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

译文

  又诸菩萨有六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由于具有这些相状,使别人知晓他们真的是菩萨,说的是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乐意布施,对各种现有的能够布施的物资,都能恒常不断一律平等地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内心喜欢布施,没有追悔意思;布施物资虽少,但能平等布施;布施慷慨无余,不是略加施舍;没有什么可施,深怀惭愧羞耻。常常喜好称赞别人布施、劝说别人布施,见到能布施的人,从内心感到喜悦。对德尊望重应受人供养的人,从座上起身恭敬地奉侍。在从事使乐意作恶的有情众生断绝恶行,能在此世、他世获得无罪安乐的利益事中,对来请益的人、不来请益的人都用合理的文辞为他们宣说。如果诸有情众生畏惧王贼、水火等,就布施无畏心,能在种种经常极度恐怖的现象中,随时致力地济拔他们。接受别人寄放的财物,不差少瞒掉:如负别人债,始终不抵赖:对于公共财物处所,也下欺瞒。对被种种宝珠、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等宝物迷倒的人,能用正理开悟他们:尚且使别人不对财宝欺瞒,何况自己当要作的!他们的本性喜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心里感到能以巨大资财布施他人是很好的享受,乐意以巨大资财布施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不是只满足于有点施舍就止的狭小法门。在诸世间的酒色、赌博、歌舞

  、倡妓等种种种子变现的迷执情欲事中,能很快厌弃,深感惭愧。得到大财宝尚且不贪恋迷执,何况得到小利!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布施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持戒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菩萨本性在成就因贪婪、瞠怒、痴迷所生身、语、意的不善行为中,不怀杀戮的暴恶心;对诸有情众生,不以身、语恶行使人受到损害恼心:虽然作下了恶行,很快能后悔,常生羞耻惭愧心,不生欢喜心。不用刀、杖、手、石块等恼害有情众生,对诸有情众生,本性常怀慈爱心。对于应恭敬的人,随时从座起身恭迎奉侍,合掌问候,当前礼拜。同在僧众中要修习和谐敬爱的清净行,所作所为机敏迅捷,不是愚笨迟钝,善于使同道人顺心相和。经常行先含笑,容颜舒和眼睛平视,远离皱眉忧愁,先向人发语问候。对有恩于自己的有情众生,知恩知报。对来求请的有情众生常真诚正直地相待,不以迎合欺诳的手段推谢。按法度谋求财资,不是用非法手段谋求财资,更不是用凶恶戕杀手段。本性常喜乐修习得福的事业,对别人修福都能奖励帮助,难道自己不作吗?看见、听到别人受苦,即杀缚、割截、捶打、怒责诽谤、逼迫恐吓等苦痛,感到超过自己所受的苦,感到比自己现前遭受的这些苦还要沉重、比自己后世受到的苦还要沉重,有了少些罪就现出恐怖,何况有更多罪!别人作种种应作的事……都要和他们共同从事:别人作种种……非

  法的事,就不和他们共同从事。善于制止别人作不应作的事,即所说的十种恶不善业道……。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名菩萨持戒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安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对他人使自己遭受利益欠缺不怀怨恨加害心,也不施报复;如果别人对自己规劝和辞谢,很快能接受,始终不生恨,不长久地怀怨。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安忍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精进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本性特别勤奋,早起晚睡,不是极好沉溺在睡眠逸乐中。对从事自我的修行、度济他人的善事,勇敢抉择乐意从事,不生松懈懒怠心;思惟抉择进修佛道的慧巧方法,要择取能使自己达到至极成佛境界的。对所从事的一切事业,决定不栘;如果还没有全作、还没有达到至极境界,始终不中途懈怠废止退缩屈伏。在修彻底觉悟证获至极真理中心无法弱,不轻蔑自己;发勇猛无畏心:我现在有力势可能证获至极真理。或进入众人中,或与别人互相论战,或面临种种难作的事业,都没有畏惧。能在导引度济有情众生的大义大利的事务中,尚且毫无倦意,何况作小事?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精进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静虑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菩萨本性对于法义能精细思惟,心没有散乱。见闻住于寂静山岩、山林水边等禅修者,能远离轻狎的恶习、远离不善众生,能随寂静的环境安坐静虑;一生起在寂静处安坐静虑的心念,就是出离家居、远离尘世的人,常对出离家居和远离尘世深怀爱慕。本性少烦恼,种种障碍清净修行的烦恼轻微、粗重的偏执观念见解不顽固。到远离尘世的处所思量在内心起相进入定境界,心一点也下会被种种偏邪执迷的寻思纠缠扰乱。对待那些怨恨类的,都能速疾深怀慈心不栘,何况对待亲近类的和不怨不亲类的了。看见或听到受苦的众生被种种苦痛逼迫恼心,就起大悲心,对那些众生尽自己力能随时加以拔救济度,使他们脱离众苦。对诸众生,本性乐意惠施利益使他们安乐。在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和驱赶抛弃等种种苦难中,都能安然忍受。他们本性聪敏,对于佛法能接受、能保持、能思考:形成对所听受思考的佛法有力记忆后,对很久以前所作所说的事,自己都能记忆,也能使别人记忆。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静虑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什么是菩萨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指诸菩萨证悟佛道所必须的种种智慧;能进入一切明处境界;根性不顽固迟钝,本性认知无障碍,本性不执迷偏邪见解:对那些远离众欲横流使人放逸的处所的清净行有力地思惟抉择。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作菩萨智慧度达彼岸的种性相状。

  应当知晓这些称作能推知菩萨种性的粗相。对于诸法实性理义的决定,只有佛世尊才能究竟的把握现前。由于诸菩萨的所有种性,本来与此六种度达彼岸的相状相应,能成就贤善洁净的六波罗蜜的修行法,所以菩萨的种性才能够成为证得难得的、最胜的、不可思议的、坚不可摧的无上如来果位的因,菩萨是符合真正道理的:其余的种性要证得如来果位的因就不符合道理了。

  具有种性的菩萨,只要没有被与洁净法相违悖的四种随烦恼的全部或部分昕污染,他们的本性就与洁净的度达彼岸法相应;如被污染,如此洁净法都不会显现。他们或者一时生在诸恶趣,作为菩萨虽然生在诸恶趣中,由于具有菩萨种性的势力,应当知晓他们与其他生在诸恶趣的众生有很大的差别,意指那些菩萨虽然久处在生死中,或时时生在诸恶趣里,或者暂时生在恶趣里,但能迅速解脱;虽然生在恶趣里,但不像其他生在恶趣的有情众生那样遭受猛利的苦痛;虽然遭到轻微的苦,却能生出非常强的厌离心,对生在恶趣受苦的有情众生深怀悲心。如此等事,都是由于佛种性中的大悲种因所熏发的,所以应当知晓具有种性的菩萨虽然生在恶趣里,但是与其他生在恶趣的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差别。哪些称作与具有种性菩萨的洁净六度达彼岸法相违阵的四种随烦恼?指放荡贪逸的人因前世反复招惹种种烦恼,本性形成猛利的长期烦恼,这就称作第一种随烦恼性:又愚痴不明智的、不修慧巧修行法的人依附恶行的朋友,这就称作第二种随烦恼性:又被尊长、头领、王贼、仇敌等拘押逼迫的人不能自在,心念迷乱,这就称作第三种随烦恼性;又资养自己生存的物资有欠缺的人,颤恋自己的身命,这就称作第四种随烦恼性。

  又诸菩萨虽然具有种性,由于四种原因也不能迅速证获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哪四种原因?指诸菩萨先未能遇著诸佛、菩萨及善友为他们宣说彻底觉悟的无颠倒的道义,如此称为第一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著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但是他们作颠倒的执见,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作颠倒的修学,如此称作第二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著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不作颠倒的修学,但是对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行缓慢,懈怠懒惰,不能形成勇猛炽烈的奋进状态,如此称作第三种原因:又诸菩萨虽然遇著善友为他们宣说正道,对诸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不作颠倒的修学,对证获佛果前的准备阶段的修学也能勇猛奋进,但是他们的种种善根还未成熟,资助彻底觉悟的资粮未得完满,未能在长期修习积成所有觉悟的分支法门,如此称作第四种原因。如此菩萨虽然具有了求无上大觉的种性,由于因缘欠缺,也不能迅速证获无上大觉:如因缘俱全,就能迅速证获。没有菩萨种性的人,虽有一切种类但仍欠缺证获佛果的因、一切种类的非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非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有一切种类的生趣差别,应当知晓仍决定了不能证获彻底觉悟。

  原典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性桕,成、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诺菩萨本性乐施,于诺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问性能于他平等分布①。心喜施与,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②;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于诺尊重耆宿③福田④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诺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拔。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证;于共财所,亦无欺调。于其种种末尼⑤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⑥;街不舍他欺调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软舞、倡妓种种变现耽著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街不贪著,何况小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栢。

  云何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輭品不善身语意业⑦,不极暴恶;于诺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诺众生,性常慈爱。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⑧,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⑨。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⑩,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乐修诺福业,于他修福街能奖肋,况不自为!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杀缚、割截、捶打、诃毁、迫胁于是等苦过于自受,重于法受⑾,及重后世,于少罪中街深见怖,何况多罪!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悉与同事;于他种种……非法事不与同事。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诺菩萨性自翘勤⑿,夙兴晚寐,不深耽乐睡眠倚乐。于所作事⒀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竞。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末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于诺广大第一义⒁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或人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或于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街无深倦,何况小事?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乱。若见若闻阿练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⒂者,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性薄烦恼,诺盖轻徽,虫重⒃赢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⒄,心不极为诺恶寻思之所缠扰。于其怨品街能速疾安住慈心,况于亲品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这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拔济,令离众苦。于诺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槟等诺苦难中,悉能安忍。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谓诺菩萨成俱生慧;能人一切明处境界;性不顽钝,性不徽昧,性不愚痴⒅;徧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应知是名能比菩萨种性虫相⒆。决定实义,唯佛世尊究竟现见。由诺菩萨所有种性,性与如是功德相应⒇,成就贤善诺白净法(21),是故能与难得(22)、最胜(23)、不可思议、无动(24)、无上如来果位为证得因(25),应正道理;余不应理(26)。

  种性菩萨乃至未为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惟与如是白法相应;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显现。或于一时生诺恶趣,菩萨虽生诺恶趣中,由种性力应知与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谓彼菩萨久处生死,或时时间生诺恶趣,虽暂生彼,速能解脱;虽在恶趣,而不受于猛利苦受如余有情生恶趣者;虽触徽苦,而能发生增上厌离,于生恶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种性佛大悲因之所薰发,是故当知种性菩萨虽生恶趣,然与其余生恶趣者有大差别。何等名为种性菩萨白法相违四随烦恼?谓放逸者由先串习诺烦恼故,性成猛利长时烦恼,是名第一随烦恼性;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恶友,是名第二随烦恼性;又为尊长、夫主、王贼及怨敌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乱,是名第三随烦恼性;又资生具有匮乏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

  又诸菩萨虽具种性,由四因缘不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谓诺菩萨无末值过诺佛、菩萨真善知识为说菩提无颠倒道,如是名为第一因缘;又诺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而颠倒执,于诸菩萨正所学中颠倒修学,如是名为第二因缘;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而于加行方便慢缓,懈怠懒惰,不成勇猛炽然精进,如是名为第三因缘;又诺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诺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亦于加行勇猛精进,然诺善根犹末成熟,菩提资粮未得圆满,未于长时积习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为第四因缘。如是菩萨虽有种性,因缘阙故,不得速证无上菩提;若具因缘,便能速证。若无种性补特伽罗,虽有一切、一切、一切种(27),当知决定不证菩提。

  注释

  ①平等分布:对一切有情众生不分品类一律平等地布施,即不管对象是亲是怨、是胜 是劣、有德无德,都怀平等心行布施。

  ②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意即自己财物无论少时、多时都慷慨布施,不留余地,不是 装模作样让出少部分施人。

  ③尊重耆宿:即尊宿。耆(音其)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④福田:佛家将应受人供养的人与法称为福田,就像农夫的田地,一旦耕种(礼敬供养侍奉)就能收获(得福),所以福田也即应供者。

  ⑤末尼:即摩尼(mani) ,译作宝珠、如意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

  ⑥能正开悟:能从正理上加以开悟,即使人不迷执宝物。

  ⑦本性成就輭晶不善身语意业:本性因贪、瞠、痴所起的身语意的不善行。—‘品,世俗尘染范畴。

  ⑧修和敬业:同在僧众中要修习互相和同敬爱的梵行。和敬,又称六和:不和敬,一 般指身和敬、语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行(或学、利)和敬。

  ⑨善顺他心:善于使其同道人顺心,而不致使互相违悖诤斗。

  ⑩于来求者常行质直:对来求请助济的人常以真诚正直地相待,即有力相助则不遗余力,无力相助就说明实情,不怀厌烦心。

  ⑾法受:现前领受那些苦罪,即现法所受。

  ⑿翘勤:特出的勤奋。翘,此作特出、杰出。

  ⒀于所作事:所作的佛事,即自己的修行和度济他人的种种善事。

  ⒁广大第一义:无上究竟大菩提,即彻底觉悟获至极真理。

  ⒂出离远离:出离家居、远离尘世。出离即出家;远离即离绝诸欲恶不善法,获初静虑。

  ⒃蛊重:指执有我、我所执见,粗重背袱使人难以觉悟。

  ⒄思量自义:自己内心起相进入三摩地境界。

  ⒅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痴:本性根性锐利,本性认知无障碍,本性不执迷我、我所。

  ⒆能比菩萨种性麤相:能推知菩萨种子本性的粗相。比,比较类推。厅相,指六种菩萨相状与诸法实相真理义相比,不过是粗的,即现象性的。

  ⒇性舆如是功德相应:本性与如此六种波罗蜜多相状相应。

  (21)贤善诸白净法:贤善洁净的诸法,即六种波罗蜜多。

  (22)难得:如来果位,须经过三无量劫积集资粮才能证获,所以称作难得。

  (23)最胜:因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以谓为最胜。

  (24)无动:如来果位坚固不可摧伏,所以谓为无动。

  (25)证得因:只有菩萨种性才是证得如来果位的因。即其他种性(声闻、独觉)不可能成为证得如来果位的因。

  (26)余不应理:如说其余的(声闻、独觉)为证得因就不符合道理。

  (27)一切、一切、一切种:一切种类不能证得的因缘、一切种类的无菩萨种性的有情众生、一切种类无菩萨种性有情众生的多种生趣类别。此处三个一切不是以重言强调一切之全,而是分别从三个方面强调,从而排除了无种性补特伽罗证如来菩提的一切可能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