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0课丨为何做了很多好事生活还是一团糟?

第10课丨为何做了很多好事生活还是一团糟?

- 法会为什么会在这里? -

  王舍城,这个地方是具体的,每次经典就像一篇记叙文一样,有人物、有说法的、有听法的,有时间、有地点,王舍城就是地点之一。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非常有名,当时是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在恒河的中游,王舍城出去不远的地方就是灵鹫山。

  佛成道的地方叫菩提迦耶,在王舍城的西南方,最有名的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内,灵鹫山在王舍城外。去印度参圣的时候,不知道说竹林精舍就在王舍城,有时候最熟悉的事件反而最陌生的。后来去到那个地方,要进城要过山,那座山就像天然的关口一样,一般人是进不去的。我记得开车进的时候还很蜿蜒,绕的山就天然形成的山门一样,进去以后才说我们马上要到王舍城了。

  为什么叫做王舍呢?是有几宗缘起的,第一个缘起,这座城池在古代,百姓造的房子,只要造好了马上天上就打雷,打到房子就着火,被天火就烧了一次又一次。但城里国王大臣们的房子造起来却从未被天火烧过,没办法老百姓只好写了一封奏折,共奏于王:“我们造的房子频频被天火所烧,怎么办?请陛下定夺。”

  后来王颁了一道圣旨,告诉上奏的百姓,从今以后你们再造房子的时候就说这房子是给王造的,是给王公大臣们造的、不是给我造的,这样观想。这种做法,就叫托福,他的福报不够了,建起来房子被雷击火烧了,但托他人福德便不会如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人造房子的时候,就说我这房子是给皇家王公们造的,果不其然,造好后再也没有遭到过雷击,于是这座城池被命名为王舍。

  还有一个因缘是在天竺国有一个叫做罗阅祇伽罗的国家,当时摩揭陀国王有夫人生了一个太子,但是个怪胎,他一个头上长了两张脸、四条胳膊(如今叫作连体婴儿),所有的相师都说这是不祥之兆,国王也因此生了大恐惧心,就把这孩子的头跟身子撕裂了,扔在野外不要了,对外宣说生了一个魔头。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罗刹女,我们常听说罗刹鬼子母,旷野鬼神众,是说在女鬼里面生得比较漂亮的,有一种罗刹专门吃婴儿,后来释迦牟尼佛度化了她。有时候在寺庙里,佛在中间供着,两边供着二十四诸天,其中有一个就是罗刹,她手里可能托着或者抱着一个小孩,那就是这个罗刹女。

  这个罗刹女叫做阇罗的,把这个小孩拣回来,又把他的身体跟头合在一块儿,用自己的乳汁把他喂养大了,长大以后这个孩子有大福报、大力量,把这个国家统一了,最后他自己建立的都城就叫王舍城,这也是印度当时的一个缘起,就是他爹把他舍了扔在野外。

  还有第三个缘起,有一个国王厌世,于是学习修仙道。修仙道的时候,他出了一个大错误,是他认为杀生、祭天、吃肉可以得福报。所以这个国王因为推广祭天的政策,堕到地狱里了。后来他的儿子当了王,想起他爸爸已经深深堕到地狱了,这是当时有神通的人告诉他的。所以他想出家修行,但又害怕堕地狱,在这种情况下,想治理天下,又害怕犯过失,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空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你出去走,走一圈儿到一个地方你觉得可以了,那就住下来。”后来感觉好了,他出去游巡。游巡的时候,突然跑来一头鹿,金色的鹿跑得非常快,把他带到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王舍城所在的地方,当时这里水草特别肥美,还有温泉,可以沐浴,还有天人奏天乐,乾达婆,也就是天上的乐神,常住在这个地方。于是,他祈请要在这里建立城池,所以由此因缘后来叫做王舍城。

  在世界的成住坏空中,印度的国度也很多,像祗树给孤独园、还有舍卫国、舍卫国,大概这几处地方。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竹林精舍就在其中,王舍城还有一点特色是没有死刑,如果有人犯了死罪,会把这个人送到雪山的树林里,让他自生自灭,而不会杀他。

  因为序分里,地点人物关系比较错综复杂,我们要理顺一下。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这个地方确实是不可思议,好多大乘的法宝都是在灵鹫山宣说的,智者大师当时读《法华经》,入到法华三昧的时候,竟看见他当时跟他师父(慧思大师)一起在灵山,就是在灵鹫山听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那个法会还没有散掉。

  禅宗是怎么缘起的?释迦牟尼佛就在灵鹫山上拈花微笑,迦叶尊者领会了也笑了一下,当时叫正法眼藏,禅宗一脉相传,也是从灵山传承过来的,发源地。所以可以说灵鹫山现在也是全球的金刚圣地、金刚道场。这里的这两个地方正是指的如来的游化之处。

  为什么呢?王舍城、游化城里为了度化在家人;灵鹫山讲法是为了度化出家人。上了灵鹫山坡比较缓,慢慢上去以后就有一个说法台,这个地方长得特别像一个秃鹫,为什么叫灵鹫呢?就是因为这个山形像秃鹫。

  在山的南边有一个地方叫尸陀林,在藏地把人死了以后天葬的地方也叫做尸陀林,这就是从印度缘过来的,尸陀林是好多秃鹫把尸体吃完后就上到山里去休息,所以这个地方叫灵鹫山。

  还有一点,这个因缘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讲法?他过去曾经有一世就是一只秃鹫,他特别孝顺,就在这灵鹫山里孝养他的父母,所以等他成佛了以后回过头来,说法的金刚道场还在这个山上,所以种种因缘这里就叫做鹫山。

  普陀山的普济寺最后面的一座楼,叫做灵鹫楼,如果你们从普陀山的后门走进来,那个地方有几个字叫做灵鹫圣境,里面有一块石头奇异极了,看上去跟一只老鹰蹲在那一模一样,那里建了一栋楼就是上客堂,也叫做灵鹫楼。如果有机会去,就在普陀山的首刹普济寺一直往里走,上到后门那儿回过头来一看,一棵树把它遮住,就是一块石头,像一只鹰蹲在那里,那个地方就叫灵鹫。

  灵鹫耆阇崛山,有五座峰,像莲花一样,最高的峰,在东边的叫做象头、南边的叫马头、西边叫羊头、北边的叫狮子头,只有中间的这个像鹫头,所以中间叫耆阇崛,就是指有座说法台,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在那讲法,下面还有一些天然的洞,是阿难、迦叶、目犍连等佛的弟子们,听完法了就在那打坐禅修的地方,据说是他们的闭关洞。有的人也说是因为后来朝圣的多了,为了旅游把它给安立上去的,不知道,反正说法台旁边就有这么一些洞,这是耆阇崛山。

  下面讲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就是指在现场的听法众,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介绍一下什么叫做比丘?真正意义上如果我们到庙里剃度后没有受具足戒,就不能叫做比丘,只能叫做沙弥,唯有受了二百五十条出家人受的戒,大戒受了以后才能叫做比丘,就具足了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怖魔,一旦受戒成功魔就生了恐怖心了;破恶,破烦恼恶,具足了这三种功德才叫做比丘。由于比丘出家才能够完全放下,修出世间法,最后得阿罗汉果,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是以出家的身份修成的。

  要证阿罗汉果一定以出家的身份修成,阿罗汉也有叫应供,如果乞士是因地,修成就了转成果位,就叫做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阿罗汉;怖魔成功了,就成了杀贼,杀烦恼贼,阿罗汉的第二个意思;破恶成功了,就叫做无生了,不再受三界的轮回,从娘肚子里面生出来,不去了,所以叫做无生。统共从因到果这个就是比丘的意思,也就是佛披剃出家常随众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来的呢?当时在《贤愚经》里面讲到迦叶,迦叶一共有三兄弟,大迦叶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他有五百个弟子都是修的外道法;还有一个叫做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的每个人有二百五十个弟子,这一千个人后来受佛所度,从外道转向跟佛学佛法,后来皈顺了佛,这些人和他们的弟子凑在一起刚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佛走到哪儿跟到哪里,所以每部经典他们是一定在场的,而且首当其冲就是大比丘众,僧人。讲到僧的时候,叫做和合众,修六和敬,僧人也有一些差别,祖师们讲到有的僧人叫做有羞僧,就是把僧人的本分、体面能够顾得到,持戒没有毁犯的就叫做有羞僧,有羞耻之心,我应该持二百五十条戒律。

  还有无羞僧就是说不持戒的,辨不了好恶,虽然穿着这身衣服,身虽出家了,心没有出家,还毁犯戒律不好好修行,这叫做无羞僧、无羞耻的意思。

  还有一些叫做无知僧,很可能他也没有刻意地,但是他的身业还能守得住,也没有毁犯戒律,但是他不辨轻重,在教法上如果别人两个人争论起来了,来找他辨别一下,他裁决不了,不知道谁的对谁的错、他搞不清楚,所以这些叫无知僧,就漠然无言,不管三七二十一,说我不懂,你们别来找我。

  最上的叫做真实僧,就是证了阿罗汉果的无学道人,这里讲到的与大比丘众就是指的这些真实僧,所以说这里讲到的千二百五十人聚,这是讲的声闻众。

  其次讲到菩萨众,就是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的三万二千菩萨,说到菩萨,受了菩萨戒虽然还没有一点点道行,还是个凡夫心,但是主要你受了菩萨戒,生死虽然是色身也叫做菩萨行者,这叫做凡夫菩萨。

  圣者菩萨就是修六度万行,已经得了道,开始破无明、证法身,向佛果迈进的,越来越近的这些大菩萨们,这就叫做圣菩萨。这才叫做觉有情,有时候又把菩萨叫做大道心众生,有时候又叫做法师,真正菩萨才能称之为法师。

  为什么大乘小乘分开呢?就是关于大菩萨,发心大、愿力大,证的果位大、修的法门大、用的时间大,想证阿罗汉果的话最快的三生就可以证到;最慢的八十劫还是六十劫。但是菩萨修佛果,他要成就的是大果、佛果,就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福报,种佛的三十二相好都得用一百劫的时间,也就是成佛的零头都要比修阿罗汉的时间要久,所以你看法门都不一样,这叫做法门大。

  时间大,法门的话我们都知道修六度,在修布施的话,菩萨主要是以无畏施和三轮体空的布施,主要是修这样的。在布施里边,比如修忍辱,他是修无生法忍,不是我们简单地说你骂我两句,我心里不愿意还在那憋屈着,他是观一切法都是假的,安住在这里面根本就不动,在这个层面来忍辱。

  修精进,他不是说天天磕头了今天要拜多少拜、读经要读多少部,他精进的是求化精进,我们现在的精进顶多像一个断精进、修精进,断就是断除烦恼、修就是修学法门,比如说念佛、磕头,他是求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这个道路上念念不舍、念念精进,下化众生可以精进到什么程度呢?追着一个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到哪儿他跟着去哪儿,随行六道生生世世不舍,就这么地去修,这才叫菩萨精进。

  他的禅定也不是说天天守在那儿打坐就不动,他是可以在吃喝拉撒中念念都不动,禅定。般若波罗蜜是说他的智慧,开始破无明、很圆满,这就是菩萨,还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摄像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等等,总归都在六度里边,能够这样去修法的才能称之为菩萨。

  菩萨与阿罗汉和凡夫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菩萨是以利他为最上,就是只为别人不考虑自己,佛是以什么为最上呢?佛是以他和自己完全平等,没有自他,这叫无缘同体。菩萨还有一个众生可度,佛可求,在这方面他比佛还要差了一截,佛是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求、没有度,而不断地度,圆满地度,一个众生都不舍地度,所以菩萨跟佛还是差在这里。这样的菩萨一共有三万二千个众都在其中。

  这里讲到的文殊师利法王子,即文殊菩萨,每一场法会,特别是净土法门,最主要的当机者,在菩萨众里面逃不开文殊菩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是在这,为什么?他是将来绍隆佛种,佛叫做法王,法王就是于法自在的意思,菩萨称为法王子就是将来要绍隆佛,佛的产业、道业由他来继承、来弘扬,唯有文殊菩萨能够做得到,为什么?他在菩萨弟子里面称为智慧第一,所以文殊菩萨,有时候叫做妙德、妙吉祥、妙吉,五台山不是去接虚云老和尚,一千里外接的时候说你叫文吉,就是文殊菩萨化现的。

  文殊菩萨当时也是舍卫国,不是王舍城,舍卫国在北、王舍城在南,南北两大弘法中心,两个国度。他是舍卫国里婆罗门长者叫梵德长者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也有很多瑞相,在《华严经》里面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做为毗卢遮那法身佛的上首菩萨,所以有时候我们又叫华严三圣。

  如果去过灵隐寺的话,到灵隐寺最高的殿,里面有三尊特别大的佛像,那就是华严三圣。在密教里有时候也把他叫做吉祥金刚、辨法金刚、大慧金刚都是指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是过去的七佛之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法华经》的序品里讲到,在过去世日月灯明佛还没有出家时,他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听到父亲出家成道以后,他们也都不要皇位了,也都随着出家了。

  当时有一个菩萨叫做妙光菩萨,佛给妙光菩萨讲了《妙法莲华经》,那么后来日月灯明佛灭度了后,就由妙光菩萨为老师,给这八个王子次第教《妙法莲华经》,由于跟着妙光法师学佛、学经次第成佛了,其中最后的佛就是燃灯佛,就是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位佛,燃灯佛又叫定光佛,妙光菩萨就是后来的文殊菩萨,这在经典里面有记载。

  文殊菩萨过去早已经成佛了,叫做龙种上尊如来,八十八佛里面他就是普明佛,现在在他的世界里面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叫做普见佛。为什么文殊菩萨还在我们这个世界当文殊菩萨法王子,又能去那些世界去,八相示现成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真正的住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一样,因为已经是普明佛、摩尼宝积佛了,他住常住在佛的常寂光土,这就是佛的功德。可以他方世界示现,有的时候做佛,该演主角了就演主角,有的时候做菩萨,该做配角了就当配角,这就叫做在,释迦牟尼佛这一期也是在。

  在佛典里《观佛三昧经》里讲到文殊菩萨的本生故事的时候讲到这么一则,文殊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当知我过去无量劫的时候为凡夫的时候,有一个佛叫做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世的时候,就是跟你释迦牟尼佛现在一样,身体也是一丈六的金色、说的也是三乘法,都跟释迦文佛是一样的、度化众生。当时有一个长者叫做一切施,这个长者的儿子叫做戒护,就是爹叫做一切施、儿子叫做戒护,印度人的这名字都怪。

  这个儿子在母胎的时候由于他的妈妈信佛,在佛前受了三皈依,戒护生下来八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就把宝威德上王如来请到家中供养,结果这个小孩一看见佛赶紧见了佛就给他磕头,顶礼,而且敬佛的心非常重,就看着佛就目不暂舍,其他的都不看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见佛就除了他的百万亿那由他的生死之罪,叫做戒护的这个小孩。

  从此以后,他就生生世世常生在净土,常能遇到上百亿的那由他恒河诸佛;而且诸佛都以相好光明来度脱众生,他遇的佛都是以相好光明来度众生的,就是说的戒护。后来诸佛现前给他说法证得首楞严三昧,《楞严经》里面文殊菩萨也是带着楞严咒去救的阿难。

  这个童子为什么生生世世有这样的出身?就由于他在那一世受了三皈,还是在娘肚子里面,一见了佛礼,然后不断地观佛,心里没有厌恶、疲厌之心,由于这个功德才值无数佛,所以世尊赞叹文殊,善哉善哉,你看这个人过去由于在娘肚子里这么一个缘起,出来受了皈依,见到佛瞻礼、礼拜以后就生生世世能够得这样的功德,何况我将来的弟子呢?能够见佛者、勤念佛者、勤观佛者,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发的感慨,你看我们在讲《观无量寿佛经》,咱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弟子,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

  后来佛就告诉阿难,当时叫戒护的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文殊菩萨,生生世世常生佛前,所以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印证了,如果有人能念佛、礼佛、观佛的话,他的功德将来与文殊菩萨等无有异,就是跟文殊菩萨一样的;舍身他世的话,就是文殊菩萨生生世世做他的和尚,也就是会来追着他、教授他,这就是观佛的功德。

原标题: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好事,生活还是一团糟?需要问问你的前世丨《观经》10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