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4-02b)

  “三颠倒加行故。四加行缦缓故。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

  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又此得三摩地相违法。及得三摩地随顺法。广圣教义当知唯有此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由此因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于此正法补特伽罗得三摩地。已善宣说已善开示。”(二十卷)

  “瑜伽师地论 卷第二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姓地第一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一切声闻地总嗢拖南曰。

  若略说此地姓等数取趣

  如应而安立世间出世间

  此地略有三谓种姓趣入

  及出离想地是说为声闻

  云何种姓地。谓嗢拖南曰。

  若略说一切种姓地应知

  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二十一卷)

  面包其实还是面粉做的,对不对?那个面粉弄起来一烤,就变成面包,所以非要加工不行,不然还是面粉。所以,修行的方便不能缺乏加行法门。

  三,颠倒加行故。你知道要加行,但是搞错了。该要饿的时候,你偏要吃得饱饱的,该要饱的时候,你偏要把肚子空了,这也不行。要智慧,修道要多大的智慧啊!加行有种种方法。

  四,加行缦缓故。变成诸葛二了(事后诸葛亮),过后方知:“哎,那个时候我怎么自己没有想起来?应该这样办啊!”那还有屁用?一辈子有多少后悔啊?所以啊:

  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这个修定的二十种白法对治,白是指善业,黑就是恶业。但是这样修行多难啊,我的妈啊,几时做得到啊?“算了,我不干了。”不难,只有一条路——善行啊,多做善啊,身业白法,念念孜孜为善的人很容易得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定?你的恶业太重了。只有白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所以每一个现状,每一个心理,都要搞清楚。由此能断所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就是很快,能得正住,其心证三摩地。不是身体证三摩地,是心可以证道、悟道啊。

  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现在告诉你,这个定啊,三摩地定的境界是什么定的境界呢?初禅定的前奏,就那么困难!所以得初静虑近分定,接近于初禅定的定境,未至位所摄,还没有真正到达初禅的那个果位。

  又此,得三摩地相违法,及得三摩地随顺法,广圣教义,当知,唯有此二十种。所以啊,对于这二十种要了解,这一切经典里都有的,不过散开了,他把它们归纳起来。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由此因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就是世间定,到达这里就是世间一切种清净,才可以起步修行,还没有到达初禅的境界,是初禅的近分定。

  于此正法,补特伽罗得三摩地,已善宣说,已善开示。补特伽罗就是众生,一切众生,人,也包括修道的人。这个名词用法相词典解释起来就是一大堆,玄娤法师喜欢音译,因为意义太多的,他只好翻译成补特伽罗。那么,这样的修行人可以得三摩地,可以给人家说法了。但他还不是菩萨、罗汉,讲佛经、佛法比较不会错一点,已善开示,可以给人家做开示。你看,修定是这个样子的。听了这些,害怕不害怕?(有答:害怕。)啊,害怕,此路太难走了,我看赶快下电梯吧,哈哈。

  大概粗一点给你们讲,翻到《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无着菩萨记录,没有写。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姓地第一。我们要出家修行修道,《瑜伽师地论》每一地上面都有本地分,禅宗所谓讲的本的风光。自性是一个,真如是一个,分开讲修行次第,那么多。现在本地分中先讲声闻地,人天乘超过了,专门修行的。第十三,开始一段,瑜伽处,能够得上真正修瑜伽,即修禅定的修行人,他要有根器,有种性,即前生阿赖耶识的种性如何,要检查他的成分。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二十一卷之前, 是讲由人乘、天乘到达闻思修,修所成地,已经讲过了。

  云何声闻地?现在开始讲声闻地,怎么样才是声闻地?

  一切声闻地总嗢拖南曰。即总诵,纲要。

  若略说此地姓等数取趣

  如应而安立世间出世间

  此地略有三谓种姓趣入

  及出离想地是说为声闻

  这样念一遍懂不懂啊?(有答:不懂。)青蛙跳井——不懂(噗通)。你讲不懂是老实话,所以你们要发心看经啊。你说:“哎呦,我想闭关啊,看藏经啊。”是看藏经啊,你看得自己都藏起来了。所以你看,我们这里开始就叫你中文基础打好了,否则怎么看?这些都是中文啊,你们都是中国人,看了青蛙跳井——不懂(噗通),不懂(噗通),怎么办?

  他说:总归这个偈颂,纲要,若略说此地,简单地讲声闻地这个范围,姓等数取趣,一切种性数取趣,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六道轮回中再转,就是数取趣。一切众生、中阴身,变人变马变狗,由于他的种性。为什么人死后会变成狗呢?会变成猪呢?为什么某一个蚂蚁会转变成人啊、猪呢?这是什么道理?个人的业力因缘。为什么有的上天堂,有的下地狱,个人的种性不同。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都是人,为什么有男的、有女的?每个人个性、脾气、思想统统不同。阿赖耶识前生带来的前生业力、习气、种性不同,如应而安立。

  现在,当来下生佛,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后世一般修行的人,把这个理论,应该说的,建立指出来,给我们讲。声闻地并不是指一定出家啊,在家的也有声闻众:有世间声闻众,出世间声闻众,世间法怎么样出世间法。所以,这一部分包括了三个大成分。那三个呢?谓种姓趣入,哪一种人的根器才容易证到声闻的大阿罗汉果?根性不够,没有办法,提不上来。等于我们用人一样,比如我们诸位里有好几位将官,他们都是带过兵,做官长的。有些部下硬想提拔,很喜欢他,我的妈啊,想尽办法,就是提不起来。他是竖不起来的阿斗,是豆花(豆腐脑),一倒地上就散了,你捧他都捧不起来,没得办法,根性如此!像我一生的经验,世间、出世间都有,有些人,捧了一半,他在里面翻筋斗了,去你的,就把他放下了。捧不得的,不捧他蛮好,捧一半,我手还没有端住,他在里面翻起筋斗来了,那我怎么办啊?根性问题,所以是谓种姓趣入。

  及出离,怎么样才是真发了修道的心?出离世间之心?出离心没有发起,就无法谈学佛,不管在家、出家人。你们在座很多居士,学了佛,哎呀,你们哪里发过厌离心啊?世间法还高兴的很,儿子管完了还管孙子,孙子管了,还有曾孙子,“再也不管了。”前两天有一位朋友:“哎呀,儿女出嫁了,再也不管了!”结果……“哎呀,孙子管后,绝不管了。”我说:“你不要吹牛了。”最后,孙子长大,有曾孙子了,你抱抱看,像豆腐一样,高兴:“哈哈,我见到四代了。”还要管下去。没有发起出离心,学佛都是空谈。我告诉你们,这是讲真话,所以,平常我都跟你们马虎:“老师啊,我学佛。”

  我说:“你真了不起。”

  “好好,真发心。”去你的!出离心的影子都没有!你对世间还闹热得很。所以禅宗祖师骂人:“君心正闹。”你心里还闹热得很啊!你还来学佛?学什么佛?你对世间还前途无量,后途无穷的。你不晓得你前途有量,后发无穷。学佛第一步要真正发出离心!

  想。一切妄想放下,真空了,这样才够得上是学声闻道。

  云何种姓地?哪种种姓?

  谓嗢拖南曰。总诵讲。

  若略说一切种姓地应知

  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简单告诉你,声闻地的一切种姓地应知,自己要晓得检查自己,应该知道。作善知识、老师教化人时应该知道。所以成了诸佛菩萨,不应该不知道。

  谓自性安立。那么,什么根基是成佛的根基呢?有根基就成佛了?都要有明师教化,但是不离开自性之道。那么这个根基是谁范围的呢?没有人范围,无主宰非自然,自性安立。可是呢,人的确是个性不同,业力种子不同,诸相数取趣,在轮回中,这个生命转了又转,转了又转。前生多做了几生狗,这一生就有狗像,有狗习气。有些人多做了几生女性,这一生变成男人,一动还是有女人的习气,一看就晓得,这个家伙才来变男人。有些人男人做久了,变成女人,动不动就“怎么样?格老子的。”哎,就是根性不同。你看他的言谈、面孔,每一个细胞都会看得出来,乃至身上的体嗅都不同。有些人是畜生道来,刚变人身,那个味道还带着。有些是仙佛道种来的。这要靠修定,功夫到了都会知道,不用问。有人问:“老师啊,我是哪种啊?”你问我,我有屁的办法。我有办法,我教你好好修定,你到了,自然会知道。

  善天杨 2010-10-08 07:55

  (接4)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姓地第一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一切声闻地总嗢拖南曰。

  若略说此地姓等数取趣

  如应而安立世间出世间

  此地略有三谓种姓趣入

  及出离想地是说为声闻

  云何种姓地。谓嗢拖南曰。

  若略说一切种姓地应知

  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4完)

  谓若种姓自性。若种姓安立。若住种姓者所有诸相。若住种姓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种姓地。

  云何种姓。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问此种姓名有何差别。答或名种子或名为界或名为性。是名差别。问今此种姓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于此立有差别之名。所谓种姓种子界性。是名种姓。

  云何种姓安立。谓应问言。今此种姓为当言细为当言粗。应答言细。何以故。由此种子未能与果未习成果故名为细。若已与果已习成果。尔时种姓若种若果俱说名粗。

  问如是种姓当言堕一相续堕多相续。答当言堕一相续。所以者何。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姓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问若住种姓补特伽罗有涅槃法。此住种姓有涅槃法补特伽罗。何因缘故有涅槃法。而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答四因缘故不般涅槃。何等为四。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云何生无暇。谓如有一生于边国及以达须蔑戾车中。四众贤良正至善士不往游涉。是名生无暇。云何放逸过。谓如有一虽生中国或非达须非蔑戾车。四众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而生贵家财宝具足。于诸妙欲耽著受用。不见过患不知出离。是名放逸过。云何邪解行。谓如有一虽生中国。乃至广说而有外道种种恶见。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广说乃至我自了知无诸后有。复由如是外道见故。不值诸佛出现世间。无诸善友说正法者。是名邪解行。云何有障过。谓如有一虽生中国。广说如前亦值诸佛出现于世。遇诸善友说正法者。而性愚钝顽騃无知。又复喑哑以手代言。无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或复造作诸无间业。或复长时起诸烦恼。是名有障过。如是名为四种因缘。由此因缘故虽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诸佛出世听闻正法。获得随顺教授教诫。无彼因缘尔时方能善根成熟。渐次乃至得般涅槃。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住决定聚。彼若遇缘若不遇缘。遍一切种毕竟不能得般涅槃。

  问何等名为涅槃法缘。而言阙故无故不会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种缘。何等为二。一胜二劣。

  (5始)云何胜缘。谓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云何劣缘。谓此劣缘乃有多种。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云何名为善得人身。谓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如是名为善得人身。云何名为生于圣处。谓如有一生于中国广说如前。乃至善士皆往游涉。如是名为生于圣处。云何名为诸根无缺。谓如有一性不愚钝。亦不顽騃又不喑哑。乃至广说支节无减。彼由如是支节无缺耳无缺等。能于善品精勤修集。如是名为诸根无缺。(5未完)云何名为胜处净信。谓如有一于诸如来正觉所说法毗奈耶得净信心。如是名为胜处净信。言胜处者。谓诸如来正觉所说法毗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间白净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诸清净信。名胜处净信。能除一切所有烦恼垢秽浊故。云何名为离诸业障。谓能远离五无间业。所谓于彼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和合僧于如来所恶心出血。随一所有无间业障。于现法中不作不行。如是名为离诸业障。若有于此五无间业造作增长。于现法中竟不能转得般涅槃生起圣道。故约彼说离诸业障。唯由如是五种支分自体圆满。是故说此名自圆满。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云何名为诸佛出世。谓如有一普于一切诸有情类。起善利益增上意乐。修习多千难行苦行。经三大劫阿僧企耶。积集广大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获得最后上妙之身。安坐无上胜菩提座。断除五盖。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名为诸佛出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由如是名为出世。云何名为说正法教。谓即如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哀愍一切诸声闻故。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如是名为说正法教。诸佛世尊及圣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离。然后为他宣说称赞。是故说此名为正法宣说。此故名正法教。云何名为法教久住。谓说正法已转fl已。乃至世尊寿量久住。及涅槃后经尔所时。正行未减正法未隐。如是名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接5)云何名为法住随转。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如是名为法住随转。云何名为他所哀愍。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净命资具。所谓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如是名为他所哀愍。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5完6始)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6未完)云何戒律仪谓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坚牢防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得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戒律仪。云何根律仪。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接6)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6完7始)谓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如是名为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7未完)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是名为正知而住。云何乐远离。谓由如是所修善法。无倒修治初业地已。远离一切卧具贪著。住阿练若。树下空室。山谷峰穴。草藉迥露。冢间林薮。虚旷平野。边际卧具。是名乐远离。云何清净诸盖。谓彼如是住阿练若或复树下或空室等。于五种盖净修其心。所谓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以疑盖。从彼诸盖净修心已。心离诸盖安住贤善胜三摩地。如是名为清净诸盖。云何依三摩地。谓彼如是断五盖已。便能远离心随烦恼。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寻伺寂静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安住。远离喜贪安住舍念。及以正知身领受乐。圣所宣说舍念具足安乐而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究竟断乐。先断于苦。喜忧俱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安住。如是名为依。三摩地。

  彼由如是渐次修行。后后转胜转增转上修集诸缘。初自圆满依三摩地以为最后。得如是心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随烦恼。质直堪能安住无动。若复获得依四圣谛为令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他音教授教诫。便有如是堪能势力。发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为先所有正见。由此便能于四圣谛入真现观。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当知此中始从正见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种性真实修集。从自圆满乃至最后依三摩地。当知是名修集劣缘。若依四谛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诫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当知是名修集胜缘如是名为种性安立。

  云何住种性者所有诸相。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

  问何等名为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成就彼故应知说名无涅槃法补特伽罗。答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有众多相。我今当说彼相少分。谓彼最初不住种性无涅槃法补特伽罗。阿赖耶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附属所依。成无量法不可倾拔。久远随逐毕竟坚固依附相续。一切诸佛所不能救。是名第一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姓相。复有所余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谓彼听闻以无量门呵毁生死众多过失。又复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而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不见少分所有过患。亦复不能少分厌离。如是见厌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又于爱尽寂灭涅槃。不见少分下劣功德。不见少分所有胜利。亦复不能少分欣乐。如是见乐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是名第二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复有所余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谓彼本性成就上品无惭无愧。由是因缘无有厌恶心无怯畏。以欢喜心现行众恶。由是因缘未尝追悔唯观现法。由是因缘自身财宝衰退过患。是名第三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复有所余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谓一切种圆满分明称当道理。美妙殊胜易可解了。或依苦谛。或依集谛。或依灭谛。或依道谛。宣说开示正法教时。不能获得微小发心微小信解。况能获得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是名第四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复有所余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谓彼或时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暂得出家。或为国王所逼迫故。或为狂贼所逼迫故。或为债主所逼迫故。或为怖畏所逼迫故。或不活畏所逼迫故。非为自调伏。非为自寂静。非为自涅槃。非为沙门性。非为婆罗门性。而求出家。既出家已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諠杂住。或发邪愿修诸梵行。谓求生天或余天处。或乐退舍所学禁戒或犯尸罗。内怀朽败外现真实。如水所生杂秽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非行梵行自称梵行。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当知如是不住种姓补特伽罗假相出家。非不乐学补特伽罗名真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由此异门由此意趣义显于彼。本非出家。唯有任持出家相状堕出家数。是名第五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复有所余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谓彼少有所作善业。或由于身或语或意。一切皆为希求诸有。或求当来殊胜后有。或求财宝。或求殊胜所有财宝。是名第六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如是等类有众多相。成就彼故堕在不般涅槃法数。

  云何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或有唯住种姓而未趣入亦未出离。或有安住种姓亦已趣入而未出离。或有安住种姓亦已趣入及已出离。或有软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贪行或有嗔行或有痴行。或生无暇或生有暇。或有纵逸或无纵逸。或有邪行或无邪行。或有障碍或无障碍。或远或近或未成熟或已成熟。或未清净或已清净。

  云何名为安住种姓补特伽罗唯住种姓而未趣入亦未出离。谓如有一补特伽罗。成就出世圣法种子。而未获得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未于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获得正信。未受持净戒。未摄受多闻。未增长慧舍。未调柔诸见。如是名为唯住种姓而未趣入亦未出离补特伽罗。云何名为安住种姓亦已趣入而未出离补特伽罗。谓前所说所有黑品相违白品。当知即名安住种姓亦已趣入补特伽罗。而差别者。谓犹未得所有圣道及圣道果烦恼离系。云何名为安住种姓亦已趣入及已出离补特伽罗。谓如前说。而差别者。已得圣道及圣道果烦恼离系。云何软根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极迟运转微劣运转。或闻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应。谓或信根或精进根或复念根或复定根或复慧根。无有堪能无有势力通达法义速证真实。是名软根补特伽罗。云何中根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少迟运转。一切如前应当广说。是名中根补特伽罗。云何利根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不迟运转与不微劣运转。或闻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应。谓或信根或精进根或复念根或复定根或复慧根。有所堪能有大势力通达法义速证真实。是名利根补特伽罗。云何贪行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可爱事可染著事所缘境界。有猛利贪有长时贪。是名贪行补特伽罗。云何嗔行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可憎事可嗔恚事所缘境界。有猛利嗔。有长时嗔。是名嗔行补特伽罗。云何痴行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痴有长时痴。是名痴行补特伽罗。若生无暇。若有纵逸。若有邪行。若有障碍补特伽罗。如是一切如前应知。与此相违。应知即是生于有暇。无有纵逸。无有邪行。无有障碍补特伽罗。云何名远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远故去涅槃远。或有复由加行远故说名为远。云何名为由时远故去涅槃远。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经多百生或多千生多百千生。然后方能值遇胜缘得般涅槃。云何名为加行远故说名为远。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唯住种姓而未趣入。不能速疾值遇胜缘得般涅槃。彼于涅槃未能发起胜加行故。由加行远说名为远。不由时远。如是二种总略为一。说名为远补特伽罗。云何名近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近故去涅槃近。或有复由加行近故说名为近。云何名为由时近故去涅槃近。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住最后生住最后有住最后身。即由此身当得涅槃。或即由此刹那无间。于烦恼断当得作证。如是名为由时近故去涅槃近。云何名为由加行近说名为近。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安住种姓亦已趣入。如是二种总略为一。说名为近补特伽罗。云何未成熟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能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未成熟补特伽罗。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已成熟补特伽罗。云何未清净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生圣道。于圣道果烦恼离系未能作证。是名未清净补特伽罗。云何已清净补特伽罗。谓与上相违应知其相。如是名为安住种姓补特伽罗所有差别。

  为度彼故诸佛世尊出现于世。谓若未趣入令其趣入。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净令其清净。转正fl制立学处。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趣入地第二

  如是已说种姓地。云何趣入地嗢拖南曰。

  若略说一切趣入地应知

  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谓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趣入地。

  云何趣入自性。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本性成就涅槃种子。若于尔时有佛出世。生于中国不生达须蔑戾车中。乃至广说。初得见佛及佛弟子。往诣承事从彼闻法得初正信。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从是已后由此法受由此因缘。身灭坏已度此生已。获得六处异熟所摄殊胜诸根。能作长时转胜正信。生起依止亦能与彼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为所依止。复由如是转上转胜转复微妙信等诸法。更得其余殊胜异熟。由此异熟复得其余随顺出世转胜善法。如是展转互为依因互与势力。于后后生转转胜进。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趣入。何以故。若道若路若正行迹。能得涅槃能趣涅槃。彼于尔时能升能入能正行履。渐次趣向至极究竟。是故说此名已趣入。如是名为趣入自姓。

  云何建立趣入。谓或有种姓。或有趣入。或有将成熟或有已成熟。或有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或有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或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或有非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

  云何有种姓。谓如前说。云何有趣入。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最初获得昔所未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受持净戒摄受多闻。增长惠舍调柔诸见。是名趣入。云何将成熟。谓即如是已得趣入补特伽罗。除所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从趣入后。于后后生修集诸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是名将成熟。云何已成熟。谓所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已成熟。云何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谓初获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未从此后复经一生。是名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云何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谓初获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从此已后复经一生或二或多。而未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余如前说。是名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云何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谓即如是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复已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得般涅槃。余如前说。是名亦已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云何非已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谓即如是有涅槃法补特伽罗。唯住种姓而未趣入。是名非已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补特伽罗。然有堪能定当趣入当得成熟。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当得成熟。谓离种姓无涅槃法补特伽罗。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无种姓故。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及当成熟。何况当能得般涅槃。

  当知此中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六位所摄。何等为六。一有堪能补特伽罗。二成就下品善根补特伽罗。三成就中品善根补特伽罗。四成就上品善根补特伽罗。五究竟方便补特伽罗。六已到究竟补特伽罗。

  云何堪能补特伽罗。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而未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是名堪能补特伽罗。云何成就下品善根补特伽罗。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是名成就下品善根补特伽罗。云何成就中品善根补特伽罗。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从是已后或经一生或二或多。展转胜进而未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成就中品善根补特伽罗。云何成就上品善根补特伽罗。谓即如是展转胜进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成就上品善根补特伽罗。云何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谓已获得最后有身补特伽罗。为尽诸漏听闻正法。或得无倒教授教诫。正修加行而未能得遍一切种诸漏永尽。未到究竟。如是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云何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谓即如是补特伽罗。为尽诸漏听闻正法。获得无倒教授教诫。如是如是正修加行。已能获得遍一切种诸漏永尽所作已办。究竟获得第一清凉。如是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

  当知此中堪能种类补特伽罗。即以种姓为依为住。便能获得下品善根。及能趣入。既趣入已下品善根为依为住。复能获得中品善根。以此善根而自成熟。彼于如是自成熟时。中品善根为依为住。复能获得上品善根。已得成熟。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为因所得自体。复能修集转胜资粮。由是触证心一境性。复能趣入正性离生。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而未能证最胜第一阿罗汉果。如是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若已证得一切烦恼皆悉永断阿罗汉果。尔时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此则显示由初中后一切声闻所修正行。所立六种补特伽罗。由有种姓声闻正行。显示最初补特伽罗。由到究竟声闻正行。显示最后补特伽罗。由余声闻所修正行。显示中间补特伽罗。

  问已得趣入补特伽罗。为有定量一切时等得般涅槃。为无定量一切时分而不齐等得般涅槃。答无有定量。亦非一切时分齐等得般涅槃。然随所应如所遇缘有差别故而般涅槃。当知此中或有一类极经久远。或有一类非极久远。或有一类最极速疾得般涅槃。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最极速疾般涅槃者。要经三生。第一生中最初趣入。第二生中修令成熟。第三生中修成熟已。或即此身得般涅槃。或若不得般涅槃者必入学位。方可夭没极经七有得般涅槃。如是名为趣入安立。

  云何名为已趣入者所有诸相。谓安住种姓补特伽罗才已趣入设转余生。于自大师及善说法毗奈耶中。虽复妄念。若遇世间现有恶说法毗奈耶及有善说法毗奈耶。虽久听闻以无量门赞美恶说法毗奈耶有胜功德。而不信解爱乐修行。亦不于彼而求出家。设暂出家才得趣入。寻复速疾弃舍退还。为性于彼不乐安住。如蜜生虫置之酽酢。或如爱乐受妙欲者置淤泥中。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若暂听闻赞美善说法毗奈耶少分功德。或全未闻。虽暂少闻或全未闻。而能速疾信解趣入爱乐修行或求出家。既出家已毕竟趣入终无退转。为性于此爱乐安住。如蜜生虫。置之上蜜。或如爱乐受妙欲者置胜欲中。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是名第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虽未得能往一切恶趣无暇。烦恼离系而能不生恶趣无暇。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密意说言。若有世间上品正见。虽历千生不堕恶趣。彼若已入上品善根渐向成熟。尔时便能不生无暇及余恶趣。是名第二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暂闻佛或法或僧胜功德已。便得随念清净信心。引发广大出离善法。数数缘念融练净心。身遂毛竖悲泣雨泪。是名第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性成就猛利惭愧。于所现行诸有罪处。深生羞耻。是名第四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于受持读诵请问思惟观行求善法中。有深欲乐猛利欲乐。是名第五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于一切无罪事业。修集一切善品加行。正方便中能善修集。坚固发起长时发起决定发起。是名第六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彼为性尘垢微薄烦恼羸劣。虽起诸缠而不长时相续久住。无谄无诳能制憍慢我我所执。好取功德憎背过失。是名第七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能善巧藏护其心。于诸广大所应证处不自轻蔑。不自安处。无力能中。其所信解增多猛盛。是名第八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如是等类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当知无量。我于是中已说少分。如是诸相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下品名有间隙。未能无间。未善清净。若有安住中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中品。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上品。无有间隙已能无间已善清净。

  如是名为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成就如是趣入相者。当知堕在已趣入数。应知如是安住种姓。已得趣入补特伽罗所有众多吉祥士相。唯佛世尊及到第一究竟弟子。以善清净胜妙智见现见现证。随其种姓随所趣入如应救济。

  云何名为已得趣入补特伽罗。谓或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唯已趣入未将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离。或有亦已趣入亦将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离。或有亦已趣入亦已成熟未得出离。随欲而行。如是差别应知如前已辨其相。

  复有所余。如种姓地说软根等补特伽罗所有差别。今于此中如其所应亦当了知所有差别。如是所说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已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一切总说名趣入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