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皆悉住于不退转地,久已供养无量诸佛,于诸佛所深种善根,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陀罗尼,获乐说辩才,成就智慧具足功德,以自在神通游诸佛世界,放无量光明,说无尽妙法,教诸菩萨入一相门,得无所畏善降众魔,教化度脱外道邪见,若有众生乐声闻者说声闻乘,乐缘觉者说缘觉乘,乐世间者说世间乘,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诸众生,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泥洹者令得泥洹,究竟菩萨所行,善入诸佛法藏,如是种种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弥勒菩萨、普光明菩萨、不舍勇猛精进菩萨、药王菩萨、宝掌菩萨、宝印菩萨、月光菩萨、日净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得勤精进菩萨、力幢相菩萨、法相菩萨、自在王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并余天龙鬼神等一切大众,皆悉来集。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一切菩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咸皆踊跃得未曾有,各各思念:“必是如来放此光明!我等应当疾至佛所,礼拜亲近恭敬如来。”
是时,文殊师利及诸菩萨摩诃萨众遇此光者,欢喜踊跃充遍身心,各从住处到祇洹门。尔时,舍利弗、大目揵连、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皆从住处到祇洹门。帝释、四天王上至阿迦尼吒天,亦睹光明叹未曾有,与其眷属赍妙天花、天香、天乐、天宝衣,一切皆悉到祇洹门。其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遇光欢喜皆来到门。
尔时,世尊一切种智,知诸大众悉已在门,从住处起出至门外,自铺法座结跏趺坐,告舍利弗:“汝今晨朝来门外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等菩萨摩诃萨皆悉先至。”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于晨朝先至门乎?”
文殊师利白佛言:“如是,世尊。我于中夜见大光明十重照耀,得未曾有,心怀欢喜,踊跃无量,故来礼拜亲近如来,并欲愿闻甘露妙法。”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见如来乎?”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法身本不可见,我为众生故来见佛。佛法身者不可思议,无相无形,不来不去,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如如实际不去不来,非无非非无,非处非非处,非一非二,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我见如来,亦复如是。”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如是见如来乎?”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实无见,亦无见相。”
尔时,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我今不解汝之所说,云何如是见于如来?”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大德舍利弗,我不如是见于如来。”
舍利弗白文殊师利:“如汝所说转不可解。”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不可解者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是可解、非不可解。”
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汝于众生起慈悲心不?汝为众生行六波罗蜜,不复为众生入涅槃不?”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汝所说,我为众生起慈悲心,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而众生实不可得,无相无形,不增不减。舍利弗,汝常作是念‘一一世界有恒河沙等诸佛,住世恒河沙劫,说一一法,教化度脱恒河沙众生,一一众生皆得灭度’,汝有如是念不?”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常作是念。”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虚空无数,众生亦无数,虚空不可度,众生亦不可度。何以故?一切众生与虚空等,云何诸佛教化众生?”
舍利弗言:“若一切众生与虚空等,汝何故为众生说法令得菩提?”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菩提者实不可得,我当说何法使众生得乎?何以故?舍利弗,菩提与众生不一不二,无异无为,无名无相,实无所有。”
尔时,世尊出大人相肉髻光明,殊特希有不可称说,入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法王子顶,还从顶出普照大众,照大众已乃遍十方一切世界。
是时,大众触此光明,身心快乐得未曾有,皆从座起瞻仰世尊及文殊师利,咸作是念:“今日如来放此奇特微妙光明,入文殊师利法王子顶,还从顶出普照大众,照大众已乃遍十方,非无因缘必说妙法。我等但当勤修精进,乐如说行。”如是念已,各白佛言:“世尊,如来今日放此光明,非无因缘必说妙法。我等渴仰,乐如说行。”如是白已,默然而住。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放光加我神力,此光希有,非色非相,不去不来,不动不静,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一切众生无所观见,无喜无畏,无所分别。我当承佛圣旨说此光明,令诸众生入无想慧。”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善快说,吾助汝喜。”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光明者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是如来,如来者是一切众生。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汝今如是说深般若波罗蜜。我今问汝,若有人问:‘汝有几众生界?’汝云何答?”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作如是问,我当答言:‘众生界数,如如来界。’”
“文殊师利,若复问:‘汝众生界广狭云何?’汝云何答?”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作如是问,我当答言:‘如佛界广狭。’”
“文殊师利,若复问:‘汝众生界,系在何处?’当云何答?”
“世尊,我当答言:‘如如来系,众生亦尔。’”
“文殊师利,若复问:‘汝众生界,住在何处?’当云何答?”
“世尊,我当答言:‘住涅槃界。’”
佛告文殊师利:“汝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住处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有住处。”
佛告文殊师利:“若般若波罗蜜无住处者,汝云何修?汝云何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有住处者,我无所修,我无所学。”
佛告文殊师利:“汝修般若时,有善根增减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有善根可增可减;若有增减,则非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为法增,不为法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不断凡夫法,不取如来法,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修,不为不得法故修,不为修法故修,不为不修法故修。世尊,无得无舍,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为生死过患,不为涅槃功德故。世尊,若如是修,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取不受、不舍不放、不增不减、不起不灭故。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作是思惟‘此法上,此法中,此法下’,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无上中下法故。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罗蜜。”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除阿难陀独居学地得预流果,大迦叶波而为上首。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朕闻:天之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纪;地之为大也广,纵横之数可推。则知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拯沉沦于沙劫,救焚灼于尘区。毒龙惧其威光,醉象惮其神力。其大则包于宇宙,其小则隐于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钧之内;万八千载,即为俄顷之间。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