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因缘到事态的发展,乃至遥礼世尊,佛现前放光现瑞。虽然讲了这么一段,看到情节的发展跟讲故事一样,但是能从中知道几个:第一,要有观苦的智慧,诸佛都是以人的八苦为师而成就的。我们学修佛法,一定要领悟到世间之苦,根本上是苦的。没有苦你生不起出离心,这么一场宫廷政变,老王和新王的前生后世,提婆达多跟佛的恩怨情仇都在其中,分段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全镶嵌进去。
折指太子是阿阇世王生下来就从一百尺的高楼给咚地给掉下来,没摔死。生的时候就遭此磨难,折了一个指头这叫生苦。而老王被新王给囚禁,为什么囚禁?要是频婆娑罗王年轻的时候,阿阇世还一点点的时候他有这个本事吗?为什么?老了,慢慢年老体迈,大臣们也势利得很,看见你大势已去,他不帮你说话,把他关进去没人理他,所以这叫老苦。
生苦、老苦,在七重冷宫中囚禁,没有吃、没有喝。韦提希又被囚禁起来忧愁憔悴,这是病苦,色身会生病,阿阇世的前世本在山中还不该死,就把他给逼死了。老国王夫妇今生今世,随时都被儿子有可能被弄死,这就叫死苦。
生老病死就镶嵌在这个故事中了,爱别离,夫妻两人各被囚禁不能相见,各自苦恼各自的,爱别离。过去的冤家前世的仇人投入到宫中来跟他作父子,怨憎会。提婆达多生生世世跟佛在一起,怨憎会,而且调达为什么要教唆阿阇世王,调达恶友教唆阿阇世王杀他的父王为什么?他想当佛,当不了,想替代佛他做不到,求不得,作新佛作不成。
所有的分段八苦总归一句话,娑婆之苦不在频婆娑罗,不在韦提希,不在阿阇世,不在提婆达多,而在于无尽的轮回中一生一世,就这样没完没了,这就叫苦。能够观到这个智慧,这叫做观苦智慧。
观苦的智慧,首先学习净土法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苦,业力、轮回构成了全部的内容,不但这辈子苦,生生世世苦。阿阇世王跟他的父亲母亲,一生一世连续五代他们家的宫廷里边全是儿子把爹给杀了。最后国家的国民看不下去了,说国君宫廷里边天天除了儿子杀老子还有什么本事?
最后民众起义来把他们家全杀了,这就是苦。只有苦生起来的时候才能生出世之心。频婆娑罗王听佛法?多虔诚的居士,平常不把佛迎到宫里面来应供吗?平常不说,佛给我多加持我,多么福报,我这辈子好好学佛修行,谁不会说这些话。
为什么直到被他儿子关起来的时候,才想起受八关戒斋,种出世正因呢?就是你的出离心,想了生死不在这种苦的绝境下,就生不起来。斋戒设的多妙,给他受八戒,为什么不受五戒或者菩萨戒呢?这个时候才生起了出世的,为在家人种出世的种子,这里面有密义,就是净土教法以意识到苦,发出离心为根本,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逆境才能精进,一切的功德都要以精进而成就。频婆娑罗王当时,是佛有名的护法,既然应供,他为什么不精进呢?肯定平常修行都是半吊子。
贫穷布施难,富贵修道难。富有四海,国王当的这么顺畅,谁会想着好好用功?这会儿设想如果你是国王,天天这么多人侍奉,用不起来,唯有他的亲生儿子要杀他的时候,境界现前了,无可奈何才每天去闻法受戒,精进用功,日日如是,说明这样才叫做精进。对于韦提希而言也是一样的,一个女人这多大的不幸,遭了这么大的变故。
说句平常的话,肯定也是跟着她的国王,哪能谈得上出离修行用功,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绝境,才开始觉得想起佛来了。而且,深刻体会着生死可畏,世间无常。到了这个地步,就说明她在此前未必有佛法的真实受用。现在很多的时候是泛泛地受用,很可能在气场里受用,一会儿就不受用了。或者那股劲来的时候能够受用,一旦烦恼现前就不受用了。就始终拧不过来转不了,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定力。
所以这种境界现前,经里的深义好像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不到绝处不想解脱不想往生,还不是说自己经历了或者看见了,一定要亲临到自己身上才行。韦提希在老国王被禁的时候,她还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可怜她的国王每天去,以身上涂了酥蜜去给他喂,然后佛来给他讲法,她在旁边看这国王能养活就行了,她还考虑不到自己。只有自己被囚禁了,到这种地步的时候才想起本师释迦牟尼佛。她自己被囚禁了才想起来,夫君囚禁在那儿她还没想起来。
人多么的刚强难化,古人讲,这才叫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现在到了黄河都不死心,印光法师有过开示,原话是不到黄泉不死心,因为难听后来才改成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其实就是不到黄泉不死心,死相现了,到了黄泉了,到了奈何桥你的心才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她才能想起来,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所以自己去读诵经典,或者说看一切的书,一定要知道从什么处去着眼、着手、着心。
像我们学习这样的经典,就是起伏跌荡,至少它是文义上的,就像话剧剧本一样。可是一定要从这着眼才能真实受用,为什么?就是看到这些苦它是真实不虚的,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谁都不在局外。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激荡着我们的出离之心,要跟自己的心行发生关联,不是在这儿端坐,身为局外之人一样,这是我们现在很容易局外之人得不到真实受用。
有时候讲经说法,包括我这么多年在佛学院泡着,其实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谈玄说妙说这些义理,我觉得佛法的核心就是要你要有真正的信仰,全身心的信仰,二就是要你有出离,第三你老老实实地去体验这个法门,这是核心,绕开这个脉络,你说我们现在学佛,你是去考证?还是去研究?还是去学术?
很多时候把三藏十二部翻遍了,你今天在这儿引用一段,明天在那儿引用一段,这个考证一下,推比一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下,说来说去,羊皮上刮风,自己在那儿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你说有什么用?
所以学习经教,我觉得自己讲经也是从信念入手,自己的个人意见才能得真实受用。把这里边的经典去做科判,可是我们学的时候始终咬在那个层面,很多时候我们会咬在那个层面。去借一些名词,法相,从佛学素养来讲应该了解一下,但是不要去抠那些东西,真的没用。只有在信仰建立了,修证上去探讨,这个时候才能够从出离感应上去沟通。
韦提希都在这样的时候才生起出离心,可以说明她没有真实受用,这个时候才真正地受用了,一头磕下去,起来佛就来了。你的心没有诚敬,虔诚的感,佛也不会如此应。释迦牟尼佛现在常在灵山法界,我们也可以想,为什么来不了?就是感应度不够,不明朗,不清晰,福德业力现前不了。
智者大师在读经的时候,还见到灵山法会,还没有散。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一段,都是从她真正的出离心调出来了,我们曾经也有过好的感觉,也有过殊胜的意念。可是就是很难保持,所以想方设法要去长养,逼迫着自己。这是第二点,就是说逆境好精进。
第三点,讲到净土教门的涉及广大,很巧妙地镶嵌,出场者就是当机者。序分里的出场者,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什么叫当机者?就是该修这个法门了,这个法门跟他有缘,他应该听进去,应该好好去如说修行,这就叫做当机者。这个经讲这个法的当机者,这里边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全成配角。顶多在佛在要来的时候,他们提前或者佛来不了了派他,都成了配角,他们都是阿罗汉是圣者。
为什么都成了配角了呢?配合佛来度化的,而频婆娑罗王、韦提希,这是烦恼子,就是烦恼具足的凡夫。是净土法门的正机,说明净土法门对生死之内的凡夫所说的,这里边还有一个机就是阿阇世王,五逆重罪造下了,他开始讲这个法门。
所以净土法门的涉及有多广,在后面讲到了五逆重罪的法做下了临终悔都可以往生,这不是阿阇世就是,他也在这里也是一个当机者。这部经典正对讲的这部宝典的根性就是对凡夫的。频婆娑罗王是凡夫,阿阇世王是凡夫,这个韦提希全是凡夫。
这凡夫也就罢了,五逆十恶的阿阇世王后来他通过佛陀的教化也生起悔心,而且到文殊菩萨面前还去忏悔。他当时说,看到他修成就了以后,看到他要堕地狱了,很惭愧就去文殊菩萨去忏悔,后来这一世舍报了以后,当下就生到地狱,生进去就出来。因为他的忏悔心,生进去就出来了,说明净土法门这种广大,连这样的人都不离不弃,不会舍弃。这都有密义,要表法的,这是第三点说明净土广大,涉及广大。
再一个净土的法门,我们要掌握它的修法诀窍重在三业,身口意感应。就是用心去感,让佛用心去应,曾跟一个北大的教授聊天,他说的一个话我就特别相应,他说我们只相信推理不相信直觉,直觉就是感应,就是天生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念,佛就来,相互能作用,法尔具此功德,法尔具此神威。就是法界的所有的运动状态就是这么一套路,在这个套路里这是最真实的套路,你在上面左摇右摆,上加下添,就给他干扰了。所有的认知,所有的推比,所有的研究都是干扰,那才叫真正的干扰,干扰我们的纯真感应。所以有时候我们学习佛法,因为经典论著的惯用的佛学术语听多了,他就觉得是不是有点僵化,或者这种玄妙化、神秘化。
你换一种说法还是这个道理,感应,直觉,所以念佛忆佛法门一开始就有实践,已经成功了,就在这部经典中,频婆娑罗王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即感通应至了,这是他身口意感的。
包括目犍连知道了,就来了,特别是韦提希这里,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佛在灵鹫山知道她起心动念,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完全知道我们现在的信愿之心,一定要摆顺理清,感应是当下的,不是将来的。
当下现行,世尊马上就从灵鹫山没,从王宫出。每部经典都是我们去那儿听,去法会现场去闻,这个是佛自己来的,这就表了临终将来接引的只有净土一门,其他经里面没有这么好事,为什么他主动前来的?为什么韦提希被囚禁了呀,那身为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来讲,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现在被三界的烦恼,贪嗔痴所囚禁了呀,是不是这样呀?
所以在这些法义上,我们现前就看,被囚禁在此处,每天我们都是赴死之人,日日赴死,自己的能力没办法见佛,这时候佛就从灵山没,从王宫出,来接引,接引的场景还是如此,所以我想,我们学习经文要在这些关口上去入,因为对于这个信仰来讲太重要了。特别是对净土法门这个信,高难度、高密度、纯粹性的要求,真的要信的,就是确实跟个傻子一样,这样纯正地去信。
越到傻的时候,他的直觉越强烈,祖师们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研修经教,经教里面不这么讲,只有这部经典里这样的缘起。所以从本经的缘起,我们就要这样来学习,这样来思维,这也叫做正思维,正领纳。
第一个囚禁父的因缘,第二个囚禁母的因缘,恰恰是正因为这两个因缘,才使佛来讲这部经典,我们反观一下,就此而言,频婆娑罗王、韦提希,特别是阿阇世可以说是这部经典的请问者,他不干这事,这佛还不能说这法,所以因他佛才讲的这部经典。
刚才讲到阿阇世当时在文殊菩萨忏悔,得了一个柔顺忍,命终的时候他本来要入宾吒罗地狱了,入了就出来了,马上生到他方佛土去了,还证到无生法忍,这就是阿阇世干的,将来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他还要来我们这个世界辅佐弘化叫不动菩萨,阿阇世。在弥勒菩萨的教法里叫不动菩萨,将来作佛叫做净界如来。
说明这三个人,都是大权显现的。大权示现的,就是演了这么一场宫廷政变的戏。主伴互为,唯资大法,该演主角演主角,该演配角演配角,该演正面演正面,该演反面演反面,就是为了演戏给大家看一看。我们不要以为他们演戏我们也跟着戏,你要当观众,不是让你当角色,观众就要当这个戏当真了看,太苦了。
如果不是老国王,对谁去犯逆罪,只有犯上杀父,才能称之为逆罪,就没有作逆之人了。如果韦提希不给老国王去送饭,送葡萄浆,她也不会被囚禁,特别是阿阇世王他不做逆罪,就不会感到佛来说这个经的缘由。从这点说,如果他不行这个逆罪,韦提希一定会对儿子无边的贪爱,也不可能去求见佛僧,欣求净土。这一家三口共同起问,这部宝典才是最深的密义。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是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
所以重重无尽的因缘果报,善恶相交,隐显旁正,因果或胜或陋,不可思议。咱们只能就着凡夫眼,看到老夫妇摊上这一档子事了,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若是好事,哪有杀亲爹亲妈的;若是坏事,他不杀这个法就没办法。为什么在菩萨里边,真正修行起来,一地都不知道二地怎么举手下足,根本就不知道,猜不准,境界不同。
所以更感谢提婆达多善知识,就是他点的这个火,点火索是他给点起来的。所以我们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在《法华经》里说感恩提婆达多善知识。
这么一桩好事,这么一个超级法门,因他而起,为他而说,所以恶行引善法,真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具足恒河沙功德之相,到底是善相还是恶相呢?不知道。就着凡夫而论,用恶事来修善法,这就是这部经典的缘起。
原标题:菩萨演了一出弑父杀母的大戏,其中暗藏玄机……丨《观经》1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