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 21-31
21关中出禅经序
释僧叡
译文
禅定之法,是走向佛教道路的第一步,是达到涅槃的必由途径。中土原来译出的《道行修行经》、大小《十二门经》、大小《安般守意经》,虽然都属于禅法的经典,但既不悉备,又没有传授的规式,对于学者修习禅法应遵守的规式,大概是没有的。鸠摩罗什法师在辛丑年(公元四O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甘肃武威)到达常安(长安),我就在这一月的二十六日,从罗什学禅法。承蒙罗什法师的启发传授,方知修学有一定的准则,禅法有一定的规程。《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久,蒙罗什法师之许,我抄写了各家禅法的要点,成为三卷。开头的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作。结尾的二十偈,是马鸣菩萨所作。中间的五法门,是从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等禅要中抄集而成的。「六觉」中的偈颂,是马鸣菩萨所修的,用以解释「六觉」。第一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都是僧伽罗叉所撰的。数息观的六事,是诸论师的解说。在菩萨修习禅法中,后来又依据《持世经》出《十二因缘》一卷,《禅法要解》二卷,是另外撰写的。
任凭思想驰骋,那就会使情识更加固执,而迷惑愈加深重。如果摄心一意、心地明朗,那就会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清楚地照见一切,更易达到终极境界。人的精神如同水火,使之收敛集中,其作用就发挥得愈强大;如果使之散乱自流,它的作用就愈是薄弱。
所以论书上说:「质量愈轻微的东西,其力量愈大;质量愈重的东西,其力量愈小。」例如,土的质量比水重,所以土的力量不如水;水的质量比火重,所以水的力量不如火;火的力量不如风,风的力量不如精神。精神没有形体,所以其力量没有什么比得上。通达一切、变化无穷、八种不可思议,都是精神的作用。精神的作用发挥得全面,才能使愚昧转变为聪明。聪明虽然胜过愚昧,但还不是彻底的聪明,彻底的聪明在于舍弃一切分别认识。舍弃一切分别认识后,也就无所谓聪明和不聪明;无所谓聪明和不聪明,也就接近于寂静;接近于寂静,就是智能的功用。所以佛经上说:「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离开了智慧,就没有禅定。」那么,禅定离开了智慧,就不会有洞照的功用;离开了禅定,也就不会产生洞照的智慧。宏大呀!禅定与智慧的功夫,怎么可以不修习呢?
此经抄出之后,到弘始九年(公元四O七年)闰月五日,又重新检查校勘,担心当初抄写时不够审慎,如果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经过详细校定,更正了不少地方。订正详备,也就没有缺陷了。
原典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①,盖阙如也。究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常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条。《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
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②。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③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⑤,是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⑥中偈,是马呜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⑦,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⑧,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
夫驰心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朗照,而造极弥密。心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势弥薄。
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八不思议,心之力也。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后无明非明⑨。无明非明,尔乃几乎息矣。几乎息矣,慧之功也。故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出此经后,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
注释
①戒:这里的「戒」指修习禅法应遵守的程序和师法。
②三卷:此处的禅要三卷,从下文所说的内容来看,即指鸠摩罗什译的《坐禅三昧经》。
③究摩罗罗陀:梵文名kumaralata.印度佛教论师。意译「童受」、「童首」等。
④马鸣:约公元一、二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著名论师。据说曾为沙门外道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就连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故名马鸣。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经论》。相传还撰有《大乘起信论》。
⑤五门:五种法门,即:第一治淫欲法门,第二治瞋恚法门,第三治愚痴法门,第四治思觉法门,第五治等分法门。
⑥六觉:治思觉法门中有六觉,即: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宛思觉。思觉,思量记忆不忘之意。
⑦三门:即上述五门中的前三门。
⑧息门六事:即安般守意中的六个步骤:数息 、随息、止、观、还、净。
⑨无明非明:明与非明都彻底忘却。
22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释慧远
译文
戒、定、慧三方面的修行,以禅定和智慧为根本宗旨,虽然人们的天资有聪明和愚钝之差别,但有一定的修行次第和方法,所以人们分别发心走上修行的道路,途中都遵循同样的规则,革除世俗的迷惑,成就佛法的修行,不需要长期的积累功夫,只要回归寂静,便知其微妙的端绪。虽然博大精深,难以探究,但其中的道理是存在的,其宗旨大体可以探寻,尝试作如下简略的议论。
禅定离开了智慧,就不能达到高度的寂静;智慧离开了禅定,就不会有深远的观照,那么禅与智的精要,可说是观照与寂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观照离不开寂静,寂静离不开观照,有感时便一起出现,有应时便同时到达,其玄妙的功用表现在作用上,交相作用于万法,其对万物的微妙作用,是使各种运动变化达到「至一」而不为有,扩大空寂未形的大象而不为无,没有思虑、没有作为而又无所不为。所以清洗情识、止息杂念者,以此磨练思虑;彻底觉悟而达到精微者,以此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至于将入门者,则关键在于收敛精神达到专一。
佛教的义理玄妙,智慧广大,佛道隐于文字之中,因而阿难多方面承受释迦的法音教导,但若不遇到能真正承传的人,必然藏之胸中,秘而不宣。为什么呢?因为人心是无常的,变化多端,智慧没有固定的形像,只是待感而应,所以佛教行化于天竺,而有的匠师闭口不传,佛理之门未打开,就很少察知其内容。由此看来,佛理有流传亦有隐藏,佛道不会随意凭空传授,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来涅槃后不久,其弟子阿难传法给和他共同修行的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给舍那婆斯。这三位罗汉都是由于各自的最大愿力,而冥冥相契于过去,他们相契的功夫在言说之外,不是从经典中所能看出来的,而必是暗中接受老师的指点,才能师徒相承而毫无差异。在这三位罗汉之后有优婆崛,他在未成年时就有超人的悟解力,智慧超绝于世俗之外,才能高出于罗汉之上,一接触佛理都能化繁为简,八万法藏在他那里被概括为纲要,五部禅法的划分,就是从此开始的。
五部禅法的要义,是取得修行的最大成就,要从对治一般的现象着手,同时努力体究禅法的微言,而崇尚根本义旨;领悟迷惑于男女之色身,是与佛教道德不相容的,应当杜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相应之境的执取,以止息祸患;通达明白忿怒竞争是有伤于自我心性的,对于他人和自我应同等看待,一起忘怀;于是观想到各种人和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同一气化和合而成的虚幻形体,由此而疏远对虚幻形体的执着:深入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了解生死轮回的真正实质。这样就可以开通「九关」的道路,有次第地超越三种法忍,从而得到阿罗汉的果位,进而一切污垢恶习都止息于「无生」的认识之中,为肉体所累的精神,也依靠体神入化的作用而得到解脱。所以说,「无生」是无所从生又无所不生,处于各种生灭流转之中而又没有生灭。
现今所翻译的《修行方便禅经》,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此二人是西域的杰出人物,训释禅法的宗师,搜集禅经要法,引导人们修习大乘佛法,由于弘教的方法不同,所以有详略之别。达磨多罗综合诸部禅法为统一的禅法,即以一色通观一切事物。这种观法,明了一切事物生起的本质是不生起、消灭的本质是不消灭,虽然事物生生灭灭、变化无穷,而始终不离开真如本体。所以说:「事事物物不离真如本体,真如本体不离事事物物;事物即是真如本体,真如本体即是事物。」
佛大先则认为,理清佛教的本旨,引导众生开悟,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在开始时以数息观和不净观,打开接受佛教的大门,通晓退、住、升进、决定四义,从而由迷途返归正道,在返归正道中领会佛教要旨;同时要辨明五阴和十八界,用禅定与智慧加以引导,透彻分析十二因缘,使优劣自现,然后由始至终寻求究竟境界。这种究竟境界是非尽,又非所尽,称为「无尽」,因而进入如来无尽法门。如果不是他们的禅法冠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智慧通于修行过程中的十个阶位,又怎能洞察到玄妙的根本在于法身,返本归宗于唯一的无相涅槃,寂静而不舍弃洞照,活动而不离寂灭呢?
原典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①统序
释慧远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②,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③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微(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
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④。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⑤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开,罕窥其廷。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⑥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⑦,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辨,必闇轨⑧元匠,孱焉无差。其后有优婆崛⑨,弱而超悟,智终世表,亨高应冥(真),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在唯要,五合之分⑩,始自于此。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晤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⑾,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⑿;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⒀;入深缘起,见生死际⒁。尔乃辟九关⒂于龙津,超三忍⒃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⒄,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⒅,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磨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⒆,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即是如,如即是色。」
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注释
①修行方便禅经:佛陀跋陀罗于庐山翻译的禅经,据说此禅经传自达摩多罗,因而亦名《达摩多罗禅经》,佛陀跋陀罗的弟子慧观称此禅经为《修行地不净观经》
②逵:四通八达的道路。音ㄎ〤ㄟ。
③廓大象:使无形的大象更加无形。大象,《老子》云:「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是说一切具体现象之上的本原是无形无相的。
④灵府:心灵之府(即精神之宅),即心也。
⑤数:这里指智慧。
⑥泥曰:即泥洹。(详《佛光大辞典》,页四一四九中)
⑦末田地:又译作「摩田地」、「末田地那」等,意为「中」、「日中」、「水中」等,阿难的弟子。
⑧闇轨:暗中效法、默契。
⑨优婆崛:又译作「优婆毱多」,「优波笈多」等,意为「近护」或「小护」。佛典称他为付法藏第五师,出世于佛灭后百年,阿育王时代,人称为「无相佛」。
⑩五部之分:将一切禅法划分为五部,后称为「五门禅」,亦名「五停心」,包括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界分别观、因缘觐。
⑾杜六门以寝患:此为「不净观」,即在禅定时观想人身污秽不净,以消除情欲。六门,感受外物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户。
⑿齐彼我以宅心:此为「慈悲观」,即在禅定时观想众生可怜之相,消除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内心树立彼我一体的观念。
⒀幻形告疏:此为「界分别观」,在禅定时观想万法皆由「六界」和合而成,虚幻无常,以对治自我及外物的执着。
⒁生死际:此为「因缘观」,在禅定中观想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对治迷于人生的愚痴。
⒂九关:即九次第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九个次第定,是逐步提高的九个禅定阶段,最后达到极致,止息一切心识活动。
⒃三忍:忍是忍受、认可,即安于苦难和耻辱,以及认可佛教真理的意思。「三忍」指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⒄无生:即无生法忍,谓生灭变化的一切现象,都是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其本质是至虚至寂、无生无灭的,达到此种认识,称「无生法忍」,修得无生即能趣入涅槃。
⒅达磨多罗与佛大先:二人为同时代人,约生活于公元四、五世纪。据慧观〈修行地不净觐经序〉(大正五十五·页六十六中——六十七上)记,昙(达)磨多罗从天竺来,将禅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大先,即佛陀斯那,行化于罽宾,佛陀跋陀罗为其弟子。
⒆开一色为恒沙:在禅观中,融合一切事物为同一对象,或想象一种对象周遍一切事物,如观水时,一切事物皆是水的形相;观地时,一切事物都变成地的形相。这种观法有十种可选择,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称为「十遍处」。
23贤愚经记
释僧佑新撰
译文
佛教经文的十二部类划分,在于区分佛法的不同门类。千百年的因缘故事,揭示了诸菩萨的前生事迹;智者解悟佛理,亦借助于各种譬喻。《贤愚经》可以说兼含了这两方面的意义。
河西(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沙门释昙学、威德等八名僧人,结伴远游,寻求佛经,在于阗遇见当地五年举行一次的般遮于瑟大会。「般遮于瑟」,用汉语说,是五年举行一次一切人都能参加的大集会的意思。在这次会上,三藏学者们各自弘扬对经论的悟解,宣说经藏、讲解戒律,依据各自的修习进行宣教。释昙学等八名僧人,随着这个机缘分头参加听讲,并且努力学习胡语,把胡语转为汉语,精心思考和翻译,记录各自所闻,然后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综合起来编集为一部经。
继而又越过沙漠,送到凉州。当时有一沙门释慧朗,是河西著名的僧人,此入学识渊博,修持大乘经论,他认为这部经典所记载的,原本在于譬喻,譬喻所要辨明的,在于何为善何为恶,善与恶的对立就是贤与愚的区别,而前代所传译的经典中有不少是属于譬喻一类的,因此为了区别起见,将这部经取名为《贤愚经》。
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年),此年为乙酉年,开始编集此经。京师(南京)天安寺沙门释弘宗,持戒坚定纯净,修行纯粹无疵。此经开始传来时,弘宗随师到达河西,当时还是沙弥,年仅十四岁,亲自目睹了此经编集之事。到梁天监四年(公元五O五年)时,弘宗已八十四岁、法腊六十四年,为京师第一流高僧大德,此经传到中国已有七十年了。僧佑为了汇集佛教经籍,远近访问,并亲自询问弘宗,听弘宗当面介绍此经的编集之事。弘宗年老德高,直心而言,言之有据,因此我将此事记录下来,使后来学者知晓。
原典
贤愚经①记
释僧佑新撰
十二部典②,盖区别法门,旷劫因缘,既事照于本生③,智者得解,亦理资于譬喻。《贤愚经》者,可谓兼此二义矣。
河西沙门释昙学④、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⑤之会。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敦。学等八僧随缘分听,于是竞习胡音,折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
既而踰越流沙,赉到凉州。于时沙门释慧朗,河西宗匠,道业渊博,总持方等,以为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则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⑥,故因事改名,号曰《贤愚》焉。
元嘉二十二年⑦,岁在乙酉,始集此经,京师天安寺沙门释弘宗者,戒力坚净,志业纯白⑧。此经初至,随师河西,时为沙弥⑨,午始十四。亲预斯集,躬睹其事。泊梁天监四年,春秋八十有四,凡六十四腊,京师之第一上座也,唯经至中国,则七十年矣。佑总集经藏,访讯遐迩,躬往谘问,面质其事。宗年耆德峻,心直据明,故标讲为录,以示后学焉。
注释
①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六十九品,是叙述佛及其弟子们前生因缘故事的经典。
②十二部典: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详见前注。
③本生:菩萨前生利益众生的行为、事迹。
④释昙学:唐《开元释教录》卷六中作「释昙觉」。
⑤般遮于瑟:直译为「五年会」,即五年一次的大斋会。义译「无遮会」,没有限制和排斥,所有佛教信徒都可参加的大会。
⑥已多譬喻:此前关于譬喻的经典有《杂譬喻经》、《法句譬喻经》等。
⑦元嘉二十二年:此时间疑有误记,按下文所述的几个年代关系推算,此处似为「元嘉十二年」。
⑧纯白:洁白无瑕,一点污染也没有。
⑨沙弥:意为息恶、行慈等,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称为「沙弥」。
24无量义经序
荆州隐士刘虬
译文
《无量义经》是取「诸法无相」之义,从中引出各种教化,其含义不可测度,所以称为「无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随着自己所造身口意三业的大小而在六道中流转轮回,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根据众生的根机进行启发开导。在生死苦海中飘流轮回的人,必然为了舍苦求乐而祈求圣人的感化。顺应通达众生的根机而显示教化的圣人,也必然对众生施以慈悲,以满足众生拔除苦难的愿望。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进行教化的内容和方法也因之有异,所以有七个阶次。
起初是为优波利宣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适应于所谓人天乘根机的人,这是第一阶次。其次是为拘邻等比丘演说苦、集、灭、道之「四谛」,适应于声闻乘人修持,这是第二阶次。其次为中等根机的人演说「十二因缘」,适应于缘觉乘人修持,这是第三阶次。其次为上等根机人演说、「六波罗蜜」,所谓传授大乘教义,这是第四阶次。各种教义应融会贯通,各种疑惑须加以开导,其次宣说《无量义经》,先说体悟佛道有品位差别,接着说这些品位差别,都未能显示真如实相,使众生发生追求真如实相内在动机,用做通向最高境界的起点,这是第五阶次。所以《法华经》在此基础上倡导显示一乘实相、除去三乘差别,顺应众生追求真如实相之心,去掉方便教化之名,这是第六阶次。虽然开方便教化之门,又显示真如实相,但还是掩盖着常住不变的真理(即常住不变的涅槃),因而释迦佛在双林间将入湼盘时,发出「常乐我净」的妙音,这是第七阶次。
除此之外,佛教的法门虽然还很多,但归纳起来,都可包括在这七种之内,也就像各种音乐不超出宫、商、角、征、羽五声,诸子百家之学都包含在六家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之内一样。
《无量义经》这部佛经的名称,虽说在《妙法莲华经》首卷中曾经看到,但在中国并没有见到其经文内容,每当讲解佛经时,未尝不中断讲说而叹息,希望能看到此经经文。忽尔,武当山有一比丘名慧表,他出生于羌族,是伪皇帝姚略的侄子,姚秦灭亡之日,被东晋军何澹之所收留。慧表数岁时就聪明机智,何澹之称他为螟蛉,收为养子。不久放他出家,他便不辞辛苦地访求佛道,游历南北,不畏艰难险阻。
在齐建元三年(公元四八一年),再次访寻搜集奇书秘藏,到达遥远的岭南地区,于广州朝亭寺,遇见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此人手能书写汉字,口能讲说汉语,想传授《无量义经》,但不知道传授给谁。慧表便殷懃请求;心诚体勤,经历数十日,仅得一本。然后返回岭北,带到武当山。于现今永明三年(公元四八五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进行弘扬传布。奉览此经文,发自内心地欢欣与礼敬,歌咏不足以颂扬之,手舞不足以表达之,于是虔诚地参访博学善解的高僧,竭尽自己平庸的思维,谨为之序注。
自从最高的教化(佛教)应世诞生以来,就与世俗的教化有差别,神妙的佛道拯救众生,而人们对其称呼和理解有差异。昆仑山以东称为「太一」,而罽宾以西则称为「正觉」。东方的中国宣明:积善之人百年之后有喜庆,积恶之人百年之后有祸殃。西域则明辨:喜庆和祸殃取决于前世、今世、后世的因果报应。追求寂静无为和修持空观,其道理是一致的。既然追求无为,不是得到那个「无」,那么修习空观,那里有「空」来洞照呢?然而讲解探究佛教的人,有的主张会通佛理可以渐进,有的主张契入空观必须顿悟。请允许我试作如下议论,以表达深奥的旨趣。
主张渐进的人认为,万物的形成都有渐进的过程,坚硬冰层的出现是以薄霜为基础,高大山丘的形成,靠一点一点沙土的累积。修习佛教的人契入空观,虽未达到圆满地步,但如同截木,截去一寸就少一寸,截去一尺就少一尺,逐步达到三空,这难道不是渐进吗?主张顿悟的人认为,希求成善的功夫,莫过于对法性的观照,法性依赖的因缘,是非有非无。忘却思虑于非有非无,玄理与观照一体不二,称为解空。用心于非有非无,所观之理境与能观之智慧分离为二,这还是属于「有」的范围(未达到解空)。在「有」的范围内制伏迷惑,是逐渐消除迷惑的渐进过程;在「空」之上谈论心,未有达到契入理体的功效。至于说一听佛法便成罗汉,果决的断言一朝可得无生法忍,是诱导人们学佛的言论,不是真实的说法。但玄妙的体悟不是渐进的,佛理本来就是如此。
两种主张各持一端,两种意见相互对立,一种是要去掉迷惑,一种是要悟得法性,不知那一种意见真正符合佛教的义旨。探寻理解佛教义旨的大师,首先应该是支遁(即支道林)和道安。支遁谈论「无生」,认为修到第七地,已开始具足「无生法忍」的智慧,第十地便具足无边功德,七地和十地的功德表现虽不一样,但智慧观照却没有区别。道安对三乘观照的看法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对修行基础的称谓,定、慧是对修行结果的真实记录。这是说开始希求修行时,可随根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修行方法,但达到悟解时,其智慧没有差别。《譬喻经》也说:「大难已平,就没有三者的差别;邪见外道止息,其教化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就表明一即是三,没有三种不同的悟解。
竺道生说: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可以达到涅槃,但不是罗汉的名称;通过修习「六度」,可以达到佛位,但不是树王的称谓。因此,截木的比喻,是先承认木头的存在,所以一尺一寸的逐步截之;而对「无生」的证悟,是断尽生灭之念,所以其观照必然是顿。按照三乘的名教,都是断除生灭之念、息灭分别认识作用,脱离「有」的领域,契入空寂之境,以此为修行之道,而不能拿有形象东西来作比喻。
现在的《无量义经》也是以「无相」为本体,如果证悟的境界各有不同,怎能称为「无相」呢?如果说对「无相」的观照是一致的,怎能说是渐进呢?证悟不是渐进的,而又说渐进,这只是作为教化手段而虚设的方便言教罢了。如来也说,空手作拳以哄吓小孩,以此作为引导众生修行的手段;以微妙的文字接引在初级阶段修行的人们,渐进之说或许合理性,而进入忘象得意阶段时,顿悟之义是有说服力的。这里姑且举出顿渐的大要,供谈论者自己选择。
原典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法,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夫三界群生,随义(业)而转,一极①正觉,任机而通。流转起灭者,必在苦而希乐,此叩圣之感也。顺通示现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应也。根异教殊,其阶成七:
先为波利②等说五戒,所谓人天③善根,一也。次为拘邻④等转四谛,所谓授声闻乘,二也。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所谓授缘觉乘,三也。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所谓授以大乘,四也。众经宜融,群疑须导,次说《无量义经》,既称得道差品,复云未显真实,使发求实之冥机,用开一极之由序,五也。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顺彼求实之心,去此施权之名,六也。虽权开而实现,犹掩常住之正义,在双树⑤而临崖,乃畅我净之玄音,七也。
过斯以往,法门虽多,撮其大归,数尽于此。亦由众声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其目⑥,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忽有武当山⑦比丘慧表,生自羗⑧胄⑨,伪帝姚略⑩从子⑾。国破之日,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⑿,养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
以齐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⒀,于广州朝亭寺,遇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表便殷懃致请,心形俱至,淹历旬朔⒁,仅得一本,仍还峤⒂北,赉入武当,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投弘通。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玄圃⒃以东,号曰太一,罽宾以西,字为正觉。东国明殃庆于百年,西域辨休咎于三世。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有欲于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于空者,岂有入空之照,而讲求释教者,或谓会理可渐,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⒄,九成⒅作于累土。学人之入空也,虽未员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⒆稍登,宁非渐耶?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于法性,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于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于有。有中伏结,非无日损⒇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纳罗汉于一听,判无生于终朝,是按诱之言,非称实之说。妙得非渐,理固必然。
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21)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匮(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三,入解则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难既夷,乃无有三,险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则名一为三,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22)之谓。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23)。案三乘名教,皆以生尽照息,去有入空,以此为道,不得取象于形器也。
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24)。」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聊举大较,谈者择焉。
注释
①一极:至理无二曰一,至高无上曰极。一极,即佛教的最高真理或最高境界。
②波利:常与提谓并称,为佛陀成道后,最初供养、归依之二商人。据《方广大庄严经》卷十〈商人蒙记品〉所载,世尊成道第四十九日,于多演林树下端坐;时有此天竹提谓、波利兄弟二人,为众商主,载五百乘之珍宝将返本国,相遇于此,共同供养世尊,听讲人天之法,并归依世尊,为佛弟子。此即佛门有优婆塞之始。
③人天:人乘和天乘。修持五戒而生于人间者为人乘,修持十善而生于天上者为天乘。
④拘邻:即阿若憍陈如,释迦佛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度之五比丘之一。
⑤双树:娑罗双树之略,相传为佛寂灭处。
⑥首载其目:《妙法莲华经》卷一曰:「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⑦武当山:在湖北西北部、汉江南岸。自明清以后,成为道教圣地。
⑧羗:我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⑨胄:后代。
⑩姚略:后秦国主姚兴,字子略。
⑾从子:侄子。
⑿螟蛉:一种桑虫。蜾蠃(一种青黑色的细腰蜂)产卵于螟蛉幼虫体内,吸取养料,蜾蠃后代便从螟蛉幼虫体内孵出,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幼虫为子,遂以螟蛉为养子的代称。
⒀岭南:指广东、广西境内的五岭以南地区。
⒁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⒂峤:尖峭的山,山岭。
⒃玄圃:指昆仑山。《水经注》云:「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仙居。」
⒄坚冰基于履霜:《周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意谓按冬天气温渐冷的自然规律,踏着薄霜,可推知坚厚的冰层即将结成。
⒅九成:九层,表示较高的高度。九,代表数之多。
⒆三空: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此三者共明空理,故曰「三空」。
⒇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谓要经过不断地减少知识,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
(21)支公:即支遁(支道林)。支遁认为七地以前需要渐修,于七地时始见「无生」,发生顿悟,慧达在《肇论疏》中称之为「小顿悟」,而相对于竺道生的「大顿悟」。
(22)树王:众树之王,这里似喻佛为众生之尊。
(23)生尽故其照必顿:此句的大意是说,斩木的比喻是以「有」(木头)为前提的;而对「无生」的证悟,是以「无」为对象的,二者的前提和对象截然相反,所以前者为「渐」,后者必「顿」。
(24)以此度众生:《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大正二十五·页二一一上)
25大智释论序
释僧叡
译文
一切事物都是生灭不已的,而生灭不已的本原是无生无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开始,而引起开始的本体是无始无终的。那么,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是事物的本性。事物的生灭变化不改变无生无始的本性,然而万物呈现于外,悔恨烦恼产生于心内,这就是邪思吧!佛正是看到了邪思产生的根源,所以有阿含经的创作;正是了知执着万物是由于惑见,所以宣说般若智慧,以观照万物皆空。然而般若观照本身是无形无象而又浩瀚无际的真理,非语言所能表达,其归趣超出思虑的范围。从语言中寻求它(般若),就背离了它的深奥;用智慧来测度它,则失去了它的义旨。声闻、缘觉二乘之所以辛勤修习于经律论三藏,初学佛教的人之所以受挫于佛法之门,不就是这个缘故吗?
因此,在「正法」的后期出现了马鸣菩萨,在「像法」的末期诞生了龙树菩萨。在「正法」末期,容易弘扬佛法,所以直接重振佛陀的遗风,加以磨练就可能了。「像法」末期,学术多端,所以要寄托于凡夫的行迹,显示觉悟须循序渐进;又藉以引入龙宫,以光大他的玄思智慧、通过阅览大乘深经,而通达经文的妙义;然后深解义理,作了《大智度论》。龙树开辟的平坦大道,使佛教的大车畅行直入;他辨明诸法实相,使迷惑的妄见不再继续背离佛教,而自觉地归向佛教。《大智度论》的论说特点是,先举出对法相的各种不同的解释,以此为尽美;然后宣说无分别执着,以此为尽善;解释有不到的地方,则立论说明;立论不能辨明的,则依据中道观来确定。从而使《大智度论》没有不明白的篇章,世代都能领悟作者的意旨,信服此人的功绩。
有一个名叫鸠摩罗什的法师,少年时就以聪慧闻名,长大后更是出类拔萃,才能一表现,就显得见解非凡;言论一发表,就使是非好坏分明。时常依据《大智度论》作为深远明镜,按照其高妙旨趣来究明佛理。在后秦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此年为卒丑年十二月二十日,从姑臧来到长安。后秦王姚兴虚心礼士,心中早有相见之意,哪里仅仅是出自一时的高兴呢?见面相互交谈所悟,一谈就是整整一天;研讨微言,穷尽奥义,穷年累月也不觉疲倦。又因各自的领悟虽深,而恨有此领悟之心的人不多;穷尽奥义虽然玄妙,而可惜途径不够广大。
因而二人以莫逆的心怀,共同弘扬物我双忘的智慧,于是召集京城研习佛教义理的僧人,令王公大臣中,赞赏信奉佛教之上五百余人,聚集于渭水之滨的逍遥园大厅,姚兴的鸾舆停于渭水岸边,禁军驻扎于树林间。姚兴亲自览阅佛教经典,按照梵文本考察订正经典名称,商讨翻译的方法要领,为后来者铺平道路,需要翻译的经典确定之后,乃翻译这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的略本有十万偈,每偈三十二字,合计三百二十万字。梵文和汉文不一样,而且有繁琐与简略的差异,删节三分之二,得到现在的《大智度论》一百卷,计三十万字,玄妙的篇章、美好的义旨一目了然。直接显示佛教的宗旨,不再有疑惑之处,考察其文,没有一点纰漏。
所以印度传说,在正法和像法末期,如果没有马鸣、龙树出现,佛教的法门,恐怕就要沉沦了。其原因何在呢?这实是因为马鸣、龙树二人未传扬佛道时,外道邪法盛行,虚假的言论与真实的说教兴起,危险的邪门外道与佛教的平坦大道争夺道路。开始修习佛教的人,受此邪法的诱导而偏离佛教,准备归依佛教的人,受外道的迷惑而离开佛教。如果没有马鸣、龙树这两大宗匠,谁来摧破外道邪说,端正视听呢?
因此印度各国为他们二人建立庙宇,像对待佛陀一样崇敬他们,又称赞歌颂他们说:「智慧的太阳已衰落,此二人使之重放光芒;世人沉睡已长久,此二人使之觉醒。」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真可以说,此二人的功德达于十地,道行合于补处菩萨了。对他们的传颂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原典
大智释论①序
释僧叡
夫万有本于生生②,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悋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瀚,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新学所以曝鳞于龙门③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呜起于正法之余,龙树④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⑤,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⑥而直入;其辨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矣(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释所不尽⑦,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辨,则寄折中⑧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有究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慧之问(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⑨,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焉(为)渊镜,凭高致以明宗。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秦王虚袊⑩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惓。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得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
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惠。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鸾舆伫驾于洪涘⑾,禁御⑿息警⒀于林间。躬揽玄章,考正名于胡本;谘通律(津)要。坦夷路于来践。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⒁。《论》之咯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胡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⒂。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故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⒃,道学之门,其沦渒溺丧矣。」其故何耶?寔由二未契微⒄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崄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⒅。非二匠,其孰与正之?
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牟补处者矣。传而称之,不亦宜乎!
注释
①大智释论:即《大智度论》,亦译为《摩诃般若释论》,略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一百卷,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即《大品般若》)的论著。此书的注疏有南北朝时释慧影抄撰的《大智度论疏》,但已残佚,仅存卷一、六、十四、十五、十七、二十一、二十四。
②生生:生生灭灭、流转不已。
③曝鳞于龙门:古代传说,大鱼集于龙门之下,得上者便成为龙,不得上者即曝鳃于龙门。比喻遭受挫折、困顿。
④龙树:约二、三世纪印度佛教学者,亦译为「龙猛」、「龙胜」,传说是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道,故号曰龙树。据罗什译《龙树菩萨传》及《付法藏因缘传》卷五等载,龙树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自幼天聪奇悟,先博学吠陀、术数、天文、地理、图纬、秘谶,无不悉练,青年时即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后与三个挚友相率学隐身术,出入王宫,淫乱宫中美女达百余日,嗣后事败,三友被杀,而龙树仅以幸免,因而体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遂归依佛教。先学小乘三藏,后入雪山佛塔从老比丘受大乘经典,因其未得实义而生慢心。于是有大龙菩萨接他入海,在龙宫九十天,读方等深奥经典而悟得实义。后回到南印度大弘佛法,摧破外道,并使南天竺王放弃婆罗门教信仰,归依佛教。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七十空性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谕》等。
⑤寄迹凡夫:指佛法托迹于龙树。下文即指龙树的行迹。
⑥方轨:两车并列而行。
⑦释所不尽:对般若经的解释,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时。
⑧折中:综合比较,去其偏颇而取其不偏不倚之中,亦即僧叡在〈中论序〉中所说的「折之以中道」(大正五十五·页七十六下)之意。
⑨亢标万里:高标万里。见识高远、人品高尚,超出一般人。
⑩虚袊:虚襟、虚心,谓谦虚而不固执、高傲也。
⑾涘:水边。
⑿禁御:京城里帝王的防卫车队。
⒀息警:解除戒备。
⒁释论:据《大智论记》(大正五十五·页七十五中)云,姚秦(编按:即后秦)弘始四年(公元四O二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翻译此《论》,弘始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
⒂朗然可见:据《大智论记》云,只有解释般若经初品的《大智度论》初品三十四卷是全译,二品以下,罗什法师加以删略,只取其要,能阐释经文大意即可,不再全译广释。但亦有一百卷,如果全部译出,将十倍于此。
⒃微马鸣、龙树:微,隐而未显。微马鸣龙树,即马鸣龙树未出世弘道。(编按:微,即无,没有)
⒄契微:契入微妙佛法。
⒅播越:离散、流亡。
26中论序第一
释僧叡
译文
《中论》有五百偈,是龙树菩萨所作的。以「中」为名称,是昭示它的实际义理;以「论」为称谓,是表示对其名言的解释。实际义理不用名词表达,就不能使人们领悟,所以借「中」这个名词来表达;名言不加解释,就不能使人明白,所以通过「论」来加以说明。实际义理既已表达,学说既已说明,对于菩萨的修行、成就佛道的认识,就能得到清楚玄妙的理解了。
疑滞迷惑产生于颠倒的见解,由此而在三界中沉溺流转;偏颇的见解起因于厌恶智慧,固执者因此而背离佛教。由此而知,最大的觉悟在于深远的观照,而小智则被狭隘的认识所束缚。如果没有深远的观照,则不足以消融有与无的差别、统一佛道与世俗;如果不断尽狭隘的认识,则不能够契入中道、泯除生死与涅槃的分别。佛道与世俗的对立不消除,生死与涅槃的分别不泯灭,是菩萨的忧虑。因此龙树菩萨提出破除两边的「中道」,使迷惑于偏见的人,看到玄妙的旨趣而改变原来的见解;以虚寂恬淡为教化,使悟解能力强的人,不须咨询而一朝之间达到彻悟。宏大呀!真可以说指出了通向虚寂境界的平坦大道,敞开了宇宙间的玄妙之门,把智慧之风吹向缺乏智慧的世间,把甘露撒向枯竭憔悴的人们。
兴建有百根柱梁的宽广房舍,就鄙视茅草盖的简陋小棚;看到《中论》的宏大,就知道偏颇之见的鄙陋背理。幸运的是,小小的中国忽然间成为佛法流布的重要之地,边远之地的有情众生,蒙受佛教光辉的余惠。从今而后,讲论佛道的贤者,可以开始论说诸法实相了。据传印度诸国敢于成为佛教学者的人,无不研习翫味这部论书,作为要领。其中执笔为这部论书作注释的人也不少。现在所译出的,是印度一位名叫「宾罗伽」的学者,汉语称为「青目」的人所注释的。此人虽然信奉并理解这部论书的深奥佛法,但言辞不够典雅和切中义理。对于其中的背离、阙漏、烦琐、重复之处,罗什法师均加以修正删补,使经中义理得以畅达,但文辞或许有偏颇之处,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百论》是从外部防止人们的邪恶言行,《中论》是从内心去掉人的思想愚痴,《大智度论》渊博,《十二门论》精到。探寻这四论,真好像日月之光照亮了胸怀,使人恍然大悟,如同明镜般彻见一切。我研习玩味这部论书,不能放手,于是忘了自己的愚钝笨拙,为此书作序,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受,以及书名的含义,放在此书的卷首,哪敢说是解释呢,只是自我欣赏罢了!
原典
中论①序第一
释僧叡
《中论》在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昭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②之照,朗然悬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之不旷,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③;知之不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④。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是以龙树大士,折之以中道⑤,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⑥。荡荡焉,真可谓理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槁,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夫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⑦之侧陋⑧;睹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⑨。幸哉,此区区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诐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云天竺诸国,敢豫学者之流,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所出者,是天竺梵志⑩,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文或左右,未尽善也。
《百论》⑾治外以闲邪,斯文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⑿之情(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翫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耶,盖是欣自同之怀耳。
注释:
①中论:全称《中观论》,龙树著,内容主要讲缘起性空、入不中道和实相涅槃。旧传在罗什时就有七十多家注释,罗什认为青目的注较好,一同译出,共四卷、二十七品,号称五百颂,实际四四六颂。著名注释书还有:印度清辨注,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印度安慧注,宋惟净等译《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佛护之《根本中论注》;月称之《中论注》;龙树之无畏论二千一百偈(此注释是否为龙树亲撰,犹为当今学界之疑案);中国的注释有隋吉藏的《中论疏》(亦称《中观论疏》)十卷,是对罗什译《中论》的详细论释。
②道场:原意为释迦佛成道之处,后把修习佛道或修成佛道之处都称为道场。
③一道俗:将佛教的道理(即「真谛」)与世俗的道理(即「俗谛」)统一起来。《中论·观四谛品》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即「真谛」。认为真谛讲的「空」和俗谛讲的「有」是不可分割的,「空」不在「有」之外。
④二际:即生死际与涅槃际。小乘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对立的。大乘中道观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因为生死与涅槃二者的本性皆空,故无差别,生死即涅槃。《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大正三十·页三十六上)
⑤中道:以缘起法为基础,不落于有无、生灭、常断等对立之两边的观点、方法。《中论·观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三十·页三十三中)〈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大正三十·页一中)此「八不」,后被称为「八不中道」。
⑥朝彻:语出《庄子·大宗师》:「朝彻而后能见独」。意谓修持达到一定阶段,便一朝之间豁然大悟,悟到常人所不能见的境界。
⑦茅茨:茅草盖的屋顶。
⑧侧陋:歪斜矮小、窄狭而简陋。
⑨倍:通「背」。背离佛理。
⑩梵志:梵,意为「清净」、「寂静」、「离欲」。志,即立志。梵志,即立志求清净道者。
⑾百论:详见《百论》序注。
⑿十二门观:即《十二门论》,详见《十二门论》序注。
27中论序第二
释昙影
译文
千变万化的事物无不有其宗极,这个宗极就是虚寂的「无相」;无相的宗极可以契入,而契入宗极的是「无心」。所以具有极高修养的人,以「无心」这一玄妙的智慧,与虚寂无相的宗极相契合,内心的思想活动与外部的事相一同消融,认识对象与认识一同寂灭,哪有名相法数在其中呢?只是因为希求玄理,要达到目的,必须有其途径和方法,若没有名相就不能领会法数,没有法数就无从把握宗极,因此制定名相以表达法数,建立法数以辨明宗极。那么,名相法数的产生,本身是一种系累,它是达到宗极的途径方法,而不是宗极本身。既然不是宗极,又怎么能恒常存在呢?所以如来达到觉悟之后,起初应众生需要而接引教化时,运用名相法数进行启发开导,后来建立大乘佛法,乃宣说一切皆空的道理。
教化适应于当时的需要,所要启悟的境界没有两样。但佛法流传到后期的像法时代,人们的智能肤浅,对佛道的认识不明确,于是抛弃鱼(佛道义理)而守着捕鱼的筌(名相法数),只注意手指(名相法数)而忘掉月亮(佛道义理)。看到一切皆空的言教,就认为罪与福都消失了;听到名相的言说,就认为是真实的。这就产生了有与无、生与灭、断与常等各执一边的争论。
这时有个大学问家,名叫龙树,在龙宫研览大乘深经,达到了无生的境界,用意在于依藉宗极来传布和弘扬如来留下的教导,所以作此论书以显示中道。其立论的意义,穷尽了一切语言和道理,然而统贯全书的要领和指归,是会通真俗二谛。
从真谛看,事物毕竟空寂(无有);从俗谛看,事物是存在的(无无)。因为是真谛,所以为空寂,虽然空寂,但是真实的;因为是俗谛,所以有虚假的存在,虽然有虚假的存在,但其本质毕竟空寂。虽然存在,而本质是虚寂,所以虚寂不妨碍存在之有;虽然本质虚寂,而有其假相存在,所以假相的存在不妨碍本质虚寂。不偏执于虚寂之无,就止息了断灭之边见;不偏执于假相之有,则常有之见解就会消失。破除了有和无、常与断等偏见,所以称为「中」。一问一答,辩析精微,所以称为「论」,这是撰此论书的大意。此书亦称为「中观」,「观」表示内心观照,「观」表示以口论说。
(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十一年(公元四O九年),在长安大寺译出)
原典
中论序第二
释昙影①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至人以无心之妙慧,而契彼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但以悕玄②之质,趣必有由,非名无以领数,非数无以拟宗,故遂设名而名之,立数而辩之。然则名数之生,生于累者,可以造极而非其极。苟曰非极,复何常之有耶。是故如来始逮真觉,应物接粗,启之以有,后为大乘,乃说空法。
化适当时,所悟不二。流至末叶,象教之中,人根肤浅,道识不明,遂废鱼守筌,存指忘月。睹空教,便谓罪福俱泯;闻相说,则谓之为真。是使有无交兴,生灭迭争,断常诸边,纷然竞起。
时有大士,厥号龙树,爰托海宫,逮无生忍。意在傍宗,载隆遗教,故作论以折中。其立论意也,则无言不穷,无法不尽。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
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果于有;虽无而有,则不滞于无。不滞于无,则断灭见息;不存于有,则常等冰消。寂此诸边,故名曰「中」,问答析微,所以为「论」,是作者之大意也。亦云「中观」,直以「观」辩于心,「论」宣于口耳。
(罗什法师以秦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
注释
①释昙影:《高僧传》卷六(编按:参考大正五十·页三六四上)记:释昙影,不知何许郡县人,性虚静,不甚交游,能讲《正法华经》及《光赞般若》,后入关中,姚兴大加礼接,及罗什入长安后,助罗什译经。着《法华义疏》四卷,并注《中论》。后来栖隐于山林,晋义熙中卒,春秋七十。
②悕玄:希求玄妙之理。
28百论序
释僧肇
译文
《百论》是通向佛心的途径,是开示真理的要论。佛涅槃后八百余年,有一位出家的大学问家,名叫提婆,玄妙之心独有所悟,才气高迈,思路清晰,其思想理论影响当代,精神超世拔俗。所以能打开经律论三藏的大门,开通十二部经的深远道路。独步于佛国,成为佛法的捍卫者。
当时各种外道纷纷出现,异端竞相兴起,邪说貌似真理,几乎搅乱了真正的佛教。提婆仰而感慨佛教即将衰落,俯而怜悯迷惘的众生更加迷惑,为了永远拯救众生的沉沦,所以撰写了这部《百论》。目的是捍卫佛教正道,禁止外道邪说,使佛教的宗旨大明于天下。因此佛教真理的教化由此而隆盛,外道邪说由此而衰落。如果不是融会贯通了各种妙理,又怎能如此呢?
此部论书有一百偈,所以称为《百论》。理义深奥玄远,统摄了各种经典的要旨;文义委婉简约,穷尽了撰述的优美。但由于其旨趣深奥简要,所以很少人能入其门。
有一位名叫世亲的菩萨,内心聪慧明达,运思奇妙超群,契合久远的佛教玄理,对《百论》进行注释,使其蕴藏的义旨,彰显在优美的笔下,使后世人们讽诵玩味、宣说流传。文辞鲜明了然,宗旨归趣易于了解。其论说的特点是,虽言说而不滞于言说;破除边见而无偏执;似乎恍惚无据,而又不失其真实;寂然无所依归,而义理自然会通;去迷返悟的道理,在这里显著地表现出来。
有一印度僧人,名鸠摩罗什,才识渊博,心胸广大,非凡的精神超脱高远,我瞻仰钻研他多年,愈觉不可测度。他经常玩味咏诵此《百论》,作为心要。先前虽然亲自翻译过此论,但由于未能与中土语言融会贯通,从而使研讨它的人,徘徊在错误的译文面前,标立宗旨的人,背离了它的归趣。姚秦司隶校尉、安城侯姚嵩,风度清雅、落落大方,虚心恬淡为胜,广泛涉猎佛教内外书籍,义理和思想俱通。幼年时就喜欢佛道,长大后更加虔诚,虽然身体为日常事物所牵绊,而从未停止对佛教的研习,每次手抚此论,感慨良多。在弘始六年(公元四O四年),即甲辰年,召集研习佛教义理的僧人,与鸠摩罗什法师一同考核校定正本,反复锤炼疏解,务必保存《百论》的本来义旨,使其译文质朴而不粗野,简要而通达,宗旨明了而无偏离。
《百论》凡二十品,每品五偈。后十品,译者认为于中土无益,所以缺而不译传。希望有见识的人们详细阅览之。
原典
百论①序
释僧肇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洹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②,玄心独悟,傻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故能辟三藏之重关,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③,为法城堑。
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是以正化以之而隆,邪道以之而替。非夫领括众妙,孰能若斯。
论有百偈,故以百为名。理致渊玄,统群籍之要。文义婉约,穷制作之美。然至趣幽简,少得其门。
有婆薮④开士者,明慧内融,妙思奇拔。远契玄踪⑤,为之训释,使沉隐之义,彰于微⑥翰,飒味宣流,被于来叶。文藻焕然,宗涂易晓。其为论也,言而无当,破而无执,傥然⑦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返本之道,着乎兹矣。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器量渊弘,俊神超邈,钻仰⑧累年,转不可测,常味咏斯论,以为心要。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致令思寻者踌躇于谬文,标位者,乖迕于归致。大秦司隶校尉、安城侯姚嵩,风韵清舒,冲心简胜,博涉内外,理思兼通。少好大道,长而弥笃。虽复形羁时务,而法言不辍。每抚兹文,所慨良多。以弘始六年,岁次寿星,集理味沙门,与什考校正本,陶练⑨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宗致划尔,无间然矣。
《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十偈(五偈)。后十品⑩,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而不传。冀明识君子,详而览焉。
注释
①百论:因此论凡有一百偈,故名。印度提婆著,世亲释,姚秦时鸠摩罗什译。内容主要驳斥印度古代哲学流派数论、胜论的观点,论证世界万有毕竟空之理。中土注释很多,著名的有隋吉藏的《百论疏》三卷。
②提婆:意谓「天」、「圣天」,龙树的弟子、大乘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据本传载,提婆为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博识渊览,才辩绝伦」,远近知名。后从龙树出家为僧,以智辩著称,常与外道辩论,后被一婆罗门杀害。著有《百论》、《四百论》发挥龙树的中观思想。
③迦夷:迦毘罗维国的略称,是释迦的出生国。
④婆薮:约四、五世纪印度佛教学者,全译为「婆薮盘豆」或「伐苏畔度」,意译为「世亲」或「天亲」。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载,婆薮为此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先依说一切有部出家,尤精于《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吸收经量部思想,编成《阿毘达磨俱舍论》。后从其兄无着的劝说,改学大乘教义,广著大乘论书,解释《华严经》、《大涅槃经》、《法华经》、《般若经》等大乘经,并着书详论瑜伽行派理论。主要著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金刚经论释》、《十地经论》、《净土论》、《二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颂》、《摄大乘论释》、《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佛性论》等。
⑤玄踪:指佛教的轨迹。
⑥微:美妙之意。
⑦傥然:恍惚不定的样子。
⑧钻仰:钻研和仰望。语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谓越仰望越觉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深奥。
⑨陶练:陶冶、精练。
⑩十品:所译十品为:舍罪福品第一,破神品第二,破一品第三,破异品第四,破情品第五,破尘品第六,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无果品第八,破常品第九,破空品第十。
29十二门论序
释僧叡
译文
《十二门论》是实相学说的综合,是修习佛道的重要途径和规范。「十二门」是对众多法门的大体概括。「门」是对开通无滞碍的称谓。「论」是希望穷其本源、究其义理的意思。如果有一理没有究明,就会产生各种歧解,出现迷惑旨趣的误解;如果有一本源没有穷尽,则各种道路和方法杂呈,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背离佛教的修行之道。不同的趣向不消除,迷惑旨趣的误解不泯灭,是菩萨们的忧虑。
因此龙树菩萨开启出离歧解的道路,作《十二门论》以正本清源。以「十二门」来正本清源,就使有与无相互融通,并贯通于一切事物。有与无贯通于一切事物,就会对造化无所执着。以至理为虚寂,就会在生死与涅槃二际中忘掉自我。然而,忘掉自我在于放弃一切语言名相。放弃语言名相在于舍弃一切希望和寄托。语言名相和自我同时忘却,方开始接近于实相,接近于实相,则泯灭虚与实的差异、消除得与失的分别。消除对得与失的分别,就能在玄之又玄中忘掉匆忙奔波,在得失一体中忘却颠沛流离,调整自我,使之归向佛道的修行,使思想完全归于佛地。
多么恢宏广大呀!真可以说在无间隙中运作玄虚的佛法,在宇宙间演奏希有的音乐,把沈溺在苦海中的人们救济到解脱之道上来,使人们摆脱有与无的束缚而到达超越有与无的领域。幸运呀!后来参学的人们,坦直的大道已铺平。深幽的通道已打开,真正是获得振动佛法的铃声于北海,驾白牛车归于南方,从梦境中觉醒,使殊途百虑而达到反本归原。既然如此,又怎知道显示灵光方盛,而玄妙的道路不能希求呢?
僧叡我才识极为浅薄低下,尚敢于坦诚地敞开心胸,希望体得宗极,有益于日常修持,并希望随着岁月延续而增长,更何况才智杰出的人呢?由于对《十二门论》无比敬仰之至,故敢以笨拙的言辞、短浅的思想,为此论作序,申述其意义,并与此论名称的含义一同题于卷首,怎敢说有什么增益呢?只是以这种心情,开启自我精进的道路罢了!
(鸠摩罗什法师于姚秦弘始十一年(公元四O九年),于大寺译出此论)
原典
十二门论①序
释僧叡
《十二门论》者,盖是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也。「十二门」者,总众枝之大数也。「门」者,开通无滞之称也。「论」之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若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之不穷,则众涂扶疏,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是以龙树菩萨开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门》以正之。正之以十二,则有无兼畅②,事无不尽。事尽于有无,则忘功于造化③。理极于虚位④,则丧我于二际。然则丧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遗寄。筌我兼忘,始可以几乎实矣。几乎实矣,则虚实两冥,得失无际⑤。冥而无际,则能忘造次于两玄⑥,泯颠沛于一致,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
恢恢焉,真可谓运虚刃于无间,奏希声于宇内,济溺丧于玄津,出有无于域外⑦者矣。遇哉!后之学者,夷路既坦,幽涂既开,真得振和銮⑧于北冥⑨,驰白牛⑩以南回,悟大觉于梦境,即百化以安归。夫如是者,焉复知曜灵之方盛,玄陆 之未希也哉!
叡以鄙倍之浅识,犹敢明诚虚开,希怀宗极,庶日用之有宜,冀岁计之能殖,况才之美者乎!不胜敬仰之至,敢以钝辞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其能益也。庶以此心,开自进之路耳。
(罗什法师以秦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之。)
注释
①十二门论:印度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一卷。十二门分别为:观因缘门第一,观有果无果门第二,观缘门第三,观相门第四,观有相无相门第五,观一异门第六,观有无门第七,观性门第八,观因果门第九,观作门第十,观三时门第十一,观生门第十二。
②有无兼畅:有无贯通,相即不离,有无的本质皆是虚寂。〈有无观第七〉云:「有无一时无;离无,有亦无;不离无有有,有则应常无。」
③忘功于造化:意谓以有无不离、有无皆空的观点统观一切事物,就会打消有个终极造化者的观念。
④理极于虚位:直译为把至理放在虚寂的位置,意谓把至理与虚寂统一起来。
⑤无际:没有分别、分际。即不计较得与失的区别。
⑥两玄:玄之又玄的境界。
⑦域外:计较有无得失的世俗见解之外,即佛教的见解之内。
⑧和銮:帝王车上的铃,这里指佛教的法音。
⑨北冥:北海。语出《庄子·逍遥游》:「此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此谓鲲从此海出发,经过变化而归向南海。
⑩白牛:即白牛车,譬喻菩萨乘。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以白牛车喻菩萨乘,以说明三乘法力大小的差别。《法华经·譬喻品》说白牛车为「其车高广,众宝庄校,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这两句序文的意思是说,人们以闻佛教法音为开始,以成就菩萨乘为归宿。
⑾陆:道路。
30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拘夷国的佛教寺院很多,修建装饰得非常华丽。国王宫殿的雕刻、设立的佛像,与寺院没有差别。有寺院名达慕蓝(住一百七十僧人),北山寺名致隶蓝(住五十僧人),剑慕王新蓝(住六十僧人),温宿王蓝(住七十僧人)。
上述四所寺院皆由佛图舌弥管理,寺院的僧人每三个月更换一次房间、床铺和座位,或者是换到别的寺院去。出家受戒未足五年者,每宿须依止安住于有德的道场中。王新僧伽蓝(住九十僧人,其中有一青年僧人,名鸠摩罗,才智高明,修习大乘佛教。他与佛图舌弥是师徒,而佛图舌弥是修习阿含的学者。)阿丽蓝(住一百八十名比丘尼),输若干蓝(住五十名比丘尼),阿丽跋蓝(住三十名比丘尼)。
上述三个寺院中的比丘尼,都是依佛图舌弥受戒。依照佛制,比丘尼不能单独一人生活。这三个寺院的比丘尼,大多是葱岭以东王侯的妇女,为了修道而从远方集中到这里的。她们用佛法整肃自己,行为检点有规制,也是三个月更换一次房间或寺院。外出行走,必须是三位年长的比丘尼同行,否则不能外出。她们大都是修持五百戒法。若无依止师而自行投宿者,则立即受到斥责。现在译出的《比丘尼大戒》本,就是这里的寺院所修持的。起初,佛图舌弥还不肯让此戒律传到东土来,由于僧纯等人的多次恳求,常常叹息此戒律传出太晚,唯有此戒律译出,佛法才算完整。最后方得到此戒本。
此戒本是通过对形色的解析,达到止息淫欲的目的,而不在于消除艳丽美色。通过息灭欲望以防止盗窃行为,而不在于把财货严密收藏起来。解析形色,就不会对娇颜美色产生情欲,还计较什么打扮得漂亮不漂亮呢?没有欲望,就不会对珠宝产生贪恋之心,还在乎什么密藏或不密藏呢?这就是没有开关,也就没有所谓的开关可开,心中没有约束,也就没有所谓的约束可解除。内心既已坚固,外部又不打扮,穿粗布麻衣,进退都合乎规范,不合乎佛法的不看,不是吃饭的时间不进餐,形体如同枯朽的柱子,心如冷灰,这就是所谓「戒」。这难道不是圣人善于救助众生,所以不抛弃任何一个人的表现吗?
然而女人的心,柔弱而多放逸。佛陀知道女人的这种细微的特征,防范也应该细密,所以设立的戒条,往往是男人戒行的数倍。佛法流传到此地已五百余年,才了解《比丘尼大戒》的条文。以此推理,在外国僧人中,亦难得弘扬此戒本的人。法汰法师当年鄙视当世为人之师者,坐视广阔中土没有一部僧尼戒法,搜寻传译,结果也不完整。
我从前得到大露精比丘尼戒,而误得其药方一箧,随身携带二十余年,没有人传译。最近检查译出,完全不是比丘尼戒,方知闭塞到如此地步。靠僧纯从拘夷国带来《比丘尼戒》本,令竺佛念、昙摩侍、慧常译传,才得到此一部津法。然而佛法要靠人来弘扬,而不知这些人能否遵照修行。
(此戒文与现今的戒文往往不同,尼众学犹作尸叉吉利。)
原典
拘夷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有寺名达慕蓝①(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蓝(五十僧),剑慕王新蓝(六十僧),温宿王蓝(七十僧)。
右四寺,佛图舌弥所统。寺僧皆三月一易屋床座,或易蓝者。未满五腊②,一宿不得无依止③。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阿丽蓝(百八十比丘尼),输若干蓝(五十比丘尼),阿丽跋蓝(三十尼道)。
右三寺,比丘尼统依舌弥受法戒。比丘尼,外国法,不得独立也。此三寺尼,多是葱岭④以东王侯妇女,为道远集斯寺。用法自整,大有检制,亦三月一易房或易寺。出行,非大尼三人不行,多持五百戒。亦无师一宿者,辄弹之。今所出《比丘尼大戒》本,此寺常所用者也。舌弥乃不肯令此戒来东,僧纯等求之至勤,每嗟此后出。法整,唯之斯戒。末乃得之⑤。
其解色以息淫,不在止冶容⑥也。不欲以止窃,不在谨封藏⑦也。解色则无情于外形,何计饰容与不饰乎?不欲则无心于珠玉,何须慢藏与缄縢⑧乎?所谓无关而不可开,无约而不可解也。内揵⑨既尔,外又毁容粗服,进退中规,非法不视,非食不餐,形如朽柱,心若漯(湿)灰,斯戒之谓也。岂非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也哉!
然女人之心,弱而多放。佛达其微,防之宜密。是故立戒,每倍于男也。大法流此五百余年,《比丘尼大戒》了于其文。以此推之,外国道士,亦难斯人也。法汰⑩顷年鄙当世为人师,处一大域而坐视,令无一部僧法,推求出之,竟不能具。
吾昔得大露精比丘尼戒,而错得其药方一柙⑾,持之自随二十余年,无人传译,近欲参出,殊非尼戒,方知不相开通至于此也。赖僧纯于拘夷国来,得此戒本。令佛念、昙摩持(侍)、慧常传⑿,始得具斯一部法矣。然弘之由人,不知斯人等能尊行之耳。(此戒文与今戒往往不同,尼众学犹作尸叉吉利)
注释
①蓝:即伽蓝,僧伽蓝摩的略称。意为僧众的园林,一般为国王或大富长者布施房舍,以供各处僧众居住。
②腊:即法腊,指僧人出家受戒后的年数。
③依止:依从止住于有德之处。按佛教戒律规定,佛教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向一名比丘(或比丘尼)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依止师」近似于教养人。
④葱岭:古代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天山西段的统称。汉代属西域管辖,唐代属西安统辖。
⑤末乃得之:据僧佑在本卷所收〈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载,秦建元十五年(公元三七九年)十一月五日,比丘僧纯、昙充,从龟兹国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尼大戒》本。
⑥冶容:艳丽的容貌。
⑦谨封藏:小心谨慎地封存密藏起来。
⑧缄縢:紧紧地捆起来或封闭起来。
⑨揵:固持、坚固意。
⑩法汰:竺法汰。据《高僧传》卷五载,竺法汰,东莞(山东沂水)人。少年时与道安同学,同师佛图澄。因避难与道安分手,弘教江南,住建康(江苏南京)瓦官寺。讲《放光般若经》,持「本无义」。时沙门道恒常执「心无义」,法汰斥之为邪说,乃集名僧辩难,「心无义」因此而息。晋太元十二年(公元三八七年)卒,终年六十八岁。
⑾柙:同箧。
⑿令佛念、昙摩持、慧常传:据僧佑在本卷所收的〈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载:《比丘尼大戒》于公元三七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在长安出之,其月二十六日完毕,昙摩持传,佛念执胡本,慧常笔受。
31比丘大戒序
释道安
译文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法有三大方面,一是戒律,二是禅定,三是智慧。这三方面是进入佛道的门户,通向涅槃的重关要道。戒律是断除三恶道的主要将领,禅定是断绝意识分散的锐利武器,智慧是调药治病的神妙医师。具备这三方面,对于证取佛道来说何难之有呢?
然而运用起来则有次第。不论是在家信徒还是出家僧人,莫不以戒律为修行的始基。为什么呢?因为戒律虽然只是对形体的约束,但形体乃是一切行为的承担者。一刹那间不慎重不严肃,破戒之心就会产生。破戒之心已经产生,而希求不入三恶道,那是前所未闻的。所以佛以戒律为三藏之首。外国重视戒律,每个寺院都设有修持的戒律,每个月都要相互讲论戒律。讲论戒律的那一天,通霄达旦,讽诵律条,深切相教,以相互约束,遵守戒律。如果发现违反戒律者,必受到检举批评,如同鹰隼追捕小鸟一样。佛教的戒法流传到东土的时间不长,东土的法师们从苻秦时才开始接受戒律,加之翻译和考校的人非常少,人们以前人传授的戒律为依准,直到佛图澄和尚来后,才对从前相传的戒律多有考正。
我从前在邺(河南临漳县西)时对戒律有所修习,但还来不及检校戒律,便遇上战乱,时常叹息未能完成检校戒律之事。到了岁星在鹑火(公元三八三年),从襄阳来到关西,见到外国僧人昙摩侍讽诵阿毘昙,而特别善于讽诵戒律,于是让凉州僧人竺佛念写出梵文,道贤译为汉文,慧常笔受,经历夏天进入冬天,译文乃完成。以此考察从前流行于世的戒律,错误很多,有的是文旨殊异,有的是粗略提出大意。
过去从武遂法潜得到一部戒律,言辞烦琐直朴,心里总有些不满意。而现在昙摩侍所诵戒律的内容规范与此相同,犹如合符、出门应辙一样完全吻合,这才使我知道淡然无味乃是佛道本来的味道。然而又嫌其叮咛的文字多处重复,于是命慧常删去重复。
慧常乃离开席位说:「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戒律如同礼仪,对于礼仪,在于严格执行而不在于口诵,这是尊重先人的规制,使之贯彻在言行举止上。戒律乃是佛的直接真实的告诫,三达的心戒,八种圣者都视之如珍宝。师徒相传,若有一言背离原本,就加以驱逐,不能赦免,这就是外国修持戒律的实际情况。中土的《尚书》以及《河书》、《洛书》的文辞也是质朴的,而不敢有所更改,这就表明应该尊重先王的真理之言,顺从神的意志。为什么对于圣贤所珍视的佛教戒律却要加以修改,以顺从中国的语言习惯呢?这恐怕要犯四依不严的错误。与其精巧方便,倒不如保持其高雅的原状。把梵文译为汉语,在谨守言教的人中,尚有加以非难的。因此我希望不要进行删削修饰。」大家都称慧常说得好。于是按梵文书写,只是把倒装的语句顺过来罢了!
原典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①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②之妙医也。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夫。
然用之有次。在家出家,莫不始戒以为基趾③也。何者?(戒)虽检形,形乃百行舟舆也。须臾不矜不庄④,则伤戒之心入矣。伤戒之心入,而后欲求不入三恶道,未所前闻也。故如来举为三藏之首也。外国重律,每寺立持律,月月相率说戒。说戒之日,终夜达晓,讽乎切教,以相维摄。犯律必弹,如鹰隼⑤之逐鸟雀也。大法东流,其日未远,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少。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⑥,多所正焉。
余昔在邺,少习其事,未及检戒,遂遇世乱。每以怏怏,不尽于此。至岁在鹑火,自襄阳至关右⑦,见外国道人昙摩侍,讽阿毘昙,于律持善。遂令凉州沙门佛念写其梵文,道贤为译,慧常笔受。经夏渐冬,其文乃讫。考前常行世戒,其谬多矣,或殊文旨,或粗举意。
昔从武遂法潜得一部戒,其言烦直,意常恨之。而今侍戒,规矩与同,犹如合符,出门应彻(辙)也。然后乃知淡乎无味,乃直道味也。而慊⑧其丁宁文多反复称,即命慧常令斤重去复。
常乃避席谓:「大不宜尔!戒犹礼也,礼执而不诵,重先制也,慎举止也。戒乃迳广长舌相⑨,三达⑩心制⑾,八辈⑿圣士,珍之宝之。师师相付,一言乖本,有逐无赦,外国持律,其事实尔。此土《尚书》⒀及与《河》、《洛》⒁,其文朴质,无敢措手,明祇先王之法言,而顺神命也。何至佛戒圣贤所贵,而可改之以从方言乎?恐失四依⒂不严之教也。与其巧便,宁守雅正。译胡为秦,东(束)教之士,犹或非之。愿不刊⒃削以从饰也。」众咸称善。于是按梵文书,唯有言倒时从顺耳。
注释
①三恶:即三恶道,又称三恶趣。依据所造恶业的大小而趣入三种处所。一、造上等十恶业者趣入地狱道;二、造中等十恶业者趣入饿鬼道;三、造下等十恶业者趣入畜生道。另,「三恶」亦指贪瞋痴三毒。
②齐药病:比喻运用智慧观照(药)来消除诸烦恼(病)。齐通「济」,调剂。
③趾:通「址」,基础也。
④不矜不庄:矜,慎重、不苟。庄,庄重、严肃。不矜不庄指不慎重不庄重。
⑤隼:一种凶猛的鸟。
⑥澄和上:即佛图澄(公元二三二——三四八年),本姓帛,西域龟兹(新疆库车)人。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西晋永嘉四年(公元三一O年)到洛阳,后深得后赵石勒、石虎信任。大力向民间传布佛教,从其受业弟子甚多,著名弟子有道安、法雅、法汰、法和等。又重视戒学,平生「酒不踰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古来相传戒律考校甚多。
⑦关右:历史上以西为右,关右即关西,函谷开以西之地。
⑧慊:通「嫌」,不满意。
⑨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大而长,能掩盖脸部至发际,柔软红薄,语必真实。
⑩三达:又作三明、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⑴宿命智证明。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⑵生死智证明。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⑶漏尽智证明。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⑾心制:心制即心戒,制止心念邪非之戒。
⑿八辈:亦称「四向四果」、「八补特伽罗」、「八贤圣」等,是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具体为: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⒀尚书:亦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⒁河、洛:即《河图》和《洛书》,都是一种有数字关系的图案,据说是出于河、洛,故名。汉人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依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据其背上的文字而作《尚书·洪范》。
⒂四依:即四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上师。
⒃刊:删改、修订。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