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 11-20
11法句经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所谓「昙钵偈」,是对各种经典要义的总集。「昙」是「法」的意思,「钵」是「句」的意思。《法句经》分别有好几部,有九百偈的,有七百偈的,有五百偈的。「偈」是概括性的语言,如同诗句颂词,是佛因事而发,不是某一时的言语,各时期的偈都有其前因后果,分布在各种经典里。
佛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德性极为仁慈,怜愍天下苦难的众生而诞生于世,开示佛教的道理,使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其要义集中于十二部经中;另有四部阿含是佛入灭后,由其弟子阿难记诵出来的。佛经不论大小,开头都云:「我在佛处所,听佛如此说」,原原本本地传达佛的说教。此后,有五部沙门,各自从经中摘录四句六句偈文,按其义理分门别类地编排,构成章节,对于十二部经都有摘录,没有适当的名称,因此名为《法句》。各种佛经都是法言,所以《法句经》也是法言。
近世葛氏传出七百偈《法句经》,偈颂的含义极为深奥,译出之后,其义模糊不清。佛生在古代无法遇到,他的言辞无法听到。加之,佛生于天竺,天竺语言发音与汉语相异,称天竺书为天书,称天竺语为天语,对事物的称谓不同,因此传译实在不容易。唯有从前的兰调、安侯世高、都尉安玄、严弗调把胡文译为汉文,审慎得体,后世很难有这样的后继者。后来的传译者,虽说不能达到严密,但尚能重视经文的实质,大略体现经文的旨趣。
首先是维祇难,他是天竺人,在孙吴黄武三年(公元二二四年)到达武昌,我从他那里得到五百偈的《法句经》,并请维祇难的同伴竺将炎译为汉语,竺将炎虽然精通天竺语,但不通晓汉文,他的翻译,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语言质朴。开始时,我嫌他的翻译不典雅,维祇难则说:「对于佛教的语言,应该把握其含义而不用修饰,领会其道理而不强求文法的严密,对佛经的传译,做到明白易懂,不丧失其义理,那就是好的翻译。」在座的人也都说:「老子云:『悦耳动听的语言不可信,可信的语言不悦耳动听。』孔子也说道:『书不能道尽全部语言,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思想。』这表明圣人的思想是极为深邃的,现今传译佛经应直接表达梵文的真实义理。」
因此,自己尽力做到依据译者的口授,依循佛经的本旨,而不加文饰。对于翻译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则阙而不传,所以有多处脱阙,没有译出。然而,此译经的文辞虽然质朴而旨趣深远,经文不多而义理宏富,钩取了众多佛经的要义,每章都有根据,每句都包含深刻的道理。在印度,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先学《法句经》,就称为超越了修行的次第。此经是初学佛道者进入佛道的门槛,是进一步深入修行的深奥宝藏,它可以启发蒙昧、辩明迷惑,诱导人们自立。花费的学习功夫很少,而获得的教益却很多,确实称得上是奥妙的典要。
以前传来的《法句经》,有些偈文没有译出,竺将炎来后,向他询问,得到此等偈,另得十三品,和前传的相校对,有所增定,编排目录,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共有七百五十二首偈。希望有所补益,使更多的人开阔眼界。
原典
未详作者
法句经①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②,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③,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④,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⑤、都尉⑥、弗调⑦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⑩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注释
①法句经:一译《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等,经文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偈颂,分类编集而成,在印度被视为佛教初学者入门的读物。通行汉译本有:印度法救撰,三国吴竺将炎、支谦译(按:另有其他说法),二卷、三十九品、七五二偈,为《法句譬喻经》中三十九品之法句。异译本有北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四卷。又,巴利文本有二十六品、四二三偈,收在巴利文三藏《小部》中,至今仍为南传佛教信徒的必读书。
②五部沙门:即史称的小乘五部沙门。佛灭后百年,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门下有弟子五人,对于戒律各抱异见,遂使律藏分为五派。分别为: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嗟富罗部。
③斟酌:考虑选摘之意。
④天书……天语: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云:「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上)
⑤安侯世高:慧皎《高僧传》卷一〈安世高传〉云:「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上)
⑥都尉:即安玄。慧皎《高僧传》卷一载:安玄,安息国人,深沈有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于汉灵帝之末,游赏洛阳,以功号曰骑都尉。性虚清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所谓都尉者也。(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中、下)
⑦弗调:即严弗调。临淮(今安徽盱眙)人,与安玄共译《法镜经》,安玄口译梵文,严弗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安世高称严弗调译出的佛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大正五十·页三二四下)
⑧维祇难:慧皎《高僧传》卷一载:维祇难,本天竺人,世奉异道,后有感于沙门神力而信奉佛教。于吴黄武三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携《昙钵经》梵本,应吴地学士之请,与竺律炎译为汉文,但由于炎亦未善汉文,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近朴直」。
⑨仆:「我」的谦称。据《佑录》卷二云:「《法句经》二卷,魏文帝时,……竺将炎共支谦译出」,此处的「仆」可能是支谦。(大正五十五·页六下)
⑩竺将炎:慧皎《高僧传》为「竺律炎」。
⑾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漂亮的话不真诚,真诚的话不漂亮。见于《老子》第八十一章。
⑿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见于《周易·系辞上》。
⒀叙:次序,次第。
12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释道安
译文
我从前在汉阳(即汉水之南襄阳)十五年,讲解《放光般若经》,每年讲解两次。后来到京师(今西安),将近四年了,也是每年讲解两次,未敢懈怠停止。然而每当讲到难懂的地方,由于首尾隐没,不知来龙去脉,总是放下经卷深思,恨不能面见此经的译者竺法护和无叉罗等。
恰好在建元十八年(公元三八二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到前秦,其国师鸠摩罗跋提进献梵文《大品般若经》一部,四O二札,其言有二万首卢,每首卢有三十二字,是印度人计算经文的方法。但仔细数之,只有一万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缺二十七字,合计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印度僧人昙摩蜱执梵文本,竺法护译为汉文,并相互对校检查,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相同的,就不再译出;对于《放光》、《光赞》漏译的经文,加以补正:其意思不同,而又不知谁是谁非的,则两者并存,并加以注释。总共为四卷,加上一纸二纸的不同,别为一卷,合计为五卷。
把梵文佛经译为汉语时,会出现五种有失于梵文原本的情况。其一,梵文都是倒装句,在翻译时,就要把它颠倒过来,以适合汉语的语法习惯,这是第一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二,梵文佛经崇尚质朴,而中国人喜爱文辞修饰,要使众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没有文采是不行的,这是第二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三,梵文佛经详尽细致,特别是叹咏的颂文,反复叮咛达三至四遍,不厌其烦。而现今翻译时要加以删略,这是第三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四,梵文佛经有「义记」,近似中国辞赋篇末总结全篇要旨的「乱辞」(「乱曰」),多是对前面经文的复述,文字上没有差别,因此有时千五百字地略去不译,这是第四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其五,梵文佛经中,一件事已经讲完,但在讲述其他事项时又重复前述内容,因此在翻译时只译出前文,将后面重复的话一概删除,这是第五种有失于原本的情况。
佛经翻译过程中还有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形:其一,般若等佛经,是佛以「三达」(天眼、宿命、漏尽)之心,面对众生演说的佛法,必然要随顺当时的习俗,习俗因时代而变易,翻译时删改古代的习俗,以适应现今的习俗,这是第一种不容易的情形。其二,凡愚与圣贤的智慧有天壤之别,圣人之心不可测度,欲使千年之前佛的微言深义,翻译得使百代之后的愚民能够理解,这是第二种不容易的情形。其三,阿难诵出的佛经,离佛入灭不久,德高望众的大迦叶,还要令具备六通的五百罗汉,一再核实书写。现今离佛千年之久,而要以现今的思虑来衡量判断经文。当时具备六神通的阿罗汉尚且战战兢兢,不敢大胆地诵出佛的言教;现今都是未脱离生死的平平庸庸的凡夫,却要以愚思衡量判断经文,这岂不是不知佛法深浅的无知之勇吗?这是第三种不容易的情形。关系到这五种不合原经、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在把梵文译为汉文的过程中,怎能不小心谨慎呢?也许应当不译为汉文,直接以梵文进行传播,使人们自然通晓,又怎么会产生对译师们的翻译得失的嫌疑呢?这也未尝可知。
前人传译佛经,如支谶、安世高对梵文原经的审慎态度,是难得为继的。无叉罗、支越可说是对佛经进行巧妙地删削修改的人,虽然作得很巧妙,但恐怕一经删削修改,就伤害了原本佛经。如果认为《诗》烦琐重复、《尚书》质朴,而加以删削使之适合现今的文风的话,那必然是马融、郑玄所深恨的。
现补译的《经抄》,是想弥补前译中的杂乱。推寻经文的言辞旨趣,唯恐有失于经文的本旨。其中有方言古词的地方,就顺便在文下加以解释。补译的《经抄》,使得原译首尾相连,语句不通之处,如同两符相契合,两截相重合一样,相互贯通了。由此可见前人翻译中的严重失误,同时也为能够通达外域之盛会而欣喜。有了《经抄》,原对于九十章般若经的疑滞之处就荡然无存了,哪怕是毫芒之间也挑不出什么小毛病了。
礼敬一切佛: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及佛法智慧。(这是印度礼敬般若的文辞。明,即般若智慧。印度的礼仪有四种:一是罽耶,二是波罗南,三是婆南,四是南摸。南摸,即屈体弯腰、跪下。此四种礼拜,对于拜佛、拜外道、拜国王、拜父母,都是通用的。礼敬父母称「南摸萨迦」,萨迦是供养父母的意思。)
摩诃(是大的意思)钵罗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是度的意思)蜜(是无极的意思)经抄。(印度佛经前面没有题目,题目皆称「吉法」,吉法是究竟的意思。这个经抄的题目是道安题的。)
原典
释道安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①序
昔在汉阴②,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罗等。
会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失(首)卢③,失(首)卢三十二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几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④。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检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一经五卷也。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恶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⑤,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⑥,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
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系⑦者也。叉罗、支越,斲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⑧矣。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书)》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⑨所深恨者也。
近出此撮,欲使不杂。推理言旨,唯惧失实也。其有方言古辞,自为解其下也。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合符,厌⑩如复折⑾,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域之嘉会⑿也。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之间,泯然无微疹,己矣乎!
南摸⒀一切佛、过去未来现在佛如诸法明!(天竺礼般若辞也。明,智也。外国礼有四种:一罽耶、二波罗南、三婆南、四南摸。南摸,屈体也,此跪也。此四拜,拜佛、外道、国主、父母,通拜耳。礼父母云「南摸萨迦」,萨迦,供养也。)
摩诃(大也)钵罗若(智也)波罗(度也)蜜(无极⒁)经抄。(天竺经无前题,前题皆云「吉法」,吉法,竟是也。道安为此首目题也。)
注释
①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是对《放光般若经》和《光赞般若经》的补译。《出三藏记集》卷二载:《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一名《长安品经》,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出。东晋孝武帝时,天竺沙门昙摩蜱执胡大品本,竺佛念译出。
②汉阴:汉水之南的襄阳。
③首卢:又译作首卢迦、首卢柯、室路迦等。印度计数经文,不论经文长短,皆以三十二字为一首卢进行计算。(编按:首卢意译为颂)
④此处计算似有误,应为五十五万二千二百九十三字。
⑤叵阶:不能达到,不可测度。
⑥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⑦系:继续、承接。
⑧窍成而混沌终:原出于《庄子·应帝王》中的寓言。寓言云:南海之帝名儵,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名浑沌。浑沌待儵、忽甚好,儵与忽筹谋报答浑沌的恩德,便商议说,人们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饮食和呼吸,而独浑沌无有,我们帮他开凿七窍吧!于是一天开一窍,七天之后,浑沌死了。此寓言说明,对于事物要任其自然而然,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它,如果人为地去改变它,就必然会伤害它,弄巧成拙。
⑨马郑:即马融、郑玄。马融(公元七九——一六六年),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遍注《周易》、《尚书》、《毛诗》等先秦诸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境地。郑玄(公元一二七——二OO年),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从马融学古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⑩厌:相称、符合。
⑾复折:被折断的两截重新连结时相互吻合。
⑿外域之嘉会:可能指印度结集佛经的盛会。
⒀南摸:又译为南无、那谟等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
13大品经序
长安释僧叡
译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成就第八地(辟支佛)的必经之路,进而达到第十地(佛地)的正大途径。深广富足的府库不足以说明它的深奥完美,所以权且用「大」来表示它;清水与明镜不足以比喻它的澄澈明朗,所以借助「慧」字来称谓它;竭尽一切造化也不能接近它的边缘,所以借用「度」字来表明它。那么,它的功德穷尽了一切有形和无形,「度」的名称因此而建立;以观照为本,以静寂为末,「慧」的名称因此而产生;恢宏广大,包容一切,由此得到「大」的称呼。
「大」、「慧」、「度」这三个名称的含义,虽然属于「有」的范畴,但要把握它,却不能靠意识活动,必须以「非心」为前提;「大」、「慧」、「度」的迹象虽然表现为功用,但其功用实际上是不依赖任何对象的。不以意识活动来把握它,所以以心无执着为宗旨;功用不依赖任何对象,所以以心不分别万物为根本。以不分别万物为根本,因此以收敛感知活动为教化的开始;以心无执着为宗旨,所以在修行的每一阶段上都忘却获得的功德。因此,此经开章演说教义,就以心无执着为开始;最后达到三种微妙的智慧,以无所得为终结。
〈假号章〉是以般若洞照一切事物的真相为因缘和合的假名;〈应行章〉显示修习般若空观,明了万物本质皆空的道理;〈无生章〉揭示以般若获得无生法忍的作用;〈功德章〉显示般若功德的宏深;〈大明章〉证明破除迷暗产生光明智慧是修行般若的必然结果;〈温和章〉讲述经过种种方便修行,而达到无所得即得的最终觉悟。多么宏大呀!真可以称得上是实现大业的通途,是最终成佛的要领。宝物贵重,所以要加强设防;功夫高强,所以较量就多。此经中,释迦之所以再三郑重殷勤地叮嘱人们修行般若波罗蜜,功德才能不断增长,是自有其深刻道理的。般若经典传到中土,开始是用秦地的语言(汉语)翻译的。由于中土典章制度跟印度迥然不同,不能准确地理解印度名词概念的含义,因而愈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译传,就愈是丧失佛经的原意,愈是想紧紧地把握其义理,就愈加把握不住。如果遇不上才智高深的匠师,佛法恐怕就要淹灭了。已故法师道安和尚,凿开荒途,开辟道路,树立诸法本性空寂的标帜,抛开各种背离般若的言论,直接把握般若本义,完全不被当时的各种错误的文辞所阻隔,他勤勉不倦的探求精神,使他的思考事半功倍,对般若的理解远远超过他人。
鸠摩罗什法师,聪颖慧达,早悟佛法,对佛法有超凡拨俗的独到造诣。天魔外道干扰,不能使他动摇;学识渊博者问难,不能使他屈服。弘扬龙树的学说,发出惊世的智慧之声。秦王(后秦姚兴)欣喜他的到来,震醒时世的凝滞。罗什于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即辛丑年的冬季十二月二十日到达长安。秦王姚兴向他请教空宗学说,高僧大德陶醉于他的高深理论。空宗学说的开启,乃有此般若等经文的问世;高深理论的宣敷,方有般若经释论的译出。渭水之滨传布佛的教化,在西明阁从事译经的事业。逍遥园汇集德高的义学僧人,京城(西安)四处传出咏诵佛教的声音。末法时代的佛教转为兴盛,将从此开始吧!
我(僧叡)在知命之年(五十岁),有幸遇上这次佛教传化,不揣冒昧,竭尽自己的一片诚心,担当翻译佛教经论的任务。执笔的时候,再三想起已故道安法师五种丧失原经和三种不易翻译的教诲,心中的担忧和恐惧交加,小心翼翼,提心吊瞻,就是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也不足以形容。庆幸而放心的是,有佛教大师(指罗什)的通盘鉴察,译文虽有偏颇之处,但不会背离核心义旨,于是谨慎地接受了伏案翻译的重任。
弘始五年(公元四O三年),正当癸卯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京城长安北面的逍遥园中开始翻译《大品经》,罗什法师手执梵文、用汉语宣读,对梵语和汉语分别作解释,相互参照以辨明经文的含义。秦王姚兴亲自披阅原有的经书,比较新旧译文的优劣得失,询问是否通达,理清宗旨,并与众多多年研习义理的僧人: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叡、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余人,详细研究经文旨义,审查译文是否准确,然后书写。于当年(公元四O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全部译出,然后进行检查整理,于第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结束。
译文虽已初步确定,但与阐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相对照,尚存在很多不尽合原意之处,于是又翻译论书,随处加以校正。《大智度论》翻译完毕,经书译文最后才确定下来。译文尚未最后确定时,就已经有人抄写流传,也有人以己意增添和省略,擅自以「股若波罗蜜」为题目的,致使译文错乱,前后相互矛盾。这完全是由于晚学后生不加思量,盲目地相信自我而造成的。
胡文本《大品经》只有〈序品〉、〈阿鞞跋致品〉、〈魔品〉这三品的名称,其余的各品不过标明品数次序而已。罗什法师认为品名不是佛本人制定的,所以只保留〈序品〉,将其它二品品名省略了。译文中的名相用语与旧译不同的地方,都是罗什法师依据佛教义理加以改正的。例如:「阴」、「入」、「持」等名称与所表达的义理不符合,因此按照义理进行了改正。「阴」改为「众」、「入」改为「处」、「持」改为「性」、「解脱」改为「背舍」、「除入」改为「胜处」、「意止」改为「念处」、「意断」改为「正劝」、「觉意」改为「菩提」、「直行」改为「圣道」等等,诸如此类,改正的地方甚多。
胡文音译有不准确处,就依天竺语改正;汉文名称的翻译有错误处,就根据字义来订正;不可改变的,就直接誊写。所以不同的名称杂陈,胡音占了将近一半,这实在是由佛教大师们的严谨和执笔者的慎重态度造成的。真诚地希望那些讲求真实、注重根本的贤达之士能够推量体察,不把译文的质朴看成过失,不把词语的烦杂看成过度谨慎。
原典
大品经①序
长安释僧叡②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③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也。夫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水镜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之;造尽不足以得其崖极④,故借「度」以明之。然则功托(讫)有无,「度」名所以立:照⑤本静末,「慧」目以之生;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
斯三名者,虽义涉有流,而诣得非心;迹寄有用,而功实非待。非心,故以不住为宗;非待,故以无照⑥为本。本以无照,则凝知于化始;宗以非心,则忘功于行地。故启章玄门,以不住为始;妙归三慧⑦,以无得为终。
〈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无生〉冲其用,〈功德〉旌其深,〈大明〉要终以验始,〈温和〉⑧即始以悟终。荡荡焉,真可谓大业者之通涂,毕佛乘者之要轨也。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⑨,嘱累之所以殷勤⑩,功德之所以屡增⑾,良有以也。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摸(谟)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⑿,而穷路转广,不过渊匠,殆将坠吴。亡师安和尚,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亹亹⒀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
鸠摩罗什法师,慧心夙悟,超拔特诣⒁,天魔⒂于(干)而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扇龙树之遗风,振慧响于此世,秦王感其来仪⒃,时运开其凝滞。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⒄,冬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秦王扣其虚关,匠伯⒅陶其渊致。虚关既阐(开),乃正此文言;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⒆。渭滨流祇洹⒇之化,西明(21)启如来之心,逍遥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予既知命(22),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23),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
以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叡、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
文虽粗定,以释论检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正之。释论既讫,尔乃文定。定之未已,已有写而传者。又有以意增损,私以般若波罗蜜为题者,致使文言舛错,前后不同。良由后生虚己怀薄,信我情笃故也。
胡本唯〈序品〉、〈阿鞞跋致(24)品〉、〈魔品〉有名,余者直第其事数而已。法师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如「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入为处,持为性,解脱为背舍,除入为胜处,意止为念处,意断为正勤,觉意为菩提,直行为圣道,诸如此比,改之甚众。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25),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朴见答、烦异见慎也。
注释
①大品经:亦称《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十卷。与《放光般若经》和《光赞般若经》属同本异译。相当于唐玄奘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称《大般若经》中的〈第二会〉)。
②僧叡:东晋僧人,河南安阳市人,十八岁出家,依僧贤为师,二十余岁博通经论,游历各地说法。曾师事道安,后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为其主要弟子之一。讲《成实论》。为《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维摩结经》、《思益经》、《自在王经》、《禅经》等作序及〈法华经后序〉(大正五十五·页五十七中、下)。世寿六十七。
③出八地:出现八地,修成八地之意。
④造尽不足以得其崖极:意谓般若智慧能使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这是其它造化力量所不能达到的。
⑤照:以般若空观观察一切。
⑥照:这里的「照」指对事物的感知、分别。
⑦三慧:这里指三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为断除烦恼、证得真如的三种佛教的智慧。《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云:「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正二十五·页二五九上)
⑧沤和:亦名沤和拘舍罗。沤和,意为方便。拘舍罗,意为胜智、善巧。
⑨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此处是欲说明对般若的修持,要像对待珍宝一样恭敬珍重,要像修练功夫一样不断精进。
⑩嘱累之所以殷勤:此经〈嘱累品〉云:「从今以后,当恭敬承事般若波罗蜜。世尊于是从一至三如是嘱累。于般若波罗蜜所以殷勤郑重者。」
⑾功德之所以屡增:此经〈功德品〉云:善男子、善女人,持般若波罗蜜,教他人使书持经卷讽诵解说,得其功德甚多甚多。」
⑿顿辔重关:驾驭牲口用的缰绳。顿辔重关,安置缰绳、设置关口,喻设法紧紧把握住般若。
⒀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亹,音〤ㄟ。
⒁鸠摩罗什……超拔特诣:《高僧传》载:罗什七岁随母亲出家,接触佛教,后来学习各种经论,二十岁左右就有很高的声誉。(大正五十·页三三O——三三三上)
⒂天魔: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之一,为欲界第六天之主,有无量眷属常于人界障碍佛道。「魔」梵语「魔罗」之略,有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意。《高僧传》卷二云:鸠摩罗什留住龟兹,止于新寺,始披读《放光经》时,「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足魔所为,誓心愈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大正五十·页三三一上)
⒃来仪:古代传说,当要出现太平盛世时,就有凤凰飞来。此处把鸠摩罗什比做飞来的凤凰。
⒄星纪:十二星次之一(按:详《中文大辞典》四·页一二九一中。中国文化大学印行,民国七十九年九月八版),在十二支中为丑。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岁星在丑位,这一年为辛丑年。
⒅匠伯:语出《庄子·人间世》,有木匠名石,善于识别树木的优劣,不为树木的外形所迷惑。此处指有高深学问的人。
⒆释论:阐释鸠摩罗什所译的《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即《大智度论》。
⒇祇洹:即祇园,又译为祇陀园,意为胜林。传说佛于此园说法,救度众生。后于此处建塔,供养佛陀。
(21)西明:即西明阁。罗什到长安后,被姚兴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集众多人才从事译经工作。
(22)知命:知命之年,意谓不作非分的要求。《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3)惕焉若厉:小心谨慎地如同面临危险的境地。《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才德的君子白天勤奋努力,夜晚小心谨慎如居险地,就不会有灾患与过错。)
(24)阿惕跋致:即阿惟越致,意译「不退转」。
(25)斌然:疑为「炳然」,十分明显之意。
14大小品对比要抄序
支道林作
译文
般若波罗蜜,是深藏一切微妙的府库,是一切智慧的玄妙宗主,是神王遵循的解脱途径,是如来观照万法的功德。作为它的思想精要,是以极其虚无、空无一物为宗旨。以无物的心态对待万物,所以能够齐万物于一体;以无思虑的态度对待智慧,所以能自如地运用智慧。因此,消融三解脱门于深奥的玄妙之中,统一万物于同一的空观,明了诸佛本性的永恒实在,通晓众生灵识的虚假无常,就能登上成佛过程中第十地的玄妙阶梯,走上无生无灭之涅槃道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依赖于最高的空无,所以有诸多功用。
那么,所谓「空无」,哪能自己成为空无呢?空无自己不能成为空无,理也不能自己成为理。理不能自己成为理,那么理也就没有那个理;无不能自己成为无,那么无也就没有那个无。同样,玄妙的十地也就没有那个十地,无生也就没有那个无生。玄妙来自于不玄妙,无生无灭来自于有生有灭。因此,十住的称谓,产生于未达到十住的名号;般若智慧,产生于有形迹的言教名称。所以,用语言表达,才有十住的名号产生;设立言教,才有般若智慧的存在。般若智能虽然依存于物(教迹),而般若智能本身是没有迹象的;十住名号虽然产生于语言,而十住之理是不能言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最高的理是虚寂的,属于「无名」的范畴。没有名称、没有开始,是道的本体。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是圣人谨慎遵循的原则。如果谨慎地把握「理」来适应变动,那就不得不使用语言,用语言来说明「理」,用语言表达要表达的内容。一旦与理相冥契,语言就要废弃,忘却对理的觉知,般若智慧才能圆满。如果存有「无」的观念来追求虚寂,希望通过智慧来忘却思想活动,那么,智慧不足以穷尽「无」,虚寂不足以泯除烦恼、安定精神。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思想上存有希望的对象,存有对「无」的追求。思想上存有的对象,不是对象的根本;思想上希求的「无」,不是根本的无。为什么呢?
因为只知道无就是无,而不知道为什么是无;只知道存在,而不知道为什么存在。通过希求无以忘却无,因而不是本来的无;通过寄托于某种存在以忘却存在,因而不是本来的存在。不如泯除产生无的根本,忘却产生存在的本原。忘却产生存在的本原,就不会对任何存在有所寄托;泯除产生无的根本,就忘却了一切无。忘却了任何无才有玄妙境界;进入玄妙境界,才能达到彻底的无;达到彻底的无,就忘却了玄妙。连玄妙也忘却,那就没有任何思想活动。然后对于现象与本原(迹与所以迹)就都无所寄托,有与无的观念就彻底泯除。所以诸佛都是依据般若的空无观,明了万物自然的道理。众生所以丧失了道,是因为精神沉溺在欲望的深渊之中。运用微妙的般若之道来启发众生的觉悟,教化他们不断地减少欲望,直至达到最高的无,显示高妙的德行来进行广泛的教化,坚守根本的道,以保持心的虚寂,使众生的思想消融于同一的玄妙境界之中,使人们的心灵返回到「本无」的状态。
据传闻,传出《小品般若经》的,是一名道士,他经常游历外国,由于年代久远,典籍上没有记载,所以不能详知他的姓名。听前辈学者说,释迦牟尼佛入灭后,此人从《大品般若经》中抄出《小品般若经》。世上传说那个人,只认为他道德淳厚,应事灵验,明白其旨趣罢了,也不能窥测其原因。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通览一切微妙,精神专注于深远的虚寂,以虚寂的精神响应万事万物,感知通达于一切方面;建立同一的道德进行接引教化,设立玄妙的教义来启发觉悟;追述过去的事迹以检查思想滞碍,推演已有的规范以开启未来;或因循变化以求贯通,事业成就,教化便止息;或适应其能力而成全其天分,天分圆满,教化便废止。
所以,真理是不变化的,变化的不是真理;言教不是本体,本体不是言教。因此,千变万化都在理之外,精神哪里有变动呢?因为它寂然不动,所以能适应无穷的变化,无穷变化的,不是圣人精神,而是具体的事物,会变迁的事物,就不能说是圣人的精神,圣人的精神从来没有变化。
所以,言教的流传,起因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教理的确定,产生于教化的方便。应机接引要依据众生的差异而不同,而佛教的义理最终归于同一。言教法数与其本体有所差别,事相有种种不同。修行的功夫各不相同,是由于人们的资质有千差万别,觉悟或快或慢,无不根源于自己的天分。天资愚钝的人,修行功夫的分量就要加重,言教积累多了才能达到觉悟。天资聪慧的人,领悟敏捷,一接触佛理就心领神会。修厅功夫约轻与重,从来就是与天资相联系的。
因此,圣人在施行教化时,并不因为修行功夫重,而否定人的天资;亦不因天资聪慧易悟,而轻视修行功夫。所以,千差万别的众生所以能觉悟,是天资与功夫相结合的结果,因而必须重视修行功夫对于通达佛理的作用,根据人的天资进行适当的接引教化,这是对悟者修行功夫的重视,并不是圣人的言教烦琐。
要使纲要简约、言教的功用得以实现,就必须把握纲要以适应各种情况,依据言教来领会玄旨(纲要)。领会了玄旨,就容易贯通;适应变化,就容易从事教化。然而,众人不懂得简约的纲要和应化的言教,这二者本来不是对立的,其目的是一致的道理,便丛言教的多少来划分大与小,以源与流来区分精微与粗浅,把文辞简约的称为「小品」,文辞繁复的称为「大品」,顺应常理称为通达,适应变化称为巧言,墨守辞句称为得道,把握纲要称为失道。而那些咬文嚼字之辈,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和接受有限的佛教,便一味执着阿含经文,智慧匮乏、天资浅愚,才智不足以把握佛教宗纲。他们以儒墨的立场来理解佛道、规范圣人(佛),思想局限于个别文字词句,责难适应方便教化的言教不统一,说注重要领是通达诚信,而把握纲要是丧失宗旨。
必须用真凭实据来验证佛教教义的真实性,有了实际的验证,疑惑才能消除。因此,至人(佛)顺应众人的心情来验明佛理,如同赤手于沸油中捞物而手不伤那样灵验。明了《小品般若》的根本所在,堵塞众人的疑惑愚滞,顺从众人相信事实验证,所以显示灵验以适应众人的需要。现今不能因为有一点灵验,就视为淳厚之德;也不能因为验证不合事实,就称之为平庸的人,而未达到神化的地步。统观冥冥之中将来必有报应,明达成就功德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修行方法达到同一的目标。然而,把不同的修行途径看成宗旨不同,把奇妙神化看成违背真理,把供奉佛法宝藏看作最大的乐趣,把聚积用于周济穷苦人的货物,看成私欲的开始,这都是只知佛教是一种教化,而不知道佛教教化的方式。
因此圣人于宇宙中树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标准,玄妙地区分众生的差别。教化并非只有一条途径,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千万种方法,或者损去言教避开虚无,利用机会使之会通;或者把握宗旨来驾御万有,通过语言文字来明白宗旨,推崇佛教典籍为世人修行的法则。那么,对于体悟大道、精神修养极高的人,是不能以言教来询问他的;对于游心于虚无之境的人,是不能以有形的东西来测度他的。因此,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只是随顺对象而通达事理罢了。
要明白《大品》与《小品》并不矛盾,通晓玄妙的宗旨要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顺应教化对象进行教化,而不拘执于某一具体形式。或者以《大品》的形式出现,长篇大论,叙事广泛,旁征博引,深奥宏富,虽然穷究的义理很多,但最终都归于玄妙的同一。因而在阐明统一的宗旨上,是一致而没有差异的。这也是由于释迦佛随机教化和百姓的天资不同所致。既然百姓的天资各有不同,又怎能要求释迦佛只选择一种形式呢?如果选择并非由释迦佛决定,那何不让百姓自己选择言教呢?一万台钟发出的声音,其回响是一样的;千差万别的众生感动圣人(佛),圣人也只是以虚寂来响应。因此声音不是回响,言教不等于圣人,这就十分清楚明白了。
而且,般若慧能知晓将来,知晓将来的,无非就是般若慧。灵机发动,则般若慧清明;般若慧清明,就有照鉴作用,由此而明晓将来和以往都在照鉴之中。所以至人(佛)鉴知将来难以把握,明晓众生的才智参差不齐,于是以简略的言教来随顺众生,适应于众生智力的情况,使期望把握核心(宗旨)的人容易得其要领,知识少的人容易修行。
然而,《大品般若经》所言法数丰富而具体,言辞切中要领而繁富,问与对答甚多而深奥,义理统一而宏大深邃。虽然玄妙的宗旨容易探究,而详细事迹难于俱备,由此而知修习《大品般若经》的学者,必须探寻事迹的旨义,关注其用意,研究把握其宗旨,确定其最终志趣所在;然后方能领悟难以理解之处,融会贯通其玄妙的要领。或者需要精心地综合各种提问,究明是如何回答的,探寻其幽微,研求其奥义,穷尽其微妙旨趣所在。或者因为言教法数繁多,难以全部诵读,想要书写崇拜供养,力量又不能达到。诸如此类,人们仰慕之,而能力却有限,窥视明了此《大品般若经》的人就非常的少。
所以译出《小品般若经》的人,抓住根本宗纲,把众多章节加以简化,把事迹法数加以概括,标明原由和宗旨,称为《小品般若经》,而且言辞和譬喻简明扼要,善于体现义旨。同时,往往通过标示目的归宿来揭示宗旨,从而使宗纲有着落处,于佛理无有减少。如果不是极其精到,又怎能如此明了呢?
还有,考察其文理,探寻其巧妙的综合,原始要终,深研其奥妙的旨趣,是以《大品股若经》的根本要领,构成《小品般若经》的玄妙标帜。飘飘然,对于佛教玄旨的把握和体味,其精到和完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此人将精神沉浸于玄冥的佛道,而形迹表现于万物,其境界不可测度,应该在言辞之处,玄理之上去把握它。
过去有传闻说《大品》和《小品》都出自本品。本品的文字有六十万字,现流传于印度,没有传到中土来。现在的《大品般若经抄》和《小品般若经抄》这两种抄本,也都抄自于《大品般若经》,而抄出的人不同,《小品般若经抄》是先抄出的。《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虽然都出自本品,而时常有不同之处。或是《小品》中有的,而《大品》缺载;或是《大品》中有的,而《小品》不备。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两种版本可以相互依赖,知道都是出自同一原本,所以无须在两种版本中同时出现。《小品》极为简略概括,叙述扼要而标示了宗旨,《大品》语言表达婉转巧妙而不丧失根本旨归。
原典
大小品②对比要抄序
支道林
夫般若波罗蜜者,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来之照功。其为经也,至无空豁,廓然无物者也。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是故夷三脱于重玄②,齐万物于空同,明诸佛之始(始有),尽群灵之本无,登十住之妙阶,趣无生之径路。何者耶?赖其至无,故能为用。
夫无也者,岂能无哉?无不能自无,理亦不能为理。理不能为理,则理非理矣。无不能自无,则无非无矣。是故妙阶则非阶,无生则非生。妙由乎不妙,无生由乎生。是以十住之称,兴乎未足定号;般若之智,生乎教迹之名。是故言之则名生,设教则智存。智存于物,实无迹也;名生于彼,理无言也。
何则?至理冥壑,归乎无名。无名无始,道之体也;无可不可者,圣之惧也。苟慎理以应动,则不得不寄言,宜明所以寄,宜畅所以言。理冥则言废,忘觉则智全。若存无以求寂,希智以忘心,智不足以尽无,寂不足以冥神。何则?故有存于所存,有无于所无。存乎存者,非其存也,希乎无者,非其无也。何则?
徒知无之为无,莫知所以无;知存之为存,莫知所以存。希无以忘无,故非无之所无,寄存以忘存,故非存之所存。莫若无其所以无,忘其所以存。忘其所以存,则无存于所存;遗其所以无,则忘无于所无。忘无故妙存,妙存故尽无。尽无则忘玄,忘玄故无心。然后二迹无寄,无有冥尽。是以诸佛因般若之无始,明万物之自然。众生之丧道,溺精神乎欲渊。悟群俗以妙道,渐积损至无③,设玄德以广教,守谷神④以存虚。齐众首于玄同⑤,还群灵乎本无。
盖闻出《小品》者,道士⑥也。常游外域,岁数悠曩,未见典载,而不详其姓名矣。尝闻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中抄出《小品》。世传其人,唯目之以淳德,验之以事应,明其至到而已,亦莫测其由也。
夫至人⑦也,揽通群妙,凝神玄冥,虚灵响应,感通无方;建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或因变以求通,事济而化息;适任以全分,分足则教废。
故理非乎变,变非乎理,教非乎体,体非乎教。故千变万化,莫非理外,何神动哉?以之不动,故应变无穷,无穷之变,非圣在物,物变非圣,圣未始于变。
故教遗兴乎变,理滞生乎权⑧。接应存物,理致同乎归。而辞数异乎本,事备乎不同。不同之功,由之万品,神悟迟速,莫不缘分。分闇则功重,言积而后悟。质明则神朗,触理则玄畅。轻之与重,未始非分。
是以圣人之为教,不以功重而废分,分易而存轻。故群品所以悟,分功所以成,必须重以运通,因其宜以接分,以为悟者之功重,非圣教之有烦。
今(令)统所以约,教功所以全,必待统以适任,约文以领玄。领玄则易通,因任则易从。而物未悟二本之不异,统致同乎宗,便以言数为大小,源流为精粗,文约谓之小,文殷谓之大,慎(顺)常之为通,因变之为舞,守数之为得,领统之为失。而彼揩文之徒,羁见束教,顶着阿含,神匮分浅,才不经宗,儒墨大道,域定圣人,志记(局)文句,诘教难拥(权),谓崇要为达谅,领统为伤宗。
须征验以明实,效应则疑伏。是以至人顺群情以征理,取验乎沸油。明《小品》之体本,塞群疑幽滞,因物之征验,故示验以应之。今不可以趣征于一验,目之为淳德;效丧于事实,谓之为常人,而未达神化之权。统玄应于将来,畅济功于殊途,运无方之一致,而察殊轨为异统,观寄(奇)化为逆理,位大宝为欣王,聚济货为欲始,徒知至圣之为教,而莫知所以为教。
是以圣人标域三才⑨,玄定万品,教非一途,应物万方,或损教违无,寄通适会,或抱一御有,系文明宗,崇圣典为世轨则。夫体道尽神者,不可诘之以言教,游无蹈虚者,不可求之于形器,是以至人,于物遂通而已。
明乎大小之不异,畅玄标之有寄,因顺物宜,不拘小介⑩。或以《大品》,辞茂事广,喻引宏奥,虽穷理有外,终于玄同。然其明宗统一,会致不异。斯亦大圣之时教,百姓之分致。苟以分致之不同,亦何能求简于圣哉?若以简不由圣,岂不寄言于百姓!夫以万声钟响,响一以持之;万物感圣,圣亦寂以应之。是以声非乎响,言非乎圣,明矣。
且神以知来,夫知来者,莫非其神也。机动则神朗,神朋则逆鉴。明夫来往,常在鉴内。是故至人,鉴将来之希纂,明才致之不并,筒教迹以崇顺,拟群智之分,向关之者易统,知希之者易行。
而《大品》言数丰具,辞领富溢,问对衍⑾奥,而理统宏邃。虽玄宗易究,而详事难备,是以明夫为学之徒,须寻迹旨,关其所往,究揽宗致,标定兴尽,然后悟其所滞,统其玄领。或须练综⑿群问,明其酬对,探幽研赜,尽其妙致;或以教众数溢,讽绩(读)难究,欲为写崇供养力致无阶。诸如此例,群仰分狭⒀,窥者绝希。
是故出《小品》者,参引王统⒁,简领群目,筌域事数,标判由宗,以为《小品》,而辞喻清约,运旨亹亹。然其往往明宗,而标其会致,使宏统有所,于理无损。自非至精,孰其明矣!
又察其津途,寻其妙会,揽始源(原)终,研极奥旨。领《大品》之王标,备《小品》之玄致。缥缥⒂焉,揽津乎玄味,精矣尽矣,无以加矣。斯人也,将神王于冥津,群形于万物,量不可测矣,宜求之于筌表,寄之于玄外。
惟昔闻之曰:夫大小品者,出于本品,本品之文,有六十万言,今游天竺,未适于晋。今此二抄,亦兴于大本,出者不同也,而《小品》出之在先。
然斯二经,虽同出于本品,而时往有不同者。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载,《大品》之所备,《小品》之所缺。所以然者,或以二者之事同,互相以为赖,明其本一,故不并矣。而《小品》至略玄总,事要举宗。《大品》虽辞致婉巧,而不丧本归。
注释
①大小品:即《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
②重玄:谓玄之又玄,极其玄妙之意。
③积损至无:《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谓为学的方法,是日日增加所知;为道的工夫,是日日减除人欲,减损其外来的物欲和内在的妄心。减除之后又再减除,以至于达到自然无为的境地。但为学和为道并不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两者是可以并行而相得益彰的。
④谷神:《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谓虚谷的神妙作用是生生不已的,这叫做玄牝。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谷神」为什么不死?因为有生必有死。如人类的存在是有其形体的,有形体就会朽坏;而虚的作用却是没有形体的,自然不会死亡。又,所谓的「玄」,是因虚无的、无形无象、深不可测,所以称为「玄」;所谓的「牝」,乃因能化生万物,故称为「牝」。
⑤玄同:玄妙地同一。《老子》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谓涵蓄着光芒、混同着尘垢,这就叫「玄同」。
⑥道士:汉魏时的僧人称为道士,意谓修习佛道之士。后被道教利用,成为道教人的专用称呼。
⑦至人:原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指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超越一切人之上的人。佛教以佛、菩萨为至人。
⑧理滞生乎权:各种教理(指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的出现,是为了方便教化不同众生。
⑨三才:即天、地、人三者。《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意谓:从前圣人作《易经》,打算通过它来表达万物的根本法则。因此将天道概括为阴与阳,将地道概括为柔与刚,将人道概括为仁与义。八卦兼备有天、地、人三者的含义,用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来表示,每一卦有六画组成。
⑩小介:指《大品》与《小品》的界限、区别。介,界限、疆界。
⑾衍:余裕、盛多。
⑿练综:细致地选择和综合。
⒀分狭:天分狭小,智力有限。
⒁王统:最高统帅,即最高宗旨、纲领。
⒂缥缥:同飘飘。
15法华宗要序
释慧观
译文
本体实相是空寂清净的,精神是宁静专一的,一旦发动便离开清净专一,表现出精微和粗劣的区别。于是,心中的各种念头竞相涌现,世俗的欲望在脑中争斗驰骋。人心受世俗欲念遮蔽的程度有深有浅,昏暗与清明泾渭分明。因此释迦自觉悟成佛到演说《法华经》,便适应不同的众生,开启觉悟之道,所以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之别。
三乘的分别只是方便说法的需要,并非各自真实独立,最终是要会合的,会合必然同一个源头,所以三乘归根到底只是一乘,唯是一乘,至高无上,所以称为「妙法」。偈颂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最无有上。」佛说的此经典妙不可言,必须以形象来比喻,形象最美的要属莲花,而莲花中最秀美的是盛开时的白莲花,此经典是一切佛法中最微妙的,所以喻为盛开时的白莲花。
以《妙法莲华经》作为经典,指明启发愚昧,不能谈论它的宗极,是阐释适应众生根机而方便说法的根由;把握宗极,不能秘而不宣,所以开示实相以显示宗旨目标。方便说法彰显,原有的迷惑执着自然消除;终极目标显示,对真理的体悟自然发生。由此而能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会归一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时并进。同时共进的三乘会归一致,就成为一佛乘的开始。觉悟的智慧成就圆满,是佛乘的鼎盛状态;泯灭幻相,使精神清净澄明,是佛乘的最终结果。
虽然如来以无量方便为众生说法,然而有贯穿其中的主体,这个主体的根本,名为「智慧」。所以此经以真实智慧为本体,称为「微妙第一」。因此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演说佛法妙音,便称赞佛的智慧极为深奥,于是,多宝塔中发出「善哉!善哉!」的声音,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偈颂云:「为了宣说佛慧的缘故,诸佛出现于世间,只此佛慧是实,其余二乘全非真实。」那么,佛慧是唯一真正实相,是成就万乘之体,微妙至足,是华开时最秀美的。虽然借花来表示其微妙,而实际上其玄妙之道是超出形象之外的;虽然称为精微,而其体相是没有精粗的。所以偈颂云:「此微妙法不可宣示,离开一切言语、形相。」
因此,声闻、缘觉二乘所以止息思虑,补处菩萨所以断绝尘想,只有诸佛才能穷其究竟。所以无数如来感悟妙道而云集,已寂灭之佛振其遗存精神而显示妙果。信服佛法的奥妙,穷究精神的妙境,应该就是这部经吧!
慧观我幼年诵习万法归于一乘的言教,长大后玩味贯通于佛法的要旨,然而对佛法要旨的思虑愈是精勤,佛法要旨愈加隐匿不显,因而常常面对灵鹫山遐想连篇,凝视关于佛教的撰述而感慨万千,实是由于枝末之说偏离了佛法的根本,错误的撰述背离了真正的佛法。
有一位西域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具有超群的胸襟和才智,有神奇非凡的悟解力,其学识如大海一样深广,其善辩妙语如玉珠一样散飞。沿着释迦佛的踪迹,传布释迦的佛教,秉持佛教的神圣之火,照亮众生沉寂的心灵,扭转将要衰微的佛教宗纲,拯救在生死中沉浮不定的众生,高举佛教的智慧之灯,来照耀中土之境。后秦弘始八年(公元四O七年),在长安大寺聚集四方研习佛教义理的僧人二千余人,重新译出《妙法莲华经》,并与众僧详细研究。罗什手持梵文佛经,口译为汉语,顺从地方语言,而不违背梵文佛经的本来旨趣。从文字表面所彰显的义理,已使人们领会大半,好比是用拨开云雾阳光普照,也不足以比喻。但罗什还认为,语言彰显而义理隐没,事迹展现而宗旨疏远。于是罗什又揭示言辞背后隐藏的义蕴,以适应人们探求奥义的需要,虽然我的愚暗之心未开悟,但已开始进入玄奥的大门。
最高的善是平等的滋润,佛法雨露着重均等普施于众生,因此我仰而感怀释迦佛的累累嘱咐,低头感慨众生尚未同闻佛法,所以录述此经的宗旨要义,传布给未闻此经的人们,但愿佛教的*轮能运转到远方,运转到以前未到的地方,使十方众生一同觉悟,彻底通达一乘佛法,故此而为序。
原典
法华①宗要序
释慧观②
夫本际冥湛,则神根凝一,涉动离淳,则精粗异除。于是心辔竞策③,尘想诤驰。翳有浅深,则昏明殊镜。是以从初得佛,暨于此经,始应物开津,故三乘别流。
别流非真④,则终期有会,会必同源,故其乘唯一,唯一无上,故谓之妙法。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最无有上。」夫妙不可明,必拟之有像,像之美者,莲华为上,莲华之秀,分陀利⑤为最,妙万法而为言,故喻之分陀利。
其为经也,明发蒙不可以语极,释权应之所由;御终不可以秘深,则开实以显宗致。权应既彰,则扃(局)心自废,宗致既显,则真悟自生,故能令万流合注,三乘同往。同往之三会,而为一乘之始也。觉慧成满,乘之盛也。灭景澄神,乘之终也。
虽以万法为乘,然统之有主,举其宗要,则慧收其名。故经以真慧为体,妙一为称。是以释迦玄音始发,赞佛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慧⑥。颂曰:「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世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然则佛慧乃一之正实,乘之体成,妙之至足,华之开秀者也。虽寄华宣微,而道玄像表,称之曰妙,而体绝精粗。颂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二乘所以息虑,补处⑦所以绝尘,唯佛与佛乃能究焉⑧。故恒沙如来,感希声以灵(云)萃⑨,已逝之圣,振余灵而现证。信佛法之奥区,穷神之妙境,其此经之谓乎,此经之谓乎!
观少习归一之言,长味会通之要,然缅思愈勤,而幽旨弥潜,未尝不面灵鹫以遐想,临辞句而增怀,谅由枝说差其本,谬文乖其正也。
有外国法师鸠摩罗什,超爽俊迈,奇悟天拔,量与海深,辩流玉散,继释踪以嗣轨,秉神火以霜烛,纽颓纲于将绝,拯漂溺于已沦,耀此慧灯,来光斯境。秦弘始八年夏,于长安大寺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更出斯经,与众详究。什自手执胡经,口译秦语,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⑩亦已过半,虽复霄云披翳,阳景俱晖,未足喻也。什犹谓,语现而理沈,事近而旨远。又释言表之隐,以应探赜之求,虽冥屝未开,固已得其门矣。
夫上善等润⑾,灵液尚均,是以仰感嘱累⑿,俯慨未同,故采述旨要,流布未闻,庶*轮遐轸,往所未往,十方同悟,究畅一乘,故序之云尔。
注释
①法华:即《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据学者研究,此经典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古印度。此经传入中土后,先后经过多次翻译,现存有三个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而世代广泛流传、讲解注疏,多据罗什译本。此经译出后,遂流传开来,与前此译出的《般若经》和稍后译出的《大般泥洹经》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三部主要经典,南北朝时期注疏此经达数十家,成为一门专门学,至隋代智顗据此经立说而创天台宗,直称为法华宗。此经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也盛。在日本,六世纪的圣德太子为此经撰写《义疏》,九世纪来华留学僧最澄归国后创日本佛教的天台宗,十三世纪日莲据此经创日莲宗,现在的创価学会等教团亦专奉此经为宗旨。
②慧观:俗姓崔,清河(河北清河)人,幼年出家游方受业,先适南方师从庐山慧远,后至北方访教于罗什,罗什卒后,辗转荆州等地,刘宋元嘉(公元四二四——四五三年)中卒,年寿七十一。著有《辩宗论》、《顿悟渐悟义》、《十喻序赞》等。
③心辔竞策:心辔喻心绪。竞策,竞相鞭打。喻各种不同的思想情绪相继出现、相互争斗。
④非真:此经〈方便品〉云:「如来但以一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意谓三乘是方便说法,非真实本质,真实本质定一佛乘。
⑤分陀利:印度语称盛开的白莲花为分陀利。
⑥读佛智……叹平等大慧:《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
⑦补处:候补意。前佛寂灭,后佛补其位,如弥勒佛为释迦佛之补处菩萨。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
⑧乃能究焉:《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佛告舍利弗:「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⑨云萃:云集汇合。
⑩文之益:指义理显于文表,即文字晓畅地表达了义理。益,同溢,溢出。
⑾上善等润:意取《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⑿嘱累:见《妙法莲华经·嘱累品》中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而作是言……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16法华经后序
释僧叡
译文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的秘密宝藏,是一切佛教经典的实相本体。以「华」为名称,是显示它的本体,称为盛开时的莲花,是赞美它的优胜。此经的缘起既然幽玄,其义旨必然极其奥妙,如果不是才识通达之士加以传布,很少人能了解它的要旨。
百草、药材、树木的花,是结出果实的根本,四万八千种经典,是实现佛果的源泉,所以以花来比喻佛经。各种花中,属莲花最优胜,莲花未开放时名为「屈摩罗」,莲花将谢时称为「迦摩罗」,在未开与将谢之间的盛开时期称为「分陀利」。莲花未开,比喻声闻、缘觉二乘尚未开悟;莲花将谢,比喻修行成佛道、寂灭入涅槃;唯盛开时的夺目光彩正好比喻这部经典。至于像《般若波罗蜜》诸经典,无深而不及,所以研习佛道者无不以它作为最高标准;无大而不包,所以修持者无不因之而达到目的。然而从总体上看,《般若波罗蜜》诸经都是以适应教化为根本,适应教化需要的法门,就不得不采用方便的教化方法。以方便为教化方法,虽然能使更多的人开悟,但未能充分显示实相本体,对于这些不足之处,由《妙法莲华经》来完成,当然是必要的了。
探寻此经的深奥义旨,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宏大深远,,岂只是宣说实相为归宿的本体而又是毕定殊途而已呢?实在是极大地阐明了觉悟的道理,囊括了古往今来。说佛的寿命没有限量,万古常存不足以说明佛的长久;说佛可分出无数法身,千万个形相也不足以分完佛的身体。那么,佛寿无量说明佛的寿命不能以时间来规定,分身无数说明佛不是固定的实体。普贤显示其无成,多宝塔显示佛不灭。
从遥远的古代以至现今,万世的每一天都相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领悟佛教玄旨,则千万条途径都是遵循同一轨迹。如此说来,生生不息的事物不足以期望它长期存在;永远寂灭也不能说它是断灭。探寻玄妙宗旨而断绝以往种种妄想,则丧失意识作用还于本无;通过禅定来掌握思想活动,则息灭欲望登于二地。
此《妙法莲华经》流传到本土,虽然已经历了百年,但翻译者不明白此经的虚寂之道,其玄奥的大门尚未开启;谈论者背离了它的真正纲宗,其微妙的道理很少得到践履。因此,人们白白地探寻研究到头发花白,并没有窥见其精髓所在。后秦司隶校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嵩,志趣于佛门,潜心于世俗之外,倾注诚心于这部佛经,信仰日益深厚,每次思寻经文,深深觉知翻译者的失误。既而遇见鸠摩罗什法师,为之传写此经,指出此经的根本宗旨标的,真好似拨开重云、升到高空远眺,登上昆仑山顶,凝目俯视一般。当时来聆听罗什宣说此经,并受到启悟的僧侣达八百余人,都是当时各地出类拔萃的优秀之士。这一年是弘始八年(公元四O六年),岁星正在鹑火的位次上。
原典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①,众经之实体也。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分陀利者,美其盛也。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得其门者。
夫百卉药木之英,物实之本也。八万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华而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未敷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曜独足以喻斯典。至若「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该,故乘者以之而济。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
寻其幽旨,恢廊(廓)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实归本,毕定殊途而已耶。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②照其不灭。
夫迈玄古③以期今,则万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则千涂无异辙。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④。
经流兹土,虽复垂及百年,译者味其虚津,灵关莫之或启;谈者乖其准格⑤,幽踪罕得而履。徒复搜研皓首,并未有窥其门者。秦司隶校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嵩,拟韵玄门,宅心世表,注诚斯典,信诣弥至,每思寻其文,深识译者之失。既遇究摩罗⑥法师,为之傅写,指其大归,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⑦矣。于是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是岁弘始八年,岁次鹑火。
注释
①秘藏:蕴藏于内,而不随便传于人。佛教认为,诸佛守护佛教妙法,不轻易宣说,若对不宜宣说的人宣说佛法,则往往会破坏佛法。《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有云:「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大正九·页十八中)
②多宝:即多宝塔。〈见宝塔品〉:「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大正九·页三十二下)
③玄古:即远古。
④二地:十地中第二地,名「离垢地」,亦名「净地」,远离能起任何犯戒之烦恼,使身心无垢清净。
⑤准格:本格,本来的规范旨义。
⑥究摩罗:即鸠摩罗什。
⑦眄:斜着眼睛看。
17维摩诘经序
释僧肇
译文
《维摩诘不思议经》,是穷尽微妙变化,达到了绝妙境地的一种称呼。它的义旨深奥微妙,不是用言语、形相所能了解的;它的道理超越三种空观,不是声闻、缘觉二乘所能议论的。超越一切名称法相之外,离开一切意识活动的境界,幽微深远,没有造作活动而又支配一切,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真是不可思议。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智慧是不依靠知识,而能洞照万事万物;法身没有相状而能应教化的需要,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相;最高的韵味是不用语言,而玄妙的经典愈加流布;泯除权变、没有虑谋,而其活动却事事相融合,所以能够统摄周济一切方面,导利事物,成就事业,利济天下众生,而自身却没有造作。可是,迷惑的人们看到能感应洞照万物,就称之为智慧;看到随应教化需要而现出的形相,就称之为法身;看到玄妙的典籍,就称之为言语;看到活动,就称之为权变。然而,至高无上的道,哪里能用「形、言、权、智」来说明它的神妙境界呢?
但是众生长久以来愚昧无知,不用言语不能开悟他们,佛道不能自己孤立流布,必须由人来弘扬它。因此如来于异方他土召来文殊菩萨、维摩诘大士聚集于毘耶离城,共同弘扬佛道。
《维摩诘所说经》这部经典所要阐明的是,以善权方便和智慧为主来统帅一切修行,以六度为根本来建立功德,以大慈大悲为首位来拯救蒙昧迷惑的人们,以「不二」为法门来谈论终极宗旨。凡此种种说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本质内容。至于像维摩以神力向灯王借师子宝座,从香积佛土化来香饭斋供与会大众,以手接取三千大世界,一室能包容天地万象等等,都是不可思议的迹象。然而高深的佛道义旨难以开示,圣人适应教化的方式各有不同,没有根本义旨就不能呈现具体迹象,没有具体迹象就不能显示根本义旨,根本义旨和具体迹象虽然有差别,但不可思议是一样的。所以命传者标此经以《维摩诘不思议经》的名称。
后秦国王姚兴,才智超世,深心独悟,弘扬治国之道于万机之上,阐扬佛教之化于千载之下,时常玩味这部经典,作为慰藉精神的寄托,然而又嫌支谦和竺法护的译本,未能清楚地表达义理,常常担心佛教深奥的义理被译者埋没。佛教的流传,自有时来运通的时候。在弘始八年(公元四O六年),岁星处于鹑火的位置上时,姚兴命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姚嵩,与研习佛教义理的僧人一千二百余人,在长安大寺,请鸠摩罗什法师重新翻译正本。罗什的学识绝论超世,契心于真理的境界,既精通佛理真髓,又通晓地方语言。当时他手持胡本,口头宣读和翻译,僧人和俗人恭敬聆听,每句反复三遍,推敲琢磨,陶冶求精,务必体现佛的思想义理。其译文简约而达意,其义旨委婉而明显,微妙深远的言辞在这里得到体现。
僧肇我愚昧乏知,有幸时常聆听译经,虽然缺乏玄思,但也粗略领会到经文的义旨,于是根据所闻,撰写注解,简略地记述已有的说法,只是陈述而没有创造,意在使将来才德之士,在不同时代都能知晓。
原典
维摩诘经①序
释僧肇②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像所测,道越三空③,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④莽⑤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
何则?夫圣智无知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相⑦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睹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籍便谓之言,见变动便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
然群生长寝⑧,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⑨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
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⑩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言。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⑾、请饭香土⑿、手接大千⒀、室包乾像⒁,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
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惧玄宗坠于译人。北天⒂之运,运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常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⒃,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本,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余以闇短,时豫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而为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
注释
①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题为《佛说维摩诘经》、《佛说无垢称经》、 《维摩诘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等。维摩诘,人名,意译作「净名」或「无垢称」。据称:维摩诘是印度毘耶离(吠舍离)的大居土,深通大乘佛法;倡导解脱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而不在于出家苦修;此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是真正的菩萨行;其修行济世要「善权方便」;其最高境界为「不二法门」,即泯灭一切对立差别,无思无知,「乃至无有文字语言」。
据宋代智圆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说,此经有六种译本。即:一、后汉严佛调译,一卷,名《古维摩经》;二、三国吴支谦译,二卷,名《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三、西晋竺法护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四、西晋竺叔兰译,三卷,名《毘摩罗诘经》;五、姚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名《维摩诘所说经》;六、唐玄奘译,六卷,名《佛说无垢称经》。严译本及二竺译本(即竺法护、竺叔兰二译本)现已不在。隋唐以来讲习此经者,大都依罗什译本。罗什译本的注疏有:僧肇撰《维摩诘所说经注》十卷、隋慧远撰《维摩经义记》八卷、智顗撰《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吉藏撰《维摩经游意》一卷、《维摩经略疏》五卷、《广疏》六卷。
②僧肇: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生于公元三八四年(一说三七四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少年时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史,爱好老、庄,然感叹老庄虽美而尚不足以慰藉精神、消除烦恼,后读旧译《维摩经》,欢欣鼓舞,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鸠摩罗什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后,僧肇远道往从学,随什公于逍遥园详定经论,成为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被罗什赞为「解空第一」。
其主要撰述有:《维摩诘所说经注》、〈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后四论被编为《肇论》一书),表达了他以般若为中心的佛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三空:人空、法空、俱空。
④眇:微小、细微。
⑤莽:无边无际。
⑥圣智无知:圣人的最高智慧,就是没有世俗人的一般知识。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集中阐述了无知与知的关系,说:「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因为圣人不拘执于某种具体知识,所以能洞照一切而无所不知。
⑦法身无相: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中释「法身」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故其为物也,微妙无像,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见大正三十八·页三四三上)
⑧长寝:长久地睡眠未觉醒,喻长期愚昧无知。
⑨文殊:文殊师利菩萨之略称,又译为「曼殊室利」、「妙德」、「妙首」、「普首」、「妙吉祥」等。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手持宝剑,以示智慧锐利;其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相传中国山西五台山为其道场。
⑩六度:六种度到涅槃彼岸的途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⑾借座灯王:见《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称:东方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其师于座高八万四千由旬。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须弥灯王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来入维摩诘室。
⑿请饭香土:《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云:舍利弗心念,众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化作菩萨云,上方世界有香积佛士,可往食,于是九百万菩萨得食。
⒀手接大千:《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
⒁室包乾像:《维摩诘所说经》称:维摩诘居室「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大海、江河、川流、泉源,日月星辰,十方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⒂北天:佛教的代称。相传佛将涅槃时,头向北方,意谓佛法将传于北方。
⒃环中:圆环之中心,意谓核心、精髓。
18毘摩罗诘是(堤)经义疏序
释僧叡
译文
这部经典之所以以「毘摩罗诘所说」为名称,是因为尊敬毘摩罗诘这个人,重视他的说法的缘故。有关五百罗汉手持宝盖,往佛所在地礼敬佛的叙述,所有菩萨睹佛神力而赞叹的说法,有关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相互问答、佛显现各种身相的言论,都是此经中所记载的。维摩诘向须弥灯王借三万二千师子座,使诸菩萨往香积佛土得食,以右掌接众生运往佛地,内心乐于忍受世间苦难以教化众生,阿难之超绝尘俗,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
维摩诘的高妙旨趣超出十地,所以弥勒菩萨对他十分诚服;崇高的境界超出一般的学识范围,所以文殊师利以下没有人能窥见他的深奥境界。他所说法宏博广大,指示出玄远之门而忘却希求;洞察的品格在于泯除分别认识,以冥想为全部教化的根本。清新高明,发出的真理之音震荡于维耶城,而且十方世界的人无不领悟其希有之声;恢宏广大,能感应诸佛聚集于一室,而且无数的觉悟者无不响应他纯圣无染的要求。
我自从立志开启愚闇之心的时候开始,就讽咏研寻此经,作为纲要。虽然从先贤那里接受到深奥的教旨,但还是没有认识到此经前所未有的精要所在。不久承蒙鸠摩罗什法师正译经文,指点微妙宗旨,才开始领悟到旧译有失于原本,错误的译文背离了原意。例如:把「不来相」译为「辱来」、把「不见相」译为「相见」、把「未缘法」译为「始神」、把「缘合法」译为「止心」。诸如此类,每一品都有,没有那一章不是这样,由此而知偏颇的见解是难以契合真理之言,进行玄妙地领悟的。
自从智慧之风吹到东方,真理之言流布传诵以来,虽然开设讲坛,但生硬的比附和解释背离了本旨,六家的解释都偏颇而不合原意。本性空寂之说,在今天看来虽然是最切实际的理解,但陶冶的功夫没有穷尽。这当然是由于缺少可探究的经论,而不是探究得不够。怎么知道是这个原因呢?中土以前译传的各种经论,对于识神性空很少有明确的论述,而关于神奇之事讲得很多。《中论》、《百论》二论尚未传到本士来,又没有其他经论进行通盘考察借镜,根据什么来勘正呢?先前的匠师们之所以中途停笔、无限感慨,期盼弥勒降生解决疑难,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在僧伽提婆以前,并没有印度佛教理论僧来华,直到现在才开始听到宏宗高论,敢于涉足慈悲理论的人,无不竭尽智慧专注于此。然而接受领会容易,而牢记不忘很难,如果不是般若智慧使心智更加聪慧、总持铭刻心田,怎能做到感知过后就不遗忘,心领神会后而不淡漠呢?所以我借助纸墨把经文之外的言论记录下来,根据大家所听到的,把有关事迹的说法汇集起来。烦琐而不简练,是为了保存事迹;质朴而不文饰,是为了注重义理。其旨义微妙而美好,其言辞丰富而晦涩,如果不笔录下来,怎能让人知晓呢?因此在听讲解的过程中,加以注疏,希望贤达之士不要责怪烦琐而不精要。
原典
毘摩罗诘提经①义疏序
释僧叡
此经以毘摩(罗)诘所说为名者,尊其人重其法也。五百应真之所称述②,一切菩萨之所叹伏③。文殊师利对扬之所明答④,普现色身之要言⑤,皆其说也。借座于灯王,致饭于香积,接大众于右掌⑥,内妙乐于忍界⑦,阿难之所绝尘,皆其不可思议也。
高格迈于十地,故弥勒屈之而虚己,崇墉⑧超于学境,故文殊已还,并未有窥其庭者。法言恢廓,指玄门以忘期;观品夷照,总化本以冥想。落落焉,声法鼓于维耶⑨而十方世界,无不悟其希音;恢恢焉,感诸佛于一室,而恒沙正觉,无不应其虚求。
予始发心启蒙,于此讽咏研求,以为喉衿⑩。禀玄指于先匠,亦复未识其绝往之通塞⑾也。既蒙究摩罗法师正玄文、摘幽指,始悟前译之伤本,谬文之乖趣耳。至如以不来相为辱来,不见相为相见,未缘法为始神,缘合法为止心。诸如此比,无品不有,无章不尔,然后知边情险诐⑿,难可以参契真言,厕怀⒀玄悟矣。
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已来,虽曰讲肆,格义⒁迂于乖本,六家⒂偏而不即。性空之宗⒃。以今验之,最得其实,然炉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非寻之不得也。何以知之?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先匠所以辍章遐慨、思决言于弥勒⒄者,良在此也。
自提婆⒅已前,天竺义学之僧并无来者,于今始闻宏宗高唱,敢豫悕味⒆之流,无不竭其聪而住其心。然领受之用易存,忆识之功难掌,自非般若朗其闻慧,总持⒇铭其思府,焉能使机(21)过而不遗,神会而不昧(22)者哉?故因纸墨,以记其文外之言;借众听,以集其成事之说。烦而不简者,遗其事也,质而不丽者,重其意也。其指微而婉,其辞博而晦,自非笔受,胡可胜哉?是以即于讲次,疏以为记,冀通方之贤,不咎其烦而不要也。
注释
①毘摩罗诘提经:即维摩诘所说经。毘摩罗诘提,又译为毘摩罗诘利帝,意译为无垢称、净名。
②五百应真之所称述:经云:「尔时毘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见大正十四·页五三七中)五百长者子即后来的五百罗汉。应真即罗汉。
③经云:「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圆与三万二千菩萨及诸神道讲佛法,现大威力,将天地人物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
④明答:有关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对答,如经中云: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文殊师利问疾品〉)文殊问维摩诘:「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答:「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佛道品〉)文殊问:「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品〉)
⑤普现色身之要言:经云:「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大正十四·页五四六下)
⑥接大众于右掌:经云:维摩诘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
⑦忍界:于此世界能忍受各种苦难、耻辱。
⑧墉:城墙,喻境界。
⑨维耶:即毘耶离城。
⑩喉衿:咽喉、衣领。喻纲要、要领。
⑾通塞:畅通与阻塞,即关键所在。
⑿边情险诐:边情指偏执一边的情识。险诐,邪恶不正之意。
⒀厕怀:进入内心里去。厕,置身于、参加。
⒁格义:魏晋时流行的一种解释佛教经义的方法。《高僧传·竺法雅传》云:「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即将佛经的名相与中国原有的术语词汇(主要是老庄道家的术语词汇)进行比附和解释,以此来理解经文义理。格义的代表人物为竺法雅。道安、罗什以后,随着佛经的大量译传,人们对佛教义理日益转明,格义的方法随之废弃不用。
⒂六家:指魏晋时期解释般若空观的六个派别,史称「六家七宗」。他们是㈠以道安为代表的「本无宗」;㈡以竺法深、竺法汰为代表的「本无异宗」;㈢以支道林为代表的「即色宗」;㈣以于法开为代表的「识含宗」;㈤以道壹为代表的「幻化宗」;㈥以于道邃为代表的「缘会宗」;㈦以支愍度为代表的「心无宗」。因「本无宗」和「本无异宗」可视为一家,故称「六家」。
⒃性空之宗:即道安的本无宗。道安主张「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大正四十二·页二十九上)
⒄弥勒:菩萨名,意译作慈氏。据佛典称,弥勒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后出家为佛弟子,比佛先圆寂,上生兜率天内院,为补处菩萨,将在佛涅槃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再从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事业化度众生。
⒅提婆:即迦那提婆。
⒆悕味:慈悲之学,即佛法。悕,悲也。
⒇总持:梵音「陀罗尼」的意译,执持不放之意,有四种总持:㈠法总持,于佛法闻持不忘;㈡义总持,于诸法义理持之不失;㈢咒总持,持咒神验,除众生灾患;㈣忍总持,持诸法之真如实相而不疑失。
(21)机:灵机、感知。
(22)昧:昏昧、模糊不清楚。
19大涅槃经序
凉州 释道朗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