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四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第十四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一标地依者。以文云证何境界。所谓真如。此则真如是十地所依境也。然地者。就喻彰名。以喻真智能生圣法。今约真如是智所依故名地依。论证发心等者。然此十地菩萨虽断障有分数多少。行行有差别浅深。随其位次。一一皆证。其所证者。同一真如。但有满分之殊。而无差别之体。故此通标真如为所证境界也。华严十地品中亦同此说。故彼出体偈云。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

  疏根本者。即根本智证真谛理。是真见道也。论以依等者。或问曰。真如离心缘相。又若证者。离于能所。何以言真如为境界耶。故此释之。疏必依转相起者。即此转识约现境处。便名现识。竟无别体。但据次第义说相依。斯则依能见心有所见境故。前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本智证者。智与理冥。心与神会。一相一味平等平等实无能所之异。故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今但下对此重解。依转识说为境界之意。此有二义。一约菩萨未离业识犹有见相。入观虽与无分别智相应不分能所。出观则与此识相应。约此识上说前证时。以为境界。二约后得智中。相见道内重虑缘真。变起影像。彷正证时说真为境。此但似境。非谓实有。然亦不离是转识现故。疏双标后得智中业识未尽也。然至释相。但约业识未尽义说。故云转现犹存等也。以后得下出第二义。或问曰。如上所说业识未尽。是即闻命。后得智中如何分别。故此释之。意明根本实证之时。但是一心真见道无分别能所之相。若后得智中以能见心。反缘所证。以有此能缘心故。便有真如影像当情为所缘境界。像虽不实还似真如。秖据此义说。后得智中依于转识名境界也。如人饮水。正饮之时不能说其冷暖。饮水之后方得说之。说时虽不得水体。其如所说之水。还似所饮之水也。而实等者。真如是所证。智是能证。能所无二方名法身。以法身本具理智。理智本无二故。斯则住唯识理。离二取相也。

  三明用。疏后得者。权智达俗出假化物。一中论一念至无余世界者。若准华严说。初地菩萨能至百佛世界二地千佛世界。乃至十地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世界。此盖随其分位胜劣不同。今此文中意在通论十地。故以无余之言而通贯之也。疏请法者。于彼彼世界彼彼众中。励己率先为众导首。请佛说法。请意者。新译论云。唯为众生而作利益。非求听受美妙言辞。夫请说法诚在所显修行义意。令其众会如闻摄取思而行之。兼冀展转遐益众生。岂在徒听言辞而已耶。则如圆觉十二菩萨各伸请问。皆言愿为此会及为末世等。

  二中疏促等者。谓有一类众生根性怯弱。闻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却生退屈不肯修进。是故菩萨为此众生。示现超越位地。不经劫数证于佛果。令彼思齐发心进趣。如释迦六年修行便成正觉。是兹例矣。又如善财一生。龙女一念等。延等者。为有一类众生亦欲进趣。将谓佛果容易而成。懈怠因循不能勤勇。若复示其超果。转令懈慢终不成就。是故菩萨为彼说言。我于无量劫中修行方成佛道。以兹警策不令懈怠。使其勤进故法华云。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即其类也。然促中云示延中但云说者。促在一生可令现见。延历多劫但说令知也。结者。根器既多方便非一。口不可说心不可测。故云无数等。故法华云。佛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中论种性根等者。等谓齐同。同是一乘种性非三五等乘性故。根谓信等五根有上中下。今同是上根非中下故。此二约昔所论故。疏云。因等也。疏行等者。同发菩提心。行二利行故若克就地上则同。得无分别智行。如次同行十波罗蜜行。然此发心之言通于前位所说。证等者。同证二空理故若克就地上。则同证遍行真如。乃至十地同证业自在所依真如等。论无有超过之法者。此明菩萨因行证等既同。更无别有超越殊胜之法可为行证也。亦可此是位等。即三贤十圣皆须历故。无有超过。以一切下是时等。论疏易解。据此亦似通明上诸等之所以。详之可见。论大意云。若一种是菩萨种性根器。则发心修行断证位次始终劫数竟无差别也。所言阿僧祇者。若准本业经。初以忉利天衣。仍用彼天时分。三年一拂尽四十里石为小劫。次以梵天衣。拂尽八十里石为中劫。后以净居天衣。拂尽八百里石为大劫。杂阿含中与此有异。又劫章颂云。风灾为一数。乃至不可知。此极长远时名一僧祇劫。谓以此风灾为数。数至不可数。更若数时心则狂乱。齐此数不得处名一僧祇。若以此等计三僧祇。方成佛道。则百千万人中无有一人发心修进。纵有惧于三涂苦者但修人天戒善。或有畏于三界生死。亦但修二乘之行。焉敢希冀佛果修菩萨行。盖为作此长久而解。有是大失。今所会通则特异于彼。何者。且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大劫小劫长时短时下至刹那。皆名时分。阿僧祇此云无数。无数之言亦不定久近。如人经年不相见。便云无数时。竟日不见亦云无数时。修行时分意亦同此。谓始从具足凡位。发心修进。法尔经无数时。方得亲证真如。名为见道。是一无数时。从见道已去。渐断俱生二障。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不假功用。自然相应至第八地。是第二无数时。从此任运进趣。消遣余累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成佛是第三无数时。斯则无数时是定有。然延促不可定也。若此所解。方有修行之人。况时无定体。唯心所现。故法华说。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谓如食顷。又论释经劫数之言。或云年岁或日月等。又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四中论众生世界不同者。或分情器。或唯有情。通兹二意。以世界及众生。各有无量差别故。所见等者。为彼彼众生根机种性乐欲不同故示所行业用。乃至现身说法。各随彼彼见闻差别也。例如观音妙音品说。

  发心相中疏二智所依等者。此二种智本。从彼识之所显生故。说为依。非谓现今能与二智为体。问二智是净。梨耶是染。云何净智依染识生耶。答以有染心故。翻此染心得成净智。若本无染净亦不生。故前云。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广如随染本觉二相中明也。又梨耶是染净和合净智依生。故无疑也。又若随相所明。谓梨耶本有二智种子。从无始来以本识为依止处。故云所依也。理实等者。既言梨耶。合通三细。今但言业识者。意在举细摄粗举本摄末也。亦可现相八地尽。转相九地尽。尽相十地尽。业相最通故。标通者。斯则于诸菩萨无所屈矣。此非下或问。二智是净从来未得。今始开发可名发心相。生灭业识无始来有。何故至此名发心相耶。故此释之。意明此菩萨亦能证真。亦能达俗亦有生灭。以证真故。拣异地前。以有生灭不同佛位。其犹炼金光色渐显。粗矿已落细矿犹存。欲显此时。应云几分是金几分是矿。斯则不同粗矿。亦异纯金。故且通说金已显发。此亦如是。

  一总中。疏现报等者。即以此身成正觉故。即自受用身功德圆满也。论色究竟处者。色界之顶是色边际故。最高大身者。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由旬。自在天王身量三万二千踰善那。十地菩萨示为自在天王身量倍增。故云最高大也。色身之大莫过此天故。疏后报等者。依前报体方起此故。即他受用身功德亦圆满也。然其因穷果显。但义说二相。时无前后现后二报亦复同时。譬如夜尽即晓。岂分前后。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智处者。一切智人所起智处故。经中说摩醯首罗于一念中。能知三千界中雨滴之数。何故下牒难。一义下释通。十王等者。准仁王经说。十信菩萨铁轮王王(去声)一阎浮提。十住菩萨铜轮王王二天下。十行菩萨银轮王王三天下。十向菩萨金轮王王四天下。初地菩萨阎浮王王百佛土。二地菩萨忉利王王千佛土。三地菩萨夜摩王王万佛土。四地菩萨兜率王王亿佛土。五地菩萨化乐王王百亿佛土。六地菩萨他化王王千亿佛土。七地菩萨初禅王王万亿佛土。八地菩萨二禅王王百万亿佛土。九地菩萨三禅王王百万亿阿僧祇佛土。十地菩萨四禅王王不可说不可说佛土。如来法界王王无量佛土。说一切法门。即彼经除佛有十三法师。兼信十四及佛十五。今疏不论地前及果位故但十王。然第十下显最后身菩萨示于彼天成佛之相。即转第十地菩萨身以为佛身。若准真实成佛。但当前云功德成满。即无方所亦不可见。今为应于十地菩萨故。示彼天说成正觉。余义如别说者。以此菩萨示成佛时。于第四禅色究竟顶自在天上。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十地菩萨当生其中。菩萨坐于大宝莲华。其座纵广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于莲华外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小莲华座。以为眷属。各有菩萨而坐其上。是大菩萨放十种光。谓于足下出百万阿僧祇光明。照十方世界一切地狱。乃至第十顶上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光绕十匝住于空中。成光明云网台。高广严净。于光明中。悉雨宝香宝珠缨络诸庄严具。供养诸佛。光明入诸佛足下。尔时诸佛一时同放白毫相光。照大菩萨。其光即入大菩萨顶。又放阿僧祇眷属光。照眷属华座诸小菩萨。其光各入诸菩萨顶已。应时得佛无量三昧。应时得佛无量智慧。即得佛位。堕在佛数。复有五意故在彼天。一以二乘人执化八相为真佛。不信别有圣人。又不知即心是佛。又信彼第四禅中是圣人生处。今且同与二乘在彼天处。摄示令知八相非真。故在此天。二缘三灾不及故当此天。三缘欲界色质粗重。是有无色界都无色质。是无今此天中表离有无契于中道。故在此天。四为摩醯首罗天王。面有三目不纵不横。表证三德涅槃亦尔。故在此天。五为下界慧多定少。上界四空定多慧少。此天定慧平等故在此天。以禅者翻云静虑。静拣于下。虑拣于上。偈云。欲界及无色。佛不于彼成。色界中上天。离欲中得道。

  科云别者。前但直显德满位彰。今则具明二智满相。及显无明顿尽等。即是明前心相中二心圆满。一心灭除也。疏始觉等者。此始觉慧与本觉心源最初契合之时。名为一念。此约究竟相应发始之一念。不是暂时相应谓之一念。又此一念前则属因。此一念后则属果。其犹曙色在朝夕之端矣。无明等者。无明未尽。既有所不知。无明若尽则无所不照。即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也。一切诸法种类若干。无不知之故。云一切种智。故大般若云。烦恼不生名一切种智。若具言之。得三种智。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准天台说。因修一心三观。果得一心三智。谓修即空观得一切智。修即假观得道种智。修即中观得一切种智。今此论中依真如门。修奢摩他即是空观。果得一切智。依生灭门修毗钵舍那。即是假观。果得道种智。此二双运为禅那。即是中观。果成一切种智。今论举中所成以摄空假故。但云一切种智。亦可等者。谓此始觉慧至心源时。约断惑边名无间道。约证理边名解脱道。即显等者。谓前发心三种相中真心。彼有业之所累。犹为菩萨。至此业识永尽无余。唯真独存更无所累。故名佛也。上皆下同上二报利益。但前标。此释非别有说。显上方便者。即前发心相中后得智。至此圆满也。问前后皆言自然。则因果何别耶。答前是有心自然以带业识故。此是无心自然。唯真独存故。昭然可解。又亦下类摄前文。前约法说。此约人说。理无别也。皆是下释类摄所以。以前文是本觉随染之文。今显果位亦即本觉随染。二文既同。故应相摄其实。亦同四镜中之后二也。虽约性净随染为门之异。而法体无别。

  问中二。一陈疑。可解。

  二设难。疏非直等者。意云。所知之境既甚多无量。纵有心在早自难知。岂况永断心想。却能了别而名一切种智耶。

  立理。疏意云等者。总叙答意。即反于所问。义在次下。论一切下立二正理。一元是真心故。论云。一切境等也。谓诸法唯心无外境界。今证心源是合了知。诚无疑虑。二本来无念故论云。离于想念也。谓既本是心元来离念。唯是真实。今以离妄方了。此更无疑故下论文但反此二意为失。合此二意为得也。疏境虽下释前意。真心下释后意。并可知之。然此论中且是立理。未显能了能知。疏中要意圆备。故预结之云了知也。若于此中体知论旨。下文逐段自然无惑。仍更随释弥为彰显。

  显失。论文此中有二。反前正理故。成不知之失。一迷本真心。故论云。以众生等也。诸法本来唯心。以众生迷本唯心。妄见有境。以妄见有限齐故。遂令境有分齐。所以不能遍知也。此即对前第一本来唯心。以显其失。疏见有限等者。境即无限。但能见之心有限故。论云。心有分齐不言境有分齐。二妄起想念故。论云。以妄起等也。谓一真心本来无妄。常住法性。以众生妄起想念。违于无妄不称真性。所以不能遍知也。此即对前第二离于妄念。以显其失。疏二释成等者。据论二段总是对前释成失义。不唯此文。详之可知。即明等者。性本离念妄起想念。即是乖真。以乖真故不能了知。不了知言贯通前段。义则显矣。

  论诸佛下至诸法之性者。即双反前非。合初正理也。文有二段。初反前彰得。二初总显也。谓总反前非以彰其得。论诸佛至不遍者。离见故。反前妄起想念之失。合初离念之得离相故。反前妄见境界之失。合初一心之得。既合正理。即能遍知故。云无所不遍也。疏无妄等者。释前离见也。离见即能离相故。现一义也。

  论心真实下。二别结。初一句结离见也。既离妄见即是一心。心即真实也。疏文可见。论即是诸法性者。结前离相也。既离妄相。唯是于性。性无不遍也。既无二非之失。即成合理之得。正理既合不了何待。由是科云举是彰得也。然此下释法性义。以本依如来藏有生灭故。生灭是法。如来藏是性。今从生灭门入真如门故。离见相即显法性。性即本觉。立义分中指为自体也。

  论自体显照下。二约义结名也。疏一切下贴释可知。故上等者。引因以证果。即用大中文。前则因心现果法。今则果心现因法。因果虽殊心体是一。故金錍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良以下释所以。生佛体同无二相故。犹如父子共有一镜。若照子时子在父镜中。亦在自镜中。若照父时父在子镜中。亦在自镜中。镜是一体摄属二人。各成自镜。互照互现。无别有体。以喻真心生佛各具。虽云各有而理不可分。疏云无二。是斯意也。华严下引证。三无差别。谓众生心即佛心。佛心即众生心。又众生是佛心中众生。佛是众生心中佛。以生佛相同一心体无差别故。以同体等者。意云。匪但心体照法而已。复能起大神用利乐众生。斯则依智净相。起不思议业相。依法出离镜。作缘熏习镜义也。

  问中论若诸下至生者。是牒前文也。一切下至得利是按定也。皆可解。多不见者。非全不见故云多也。又闻说者必见身。见身者未必闻法。今约局所标故。但言不见。尚不得见。何况得闻。

  答中三。一法。论诸佛下据前所问。即问报化。今约法身体遍故。报化是即体之用。亦遍一切。据本而言。但云法身也。疏遍众生心者。论云。一切处故。一切之言意说情器。亦如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横说)一切众生及国土(别显情器)三世悉在无有余(竖说)亦无形相而可得(泯迹)据此则不唯遍于众生心。今疏且约所问之处。故但言遍众生心也。但有等者。此则功过在机佛无私应。故华严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上文等者。即用大中七重问答。广明斯义。

  论众生下二喻也。应更合云。诸佛之身犹如色像。论举一隅故不具说。

  论如是下。三合。疏明无等者。意云。论言垢者。但是障见佛之垢。即是无机。善星下引例。此人生于佛世。是佛弟子。常见佛身。然有烦恼现行。以起恶故。生堕地狱。如涅槃说。

  论法身不现下疏文三。今初约本论以通能现。然据义合云报化不现。而言法身不现者。以约本说故。如言镜不现者。谓不现像也。此同圆觉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心即法身。皆是据本说也。又应化亦名法身。本业经云。法身二种。一法性法身。二应化法身。谓第一谛法流水中。从实性生智故。实智为法身。法名曰自体。集藏名身。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能现应无量法身。所谓十种身等。

  疏如摄论下。二引他论以明不现三。初引本文。十二甚深者。一受生甚深。二安立数。三现等觉。四离欲。五蕴。六成就。七显现。八示现等觉涅槃九住。十自体。十一断烦恼。十二不思议。今言显现即第七也。合移彼字安显现字上。文即顺矣。余如次释。

  释曰下二引释文。此亦论文。今疏随引便为解释。初标也。而世间下征譬。如下释先喻。如是下法合奢摩他。此云止也。软滑者。非粗恶过失故则戒如器水如定。戒能资定故。以譬之。过失者。如前破器。以有破戒垢故。定水不停。佛月不现也。华严经中亦同此说。

  疏此中下三会文意。初牒前文。是过去下正显意。以散下出所以。如阿难唯好多闻。何曾有定。不妨给侍如来。后遭石室之呵。亦缘无定不能断结。又诸菩萨例皆慧少定多。得见佛者无限。皆斯类也。

  彼摄下对辨二文之旨。此论下明此论意。并可知。此义亦于因缘分中已说。

  修行信心分者。修谓学习。行谓进趣所行五种。如下自辨。信心者。起忍乐意。境有四种。亦如下辨。来意等者。此约论题所配。若准立义分中所立。即与分别发趣道相。并当乘义。

  标意。疏胜人即前发直等三心。行不住等四行。入正定者。劣人即前见佛色相。或是二乘发人天等心。却退失者。以四信等者。意不令信佛僧等色相。起人天二乘等劣行。还依等者。信既成满。应如前文发直等三心。修无住等四行。入于十住乃至获利。更发解证等心也。斯则前虽拣退。今即教修也。

  标数中。疏四。不坏信者。信彼四事皆不可坏。不坏即常住也。以所信之境不可坏故。使能信之心亦不可坏。能所相称俱名不坏。故经云。妙信常住是也。

  列释中。疏诸佛所师者。约人显根本也。谓佛因地本于真如起于信解。又依真如轨则修行。又乃证极真如方得成佛。故华严云。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约此义边故。云真如是佛师也。故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既是佛师故名根本。众行下约法显根本。谓一切行门皆从真起。故圆觉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乃至流出诸波罗蜜。教授菩萨等所以前标直心为二利行本。是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契真之行不从真起。此乃为信等诸行之根本也。问何故不约僧显根本耶。答约佛显时已摄僧故。因地信解轨则修行即是僧宝。今疏文虽有二义。必兼三故。约能生三宝。名为根本也。又是所信法中之根本故。以终教所宗唯此真法万缘所起。起自真如会缘入实。入于真如。菩萨发心先缘真如。起信发解。修行契证咸归真如故。于所信法中为根本也。信若不信真如。信则名邪。故宝性论云。不信真如。有五种失。谓自轻轻他。执人执法起恶见。是知反此则为五得。由是发心先令信此。非直等者。不但起信。亦乃乐观。乐观即行也。然此行是即信之行。行所成信。方为实信故。问云。何是信真如之相耶。答不信一切法。是信真如之相也。以真如理中本无。诸法若见诸法为有。是信诸法不信真如。今则不信诸法。是信真如也。亦可乐念观察方名为信。如世间人劝彼所作。彼顺所劝方名为信。若不尔者。焉为信耶。故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矣。故以乐念释成其信。论信佛等者。是信报身。谓身语意业法门辨才色相具足。依报庄严。故云无量功德。故前论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常念等者。以信佛有功德故。愿成此身具一切智。以愿求故。而念恭敬供养起于善根。修佛因也。论信法等。此是行法。此法能除悭贪毁禁等障。是大利益。常念等者。即施戒等六度。以信有益故。复勤而行之。论信僧等者。此是登地已上大菩萨僧。故云正修如实等也。常乐等者。拣非二乘。故云菩萨。拣非地前。故云如实修行。然常途四信。谓信三宝及戒。此即人天乘中之信。今之四信乃是终实教中。不唯真如与戒不同。亦乃三宝浅深有异。问前说善根微少者。亦遇佛见僧求法。与此何别。答前以未信真如故。所见三宝皆不称实。由是遇缘却成退失。今以先信真如故。得所信三宝悉皆如实。由是增进使信成满也。斯则信真如为佛本。信佛为所成。信法为所依。信僧为所学。又此四种即是教理行果。前三如次。是理果行。信僧即教也。僧能转教就彼求学故。疏各二等者。详论可知。

  举数中。疏有信等者。信若无行非实信也。以信是顺义。顺而行之。乃为真信。将知此行是成信之行。信是即行之信。此信则决定不退也。如前所退者。不能如此故。

  征起中。疏止观等者。以诸经论皆说六度。此中唯五者。以后二修时不得相离故。初修为止观。修成为定慧。但时异而体不异也。问何故止观合修耶。答若不双修皆成邪故。涅槃经说。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慧多定少见性不了。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又诸处说。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今合修。免招二过下文自释。

  施中。论一切来求索者。即受施人也。不同善德局七种人。故云一切。则不择冤亲老幼病健高下贫穷远近等。所有下是所施物。随力之言。似有两意。一随贫富之力。二随舍施之力。若随其力。必不强为免生恼也。以自下即行施意。自舍悭贪者。随性行檀。是自利行。令彼欢喜者。济物垂惠是利他行。故知菩萨虽举一行二利已兼。此则以布施摄贫穷也。疏资财施者。资身之物。故亦名外财。身外物故亦名资生。财资于生命故。准正法念经。说十二种垢施。一于众生不平等施。二为男女欲因缘故施。三有所怖畏施与王者而求救故。四以痴心施如外道斋会等。五不知业果但学他施。六乞者苦求方与。七知他有物施之。令信后得侵损。八施物嘱之令破和合。共为一友后与衰恼。九与男女物令使成亲。或令男与女。或即反之。十贱买诸物。于斋会日贵价卖之。少分饶之。十一为名称故施。十二妻子饥贫与物。离此十二即名净施。除此复有十二种具足施。不能繁述。优婆塞戒经菩萨行施。应离五法。一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施时不说善恶。三施时不择种姓。四施时不轻求者。五施时不恶口。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选择怯物持施与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离兹三事。其果胜妙。论厄难恐怖危逼者。受施人也。随己堪任者。所施力也。尽力所及不惜不吝。施与无畏者。正行施也。亦是行施意。或缧绁之难。或水火之灾。或狼虎之殃。或冤家之怖。如是一切众生凡有所畏之事。皆护令安乐得无所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即受施人。三乘五乘。或请或问。皆名求法。随已下所施法。不能不解者。辄不与言。于能解处即与说之。方免误人。亦免尤难。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方便说者。要以种种言辩巧便。引劝使其信受。不得直置令其诽谤。故法华云。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不应下明行施意。不贪名利等。是反明其非故。前论云。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唯念下顺明其是。自既如此。令他亦然。准智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能。法施智人方能。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和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由是比校。法施第一。愿诸学者审而行之。

  戒中论所谓下。如次是其十善。则离身三口四意三之恶也。不杀者。普该蠢物不唯于人。不盗者。一针一草不但五钱已上。不淫者。触身即犯。不论道与非道。两舌者。斗构两头。恶口者。无稽之语。妄言者。虚诳之语。绮语者。粉饰之谈。此等并无故皆言不。贪谓恶欲。嫉谓妒忌。欺谓陵犯。诈谓虚伪。谄谓罔冒。曲谓违理。其嫉欺恚是嗔之分。谄曲是贪之分。邪见者。亦名恶见。即身边等五见也。今言邪者。五中之一。此等并无故云远离。然菩萨以慈悲愍物故。杀戒为先。小乘以厌离生死故。淫戒为首。旨趣有异故。教仪不同。若据十善本是人天因缘。今菩萨所修趣果则异。准华严经。说有五等。人皆修十善感果不同。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净名云。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故知十善不异修心不同也。然行十恶。准俱舍说。各招三种果。一异熟。二等流。三增上。异熟可知。略辩余二。杀生中。一等流果者。寿命短促。二增上果者。光泽鲜少。偷盗中。一财物匮乏。二多遭雷雹。邪行中。一妻不贞良。二多诸尘埃。妄语中。一多遭诽谤。二多诸臭秽。两舌中。一亲友乖穆。二所居险曲。恶口中。一常闻恶声。二田多荆棘稼穑匪宜。绮语中。一言无威肃。二时候变改。贪中。一令贪炽盛。二令少果。嗔中。一令嗔炽盛。二令果粗辣。邪见中。一令痴盛。二令无果。此皆初是等流。二是增上也。疏摄律仪者。此杀等十是恶律仪。止之不行即成善法。摄取不舍即名为戒。论出家等者。前律仪戒即通在家出家。此善法戒则唯出家者。为折伏下处静之意。若处人寰难断烦恼故。须脱俗离尘燕居林薮。故遗教经云。于闲静处思灭苦本。念所受法。勿令至失。月藏经中广有此说。且释迦如来舍王室。诣雪山。因行六年果圆万德。垂斯轨者。盖为此也。少欲等者。见得思议。故云知足。财无苟得故云少欲。头陀此云抖擞。谓抖擞。三界烦恼业报。故然有十二种。谓衣三食三。六依处说。处六者。一住空闲处。谓离众闹居阿练若。身远离故。心离欲盖。益诸善故。二端坐不卧。谓若行若立心动难摄。然亦不久。应受常坐。若欲睡时胁不着席。三树下坐谓顺佛法故。如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皆在树下。能治房舍贪。易入道故。四冢间坐。谓冢间常有悲哭声。死尸狼藉无常不净。观道易成。五露地坐。谓树如半屋。爱着犹生。又雨湿鸟喧污秽不净。若露地处光明遍照。令心明利。空观易成。六随有草坐。谓随心所得而坐其上。离所爱着不恼他故。食中三者。一常乞食。谓依法乞当制六根。不着六尘。亦不分别男女等相。得与不得。若好若恶不生憎爱。若请食者。或得不得贪恨易生。若同僧食处分。使人心则散乱。不入道故。二节量食。谓念身中八万户虫。虫得此食皆悉安隐。我今以食摄此诸虫。后得道时以法摄彼。又虽一食。恣贪极啖腹胀气塞。妨废行道。随所得食三分食二。身则轻安。名节量食。三一坐食。谓若重食者失半日功。不为养身断数数食。即四分律不作余食法。头陀经中云。中后不饮浆。衣中三者。一唯畜三衣。谓白衣好畜种种衣。外道苦行裸形而已。今佛弟子应舍二边。但三衣也。又离多求及守护故。二粪扫衣。谓拾粪扫物。纳作衣故。以此覆寒障露离贪。远贼无夺命难故。三毳衣。谓或三衣或长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不畜余衣故。然此十二盖是知足之行。涅槃智论瑜伽俱明其义。故知恶贪多欲出家者。是所不宜。应深诫之。乃至等者。以小况大。意云。小罪尚须生畏大过。岂得安然。超越之言故云乃至。欲作即怖已作即畏。畏堕苦故。惭天愧人。故云惭愧。又惭谓崇重贤善。愧谓轻拒暴恶。改悔者。改于往过别修善业。悔前所作忆恨在心。不得轻戒者。如菩萨戒说。于十重戒中犯微尘许罪。便不得发菩提心。失比丘位国王位乃至佛位。仍二劫三劫堕三涂中。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何况具足犯十戒也。故戒序云。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坠无间。故涅槃中有浮囊之譬。故知佛所制戒岂得轻而犯之。疏摄善法者。依此戒约。则一切善法自然摄取。护戒心者。谓夕惕若。厉造次弗离护之。若珠纤毫无犯也。摄众生戒者。此当涅槃所说息世机嫌戒也。谓行非律仪及受畜非法之物。招人讥谤。即生他罪。他罪所生本由于己。故须护之。护之即不谤。不谤即自然发心。发心即受化。受化即成摄取义也。

  忍中疏他不饶益者。亦名耐怨害忍。谓被冤家恼害。是他不饶益。忍耐彼苦无怀报心。然所不报有其二意。一为解冤结故。如律中长生王偈云。以怨报怨。怨终不止。唯有无怨怨自息耳。智度论中亦同此说。二为证佛果故。以有智慧。知彼此境空无所有。能忍是事彼疑有嗔现同伴侣。与其谐和。因之得证无上菩提。此如瑜伽论说。行人若遭他苦时应作三思五想。以忍彼事。三思者。一责业牵殃思。谓菩萨若遇他害。应作是思。此我先业应合他害。今若不忍更增苦因。便非爱己。成自苦缚。是故须忍。二性皆行苦思。又自他身性皆行苦。彼无知故增害我身。我既有知。宁增彼苦。是故须忍。三引劣况胜。思二乘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应忍斯苦也。五想者。一亲善想。二唯法想。三无常想。四有苦想。五摄受想。广如彼说。又金刚忍辱仙人亦同此意。论语中说。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今同以直报怨。若准上怨与上乐。即以德报怨。仁与菩萨优劣可知。安受苦忍者。于违顺境。安然忍受不动念故。财荣润己者。不论多少。但取一切润己之事。尽名为利。损耗侵陵者。此亦不论多少。但取一切损己之事。皆名为衰。越过毁者。如有小过毁之言大。越德叹者。如有片善。誉令其广。依实赞者。如有一德。亦言一德。依实过论者。如有一过亦言一过。逼迫侵形者。打掷寒热饥渴蚊蚋等。但是一切有不安者。尽名为苦心神适悦者。清凉饱暖视听香味等。凡是一切畅适之事。悉名为乐。有说。得财名利。失财名衰。谈恶为毁谈善为誉。对面谈善为称。对面谈恶为讥。苦乐即二受也。与此所说各是一意。于利誉称乐。忍之不喜。于衰毁讥苦忍之不嗔。是故论中通言忍也。然境界虽多。总摄不过违顺之二。又于二中各有四义。收尽二四。合说以成八风。谓之风者能击。众生心海。起贪嗔烦恼浪。故今令忍之。则八风不能动也。然于中违则易忍。顺则难忍。不唯难忍。抑亦难防。如贼与子盗于家财。防之难易可以比知。故天台说。为强软二贼。不能安忍。无生圣智何以现前。且如令尹子文三仕三黜无喜无愠。况行菩萨之行。焉得于违顺境而不忍乎。更有谛察法忍。但于忍境体法无生。唯心所现三轮空寂。唯一真实。即是此忍也。

  四进中论诸善事者。前三后二一切善法。心不懈退者。身由于心故。但言心。懈谓懈怠不能敏行。退谓退堕中道而废。疏勤勇精进者。勤恪勇猛也。勤故不懈勇故不退。斯则于有义事。勇而进也。如子路问孔子。曰君子尚勇乎。子曰。义以为尚。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又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冀诸行者审而勇之。勇之相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名勇。难坏者。志坚不怯决定取办。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所以然者。以知生死定为苦故。以知佛果必为乐故。以知众生与己无异足可度故。由是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其道。乃至丧身致命。不舍菩提之心。故宝藏论云。决归者不顾其疲。决战者不顾其死。决学者不顾其身。决道者不重其事。此其难坏也。无足者。修诸善行意无厌足。表异二乘。得少为足。则欲而不贪也。以念等下正释论意。可知。此同唯识三炼摩中第二炼摩。无性颂云。汝已恶道经多劫。无利勤苦尚能超。少行苦行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论是故等者。从来为不修。身心常苦恼。如今若不修。依前是苦恼。由是克已。造修于行无堕也。则善人行善。唯日不足。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故精进。然此一文亦可初是正明。从当念已下为方便。于中初反释后顺。结详文可见。

  障中论若人者。此十信初心之下品也。疏业障者。亦有烦恼障。今但举粗。论邪魔等者。邪谓外道。魔谓天魔。诸鬼谓堆惕等。如下所说事务者。世间一切公私之事。其数众多。故曰种种。疏外感报障者。由内有业障故。前说善根熏习便见佛身。今明恶业因缘乃见魔鬼。将知外境皆由内心。如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矣。

  治中疏总明除障者。准华严经行愿中。亦是别除一障。即我慢障也。与今疏文各是一意。如人下喻释可知。论诚心者。以诸障起时心皆猛恶故。今除遣必在虔诚故智论云。身精进为小。心精进为大。外精进为小。内精进为大。犹如赫日可以消坚水。烈风可以摧巨木。苟有至诚必能动天地。感鬼神故。使事不违愿也。忏悔者。陈露先罪改往修来。疏除恶业者。三障四障也。得依正具足故。论劝请者。于中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之异。今通而言之。但云劝请。疏除谤法障者。得多闻智慧。论随喜者。三乘四类所有片善。皆随顺欢喜。疏除嫉妒障者。得广大眷属。论向菩提者。亦合回向实际及与众生。意含此二。疏除乐三有障者。成广大善也。论常不休废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疏能治谓行。此四行皆不废故。所治即上之四障皆脱免故。论善根增长者。谓信心渐进无有退故。结益下可知。初一者。谓先由迷倒不知罪福。妄行十恶。今由忏悔毕故不造新。故云止持。劝请随喜等是行善故。应作须作。故云作持。广说如行愿经。

  五止观者。此被十信初心之中品也。

  止中疏先由等者。此明未修行已前。今以下正明修止。谓以始觉觉知诸尘境界。唯识所现无外境相。尘境既寂分别不生。心境俱止也。即破尘相为止境。无分别为止心。心境两亡寂常心现。此同禅宗无念义。谓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言下自绝念想。圆觉云。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方便者。修止之方便。故先德云。趣寂之前万境俱泯。发慧之后一切皆如。但今等者。意在显别。故双标唐梵。正修名奢摩他。前修方便名为止也。观亦准此。以双下释出别意。既言随顺。将知未是正止也。以即观之止方名正止。即止之观方名正观。今既一向止息。但是止之方便。未得名为止行。故云随顺奢摩他也。问此行是止。云何言观。答正修之时止观双运。止若。无观不名真止。观若无止不名真观。是故正修止亦名观。故圆觉中名为静观。虽亦名观。今言止者。以就泯相观于真如。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心绝则成止义。亦是即空观也。

  观中论观义故者。此是即止之观。亦是即假观也。圆觉中名为幻观。

  疏三初释义。依生灭门者。前依真如门泯相绝心。照而常寂故名为止。今约生灭门观诸法相。随流反流染净因果凡圣色心差别不同。寂而常照故名为观。此则能善分别诸法相。前则于第一义而不动也。

  如瑜伽下。二引证二。初正引彼文。菩萨地者。彼论有十七地。此是菩萨地中文。无所分别即根本智因也。世俗妙慧即后得智因也。

  是知下二会释彼义可见。

  然二门下三释成双运所以。谓依一心上开二种门。依此二门修于止观。止观双运方得契心。契心方名真止观也。故天台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此乃以修止观契性止观也。双修之旨岂徒然哉。

  三俱中论二义者。即前止一切境界。观生灭因缘也。不相舍离者。然此止观初首方便。行人修时虽未双现。习此之际须相资而行。不可孤运辄相舍离。疏有二体者。此二通与十度为体。其犹于水澄而复清方能鉴像。以二门开于一心。焉得不俱定慧耶。上文具显。

  外缘中疏闲居等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意令心寂当须离喧。若欲离喧。宜去聚落居阿练若。繁尘不对止则易成。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深山绝人处。二须阿兰若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即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闲静处。故当第一。戒净者。欲盛妙馔必资净器。戒若不净定则不生。若知先所曾破戒者。当宜依法忏悔。令戒如故。以戒不净者。即有业障。令修止不成。便感邪魔病事等。以为侵挠也。衣食等者。一衣具足以根有三故。上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而已。中者如迦葉粪扫三衣。不畜余长。下者如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许三衣之。外百一资身。二食具足者。此有四类。上者随得充饥而已。中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下者阿兰若处受檀越送食。下下者僧常食及受请。除此异求多积长贪妨道。今须衣食者。若阙一种。心有所虑。得定无由。善知识者。有三。一者办力资缘。二者同行劝发。三者教授法门。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息诸缘务者。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工巧伎术。四学问读诵。随有一事即有所妨。令不得定。正脚等者。押一脚为半加。于中以右押左为降魔坐。以左押右为吉祥坐。若两脚相押为全加。此坐能令仪相端好。广如智论说。故偈云。见画加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缓衣带者。恐坐久气满不安故。不令脱落者。仪相不妙。或恐风寒故。约上齶者。御风闭气免神散心驰故。然欲闭口先且吐胸中秽气。吐时开口放气而出。想身百脉不通处。教悉开通。出气令尽。然始闭口鼻中内清气。然闭口时但得唇齿才相柱耳。眼不全合者。全开则掉全合则昏。故但令断外光而已。二卷止观者。即彼初学坐禅止观。本只一卷应开成二也。彼有十门以修止观。第一具缘略如疏明。第二呵欲。谓色声香等五欲。所言呵者。了知此五恼惑众生。因之受苦不得解脱。深生厌离不复追攀。乃名呵也。第三弃盖。盖谓贪欲睡眠恚掉悔疑也。所言弃者。觉知此五。盖覆众生心性不得解脱。如日月为烟云等翳不得照明。今皆远离即名弃也。第四调和者。谓调饮食不饥不饱。调睡眠不节不恣。调身不宽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心不浮不沈。令此五事和畅得所故也。第五方便行者。谓欲进念慧一心。以能志乐修诸禅定。出离世间。昼夜精勤进诸善法。念世无常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贵可重。于漏无漏拣择苦乐虚实之相。一心决定修行止观。以此名为方便行也。第六正修止观。于中有坐时修历缘对境修。并如彼文。第七善根发即同下文现报十益等。第八觉知魔事如下文说。第九治病者。先须知病所起。起有四种。一从四大起。二从五藏起。三鬼神所作。四业因所感。既知病已。即以止观治前二。以咒力治第三。修福忏悔治于第四。第十证果即入住不退。并如彼说。略知大况。若要备见可寻本文。调心者。心即是意。调伏心意令趣向真正故。末世下出不正相。然戒定慧学及诸杂行多有是患。菩萨戒疏云。佛法内人多约四位起行。谓三学及杂行。初约戒学者。有二类。一矫异者。谓虽不破戒性非质直。依邪思计现异威仪。眩耀世间以求名利。本无片心以求出离。然普抑余人无异威仪者。悉为无德。此是沙门贼亦是威仪贼也。如迦葉宝积等经说。二浅识者。谓性非深智。恃己戒行将为出离。陵他乘急戒缓之众。闻诸法空便生恐怖。此是佛法怨贼也。出佛藏经。二约定学。亦二类。一约贪狂者。谓性乐名利。久在山中心少澄靖。现得定相眩耀世人。招大名闻。普抑余人无此相者。悉以为非。此是阿兰若贼也。出华手经。二约邪慢者。谓性非多闻。依山习定。鬼神加力心定有见。既不善觉知。即恃此起慢。当大名闻陵灭余人。悉以为非毁伤佛法。此是魔党大贼也。出起信论及华手经。三约慧学者。亦有二类。一约浅者。谓性少听诵学无次第。为名利冲心。急预讲说。己见臆断非毁古今。唯求利名元无出意。恃自无行亦轻侮戒定。此是卖佛法贼。当招大苦。出华严经魔业中。二约深者。谓性明辩虽于二乘三藏文义少通。然犹未得佛意。既当传法。唯赞名利以劝后学。非毁古今显自独绝。恃此为德起慢陵人。但诵持法药而不自灭病。己负深愆。况更法中起病。甚不可救。奇哉。水中出火以何灭之。此是害佛法之贼。出佛藏十轮等经。四约杂行者。亦二类。一约福行者。谓性非质直苟为奸计。共崇奇福。眩耀世人招引重嚫。意在以少呼多。用此活命。既遂其所求。即恃此起慢。陵蔑余人无利养者。悉以为非。利养既尔名闻亦然。此是卖佛法贼。出迦葉经。二约余行者。谓性非慧悟。随学一法即便封着。眩此所学以招名利。拨余修者皆非究竟。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贼也。行人苟沾一患。宜深戒之。离此下明今意。皆可解。

  离境中疏皆是事定者。兼前数息等。不唯此五。十一切处。即青等四空等五及识为十。言一切处者。观一一法皆遍一切处故。由此亦名十遍处观。亦可等者。谓不依心散乱时眼所见色。乃至意所知法等。六尘闻谓耳鼻觉谓舌身知即是意。摄六略尽。今举能取所也。于此下释意。以推此等唯识所现无别有体。既知心外无尘。岂合将心外托。若不然者岂名修止耶。已上诸定所缘。皆是权小教中之所施设。暂令制心渐发无漏。今此实教。故并不依。即直赐宝乘不与羊鹿也。

  论一切下二。初遣妄想中。一正遣。疏余心皆遣者。此有二义。一除见闻觉知外。更有心想。随何等念悉皆除遣。二除前数息骨锁十遍处境观想之外。更有九想八背等一切事定观想。悉皆不依。以今心心向理。故拣去事想。故云皆除。所遣等者。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故亦须除。是则幻心灭故。幻灭亦灭也。余文易解。

  论以一切下。二释成。疏顺法性者。虽言一切法。意在真性。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皆同如故。广如真如门说。斯则离心缘相也。转释等者。科指此文。良以下释此文意。前言法性本无想者。实由想体自空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此盖本空。非推之使空也。此乃下会释文旨。非谓待无念时。方始不生不灭。以念念生处即是无生。念念灭时即是不灭。如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喻明可见。

  论亦不下。三重拣。疏若心等者。先反纵。意云。外境若实有体抑心不缘。终不可得。以不可不缘之故。后得以心除心此即纵其可除也。然剩者之一字。复详此文。似剩不故者之三字。但只可言抑令不缘。可得后以心除心也。义方彰显。请更详之。今既下正明既知无境。心自不生。岂得放心外缘后更除遣。岂非自徒劳耶。如人令子为非。又复谴责斯何理耶。

  论心若下住正念二。初正显也。疏初习等者此与前为异。前则不放心外缘。此乃任运驰散。外境唯心等者。本无境界妄起攀缘。是名不正。今则观境无境。知心无心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当尔之时分别不生。故名正念。

  论即复下。二离相。疏唯心寂者。此唯心之相亦不可得。前则离能所分别。唯一实相名为正念。今则正念亦无自相以凡所有相皆虚妄故。斯则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也。

  余威仪中者。即同天台历缘对境修也。谓历行住坐卧作语等六缘。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且如欲行便自思惟我今何故行。有利则行无利则不行。然于行时。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事皆不可得。不可得故。妄念自息名为修止。即观上不可得法。一一空寂因缘故有。名为修观。住等例此。又于见色时修止观者。见一切色如镜像水月。悉不可得。不生分别想念。名为修止。色等因缘故有毕竟空寂。名为修观。声等例此。若止若观俱顺法性。以法性常寂常照故。然天台修止自分三止。观亦复然。以约三谛三境修故也。今此文中约真如生灭二门。而修止观。皆顺一心即是双运。双运即是息二边分别。中道第一义谛止观也。余文可知。

  止成中疏止成者。止前方便成也。未是即观之止。附心者。以久习故随心成止。以随心故即成三昧。即真如三昧也。真如三昧方是即观之止。为奢摩他。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故伏惑等者。伏四住见修烦恼。未能断故。故云伏惑。然此亦有伏无明义。论言深伏。意含此也。此当信位。若更增进速入初住。故云信满入住。入住即不退。

  显障中疏于理犹豫者。于上甚深义理是非不定。故不能入。如圆觉经修二十五轮云。一念疑悔则不能入。阐提者。阿阐提此云无信。此则一向以为不是。故不同疑惑。外道者。为宗习邪法故。诽谤正道。此乃非唯不信。更加此过故异前也。五逆者。弑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四重者。杀盗淫妄。问前疏文云。有业障者但令忏悔。今何除之。答此中所除。约不忏者。忏则能入。不同小乘有定业。故涅槃经云。未入我法业则决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恃我者。此或恃我故不修。或修之存我。亦不能入。故圆觉云。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放逸者。或贪放逸故不修。或修之不勤。亦不得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况此类乎。是六下非谓具此六障方不得入。但于六中或有一障。便能障道不得三昧。

  显胜中。论诸佛法身与众生身无二者。有三意。一意取众生法身故。二者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三者众生相空即法身故。于此三中初后为正。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平等即无二。无二即一相也。论一行三昧者。即真如三昧也。谓住真如境故。名真如三昧。以真如无异相故。但行造此法故。名一行三昧。此乃由境一故。使智行亦一也。前则从境得名。此则通于法行。科云能生者。其实即是义说能生也。

  二中疏法界一相者。所缘之境。系缘法界者。系缘即能缘之心也。停心谛理与境冥合故。诸佛法界者。诸佛如来所证法门。河沙无量隔别不同。然亦一一不异法性。入此三昧者皆悉得知无有差别也。以此真如等者。由真如是一切法根本故。修此三昧亦与一切三昧为根本也。论若人等者。此三昧既是根本。若入此者则能生长一切三昧。以末从本生故。诸三昧自此成也。

  辨魔事者。梵语魔罗。此云杀者。谓能夺行人功德之财。杀智慧之命。言事以如佛以功德智慧。度众生令入涅槃为事。魔不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以魔乐生死故。三界群品尽属于魔。今修行之人志欲出离三界。又发弘誓广度众生。魔惧减少眷属。故来挠之。令其退堕。行人要须辨识而降伏之。然有四种之异。一烦恼魔。二蕴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在内。以内修伏之。鬼魔在外故今甄辨。一中疏障碍者。障入道人碍令退故。堆惕精魅并如下说。三种者。魔鬼神也。一者违情五尘或大或小恐怖万端。故令失志。二者顺情五尘对男现女对女现男。令其生染。三者平等五尘拣去前二。即是此境。以魔鬼神之三种。各能现违顺平等之事也。

  对治疏二。初正释论旨。一切等者。如上所现。但是境之一数故。故前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等。以此下唯心之义方便教者。尚不能知。岂彼魔外能解此理。大论云。蝇能缘一切物。唯不能缘热铁。若缘热铁蝇则成火。魔能缘一切境界。唯不能缘实相。魔若缘实相。魔亦成实相也。通遣者。凡所见闻。但用此法而治。如天甘露是病皆治。故圆觉云。除彼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此皆通遣也。

  别门下。二出对治二。初略明三。初治魔。初诸药草各有功能。般若者。金刚摩诃之类。咒者。诸陀罗尼。其数非一。默念者。恐彼闻之而解使咒等无力。如授药令服不可令知。

  堆惕鬼者。禅病经云。罗旬逾长者子初出家时。迦葉佛所教数息观。静处见一鬼面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擽人两腋下及余身分。口言堆惕堆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灭或生。或作鼠形。或作马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种种恼乱令行人发狂。佛言。此鬼是拘那含牟尼佛时有一比丘。垂向初果。犯邪命故为众摈出。嗔恚命终。自誓为鬼恼乱四众。堆惕者。以口云也。腊吉支者。禅经云。此起尸鬼也。言偷者。或是此鬼爱偷死尸故。或是连下梵语。且两存之。非谓因偷夏腊也。故经云。诸腊吉支手捉铁棒等。戒律即声闻戒诸部律文。三归五戒可知。

  少男女等者。即顺情境。谓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等。可畏身者。或为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如嵬禅师所见。或无头师见之。曰善哉。汝无头痛之患。或无腹五藏等。皆以言戏之。又见年少女人。师曰。贫道身如枯木。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此鬼即时飞空而反。仍有偈云。大海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兕者。有说。似牛青色一角。重千余斤。牙爪铦利能伏千虎。乃至者。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兔尘鹿等。辰时来即龙鼍鱼等。巳时即蛇蚓鳅等。午时即马驴驼等。未时即羊雁鹰等。申时即猴玃猿等。酉时即鸡乌雉等。戌时即狗狼豺等。亥时即猪貐豕等。子时即鼠燕蝠等。丑时即牛鳖蟹等。

  现形中论先是现形。如掬多令魔现佛形八部翌从。不觉礼拜等。若说下是说法陀罗尼云遮持。谓持善遮恶故然有多字一字无字。魔所说者应唯前二也。以不知唯心故。不能说无字。平等至无愿即三解脱门。无怨下显空义可知。此魔但能说而不能证。天台云。魔能说别异空假中。不能证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