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第三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约法生起下二。初标科总示。依诠染者。以净法是摄末归本义。今明从本起末。故唯取染。略五重者。广即十四。今于十四之中类束为五。故云略也。对诸宗者。即前五教也。前以能诠为门。故云约教。此以所诠为门故。云约法也。

  二随文别释二。初正明五段。五中二三以略分真妄故。云开云明。后二唯约妄论具。显次第生起故言生也。一心为本源者。为是也。谓此一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其犹水源为万流之本。更无有法为心之本。故云。唯一心本即源也。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法喻双显。故云本源。华严下配教。此是圆教之所宗故。四法界者。如前所列。然四种皆称法界而界义不同。谓理法名界。界是性义。谓与一切染净诸法为体性故。事法名界。界是分义。一一事法分限别故。后二法界具性分义可知。义虽有四而体是一故。混四为一。一外无四。故云。统唯一真也。谓寂寥下总万有以出体。彼曰法界。此曰一心。谓此一心是法之性。故曰法界。随义立名体元无异。故以一心为法界体。初二句显德相。寂谓无声。寥谓无色。虚则中无妄染。旷谓宽遍十方。冲即是深。竖通三际。包即容受一切无余。博则能入一切咸遍。总该下明该收万有者。一切法也。万有不出一心。是故一切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也。此但意在出体。不在收于万法。恐存心外之见。故云总该等也。然诸教中皆说万法一心。而浅深有异。今约五教略为辨之。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谓世出世间染净等法。皆由心造业之所感。推征则一心之义不成。故云假说。二大乘权教明异熟赖耶以为一心。三界万法唯识变故。三终教。说如来藏以为一心。识境诸法皆如梦故。四顿教。泯绝染净以说一心。显体离言绝诸相故。为破诸数假名一也。五圆教。总该万有以为一心。事理本末无别异故。如上所说。前二教浅后三教深。于三教中义有浅深。体唯真性。今之所辨即第五也。注正当此门者。此论所诠理极于是。故上指陈即华严经一真法界。但彼以性相俱融。名为法界。此约克指法体故曰一心。圆实之旨以此为异也。体绝有无者。肇公云。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故下文云。非有非无等。相非生灭者。非不也。相谓无相之相。相即性也。论云。非前际生非后际灭。般若亦云。不生不灭莫穷其始者。莫无穷鞠始初也。既非生灭有为之法。则无能寻鞠尽其初际。然不唯无始。抑亦无终。此但影略。故云无始。此则覆释前来相非生灭。以非生故无始。非灭故无终。宁见中边者。边谓二边中即中道。二边既泯中道不存。故云宁见。宁何也。此则覆释前来体绝有无也。有无即是二边。前则略举但言有无。今则具显故云中边。注真如门者。彼疏所说即是此中真如门义。然但因以指配。未是正开。次下即明。迷之下即序中逐迷悟而升沈之义。解即初悟。悟即证入也。故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即斯义也。注文可知。

  依心开门者。以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也。真如门者。于中有离言依言。依言之中复有空不空二。具如下说。顿教分者。以此门中说心性不生不灭。乃至离言绝虑等义。故当此教。密说者。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即是真如之相。虽明其相而不克显真如体性。故云密说。理实无异。故今配之。依如来藏下全引论文。显生灭相也。终教者。诠法穷极非同始教。是衍初门故名终教。今起信论正明此义。以始教下拣显。以始教中亦说赖耶。而不说是藏性所成。今说性成故。非彼分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后门谓生灭门也。二义者。论曰。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等义。故依此明也。觉义者。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法身等。于中有始觉本觉。本觉复有随染性净之异。具如论说。注前真如等者。通前后妨难。或曰前真如门及此觉义。为何不明开义生法。唯于后门后义明生起耶。故此释之。不变非随缘。净相是本觉。反流即始觉也。此上三义并不可说生起染法之理。以义不顺故。唯此生灭及不觉义。即可言其生染次也。故前标云。依染法从本起末。而不言净法从末向本。由是前门。前义不言生起也。不觉义者。论云。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等。于中有根本枝末之异。枝末复有三细六粗。如次所引注文可知。

  后义者。即不觉也。依此不觉起业等相。此三属本识位对后事识。六粗名之为细。故论云。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等。业相者。约动作为因二义得名。故论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转相者。前之业相转至此位。为能见故。故论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现相者。以依能缘之心。带起所缘之境故。论云。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注自体等者。以唯识说有漏识。自体生时转似二分。似能缘相名为见分。似所缘相名为相分。虽文异而义同故。今注配自体。即自证分也。即唯识下配教。齐业相者。彼说诸法生起。但依赖耶以为其本。故名此识为总报主。一切种子根身器界。皆此识变。仍独说此以为所熏。熏成种已后起现行。皆依此识故云生起本也。以彼下出所以缘。以彼宗未说一心是真如生灭二门之源。以留之于终教说故。若尽说已。何分权实耶。故说等者以不知真如即心故。说无知无觉凝然不变者。说此无知觉体。坚如玉石。不可受熏。以不是可熏性故。既不受熏。焉能随缘。由是但执真如不变。不许随缘也。但说等者。既不许真如随缘成诸染净故。说赖耶为生灭本。由是明法生起但齐业相也。纵转等者。以彼所说转第八为大圆镜智。第七为平等性智。第六为妙观察智。前五为成所作智。根本既唯生灭。成智亦是有为。理是无为不得相即。如镕金范土各成其器。岂得相即耶。故诠法下结成可知。

  最后者。即现相也。六粗是事识位。涉于外尘其相显著。总名为粗。故论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智。分别境界者智相也。以有外境牵起内心。令其分别是好是恶等故。论云。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生苦乐者。因前分别遂起苦乐觉心故。论云。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着苦乐者。执前苦乐取之为实故。论云。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计名字者。以执取实故。闻名总相便生嗔喜等。故论云。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造业者。以贪嗔盛故。发动身口造诸善恶不动等业。故论云。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受报者。谓业累既成牵至苦果如绳所系不自在故。故论云。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二乘下对教浅深。第三者。是我执俱生。二乘教中说。断此者名为我空。故人天等者。以彼教中但明善恶业缘受报好丑故。当造业而不知业从何生故。诠法分齐不到第四。

  若取下二别示也。血脉相承者。但约迷本一心。逦迆生起不断绝义。更不旁说真如本觉故。云一向等。略八重者。广则十四。故以真如门及觉义。非是生起伦次故。生灭门不觉义。全体是业相故。智相相续皆法执故。执取计名皆我执故。由是相从略成八也。

  四中文三。一总明所被。一切下此约毕竟。兼正合论。故皆被也。故涅槃经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圆觉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又云。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咸得充足。金刚经说。发菩提心人令度四生九类。皆入无余涅槃。若其定有不成佛者。何劳发此心耶。以一切众生皆本有佛性。但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机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子。如华严经食金刚喻。不同下拣权教。彼说定性二乘性定无改。况至无余位中身智俱尽。谁为修行无性之人。无其善种。善种既无凭何修进。以此判之。俱非所被。然彼但约即。今长时而论故不统收。亦是留在实教中说也。

  然一切下二约三聚辨。然有三说。如小乘即以五无间业众生为邪定。以学无学人为正定。以余漏无漏人为不定。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生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今依后说。此论下正为可知。兼为邪定者。但得见闻自然成种。他时显发必至解脱。故法华系殊。涅槃毒鼓。华严有八难。顿超之说。又云。设有不生信乐。亦成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此明虽谤堕恶由闻。历耳终醒悟。故下论云。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皆此类也。兼正定者。论云。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至解不谬故。疏配三贤故当正定也。

  准此下据五性说。然五性之说。权实共出前教义中。判为未了者。约彼定执三无二有。故名为权。今说被教。故须约性。性虽说五俱为所被。非同权宗定执有无也。正被下可知。兼余性者。二乘及无种性也。以二乘人实无定性。虽亡分段然有变易之身。但得闻斯教决定回心。涅槃说四果及缘觉极迟。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如次回心。犹如醉人醒有迟速。三昧酒醒亦复如是。故楞伽云。三昧酒所醉。乃至劫不觉。酒消然后觉。得佛无上身。无性之人但无善性。若闻斯教善种自成。遇缘发起必当成佛。楞伽经说二种阐提。一大悲菩萨。二断善根者。佛说二中。永不入者唯大悲菩萨。应知断善根者闻经获悟。后必得入。涅槃经中具有此说。今此论云。谓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其中义含定性无性。故下文云。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且不起大悲岂非定性耶。不修善根岂非无性耶。当知实教虽说五性。然非定五俱为所被。

  又因下三别指下文。别明所被者。一论所被不出三根。说有通别。通则不分论文。但上中下根依之总入。别则立义解释两分被上根。悟入修行信心分被中根。劝修利益分被下根。然上根不必闻中下之法。下根必兼闻中上之法。中根可知。此说犹是别中之通。若更细论。兼约地位所配。则立义分及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被三贤菩萨为上根。悟入分别发趣道相。被十信满心为中根。修行信心分已下论文。被十信住心入心为下根。又就十信位中。自有三根之异。谓以十信满心为上根。此则如上所配。以十信住心为中根。此依第四分中。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悟入。以十信初心为下根。就此下根复有三种。谓以四行之后止观之前。一段论文被下根。悟入以止观一门被中根。以劝生净土一门被上根。其劝修利益一分。总策前三。因缘一分但明论起由致。故于此分不别明。被如下疏配。

  五中初总标。能诠教体者。通明诸佛教法。乃至此论以何为体。而能诠显无量事理。今且略以四门解释。

  二别释有四。初随相者。谓约六尘境相以出体故。名句文者。即声上屈曲诠表是假非实。属不相应行所摄。故论云。一名二名多名。是曰名身。一句二句多句名。曰句身。一字二字多字名曰文身。能诠诸法自性者。名也。名是能诠诸法自性是所诠。如言色言心言水火等。各各诠表法自性故。差别者。句也。句是能诠诸法差别是所诠。如言形色显色真心妄心等。诸法例然。一一法中拣令别故。二所依者文也。二即名句。文即是字。以此通为名句。二法所依止故。由是名则次第行列。句则次第安布。文则次第连合。此等亲能诠表义理。由是取之以为教体。

  或唯下二唯音声。以声是教主言。音谓佛唱词。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故云音声。离声下释以名句。文三。虽亲能诠表义理。但是声上屈曲之相。从假建立无有自体。声是色法。色法是实。名等是不相应行。非色非心但约色心分位假立。由是实。外无假。所以摄假从实。但取声为教体。故云离声无别名等。婆沙论云。佛教以语业为体。

  假实下三通四法也。如上两说各有理教为定量。故不可偏取。今悉收之。以唯音声则不能诠义。唯名句文则别无自体。四法皆取始成教体。如水与动方能运舟。于此二中不可趣一。如人泛然发声不吐词句。何所诠表。若无声者名等何依。故今双取也。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教体)语(音声)或名(名句)此色(音声)行(名句)蕴摄。

  又遍于下四遍一切也。一切虽多不出六尘境界。但能生于物解。即为教体。岂独在于声名句文。故净名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衣服卧具。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众生谓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楞伽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乃至有佛国土动身名说法等。且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国土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既语默视瞬皆说。则见闻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说。如楞严经二十五圣。于十八界七大性。各从一门而得圆通。此中六尘犹且约境。余者例知。天台云。手不执卷常是读经。口无言声遍诵众典。佛不说法常闻梵音。心不思惟遍照法界。皆此义也。

  唯识门者。约妄心以出体。今先约本影相对。对于诸教总成四句。一唯本无影。即小乘教。以不知诸法唯识所现皆影像故。二唯影无本。即终教也。以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但以大悲大智为增上缘。令彼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佛教但是众生心中影像。故华严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三亦本亦影。即大乘权教。谓以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为影像教。诸佛众生互为增上缘。方有所起教故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四非本非影。即顿教也。非唯心外无佛色声。众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离故。相本绝故。即无教之教耳。故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今此所明即第二句唯影非本也。说者净识等者。此中语势似于本影具足一句。然意明唯影非本。虽云净识所现。意显大悲。大智为增上缘。又此但言佛为众生增上缘。而不言众生为佛增上缘者。意在唯影也。又佛净识即是众生真心。佛现即众生现。二俱影也。引证文则明矣。岂可见云净识所现为增上缘。便作本影双取同于权教。须以意通不以文局。学者思之。故下文下具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下结意。言自心者。即是妄识。非谓真心。下文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

  归性门者。约真心以出体也。此识等者。则前门中已收差别之境。但唯能变识心。今又摄前识心但是一心。一心即真如性也。名为归性故。云此识无体也。其犹人睡作梦见种种物。物不离梦梦不离人。即展转推寻教法真实之体。极至于此。古人云。心即是经即斯义也。言一切者。即色心等法。非今方尔。故云。从本已来超过。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云乃至。然离言说则非前音声。离名字则非前名句文。离心缘则非前唯识。一心真如则成此归性门也。亦同圆觉疏云。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楞严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也。

  无碍门者。约三门无碍以出体也。谓于下正释。心即唯识门。境即随相门。理即归性门。事即一二门。以对理成句。故重牒之。同一缘起者。上之三门同为一大法界缘起。谓境不自境由心故境。心不自心由境故心。未有依真之妄。不从真生。未有随妄之真。不依妄显。如是则境是心境心是境心。真即妄真妄即真妄。互相依倚互相资假。随有所阙则皆不成。故云同一缘起也。混融等者。即无障碍法界也。谓若心若境若理若事。一多即入俱无碍故。斯则动止纵横无非教体也。以一下出所以。如上心境理事得无障碍者。以一切法不离二门。二门唯一心故。以归性即当真如门。前二即当生灭门。二门不二即是一心。以此一心融之故。得同一缘起无碍自在也。

  六中二。初标章释名。前辨能诠文体。此明所诠义趣。义中可尊可重可崇尚者。故名为宗。归向往诣故名为趣。当部等者。如法华宗一乘。涅槃宗佛性。华严宗法界。维摩宗不思议解脱等。然宗有多种。若约立敌相对。以明宗者。即语之所表曰宗。此则但取一期所论之义。如言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等。若约修习行人以明宗者。即心之所尚曰宗。如各随所习经律论等。今明一部所崇尚者。为尊为主。目之为宗。宗于此者终归何义。谓令信解行此法故。必至证入也。故曰宗之所归。

  开章如文。

  正辨中今初。随相法执者。标名也。宗于事法故云随相。计法定实语云法执。小乘诸师者。宗主也。根本即上座大众。展转分成二十部。阿含等者。所依经也。等于正法念佛本行等经。以造下所造论也。即婆沙俱舍等论下诸门中。例有此四。真空无相者。即色即空空病亦空。故言真空。离一切相故云无相般若等等。于八部及诸空经中观等等。于百论十二门论之类。唯识法相者。唯遮境有识拣心无一切诸法。唯识所变宗相法故。名法相宗。唯识等等于对法百法之类。如来藏缘起者。即如来藏心随。染净缘起成诸法也。楞伽等。等于胜鬘密严等经。起信等。等于佛性宝性等论。圆融具德者。圆谓圆满性相周遍。融谓融和理事无碍。具德者。重重无尽。一尘一毛无不称性。无不包遍。如前圆教中明。

  今此下二指此论也。第四者。即如来藏缘起宗。以论所诠明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阿梨耶等。广辨染净诸法缘起故。

  然此下三会五教也。然但佛说成教。人尚曰宗。宗教不异。由是本疏随教而辨。今则以经料拣故。有宽狭不同也。一经容多教者。如华严中具说十恶十善。即人天教也。说四谛十二因缘。即小乘教。具列地位即分教。三天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舍。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即始教。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终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顿教。一切无碍。即圆教也。余经之中或五四三二多少不定。宗具多经者。如此一论宗百余本大乘经也。随何等者。但是诸经了义。皆此所宗。又如一切经中空义。皆是三论所宗。余皆仿此。此上所明但约宗教俱宽义说。若约狭义如前五教。各诠一义互不相通。如一经只诠一义。此名教狭。宗随教说亦复如是。此名宗狭也。

  二唯明此论二。初总一心法义者。以此论中所诠义理虽则广多。然所宗尚者。皆为显示一心法三大义也。故为其宗。宗此法义者意在何也。为令生信正解不谬。依解修行行成入证。证极得果归此一心。故名为趣。然若信一味空理。则厌欣都绝。若信一向法相则圣凡悬隔。斯皆不能起行趣证。今令信一心是凡圣之源。但由迷悟使之有异。则必能起修庶几果证矣。

  别者下二别二。初列释。教说等者。以言诠义义显言亡。如乘筏渡河至岸舍筏。如下文者。具云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理事者。先宗后趣。合云事理下有仿此。举事等者。广说生灭染净者。皆为归于真如理故。如从等者。文云。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乃至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以真俗等者。真理一味向即心绝。俗境万差观则智起。因此以成止观二门。故下文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成信即十信位。缘不退即三贤已上。地前比观未造真如。意在登地亲证圣性。以因等者。地上所行十波罗蜜。意在克证佛果菩提。

  此五下二结示。相由者。初由教故得义。二由义中事故显理。三由事理为境故。以成止观行。四由止观故入证地位。五由入证故得果。斯则展转相因从浅至。深传论宗趣也。悬叙义门竟。

  二随文注解。初论题中二。初释前四字。四今初总释四字。言当体者。不同权教。解大者拣小为义。大外有小可拣。岂成至大。今以心性体无际畔。绝诸分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以名之强名为大。然大有二义。一是常义。谓竖通三世无始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二者遍义。谓横该十方。十方穷之无有边涯。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包含者。以论云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又经云。心精遍圆含裹十方等。体若不遍宁曰包含。若不包含岂名为大。由是包含是大之义也。运载等者。然乘有五种。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虽则皆有运载之功总名为乘。且义有大小而载有近远。人乘者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间。其犹小船才过溪涧。天乘者。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如以次船渡小江河声闻乘者。谓四谛法门。缘觉乘者。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菩萨乘者。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二乘之境。到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也。如乘大舶过于大海。法华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此乃由能乘有利钝故。所乘有胜劣。令所越有广狭。俾所至有近远。今言乘者。则第五菩萨乘也。然上所说。但约常涂。以六度万行为所乘体。今此论中明所乘者。直约体相。二大故下文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等。由是亦名佛乘一乘最上乘。今就通称。但言大也。言虽不异其义不同。由是此文回异常说常涂。又说须待能所相契方得名乘。今论直目众生心。以为大乘法。岂得须具能所耶。故涅槃云。佛性者。名为一乘。大乘下举所信。以明能信。谓由有此一心三大为胜境故。缘此胜境而发忍乐之心。名为起信。若不然者。信何法是何信耶。信凭何起耶。是故心境合为目也。大乘之起信者。谓由大乘为所缘境故。而发得能缘信心。此则缘大乘以起信心。非起余心也。所缘胜而能缘劣。大乘之起信依主得名。此约境以显心也。又亦下对宗以别行。谓信通大小理宜拣之。今起大乘之信。非起余信。即以别拣通。亦依主释。

  又大下二别释大乘也。就义等者。论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就人等者。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准本疏说。于三大之中。体相是所乘。用大为能乘。三大之中唯一心转。是故亦大亦乘。持业释也。

  又依下三别释大字也。七种相应者此皆约人而说境。大性者以诸佛所说。广大教法为所缘故。行者。自利利他。二利行故。智者我空法空二无分别智故。精进者三祇修行无疲厌故。方便者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证得者佛地功德悉圆满故。业者应现十方化众生故。上六如初。皆言大性。然于七中前五是因。后二是果。果中之二。前体后用。体即智净相。用则不思议业相。亦即四镜之后二也。庄严瑜伽显扬等论。并同此说。

  起谓下四别释起信二。初正明。以有本觉等者。约因缘以明发起也。夫有为法起必因缘力。因缘互阙皆不成立。今信所起须具因缘。故论云。自有熏习之力(自体相熏)又为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用熏)能起厌苦之心(信心)乃能进趣向涅槃道。胜境者。如下所说。信真如及佛法僧。以信真如是万法本。佛是报身。法是六度万行。僧是地上菩萨。并余三宝四谛最为胜故。希有信者。以所信之境胜故。令能信之心。则为希有也。若信释迦弥勒是佛等。则为易有。今信众生心中真如是凡圣通依。迷之则六趣无穷。悟之则三宝不断。此为难有。如信皇后王胎贫女圣孕难易可知。此上五句解起字也。能令下释信字。水清珠者。清水珠也。谓众生心如水。疑如浊信如珠。珠投浊水水必澄彻。信起疑心心必清净。故唯识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如水清珠能清浊水。金刚亦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即清净心也。

  何故下二通妨。问意云。从因至果有无量。行门何故此中独明于信。又信是最浅之法。望于解行证果。未足为奇。如何题中唯明此耶行本者。答前问也。信之一法为入道之弄引。河沙善品因之而起。苟无其信安能起行而至证果。为初机者。答第二问。初机即十信菩萨位居外凡。未入劫数。今论正被此辈故。下文云。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然是初机之上根也。根若稍下则先入小乘渐次之大。自信己性等及华严文。并证行本之义。此义前未说故。故偏引证初机之义。悬谈已明故。此不说。余文可见。

  论者下二释论字。然论有二类。谓宗释也。释论即随解佛经。犹如章疏即智度金刚法华论等。皆此类也。宗论即宗经建立。如瑜伽唯识婆沙俱舍等。建立下此约宗经解论字。谓建立决定显了可为。轨则文句言辞判断。宣说佛经之中深妙法义。行相理趣也。依决下结。谓论者。是决判义也。又论下约立理解论字。谓纂集教法商议论量。自问自答往复征诘。开析道理发挥真趣。令正理成立邪宗摧破也。此上二解前释后宗。或可俱约宗论非释论也。然此五字之中有法有喻。约理约行体用心境。因果教义总为题目也。如前开。题处说。又此一论五分之文。亦不出题中五字。谓解释分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是大。分别发趣道相是乘。修行信心分是起信。初后二分。义当于论。立义分中。即通大等四字。

  造论主疏三。初释马鸣。初生等者。一义。又善等者。二义。中印等者。三义。咸皆也。躬身也。余并如文。

  二释菩萨。具云等者。以此方时俗不贵秦音。故存梵语。厌繁好简。又削提埵二字。由是但云菩萨。亦者。例前义也。例前马鸣之三义故。所求是佛佛即是觉。所度是生生即有情也。此即全取所求所度之境。以彰能求能度之人。即有财释觉悟智者。即始觉之智。情虑识者。即六染等识。此亦全取所有觉智情识。以立能有者名。亦有财释。所求是佛智佛智即是觉。能求是。自身自身即有情。此即求菩提之萨埵。以胜显劣。依主释也。此三义中初唯约境。次唯约心。后双约心境。又初约悲智。二约真妄。三约人法。由是约心境悲智真妄人法。以明菩萨理无不尽也。又智度论云。菩提为无上智慧。亦名为觉。亦名为道。萨埵云众生。或云大心。或云勇猛心。小品云。是为觉一切法无障碍故。名为菩萨。当为大众作上首故。名摩诃萨道行云是人于一切法悉了知。故名菩萨。天上天下最尊胜。故名摩诃萨。

  三释造字制作者。拣非撰述也佛灭等者。明造论时二五百初。解脱者少。故造此论以被入证也。摩耶等者准摩诃衍论说。有六马鸣前后异出。一者胜顶王经说。佛成道十七日有一外道。问难于佛。名曰马鸣。二者摩尼清净经说。佛灭后一百年有一菩萨出世。名曰马鸣。三者变化功德经说。佛灭度后三百年有一菩萨出世。名曰马鸣。四者如疏所引。五者常德三昧经说。佛灭后八百年有一菩萨出世。名曰马鸣。六者庄严三昧经说。过去有一菩萨名曰马鸣。具说有六。今当第四矣。然准大论所说。此菩萨道成先劫号大光明佛。今乃助化示居八地。父名卢伽。母名瞿那。又名功德日。菩萨如别处明。辈流类也。

  真谛等者。亦名拘那罗陀。此云亲依。梁元帝等者。以此三藏是梁武帝太清二年戊辰岁。见帝于宝云殿。帝敕译经。自太清二年。迄元帝承圣三年岁次甲戌。于正观等寺。译金光明弥勒下生等经。起信论等一十一部。合二十卷。此论乃是其年九月十日。与京邑英贤惠显智恺等。于衡州建兴寺译。并翻论旨玄文二十卷。属侯景作乱。遂欲泛舶西归。遇风飘还广州。刺史留住制止寺。请译经论。自陈永定元年至太建元年己丑。更译佛阿毗昙论及俱舍论等。总梁陈二代共译经论三十四部。一百四十一卷。博解者。群藏广部罔不措怀。艺术异解[例-歹+(鉓-金)]素谙练。神异者。或敷座以凭河。或当暑而无汗。余如疏文

  大周者。以则天初载二年九月九日。改国号为大周。改元为天授元年。故曰大周则天也。

  解前译者。以后译之本是疏主证义。恐涉情党。故解他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