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第六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论真如平等者。谓真性于一切法中。为平等体故。如像中镜。非同诸法本空。空故平等。如镜中像。疏随流等者。约染净二义显不增减。在文可见。以性非染净故。染净皆空故。良以下结成上义。染净约法始终约时。谓随流为始。反流为终。下疏所说以众生为前。以佛为后。前后即始终也。或即此段别约横竖。以显平等之义。染净不亏者。横说也。以见在生佛位中无亏缺故。始终不易者。竖说也。以过去未来无改易故。前约多人同时说。此约一人异时说。虽一多同异横竖别论。皆显真如平等之义。

  二种等者。谓如实空如实不空之二也。空谓不与妄染相应。不空谓具性功德。今如后义。故下文云。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不异等者。谓一一德相即是体性。故不异也。非谓藏为能具德为所具故。有性言故下文云。具足如是过于河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不同生灭之相。定差别故。性相异故。可知见故。如水八德者。即阿耨池水。具八功德。一甘。二冷。二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伤喉。八不伤腹。不异之义。合法可知。

  三用大疏二。初释文。随染业行者。谓随彼彼染幻众生。起利他行。即是如来不思议业。故云业行。若将随染门中反染之业行。为此用大者。恐非文意。以彼但是能显之净法。未可便将为所显故。学者详之。报身即三贤已上之所见者。化身即二乘十信已下之所见者。粗即化身随类各应。各见不同。非受乐相故。细者报体平等佛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具足乐相故。世善者。谓有漏熏习善根力故。起十善等。此但有漏不逾人天故名世也。出也者。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此皆无漏。超过三界故言出世也。于中虽通三乘。究竟唯以一乘而得灭度。下文用大广显其相。

  疏何故下二通妨牃难可知。以不下正释。若善因果内顺真如外治诸恶。此法若起从因至果。能感胜处故。得名为真如净用。以从真如内熏所起报化二用所发。今兹用大宜发此法。若不善因果内违真理。外被善治。此法若起。从因至果能感苦处。何名净用。以从不觉所生尘劳发现故。故此文中不言不善也。若尔下转难可知。释云下重释。虽是恶法。以是不觉迷真所成。所成之法不离真体。如水起波不离湿性故。下文云。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又云。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违下结成前义可知。然此用大正是果上二身。如下具说。今疏以善为用者。乃是旁义。亦即以所生显能生也。然论不言灭恶者。以善起必恶灭故。

  标果望因者。诸佛即果。本即是因。以诸如来本所修行因地之时。无别所乘之法。唯以此心为其所乘。而至究竟。

  举因望果。在文可见。此中如来并前诸佛。皆约自受用报身所辨。非谓应化知之以成运者。运即是乘二义无别。但文变耳。或可二义不同。谓乘以运载为义。今前段约佛本乘。方有载义故。疏云。以解乘。今文约从因至果运义始彰故。论云。到如来地。疏云。以成运也。然佛是已乘菩萨是当乘今乘。于中皆含自运运他之义。即始下出能所乘体也。始觉为能乘者。即前佛与菩萨也。虽满分不同。俱属始觉能乘智也。本觉为所乘者。若约今文。即前一心法为所乘。以对始故言本觉也。若约三大。言之则用大为能乘体相。二大为所乘。然用即始觉体。相即大觉。大即是乘。持业释也。乘大性者。但证本觉是乘之大性。或双证本始也。由是前来标宗。但言法义不别言乘。今但次于三大言之。亦不别举题目。解释分中意亦如是。

  解释分者。前虽义宗略立。理趣未详。若不解以广文幽旨。如何开释。此令生解已见前文。故有此分。

  微列中疏所立等者。即前分中所立一心法二门三大之义。彰显开示令生正解。由是正义解。此即成正解也。遣异计者。非正道理。妄生计着为患颇深。固宜除涤。趣正等者。发心趣道。行相差别升降不同。今当分别。令其修证无惑混滥也。斯乃正义显示令解。邪执对治令遣。道相分别令行。又正义为能治。邪执为所治。正义为所趣。道相为能趣。皆为正义。有后二文也。

  释上等者。谓释前分之中。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开门中论二门者。谓一心上有其二义。义具能通出入。故目之为门。能通者。谓真如生灭互相通故。又此二门通一心故。通一心者。正是此段以一一门。皆言心故。互相通者。以真如门有随缘故。通于生灭生。灭门有体空故。通至真如也。出入义者。谓众生迷惑流转。即出真如门入生灭门。若觉悟修证。即出生灭门。入真如门。既成道已。即却出真如门。入生灭门开悟众生。能事既毕息化归真。即却出生灭门。入真如门安住秘藏也。

  疏二。初释一心具二门。又二。初标也。一如来藏者。以二义不分。故云一也。若例言之。即染净凡圣空有理事等。皆一也。此之一义为显不二。强名为一。非是数法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离诸数故。

  疏一约下二释中二。初真如门又二。今初正释。约体等标立也。非染下释上绝相。以显一体。谓染净生灭动转等。皆属于相。表此俱无故言非也。平等下约体以结平等。约竖结以无高下。故如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味约喻结。犹如大海同一碱味。性无差别约横结。净名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又平等一味绝相也。性无差别约体也。故云约体绝义相。

  众生下二引证。此正引前。段净名经文。彼文之后。乃云。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今疏取意。故文少异。下皆如此。

  疏二随下生灭门中三。今初正解随缘等标立也。谓随下释。谓以无明熏真如。起妄心妄境。成一切染法。真如熏无明。灭妄心妄境。成诸净法。广如下释。染净虽成下释妨。或曰。既随熏动。云何复说众生如耶。故此释之。正于动时动处。元来不动明。非相不动故言性。显非暂不动故言恒也。或曰。性既不动。如何能成染净。故云。正由不动能成染净。斯则反成上义。谓若性自动同生灭相。即当时灭不能自立。尚不自立。将何成于染净。实由不动故能成也。

  是故不动下二结指。谓以随熏动时性未尝变故。得生灭门中有真如也。故云。不动亦在动门。若真如门中。则未必有生灭。生灭门中则必有真如。以生灭藉真如。真如不藉生灭故。略如前释。广在下文。是故下指文。本觉者。即生灭门。初云。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等。即彼觉义便是生灭门中真如。名为不动。但以至此门中。别约形待义边易名为觉。上文等者。即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彼之自体亦即生灭门中真如也。此上两段正是动中有不动义。

  胜鬘下三引证。通证随熏动转。动中有不动义。不染而染。即真如成生灭。染而不染。即动中有不动。如来藏即真如。无明七识即生灭阿梨耶识。即上二和合也。谓真如随缘成梨耶识。以成识故。与无明共俱亦可如来藏即是梨耶。但以通相别相而异。故云。如来藏名阿梨耶识。故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亦云。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大海如梨耶。波如无明七识。水即如来藏以从无始时来真妄和合。未曾舍离。故云。常无断绝。如来藏者。即所熏之净性。虚伪恶习即能熏之染幻。识藏即所成梨耶也。为善不善因者。谓此性随善缘。起诸善法。性即为善因随不善缘起诸不善法性。即为不善因。随善受乐性在其中。随恶受苦性亦在中。故云与因俱。若生等者。循环诸趣生死无穷。藏性于中随而遍受。而其体性未尝去来故。经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如技等者如人作戏变改服章。体是一人。初未曾易故。彼文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五识如音乐。受想观技众。如人弄师子。人入师子活。人出师子死。净因无明时。当知亦如是。圭山云。乐人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虽改异。始终奴主了无殊。此等下结指。如上所引。并说真如随缘作。生灭动中有不动也。

  疏然此下二摄二门归一心也。举体等者。谓真如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即真如。是故生灭现时。全真体现。真如显时全生灭。显举一全收。故云融通。以融通故真无真相。妄无妄相。真妄相即一体无异。故云。际限不分。既而不分际限岂更存于体相。故云。莫二波水之喻。可以比知。无二处者。即此真妄融通之处。实性存焉。此之实性为诸法主。即是诸法中之实性也。又表非二边故名中。离诸差别虚相故名实。此上二句是约中实。以解心也。故经有中实理心之言不同下约灵鉴以解心。谓虚空体亦无二边。亦非差别虚相。然但昏钝而无灵鉴。今此实性自在灵通。觉了不昧故云不同等。故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大抵意云。于一切染净融通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斯则体相不二故。云一中实。神解故云心。

  立中疏二。初正释二。初对前牃文可见。

  二以一下释今文意三。初总标意。含通别者。释前文意也。前文以二门未启。但约一心通总包含而说。故云。摄不言各也。今分下标今意。谓今文中二门既开。每门之中皆各自摄一切法也。若无标拣。将谓二门共摄一切。则有摄法不尽之过。故言皆各也。

  以真下二别释相二。初约二门各摄解二。初正释。通相者。以真如门不分染净。虽摄染净皆同性故。所言相者。谓义相也。以此门中显示染净融通之义。故云通相。以染净等法。入此门中□为一昧。真如之理更无差别。故云。无别染净等。故得下结可知。别显等者。随流反流。各不相是。功德尘劳历然有异。众生诸佛凡圣宛然。净土秽土优劣不等。无所不该者。谓一切虽多不出染净。既摄染净。是故论云。摄一切也。

  通别下二结成。谓通相别相。二门虽殊。所摄之法更无差异。故云齐无所遗。

  又以下约二门互摄解。前约二门各摄。通别不同齐门。而说摄义有异。初门通相但明融摄。融则染净无别。故名为通。后门别相。乃是该摄。该则染净不同。故名为别。今此文中不分通别。只就一义左右说之。便成二门各摄之义。今文所说生灭摄一切时。即是真如摄一切也。以生灭无体全即理故。故云还摄等。又真如摄一切时。即是生灭摄一切也。以全事之理。非别外故。今此疏文犹阙后义。应合更云。真如既是诸法真性。离真性外无别诸法。还摄生灭门也。若有此文。于义方足。成互摄也。斯则生灭门摄法时。真如门法亦在生灭中。真如门摄法时。生灭门法亦在真如中。如是则真如中所摄。染净即是生灭门所摄染净。无二无别举一全收。故云。二门互摄故下结云。齐摄不二也。问疏主何故不说真如摄生灭门耶。答前文通相已含此意故。不复言也。

  以此下结成一心。良以二门相摄。理齐镕融不二以不二故得名一心。斯则二门一心体无别异。若约义别说。则一心是总。二门是别。又于别中。真如约体。生灭约相。若克体圆融。则性相无二。即是一心。今既二门互摄。全夺两亡。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故今结成为一心也。

  疏问二门下二通难二。今初二门示义。通局难。初句指定前义。何故下引文正难。意云。真如既摄生灭门。何不同彼示三大。生灭既摄真如门。何不同彼示一大。示义既差摄法须别。摄法若等示义应同。如何摄法即同示义。却别耶。

  答中初句标定其门。不坏下正明行相。谓染净之相全揽理成理非可坏。全理之相亦不可坏。以不坏故。摄生灭尽成今相摄义。以泯下为即理故。令染净相亡泯不存以不存故。唯真体在。故成前文。唯示体也。生灭下标定其门。不坏下明理。在事中以全理而成事故。事起而理不坏。成今相摄义。斯则事为能摄理为所摄。以成下明事理俱存。成前具示义。成事故示相用二大。体不失故。示于体大。

  疏问前下□性相存泯不齐。难问意可知。但蹑前门相不存义前难后门理不失也。

  答中前四句显二门存泯之由。各初一句所以后一句定义。生灭等者。事依理显故。理为事本故。如波必赖于水。故下文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理不失者。理若已失则无生灭也。如水失则无波。故论云。若无空义者。则无道无果。未必等者。真理本有不假缘成。如水不藉于波故。真如门中直云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等。不言依生灭有泯相。相不存者不泯则已。泯则不存。入理自亡何存生灭。如水澄静。岂存波在。下文云。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相不存下四句蹑前正答相不存者。相存则可示于三。不存但合示于体。理不失等者。生灭相起理又不亡。不具示三于理如何。是故下结答。双示可知。

  疏不可相从者。从顺也。事理别故其犹水火。敌体相违。岂能互摄。未容等者。若分二别可言影互相摄。今唯一心。影摄何法。斯则二别亦无摄义。一心亦无摄义也。论不相离者。意明不一不二。不一故二门各存。不二故唯是一心。以是一心故不相离。以不相离故能影摄。即反前责意也。疏以体下。体即真如。相即生灭。真如随缘成生灭。生灭无体即真如。由是反覆言之故。不相离也。金具者。金喻真如。具喻生灭。相收之义在文可见。良以下结喻例法。良者。实也。以者。由也。实由金具二门未曾有异。故云一揆。揆谓端揆即齐等也。由不异故举金时。遍收具尽。具全体是金。举具时遍收金尽。金全体是具。此义下例法也。此义者。即此不相离义也。举真如时遍收生灭尽。生灭全体是真如。举生灭时遍收真如尽。真如全体是生灭法喻正等。故云亦然。然犹如是也。

  疏释上等者。立义文云。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等。今此正释也。科动静不一不异。如次是前二门。与不相离义。顿说实难故成前后。观智境者。以体非名相之法故。言念之所不及言念尚所不及。岂落见闻。唯久修观智。方得相应。所以说者。意令如此用心也。故下文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乃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亦如楞伽云。真实离文字修行示真实。次后科云。生信境者。以有空不空二种义相。既容言说故。得闻者生于信心。所以说者亦意令生信也。故下文云。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等。亦如楞伽云。言说别施行分别应初业。

  疏释上真如义者。彼云。是心真如相。今且释真如两字。

  论即是下二示法也。疏二。初释上句二。初释一字二。初约当体释。无二真心者。竖穷横遍。为一切法平等所依。依正凡圣唯此为体。离实相外更无别法。故云无二。拣非伪妄灵鉴不昧故名真心。此非下拣滥。夫言一者。见数之首。今非此等也。谓如下明一之相。谓真如之理虚通圆融。于一切法平等平等。体非别异故云一也。

  又对下二对二释。斯但对下空不空二以称一也。下但约相。今唯显体亦非算数。

  依生下二释法界。诸有圣法依此生故。即菩提涅槃十力四无所畏等。是圣人所证所得之法。故名圣法。故圆觉云。无上法王有。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因义者。法即圣法界即是因。能生圣法故云法界。问据前所说真性是凡圣染净通依。何故此文独言圣法因义。答此中乃是以胜显劣也。非谓拣于凡法。圣法尚依。岂况凡耶。此约终教故作此释。若就圆教事理无碍相。即相入浑融含摄。为一真法界也。

  疏二门之中下二释下句三。初释大总相。别相者。生灭门。总相者。真如门。然亦下释成大义。谓别相之中所有染净诸法。此门收尽竟无所遗故称大也。故次文云。一切法离言说相等。斯则拣非别故言总。收别尽故言大。然论总相有于四种。谓下中上上上下者。谓一切有漏皆苦。理通苦乐名为总相。不通无漏乃名为下。中者。谓一切行无常。理该三谛。名为总相。虽通无漏不兼无为故名为中。上者。谓一切法无我。理通四谛名为总相。犹是真诠(真谛)未穷实性(第一义谛)但名为上也。上上者。谓真如是一切法之实性。遍通凡圣。情与非情无所不该故云上上。论所明者。当于第四。超胜前三故。云大总相也。

  此一下二释体字。全作生灭。即事法界。全作真如即理法界。既是一体所为则令二无障碍。即是理事无碍。法界也。二皆言作者。生灭即随缘变作。真如即转改其名曰作。二义俱无能所义言作也。

  轨生下三释法门。轨谓轨则。物谓众生。解即智解。谓诸众生内有熏习之力。于此法界体上生始觉智。智起反照。常依法界轨则而修。即不空不有无我无人等。是法界轨则。始觉之智依而行之。故下文云。顺本性故修檀波罗蜜等。圆觉亦云。流出波罗蜜等。教授菩萨。然法更有任持之义。今以顺文。唯取斯义。圣智等者。谓法体虚通以能容。彼圣智出入故受门称。游即出入也。谓入则自证出则利他。佛及菩萨皆有二义。然唯局登地已上乃至究竟。不通凡位故云圣智。以地前未发无漏。未能亲证故。前科云观智境也。

  论所谓下三释成。释法体者。论云。心性性即体也。反显心相不妨生灭。即属后门。随妄不生者。随无明九相之妄。妄生而心性不生。约治不灭者。约始觉反流四位治染。妄灭而心性不灭。此约妄生妄灭。显心性不生灭也。修起不生者修行显起大智慧光明等。及十力等功德生。而心性不生。处染不灭者。处于生灭垢染。十力等功德灭。而心性不灭。此约净生净灭。显心性不生灭也。世间不破者。明真如流转世间。世间有破而真如不破。不破即不变义。故下疏云。在染不破。出世间不尽者。谓修行故。真如显出世间。世间尽而真如不尽。故下疏云。治道不坏也。

  会妄显真者。意令体妄。即是不须待灭也。如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论二初会妄。疏妄执等者。谓闻前段真如是总相法门。体即真如举体作诸法。若尔。应知诸法生灭。即是真如生灭。何故乃言心性不生不灭。释意云。诸法本无说何生灭。如见空华本自无体。说谁生灭。

  论若离下二显真。疏疑者下征其所以。可知。释云下正显文意。又若下反以释成。皆可解。谁是病眼者。须知见空华者。是病眼。若眼明净必不见华。楞严云。若无翳目而能见华。云何晴空号清明眼。应知见诸法者。是曰凡夫。不见法者斯曰圣人。圣人称实既不见于诸法。当知诸法凡夫妄见。实无生灭也。诸法既无生灭。真性何曾动摇。是故前云不生灭也。

  论是故下三。初标举能离。疏是所执下二句解是故二字。是故者。指前二段为所以也。所执空即指前无一切境相。真心不动即指前心性不生灭也。由斯之故。遂得一切诸法即真如也。然此二句又迭互相成。乃由所执本空所以真心不动。又由真心不动故。得所执本空。其犹万像本空明镜不动。由此下正结真实。由此二字指前所以。一切下正显真如。即释论中一切法下文也。此中显真而举一切法者。以其性不离相故。一切诸相性所成故。人皆执相以迷性故。今约相而显性。令知相即无相唯一真如。触境对缘任运合道。动静施作无非妙门。然此论中从本之言。与下毕竟之言。相望互成影说。谓从本二字约望过去。以显真义。谓非是先来不离言等诸相。而今方离。以从本已来便自离相。影取未来毕竟如是下。毕竟二字。约望未来以明如义。谓非是只于今日。平等不变不破。以尽未来际毕竟平等不变不破。亦影取过去从本以来便自如此。又此二义各通下三句而转。又一切法言亦通下毕竟而转。思之可见。

  论离言下正显所离二。初离妄相以显真。疏言语路绝者。上句即音声不及。下句即名句文不及。既声名句文不及。即当言语路绝也。非闻慧境者。声名句文是所闻故。意言分别者意言。即是分别也。以形口曰言。在意曰分别。今以所分别与所言同故。云意言也。夫人发言。皆意中之事故。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心行处灭者。以相是心之行处。行犹缘也。既离于相心无所缘。所缘既无能缘亦绝。无相真理何思慧之所及乎。离伪等者。伪则鋀似真金。妄谓影如本质。凡是有名相。法悉皆伪妄。故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楞严云。幻妄称相。以伪妄故。则非是真。今既离于名相。即非伪妄故名为真。离异等者。谓有差别有变异。可破坏也。今既皆离故名如也。又若约的训。如者似也。夫法异则不似。不似即非如。今既不异。不异即相似。似即如义也。故圭山云。谓此实体于未来。常如过去。于色中常如受中。真实相如非为妄似。展转释者。为何毕竟平等。为无有变异故。因何无有变异。为不可破坏故。又不可破坏者。为无有变异故。无有变异者。为毕竟平等故离世间者。世谓迁流。间谓堕在其中以差别变异破坏。是世间法。今皆反此故云离也。非修慧境者。修即是定非定境也。夫苦空无常不净等。皆是定所缘。故正智相应者。即如之智证即智之如。除此之外莫能及焉。故下文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从上来下乃是通断前后二文。仍辨下段之意。以对非三慧境也。

  论毕竟下二离异相以显如。疏虽遍等者。在染时与在净时同。谓凡夫真性的同诸佛真性。如净室空与秽室空等。此约同时横说也。在缘者。谓在染净缘中过去如现在。现在如未来。犹昨日空与今日空等。染净虽自改变。真如于此无迁异也。又染缘即以生相为始。业系苦相为终。净缘即以觉灭相为始。觉生相为终。真如于中竟无改变。此约异时竖说。不同有为者。是无作法故。体若虚空欲何破坏。在染不破等者。随流则妄染起。而真体无损。反流则妄染坏。而真体如旧。故圆觉疏云。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

  论唯是下三结体立名。法体者。一心即是法体。故前文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诸法既无故唯心在。如万像本空唯是一镜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义立名者。于一心上依离伪妄变易之义。以立真如之名。

  疏言教非实等者。以权设故因缘有故。意令假其有言以契无言。无言之理可以证悟。有言之教不可取着。取之即成认指亡月也。十地论说随声取义有五过失。一不正信听既逐声不会深意。二退勇猛由不正信则无胜解。不能决定。三诳他由不会故。或以深为浅以浅为深。四谤佛执权为实。或执事迷理。便谓如来言成虚妄。五轻法以谬解成性闻深不重。释无实所以者。以一切境界。皆从妄念所生。念尚无体。况所生法而是实耶。故前文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由是一切言说。皆是假名无有实体。性不可得也。疏恐诸下叙外疑可见故。今下以释论也。若据疏意从一切言说下尽是释前故名真如四字也。在文可见。然此释疑之文。合在次前文下注释。方得文便。学者应知。不相违者假名与离名虽言异而义同。良以等者。凡是有名。皆依相。立真如无相所立即空。以遍计所缘不入真实故。故楞伽下引证名相俱遍计也。相从想生名依相立。不离相故。故曰相。随缘此相名又生妄想即遍计心也。然此段论以愚详之。从以一切下。四句合是前科所离相中释所以也。疏文节释科解俱不稳畅。今于疏外略助一解。或问曰。何以真如体。上离前言说等相耶。故论释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故也。此之二句乃是释前离言说名字二相所以。也谓心性真实不与虚妄相应。言说名字但是虚妄假有。无其实体不与真合。是故离也。但随下二句文通两势。一则释前离心缘相所以也。以心缘之相但是随彼妄念而生。念无自性缘相何有。故云。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故字通于前段。以真体无念。念则违真是故离也。二则释前假名无实所以。此如疏解。译者务简两段一释。此文之巧略也。从言真如者下方是释疑。疑曰。前云离言说等相。以显真如无相。今复结云。故名真如。岂非言说等相耶。故此牒而标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疑者复云。显言真如正是名相。何谓无相。故论释云。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也。意云。非谓立此真如一名。便滞于相。以寄此假立之极名。以遣于言相也。有智至此希为详焉。余文如疏。立名分齐下叙疑答释。文并可知。诸名边际者。如极微是色边际等。今真如是名之边际。故此名后更无名也。十种名者。一法名谓蕴处界三科。二人名谓信等五十二位。三教名谓修多罗等十二分。四义名谓蕴处界等所显义理。五性名谓无义文字无所诠表。不生义解。六略名谓众生等。七广名谓众生等各有差别义名。八不净名谓凡夫等。九净名谓生灭即真。十究竟名谓真如也。故偈云。人法及教义。性略及广名。不净净究竟。十名差别境。遣于名者遣于诸名也。若不立此极名。不能遣于诸名。例如扣犍息喧。若无此声。不能止于诸声也。若存等者。若存真如名。亦同不遣名。虽是极名体毕竟假。存而不亡。岂称法体。须知虽立真如之名。名即无名。无名之名故曰假名。即是离名也。故净名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学者至此虽因名而生解。必亡名而证耳。疏一云下。克就真如自体释。可知。妙智等者。既无名相则非心识所缘。但唯微妙真智观行所及。谓遍计所缘是假。假故可遣。妙智所证是实。实故不可遣。圆觉云。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前则能所皆妄。此则能所皆真也。二云下会显生灭无相释。意明非谓以真如体遣生灭法也。何以下征起下文。以法下释有二意。初约唯真无法解即约真如门释。但有真如更无余法性何可遣。又以下二约有法无性解。即约生灭门释。虽有染净自性本空。何用更遣前如镜体无像。后如影像即空也。外人下约真如门释。离妄情者名相俱绝情有理无。若使可立。焉能离妄。故下文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又生灭下约生灭门释。生灭无性。无性故即真。真本自立。故云不待。斯则真如本立。更不须待立生灭法。以为真也。其犹于波本自是水。何须待立以为水耶。何以下蹑前征起下文。真故下约真如门释。夫真者。非伪非妄。如者。不变不易。今若可遣即成伪妄。可立即成变改。以先不立。今方立故。又生灭下约生灭门释。以真如从本以来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常即真如。如是性相曾不舍离。以生灭显时。即如体显也。斯则本自显然。何须更立。

  离言者。不可说故。绝虑者。不可念故。以前文云。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此结也。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相迷性不能即妄会真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故。今示真而约生灭也。学大乘者。须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此事。何曾是无圣凡依正空色等时。何处真体不常显现。何有一法不是性。为何有一法体不空寂。又空法何尝得离真性。苟或不同。此说则堕断常。无有是处。是故论中每节显真。皆言一切法也。

  论若如是义者。指上不可说不可念之义。论诸众生等者。既发言违理动念乖真。诸众生等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欲得不乖如何随顺。欲得契证如何造入。

  论可说者。即所说也。念亦如是。疏念即无念等者。谓知念诸法时。本无能念所念非谓灭。此令无以念体本绝即无念也。故圆觉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非灭下双释。即念无念以离二边。若灭念令绝即堕断见。若不知念即空。即堕常见也。今既不灭复知即无故免斯过。此则即言忘言非都不语。即念无念非都不思故。经云。无离文字而说解脱。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下文云。众生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于一下结益。只于一念无念。已离二过。二过既无。乃顺中道法性。即不乖真如也。又亦等者。前则直就法体说。念即无念。此即起念之时用观。观察能念所念已起未起。了不可得。说亦如是。故云等也。虽未离念者。如是。观时。粗念不起细念犹存故云未离。如但得火灭火杖犹存。而顺无念者。常观无能所故。如是观时即是顺无念也。如下文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如上等者。以前来所说但是入理之方便故。前疏云答方便观。即能等者。由前观察纯熟。便能离此能所之念。契于无念真理。以真无能所念想。今既离此。则能契真。正观者。此观正与真如相。当如匣与盖也。又正者。圣也。位当登地已去名为入理圣人。前之方便即当地前。契入即证义也。以离能所念故。得证真如名为契入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然上所说。且约一分得无漏。正智名离念得入。若约究竟离者。唯妙觉一人而已。智行处者。真如是正智所游履处。明非倒惑所行之处。故华严云。甚深真法性妙智随顺入。又亦等者。前解约所观念无。今解约能观亦无也。观念之心。此心名为知。无能所之念。苟存斯念。然亦不入拟心即差故。故圆觉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荷泽云。妄起即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然则如体离念动即乖真。苟能知念无念观察不息。如是随顺还有入期。冀诸行人勤修妙智。然据前之问答。双明说念后答。正观中不论于说者。以细况粗故。心念微细尚须远离。言语粗浅岂得存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