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介绍一下具体的琉璃地的庄严,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这是讲的地下庄严,在想极乐世界的时候,就是黄金为地,难不成都是像咱们这儿一样,到底是一个圆球呢?还是平坦的无边无际的呢?极乐世界的地是怎么一个情形?是跟地球一样吗?不是,是什么样?这里讲到的映彻透明不是冰雪世界,是在清彻中含有种种的庄严,所以极乐国土为什么说它是真空妙有,光影的效果呢?一切的依报正报都如幻如化,随意显现,自他无碍,不乱经纬。
首先第一个是下有金刚七宝幢,幢是什么?五台山有一个龙泉寺,龙泉寺外面有很好的石料雕的,直上云霄的那个就叫法幢,为什么要有幢呢?高悬之意,常说的经幢,就是为了表佛法僧三宝住持之地,叫做高竖法幢,庙门前面一定要有这个。
《西游记》孙悟空变的那个庙,它用尾巴变的前面高的那个栏杆嘛,那就叫幢。如果高竖法幢,比如讲法的法会,广度人天,这里讲到的金刚七宝,金刚就是不坏,金刚之性永劫不坏,一切极乐世界的殊胜相,永远都不会坏,金刚七宝金幢,表它的地坚固。
七宝幢它不是说在上面竖着,是在下面支撑着,大概什么形状呢?又要比喻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那个圆珠下面开岔,那就叫擎,往上擎着,举着它托着它,而且固定得严丝合缝,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这里讲到的擎琉璃地,就是指的七宝金刚幢,支撑着极乐世界,这种情形其实跟莲华藏世界应该相似。有一个世界叫莲华藏世界,是为什么呢?就是下面都是宝莲华往上托着它,极乐世界是金刚七宝幢,这表示擎安稳,就是固定,不会左摇右摆,绝不会地震。
下一句:八楞具足,八方什么呢,就是表明说排列有序,其实也就是不乱的内涵,整体极乐世界都是对称,美学,有中有边有对,我们这里杂乱是这个世界的常时情景,极乐是由一念又一念的念佛心功德所感,所以他的念力如果不纯,中间就会有掺杂乱想,一有乱想就是杂乱之因,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五劫的时间所成就的功德,一点都不乱,排序依然是因地所感的果德,依报就是不乱。
由这三句,我们就知道极乐世界的组织机构是非常的齐整有序的。现在,如果从前卫科学上来讲,物理或者化学里有粒子分子,这个粒子和分子的这些排列,它也是很齐整的,本质上净土也罢,染土也罢,粒子分子都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个排序就跟我们的本如来藏佛性一样,它是不动的。
为什么我们这儿现的是染,极乐世界现的是净呢?就是我们的心念有别,变现的不一样。极乐世界变现的都是琉璃,都是这么的殊胜,宝幢,琉璃地,可是我们这个世界变现的就是泥沙。娑婆世界,谁在主宰,心意识,就是心、意、识,这是唯一的主宰,心地不清静,乱掉了,光影世界的庄严,它就会打折扣。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光和影出来的效果,所谓一切的前卫科学的发展,也一定只能在声光电上面发展,其他的做不了,就是在这个上面,所以这是指的,极乐世界的地下三大主要支撑点。
再看,一一方面,百宝所成。名百宝所成,第一个就是它的量大,百是概论,就是很多的众宝所堆成的,量大无比。一一宝珠,有千光明,表它的光明无边无际。一一光明,有八万四千色,表净土法门随性根机,随机应变,无时无刻,无方无所的不在利益他方众生。
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表净土法门,不可思议。这样的庄严,这些形容描绘的词语,不要以为这是表法,或者一个形而上的形容,或者是依照影像,给我们心里种什么种子,一定要知道这全部都是事实,弥陀的言行相应,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完全是名符其实的。
经典上这么宣传,真实情形一定跟这个吻合,不像我们这里,现在多夸张,看外面的广告牌子,拍得山美水美,真正跑去一看,就觉得把钱白花了,为什么?有差别,根本不是那回事,现在弄一个照片,PS,他弄得很漂亮,相亲的时候给你这么一张照片,到了跟前,这饭都吃不下去了。为什么?
这就是夸张,卖弄,没有真实的成份不多,所以感的果报就是这样的。微细的差别,观照我们现前境界和极乐世界做对比,人家那儿全部真实情形,我们这里买的东西,绝不可能跟广告上的一样,上次一个专门做行内人士,如果跟广告上的一样,有一种工作就要失业了,销售就没事干了,销售就是弥补广告和真实东西之间的差别,由销售来负责完成,这就是名不符实。
另外一点,这里讲的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不可具见,表一个什么内涵法?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净土法门信愿行,相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然后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六个字,谁都认得,这是我们通常沟通方法,千万不要把净土法门,表达成一模一样,在无边无际的他方国土里边,它不一定是这种载体表达形式。
如果福慧慈缘是做素斋的,在香积佛国,它就要把净土法门依附在饭,吃的东西上来。如果在妙色国,它就一定要把净土法门依附在,殊胜的色法上来表达信愿行,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你就以为,一定他方国土都是这样的,不一样的。我们这儿,就不知道人家那儿,就等于我们这儿一定修行要打坐,参禅,念佛、礼拜,可能在哪一个国土里面,他摘一片树叶子,种一盆花,就是修行。
众生世界不可思议,所以这里讲到不可具见。但是不可具见,一定哪里都有,只不过是它的表达载体,太变化多端了,根本我们设想都想不来。像光,波、辐射等等,随着国土的形态、习惯,互动方法,种种存在样态都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这里,为什么这里叫做不可具见呢?就是任何根性都能够被它吸收,但是每一个表达自己的根性,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他人是怎么得度的。都这样的这种殊胜,特别是这里光多,如果光多了,它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表任何根机都能,太阳光都不及它。而且如果我们刚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根本窥不到极乐世界整个的光影效果,你一下子看不全,接受不了。
以上是从地下,下面我们再来看地上,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很多有修行习气的人,或者这辈子跟佛道有缘的人,从小就爱听神仙故事,看着白胡子老爷爷突然间给送了个儿子,吃了个仙桃,在那下围棋,你旁边站了一会,就爱听这些,为什么?他觉得心旷神怡,这就叫有缘,所以一样的形容,古人那个时候特别是与法会的人,他多有福报,他一听,居然这么离奇的东西能相信,我不知道你们的信任度有多少,至少能听得下去,觉得很美妙,乃至有几分相应,这都是宿世有缘,你拉一个没缘的来试一试,他正在什么电子领域,IT行业正在研究科学,怎么去弄这些电脑,你把他拉来给他讲这个,你说他能信吗?硬生生的,离得太远了,障多,障太远了。
所以修这个法门,真的是要想象力丰富,定力极强,这里讲到,绳子,以黄金绳杂厕间错,娑婆世界的绳子用来干什么的?人多的地方,赶紧拉起一道绳子,维持秩序。大家都是不遵守秩序,所以乱,大家不要以为说这里好像说绳子是用来维持秩序的,或者马路上划个斑马线,不是的,这个是说,由黄金铺成的地,就是那么多的大马路,就像绳子一样纵横交错在这个地上,就等于,我们的柏油马路,所有的高速、高架,都是用黄金铺成的。
这样的情形,再以七宝贴在旁边为边界,马路边的栏都是以七宝贴成的,这并不是为了怕你违反交通规则,冷不防就并线,就是为了庄严。黄金为地,琉璃白玉做道,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们这的柏油马路一样,不值钱,黄金七宝在这铺地,那就说明,根本没有成本,可见极乐世界国土的资源何等丰富,共业福报有多大。
种种的宝道是光色不同而不有杂乱,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如果你们开过车,这个分齐分明太重要了。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功能——畅通无阻。在极乐世界行进之中,不管四围上下,前后左右都是畅通无阻的。这就是因果分别,一切唯心。
为什么我们这里开个车,上个路都要摇号呢?就因为我们这里的特色是争先恐后,是人之常情,念念都是因果的呈现,念念都是心境的变现能力。争先恐后,为什么这个地方,有的地方有人能去得了,另外的人去不了,有的地方这会能去,下一会就不能去了,他不畅,有阻,畅通无阻并不是光这条路有没有开通,有的是让不让你去,有栏杆围起来的地方,你去不了,有隔了。所以这里讲的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下面再看,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这些主要讲的是从地下到地上再挪向空中,全方位立体式的。一一宝中,就是这些宝中又放五百色的光,光出来以后,就像太阳和月亮、星星一样的。
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整个虚空里面由光影的效果呈现出来的宝台,到处都是,亭台楼阁,不是光在地上才有,空中上下一层一层,层层无尽,这样的一种世界的构成。悬在虚空中里,成光明台以后,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看过立体电影吗?戴个眼镜,电影里面的车,哗啦啦的就过来了,或者做的饭,盘子端上来,三维空间立体,感觉到说好像自己的整个身体和感受就在现场一样。如果你把眼镜拿下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是光化的作用。
光纵横交错呈现出来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你看就跟以前大德都讲过这段经文,他说极乐世界的科学是一流的,早已经真实地在现实中,就把这种光化作用已经给发挥出来了。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就是刚才讲到的声和电光,就是这些,极乐世界早就具足了,不但已经发挥出来了,而且还能解密,怎么回事呢?一切唯心造。
所以这里叫做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这里讲到的,在我们充斥着烦恼的心念中,确实对这种特殊殊胜的情形打不开,心量容不下。那么可能在我们前一次讲到的日观的时候,就一轮圆月,在这端身正坐,想一下月亮、太阳的时候,有可能上面有点黄的,黑的,障碍的也无所谓了,还行。
第二观开始的时候就成了无碍的多层次,我们在观的时候,一般都并观不起来,一下子观不起来这么多,观此观不了彼了,心到了彼这儿就顾不了,这就是一个训练的方法。天天要想,忆念,在咱们的通途佛法里,也会讲到总相念处和别相念处。什么叫做别相念处呢?就是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一样一样地观,这是开始的初机行人是一样一样这样地观,最后如果你观的能力强了以后,就四种观法同时具足在一念心中,这就叫总相念处。内容还一样,只不过前面是割裂开来一样一样的,这里面就把它汇成一锅,同时可以观。
所以从日想,到水想,到地上地下,空中,一样一样地去陈述的时候,让你从分到合提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观法。如果能够认认真真地,我说每天不要真的说入到么三昧、一心不乱中,你就能每天睡前,醒后能够想一会儿,都是莫大的福报。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从根本上来讲,现前都是假象,对于这些假象,都是由心去创造的,又用生活去填满显现,作为其中的一员,对于生活中的绑定,觉得一下子往出抽身出来,再重新改造,极其艰辛。所以听到这种法义的时候,真的有时候都觉得人的二十四小时心力不够,心力弱的时候,都觉得说离自己太远。有时候我们听着都觉得没法听了,不想听了,这听的又顶什么事呢?
原标题:这种人与佛最有缘丨《观经》2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