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6-03b)

  “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二十一卷)

  ……人住在楼上,当然没有这样讲究的楼了,随便泥巴建的,下面都是猪,养着猪牛狗马。所以,上面一个宝盖,下面是猪,这是“家”字的来源,象形字。

  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这八个字,大家要记起来。既然已经出家了,要勤修正行,真正地修,怎么修?三摩地得定最重要。令得圆满,一切圆满。

  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这个样子才叫做善法欲,声闻地的善法欲。

  云何正出家。什么叫正出家?

  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发了厌离心,要求道,出家。

  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这是戒律的形式,现在普通讲就是三坛大戒,所谓教授师、清净师、四羯磨师……都受了。

  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什么叫受劳策?担任事务,劳即付勤劳,你看《指月录》上多少大善知识、祖师都是做饭头的,六祖也舂米,做勤劳劳务;策即鞭子,硬是让自己做最苦的事,鞭策自己。像你们,擦窗子也懒得擦,擦地也懒得擦,据我所知的:“你们会吗?”“会啊。要搞卫生啊,清洁啊……我看还是你做一下吧。”吩配给人家做了,自己不肯做劳务,没有拿勤劳的事务来鞭策自己。所以或受劳策所学尸罗,尸罗即戒律,是名正出家。出家不是贪舒服,出家或受劳策,以苦行为师,这叫做正出家。

  如是等等,都跳过去了。因为我的重点是教大家正修行之路,你不要跟着我也跳过去了。我若详细地给你们讲这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我得专讲五年,每天上四个钟头的课!你全部《瑜伽师地论》学完了,人天五乘道,一直到成佛之路,用功方法,理论通通有了。所以,一般人写佛学概论哪里有资格写?弥勒菩萨写的佛学概论《瑜伽师地论》在这里啊;龙树菩萨写的佛学概论《大智度论》在这里;还有中国两个大师的佛学概论,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大师的《宗镜录》,这四部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啊,包括修行的方法,显教、密教通通有,可惜一般人不看。

  若如现在人写的佛学概论,那我可以写一百部,随便抓来,用夹子一编,再不然拿一瓶浆糊,一把剪刀,把人家的书东剪西粘,又是一本佛学概论。大学里头专门学概论,读人家的夹子,现在的大学不是教育。不但中国的大学,外国的大学我也经常骂,当面骂他们教授:这是欺骗人,犯自欺之罪,来生果报不得了。

  年羹尧给儿子请的家庭教师,那对老师多好,老师喜欢吃豆腐,有一天厨房烧的豆腐,老师一吃,嘴唇烫起了泡,年羹尧:“怎么搞的?”眼睛一瞪,等一下盘子端上来,里面是厨师的人头,杀了。人家就是这个威风!但是挂在厨房门口的一副对子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 误人子弟男盗女娼”。那也是真的,天下为师之难当啊!教育不能随便。所以,这是最好的佛学概论。

  那么,我现在带你们,重点是讲修持,为什么我要跳着讲?来不及啊,好东西太多了,你们也跟着我跳过去了?平常是不是这样?是啊!犯了什么戒?不接受教授教诫,容易看的地方自己要看啊。买一本书不看对不起书啊,你花父母的钱对不起父母,花老和尚的钱对不起老和尚,花自己的血汗钱买的对不起自己,若是你丈夫给你钱,你对不起丈夫,你太太给你的钱,你对不起太太。为什么这样?“时间不够看。”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怎么就看那么多?因为我很勤劳啊,我要修道啊,为受正法故,生命都要舍,哪里没有时间?哪里没有修行?都是自己欺人,原谅自己的话,你们想想看对不对?现在看397页:

  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什么叫戒律?戒律的重点在意啊,在你的思想。乃至你表面的行为一点都没有犯戒,谁知道你那个意里头都在犯戒啊!你说:“我过午不食。”你一下午都是想吃东西。你说:“我不吃荤。”做菜的时候总是说:“哎,这是素鸭子,这是素的红烧鱼啊。”这就是意根上犯了。所以,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这是什么根?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根根转了,这是真修行,表面的修行没有用,要阿赖耶识实际的种子根转。

  云何于食知量?你看我们未来的佛——弥勒菩萨,教我们多清楚,上面提的一句话,他再三地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修行人、出家人饮食要知量啊?我经常发现你们饮食不知量,乱吃。你们平常跟我一起在九楼吃饭,知道我平时只吃一餐,晚上吃一碗红薯稀饭,浅浅的一碗。有时候夜里他们让我吃,昨天又哄我,我也是没有修行,说:“好啊,好啊,吃一点。”我告诉他:“你又哄我。”吃多了不好,对修行不利啊。现在我陪他们吃饭,每天两餐,每餐半碗稀饭。昨天晚上,因为是礼拜天,他们几个小萝卜头凑起来包饺子,我说:“我吃给你们看,二十个饺子?我可以吃到四十个饺子!”但是吃后,我要一两个钟头打坐,把它们消化的光光的。我看你们啊,饮食不知量,所以多病。什么叫饮食知量?很难啊,要知道今天自己修持的功夫到什么程度。比如,你们打坐腿容易发麻,是肠胃不清,血液不干净,所以发麻,都是从饮食上来的。你看,《百丈清规》挂在十一楼,都看到了:治病以减食为汤药。你们没有减食啊,好菜拼命吃,吃得多多的,啊,那一大碗一大碗地装下去,都是给身上的那些寄生虫吃了。饮食要知量,是修行的第一步啊。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

  你们不是要学佛吗?学佛就是要跟着佛的告诫,没有错吧?佛告诉你们什么呢?吃饭有学问。什么叫食之量?什么年龄该吃多少?什么身体该吃多少,乃至营养的道理,但是营养不要过分多啊。老朋友跟我讲:“奇怪,大陆上的共产党都没有吃的?”我们的父母都还在啊,像我的老太太就在,现在九十几了,怎么活得那么长呢?因为没的吃啊!文明社会是吃死的,营养过分,这个我处处时时看到。当年我在贵州西南边区当王的时候,那在山里有什么吃啊?一年中辣椒沾盐巴是上好的菜,不过如此而已,那里看到肉!豆腐都是难得的上品,活的很长寿啊,子孙满堂啊。西藏西康吃的那个糌粑,等于我们的大米,那还不是荞麦,最坏的麦子,苦苦的,一个个身体都蛮好。我们现在文明,都是吃出病的,研究营养,营养多了病多。所以要知量,什么是知量?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门,眼耳鼻舌身六根不放逸。

  以正思择食于所食。吃东西要有思想,要有头脑,用正思维心来选择饮食。不是选择营养好的,每一个人身体不同,体能不同,病不同,个个众生没有成佛之前个个有病。食于所食这四个字怎么讲?吃我应该吃的,第一个“食”是动词吃,所“食”是名词,食物。

  不为倡荡。吃东西不是为了表现阔气:“你看,我吃的东西多讲究啊,我做的东西多讲究啊!”“哈,你看我做的菜是第一等!”饮食上的风流,也是犯戒啊,犯细戒。

  不为憍逸。不是摆个架子给人家看。老实讲,我们现在的伙食比那些庙子上的都好,可以跟那些庙子骄傲一番:“你看,我们大乘学舍,十方丛林的伙食怎么样!比你们好吧?”有此一念——憍逸,犯骄慢心,放逸。

  不为饰好。做菜要有色、香、味,“你看我的菜颜色多好!”“你看我们家里吃的菜怎么样?”出风头。

  不为端严。吃饭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长得发光,脸上发红,好看一点。

  食于所食。吃我们应该吃的。

  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什么吃我们应该吃的?为身安住。我们这个身体四大本来是假的,但是我们没有修成功之前,这个房子还要住啊,补充一下,慢一点死亡,慢一点倒下去。机器是靠能源,肉体是靠饮食。所以,戒律上告诉我们饮食要有一个观念,什么观?吃药。吃什么药,为了这个身体暂时活着,为暂支持。

  为除饥渴。口干了,饿了,不得不吃。

  为摄梵行为。饮食为了什么?身体留着为什么?为了修行。

  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了断除过去的一切烦恼,所以,我今天接受饮食,是为了修梵行,烦恼不更生。

  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为什么吃饭呢?为了保养这个有限的身体,使它无病,能够得安隐、快乐。得安隐快乐干什么?不犯罪,不犯戒,无罪安隐而住,起心动念都要无罪。

  如是,名为于食知量。懂了没有?要记得啊。看了佛经不记的,是犯罪过的。我这个口水也花气力的,我这个妈妈生的肉体也是暂住在这里啊,多给你们讲一分钟,我的生命也多消耗一分钟。你们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我啊,要记住。

  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出家人戒律规定,右胁而卧,睡的时候心中要观太阳,日轮。身是睡,心没有睡,这是修觉寤瑜伽,是声闻品的戒。初夜是上半夜,后夜是下半夜。

  真要讲修行,讲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许多都听过的。虽然有些人睡觉打鼾,但是一切清净。打鼾的是身体在休息,心是觉悟一切。比丘的声闻道必须如此,依据戒律也是如此。但是,菩萨境界又不同。

  现在我们讲三车法师——窥基法师,就是唐玄奘的弟子,他的前生不讲了,就是刚才讲的种性地。他前生是迦叶佛祖,在释迦摩尼佛前,末法时代的一个比丘。末法时代在西藏印度交界处的雪山上打坐。末法时代没有正法,也找不到饭吃,他入定了。玄娤法师到印度取经,经过雪山,看到每个山上都有雪,有一座山没有雪,还有点黑黑的,“这个是怎么搞的?”跑去一看有头发,“这里还有人。”结果慢慢挖出来一个大头,玄娤法师是唐朝人,比我们现在人高大,可是站在他肩膀上,还只是到那个人的耳朵,他一看是比丘入定,玄娤法师在他耳边叫他,没有听见,赶快拿引磬来,用引磬在他耳朵边上一敲,叮~~,出定了,眼睛一张,眼皮上的雪块掉下来,呜~~,那个眼睛多大啊。

  玄娤法师问他:“你干什么?”

  “哪里有声音啊?”一看肩膀上一个小人。

  “哪里来的?”

  “我是东土来的。你是谁?”

  “我是迦叶祖师的末法比丘,打坐在这里,等释迦摩尼佛下生。”

  玄娤法师说:“老兄,你这个不是办法啊,释迦摩尼佛又入涅槃了。”

  “哎呀,这样啊,那我再等吧,等弥勒佛来。”

  玄娤法师把他的耳朵拉住:“你不要这样搞,弥勒佛出世,谁来通知你啊?”

  “那怎么办?”

  “我是相法时代的比丘,我到印度取经,二十年后一定回来,你赶快到东土投生,等我回来度你。”

  “那好。哪里投?”

  “你只要向东走。”玄娤法师是想让他变成太子。

  “你看城市很大的地方,那个最大的房子里投生。”画个图给他。

  “好。”他去了。玄娤法师再把他埋掉。

  二十年后跟唐太宗见面,第一件事情就是问唐太宗这个,赶快查。因为皇帝的妻子怀孕是要登记的,一查:“这一年、这一天没有这个人啊?没有生这么一个太子啊。”

  玄娤法师说:“不会,不会,一定有。”

  查来查去宫廷里没有,唐太宗心里有些不相信了:“你这个事情玄的很。”

  但是,唐太宗的精神是非求证到不可。一查,魏迟恭生了一个侄子,时间都对,把他找来,看到玄娤法师好像似曾相识。唐太宗说:“代表我出家。”做玄娤法师的弟子,代表皇帝出家。他是认不得皇宫,看到王侯府邸就已经很大了,他就钻进去投胎了。但是,你看,罗汉都有隔阴之迷,他说:“我不出家。”皇帝下命令了,代表皇帝。“那要三个条件:第一、我不吃素,出门要带酒肉;我不能避世间的书,出门要带书;还要美女宫女侍候我。”唐太宗说一概答应,问玄娤法师,法师说:“好,我也答应。”这就叫三车法师,一出门,一车酒肉,一车书,一车美女服侍着。道宣律师守戒律了不起,非要把他弄来教训他不可。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住茅棚,每天中午有天女下来送饮食,送饭。要三车法师来,给他点颜色看。窥基法师就去了,心里想:我要看看你这个和尚玩什么花样。终南山上车上不去,自己只好就爬上去了。道宣律师说:“我请你受天人的供养。”

  “好啊,天饭倒是没有吃过,等等看。”过了午时没有送来,到了晚上也没有送来。

  窥基法师说:“你瞎扯,害的我酒也没有喝,肉也没有吃,下山吧,天晚了,好吧,在你茅棚里住一晚吧。”就在茅棚里住了。道宣律师受戒,不倒单,初夜、中夜、后夜跏趺而坐,窥基法师伸直腿,打呼。你看他多胖啊,你到故宫博物院看看,他的那个像很胖,跟他的师父玄娤法师差不多。道宣律师想:你是犯戒比丘。早晨起来,道宣律师说:“你既然出家,还代表皇帝,要有威仪。”

  “你看我怎么没有威仪?”

  “你看你这个样子,平常带三车,因为你代表皇帝,佛教界没有话讲,但是,出家人睡觉心中要观日轮,结果你打呼打得那么厉害。”

  他说:“你打坐啊,很打闲杈,打扰了我一夜。”

  道宣律师说:“你不要瞎扯了,我一夜都没有睡好,被你打扰了,你还打妄语。”

  “什么妄语啊?你坐到半夜,有个虱子咬你,你轻轻地把它抓出来想咬,但是又怕犯杀戒,于是你放到地下一丢,结果虱子的一条腿跌断了,那个虱子就叫了一夜,‘哎呦,哎呦。’害的我没有睡好。”道宣律师一听,真有这个事,吓住了。这下怔住了,他还以为窥基法师打呼呢。所以啊,真入定的时候:听蚁斗如雷鸣,听蚂蚁打架像打雷一样。道宣律师傻了,只好送“犯戒比丘”下山:“菩萨请下山吧。”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来送食了,道宣律师说:“你们昨天怎么没有来?给我丢人啊?”

  “哦,昨天我们进不来啊,找你的茅棚找不到了。”

  “为什么呢?”

  “噢,四大金刚守护,天龙八部大菩萨的护法在这里。我们是欲界天中间的小天人,进不来啊。”没有拿到入境证,进不来啊。

  他说:“大菩萨在这里,谁啊?”道宣律师一听,傻了。

  这个故事好听啊,为什么?所以,睡眠时,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夜里能够修觉寤瑜伽这就与饮食有关了,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呢?过午不食不容易昏沉。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一

  如是已说趣入地。云何出离地。嗢拖南曰。

  若世间离欲如是出世间

  及此二资粮是名出离地

  谓若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若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总略为一名出离地。

  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粗相。于初静虑离生喜乐。若定若生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入最初静虑。如是复于初静虑上。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谓如有一亲近善士。于圣法中已成聪慧。于圣法中已得调顺。于苦圣谛如实知苦。于集圣谛如实知集。于灭圣谛如实知灭。于道圣谛如实知道。既得成就有学智见。从此已后渐修圣道。遍于三界见修所断一切法中。自能离系自得解脱。如是便能超过三界。如是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

  云何名为二道资粮。嗢拖南曰。

  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

  觉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当知此中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此。

  三如前修集种子诸劣缘中已辨其相。

  云何戒律仪。嗢拖南曰。

  戒律仪当知辨三亏满十

  六异门三净胜功德十种

  戒律仪者。谓如有一安住具戒。广说乃至受学学处。

  云何名为安住具戒。谓于所受学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云何名为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谓能守护七众所受别解脱律仪。即此律仪众差别故成多律仪。今此义中唯依苾刍律仪处。说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云何名为轨则圆满。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云何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谓如有一于所应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卧当知亦尔。如是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云何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谓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杨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荡钵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为敷设卧具等事。即此略说。衣事钵事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诸所应作名所作事。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是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云何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谓于种种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读诵。若于尊长修和敬业参觐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若于正法请问听受翘勤无堕。于诸有智同梵行者。尽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赞励。常乐为他宣说正法。入于静室结跏趺坐系念思惟。如是等类诸余无量所修善法。皆说名为善品加行。彼于如是随所宣说善品加行。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是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若于如是所说行相轨则差别悉皆具足。应知说名轨则圆满。云何名为所行圆满。谓诸苾刍略有五种非所行处。何等为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国王家。五旃荼罗羯耻那家。若于如是如来所制非所行处能善远离。于余无罪所有行处知时而行。如是名为所行圆满。云何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谓于诸小随小学处。若有所犯可令还净。名微小罪。于诸学处现行毁犯。说名为罪。既毁犯已少用功力而得还净。说名微小。由是因缘名微小罪。云何于中见大怖畏。谓作是观。勿我于此毁犯因缘无复堪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勿我由此近诸恶趣往诸恶趣。或当自责。或为大师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责。勿我由此遍诸方维恶名恶称恶声恶颂遐迩流布。彼于如是现法当来毁犯因生诸非爱果见大怖畏。由是因缘于小随小所有学处。命难因缘亦不故犯。或时或处失念而犯。寻便速疾如法发露令得还净。如是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云何名为受学学处。谓于先受别解脱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时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复从所余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闻所学处。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说名获得别解律仪。从此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便能无犯。设有所犯寻如法悔。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如先请问。既得善巧及晓悟已。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如是名为受学学处。如是广辨戒律仪已。云何应知此中略义。谓于是中世尊显示戒蕴略义有三种相。一者无失坏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此复云何。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由他观见如是轨则所行圆满。未信者信信者增长。由是发生清净信处。心无厌恶言不讥毁。若异于此具足尸罗轨则所行皆圆满者。观他增上所有功德胜利应无。与此相违过失应有。若复说言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虽由如是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获得如前观他增上功德胜利。然由毁犯净戒因缘当生恶趣。或无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若能于彼微小罪中见大怖畏。于先所受上品学处能正修学。由是因缘身坏已后当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由是因缘说此名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功德胜利。复有异门。(接7)谓佛世尊此中略显三种戒性。一受持戒性。二出离戒性。三修习戒性。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受持戒性。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出离戒性。所以者何。别解律仪所摄净戒。当知说名增上戒学。即依如是增上戒学。修增上心增上慧学。由此能得一切苦尽究竟出离。如是出离用增上戒以为前行所依止处。是故说此别解律仪名出离戒性。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修习戒性。所以者何。若由如是所说诸相别解律仪修习净戒。名善修习极善修习。如是一种尸罗律仪现前宣说。当知六种又即如是。

  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云何十种亏损因缘。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沉下。三者大极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七者净命亏损所摄。八者堕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云何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谓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狂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迫。或为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为沙门性。不为婆罗门性。不为自调伏。不为自寂静。不为自涅槃。而求出家。如是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7完)云何名为太极沉下。谓如有一性无羞耻恶作羸劣。为性慢缓于诸学处所作慢缓。如是名为太极沉下。云何名为太极浮散。谓如有一坚执恶取非处恶作。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非处。于他起轻蔑心或恼害心。于其非处强生晓悟。如是名为太极浮散。云何放逸懈怠所摄。谓如有一由过去世毁犯所犯。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一类不能如法还净。如由过去。由未来世由现在世当知亦尔。谓毁犯所犯。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一类不能如法还净。又非先时于所毁犯发起猛利无犯乐欲。谓我定当如如所行如如所住。如是如是行于所行。如是如是住于所住。于所毁犯终不毁犯。由是因缘随所行住。如是如是毁犯所犯。由此成就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先时所作及俱随行所有放逸。又自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性不翘勤为性懒惰不具起发。于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时时觐问供事。是名放逸懈怠所摄。云何名为发起邪愿。谓如有一依止邪愿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当得生天或余天处。或复爱乐利养恭敬而修梵行。谓因此故从他希求利养恭敬。即于如是利养恭敬深生染著。如是名为发起邪愿。云何轨则亏损所摄。谓如有一于威仪路或所作事或诸善品加行处所所有轨则。不顺世间违越世间。不顺毗奈耶违越毗奈耶。如前广说。是名轨则亏损所摄。云何净命亏损所摄。谓如有一为性大欲不知喜足难养难满。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不以正法。又为贪求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具因缘。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非常威仪。为诳他故恒常诈现诸根无掉诸根无动诸根寂静。由是令他谓其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所谓承事供给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又多凶悖强口矫傲。修饰其名执恃种姓。或求多闻或住持法。为利养故亦复为他宣说正法。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自宣说己实有德。或少增益。或于他前方便现相为求衣服。或求随一沙门资具。或为求多或求精妙。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其衣服有所匮乏。殷重承事给施众多上妙衣服。如为衣服。为余随一沙门资生众具亦尔。或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即便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或彼财物无所阙乏。得下劣时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彼由如是或依矫诈或邪妄语。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种种状相。而从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诸资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说名邪命。如是名为尸罗净命亏损所摄。云何名为堕在二边。谓如有一耽著受用极乐行边从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爱玩受用不观过患不知出离。是名一边。复有一类好求受用自苦行边。以无量门而自煎迫受极苦楚。谓依棘刺或依灰坌或依木杵或依木板。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断瑜伽。或复事火。谓乃至三承事于火。或复升水。谓乃至三升上其水。或一足住随日而转。或复所余如是等类修自苦行。是第二边。如是名为堕在二边。云何名为不能出离。谓如有一或戒或禁由见执取。谓我因此若戒若禁当得清净解脱出离。一切外道所有禁戒。虽善防护虽善清净。如其清净不名出离。如是名为不能出离。云何名为所受失坏。谓如有一都无羞耻不顾沙门。毁犯净戒习诸恶法。内怀腐败外现贞实。犹如净水所生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如是名为所受失坏。略由如是十种因缘名戒亏损。世尊或说尸罗亏损。或时复说尸罗艰难。当知于彼诸因缘中由二因缘。谓不能出离。及所受失坏。由余因缘当知唯说尸罗亏损。

  与此安立黑品因缘。相违白品所有因缘。当知说名尸罗圆满尸罗清净。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根本。如伽他说。

  若善住根本其心便寂静

  因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庄严具。如伽他说。

  苾刍苾刍尼戒庄严圆满

  于不善能舍于善能修习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涂香。如伽他说。

  苾刍苾刍尼戒涂香圆满

  于不善能舍于善能修习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薰香。如伽他说。

  阿难有香类顺风善能薰

  逆风亦能薰顺逆薰亦尔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妙行。如伽他说。

  身妙行能感可爱诸异熟

  于现法当来语妙行亦尔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律仪。如伽他说。

  诸有惠施主具戒住律仪

  有阿笈摩见及有果正见

  复有说言。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律仪。乃至广说。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根本。答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由此尸罗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第一快乐功德。令生令证。是故尸罗说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令生令长。如是尸罗如前广说。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庄严具。答诸余世间耳环指环腕钏臂钏及以宝印金银鬘等妙庄严具。若有成就幼稚黑发少年盛壮姝妙形色而服饰之少增妙好。非有成就朽老衰迈齿落发白年逾八十或九十者而服饰之当有妙好。唯除俳戏令众欢笑。若遭病苦财货匮乏亲戚丧亡。当尔服之亦无妙好。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是故尸罗名庄严具。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涂香。答由此所受清净无罪妙善尸罗。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恶戒为因身心热恼。譬如最极炎炽热时涂以栴檀龙脑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灭。是故尸罗说名涂香。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薰香。答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譬如种种根茎香等随风飘飏遍诸方所悦意芬馥周流弥远。是故尸罗名为薰香。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妙行。答由此尸罗清净善行。能趣妙乐往妙天趣。向妙安隐故名妙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律仪。答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又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何等为三。一观身业。二观语业。三观意业。云何观察如是诸业。令戒律仪皆得清净。谓希当造及欲正造。身作业时如是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及以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为不自损亦不损他是其善性能生诸乐招乐异熟。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即于此业摄敛不作亦不与便。若自了知我此身业不损自他是其善性。余如前说。即于此业而不摄敛造作与便。复于过去已造身业。亦数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余如前说。便于有智同梵行所。如实发露如法悔除。若自了知我此身业不损自他。余如前说。便生欢喜昼夜安住多随修学。如是彼于去来今世所造身业。能善观察能善清净。如于身业。于其语业当知亦尔。由过去行为缘生意。由未来行为缘生意。由现在行为缘生意。即于此意数数观察我此意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黑品即于此业摄敛不起不与其便。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白品。即于此业而不敛摄发起与便。如是于彼去来今世所起意业。能善观察能善清净。所以者何。去来今世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于身语意三种业中。或已观察或当观察或正观察。或已清净或当清净或正清净。或已多住或当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观察如是清净。如佛世尊曾为长老罗怙罗说。

  汝今罗怙罗于身语意业

  应数正观察念诸佛圣教

  罗怙罗汝应学是沙门业

  若能于此学唯胜善无恶

  若于如是身语意业审正思择。我此诸业为能自损。广说如前。是名观察。若于一分摄敛不作亦不与便。广说乃至发露悔除。复于一分而不敛摄造作与便。广说乃至便生欢喜。昼夜安住多随修学。是名清净。

  如是清净尸罗律仪。应知有十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得解脱。得解脱故便自知见我已解脱乃至我能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如是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尸罗清净增上力故获得无悔。渐次乃至能到涅槃。是名第一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于临终时起如是念。我已善作身语意行。非我恶作身语意行。乃至广说。若有其趣作福业者作善业者作能救济诸怖畏者之所应往。我于斯趣必定当往。如是获得能往善趣。第二无悔由无悔恨所有士夫补特伽罗。名贤善死贤善夭逝贤善过往。是名第二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是名第三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寝安觉安远离一切身心热恼。是名第四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若寝若觉诸天保护是名第五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于他凶暴不虑其恶。无诸怖畏心离惊恐。是名第六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诸喜杀者怨仇恶友虽得其隙。亦常保护了知此是具戒士夫补特伽罗。或为善友或住中平。是名第七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一切魍魉药叉宅神非人之类。虽得其便虽得其隙。而常保护。谓具尸罗增上力故。是名第八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法无艰难从他获得种种利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由依尸罗增上因力。国王大臣及诸黎庶饶财长者及商主等恭敬尊重。是名第九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复有所余具戒士夫补特伽罗。一切所愿皆得称遂。若于欲界愿乐当生或刹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罗门大族姓家或诸居士大族姓家或诸长者大族姓家或四大王众天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睹史多天或化乐天或他化自在天众同分中。由戒净故即随所愿当得往生。若复愿乐入诸静虑现法乐住或有色天众同分中若住若生。由戒净故便得离欲所愿皆遂。若复愿乐寂静胜解。超过色定入无色定具足安住。或无色天众同分中当得往生。余如前说。若复愿乐当证最极究竟涅槃。由戒净故便证一切究竟离欲。是名第十尸罗律仪功德胜利。如是已说戒蕴。广辨戒蕴亏损。戒蕴圆满。戒蕴异门。戒蕴观察及以清净戒蕴所有功德胜利。于此宣说明了开示一切种相最极圆满资粮所摄尸罗律仪。若有自爱乐沙门性婆罗门性诸善男子。应勤修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