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5-03a)

  “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云何劣缘。谓此劣缘乃有多种。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云何名为善得人身。谓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如是名为善得人身。云何名为生于圣处。谓如有一生于中国广说如前。乃至善士皆往游涉。是名为生于圣处。云何名为诸根无缺。谓如有一性不愚钝。亦不顽騃又不喑哑。乃至广说支节无减。彼由如是支节无缺耳无缺等。能于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为诸根无缺。”

  “云何名为法住随转。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如是名为法住随转。云何名为他所哀愍。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净命资具。所谓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如是名为他所哀愍。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二十一卷)

  这部《瑜伽师地论》是佛法的宝库、宝藏,好的东西,妙的东西太多了。上次讲到声闻地,是针对出家方面来讲,这是很需要的,但是,出家更需要的是修持,如何证到三昧的问题,这更重要。上次讲到395页声闻地的种性地,大家已经看过了吧?(有答:看不懂。)这倒是真话,看懂的人也很多吧?你们不要谦虚了。

  为了争取时间,现在要看非常重要的修持方面的,虽然声闻地的种性地固然重要。这个种性就是我们普通讲的根器,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根性、来源,种性就是根器,前生的根器,不是前一生,是多生累劫来的根器。就是阿赖耶识习气带来的,是过去多生累劫累积来的种子起的现行。种子、现行这两个名词应该都懂吧?佛学程度差一点的要问坐中的老前辈,所谓老前辈不是年纪大,是学佛时间长,懂得这些问题,我们没有时间多研究啊。

  上面讲到声闻地的种性地,尤其是出家人的修行,种性更重要,乃至在家人要真正想学佛,若根器、种子没有,是没有办法培养的 ,这一生只能种一点善根,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现行。首先,是讲佛的种性,再讲到小乘声闻性的种性,然后说到菩萨等等的种性。这个道理在《楞伽经》里说得很清楚,若没有这个种性啊,老实讲,这一生的修行只能说是种种善根,拿这一生的现行,现在的行为熏习、充实、培养他生来世的种性。换句话说,诸位出家的法师们,今后收弟子,尤其是收出家弟子不能随便,非要观察他的根性不可。翻到396页:有了种性,有了前生来的种性,还要这一生得胜缘,要各种条件才能谈修行。

  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有了很好的根器,这一生还要遇到佛法的正法住世,正法增上他音,增上缘。就是说,有了种子,还要有正法住世,有善知识、明师的培养,这颗种子才能长大,这是外缘。内在的呢?及内如理作意,内心合理地正思维,作意,就是说意识熏习佛法,要造成意识的境界。比如我们念佛、观想等等,乃至研究教理、禅定,这些都是如理做意,并非是不如理。不如理就是凡夫的妄想,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乃至发发脾气,耍耍花样啊,这些是非如理做意。非如理做意的现行累积起来,他生来世的种子更可怕。

  云何劣缘?谓此劣缘乃有多种。哪一种是坏的因缘?有很多种。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这些就是劣缘。什么叫劣缘?你看这些都是好的啊?就是说我们要修行,这些环境很可能会障碍你变坏,包括很多种。

  若自圆满。我们自己不圆满,比如六根有欠缺,耳朵听不见,眼睛瞎了,头脑白痴了,或者麻痹了,身根不圆满,这就是所谓劣缘了。佛经经常说:人生最难得是暇满之身,有清闲的时间,有圆满的身体。暇即闲暇,有空闲的时间,能来这里又讲经、又打坐、又听经,你们还年轻,人生清闲,难得。尤其是工业社会,哪个不为生活忙得不得了,你们出了家,没有事情,还坐在那里自生烦恼:你看我鼻子不对,我看你眼睛歪了——浪费这个生命。六根圆满。

  若他圆满。他圆满,环境圆满,一切等等。

  若善法欲。这个欲字,世间法讲是欲望,很不好,对不对?欲分两种,广义的欲,一切都是欲啊;狭义的欲是男女之间的爱好淫欲之欲。所以一看到欲字大家就想到淫欲之欲,错了,佛经的欲字是广义的。什么是欲?”你看,我是吃素的,所以不像你们,我没有欲。““哎啊,今天的青菜啊,是乡下带来的,才鲜呢!才好呢!”筷子多去加两口就是欲。

  “这个山水多美丽啊!”也是欲。世界上完全离欲就是世尊了,所谓“皈依佛,离欲尊。”真正能够离欲吗?贪清净也是欲,一切欲皆要远离。所以,我们出家是广义的欲要远离。但是,在我们没有离欲以前,要善法欲,恶法不做。你看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甚至于出家,你真的有做善事的欲吗?哼,没有,逼着才做,绝不是发疯一样,有这个欲去做。看电视非要欲不可,到时间不打开看,看到人家在看,心里头就发痒,看电视是视听之欲,但是你学善法有没有这种看电视、电影的视听之欲呢?你没有发起,没有发起就是劣缘。

  若正出家。不是歪出家,正出家。什么理由呢?声闻地里都有。有些人灰心了出家,有些人被环境所逼出家等,这都是非如理。要正出家,什么是正出家?为求菩提,为求证果而出家就是正出家。所以,非正出家就是劣缘。

  若戒律仪。真正的清净要懂得戒律,戒律不是条文。我们这里有法官啊,学法律的人光是条文背来,判案子还是会判错,要懂得法理的应用,戒律也是一样。

  若根律仪。根也分两面,一个是广义的根,种性,前生的因果;一个是狭义的根,六根等等。

  若于食知量。你看你们经常生病,食不知量,好吃的多吃,肠胃生病了。因为肠胃生病了,就容易感冒,所以,凡是感冒的,肠胃一定有问题,中西医一样的道理。肠胃没有问题,即使感冒了,细菌进入,自己的生命功能可以控制的了。因为肠胃有了问题,感冒就来了,因为感冒来了,肠胃一定出问题。出家的修行人自己食不知量,不知时,该吃的时候饿着,该饿的时候拼命吃。一个饮食都不能知时、知量,如何去修行?所以,学佛这个饮食障碍是很重的。

  若乐远离。要远离恚闹。我们凡夫专门喜欢看热闹,但是,真的声闻众要远离恚闹。若不能远离恚闹,就是劣缘。

  若清净诸盖。一切五盖,贪嗔痴慢疑,都要清净了。但是我们半样都清净不了,所以是劣缘。

  若依三摩地。随时在定境中。

  漏了一句:

  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初夜就是上半夜,后夜就是下半夜,随时都在定境中。所以比丘戒律:睡眠时观日轮在心中,右胁而卧。我们做到了?哼,打呼~~。真讲戒律有这样严重。受了三坛具足戒的比丘要右胁而卧,睡眠时观心中日轮,身是睡,意识清明,没有睡,就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你们听听看,所以我说你们不要跟我谈戒律,我不讲戒律,因为我不守戒律,但若严格地讲戒律,我是真实的戒律,守戒律有如此之难。

  若正知而住。你们天天都是邪知而住,妄念比什么都多,正知而住都没有。三藐三菩提是正知正觉啊,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云何自圆满?什么叫自己圆满呢?

  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自己怎么圆满呢?善得人身,不是恶得人身。有些修魔法、修外道法的可以抢这个身体啊。当婴儿出生的时候,有些恶法外道可以把那个婴儿的灵魂挤走,自己硬抢这个房子,这叫夺舍。那是恶得人身,那也是犯杀戒。要修得有定力,当然,这些是要有特别的教授方法,要专修夺舍法。不想投胎,自己年纪到了,这一生没有了道,赶紧修夺舍法:自己灵魂出窍了,也不升天,也不下地狱,六道都不走,就是飘荡,就看哪一个人还年轻的,刚刚死的,里头没有坏,房子还可以用。有些人修成功了,连刚生下来的婴儿的身体也侵占,犯了杀戒,道也不会修成。这个身体本来是那一个人的,你抢别人的,等于霸王住那个房子,这不是善得人身。

  生于圣处。生在有圣人的地方。

  诸根无缺。眼睛不瞎,耳朵不聋,头脑清明。

  胜处净信。有很好的正法住世,最好的地方,能够生起净信。不是信个宗教就对了,要净信啊,这个“净”字很难。

  离诸业障。这句我们做不到,满身是业障。一天到黑,鬼精明的头脑特别聪明,用在正知正见啊,《瑜伽师地论》都看不懂,哪有什么用?

  云何名为善得人身?谓如有一生人同分。就是说,这个人生下来。

  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变成大丈夫,男人,佛法是平等的,或者得女身,一样的,要圆满。

  如是名为善得人身。云何名为生于圣处?谓如有一生于中国,广说如前。生在中国。当时,佛在印度,不是讲这个中国,是讲文化的中心,有文化,有教义。广说如前。

  乃至善士皆往游涉,是名为生于圣处。这个投生下来的地方有很多修行人,有智慧的大善知识多,这是生于圣处。

  云何名为诸根无缺?谓如有一性不愚钝。生下来不是笨蛋。脑子笨蛋,智商不够,愚钝。

  亦不顽騃。顽,即掉,三天两头花样变变;騃就是傻,十三点。

  又不喑哑。不是聋子、瞎子。

  乃至广说支节无减。这是四肢不缺,这样叫做善得人身。

  彼由如是支节无缺,耳无缺等,能于善品精勤修集。尤其讲声闻地注重在耳根,能够听懂话,听不进去有什么用?耳根无缺,能于善品精勤修集。

  如是名为诸根无缺。等等等等。

  这总会看得懂吧?都是中国字,你们没有用心在看啊!你们大家诸根无缺,善得人身,怎么看不懂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是自己不真正地用心去看而已。所以,这个关于声闻的种性地特别要大家注意。下面,397页,我们随便抓一段看,现在是跳着来讲。

  云何名为法住随转?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如是名为法住随转。实际上无所谓正法、相法、末法,就是要我们做到了知有力能证,自己这一生非证到不可,这就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拿我们这一堂人来做比方,当然,你们都是善士,你们能不能随转随顺教授的教诫?平常你们讲老师骂,我为什么骂你们?因为你们不能随转随顺,不能接受教授、教诫,教是教益,授是传授,所以叫教授。比如,告诉你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做、这样讲,你没有跟着这样做,所以不是随顺教授的教诫。假设能够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如是名为法住随转。等于正法住世,经典都在,不听我们的教化,你应该听经典的教化。所以你们没有看经,没有研究经论,不是随顺教授教诫。

  云何名为他所哀愍?这是专门指出家的。为什么我们早晚要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因为我们都是被哀愍的,被人家可怜。广义地讲施主,不是出钱供养你一点,或者供养你吃碗饭叫施主,世界上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施主。比如我们一堂人坐在这里,肩不需要挑,手不要提,坐在这里嘴巴一张,吹吹牛,“如是我闻。”敲敲木鱼,饭就拿来了,还不满意呢?所以我们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施主,施主是这个道理……所以,出家的声闻众修行要晓得:

  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净命资具,所谓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如是名为他所哀愍。声闻众比丘要随时反省自己,我们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施主,比如我们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生了病,下九楼拿药)等等都是接受他所哀愍。

  云何善法欲。刚才谈到一个修行人第一要发起善法的欲。你说,欲望就不对了。但是,在我们没有证道之前,必须要发起善法之欲,贪为善事,贪为善行,贪为善施。这个贪是正贪,这个贪是成佛的功德的根本。所以善法欲要发起,厌离心要发起。世间法一天一天厌离,善法的欲一天一天增加,这是三十七道品四正勤的道理。

  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玄娤法师翻译的文章素来不大高明,但是翻译的很忠实。)谓即讲,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或者跟着佛,或者依照佛的弟子们,乃至佛后世的弟子们,听到了正法,听正法不算数啊,听正法已获得净信,听正法,听过就过去了,这对你没有用,你没有起信,起信也没有用,要起净信。生起了净信,得净信已,确定相信,如此,这个人应如是学,依教奉行,必须要这样修行,才是真正的学佛。不是像你们一帮青年,看一点佛学的理论,六根啊、十二根尘、五蕴啊,谈得头头是道,行为上件件样样皆错,这不是学佛,这是学牛肉店的徒,吹牛的,那有什么用?要依正法,净信,应如是学。

  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我们为什么出家?出家是为了修行。所以,当来下生弥勒佛告诉你们在家烦恼困扰,若居尘宇,在家是住在世间灰尘的房子里头,红尘滚滚的环境里。你们出去到都市里走一圈,晚上回来鼻子里都是黑的。当然你们现在住在十二楼,那么高的大厦,鼻子比较干净。你下楼走三个钟头,毛巾一洗,黑的。尘宇,过去是红尘滚滚,现在是工业时代,是黑尘滚滚。在家烦扰,处在尘劳中,出家呢?闲旷,清净,犹处虚空,等于一个人跳出这个世间,出家了以后,人就如住在半空中一样的清净。

  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因此,一个学声闻众出家的人为了这个动机出家才是正出家,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金银财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真正有正法存在的毗奈耶戒律当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舍弃了世间法,有家庭困扰的法。趣就是进去,进到不是家,那是什么家?法王家,空王之家,趣于非家,这个不是普通的家。

  顺便讲个笑话,你看中国字“家”,上面一个宝盖,下面一个箩筐,装一只猪,人成了家就是一只猪,把你困在里面,永远跑不出来。所以,“嫁”字,女字旁,旁边站一个女人,男人娶个女人,女人嫁个丈夫,两个人就变成了两个猪。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