贪欲缠故」,解释这句话。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位菩萨,他也可能是出家的菩萨,也可能是个在家的菩萨。但是你只要是菩萨,你就应该有这个堪能性,就是「了知诸欲过患」,他明了这色声香味触的这些欲是有过患的,这里边有灾难。「能正开示解其义趣」,能够正确的开示为欲所困的有情,使令他理解、明白道理。

  「令彼有情知求出离」使令那个补特伽罗,「哎呀!欲是苦啊!」就厌离那个欲,希求从欲的境界里面跳出来。这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由是能离贪欲缠苦」,因为这个为贪欲缠所苦的有情,善根可能是成熟了,遇见这个菩萨,能令他开智慧了,「由是能离贪欲缠苦」。这是一种。

  「瞋恚缠所苦有情」,这是第二个盖。第二个盖什么意思呢?下面解释。

  「此说诸出家者」,这句话主要是指出家人说的。其实在家人为贪欲缠所盖,也是为瞋恚缠所盖的,瞋恚也是很多的。不过佛陀为我们说法,这句话的意旨何在呢?是指出家人说的,不是在家人。出家人有什么问题呢?

  「由不堪忍诸同法者诃谏驱摈教诫等故,瞋数现行是名瞋缠」,由于这个出了家的人,到了僧伽蓝中住,修学圣道;那么你不是一个人在这里住,可能你还有很多同梵行者,最低限度你还有一个亲教师或者阿阇梨,这都是同法者,同修圣道的人。「诃谏驱摈」,你初出家,当然也有的人善根深厚,智慧广大,虽然是初出家,一切都是如法的,也可能是这样子。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不如法,不如法的时候,就有人诃斥你、指责你,来「谏」,叫你改变过来,你不可以继续的违犯教诫。「驱摈」,你不听教导,不听诃谏的话,就要驱逐你。「摈」可以说就是弃舍了你。「教诫」,诃也好,谏也好,驱摈也好,这里边都有你的善知识来教诫你,教导你、告诫你不可以作恶事,怎么怎么的,「教诫等故」。遇见这些事情本来是好事,但是你不堪忍,不能忍受这件事。不能忍受「诃谏驱摈教诫等故」,「瞋数现行」,这个内心的愤怒就起来了,还不是一次,是一次又一次心里面愤怒。「是名瞋缠」,这个瞋缠就这么讲。

  「由此瞋缠违背所有可爱乐法,故立瞋盖」,由于这位出了家修梵行的补特伽罗,他内心里面不接受诃谏教诫这些事,有了瞋心,「违背所有可爱乐法」,就违背了在佛法里面圣道、这些戒定慧的事情,都不相契合了。「违背所有可爱乐法」,可爱乐法就是戒定慧,这都是可爱乐的,因为它能令你得圣道,能得涅槃,能得种种三昧陀罗尼,三明六通,这都是可爱乐法。因为你心里面愤怒,和这些法都不相应了,也就是障碍了这些法的成就,「故立瞋盖」。

  「惛沈睡眠缠,所苦有情」,这是第三盖。那么这一盖指什么说的呢?「此说修奢摩他者」,这是说出了家以后,学习佛法,修奢摩他的止。我们若读《阿含经》也好,读《瑜伽师地论》也好,我们就知道这修奢摩他是怎么回事!就是你早晨一起来,就是修奢摩他,就是作这件事。那这一天之内除了听佛说法、托钵乞食之外,就是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就是这两件事,和我们中国传统佛教不一样。我再重复说一句,虚云老和尚有人问他,怎么修禅看话头?说是经教里边说修止观怎么回事?虚云老和尚回答说:「那是古法!」古代的人那么修,后来的人不这样修;这话就是这个意思。我刚才说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还有什么意思?各位同学如果在我们法云寺禅学院这儿住,有可能你告假了或怎么的,到了其它的地方有人问你,「你们早晨起来上早殿不?」会问这句话。那么我们若说:「我们没有去念楞严咒!我没有上早殿!」「这是老祖师的规矩,你怎么可以违犯!?」你可以把我刚才说的这句话记住,你就可以回答,不然的话,谁敢违犯祖师的规矩呢?你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惛沈睡眠缠所苦的有情。

  「此说修奢摩他者,由数现行,故名为缠」。你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不管是修系缘守境止,或者制心止,或者体真止,或者修什么止。这个止使令内心里面明静而住不分别,无分别住。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他就容易惛沈睡眠,你心里面不分别嘛,他就容易惛沈,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惯。其实惛沈就是睡眠,无差别。但是惛沈睡眠也可以说有差别,就是你静坐的时候睡眠,不名为睡眠,名为惛沈。这规定到中夜休息的时候,那不叫惛沈,叫作睡眠,可以这么说。但实质上那个内容的事情是一回事。我也曾经想过,惛沈和睡眠有什么不同?很久不能解释。我现在这样解释,就是没差别;就是你现在并不想睡眠,你是想要静坐,但是这个时候心里面什么也不知道了,那就叫作惛沈。有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忽然间心里面:「我刚才干什么了?」不知道我刚才干什么,那就是惛沈了。如果轻微的惛沈,会知道,若是严重了就不知道了。「由数现行故名为缠」,若是你静坐的时候就惛沈几秒钟,这不算是缠,也不能名之为盖,那没有关系。或者说你就是惛沈了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这也没有关系。或者一个钟头只有三分钟空过了,那还不要紧,所以不名为盖,这个意思。「由数现行故名为缠」,你不对了,前五分钟是惛沈,后五分钟还是惛沈,一直在惛沈,这就不对了,这就是盖,你这一个钟头空过了,所以「由数现行故名为缠」。「障奢摩他,故立为盖」,这个时候障碍你修止,使令你心里面不能明静而住,不能无分别住。

  「掉举恶作缠所苦有情,此说修毗婆舍那者」:这是又一个盖,第四个盖。「掉举恶作」,其实我们在声闻地已经学过,什么叫掉举,什么叫恶作,已经学过很多次了。我可以念一念就可以,不用解释,应该这样就是可以的。我还是解释一下好了。这个掉举就是心里面掉动,不安静;那为什么掉动不安呢?就是思惟以前可爱的满意的事情。这个思惟就是在动,掉动。这个恶作是什么意思?作就是作什么事情。或者是作好的事情,或者作坏的事情。这个恶是不高兴,就是后悔。我以前曾经给一个人服务,送他到医院去看医生,这件事作的不对!我后悔了。这就是恶作。你作好事后悔了,这是恶作;说我作恶事,说「哎呀!我不应该作对大众有伤害的事情。我不对!」作坏事后悔了,也叫恶作。作好事也可能后悔,也叫恶作。不高兴我以前作的事情,我以前作的不对,就叫作恶作。其实你在那里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心里面就不修观了,心里面思惟这件事后悔。所以恶作实在就是后悔的意思,就是悔恨的意思。「掉举恶作缠所苦有情,此说修毗婆舍那者」:「毗婆舍那」是印度话,梵语翻作中国话是观。比如说是以佛像为所缘境,观察佛的相好光明,这也叫作观。或者是修不净观,或者修缘起观,或者修唯识观,修法界观,修毕竟空观,一心三观,这都是观。

  「由数现行,故名为缠」:这个掉举恶作和刚才那个惛沈睡眠也是一样,数数地现行,那就障碍了你的毗婆舍那观。这个观我还是再重复一下。观可以说有很多种种观,但大概的说只有二种观:一个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一切众生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不真实的。这是一种观。第二种观就是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就这两种观。这两种观我们在经论上常常读过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文也不是很难懂,我们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年轻人记忆力好,随时都会讲,也会念这个文,为什么要观呢?一定要观,不观不行。就是我们无始劫来老是看见一切境界都是真的,看见什么都是真的……你骂我也是真的,你赞叹我也是真的,作个梦也都是真的;就不知道如幻如化,不知道。那么我们执着真实的这是凡夫境界,知道如幻如化是圣人的智慧。那怎么样能改变呢?你时常静坐的时候思惟,「色如幻如化,受想行识如幻如化;眼耳鼻舌身意如幻如化,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你若是读《大般若经》它就是这样说,从色受想行识开始,一直到无上菩提都是如幻如化。说色受想行识是空的,无上菩提也是空的,就是这样子,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观察。这样子慢慢地慢慢地能够改变原来的思想;思想改变过来,烦恼就没有了。所以你要在静坐的时候常常这样观,观察是如幻如化的;久了呢,你这如幻如化的智慧观察,你不修止观的时候它也能出现,看见一个境界的时候如幻如化的。看见一个男人是如幻如化的,看见女人也是如幻如化的,看见一个丑陋的人是如幻如化,端正的人也是如幻如化。就所有的境界都是如幻如化,你心里这个智慧就常常出现,而就不执着是真实的了。你这空观若常常观,它也是「这是空无所有的,不是有;在毕竟空里面如幻如化不可得!」那么心就无所住了,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心就不住一切法,心也不受一切法。贪烦恼瞋烦恼一切烦恼都不生起了。所以非要常常观不可。你不观就不行!说我在经论上,我看见这个说法,我都给你讲,我也可以写文章,那一点用没有!你看见一切境界的时候,还执着是真实的,是有,是真实有,不能改变原来凡夫的思想。你不能改变这个思想,你的烦恼也不能改变,照样起烦恼!照样起烦恼有什么关系?苦恼!烦恼一起来心里苦恼。自己苦恼的时候自己不欢喜,那怎么办呢?但是还不愿意修止观。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最初是发好心出家的,把所有的弃舍了、都不要了,但是出了家以后不肯修止观,然后又回家去了。为之奈何?无可奈何!这上面说「由数现行故名为缠」,当然这初发心修止观的人就是这样子。你不要说我一静坐的时候止也修不好、观也修不好,我不修了!其实不用!任何人都是一样。初发心修止观的人都有这问题,你不要失望!你就慢慢地改造自己就是了。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慢慢的就成功了。只有这个办法。

  「障毗婆舍那,故立为盖」:这个修毗婆舍那观,心里面是依据经论,依据圣言,依据佛的话;或者是龙树菩萨说的话,或者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说的话,这可以。你要记住圣言!这是佛说的话,佛告诉你这样观,这就叫作圣言。但是现在我忘了,修止观忽然间掉举来了,恶作来了,就把佛说的话丢在一边了,就思惟这些苦恼的事情,就是为障。「障毗婆舍那,故立为盖」,就是障毗婆舍那,所以叫作盖。初开始修止观还有什么问题呢?还有个问题呀!如果我现在静坐的时候我这个止若修的相应,这个身体就感觉到舒服,感觉到轻松。「哎呀!佛法很微妙,我的确得到好处。」就愿意修止。但是修止不是完全如你意;你前半小时修的不错,后半小时就不对了,我头一支香还修得不错,第二支香就不对了,所以令你失望了。在这里看出来二件事:一个是修的相应,就愿意修止,而不愿意修观。为什么不愿意修观呢?我在那里思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修这个观思惟了老半天,也没有什么不同,还是原来样嘛!我看见这个仇人来了就是不高兴,一点不能改变自己,所以修观很没有意思,不修观,愿意修止。其实这是不对的!

  其实我已经说过多少次了,但我还愿意重说。你不要这样子!你修了止不相应不要紧,你就修观。修观这很容易,比修止容易呀!你就预先准备好,思惟它一段,然后再修止,可能就好一点。这个事情,我认为你试验它一百遍,一百遍都是灵的。比如说我现在修止修的不合适,那就不要修止,不勉强;你就坐在那里默念大悲咒七遍,然后再修止就好一点。念大悲咒能帮助你修止观的,这是一定的。说我不愿意念大悲咒,也可以!这时候你修止修的不相应,你背《金刚经》;背全部也可以,背一部分也可以,背完了再修,就好一点。你愿意背《金刚经》也可以,你愿意背《法华经》也可以 ,你愿意背《瑜伽师地论》那一段文也可以,真实义品你把它背下来也是非常好,因为这都是圣言。这样就是能够扭转自己,修止不相应,用这个方法能够调转。或者我什么经论都不背,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可以,你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可以,你念一会儿,再修止就会好一点。当然你不要求太高;说我念了一百句阿弥陀佛,我就是一个钟头内一念不生,这是不可以。你不要要求太多。它若好一点,那就是不错了。不过现在我们承认我们多诸业障,这件事要承认,也应该拜忏,要诚心的拜大悲忏。诚心拜大悲忏,也能够帮助你修止观的。这样子你用办法来调。不要说我不相应就放弃了。不是的!还有办法调转。 「由数现行,故名为缠;障毗婆舍那,故立为盖」这样说贪欲盖指在家居士,他要出家的时候这个贪欲障碍他不能出家。瞋恚盖,初出家了以后佛法很多你都还没有学好,有的时候碰壁了,要是亲教师、阿阇梨呵斥了,「我不接受!」我们现在说个名字也不要紧。说张大千,受戒的时候烧个香疤就不可以,还俗,我不受戒了,我不出家了。这是什么?就是我爱太厉害了,我这个头烧个香疤不行!就是初出家受到师长的呵斥了,不能忍受,「我不出家了!」也是可能。也有可能有大智慧,「这是好嘛,我接受!」那就不是盖,没有瞋恚盖。等到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这是修止观的障碍,那是修行了,修行时候的障碍。

  「疑缠所苦有情,此说憎嫉诸圣教者」:这个疑不是指佛教徒说的。是指什么人说的呢?「此说憎嫉诸圣教者」,就是对佛法有憎恶嫉恨的人,不高兴佛教,对这种人说的。「由数现行,故名为缠」:因为佛说的道理他不接受。说是人有过去生、有现在生、有未来生、有六道轮回,有凡夫、也有圣人,他对这事不相信。「由数现行故名为缠。」「障生圣解,故立为盖」:他若疑惑了,就障碍他不能对佛法有深刻的、坚定的认识,就不能有信心了,「故立为盖。」

  「菩萨于此种种有情,能正开示过患出离,解其义趣」:现在这位受菩萨戒的菩萨,安住在菩萨净戒的这个菩萨,「于此种种有情,能正开示过患出离」,对于这个要出家还有贪欲盖的有情,出家以后有瞋恚盖的有情,修止观的时候有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的有情,对于佛法有疑,有嫉恨的有情,那么这个菩萨能于此种种有情,能正开示过患出离,能开示你有这个盖,对你自己是不利的。菩萨能为他说法,能令他开大智慧,就能从这个盖里面解脱出来。「解其义趣」,明白这个道理。

  「由是令离疑缠等苦」:由于菩萨的慈悲开导,就能解脱了疑缠、掉举恶作缠、惛沈睡眠缠、瞋恚贪欲缠等苦。

  「此中等言,等取余缠,谓瞋恚等,逆次说故」:就是从后面向前说,叫作逆次;从前面向后说,叫顺次。

  那么这是于盖缠苦,菩萨对这类的有情有所注意。下面第三科于寻思苦。分二科。第一科,举欲寻思。

  宿三、于寻思等苦

  列一、举欲寻思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

  这是第三科对于寻思的苦恼。分二科。第一科,举欲寻思。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这个欲寻思缠,与前面那个贪欲盖不同,那是指在家居士要出家,这个时候有贪欲盖,是这样说的,一般人也就不提这件事。现在这欲寻思是已经出了家修止观的人,他有欲寻思,为「欲寻思缠所苦有情」。这个欲寻思也就是色声香味触,各式各样的欲寻思。这个优波鞠多尊者传有时间也应该读;这应该读的书太多了。不过从这里又想起来,这个优波鞠多尊者传那上面就说修行人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优波鞠多尊者能解决他的问题,和这文正好相似。他一入定就知道这个比丘有什么什么障,他就想办法给他解除了。不妨也说一个,把它说出来也好。就是有一个比丘慕名而来要跟他学习禅,那么优波鞠多尊者说你跟我学禅可以,但我有个条件,什么条件?要听我话。就这么一个条件,要听我话!不听我话,我不教导你修禅。说:「好!愿意听师父教。」

  但是优波鞠多尊者一入定观察,这个人修学禅有点障碍;什么障碍呢?就是他欢喜喝这个乳糜粥,就是用牛奶做的粥,欢喜吃这个粥。他非常爱着这件事,若是静坐的时候也就是想这件事,「哎呀!明天到那个斋主家去化缘,给我做这个粥!」他就在这里面掉举。那么这时候优波鞠多尊者,第二天就说:「今天你不要随大众吃饭,我陪你一起在这里喝粥。」他的心里很欢喜,大德要陪我吃粥。这时候优波鞠多尊者下令要人拿来一碗粥,还拿来一个空碗。拿来了,这个比丘一看,这是合意的粥嘛,就要吃,但粥很热啊!就用口来吹,叫这个粥赶快凉,好喝。优波鞠多尊者说:「你何必着急呢?等一会儿就凉了嘛!」当然这先约定好要听话的嘛,这时候他就不吹了,等这个粥凉。过了一会儿说:「现在可以吃了,但是你吃不可以咽下去,你到嘴以后要吐出来,吐到那个空碗里面。」他就听话的一口一口的吐出来,然后再叫他吃吐出来的这个粥。那么这个比丘说:「吐出来怎么可以吃呢?」说:「不行!我们预先说好了要听话的。」那么他勉强吃了。以后再也不爱着这件事了,对这个粥怎么好吃,这个爱着心轻微了,就把这个过失消除了,在静坐的时候再也不打妄想,不打妄想很容易就得奢摩他定,得毗婆舍那,得阿罗汉了。

  从这里,也可能我们没有这种过失,我们没有这种……一定要打妄想……静坐打妄想:「明天谁在厨房里烧饭烧菜?作得好不好吃?」当然我看各位同学可能没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们可能有其它的过失!只要你有这些事情有点过失,它就障碍你修圣道。那现在虽然没有优波鞠多尊者在这里,但是优波鞠多尊者传还在,你一看呢,就等于优波鞠多尊者在。那么,你就可以反省我有什么过失?什么办法消除这些障碍呢?那修学圣道就容易一点!现在佛菩萨已经告诉我们有什么障碍,通通都告诉我们了。你若读声闻地,那地方说了很多的障碍,很多的障道因缘它说了。所以你自己可以看嘛,我有什么什么障碍,那么就可以消除。消除这些障碍,你止观就能相应,它就容易有成就啊!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这里面说「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欲就是我们所欢喜的东西,放不下!那么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这五种法为什么叫作欲呢?因为这五种法能引起我们的欲,所以叫作欲;实在它本身没有分别心的,是我们心里有分别,是那么回事!「开解令离欲寻思苦」:菩萨能说出来种种的妙法,能开解、开发我们的智慧,能远离欲寻思的苦恼。

  列二、例恚害等

  如欲寻思。恚害。亲里。国土。不死。轻侮相应。族姓相应所有寻思当知亦尔。

  这下面还有几种寻思。欲寻思是这样子,其它的寻思也都是这样子。这里面说「寻思」就是妄想,静坐的时候心里有这些妄想。恚寻思、害寻思怎么讲呢?其实我也是讲过的。我若多讲几遍帮助我记忆力好一点,你们要注意听的话,也容易知道这个话怎么讲。这个恚寻思、害寻思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恚就是不高兴。你以前得罪我了,我心里面就想这个得罪的事,我心里面就不高兴,憎恶这个人,叫恚寻思。这个害寻思呢,你以前得罪我,使令我怎么怎么的,我现在要伤害你,叫害寻思。这个恚只是不高兴,害就是进一步想要报复,想要伤害你,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这个恚是很厉害,很严重,想要杀害这个人。害,是不想杀害,但是要给你一个苦恼、不愉快,那就叫作害寻思。这是恚寻思和害寻思。

  还有个亲里寻思:静坐的时候不修止观了,想起来我的哥哥、我的弟弟、我的姊姊、我的妹妹、我的好朋友,他们今天怎么样了?天气太冷是不是冻着了?作事情多了是不是辛苦了?就是思惟这些事。国土寻思是什么呢?哎呀!我怎么这么没有智慧跑到这么冷、下大雪的地方?我以前那个地方很暖和多好呢?就这么思惟。你看这个《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也说到一些事情,说到出了家以后学习佛法的这些经过,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不死寻思:这是什么呢?「哎呀!我现在才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我何必这么早出家?!我八十岁以后再出家嘛!出家这么早干什么呢?」这是一个不死,想说我八十岁也还不会死,这些事情。或者说:「我何必现在就修止观?我先写几篇著作以后发表,然后我再修止观嘛!」这也是不死寻思。这意思。轻侮相应:就是以前经过的事情,我被人家轻慢毁辱了;这个人怎么怎么的……他轻视我、瞧不起我,在大众里面毁辱我。想起这些不愉快的事情,这叫作轻侮相应寻思,就是不修止观了,思惟这些事情。族姓相应:这是什么呢?就是我出家了以后,这省主席作我的护法,有大富贵的人作我的护法;那个人他感觉到了不起,他的护法是个贫穷的人。就是思惟这些事情。或者思惟其他的大比丘,总统作他的护法,大富贵的人作他的护法;给我作护法的人在贫民区住的,心里不欢喜。这叫作族姓相应所有的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轻侮相应寻思、族姓相应寻思,这一共是八种寻思。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其余的七种寻思,「当知亦尔」,菩萨也是来开解他,令他远离这些寻思的苦恼。

  《披寻记》: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至当知亦尔者:此中略说八种寻思:一、欲寻思。二、恚寻思。三、害寻思。四、亲里寻思。五、国土寻思。六、不死寻思。七、轻侮相应寻思。八、族姓相应寻思。如摄事分释」:在本《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有解释。﹙陵本八十九卷九页﹚「此能令心不寂静转,故名为苦」:你一思惟这些事情,心里面就烦恼,不寂静是烦恼的意思。

  宿四、于蔑胜苦

  他蔑他胜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被蔑胜苦。

  这是第四科,于蔑胜苦。

  看《披寻记》:

  「他蔑他胜所苦有情等者:为他有情高慢之所轻侮,是名为蔑」:这个蔑实在就是轻视的意思。那个人他轻视我,叫作他蔑。

  「为他有情威力之所胜伏,是名为胜」:这个他胜,就是那位有情威力很大,他的威力胜过我,我就自然会怕他,叫作胜伏。「从彼所生不饶益相令心恼乱,故名为苦」:为人所轻慢心里也不舒服,有苦恼,不饶益相,令人恼乱;为他所胜伏,也是心里恼乱,故名为苦。而菩萨呢,「开解令离被蔑胜苦」,能够为他说法,能够消除这些苦恼。从这些文看出来,这个菩萨是一个博学多闻,修学圣道,有大智慧的人,不然他能胜任这件事吗?我看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菩萨这真是能住持佛法,能广度众生的一位大人,不是平常人。

  宿五、于劳倦苦

  行路疲乏所苦有情。施座施处调身按摩。令其止息劳倦众苦。

  这是第五科,于劳倦苦。什么劳倦呢?就是「行路疲乏所苦有情」,就是走路!这个路太长远了,怎么健康的人你走路走太长了也会疲乏。说我不走路,我驾车,驾车走太远了也是辛苦,你也是疲乏的。或者身体不够健康,走路也容易疲乏。「施座施处」:而菩萨为这一类的有情,布施他一个床座,给他一个地点,让他休息。「调身按摩」:不但给他座,而且还能按摩他的身体,使令身体四大调和。「令其止息劳倦众苦」:就是想这些办法,施座施处,调身按摩,就能使令他止息了劳倦的众苦。菩萨也作这种事。总而言之,菩萨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看这个《披寻记》:

  「行路疲乏所苦有情等者:此中苦言,触处所摄」:这里面说苦,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属于触处,属于这一类的。「由不平等假立疲极故」:由于你这个四大地水火风,经你走路的消耗,里面不平衡了,不平衡了你就有劳倦的感觉,那么假名叫作疲极,就是特别的疲倦了。

  「身粗重苦之所生故」:你行路太疲倦了,那个四大里面的变化,就造成一种粗重,那个粗重使令你感觉到苦恼。这个事情是翻译经典的人的智慧,他用这个字来形容这件事。比如说我们作什么事情,或者你特别劳神,特别劳身,你就有点感觉,休息一会儿,就感觉到正常了。就是那个粗重没有了;粗重就是那个疲倦。

  「施与敷具,是名施座」:敷具,床敷;那些卧具,有个被条,有个铺盖的这些东西,是名叫作施座。「施与住止,是名施处。余义可知」。

  盈二、为说正法

  昃一、于乐恶行

  辰一、如理说

  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谓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

  前面是第一科为作助伴,这一大科已经讲完。这是第二科为说正法。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于乐恶行的有情说法。又分两科。第一科如理说。「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其实前面里边也有说法的事情,但偏重于内心的感觉到苦这方面,菩萨为他消除他的苦恼,在这方面行菩萨道的意思。下面说法这方面是偏重于思想,是在智慧上面行菩萨道。我前面在「诲以胜慧」那地方曾经说过,我们若是读《阿含经》或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或者是读《大般若经》或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或者《维摩诘所说经》,都是一些大乘经典,读《阿含经》也在内,我们会发觉一件事。什么事情呢?就是发觉佛陀在世间弘扬佛法的中心所在在那里?他就是「诲以胜慧」,主要的是在这一点,在度化众生。我也曾经说过,佛没有到医院去作医生,佛也没有去作律师作会计师,也没有去作一个慈善家,也没有作这些事情,佛只是在说法,这什么意思呢?这是在思想上解决众生根本的问题!世间上一切的事情是以心为本,什么叫作心?就是「思想」。我们凡夫所能察觉到的,只是表面上,枝末上的问题——说这个人没有饭吃了,这个人有病了,这个人生活有因难,这个人老了要有人照顾…‥,这是枝末的问题。

  什么是根本的问题?是你内心的思想,这是根本的问题。你为什么会有病?你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灾难?是你内心思想的问题。内心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佛为众生说法就是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解决了,一切的问题也都解决了。要是你不解决根本的问题,只是在表面上枝末上作一些慈善的事情,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是在的。当然菩萨行菩萨道也注意这件事!枝末的问题佛菩萨也去解决,但是主要还是根本的问题要解决。我认为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的佛教徒,常常读经论的话,应该知道这件事;不是这里面隐藏着秘密你很难知道,不应该是这样,应该容易知道。

  「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这是为恶行的众生如理说法。「又诸菩萨为诸有情如理宣说」,就是随顺佛教的真理为众生说法。「诸有情」是什么呢?「谓于乐行恶行有情」:欢喜作恶事的有情,为他说法。这个乐行恶行这句话,当然我们说,这个人是欢喜行善行的众生,一个人欢喜作善、欢喜作恶,我们可以这样分别。实在无分别,乐行恶行的,也就是乐行善行的众生;欢喜作善的众生,也就是欢喜作恶的众生。这两个你深入的去看一看,无差别。我们再简单的说,权力在他手的时候,他说的都是好话,「大家为国家服务!」等到权力到别人手的时候,他就不这么说话了,情形就不同!你说这个人他现在作善就决定是善人,他作恶就决定是恶人,不一定!就是作恶的众生他也作过善事,作善的众生也作过恶事;所以生到非非想天,一下子就直接到无间地狱去。地狱的众生、三恶道的众生,出来还能作人;就是也作过善事。现在表面上看,这个人是善、这个人是恶,其实里边也有善也有恶。

  所以「谓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菩萨他内心的动机,就是想要使令这个有罪的众生,不要再作恶事;他的目的是这个意思,为利益这个众生。「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而为宣说」:这一共是八句。相应文句、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常委分资粮法,一共是八句。菩萨用这样的言句为众生说法,使令这个众生能断诸恶行,这是一个。这是如理宣说。

  第二科「或复方便善巧宣说」:或者是善巧方便的宣说。如理宣说和方便善巧宣说,在《披寻记》上说前面文有解释。在声闻地里面也有说。菩萨地我们已经讲过多少品了,里面也有说。但是现在我作一个解释呢,「如理说」就是究竟的说明这个道理。「方便说」就是权巧方便的说;就是这个时候这一类的人,不能说真理,说那个究竟圆满的佛教的真理,不能说这话,得要权巧方便的另外说一个道理,来转变他,然后再如理说。我就这样解释这两句话。就是「方便说」是暂时有利益,这叫作方便善巧说。「如理说」是究竟的,是不变化了。

  看《披寻记》:

  「如理宣说至善巧宣说者:谓说法语有二差别」:菩萨为众生宣扬佛法的时候有二个差别。一是「如理说」,二是「方便说」,就这两个说法。「如前已释」:他说前面己经解释过。

  「如理说中复多差别」,还有多的差别,什么呢?「谓相应等,乃至常委分资粮法」:这是一共八句。「摄事分说」:在本论的摄事分那里,有解释这八句话。

  「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那这个相应是这样意思。这个唯识经论上的解释,「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名句的差别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文就是字,名也是字,句也是字,都是由文字组成的。那么「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呢,名诠自性就是说个大意,句诠差别就是详细的说了。而这里边我们由古代有智慧的人安立出来种种的名句,使令我们有所了知。比如说我们读这个书,这个书假设是法律这一类的书,我们若不读这书,什么是法律不知道;读这书,「哦!法律是这样的」,是怎么怎么回事,就明白。会计也是,建筑、工程,所有的都是名句,我们从名句上可以学习很多知识,就是这么意思。这上面说「谓名句文身」,身者体也,有体相。这名也是文,句也是文,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就是它的体相,所以叫作身。「次第善安立故」:这个文句,一句一句的、一段一段的、一章一章的、一节一节的,你安布的很善巧,这当然就是文学家最擅长这件事。这就叫作「相应」。

  「又依四种道理相应故」:又有四种道理。前面我们也是讲过很多次了——观待道理、证成道理、作用道理、法尔道理。那么你的文句里面显示这四种道理相应故,所以叫作相应。

  「助伴者」:这助伴什么意思呢?「能成次第故」:就是前后它有个次第;但是他若不说,我们不知道。譬如说是《法华经》,二十八品前一品后一品一直到最后,他也有个次第,但是要有人解释一下我们才知道,不然我们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前面是方便品,而后是譬喻品、化城喻品,最后是劝发品,怎么一个次第?不知道!但是他这个呢,就是里面有次第,这叫做助伴。助伴是什么呢?由于次第来帮助你理解佛法的真理。相应文句解释了,这个助伴是这个意思。

  「随顺者:谓解释次第故」:随顺,什么意思呢?就是解释它的次第;就是他有一个次第,然后再加以解释。而这个地方,窥基大师说「随顺无漏道」,这个相应文句的次第,随顺无漏的圣道。你修学圣道这方面是合适的,那就叫作随顺。

  「清彻者:文句显了故」:清彻什么意思?就是它那个名句的次第,能够很容易的把佛法的真理显示出来,使令你容易明了,那么就叫作清彻。

  「清净资助者」:清净资助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善入众心故」:这上面说「清亮」,清亮就是清彻。下面是这个「有用」,这个文是有用,但是这上面是说「清净资助」。「善入众心故」:就是菩萨这样子宣扬佛法,很善巧的能够契入到听众的心里面,你能够接受他的智慧,那就是有用,就是有作用了。

  「相称者:如众会故」:这个相称是什么意思?「如众会故」。就是当时集会的补特伽罗,这个众生和这个菩萨说的法是相称合的。就是你这个程度,菩萨能适合你的程度,为你宣扬这样的法。

  「应顺者:应供故」:这地方说应供故。应顺者是应供的意思。阿罗汉也是应供,或者这样讲应顺是应供的意思。

  「称法故」:这个应顺是称法故。那就是菩萨安立这样的文句,和显示的佛法是相称的;这法是很深奥的,不是能现见它的真义的。世间这个华香鸟鸣,水流风动,这些事情我们也能看见,鸟叫了就知道,但是里边有真义我们就不知道,这不是现见的。这样子若是由菩萨的智慧,他用语言文句给你解释一下呢,你就能明白了。所以他说的话和那个深义是相称的。

  「引义故」:相称是这个意思,他能把那个深义显示出来。深义在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来说,是隐藏在里边不显现的。就是我们智慧不够嘛!但是菩萨的智慧的语言,能够把那个隐藏的义引发出来,我们就容易明白,所以叫作引义故。这叫作「应顺」。

  「顺时故」:能随顺那个时候的情况,说这个事是怎么讲呢?也是《瑜伽师地论》上的解释。他说当时的大众乐欲闻法,他欢喜听闻佛法,那么菩萨的大悲心大智慧正契合了他的要求,这叫作顺时。

  「常委分资粮者」:这句话怎么讲呢?先解释这常委。「审悉所作」:这个审这个字,当作详细讲。悉是圆满、穷尽的意思。就是菩萨为众生说法,当然他是有一个范围;这一类的众生的根性在这个情形下,菩萨为他用名句文安立的法门,在这个范围内,很详尽的为他说法。所以也有人解释这个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当时就这样说法吗?佛当时这样说法谁能听得懂啊?所以这里面也有意思,就是佛说法当时应该是审悉所作,说得很容易明白,很详细。但后来人提要,提要这个文句,我们就不容易懂了,就必须要加以解释。所以说我们现在愿意读《金刚经》,但是你若读《摩诃般若波罗密经》那就比《金刚经》更……,就是这句话,「审悉所作」,就是更详细了,使令你更容易明白,使令你更生欢喜心。如果我们作晚课念《阿弥陀经》,但是你若是读大本的《无量寿经》就不同了,「审悉所作」,就是它更详尽。

  「恒常所作」:而菩萨并不是为众生说法就作这么一次,他是常常为众生说法。那么就叫作常委,这个常委就这么意思。「委」就是审悉所作,「常」就是恒常所作。「故名常委」。

  「彼分者」:常委分这个「分」是什么意思呢?「谓正见等」:就是八正道。

  「此是彼资粮故」:八正道是你得圣道的因缘。资粮是个因的意思。你到遥远的地方去,你要带上资粮,不然你去不了。这﹙陵本八十一卷三页﹚,在那上解释的。

  「与此译文少分有差别。彼云清彻,此说清亮」:清彻和清亮有何差别?意思也是一样的。不过说清亮,就容易想到声音很清亮,那当然它里面所表达的真义也是清亮,使令你容易明白。

  「彼云清净资助,此说有用」:清净资助,就是帮助你深入佛法,得心清净,叫有用。清净资助就是有作用了。

  「然义无异」:文句有点差别,而含义是无差别的。

  「如应可释」:随其所应可以解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