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5课丨菩萨们弑父杀母的大戏暗藏玄机

第15课丨菩萨们弑父杀母的大戏暗藏玄机

- 菩萨们的戏剧,我们的世理 -

  引发因缘到事态的发展,乃至遥礼世尊,佛现前放光现瑞。虽然讲了这么一段,看到情节的发展跟讲故事一样,但是能从中知道几个:第一,要有观苦的智慧,诸佛都是以人的八苦为师而成就的。我们学修佛法,一定要领悟到世间之苦,根本上是苦的。没有苦你生不起出离心,这么一场宫廷政变,老王和新王的前生后世,提婆达多跟佛的恩怨情仇都在其中,分段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全镶嵌进去。

  折指太子是阿阇世王生下来就从一百尺的高楼给咚地给掉下来,没摔死。生的时候就遭此磨难,折了一个指头这叫生苦。而老王被新王给囚禁,为什么囚禁?要是频婆娑罗王年轻的时候,阿阇世还一点点的时候他有这个本事吗?为什么?老了,慢慢年老体迈,大臣们也势利得很,看见你大势已去,他不帮你说话,把他关进去没人理他,所以这叫老苦。

  生苦、老苦,在七重冷宫中囚禁,没有吃、没有喝。韦提希又被囚禁起来忧愁憔悴,这是病苦,色身会生病,阿阇世的前世本在山中还不该死,就把他给逼死了。老国王夫妇今生今世,随时都被儿子有可能被弄死,这就叫死苦。

  生老病死就镶嵌在这个故事中了,爱别离,夫妻两人各被囚禁不能相见,各自苦恼各自的,爱别离。过去的冤家前世的仇人投入到宫中来跟他作父子,怨憎会。提婆达多生生世世跟佛在一起,怨憎会,而且调达为什么要教唆阿阇世王,调达恶友教唆阿阇世王杀他的父王为什么?他想当佛,当不了,想替代佛他做不到,求不得,作新佛作不成。

  所有的分段八苦总归一句话,娑婆之苦不在频婆娑罗,不在韦提希,不在阿阇世,不在提婆达多,而在于无尽的轮回中一生一世,就这样没完没了,这就叫苦。能够观到这个智慧,这叫做观苦智慧。

  观苦的智慧,首先学习净土法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苦,业力、轮回构成了全部的内容,不但这辈子苦,生生世世苦。阿阇世王跟他的父亲母亲,一生一世连续五代他们家的宫廷里边全是儿子把爹给杀了。最后国家的国民看不下去了,说国君宫廷里边天天除了儿子杀老子还有什么本事?

  最后民众起义来把他们家全杀了,这就是苦。只有苦生起来的时候才能生出世之心。频婆娑罗王听佛法?多虔诚的居士,平常不把佛迎到宫里面来应供吗?平常不说,佛给我多加持我,多么福报,我这辈子好好学佛修行,谁不会说这些话。

  为什么直到被他儿子关起来的时候,才想起受八关戒斋,种出世正因呢?就是你的出离心,想了生死不在这种苦的绝境下,就生不起来。斋戒设的多妙,给他受八戒,为什么不受五戒或者菩萨戒呢?这个时候才生起了出世的,为在家人种出世的种子,这里面有密义,就是净土教法以意识到苦,发出离心为根本,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逆境才能精进,一切的功德都要以精进而成就。频婆娑罗王当时,是佛有名的护法,既然应供,他为什么不精进呢?肯定平常修行都是半吊子。

  贫穷布施难,富贵修道难。富有四海,国王当的这么顺畅,谁会想着好好用功?这会儿设想如果你是国王,天天这么多人侍奉,用不起来,唯有他的亲生儿子要杀他的时候,境界现前了,无可奈何才每天去闻法受戒,精进用功,日日如是,说明这样才叫做精进。对于韦提希而言也是一样的,一个女人这多大的不幸,遭了这么大的变故。

  说句平常的话,肯定也是跟着她的国王,哪能谈得上出离修行用功,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绝境,才开始觉得想起佛来了。而且,深刻体会着生死可畏,世间无常。到了这个地步,就说明她在此前未必有佛法的真实受用。现在很多的时候是泛泛地受用,很可能在气场里受用,一会儿就不受用了。或者那股劲来的时候能够受用,一旦烦恼现前就不受用了。就始终拧不过来转不了,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定力

  所以这种境界现前,经里的深义好像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不到绝处不想解脱不想往生,还不是说自己经历了或者看见了,一定要亲临到自己身上才行。韦提希在老国王被禁的时候,她还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可怜她的国王每天去,以身上涂了酥蜜去给他喂,然后佛来给他讲法,她在旁边看这国王能养活就行了,她还考虑不到自己。只有自己被囚禁了,到这种地步的时候才想起本师释迦牟尼佛。她自己被囚禁了才想起来,夫君囚禁在那儿她还没想起来。

  人多么的刚强难化,古人讲,这才叫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现在到了黄河都不死心,印光法师有过开示,原话是不到黄泉不死心,因为难听后来才改成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其实就是不到黄泉不死心,死相现了,到了黄泉了,到了奈何桥你的心才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她才能想起来,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所以自己去读诵经典,或者说看一切的书,一定要知道从什么处去着眼、着手、着心。

  像我们学习这样的经典,就是起伏跌荡,至少它是文义上的,就像话剧剧本一样。可是一定要从这着眼才能真实受用,为什么?就是看到这些苦它是真实不虚的,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谁都不在局外。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激荡着我们的出离之心,要跟自己的心行发生关联,不是在这儿端坐,身为局外之人一样,这是我们现在很容易局外之人得不到真实受用。

  有时候讲经说法,包括我这么多年在佛学院泡着,其实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谈玄说妙说这些义理,我觉得佛法的核心就是要你要有真正的信仰,全身心的信仰,二就是要你有出离,第三你老老实实地去体验这个法门,这是核心,绕开这个脉络,你说我们现在学佛,你是去考证?还是去研究?还是去学术?

  很多时候把三藏十二部翻遍了,你今天在这儿引用一段,明天在那儿引用一段,这个考证一下,推比一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下,说来说去,羊皮上刮风,自己在那儿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你说有什么用?

  所以学习经教,我觉得自己讲经也是从信念入手,自己的个人意见才能得真实受用。把这里边的经典去做科判,可是我们学的时候始终咬在那个层面,很多时候我们会咬在那个层面。去借一些名词,法相,从佛学素养来讲应该了解一下,但是不要去抠那些东西,真的没用。只有在信仰建立了,修证上去探讨,这个时候才能够从出离感应上去沟通。

  韦提希都在这样的时候才生起出离心,可以说明她没有真实受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受用了,一头磕下去,起来佛就来了。你的心没有诚敬,虔诚的感,佛也不会如此应。释迦牟尼佛现在常在灵山法界,我们也可以想,为什么来不了?就是感应度不够,不明朗,不清晰,福德业力现前不了。

  智者大师在读经的时候,还见到灵山法会,还没有散。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一段,都是从她真正的出离心调出来了,我们曾经也有过好的感觉,也有过殊胜的意念。可是就是很难保持,所以想方设法要去长养,逼迫着自己。这是第二点,就是说逆境好精进。

  第三点,讲到净土教门的涉及广大,很巧妙地镶嵌,出场者就是当机者。序分里的出场者,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什么叫当机者?就是该修这个法门了,这个法门跟他有缘,他应该听进去,应该好好去如说修行,这就叫做当机者。这个经讲这个法的当机者,这里边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全成配角。顶多在佛在要来的时候,他们提前或者佛来不了了派他,都成了配角,他们都是阿罗汉是圣者。

  为什么都成了配角了呢?配合佛来度化的,而频婆娑罗王、韦提希,这是烦恼子,就是烦恼具足的凡夫。是净土法门的正机,说明净土法门对生死之内的凡夫所说的,这里边还有一个机就是阿阇世王,五逆重罪造下了,他开始讲这个法门。

  所以净土法门的涉及有多广,在后面讲到了五逆重罪的法做下了临终悔都可以往生,这不是阿阇世就是,他也在这里也是一个当机者。这部经典正对讲的这部宝典的根性就是对凡夫的。频婆娑罗王是凡夫,阿阇世王是凡夫,这个韦提希全是凡夫。

  这凡夫也就罢了,五逆十恶的阿阇世王后来他通过佛陀教化也生起悔心,而且到文殊菩萨面前还去忏悔。他当时说,看到他修成就了以后,看到他要堕地狱了,很惭愧就去文殊菩萨去忏悔,后来这一世舍报了以后,当下就生到地狱,生进去就出来。因为他的忏悔心,生进去就出来了,说明净土法门这种广大,连这样的人都不离不弃,不会舍弃。这都有密义,要表法的,这是第三点说明净土广大,涉及广大。

  再一个净土的法门,我们要掌握它的修法诀窍重在三业,身口意感应。就是用心去感,让佛用心去应,曾跟一个北大的教授聊天,他说的一个话我就特别相应,他说我们只相信推理不相信直觉,直觉就是感应,就是天生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念,佛就来,相互能作用,法尔具此功德,法尔具此神威。就是法界的所有的运动状态就是这么一套路,在这个套路里这是最真实的套路,你在上面左摇右摆,上加下添,就给他干扰了。所有的认知,所有的推比,所有的研究都是干扰,那才叫真正的干扰,干扰我们的纯真感应。所以有时候我们学习佛法,因为经典论著的惯用的佛学术语听多了,他就觉得是不是有点僵化,或者这种玄妙化、神秘化。

  你换一种说法还是这个道理,感应,直觉,所以念佛忆佛法门一开始就有实践,已经成功了,就在这部经典中,频婆娑罗王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即感通应至了,这是他身口意感的。

  包括目犍连知道了,就来了,特别是韦提希这里,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佛在灵鹫山知道她起心动念,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完全知道我们现在的信愿之心,一定要摆顺理清,感应是当下的,不是将来的。

  当下现行,世尊马上就从灵鹫山没,从王宫出。每部经典都是我们去那儿听,去法会现场去闻,这个是佛自己来的,这就表了临终将来接引的只有净土一门,其他经里面没有这么好事,为什么他主动前来的?为什么韦提希被囚禁了呀,那身为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来讲,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现在被三界的烦恼,贪嗔痴所囚禁了呀,是不是这样呀?

  所以在这些法义上,我们现前就看,被囚禁在此处,每天我们都是赴死之人,日日赴死,自己的能力没办法见佛,这时候佛就从灵山没,从王宫出,来接引,接引的场景还是如此,所以我想,我们学习经文要在这些关口上去入,因为对于这个信仰来讲太重要了。特别是对净土法门这个信,高难度、高密度、纯粹性的要求,真的要信的,就是确实跟个傻子一样,这样纯正地去信。

  越到傻的时候,他的直觉越强烈,祖师们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研修经教,经教里面不这么讲,只有这部经典里这样的缘起。所以从本经的缘起,我们就要这样来学习,这样来思维,这也叫做正思维,正领纳。

  第一个囚禁父的因缘,第二个囚禁母的因缘,恰恰是正因为这两个因缘,才使佛来讲这部经典,我们反观一下,就此而言,频婆娑罗王、韦提希,特别是阿阇世可以说是这部经典的请问者,他不干这事,这佛还不能说这法,所以因他佛才讲的这部经典。

  刚才讲到阿阇世当时在文殊菩萨忏悔,得了一个柔顺忍,命终的时候他本来要入宾吒罗地狱了,入了就出来了,马上生到他方佛土去了,还证到无生法忍,这就是阿阇世干的,将来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他还要来我们这个世界辅佐弘化叫不动菩萨,阿阇世。在弥勒菩萨的教法里叫不动菩萨,将来作佛叫做净界如来。

  说明这三个人,都是大权显现的。大权示现的,就是演了这么一场宫廷政变的戏。主伴互为,唯资大法,该演主角演主角,该演配角演配角,该演正面演正面,该演反面演反面,就是为了演戏给大家看一看。我们不要以为他们演戏我们也跟着戏,你要当观众,不是让你当角色,观众就要当这个戏当真了看,太苦了。

  如果不是老国王,对谁去犯逆罪,只有犯上杀父,才能称之为逆罪,就没有作逆之人了。如果韦提希不给老国王去送饭,送葡萄浆,她也不会被囚禁,特别是阿阇世王他不做逆罪,就不会感到佛来说这个经的缘由。从这点说,如果他不行这个逆罪,韦提希一定会对儿子无边的贪爱,也不可能去求见佛僧,欣求净土。这一家三口共同起问,这部宝典才是最深的密义。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是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

  所以重重无尽的因缘果报,善恶相交,隐显旁正,因果或胜或陋,不可思议。咱们只能就着凡夫眼,看到老夫妇摊上这一档子事了,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若是好事,哪有杀亲爹亲妈的;若是坏事,他不杀这个法就没办法。为什么在菩萨里边,真正修行起来,一地都不知道二地怎么举手下足,根本就不知道,猜不准,境界不同。

  所以更感谢提婆达多善知识,就是他点的这个火,点火索是他给点起来的。所以我们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在《法华经》里说感恩提婆达多善知识。

  这么一桩好事,这么一个超级法门,因他而起,为他而说,所以恶行引善法,真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具足恒河沙功德之相,到底是善相还是恶相呢?不知道。就着凡夫而论,用恶事来修善法,这就是这部经典的缘起。

原标题:菩萨演了一出弑父杀母的大戏,其中暗藏玄机……丨《观经》1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