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9课丨为什么佛经都有“如是我闻”这4个字?

第9课丨为什么佛经都有“如是我闻”这4个字?

- 证信序 -

  每一部经典都会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就是俗话说的开场白,开场白一般也分两大部分,一个叫做证信序,就是我们第一段经文;还有一个叫做发起序,就是这部经典是怎么由来的、他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为何事而起、佛为何事而说,这叫做发起序,就是发动的意思。

  序分就像一个人的头一样,他是一个开头;正宗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躯干一样;最后一个部分叫做流通分,像我们的两只腿、脚一样,把这部经典流通开来,一般每个经典都会这么去判别。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叫弥天高判道安法师,道安法师进行判别,后来所有的讲经,法师们都依着他的这个判别对每一部经典发现,都是如此的、都是同一个规格。

  今天讲第一段就叫做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是这部经典的证信序。

  首先“如是我闻”,之所以每一部经典之前,都有这句话,得益于多闻第一的阿难,他的功德。佛在双树林中涅槃的时候,有人让阿难不要在这儿哭了,你赶紧问佛有什么重要的事,说了四件事,其中最后一处是说因为佛在的时候,随时随地都是一场法会、都是一部经典;佛灭度以后怎么办?开始讲经的时候从哪儿说起呢?佛就让他每一部经典开始都要安立如是我闻。

  当然这个也是从阿难的口气出发而安立的,但是为什么说每一部经典呢?当时阿难跟佛很像,还有个缘起,很像的时候就害怕阿难不是在结集经典的时候,要由他来登座说法,怕他登座说法,他跟佛是堂兄弟,所以长得极其地像,害怕大家以为说佛还没有涅槃、还没有灭度,佛又活了,在这又重新说法了,有这么一个缘由。

  再一个阿难很年轻,僧团里也是极其讲究资历的,像当时迦叶尊者已经出家的时候就年岁很大了,一百多了,阿难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年才出生的,所以现在大雄宝殿两边,一个迦叶、一个阿难,阿难非常年轻俊朗,迦叶就是老态龙钟的那位。所以从资历上来讲,害怕大家对他没有信心,出于这一点考虑也让他在每一部经典上推功到佛那儿,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当时听佛说的,故加了一句如是我闻。

  通过对每一部经典的领解的时候,就对如是我闻有了特别的内涵,比如什么叫如是?如是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就是这样亲口说的,就是这个样子。我闻是指阿难,所有能听到这部经典、跟这部宝典有缘、入了耳根的都叫做我闻。当下在场的所有听法者,步调是一致的,跟阿难的我闻一样在我闻,称之为如是我闻。

  这部经典讲的道理,像十六种观法、净业三福、三辈九品、心作心是,所有的道理决定是真实不虚,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讲,每一尊佛来了还必须这么讲,还是这个理,任何人修还要依着这个理,这个理永远不更改、如如不动、真实不虚就叫做如是,这叫做如。

  每个人听完后,依着这个理在事上去做,佛让怎么观就怎么观、让怎么念就怎么念、让怎么想就怎么想,依着这个事,绝定能够修成正业,净业能够成就,临终任运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也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叫做是,依照理这么去修事,如是。

  这个事、这个理是我亲耳从佛的金口所闻,所以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叫做如是我闻。也就是说这部《观无量寿经》当时的情景,在王宫里是这么讲的如是法、在灵鹫山里也是这么说的,和现在一样,受用如是我闻,这是一种功德。

  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不知道如是理,也没有我闻缘,从这点来讲,确实能够听闻佛的教法,特别是这部《观无量寿经》,都有莫大的因缘,才能够如是我闻,叫做信成就,就是阿难说我是这么听的,大家都相信了。

  第二叫时成就,为什么呢?一时因为没有记载,现在如果说对于时间的感受,肯定是有公元多少多少年,今天是农历的几月几日、阳历的几月几日,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在佛教来讲的话,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幻相,为什么地球上时区都不一样?东京、巴黎、纽约的时间都不一样,那到底依着谁呢?西天和东土的时间也不一样。而且如果定性地总说是某年某月某时的话,就等于说本来是无相法中,你又给他立了一个相。本来是无我法中你又给他立了一个我。

  所以这里虽然讲我闻,有因缘是三种我:第一就凡夫的心来讲都有我见,在这种情况下凡夫心中说有我;第二虽然已经我见的烦恼破除了,但是我慢的烦恼还在。大家肯定见过有一些修行人,很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平淡,但他肯定有一个执著特别放不下,好像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强烈,慢心也是其中的一个大特点,我慢放不下的时候,说我慢心中有我。

  还有一种情形是已经彻证无我了,从根本上来已经没有我的烦恼,但是因为在这个人人都有我的世间,必须依照着这个世间的情形,来方便善巧地演说教法,所以叫做随顺世间,顺情而说,依照着所有的凡情,做这个我,其实本身已经证到无我了。

  如是我闻阿难,就是随顺世间,假说有我。但是随顺假说有我,他并没有随顺世间的幻相,时间记载,所以所有的时间都用了一时,很妙。你说它是哪一时?它没有定性时;哪一时不在一时呢?全都在一时里边,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之为一时。当尔之时,就是标指这部说经的时候,因缘碰撞,情节发生了、有人祈请了,佛正当说的时候,就是叫一时。

  如果从这部经典而言,正当阿阇世王要造五逆重罪的时候,一时;韦提希夫人对娑婆世界生了极大的厌离苦恼的时候,一时;正好频婆娑罗王在王宫里边被囚禁,遥礼世尊,一时;佛从灵鹫山隐,在王宫出讲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时。

  机感相应、因缘巧合,就要说净土法门之时,这里称之为一时,当尔之时。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此土的众生应当闻说净土法门,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的这回事之时,包括此时此刻宣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时,都在一时之内,离不开这一时,启动了听闻净土法的时,机感相应,到了此时了。

  还有从修法上来讲叫随时,就是听到了这个法以后,念念不忘西方极乐世界,念念真信切愿往生极乐净土,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全情提起来,没有一念舍离时、背弃时,就是一时,修法之时。

  所以祖师们常讲到说,佛经一句无量义,教理行证、信解行证、教理行果都从这里挖掘出来,怎样教你、怎样理解、怎样发挥、怎样相应,每一句话都有深义,这叫做一时。总而言之,就看我们怎么样受用,从这部经典的具体情形来讲,王宫里的宫廷政变要发生了,就在这个时候。

  所以讲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佛除了如来、应供、正遍知,还有一个异名叫做薄伽梵,有自在、吉祥、尊贵的意思。在这里讲到佛在,暂停叫做在,久停叫做住,这也是有区别的,就是暂时地在这里、临时在这待一会儿叫做在;今天把心一横,卯足了劲儿就在这儿待着了,这叫做住,所以在教典里讲到住的时候也有一些说法,比如天住、梵住,还有圣住,但是最究竟的叫做佛住。

  所谓住,刚才讲到了久停,其实就是你全身心地安在这里,就叫做住。天住是指六欲天,行布施、修福,住在布施福里,福气,修的福德里面,那你就能安住在六欲天,天住。如果行色界以上,像初禅、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修世间禅定就叫做梵住了,修梵行,清净;圣住就等于菩萨水平了,住在大禅定、大三昧之中;唯有佛住,住在首楞严大定中。

  大概意思是佛就是究竟圆满,一切住他都能如如不动,就叫佛住,这里讲的佛在王舍城和耆阇崛山中,他叫做在,就是这一期释迦牟尼佛活了八十岁,从他出生到涅槃,中间成道、讲法、转法轮、度众生,都是一场示现,非他的久住之处。久住在哪里呢?住在他的真如实相,常寂光土中,佛真正所住大禅定在那个境界中显现、在那个时空法界内表达。

  他到娑婆世界,一期的生命、八相成道,这是一种示现,好比进入一个角色演一下而已,涅槃的时候又抽身出来。所以这里讲到的住,究竟圆满住是住在佛的境界,常寂光土中,这里讲到的佛在王舍城就是他这一期的示现,王舍城是他讲法的心、根据地。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是另外一个根据地,有时候会在这里讲法度众生,是示现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所以叫做佛在,而没有用佛住,就是在这一期的这个示现中做这样的一次示现。

  从标说信心来讲,首先如是之法、如是我闻,绝定生信,这是佛涅槃的时候留下的话要印证,每次都是如是我闻,真实不虚的,如是。其次我闻就是阿难这个人可靠,能让大家起信,闻的人相信。

  阿难有八种不可思议功德,首先他当时做佛的弟子的时候不受别请,就是别人要绕开佛或者僧团大众单独去请他去应供什么,他不去的,就去了一次就吃亏了,就在《楞严经》里边。

  其次他不受故衣,就是这个人比较特立独行,所有的佛弟子,只要佛穿下来的衣服、换下来洗完了以后,或者佛褪下来了大家都去抢,一人捡一块留在身上当加持品,就像有时候去了菩提迦耶或者大昭寺给释迦太子披的衣,完了以后大家赶紧剪下片来请回家里非常高兴,他不执著这个,所有的人佛的故衣去请,他不受,他也不去请,不是轻慢,他就不执著这个。

  而且见不非时,他见佛的时候不会没完没了的,虽然他是佛的侍者,但是只有该请法的时候、该听法的时候、该代众生去发问的时候,他才到佛那去见佛,平常不去打扰佛,没事就不去。

  再一个他见女人不生欲心,当时所有的女众去听佛讲法,而且随着跟着佛有的是显神通,上到天界,下到龙宫,龙女、天界的天女比咱们这儿的女众要漂亮得多,他不动心。但难陀,就是佛的弟弟他见了就动心了,本来贪恋他的妻子舍不下,结果佛带着他天界去看了一下天女,马上就说他的妻子丑得就跟猴子一样,马上就变心了,所以这阿难见女人不生欲。

  而且是法不再问,这个法听过以后再不要重复讲了,一次就足了,绝不会再说等等诸如此类的八种功德,这是阿难所具的八不思议。从这一点来讲,如是让我们生信,我闻同时让我们生信,为什么?

  阿难是靠得上的,在祖师们讲到说阿难去讲佛的法的时候,怎么去比喻呢?叫分瓶泻水,就是说佛的法就等于瓶子里面装的满满的一瓶水,阿难是个空瓶子,像卖油翁一样,空中倒过来一点都没有洒到外面,所以阿难也是足以生信的,叫做我闻可信。

  其次一时可信,有时节因缘、有一个时间点讲这个法。再次佛在可信,从谁处得闻的呢?是佛在王舍城讲的,也不是菩萨讲的、也不是二乘讲的、也不是外道讲的,就是佛在这里讲的。而且佛在佛住,真如实相,以他的佛心佛眼亲见到东方西方两个世界,然后又示现在王舍城,等于我们看得见的真实状态,他在那照着说,住在真实状态里面,又在示现的状态下给示现的众生讲。

  好比考试一样,他的那张卷子上面,答案都在上面写着,他照着说就行了、永远错不了,所以佛在王舍城,光佛在就代表佛住,住在真如实相,一真法界里给幻相中的众生,依照幻相的模式给我们讲真实之法。所以叫做佛在是说闻处可信,这一系列都是让我们生信的,所以叫做证信序,证明他这个真实不虚的,这里是这样来理解。

原标题:为什么每部佛经都有这4个字?看完恍然大悟…丨《观经》9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