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4课丨本来要杀母的太子为何放下了屠刀?

第14课丨本来要杀母的太子为何放下了屠刀?

- 本来要杀母的太子,为什么放下了屠刀? -

  序分里都是演绎的情节,往下看,出现了转机: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个时候由于阿阇世王这件事做得太过了,引发两位大臣开始逼宫了。这算是逼宫吧?因缘有顺有逆,大概是韦提希和国王今生、或者过去世对这两个大臣有恩,这个时候因果现前了。这两位大臣本来是辅佐治国的,立朝纲纪的,希望能够把这个治理好,一定要正能量,结果他看见国王亲自行此逆行,直言进谏,犯上了。

  月光,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是比喻他的聪明多智,好比月亮一样很有智慧。第二位耆婆呢?耆婆是汉译为固活,就是能活,特别能活。为什么有这个意思呢?他在过去世的时候是精于医道,作医生的,老去救他人的命,所以感了他这辈子降生的时候,手里面一边拿着个药囊,一边拿着针筒,带着这两样东西出生的。

  而且他是庵罗女生的儿子,也就是阿阇世王同父异母的兄弟,等于阿阇世王是太子,是嫡出的,耆婆是庶出的,旁出的,是这么一个关系,就等于亲兄弟了。这两位大臣比较重要,所以他跟唐朝的魏征一样给他进谏了。但是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臣子们听说《毗陀论经》,古印度有一种论典叫《四韦陀典》,相当于中国的《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一类的书籍。

  古人说话一定要广引经论,有根有据,中国古代说引经据典,如果言不关典,君子所愧,就是你讲话没有根据,这作为一个君子来说是值得惭愧的。书里有记载,旷劫以来有一些恶国王,为贪图国位把他的亲爸给杀了,这也是真不少,比中国的还多,看到有一万八千。

  但是这些书里从来没有记载过亲自杀母的事例,言外之意就是你这样太过分了,看不下去了。看来印度古代亦是如此,中国的古代更注重孝道,《地藏经》里也一样。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天下?就是以孝道做榜样。有时候我们去看京剧,常有写忠义孝廉的匾额,一方面考察你的政绩,另一方面就是你对父母亲的态度,看你能不能作个好官。

  古代的礼节有五种,祭奠,就是祭祖的礼节是摆在第一位的;而且国君,就是皇帝,他什么的礼节都可以不方便了派人去顶替,唯有这个祭奠礼不能够,一定要他亲自主持。而且在祭奠祖先的时候,还要先斋戒三天,把一切事情放下,放在一边,这三天里有人照顾他送饭,他在那儿什么也不干,就是想他的祖宗。

  就跟修念佛三昧一样,在那儿什么也不想,三天内想被祭奠的这个人。如果想起来,这也是一种感应。恭敬心,心恭敬到极致,就会产生作用的。所以他就对阿阇世王说,你今天干的这个事情污刹利种。

  刹利种是印度的四种种姓,古印度非常严格地分四种种姓,就是他们的出身,到现在还极其讲究。最高的一层叫婆罗门地藏菩萨过去有一世不是婆罗门女,婆罗门是主持宗教仪式的,这是最高层。其次就是皇族贵族,叫刹帝利。再次,吠舍,就是商人,做生意的。最次的叫做首陀罗,也就是这里讲到的旃陀罗。如果谁跟他们说句话,有可能就把他的舌头给割掉了,嫌脏。

  种族根深蒂固,所以这里讲到,你这样大逆不道,污刹利种,你这样的话就等于你和旃陀罗差不多了,我们不与你为伍,我等不宜复住于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位大臣就想退了,因为他们臣不忍闻。明明是他们亲眼见到,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不忍闻呢?

  宫廷政变将来一定会流传出去的。自从有国以来,虽有刑罚,都不去加女人,对女人是网开一面的,你现在亲自把老妈给杀了,害怕出去使人闻,说我们辅佐的大臣不是贤臣,所以才辅佐出来一个恶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说臣不忍闻,不忍被别人闻。

  所以以手按剑,却行而退。真的很生动,为什么还要手按着剑?因为一般我们生气以后扭头就走,甩个膀子就走,还以手按剑,却退就是退着走,就害怕阿阇世忠言逆耳,他不但害母之心起了,万一嗔心不除,连他们两个也给杀了怎么办?所以你看这个很有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阿阇世就惊恐惶怖,告耆婆言,说汝不为我耶?你看他不说月光,为什么?月光离的远,这个是他的异母同胞的亲兄弟,他就就着他说,首先他向亲兄弟求救,你都不为我了吗?我这国家你也不保了?为什么?皇帝最怕的就是众叛亲离,下面的人走掉了,那你国王还能当吗?古人说到,家有衰祸,非亲不救。中国人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他说汝为我弟,意思说你不为我,就是月光跟你还不一样,月光是外人,连你都不为我了,那怎么行呢?这个时候,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就是你不要这样,实际上回答的是,你想让我继续为相,条件就是你不能杀母,这还是你自己的母,不是我的母。

  在这种情况下,事态的发展又有所转机了,法表的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但是他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还是把她给关起来了。

  这里的第一个法,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就是这里生了悔心了。这也是修行的第一步,要有惭愧、忏悔心。因为我们都讲忏悔,都知道佛门说往昔所造诸恶业。什么叫忏,什么叫悔呢?

  忏是印度话,叫做忏摩,翻译成汉语叫做请恕,请忍。请恕就是请你宽恕我犯的罪,这叫做忏。在这个层面就是想把我犯的罪说出来的层面,这是忏。悔就是中国的话,在《百法明门论》里有一个词叫做恶作,就是厌恶自己所作。对自己所作生起厌恶心,厌恶自己先前的过失,叫做恶作,这是悔。合起来讲,身业就是忏谢,意业就是悔责,内心生起了,然后去顶礼膜拜。

  向着善法,善法我们一般叫做白法,向善叫做忏;舍恶,舍黑,黑法,黑业又叫做恶业,舍恶叫做悔,忏是求来,将来我改的好好的,悔是改往,过去的我决定不干了。所以忏和悔是同时的,有的时候我们犯了过失只忏不悔,老觉得自己不对,再怎么不对他不改,下次依然如故。这就不是真忏悔。

  阿阇世不杀了,说明生了忏悔心。真正在佛门里一般忏悔也分三种,有一种叫做取相忏,就是以惭愧心去磕头,不断地磕,不断地忏,忏的能见佛菩萨的好相,就是供的佛像,一定会现瑞相,或者做梦,或者见殊胜的瑞相,这个时候说明忏悔清净了,这叫做取相忏。

  还有一种在作法忏,就是在僧团里面,比如僧团的初一,十五,乃至七月十五叫佛欢喜日,就是僧自恣日。在安居的时候,我有什么过失要当着大众陈露出来。如果从世间,又民主又破我执,又修六和敬。因为一个清净的僧团,如果有人稍微起毁犯过失等等,他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来,大家都随喜赞叹他,他也不会觉得丢人,而且是一种勇气。而且在这个期间谁来了都一样,公平的靠大众来裁决。这就叫羯摩法,羯摩在汉语就是作法的意思。

  再一个叫无生忏,无生忏就是修第一义谛,观罪性无生,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等等都属于忏悔。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成就行逆恶因缘,而且生了忏悔,但他并不是一下子全好了,还有余毒在,所以就让母亲不自由,锁在深宫了。

  再往下看: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这时候轮到韦提希了,她被囚禁起来的时候,唯有念念怀忧。她就不行了,没有人给她送饭,也听闻不到佛法,自然身心憔悴,愁忧指的是心,憔悴指的是身体,身心俱不自在,这个时候才也想起念佛来了。

  都是被逼到绝境上,想起了念佛,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这里很忧愁,首先是国王被禁了,没有人送饭了,他要死了;接着自己被囚禁了,没有办法再见如来的弟子听法,也是死路一条。遥向耆阇崛山,从这段开始,又在修感应道交的净土法门

  说完以后控制不住地涕泪悲怜,王没有被囚禁的时候,韦提希跟国王亲自见佛,或者佛让弟子来受王请。现在她跟王都被困了没有办法,讲到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就是以前的话,只要去请,一定至少佛会派弟子来应供,现在没有办法了。

  再一个,王被囚禁以来,每次都蒙世尊遣阿难来慰问她,但是现在她自己也被囚禁起来了,希望佛的威德深重,结果她又是女众,心想可能不敢烦劳佛亲自来,只要派弟子就可以了,所以这里还是说恒遣阿难来慰问我。现在我这么忧愁,世尊的威德深重,虽然我见不到您,愿遣目犍连和阿难来与我相见,祈请。

  说完以后: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多殊胜的感应,这都是现前之事,曾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就在灵鹫山和摩羯陀国的王宫里,这个时候刚把话说完,一边哭一边顶礼世尊,未举头顷,就是头磕下去,还没有抬起来佛就知道了。

  知道了以后,马上就遣大目犍连和阿难从空而来,佛自己是从耆阇崛山没,从王宫出的,这叫做如意通,知道韦提希心之所念,是他心通,这里没那里出叫做如意通。

  一般的经典,一开始都是平铺直叙,要么是有个人出了什么事,要么是出来一个人起立,右绕佛然后顶礼佛足而启问等等。然后佛开始尔时佛告怎么怎么样。唯有这一部,经典的序分非常超然的,不是从空中来的,就是运用神变。派目犍连、阿难是显神足通,他自己是用的如意通。

  这就说明这个法门,这部经典的缘起很超然。但是要注意到一个差别相,父王受禁的时候佛没有亲自来,为什么韦提希受禁了佛就亲自来了?为什么呢?阿阇世王跟提婆达多想谋害老国王,这是一场宫廷政变。如果佛亲自去的话,跟老国王打交道的话害怕阿阇世说,你这个佛跟他父王之间有相通,导致他再怒发冲冠,就会开始灭佛、灭法、灭僧了。

  所以这是一个方便,而且有可能把老国王更早地给杀了,所以他不去。但是夫人她不参与政,来也无妨,这是第一点。再一点弘法利生还要依照着国王来,法依国主,不依国王弘不了法。这个时候说实在的,频婆娑罗王他的死是定业的。后来阿阇世王改悔了以后,打算把他放掉,结果走到囚禁那儿的时候,他一听他儿子的声音脚步过来了,连气带吓就给弄死了,因为他前辈子把人家给逼死了。

  所以佛观到这个,频婆娑罗如果死了定业的话,一定是阿阇世王继位。如果他生气了不让佛法流传了,依不了国主,法事就弘传不了,所以都有方便善巧以大局为重。最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还有看不到的是他们这两个人,两次请法的层次不一样,为什么?频婆娑罗王只要授记闻法就可以了,但是后面我们就知道了,韦提希提出的要往生无忧恼处。是由这个线索给牵出来的,净土法门必须是佛亲自去给开示,其他人没有这个水平,净土之教化,非佛开不了,传不了。

  每一步,步步为营都有表法,都有密义。所以绝不是一个小事因缘,下面又是一个华彩的乐章: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跟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是步调一致的,就这么个情形,左右观音菩萨、大势至,所有的清净海众,普雨天华,持用供养。这里指的释梵护世诸天,释就是指的帝释天,也就是释提桓因,我们说的玉皇大帝;梵指的是色界的天主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的天主,他是色界天的最高一层主人,色界天主,叫做梵。唱四大天王的时候,都会说护世四王,护世指的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这是指的护世;诸天就是指的色界和欲界的诸天天人,所有的这些都在虚空中跟着来了。

  为什么?他们知道马上要开宣大法了。一看到这个相,这个缘起,世尊亲赴王宫对韦提希,就知道要开宣大法了,赶紧来听。所以这一段体现出个人生死个人了,无肯代受。虽然亲为夫妇,可是你自己负债含冤,没有办法替代解决这个问题,各念各的佛。频婆娑罗在他那儿念,遥礼世尊,韦提希在这儿她自己念佛,一世恩爱。佛亲自现前,她是也是功德非常大的,在经典里面讲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唯除诸佛菩萨罗汉,堪令出离。

  只有佛、菩萨、罗汉来救度的时候,业能够给拔出来。《楞伽经》里讲到:若有实造五逆罪者,唯除觉了自心,遇善知识,方证解脱觉了自心,频婆娑罗和韦提希觉了了,在逆境中慢慢地开始反思。《楞严经》里也讲到杀彼命者,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就是说你杀彼,犯了杀业,杀了人家的命,除了自己修奢摩他,就是入了大禅定了,或者佛出世来救你,就这两种,其他的没有办法。

原标题:这部佛经,竟然记载了史上最荒诞的宫斗剧丨《观经》1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