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经文再往下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净土法门宣讲的初衷,是要广利一切大众,不是说光给韦提希一个人讲,或者说与会的,在场的,这些法会参与众听就可以了。所以我这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他把阿难又给叫出来,把他的名字给叫响了,这里为什么先说呢?因为阿难是多闻第一,如果实在要用现代话讲的是,所有的弟子里面阿难负责佛的可以说是宣传部长。后来的经典都是由阿难听闻、持诵、结集出来的,所以佛是遍知者。
他在起头讲这个法门的时候,直接就把阿难给揪过来说,阿难你也要听好。所以这里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告阿难,我今天要讲这个净土法门,你要好好传持,不要让它遗失了,这个法门。其次才是告韦提希,你是请法之人,既然你来请,我为你说,你就要好好地谛听,要善思量,不要错失了这个法门。
但是我要告诉诸位的是什么呢?阿难是缘,韦提希是因,因缘聚合,他的目光投向哪里呢?是为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所以佛的初衷其实就是跟阿难、韦提希三个人具足了因缘,要把这个净土法门给请出来,所谓的流传正是将目光投向我们未来世,就包括我们现前的众生。
其实这部经典在像法时期,也就是在唐宋时期开始大幅度地弘传,所有的净土行人都是依《观无量寿经》而修学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部经典的目光投向,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今天这次开讲这部经典,也可以说是乘佛所愿。
这里讲到为烦恼贼之所害者,一般我们世间的财产,是人的财产,会被盗贼所劫夺。这里指的烦恼贼所害,就是劫夺我们的法财,为烦恼所害。在一个凡夫来讲,他基本上都是具足十惑,十种无明,十惑里边一般贪嗔痴慢疑,这叫做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可能说的是本能的东西,很难去除,甚至有时候我们发现都反观不到。
还有五利使,就是比较锐利的烦恼,这些都称之为烦恼贼,把我们本来的佛性,如如不动的光明藏,如来藏心都是给抢走了,一般我们都是这样来进行一个表法。所以说在修行的路上法身慧命,遇到烦恼贼就会把我们的法财给抢走。
我们学修佛法来了,就是对治烦恼的最佳方法就是戒定慧。在《大智度论》里讲到,说持戒就像捉贼一样,如果你持戒就像把贼给捉到,如果再修定,就等于把这个贼给绑住了,慧就可以把贼给杀掉,所以说勤修戒定慧,所谓的息灭贪嗔痴,就是针对我们这里讲到的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这个清净业。
这里讲的清净业,就是指的下面的十六种观法,在我们现前的染污心中,熏习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清净之法。所谓的业,业大家都知道造作,造作它有善业、恶业,我们一般把善业又叫白业,恶业叫做黑业,有轮回业和解脱业,实际上就是有漏业和无漏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染业净业等等,这里用清净业,其实就是无漏解脱这个出世间业。说清净业,就是针对未来世一切众生。所以这里才讲说谛听,善思念之。
如果常听经文的同修,听到这个时候会耳熟能详。谛听,什么叫做谛,就是这个东西是真实不虚的,讲的这个法,善思念之的善,这个法是清白的,无邪的,才能称之为善。所以你看这里的谛听,善思念之,其实就是我们讲的闻思修三种智慧。
谛听指的是闻慧,善思指的是思慧,你要善思,修慧就是指的念之。念,意念,用我们的意识心作意,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善思念之,谛听谛听,就是我们常说的从闻思修入净土界,还是一样的道理。
并且这里加重了语气说要谛听谛听,就是要你认真仔细地听,一个你不能听错,这是给阿难说的。另一个,你不能听偏,这是给韦提希说的。你们俩的因缘乱了,说明这个法门缘起就不好,所以后面我们讲到每一观的时候都是说,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就是说要随顺佛的教语,一点都不能走偏,走偏了,你就给这个法门,可以说是没有谛听善思念。
善思念之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大家听闻佛法一定要善于思念之,就是除了我们要落实在这个行门里边的话,还一定要有先行的思想。学佛人有时候觉得说善思念,你要有时代性,与时俱进才称之为善思念,思我们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这叫善思念。琢磨我们每个人的根器,是什么样的根器,这也叫善思念。认识到这个净土法门的虽然难信,极其易行,这也是思善念。
就在这一系列的契机契理,确信起行中你都要保持一个善思念的最佳状态。所以学佛确实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有的人说特别反对这个末法时代,这个我也可以理解,可是确确实实我们现在这个五浊恶世的情状是愈演愈烈,你就是这样子的,却谁都不想提。
当然不是说法末了,确实人的根性不行,是节节败退,首先要承认这一点,再去抉择我们现在相吻合这个时代,已经人到了这个地步,根性如此的,法门怎么抉择,你才能瞄对了,瞅准了。要不然你自己自以为是,无法无天,结果一去起修的时候你根本就修不了。
下面讲落日观,确实一步真正想把观法修成功,你要修成一个极其专业的禅修者、静思者。就像咱们这样泛泛的,一个星期来这听听法,回去依然热热闹闹地过日子,门儿都没有。而我们现在能够保持住一次不落地听法,你们自己也知道有多难,不要说自己的发心到不到位,光外在的因缘就不断地牵扯,转你的时间,你能够掌握的了吗?所以一定要学会善思念之,这才是说谛听谛听的这个功德才能显现出来。
再往下看,佛就说了: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我一直觉得佛陀的智慧是非常的生动活泼的,为什么这里讲到说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首先这里是佛一直还没有赞叹韦提希呢,虽然你到了我这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还没有赞叹,等要快说这个观法的时候终于赞叹韦提希,说太好了,你问的这个要去极乐世界要正受正思惟,正好是我要说这个法的时候,悦可圣心。
所以佛在这里还说快问此事,你早不说,你们家终于发生了这种不好的事,才致使你来问,激荡你的出离心出来。所以在赞叹韦提希的时候你赶紧问,但是问之前又特别又给嘱托了阿难说,你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讲佛语。以人之常情来说,宣说佛语,广为多众宣说佛语。佛语首先他是没有假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每次我们身为佛弟子,一想到这句话就要对于三宝生起无上的信心,真语者、实语智、不妄语者。现在遍法界的世界里有一个不说谎的人吗?最亲最近。只有佛是实语者、真实语、不妄语,我们能够随这个真实语起如实修,一定会得真实果,要如此来做。
但是为什么这句话是《观经》的大大特别之处呢?每一部的大乘经典,到最后都是劝说你要广为人说,莫令断绝,要为一切人去宣讲等等。可是一般都是出现在这个经的流通分中,就是讲完了以后才会嘱托一下,说你要好好学,流通这部经典,此经当名什么什么,如何流通,如何信受,大家欢喜信受做礼而去。
为什么这里还没有讲的时候,就给阿难说你要好好听,将来要好好去讲。不由人讲起一个,我们模仿一下生活中的场景,比如说我们要说一个是非,给人家去暴露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如果是,一般的秘密的话,一般肯定是说完了才记起,你知道你可不能去说,不要让别人知道。但是如果这个秘密极其重要,很可能出来是爆炸性的,他首先都说你不能告诉别人,你现在先对天发誓,你不许说,先说好,你不说了我才告诉你。这就是格外重要,多么生活化。
佛陀讲法也是这样,首先这个法很重要,我先告诉你,你要好好受持,一定要将来告诉别人,讲出去,利益未来世的众生,所以才有这段话。这里讲到说汝当受持,受持是什么呢?你自己能够领纳法义这叫做受,讲的这个道理你前后贯通,完全了解了。什么叫做持呢?奉持文句,虽然你这个义理了解了,但是我讲的这些话你不能有一个字落掉或者走偏,这叫做持。
现在我们想想能够现成地读到经典有多么的不容易,全凭阿难的这个受持功德。你想佛说完了以后,他大量的这种,全部能够记得住,记住又有四次经典结集,还有这个东土的翻译,到我们现在还能如此完备的,完全圆满地去来领纳佛说的法义,你想想这个经旨,全凭阿难的受持功德。所以这里讲到的汝当受持就是阿难的自利功德,广为多众宣讲就是让阿难去宣的利他功德,自利利他称之为汝当受持宣说佛语,这就是这一句话又在提前还没有讲的时候,就给他来了这么一段。
下面我们再来看,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记住有一句话: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段经文很重要,一般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是觉得,以为当时韦提希就见到了,我原来理解的还以为这是韦提希现场见到,然后证到无生法忍,不是的,这段经文是怎么样呢?如来今者,就是我佛的自称,释迦牟尼佛自称,说我现在今天此时此刻,就把这个法马上就要教给你了,给韦提希说了,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加了一句什么呢?从始至终伴随的说以佛力故,才能够当得见彼清净国土。
现在佛是在口头先给韦提希,就像授记一样,我的法如果你修了,你仰仗佛力一定能够见到这清净国土极乐世界,不是说当下我就已经让她见到,然后证无生法忍,是现在给她先承诺这个一系列的从因到果,修因证果的这个次第法中,先给她首肯,说肯定会这样,不但能够见清净国土,就像镜子里面照自己的容颜一样,而且见到极乐世界以后马上心生法喜,在这种心生法喜的加持下,当时就应该得到无生法忍。这是现前给韦提希就讲。
来领略一下这段经文,首先观于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法门修,《观无量寿经》的法门修,一定不是用眼,全在于用心,用心起观,用眼感果,就是心起观成就了以后,眼能够见极乐世界西方胜境。那么这样来的话,从始至终的观法里面,他有一个巨大的保证是什么呢?就是以佛力故,因为极乐世界的这种修法,始终是建立在仰靠佛力上面,这是为一个主流。
这里讲到以佛力故就是,以佛的威德力,神通力,以作为主引导,主牵引,成功地让我们入观,住在这个观境上,然后凝神不舍,心境相应,当时境发现时侯,就好比极乐世界镜子里面看东西一样。是以这样的一个功德,让你能够亲见极乐世界,必然会心生莫大的这种欢喜,这种大欢喜就可以加持你现证无生法忍,这是实实在在的。
身为现在坐在这里的我们也许就很难理解,待会讲无生法忍是大概什么境界,就觉得说几乎有这么的好事吗。修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至少要用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知道阿僧祇劫有多长的就知道。那么阿弥陀佛突然现在其前,生在这个法喜的时候,他难道就让我们能够有摆脱烦恼的功德吗,能够让我们入到这个不见一法生,有一法灭的这个不生不灭境界吗,这是怎么回事。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设想,设想不来,因为没有领略过,没入到那儿,但是你现在一定要以信功德去相信,这就是他力的功德。
所以我们首先在这里给大家分析一下这句话,就是以佛力故。首先第一个,以佛力,就是这里佛已经给她说了,以佛力故,我保任你修这个观法,成就以后能见极乐世界,见到极乐世界保任你能够以见这个净土的法喜彻证无生法忍,这是可以做保任的。保任的前提是什么呢,由佛所教之力,记住,第一个力,佛教你的力量,就是这种观法。第二个由佛的威神之力,我一路伴随,保驾护航让你修这个观。所以我们这里讲到怎么样一个保驾护航法,第一个观法就是,他力我们要理解。
虽然我们修观法,一定要知道从自他力的本位上来讲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一般大家看到,讲到你好好修观,下意识就会觉得我肯定在这里摄心,守得住,然后好好地观想。好像就是说,等于说盘腿一坐在这里好好地要,准备大干一番,无意中就会觉得是凭着自己的力量。要知道摄心坐在这里,观的力量来自哪里呢?还不是凭自己使劲,而是极力地提起来,跟佛的境界去吻合,跟极乐世界去吻合对接,不是去凭空制造,明白吗?
观法也有自力他力,一般我们用自力观,它是一个缔造过程,也可以要从心底里去缔造,等于无中生有一样,就像法藏比丘当时修了五劫的时间,去制造极乐世界一样。但是我们现在一起修观法,不是说什么呢?极乐世界不存在,然后唯心自己硬生生地往出来观。而是怎么样呢,极乐世界已经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我们现在是以这个世间,这个现前的现实跟他去接轨,吻合,相应,这才叫做他力。
因为如果你自己去观想的话,这就是叫做自担当了,可是极乐世界建成这个已经由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他来担当。我们现在去接轨,我担当的是什么呢?就是相信极乐世界已经存在了,但是我现在因为没办法对接,有烦恼阻隔无明作为代价,十万亿佛土从中而现。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用心系念修观,前提就是明了西方极乐世界去此不远,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一定是有这样的一个,才依照着什么呢?一个是依境来洗涤我们的显境的心,可以显境的心,用境就跟境去相应,这是属于靠他力。另外一个依心来起建我们未曾之境,没有这个境界你硬生生去缔造,这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里讲到的以佛力故,修观法,观于西方极乐世界,它的观法我们也要搞清楚。
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他的,好像我们都没有,所以每个人观就是在这平地起高楼去起建一样,不是的。整个法界极乐世界已经在那里了,极乐世界跟我们是有天然的息息相关的关系,阿弥陀佛虽然起建,也没有离开我的现前之心。
虽然我的现前之心不能彻见,但是就依着这个观法一点一点的扫除障碍,让它了了分明,不是说原来没有,往起来构造。这两大力量是不一样的。你完全漫无目标地去找一个东西,跟明明知道那有一个东西,我就是去一步一步地去找,一样吗?不一样的。所以在此上也是有他力,有见分晓的。
二,怎么去谛信,由于见到极乐世界以后心生欢喜,就能够得无生法忍了?有时候小小的一点相应,或者一点自心所感召来的稀有瑞相,就心生法喜得不得了了。设想一下,我们这个世界它是幻境,都是执著,是障蔽我们的心性,妄想丛生的,你在这个世界里面全部都是生灭法,此起彼伏念念想停都停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用这个观法去直通,一旦亲睹了西方胜境,弥陀说法,清净海众围绕,整个的依正庄严显现,一旦现前的时候,这种加持的力量,假如果我们见到极乐世界,在当时的真实情况下,他一定是顿然就使得我们的心性开发,马上六根门头就跟这种清净无染的净土相应,不是跟染土了,特别是念佛三昧所生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种加持力就像,就是不经意中就马上就让你尽情的舍离娑婆的常态,烦恼啊,贪嗔痴啊,马上就舍离,从未有过的法喜,完全涌现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
但是大家也不要搞错了,法喜不是从人的本位而生的,是从法的本位而生的。人的本位而生,我们现在都是人,你看不见,真要说句什么话,你现在烦恼具足的时候,信心没有的时候,突然间西方三圣来了,会把他吓死的。极乐世界显现的时候,人马上就会发癫发狂,为什么,他不对接,没有这个缘起,突如其来的这种你根本就受不了。所以这种法喜,它不是从人的本位的,是从法的本位生起的这种法喜。
怎么样的法的本位呢?本来常住在心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信愿已经具足。突然间心头顿现,你都看见西方胜境了,这个时候就叫做信忍,忍是什么呢?就是智慧的意思,相信忍。什么叫做信忍?不要再说我信还是不信了,信和不信都没必要说,亲眼见了。此情此景此境,这是其一。
第二个,如果你这样见到了以后,虽然信了这大半辈子的,原来是真的,这种顿然,马上就知道说进入,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毕竟成佛,永超生死轮回,生老病死马上就要与你无关了,指日可待了。这种法喜生起来,这叫做喜忍,欢喜的智慧生出来了,就是说明可以接受,确实如此。不是说你一个凡夫不信的时候,突然看见了马上就神经了一样,这叫做喜忍。
看到这种法喜,娑婆与极乐,见到极乐和娑婆以后,来回转化的过程中,心地上穿插显现,那么马上你就能够悟到万法唯心。我们现在要听到万法唯心这个词,你理解都有时理解不了,可是它就是真实的心境,相互辉映的跟你演练,就是这个真实境界就现前了,直接就让你体悟什么叫做万法唯心。所以这叫做真心体验,就在现场体验,那么这就马上就悟到万法唯心,心唯万法,这叫做悟忍。所有的这些都是忍。
就在从染到净,从净到染,一会儿见一会儿不见,一会儿显现,一会儿不显现的过程中,你发现原来万法的缘生缘灭,其实的本质情况是什么呢?如如不动,没有生没有灭,连这么一点点的生法都不存在,连这么一点点的灭法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可以彻见无生法忍。
这是一系列的天然关联,你们不要以为说这有离得多远,可是我们现在打不开,发挥不了。这是佛在这里给保任,就是如果你好好修,必然将来就是这样。所以这就是讲到,应时即得,应就是也可以理解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肯定会怎么样呢?即得无生法忍。
原标题:抓住这10个烦恼贼,过好清净人生丨《观经》20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