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9-05a)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十一卷)

  ……上次讲到328页,你们诸位自己看过了吗?……哪一位研究过的上来报告,我旁听……试试看,胆子大一点……讲对了,就不需要听课了,讲不对是当然……你来,来……话总会讲嘛……拿个椅子来坐着……看你喜欢从哪里开始了……

  (同学开讲)**师:我们从329页中间开始讲。我是不乐意讲啊,只是他们一定要让我出丑,我就大概念一遍而言,如老师说的不可或缺是应当的。(众笑)“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就是说,我们这种贪欲的念头,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当中。比如说,我们想吃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非常的强烈,像上次**老师也讲过:若我们想吃牛奶的话,很想吃很想吃,下辈子就变成牛奶里面的东西。这就是贪欲的作用,使我们的心识阿赖耶识,留下种子,这些种子到了因缘成熟时就会现行,现行又生新种子。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这就是我刚才讲过的。

  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这是说,我们的嗔恚心,有时候我们共同在一起修行,难免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起这种嗔恚心。南老师说过,我们还达不到嗔心的境界,如果真是嗔起来的话,会拿刀子杀人,我们现在只是恚心而已。就是说,很愤怒的表现出来的那种行为。有时是触到事情才这样,有时是忆念以前曾经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而生气。就是说,我们无明来的时候就会有这种现象,或者我们打座的时候如果没有系心一处的话,有时也会想到这些事情,就会起嗔恚心。所以,我们常常会跟着自己的意志这样行事而嗔恚。

  惛沉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就是说,我们有毁坏这些净戒的时候,不能守住我们的根,或者我们吃的时候,不知量,所以我们容易昏沉;或者不精进,没有减少我们的睡眠。所以我们所做的,所修的都不能加工去做,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就常常,像我们打坐,尤其象我,常常有点昏沉,我觉得就是因为我本身还不知道要如何调整自己。

  (同学讲完)

  很好!还有哪一位?不要客气了,不要耽搁时间……你自己选了……都是几分钟……

  (同学开讲)**师:现在就接着下面,从掉举开始讲。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

  这是讲的掉举盖,就是我们在修禅定时有五盖,刚才讲到昏沉,昏沉就是一种昏昧,心里不明白,很昏暗。掉举,就是心不能系一缘,脑子妄想、散乱,就是起寻思作用,想很多现在、过去、未来的事情,脑子在那里乱糟糟的想,就产生这种掉举的情形。我们通常想的很多了,比如亲属寻思,想起父母兄弟啊,想起以前的生活啊。国土寻思,想起社会啦,现在的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常看报刊杂志,有时你在静坐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会涌起来。(南师:包括看电视。)对,包括看电视(众笑)。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所以说,不能随便嬉笑,因为这样子,威仪不守常常嬉笑,种种放逸的话,你在静坐的时候,这个种子,过去这个事情会涌现起来。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是诸恶作,就是生气的时候也一样,比如刚刚不愉快,生气,生完了,在打坐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个事情。总而言之就是说,使你不能心系一缘,使你心里扰动,想了别的许多的念头,这些都属于掉举范围内。当然这里面讲的很多了,有时候自己还担心生活问题,现在的衣服、卧具怎么样?我生病了要怎么办呢?怎么样怎么样,未来的事情你也想得很多,担心的很多,这些都属于掉举盖。好,我先讲到这里为止,谢谢大家。

  (同学讲完)

  很好,还有哪位?……我们以后啊,大概会有很多机会这样练习,同我们每半个月讲戒时一样。我们引用佛经来讲就是:“由二因缘故做此法。”一是逼着大家自己读书;二者,使大家彼此观摩学习,将来你们年纪大一点,有所成就,(要知道)如何弘法。刚才他们两位的报告,实际上都很好。不管有没有准备,能够这样讲,都是很正,很对。你们诸位都听到了,我的话没有过分吧?公平不公平啊?(有答:公平。)但是,问题在哪里?我们是为了培养未来弘法(或自己修行)——利他。他们两位的讲法都对,但没有分量。为什么没有分量呢?讲出来的是文字禅,不能发挥,而且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所以你们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也是修行之一,行为就是人的生活、做事、做人。今天是**师、**师两位自动出来报告,给大家做一个开头的榜样,下次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讲,抽签,抽不到的指名,讲出来讲,讲不出来也要讲,换句话说,你吃了饭,你总要吐一点出来吧,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要留意,所以逼着你们非看不可。

  现在我们再回转来讲,你们注意,研究《瑜伽师地论》不但是为利他弘法而需要看经,需要研究了解怎么讲,现在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修持而讲。你们将来出去做法师的要了解,现在讲经说法不能走从前的路,从前的路子会使人家听了睡觉。按照你们两位现在的讲法,比从前的路子已经很进步了,但是注意,不是说你们讲的不对,目前有两样:一是我还坐在这里;第二,前面都是熟悉的同学。所以你们想要发挥,已经心里有了障碍。可是要记住,将来没有障碍的时候,我们讲经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利他,是为他人得利益,不是为了让人家看我讲得好不好,这个观念要拿掉。我们要把自己的身心投进到佛法里去,我们要把自己的身心放到听众的心里头,是使人家得到利益。即使你们将来不是出家做法师,在家组织上课办教育,也是同样的。站在台上做老师,教育的目不是表演,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听众,使他们得利益,我们如何做到使他们得利益,那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人家叫好的,那不如去听歌,唱得好一定拍掌,不拍掌也要捧捧场。这一点特别吩咐你们注意。

  现在我们按照原文,很详细地讲,为什么?为了利益自己,为了利益大家。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这句话你们一看就看懂了,对不对?看懂了吗?……其次啊,我们在修禅定、静虑的时候,(打坐不是静虑,是讲外形。)修禅定的时候,等至障中,有很多的障碍,不是一个一个来的,是同时一起来的,所以叫做等至,懂了没有?我不这样提出来,你们就看过去了。在修禅定的时候,有许多障碍是等至一起来的,一个念头之下一起来的,不是分开的,不是昏沉过后再散乱,散乱过后再起昏沉。是不是这样的?你们讲良心话,是不是昏沉过后散乱,散乱过后昏沉啊?你昏沉的时候一定散乱,这个时候好像没有念头,有许多幻影的境界,而且这个时候散乱不散乱?很散乱:“很讨厌……格老子,总是昏沉……不要老师看见……讨厌。”你看,是散乱?是昏沉?所以,昏沉的时候正在散乱,你们没有检查出来啊。同时,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为什么?因为不能使你得定嘛。所以,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换句话说,散乱的本身就是昏沉。一念觉性清明,万缘不起,哪里有散乱?既然散乱,一定落在无名中,自己不知,散乱心来不知来,去不知去,本身就是昏沉了,懂了吧?所以散乱昏沉一念之间,这些障碍等至的,懂了吧?

  你们怎么看不出来?你们都说他们两人讲对了,你们都收了他们两个的红包?哈!读书要注意,读经更要注意。你要晓得古人翻译一个字都是用了心思,不乱下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读古人翻译的经典,一看:“我读懂了。”你读懂了?青蛙跳井——噗通(不懂),噗通(不懂)。现在我指出来,我讲的没有错吧?对了。

  于诸静虑等至的障碍中间,略有五盖,大概讲一下是五盖,若仔细分析起来,还不止那么多。这才叫读经,懂了吗?你们以后要注意,你们上来若能讲到这样,我多高兴啊!那我是开心死了!今天一夜都会散乱,不要睡觉了(众笑。)你们讲的好,我欢喜地散乱了。

  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为什么用这句话?就是说人随时可以入定,可以证到。但是,你看,两腿一盘,上坐一修,这一刹那之间好像蛮好的,对不对?是蛮好的。但是等到你一坐好,眼睛一闭,不好了,对不对?这一刹那之间变了。所以,当你快要证入那个定的境界时,障碍起来了。你看,古人的文字下的多好?将证彼,将要证到那个定境界时,起了障碍。现在看来读书难吧?你们是眼睛,我也是眼睛啊。我不这样讲,你们都觉得自己看会了。然后我说你们懒,不看书,你们还不服气,一肚子不服气,表面上不讲,心里想:“这个家伙好讨厌啊,我刚刚看过了,怎么说我没有看?”懂了没有?要这样读书、看经。故,将证彼时能为障碍,这些东西都是心里的自我起来做障碍。

  何等为五?一贪欲、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你们爱睡的注意,越睡越不能得定,越昏沉,久睡伤气啊,医学告诉你。所以越睡越打呼,你看胖子爱睡,打呼。为什么打呼?气不顺啊,噗~~噗~~,坐在那里就睡。因为他气不顺,久睡伤气,要注意,所以睡眠是障碍。这是讲修行最重大的五盖,还有小五盖:财、色、名、食、睡。钱,男女关系,性的压迫,心理压迫。好名包括好胜,人为什么好胜?就是好名。“你看,你们做不到,我做到了,怎么样?”虽然不是好大名,不要人家恭维,但是顾盼自容,做好了事情的时候——“你看,你们做不好吧?我做好了!”

  “你看,一个帕子都洗不好,我洗给你看!”

  “你看,好不好?”这就是名心。财、色、名、食、睡是小五盖。所以啊,我们怎么能得定,你们诸位都是让盖子盖住了,你冲不开了,闷住了。你看五盖的这个“盖”字用的多好,你们现在讲话:“我盖你的!”你就天天受盖。下面是分析,你看《瑜伽师地论》很科学,先提出纲要,拿现在的方式写文章,这本书不知要费多少纸了。上面是五个纲要,下面是分析,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你们文字都看懂了,刚才都讲过了,实际上你们没有仔细——妙五欲。色、声、香、味、触是五欲,我问你们:你不愿意看的东西,你喜不喜欢?那就不妙了,那就是不妙的色啊,不要叫你解脱,你也懒得看。你看到一个刚跟他发过脾气的人——冤家,你看到他一定不想看,因为他不是妙五欲啊,对不对?你看那个好看的,不想看,为了戒律的关系,只好站在那里,眼睛瞄一下,那就是妙五欲。声也是如此啊,好听的听,一定听,打坐的时候还想:心静好听见,对不对?所以妙五欲的妙字是没有标准的,你认为的妙,我可能不妙啊。所以,于妙五欲,随逐净相,随着妙五欲跑了。什么叫净相?你喜欢的。比如一位艺术家,看见喜欢的画,看到那个风景:“哎呀,好美啊!”然后,手举起了:“给大自然融化了!”那就是艺术家的净相。一位音乐家听到好听的,自然两个脚就在下面拍起来了,手也拍起来,就是你喜欢听声音的那个净相。若有人骂你:“你这个混蛋,你是讨厌鬼!”你还会打拍子?你才不听呢,因为这不是你心中的净相,晓得吧?所以,注意佛经的这两个字,我们一切众生随逐妙欲的净相,唯心而定,唯识而转,唯自己的心意识而转,对不对?这样懂了吧?以后要这样讲,说话要有力度,而且不要呃~~那么~~,这都不能要的。

  那么,因此引发了你心理的习气:

  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欲见,随时想看见这个色相,随时想听这个声音,下面的香、味、触同样的,不讲了,用“乃至”两个字概括了,一路下来。触,什么是触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