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们的这个,特别是讲到这个序分,已经把这个剧情发展到,上次讲到这个最主要的几位人物,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和韦提希,这三个人作为父母和儿子,一个宫廷里边的主要领导者之间的前因后果,前生后世的这个情缘。
这里又横插了一个提婆达多,也给大家介绍一下提婆达多的这个来路。又一位人物出场了,就是国太夫人。在翻译的时候也是用的比较中国化,一般频婆娑罗可能称她叫做夫人,国太夫人相对于阿阇世王而称之为太夫人。
这个国太夫人韦提希就是净土法门的祈请者和当机者。韦提希如果翻译成汉语的话叫做思惟,在请法的时候她对佛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以十六观里边也是需要思惟修,跟这个名字缘起也很有意思,说明她能够正确思惟,很有智慧,比如她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彻底放下了,归向佛给她讲的净土法门。韦提希夫人见到她的夫君,大王被囚禁了以后,由于她对大王的恭敬,就想了一个法子,每天澡浴清净以后,先在自己身上涂一层酥蜜,大概跟我们说的蜂蜜那一类的东西,然后再把干炒的米和麦的磨成的粉,炒熟了的粉,这里讲到的以酥蜜和麨,麨就是米和麦炒熟了磨成粉。
粘在蜜上,这么穿着衣服给穿进去了,人见了也不怪,不知道。这是主食,还有饮料,就是在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大家看到璎珞了,这个在印度的古代也可能有一些饰品,特别是菩萨像,在《普门品》里,无尽意菩萨就把自己的璎珞拿下来要供养佛和观音菩萨。她把璎珞中间镂空,在另一头用那个蜡给封上,用这个蜡把另一头给封上以后,这边灌进去这个饮料葡萄浆,就偷偷地给这个大王食用。
由此频婆娑罗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这就开始念佛法门开始了。我们一路要跟进他的缘起,这部经典的缘起特别有意思。这样恭敬地来求法,意业清净,合掌恭敬求法;向灵山遥礼世尊,是身业清净;后面说而作是言,是口业清净。
可能在当皇帝的时候,每天锦衣玉食,未必有这样的恭敬心,一到逆境中被逼急了才发现,这个时候要想见三宝了,想起耆阇崛山了。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首先目犍连是何许人物?目犍连是佛的十大弟子,翻译成汉语叫做采菽氏,因为他们家的祖先,上古先人在修道的时候,就是采菽豆,是一种豆类植物,天天就以这个为食。没有出家的时候他是这个国王的亲戚,出家了以后成为僧人,又是法侣,就是跟频婆娑罗王也是有亲戚关系的,所以肯定也是常随着佛来宫里面来应供。
在这种情况下,就称为同修道友也是理所当然,于俗为亲,于僧为友,故这里说到,是吾亲友,说到目犍连。为什么叫做亲友呢?这个友是善友,相对于阿阇世王被提婆达多这个恶友教唆,目犍连就成了他增上道业的善知识,所以这里应该称之为善友,亲友。
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八戒又称八关戒斋。在戒律里,在如来的戒法里面有很多种,最基本的三皈,开始五戒,乃至八戒,最后出家人有沙弥十戒,比丘的具足戒等等,还有僧俗共受的菩萨戒。所有的戒里边,统而言之有的叫顿立戒,有的叫渐次戒。在家而言,五戒、这里讲到的八戒、菩萨戒,这是在家人可以受的。
出家人受的就是比丘、比丘尼和沙弥、沙弥尼戒。顿立戒和渐次戒,只有菩萨戒和八戒叫做顿立戒,不受五戒也可以受八戒、菩萨戒。其他的都属于渐次戒,一定要从三皈五戒开始,乃至十戒,一直往上受,再包括出家的沙弥、比丘戒。如果没有受前,就不能受后。只有八戒和菩萨戒可以直接受,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受。特别是为什么这里只请八戒而不受其他的呢?其他的戒时间比较久,害怕中间能够失掉了正念。
所以这里但受八戒,就是在家人受的八种戒法,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受完了以后舍,下次再受。作法就要舍了,一日一夜所得的功德胜过人天乃至一切的福德。因为八戒是出世间的根本戒,出世间的正因。比如戒律里,三皈五戒只要你如法奉行,绝对不会堕到三途,有保障生到人道天道。
但是佛法的根本目标是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解脱的门径。所以八关戒斋是佛当时施设的,为大家种出世正因而施设的一个方便戒法。什么叫正因?因果相续上摆的位置是一致的,如是因,如是果,线条是直的,这就叫正因。一般比如解渴,大家口渴了,你去喝个牛奶、喝个果汁、喝个饮料都可以解渴。
但是真正唯有解渴的最根本的是什么?是水,解渴的正因就是喝水。所以这个八关戒斋就是称之为出世的正因。当时佛陀慈悲,为了这个忙乱于世间红尘里面的事太多的在家人施设这么一个方便戒法,一天一夜让他种出世的因。
具体的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基本的还是跟五戒一样,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是邪淫,跟五戒有差别,因为他过的是出世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等于在家人过出家人的生活,所以这里就是不非梵行hèng,叫非梵行xíng有时候。
再一个不妄语,不饮酒。第六条叫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就是印度当时可能就是挂一些用花穿起来的那个花环嘛,乃至身上要涂这个香料,等等。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说白了就是整个我们现在的化妆品、首饰自以为打扮得很美的这些,都是让我们在尘世里留恋的,作轮回因的都不要去用。
如果粗犷的讲,乃至不要去过所谓的娱乐等等,出去玩儿,娱乐生活不要去了。第七个不坐高广大床,这也是让你对治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贪恋。怎么才算高,怎么才算广呢?依照后来的律宗的祖师给判别,如果你坐上去脚能吊起来,就是正常你的腿的长度,坐在这个床上了,脚没有落地,给吊在空中了,这就称为高了。那么什么叫做广呢?一张床,在你这边睡的时候翻个身,这边再一翻过来,可以容得下这样的一个翻身就可以了,再有多余的地就称之为广了。
这是就床座而言,也是对治贪欲的,就是让你安贫守道。这七条称之为戒,最后一条称之为斋,就是八关戒斋,叫做过午不食,也有时候这个戒条上写的是不非时食。有时候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一说到斋就是指的吃素了,这里跟吃素完全不一样的,并非是吃素就是吃斋。
这里讲到的戒斋就是非时食,过了中午,以前在守戒的道场里他是有讲究的,一旦太阳照的有一个标杆,过了日当午的时候就不可以吃了,通常叫做过午不食。这八戒的内容最主要的,戒和斋两个点在吃饭,食。非梵行是淫,食色性也,就是我们欲界的根本两大烦恼,所以沦落到欲界。
所以八关戒斋主要就是了我们的轮回路。轮回的根本是一个根本因,一个增上缘嘛。根本因就是淫欲心,增上缘,饱暖会思淫欲。所以饮食节制,淫欲是生死的亲因,饱暖是生死的助缘,恰好巧妙地就把这两大节制作为出世间的根本之体。所以为什么王在这里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开始有点儿看破了。
自己的亲生儿子把自己的王位给夺取了,把自己囚禁起来了,这时候他才想起出世间了,所以确实逆境好修行。八戒在六斋日受的时候居多,特别是受完戒了,如果能在道场里边更好,在家里面也要守着,最好能够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布施的功德,念持戒的功德等等。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满他的愿,这个缘起好,以感应为体。目犍连是弟子中神通第一的人物,首先他有他心通,因为他知道王这样祈祷,就满他的愿。第二,他有神足通,日日如鹰隼飞,不是走路来的,飞过来的。如果让我们现在看到一个人会飞得吓坏了;那个时候的人福报够,习以为常的事,这些瑞相,特别是佛陀的常随弟子,大家都有所共许了。内涵就是大家认为修学佛法出神通妙用是很自然的事,根本不稀奇。
天天授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韦提希给他送的上好饮食滋了他的色身;目犍连和富楼那又给他授戒,又给他说法,用这个法来内滋他的法身,物质精神两种粮食不断地滋养,三七二十一天不但没有死,而且还一天比一天快乐,气色好,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这就是我们说的用食滋身,用法滋心,给他做了很多的方便开示。我们设想,一个国王突然沦为阶下囚,肯定一下子接受不了。我们每个人在世间有时候逆境来了,突然间想不开,没着没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一下子什么把他安在这里?就是有佛法,最主要的就是佛法给他安心。
本来连国都被儿子给夺走了,可是这个挫折让他学佛修行,乃至生了出世之心,上道了。逆境,感谢挫折。有时候太顺了对于学佛来讲不是一个好的境界,很可能菩萨施设,都给你所呈现的逆境都看你的心量有多大。这是我们讲到的这一段。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经文: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这个人在世间,问法都非常的世故,人之常情,为什么呢?你想想他自己也知道,他爸都被囚禁了三七二十一天了,基本上饿的差不多肯定死了,大臣也不让接近,谁也不让去看。他不这么问,不直接,也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的,他不直接问说这老国王死了没有,他问说现在还在吗?这个话听起来好像就说很关心的样子,为什么?这就是现在他成为国君了,讲话不能太难听了,虽然恨不得他马上就快死。
他还问说现在还活着吧?这人的谄曲虚伪之心,阿阇世王,父王今者犹存在耶?还活着吧?还挺好的吧?守门人更滑头。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这是其一,我没有办法,为什么?你只说了大臣们不能够觐见,你没有说他的夫人,这也是你的亲妈,一个女众来了我没办法阻拦。确实在其他的经典,《涅槃经》里,也讲到说韦提希要见的时候,侍从试图阻拦她给呵斥住了。那么这是第一条,这怪不得我。
第二条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他们可不是我放进去的,他们是自己飞进去的,这怪不得我。这两条一下把自己的身子腾的利利索索,多符合我们人世间。我们现在不是说弄个事,赶紧把你的身子先要防得住,最后别让把你套牢了,这就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个守门的人,他说这两条都怪不得我。
结果阿阇世王按照原来他的计划把老国王给饿死在深宫之内,没有达到,适得其反,更健康了。这个情况下,不由自主地嗔火烧起来了。所谓的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一开口连亲生母亲都骂上了,是贼,与贼为伴,这是第一个逆,哪有骂自己的妈的?第二个逆,沙门恶人,平时也跟着提婆达多学佛,也算三宝弟子,这会儿没有对他的事,没有满他的愿,就骂上了,沙门恶人。确实世间也有如此之人,平常也学佛,稍有不对,最后彻底反目为仇,就开始诽谤三宝。这就是人世间的事。这里开始阿阇世犯逆罪了。骂父母为贼,这是口业逆,骂沙门是恶人是口业逆。
下面,即执利剑,欲害其母,这是什么?执剑杀母,这是身业逆,发到身业上了。身口由心而发,一定是意业里生起恶心了,是意业逆。在前方便的时候,开始起心动念想这么干了,这是叫做恶;一旦后面的正行,付诸行动就叫做逆了。
逆罪就是这么犯下来的,控制不住了,一下子无限地生起,突然间就转成逆罪了,发挥成行为。不但在这个时候执剑杀母,谩骂沙门,而且神通智慧成就,他把它说成是幻惑咒术。那会儿提婆达多给他显神通显他才信了佛,这会儿就成了幻惑咒术了。所以这里就开始诽谤佛法僧,诽谤正法。
所有的逆罪就在一念之中,成就得多快。我们修个善法这么艰辛,这么的跋涉,修个恶法,所以真是南阎浮提众生须臾即退,若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这就是恶缘起发,念念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越想越气,在另外的经典里面有记载,就是当时的情形是一下子怒了,一手提着剑,一手把他妈的头发一揪,揪过来拿刀就要砍,在《涅槃经》里记载,韦提希一个妇道人家被这个逆儿嗔毒炽盛,多苦,亲生的儿子。
在座的诸位女众如果你们有儿子,揪着头,拿着剑,生命顿在须臾,曲身低头,就儿之手,汗泪遍流,精神闷绝。真是苦,应该没见过,虽然末法了,还没到这地步。但是你已经有了耳闻了,大逆恶缘人间极少。
听过有打母亲的,没出家那会儿,在家里有远方的亲戚在农村的,儿子娶了媳妇就忘了,老妈妈可能有时候会唠叨一些,过日子觉得不俭省之类的,一下子就生气了,拿扁担夫妻两个就把妈给打了一顿。这些非常惨痛,这些果报是特别容易遭现报的。后来果不其然,出家以后,有一次回去的时候,她媳妇很年轻,四十岁大概还不到,中风中的半拉身子就动不了,这是遭的现报。
敢打自己的亲娘,打都没有打,何况去杀呢?这个也不一定,或许都可能干过,也许就在今生此世。杀母一段我们可以觉得说很苦,殊不知如果我们今生此世但犯杀业,就很可能杀过去父母,而且罪加一等什么呢?未来诸佛。
首先,如果你犯过杀业,为饱口福杀畜牲,必然是跟你有缘,六道轮回中没缘见不着,生生世世大家打交道的。上一次讲到在和住,觉得这个在是临时的,住在根本法界。我们在六道里也不是在吗?在一下,在一生一世,人来这一生一世也是在。六道轮回中,有时候去清明时节忆念一下父母亲属,很孝心地去祭扫一下的时候,或者给他修了个大坟,立了个大碑,谁能够想到或许他已经在哪一道了?或许已经这辈子又成了一道;已经被我们杀过几回,吃了几次也保不定的。
轮回之中你觉得不可能,万一有此情形呢?而且确实如此的,因为恩重了仇也深。阿阇世王他们一家三口轮轮回回,国王的传承中有五代就由为这个缘起,五代传承都是儿子杀父亲。儿子把父亲杀了,他继承了王位,万一父亲回过头来又给他做儿子,带着这一念的不舍和怨恨,不知道。所以说,在轮回中善恶交替,不可思议。多深思,多熟虑,自然而然就会戒杀。有时候我们放生,其实戒杀在放生之前,戒杀才是真放生。
原标题:看完这8戒你还敢吃肉吗?细思极恐丨《观经》1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