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12-06b)

  “是惛沉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十一卷)

  ……(南师的一位朋友很少睡觉,来问南师如何治疗……)“治疗干什么?”

  “失眠啊。”

  我说:“你死了没有?”

  “诶,南老师您真能开玩笑,死了还会谈话啊?”

  我说:“好啊,你失眠三十年,现在六十几岁。我们活六十年只是活三十年,你活了六十年等于活了五六十年呢,你有一半是不睡嘛。”这个帐一算,蛮划得来的。故失眠不是病,是心理病:“哎呀,我昨天没有睡好,失眠。”这个(心态)最严重。所以,失眠并不是病,是众生的烦恼,是大昏沉。

  “是惛沉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越笨蛋越爱睡,吃了就睡,睡了再吃,“心极昧略”,不大用心,一天到晚“竟日昏昏醉梦间”,这是讲睡眠。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大的昏沉叫睡眠,小的昏沉叫昏沉。所以这两种合起来是修行障碍的一盖,把你盖住了。

  “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再详细地讲,一天到黑昏头昏脑,什么事情也做不来。比如你们有时候的境界啊:看书的时候(老师学做动作)……看不下去,昏沉。写文章也是这样,拿着笔半天,这半天在哪里啊?跟孙悟空的兄弟在一起呢,闷住了。你的眼睛虽然还是瞪着的,但是在“惛昧”中,你要注意,这就是“惛昧”。为什么佛教要敲木鱼?鱼是昼夜不闭眼睛的,古人说鱼不睡觉,其实鱼也睡觉,鱼眼睛瞪得大大的,尾巴不动的时候,是在睡觉,但是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所以佛教要敲木鱼,叫我们昼夜清明。画个鱼的样子,叫木鱼,懂了吧?鱼是讲昼夜长明的警觉性。所以,“惛昧无堪任性”就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竟日昏昏醉梦间”,一天到晚在细昏沉中,你以为是在修持,细昏沉惛昧他生来世的果报就是变白痴,讲做人是笨人,若变猪就是笨猪,很肥了,变狗也是只笨狗,变鸟也是只笨鸟。你们注意,昏沉有这样可怕!“堪任”两个字是指不能担任任何事。事法讲“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真有学问的人,是有超过人家的精力,这个精力是怎么来的呢?意气来的,志气来的。你说:“我没有志气。”不然,若有人拿枪逼着你:“三天不准你睡,你睡就枪毙你!”你看你睡不睡?你就有“堪任性”了,绝不睡了,因为你要保命啊,精神就来的。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来,头脑是越用越灵活。你说:“不行啊,用完了……哎呀,我身体不好啊……”一看这个家伙就是懒家伙,像我碰上这样的人,绝对不要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学问事业,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学问,是这样来的。所以“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惛昧”到最后,一点清净都没有了,糊里糊涂,这就叫做“睡眠”。

  “由此惛沉生诸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于是随着“惛沉”生起一切的“烦恼”,乃至大“烦恼”:贪、嗔、痴、慢;“随烦恼”是小烦恼,《百法明门论》都有啊。

  “无余近缘。”其它的善缘就不容易接近了。

  “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睡眠”的时候,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等等,“及随烦恼”,即大烦恼生出的儿子,叫小烦恼,教理上《百法明门论》叫随烦恼,随着大烦恼而变化出来的心理行为,“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这些烦恼或者应该生,或者应该不生。这个话怎么讲?睡眠的时候烦恼在哪里?你们找不出来啊?你们都经验过的,为什么你们找不出来,因为你们在惛昧中,故没有这个智慧。在梦中啊,梦中起的烦恼,独影意识起来。睡眠中还有什么起来?第七识自己起的,你们去观察,哪一天你们大家轮流不睡觉,观察同学,看他睡在那里起烦恼,那个脸啊(老师做表情)……他在起烦恼。你细细地观察睡眠时的表情,就有他心通,晓得他心里在想什么……那绝对有怪事,有时候笑得都笑眯了,有时候气得……为什么自己不觉得呢?因为第六意识不清明,独影意识带第七识的业力起作用。所以表现在全身的神经细胞的表情上,意识上没有。所以,这个书难懂啊。你看,你们两个一下子就讲了两个盖,我半天也没有讲完一个盖,为什么我的盖比你们盖得大呢?注意研究啊,所以将来你们出去盖人家,你们都是学得第六盖啊,五盖之外的一盖。所以,“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所以要昼夜常明才是觉性,佛者觉也。你们背过三祖的《信心铭》,中间有两句是讲这个:“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你看睡眠没有事啊,睡眠中阿赖耶识的活力比清醒时还要大。此唯有禅定中人会看得很清楚。

  “掉举者。”昏沉和睡眠合拢来是一盖,现在讲“掉举”盖。掉举不是散乱啊,散乱很明显。比如我们这一堂人不是规规矩矩地坐这,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散开了就一定乱了,乱了一定会散,那是散乱,这个很容易懂。掉举难懂,跳动起来,就是东跳一下,西跳一下,不规则,这个叫掉举。你们打坐坐得好的时候,好像是入定了,你里头都没有思想吗?有的啊,东一个,西一个,疏朗一点而已,那就是掉举。看起来好像是入定,实际上是在掉举中,比散乱程度小点。比如一潭清水,不动的水,一点波纹都没有,微风过来,轻轻地有一点波纹,看不出来,那个就是掉举,懂了吧?“掉举”是这个心理。

  “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这两项刚才两位讲过了,我们不讲了。“亲属寻思”是想家了,想父母兄弟姐妹,想过去的情人啊。你看苏曼殊的诗,很多是“亲属寻思”:“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生。”苏曼殊是假和尚,他没有受戒的,是叫曼殊的一个和尚死了,他捡来了度牒,他并没有受戒。“昼夜面壁成空相,世界归来悔无尘。”“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憎。”看起来很洒脱,假和尚才洒脱啊,那正是“亲属寻思”。 “亲属寻思”还包括朋友,乃至将来我们分开了,你打起坐来,忽然想起我这个老师,坐在那里坐不好,想老师,也是“亲属寻思”。那么怎么办呢?把它转成上师相应法,那就转了,就看你有没有这一转。“恰是那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就看你转不转得好,转得好,一切恶法都变成善法;转不好,一切善法都变成恶法。所以,修行就是转识成智。

  “不死寻思。”是什么呢?你想求长寿,老头子、老太太们打坐多半是为了这个目的。即《金刚经》上讲的寿者相。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如静坐坐得很好的时候,想起人家欠你十块钱一样。或者想起过去的人“当时只是人相思,过后思量倍有情。”结果是,虽然打坐坐了一个钟头,是在回味当时的一颦一笑。如李商隐的诗“只是但时已罔然。”这一罔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罔过去了。这些事情你们心中不能说没有啊?蛮多的啊。就是少年出家也会有,有时候会想起来:“哎呀,小时候跟某一个小孩子玩,那个味道很好。”不做功夫还好,功夫做的好的时候,掉举就跳出来。你若不做功夫,不静定,没有啊,想都想不起来,这就叫掉举。所以你要认清楚做功夫的盖,这个时候会来盖你,谁呢?魔。那个魔?魔由心造,你的心,阿赖耶识的心。

  “恶作者。”恶念wu,一般讲唯识的人很多讲错了,都念成恶(e)作了,讨厌叫“恶作”。派工作给你们,你们都愿意做啊?不得已啊,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对不对?你们心里都在“恶作”啊,一边做,一边讨厌。人生每一件事都是“恶作”。就是普通人讲的吃哪碗饭,怨哪一行,就是“恶作”。你们虽然出家了,也是“恶作”,讨厌出家。学佛的人讨厌学佛。我也经常“恶作”,我一听到上课头就大了“恶作”,讨厌这个事。

  “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你们想到自己家里的事:“哎,我讨厌自己,当年那么年轻,若不发脾气,不剔光头,不换这个衣服……现在穿都穿上了,怎么办?”恶作。想想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蛮难过的,有没有?恶作,“心生追悔。”

  “谓我何缘离别亲属。”我为什么要离开爸爸妈妈到这里来呢?

  “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为什么不到美国去呢?应该到美国去求发展啊。

  “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为什么我离开南部家乡跑到台北?在复兴大厦十二楼挨骂呢?

  “食如是食,”“哎,我当时吃的那个麻辣才好吃呢……南部的麻辣才好呢……”想到回家,看爸爸妈妈。嘴里告诉我说请假,我说:“你干什么?”“回去看爸爸妈妈。”假的,他心里是想吃那个东西。

  “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或者是想回去拿钱啊,弄东西啊。“资身众具”是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本何缘少小出家。”“哎呀,我为什么年轻上当,在那里出家啊!”

  “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我年轻不应出家……但是现在光头剃了,没有办法。”后悔,恶作。像**师一样,到年纪大了的时候再来出家蛮好。“自己怎么跟他坐在一起搞这个事呢?”心里在恶作。你们有没有?这叫瞎子吃汤圆,肚子里有数。内心都在恶作中。

  “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或者想起过去的男朋友,女朋友,哪个对你好,讲了什么,哄你一下。男女都在骗人,“哎呀,我多爱你啊!”这句话人最爱听。还有人:“你讲一句‘我爱你’嘛,讲一句,我就不恨你了。”他明知道上当,但是非要听这句上当的话不可,这就是众生。其实这是一种习性,明知道这是笑话,偏要爱听笑话,“纵然是梦也风流”啊,就是这个,明知道假的,假一下都好。

  “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哎呀,当时大家劝我,亲戚朋友劝我,我不答应,现在好后悔啊!”讲不出来。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就是讨厌事情,讨厌人生的心理,自己这个讨厌心始终去不掉,障碍。你们检查看有没有?讨厌什么?有时候活着连自己都讨厌,讨厌自己。有时候牙齿没刷,打坐坐着,恐怕那个口水溜下了不干净,有没有?然后想想:“哎呀,我这个人怎么那么罗嗦呢?牙齿不刷有什么关系?这个习气怎么就脱不了呢?”又讨厌自己。此所谓恶作轮回。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恶作”跟“追悔”的心理合起来是一盖,悔是严重,恶作是讨厌,比悔轻一点,人生都在恶作中。比如我们为了卖稿费作文章,一边写,一边不晓得有多讨厌:“格老子,不能好好为了儿女,只好写文章卖稿费。”在恶作,对不对?人生都在恶作中,有时候结婚生了孩子,一边抱孩子,一边讨厌:“格老子,为什么生活负担那么重。”爱是爱啊,也是恶作,讨厌这个孩子,对不对?都有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