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14-07b)

  “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十一卷)

  “由证住此断除五法。”就在这个初禅境界,断除什么呢?“断除五法”,五种法,五种东西。佛法啊,真是世界上,再没有哪种学问智慧高过它了。哪五种东西?

  “谓欲所引喜。”当我们想吃的时候:“唷,这是红烧鸭子啊!嘿嘿……嘿嘿……”爱喝酒的人呢,比如有两位老朋友来,我说:“来,吃饭……我们今天喝酒。”

  “酒啊,最近不大喝。”

  我说:“你看看这是什么。”

  “唷,茅台!贵州茅台!哈哈!”

  我说:“对啊。”

  “是真的吗?”

  我说:“我手里还有假的啊!”

  “哎,我要喝一点……”那个就是喜欢,“欲所引喜”。欲界所引起的,是非究竟的。乐极就生悲,对不对?你看欲界中人,碰到喜欢的事,高兴的流眼泪了,非究竟喜,是“欲所引喜”。那么这种不健全的心理,到什么时候断除呢?得初禅定。现在你们看懂了吧?我这样一讲就看懂了吧。噢,你们好聪明,一点就懂。“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哪五法?“谓欲所引喜”……

  “欲所引忧。”“欲所引忧”的心理晓不晓得?你们想不想发财啊?不想啊?我想啊,你们想不想?(有答:想。)想啊,好想啊,发不了财,烦死了。即“欲所引”发的“忧”愁。你们想不想学问好,文章写的好?最好不要坐在这里挨我骂,让我坐在你前面听,换个位置,骂骂我,喜不喜欢?这也是欲啊,结果做不到,烦啊,“欲所引忧。”

  “不善所引喜。”不善法,massage按摩,你说是善法还是不善法?很难定。按摩同做人是一样,这个人体很贱,轻轻地打很舒服,拍孩子,乖啊乖啊,尤其是妈妈拍,好亲爱啊;打重一点,你看舒服不舒服。所以,我们许多喜欢的事,是“不善所引。”香港脚痒了,把它捏破了,一边流血,哎哟,一边越捏越有味道,(众笑)“不善所引喜。”懂了没有?你们都有经验噢,(有答:没有。)你没有香港脚啊?你这个人生很可惜,缺了一块,赶快去传染来,才可以体验一番(众笑)。所以人啊,轻微的打你,叫做按摩;重的massage,就叫做受伤害。所以,哪个是善法,哪个是不善法,很难讲。所以,心理学上讲,有些人有受虐待狂的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人家虐待,这就是“不善所引喜。”

  “不善所引忧。”这个就不要讲,相反的就懂了,对不对?不要举例子了,这个大家都有经验。

  “不善所引舍。”这要给你们讲了,恶法所引的不善。比如你碰到万事不如意,只好看开了:“哎呀,我看空了。”你不是看空了,是“不善所引舍”,只好丢下。结果给你得意了:“你会丢下吗?你会看空吗?你会把头发去剃掉吗?”嗨,奇怪了。是真话哦,这是“不善所引舍”。这些五法,都是属于世间的,严格讲是非善的。但是,严格讲在欲界中也是普通的心理行为。这还是讲原则,如果是真学心理学的,拿到佛法这五点,发挥起来,找许多资料,可以写一部专著,又是一百万字。

  这些心理状况,要到初禅定才能断除。所以你们听了这个话,然后有了行为,就跟我说:“老师,你原谅我嘛,我没有得初静虑嘛。”所以我就不会骂你了。那不得初定的人呢,当然了,都是在这五法里头转。所以,你要深入地了解,自己观察自己的心理行为,这些也是戒。但是戒律是压制性的,不是纠正,非要得初禅定,这个心理行为才能转得过来。

  “由于五法修习中圆满。”还有“五法”。因为得初禅定了,得定了,所以,(有)圆满的人生。

  “谓欢喜,安乐。”欢喜是心理的,安乐是身体生理的。所以我们大家做人活着,你们自己想想看,每天心里欢喜吗?不欢喜。对不对?身体安乐吗?不安乐。对不对?要想得身心安乐,除非得定。这个得定怎么得?修习圆满,要修定来,修来的,修行修来的。

  “及三摩地。”以及三昧境界,这是五法。欢、喜、安、乐、三摩地。你若没有学过会计(玩笑)就搞错了,认为只讲了两句嘛,五法在哪里?

  “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怎么叫“欲所引喜”呢?人在世界上,“妙的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五欲。

  “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你修定要注意,你们打坐修定的时候,会碰到欲所引喜,普通叫做魔障,入魔了,武侠小说就说是走火入魔了。有本小说是写道家的,《绿野仙踪》,你们看过没有?讲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去求仙,学神仙,快要成仙时,师父拿境界试验他,结果入魔障了,要注意这个事啊。所以在入定的境界中,欲所引喜,就是说你阿赖耶识在心里面要爆发了。所以说你们打坐有几天好,“老师啊,我今天坐的很好啊。”你不要说,我已经知道你下一句了“明天就糟的很。”在当你要证到一个境界,你阿赖耶识的习气里头,它自己本身会变成魔障诱惑你。“于妙五欲,若初得时”刚刚要得到定,刚刚在定境中,正在定境中,忽然看见、听见一个境界,忽然呢:“哎呀,这下定的好舒服。好像妈妈小时候抱我一样舒服。”完了。“或曾领受”经验过,“由此诸缘,忆念欢喜。”然后越想越欢喜。本来在定,结果走入魔境界中去了。

  “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恼。”不打坐还好,一打坐起来:“想当年……”引起许多烦恼忧烦。想爸爸,想妈妈,想小的时候:“哎,我当年要是跟他结婚了,我现在也不用在这里打坐了。”越想越苦恼,然后就坐不住了。都是在你快要入定的这个阶段,马上就来,那是魔障。哪个魔你呢?不是撒旦,也不是坏蛋,是你自心魔自心,阿赖耶识种性所引发的。其实你要懂了,做人的世间法也一样。一个做事业的人,事业快要成功到手的时候,魔障就来了,就是最后一分钟,忍得过去,你就成功,忍不过,你就失败了,就有这样严重。所以世法佛法是一样的。因为你们没有做过事业,你们做过什么事业?噢,那位董事长现在是正在做事业,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到大成功。你要注意,一个事业快要成功的那一刹那之间,跟学佛是一样的,那个相反的魔障境界就要来了。你要看得清楚,大智慧,认得清,咔嗒一个就过去了,不然就全垮了,退下了。等于你打球、开车、跑步,最后一秒钟过去就过去了,失败就失败了,那么前功尽弃。学佛也是如此,真难。所以不是理论,你们搞了半天,光在那里搞佛学,搞了半天有什么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不善所引喜者。”是什么呢?你看《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给你说的多详细啊,每个心理,每个修行行为,一点一点的,真是菩萨啊,无比的慈悲。怕后世人有一点不清楚,都给你讲清楚了。

  “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讲个例子,“如有”即假定,有一个人,“与喜乐俱而行杀业,”喜欢与快乐是同时来的,结果犯了杀生戒,这个叫做不善所引喜。你们想想看,你们有没有犯?讲个故事给你们,五戒里面有一条戒,不准喝酒,对不对?原始的佛法,释伽牟尼佛的戒律里没有规定不准喝酒。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喝酒醉了,觉得喝寡酒不好,一个人喝酒没有酒菜,看到邻居家跑来一只鸡,忽然想起鸡肉配酒很好,就杀了鸡,越喝越有味道。然后啊,隔壁邻居太太跑来找鸡,因为他喝醉了,就把她奸淫了。饮酒使杀、盗、淫、妄都来了。此事一犯,佛的弟子们提出报告,佛就说戒酒。中国有些高明的人,象郑板桥啊:“酒能养性”,道家,密宗,不戒酒,但有个限制,喝醉了犯戒,不醉不犯戒。“酒能养性,仙家饮之;酒能乱性,佛家戒之。吾者,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很高明。这叫“喜乐俱而行杀业。”

  佛经很难读,很难懂,佛经戒律里有很多东西。戒律里称结婚叫做什么?叫“聚头做淫事”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开的奸淫,就叫做结婚。秘密的偷情,就叫做犯罪。公开的奸淫,男的奸淫女的,女的奸淫男的,大家都同意,还盖了图章,还恭喜举杯,然后鸡啊、鱼啊都遭了殃。“聚头”大家聚会在那里犯杀生和淫戒,共同在犯,然后还认为,这是人道,人文规范。这种就是“喜乐俱”所引“杀业”由于不善所引的喜。看起来这一家是在办喜事,实际上是极不善的行为。你说佛说的对不对啊?在家人讲句公平话,出家人讲的不算数,这就是佛法。(引罄响)好了,我们休息一下,所谓中间休息啊,这叫做共同承认的偷懒(众笑),是合法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