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15-08a)

  “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引发于舍。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十一卷)

  ……讲到“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这句解释过了。 “乃至邪见”,邪见就是张献忠的哲学,杀人当便饭吃,没有关系,人超过四十以上都该死……这就是邪见所引,邪见也是理论。

  “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与忧苦俱”比如报仇,因仇恨而杀人。乃至我们在人类的历史上看到人吃人,历史的正面你看不到,反面的记录太多了。尤其是天下大乱,大荒年时,父子、夫妇、兄弟相迫而食。在过去的历史上,有时候一家人,父亲老了,把自己自杀了,叫大家都去吃,维持生命,多得很。所以啊,我们看社会看人类的正面非常好看,反面一看,人的观念思想整个会变,很可怕。“乃至邪见”,中国人的看法:吃头脑补头脑,吃腰子补腰子,或者吃人肉补人体。有啊,你们不晓得。比如过去我们年轻时看到:犯人拉出去杀头,很多人怀里揣着馒头,等到头一砍,那个血一冒出来,把馒头一沾就吃了,据说很补。那个被砍头的土匪:“没有关系,格老子砍头碗口那么大!”真很奇怪,砍头下来后,你若拿个饭碗,空的,一扣,一点血都出不来,就把饭碗吸住了,(伤口)刚刚有碗口那么大。所以古代的小说都有说:头下来,碗口那么大。就是“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

  “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引发于舍。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这一段很难懂啊,这是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若懂的,一看就通,很容易。就是说,“或王”,按照国家的法律当皇帝的,帝王,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王等”就是帝王下面的,如皇帝被称为万岁,那些被封诸侯的皇帝弟兄们及太子都被封为九千岁,比万岁少一千。第二个“王”也可以解释为动词,为了治理统治天下而杀人,杀了以后,舍弃了善法,一边杀,一边心里很不愿意,是不得已而杀,这就要看空。“或余宰官”做官的有权在手,比如现代的历史,几十年前宗法的时候,随便杀人。“或尊、尊等”第一个“尊”是尊贵,第二个“尊”是为了尊重第一个尊,即最高贵,最高的命令,第二个尊是尊重是意思,尊重上面的命令。自己并“不乐”意杀人,不乐意造杀的“恶业”,“然其仆使”,下面的人做“恶业”。当领导的虽然不忍心杀人,可是下面的人为他而杀:这些坏蛋不杀……(?不利主子)。“忍而不制。”叹口气:好吧,既然这样做了,就算了吧。也不处罚,因为他是对他忠心啊。“亦不安处毗奈耶中,”也不对他进行道德的教育,劝他持戒。不愿意轻易杀人,应该尽量以道德感化人,但并不那样做。“由纵舍故,”纵容自己的部下去杀,比如我们都晓得的,你们在坐的,虽然也有年龄大的,但大概都不认识,我们当年认识一位***叫***,土匪出身,外号叫***,四川话傻子,他的部下都是土匪出身,后来投降了,也当军长司令。他带兵很简单,要打仗时训话:“格老子要出去打仗了,谁打了败仗就是龟儿子!”下面~~呼~~嗷~~出发了。训话就那么简单,骂人。然后,部下在平时不打仗时是乱七八糟地没有纪律,碰到他也不叫总司令,都当做是大哥,“钱都输了?格老子的!拿了多少给你!又数错了。”他舍不得,但是很真诚。找了一个副军长是陆军大学毕业的,我就嘱咐:你们不要碰到他啊,他才好带兵。有时候部下说:“报告大哥,我们没有钱了。”“格老子的当军人,老子给你一把枪,有了枪怎么会没有钱!混蛋!”你去抢吧,他就是这样。“纵舍故”,放纵,“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他晓不晓得这个是坏事呢?他知道是坏事,“非不现前,”并不是看得空了,现量境界他看得很清楚,明知道杀人抢人是坏事。但是他不能不纵容部下,故打仗的时候,这个地方打不下:你们给我打下来,放你们半月的假,要抢就抢啊,要奸淫就……上!非把它拿下不可。当司令官的只好闭起眼睛来哭,外面在抢人,什么都干,否则打不下来。战场上不是人,战争一起都是野兽,怎么鼓励野兽?饿死了,要吃啊,前面有肉,你给我上!他们就上了。你们都是好人啊,都在这里南无南无的,我们是磨难出生的,善法恶法清楚的很,你说做坏事的领导人,他对恶法不清楚吗?清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

  “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一天打主意想办法,怎么样能达到恶业的结果。就如同你们小青年,人家得罪了你:格老子,我非要报复!非要跟他生气不可,一有机会就瞪他一眼,让他生气。你们有没有这种心理?尤其是女孩子们,男孩子们也差不多,不过变个花样而已。这就是“寻求伺察,为恶方便”,想尽办法报复人家,害人家一家,至少害得人家生气睡不着也高兴。人就是这样坏,人就是有这个心理。尤其是越聪明越调皮的人,这些花样越多,所以造的业就越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明知道是坏事,但是觉得很好玩。“耽著”即贪恋,明知道是坏事:明天再做一天,后天我不干了,“耽著”贪恋。“引发于舍”,此包括两种:一种的做坏事做绝了,看空了;一种是不舍的意思,不肯放弃,习气、习惯不放弃。“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对于恶业来的时候,你们的哲学理论就来了:苦跟乐差不多嘛,天下没有真正的善恶啊。学过哲学的都容易搞这一套:善恶是非没有一定的标准的,所以做做也没有关系啊。中庸之道,非苦非乐,就是这样。所以啊,学问越高的人,做起坏事来更大。会找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

  “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什么是欢喜的“欢”呢?我们中文普通将欢跟喜合起来讲,这是两种心理状况。“欢”表面化,发挥的,外发性的。学佛做功夫的人怎么才能发起“欢”的境界呢?“谓从本来清净行者”心里不思善,不思恶,此心绝对的清净行为里头“观资粮地”,智慧观察,不是成就的地位,是“资粮地”位,是准备功夫。“观资粮地所修”的定力,随时起心动念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境界。因此啊,就是日常生活之中“无悔”,一天到晚没有做后悔的行为,没有一件错事。因为没有做错,所以“无悔”,无喜也无心。“无悔为先”,一天到晚平平静静地生活,没有一点悔恨的行为,没有一件错误的行为。“慰意适悦”自己意境上很愉快,由意识上的愉快引发心里的根本——一天到黑是欢喜,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天到晚都快乐,这个叫“欢”,人逢喜事精神爽。中国古人讲欢喜境界有四句话:“久旱逢甘雨。”夏天几个月不下雨,忽然有好雨,大家都欢喜;“他乡遇故知。”在国外流落十几年,突然碰到同乡,高兴啊;“洞房花烛夜。”结婚的时候;“金榜题名时。”联考考取了。有人搞了一个吊脚诗:“久旱逢甘雨——光打雷。”“他乡遇故知——冤家。”“洞房花烛夜——石女。”“金榜题名时——候补的。”哈哈,本来还喜欢,都不喜欢了。

  “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你们在十一楼全堂打坐,你们是不是“正修习”啊?你们在那里又搞气的,又搞鼻子的,又有观想观不起来的。“正修习”修习练习。“正修习方便为先”要懂得真正的方法,没有得方便,不能得定。故“正修习方便为先。”

  “深庆适悦心欣踊性。”因为得到了方法,与自己相和,容易得定,心里非常满足、满意、高兴。“深庆适悦”很高兴。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法门撞对了,这是喜的境界。

  “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什么是“安”的境界?你们现在的境界是打坐坐在两个字上:粗、重。对不对?屁股坐在坐垫上抬都抬不起来,两个膝盖头又酸又麻,肩膀也发胀,眼睛发干,是不是?胸口堵住,肠胃咕噜咕噜,上面打嗝,下面放屁。又粗又重,坐在那里,几十斤肉摆在棉花垫上一大坨,你看多粗多重,不轻灵。这是佛经形容的,不是我讲的啊。就是说:离开了粗重,功夫到了,身体轻灵了,心理安详了,没有杂念。“调适”即非常舒服,这样就是“安”,也叫做轻安境界,还不是定啊,一般人得到这个“安”已经很了不起了,以为自己得定了,这只是轻安而已,由此可以入定,得证三昧。所以你们修行啊,密宗什么宗的都不要宗,先把教理搞清楚再修。不要拿到鸡毛当令箭,坐起来在睡觉,以为自己得定了,那他生来世的果报就是饭桌上用的,那是什么东西想想看?“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是“安”。

  “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这就叫得乐,究竟的快乐。就是说由于非要在生理上修持到粗重离开,轻灵到一身坐在那里柔弱无骨,乃至手脚、四肢没有了,自己觉得没有身体一样,柔软得没有骨头一样。到这个境界,再进步到心理状况,“心调适”,心里没有杂念妄想。那么,再进一步,身体、心理“无损害乐”。你们现在坐起来有损害苦,两条腿压得血通不了,不是损害吗?对不对?乃至你们头那么歪了,我过来又那么一扳,很是损害,对不对?妨碍,身心都受损害,所以没有得“乐”。“无损害”没有妨碍自己,自由自在究竟“乐”还不算,要得“解脱乐”,身心两方面的一切苦恼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把捆住的绳子解掉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得解脱。解脱了身心,解脱了烦恼,解脱了生死。所以要得“解脱之乐”才叫得安“乐”。

  “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由此,身心两方面得到解脱了,离开了一切心理上的粗重,妄念;身体上的粗重,妨碍。因此无烦恼,得真正的解脱。得了解脱才可称为是比丘。有人读书:“噢,我懂了,怪不得印度佛教的出家人叫比丘。”

  “什么原因啊?”

  “因为是跟孔子学的,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嘛。”那么我们只好讲:此一丘也,彼一丘也,此丘非那丘啊。到这里才是真比丘,可以说是出家人,“于诸烦恼而得解脱。”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是修净土、密宗、显教、禅宗——无有此说皆为魔说,皆是魔言,有此道者是为佛说。我沉重地告诉你,这叫做法王法。这句话有业障的人都听不进去,马上就听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要。什么叫得定呢?“三摩地”?“谓于所缘,审正观察。”我讲累了,你们哪一位代我讲讲看?讲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的谁不错啊?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是少错。你们连有学地还谈不上呢。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啊,到了大阿罗汉得灭尽定者才是无学地啊。所以你们尽管讲这两句话,同时也是考你们呢。我抽半只烟,哪一位讲?不要推脱,我点名了,会的说。(有答:……心理的境界,非常细心、正确、谨慎地去观察……)(有答:……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不管是哪方面,审正观察……贪嗔痴……)两序大众,女众呢?(同学们的讲话非常不清楚,录不全,见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