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终于把净土法门给带出来了,开始要讲了。 下面的一段经文就要开始讲十六观法,讲观法之前,首先把十六观法做一个总会,了解一下。十六观就是后面经文里面讲到的一段一段的,就是先观什么用心做观,再观什么,再观什么,不断的十六个方法,十六个方面。
具体内容第一个叫做日观,太阳,第二个是水观,第三个是地观,第四个是树观,宝树,第五个是池观,极乐世界的宝池,第六个是总观,极乐世界一切的楼,池等等,这是前六个。
第七个开始,观正报,第一个叫做华座观,佛坐的宝座。第八佛菩萨的相,第九个佛身观,第十个观音菩萨,第十一个大势至菩萨,这是观音观和势至观。第十二个普往生观,观好以后,自己观想在莲花中开花。这是前十二观都属于一个一个难度往上走,实在不行了第十三观叫做杂想观,就是观跟我们身形高差不多的三尊圣像,这是第十三观(自生观)。到十四、十五、十六等于上品上生中生下生,中品上中下,下品上中下往生,是指的他生观,也就是观因而非观果了,总会就叫做十六种观法。
总而言之,这十六种观法的前六观,是观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整个外在的世界情形。后八到十三观,这是观他的正报,西方三圣两旁的观音势至,他的常随菩萨。后三观是观九品往生,这是观什么样的根器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属于说因观,因地观,又叫他生观,不是自生观,这是这样的一个分别。
再下面我们再把它捋顺一下,首先第一个,初一观和后十五观我们先把它分开,为什么呢?第一观观法,观落日是指方定向,就在西方。后边的十五种观法,才是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国土庄严,和正报西方三圣清净海众。这是讲到的第一观和后十五观,第一个就是定位,后十五观是具体内容,这是一个了解方法。
再一个层面,除去这第一观以外是落日观,与后面似乎没关系,因为后面从水、地、琉璃,开始极乐世界的模型初具了。那么第二到第六观是观他的依报,后十观是观正报的殊胜。前五观是观依报的殊胜,这是十五观里面,也就是说二到六观是观依报的庄严,七到第十六观是观正报的殊胜。
后面的三辈九品里边也有正报,为什么?有佛来接引,有报身佛,有化身佛,来到面前,拿着莲花等等都有描绘,这是又一种判法。再往下细一种就是前五观里,也就是第二观到第七观,第二观第三观是观的所依境界,比如观水成为冰,观冰成为地。
后面的三观是观地上面的庄严之相,比如第四观是观树,树是怎么怎么样的。第五观观宝池是怎么怎么样的。第六观是观楼台,亭台楼阁是怎么怎么样的。这就是观于地上的庄严之相,二和三是光说地,从水成冰,从冰成地。这是十五观里边的前五观。
后面的十观里,七八九是观佛的座,观佛像的表征,还要正观佛像,这是七八九。那么十、十一、十二呢?是观两边的侍者不一样,再观渐想观,就是观完侍者以后,莲花整个开合,怎么到极乐世界,马上就入极乐境界,十二观就是正想观。到第十三观的时候是杂想,杂想就是只要你想,身形小一点没关系,阿弥陀佛为主,西方三圣,甚至说能把面庞以上能够想一下就可以,这是到十三。
十四、十五、十六是观佛的徒众差别,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徒众,徒弟清净海众等等差别,三辈九品的差别。总而言之这些就是观净土的因果,总归十六观法,叫做观净土因果。后边的三辈九品和杂想,属于观因,这是指后半部分。前边从第二观法,就是水开始都是观果,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功以后是怎么样的一个境界,这是属于观果。
所以净土法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他是倒过来的。直接把果呈现给你,让你从果上入手去修,完了才给你讲因地的三辈九品。所以整个观因观果,就是观净土的因果,其实就是观极乐世界的正觉世间和净土世间,也就是所有的依果和正果,将来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全部在这十六种观法中一目了然。
下面把落日观给大家做一个交待。前提就是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提倡执持名号,如果作观不违执持名号,每次盘腿念佛的时候,也需要前期从散到相对静的过程,落日观法,乃至前期方便很有操作意义。
首先来看这一段经文,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这就是不只给韦提希说的,还有众生,包括末法时期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为什么叫做初观?这就我们常讲到的前方便。有的时候修习,如果稍微涉及一下藏传,不是有加行吗?就是要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衔接铺垫,前方便。那么第一个方便,作观落日观,可是极乐世界跟太阳有什么关系?学这一段的善思念之的关健词在哪里呢?一个是专心系念想于西方。第二个是令心坚住,专想不移。
这段修法的主要的用功之处在这两个方面,一句话叫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为什么呢?就是从一开始佛设教,就针对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心一定是散乱的,你来修这个观法,首先让他先心水澄清下来,要静下来,要不然你的心像猴子一样,习惯六根向外攀缘,没有停歇的时候,也没有安心三昧,谈何容易。你能即刻马上舍外缘,脱净,即刻就可以说相续住心,极乐世界就分明了了在心吗?做不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拣明其他的方向,就是一定要指向西方,这是这个观法里边跟其他不一样的。观的时候,随局势也,就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唯有《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法一定要向西。向西非常妙,咱们一块的因缘中,我的因缘是向西的,我以往跟大家讲完了以后回向说愿生西方净土,总要作观一下,作意一下西方三圣清净海众。一般我们观想一定就在正前方,如云如盖前来接引加持,我也不知道东西南北,就反正大概观想前面就是西方。
为什么要在西方呢?我记得以前一位大德也讲过,我们这个世界的太阳是往西落的,就是一天最后的末尾,归根结底处就是西方,所以恰恰跟我们说一个人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步骤。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法,所以首先这里是指明立向要直指西方,那么怎么来观想呢?
他就讲到了,一切的众生自非生盲,生盲是什么意思呢?生下来眼睛就是瞎的,在你这辈子的外境熏习中不知道有太阳是什么样的,东西南北也搞不清楚,这种根基只能说去相应《弥陀经》里面的执持名号,修不了观法。
所以在观经里面根基是有拣择的,如果生下来就是瞎子,就没办法修了。假如你生下来没有瞎,见过这个世界的情形,后来眼睛或者生病,或者出于一些什么横祸,眼根坏了的话也可以修,只拣择自非生盲,那么不行。有目之徒,就是说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都见过太阳落山的样子,这就是开始讲这个前方便了。
都见过太阳落山的样子,善导大师在注释的时候讲到,我们一般要取什么时候的太阳,取春秋两季的日落,那时候是一个大盘,春秋两季比较明朗。如果诸位想尝试的去修这个观的话,首先要去了解一下落日是什么样的,很可能我们天天生活的浑浑噩噩,根本不知道落日的美景是什么样的,都忘了,心念一动的时候都想不太清楚,太阳临落山的时候的是什么情形,不知道。
所以你要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季节,好好熟悉一下落日,如果晃眼就戴一个墨镜,先看一下太阳落山的时候什么样,然后铭记在心,这样的话作观的时候就可以忆念。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就开始讲次序了,令众生知道,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业障有轻有重,怎么得知的呢?善导大师有过开示,我们也是要端身正坐,怎么样步骤呢?
首先你在坐的时候要跏趺而正坐,就是基本上严格的讲要双盘,可能有的盘不起来,单盘也在凑合,实在不行了散盘也行。但是记住,就是要端身向西正坐,左手按右手上,在这种情况下,令身体正直。坐起来要左绕三圈右绕三圈的揉,就是摇一摇,让这个下盘稳了。坐稳以后,安住在前面把牙齿合起来,咬起来,以后把舌头顶着上颚,为什么这样呢?
就是让咽喉跟鼻子比较通,出气的时候呼吸,很多时候打坐观呼吸,那我们念佛观佛,也是一样的。在此有一个前加行方便,就是观我们的四大,向外散去,把它放空,怎么放空呢?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首先观想你自己的地大,这种皮肉筋骨等等物质性的东西,向西方散,整个越来越稀释,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像尘埃一样散开,散的一直尽西方际,不见一尘,就是说整个散空掉了,向西方走。
再观想自己的水大,身体里面的液体向北方散,散到尽北方际也不见一毫之相,把自己的风大向东方散,就所有的我说话、呼吸,所有的这些能量向东方去散,也是尽东方际不见一尘之相。最后想自己的身,身体里面的火大向南方散,所有的温度、触感等等,散向南方。
这样四散就是不断的散远,慢慢的发现只有意识心,这里就用识心,地水火风,这个地水火风散了以后,自己只有一个空和识,这个空就是观想自己身体里面肯定也有缝隙,细胞和细胞之间也有缝隙,想象自己的物质已经四散了,所有的缝隙是跟外在的虚空合为一个虚空,就是整个一个虚空,自己的身子观想就跟没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意识把它湛然凝住,就像一个镜子一样。
就这个念头还在,如果你观想先这样东西南北四散掉,再自己的这个虚空跟整个虚空同为一处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心水就澄清下来了,这个意识的力量就比较大,显现了。这个时候你就把意识守死,用这个念头,先守死再开始,慢慢的,心渐渐宁定了以后,慢慢地转心,开始想落日,转向落日,可以想象落日的情形。在这个情况下,才转向观日落状如悬鼓,就比较容易上手。
所以由地水风火向西北东南,然后空大跟整个虚空吻合了以后,就把意识心守好,观想落日。当然你也可以在你念佛,持佛名号,观想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法子,先把自己放空,妄想息下来,然后再去每天这样端坐去念,在你坐中念的时候可以。
这样的话,你还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业障轻重,比如闭目观想一下落日,观想一个火红的圆盘,如果是业障上面,有的人一观马上就显现前,这样的话很可能是忽飘忽飘的飘忽不定,拼命的压又压不定,有的时候是这种状态。但是显现前的其中没有障碍,有的人观了一下就有障碍,不是上面障了一些黑雾、黑云,就是障了一些黄云或者白云,这都是有障碍的。
像这样的话,如果你念佛也罢,观想也罢,就是要先去忏悔,先去沐浴,非常庄重的去庄严道场,安置佛像,家里有佛堂也罢,或者到道场里边去沐浴,恭敬地上香,然后再从内心向佛表白,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身口意业,所造的十恶、五逆、四重、谤法等等重罪忏悔,发自内心的,内彻心髓,彻骨自责,深生惭愧,这样的去忏悔,就跟自虐一样,非得跟自己较真一样的去把这种心里的贪嗔痴毒给它逼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忏悔以后可能所现的境界就会好转,有的忏一次就能好转了,有的忏数次也能好转,或者从黑的忏成黄的忏成白的,渐渐除去,这都是有作用效果了,这个不是锁定修观法门,修任何法门都是如此。
有时候你的违缘来了,念不下去了,读经也读不下去了,功课也完成不了,就去忏,就是忏悔。所以最稳妥的功课就是去礼佛,礼佛就是一边修功课一边忏悔,忏悔修功是同体的。所以在这里,次第里面先放空以后再观日想,总归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弥陀的依正二报,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光明等相。
因为这里讲到太阳,其实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所以他的光明炽盛,首先就让我们观于日想,就开始引导你,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暗的力量是很大的。一个是太阳会日生日落的暗,二一个自己的心性暗蔽也是暗。所以就始终以此,这个世界的情形作为影子,记住这是一个影子,来牵引着我们开发另外一个世界的常态。因为落日余辉是很难得的,不是念念都能见得到,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凝心常做这么一个观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久习成性,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这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始终锁定落日,说明如果你任何时任何地落日的相现前了,才说明你修观成就了。假如果你想的时候有,不想的就没有,这说明什么呢?心还没有坚住,心没有坚住就不叫做专想,没有修成,一定要修成以后念念相续,任用不丢。
闭目开目,皆令明了,就是眼睛合起来睁开了都在,这个东西都在,全心都是日,全日都是心,全念都是日,全日都是你的念,修到这种地步了才叫做心外无日,日外无心,慢慢的引导极乐世界,心外无极乐,极乐外无心,一样的道理。就是要到这个水平,这样的情形才能叫做周遍含融,用这个太阳作为引子。
这样的话下面的十五种观法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原理,与第一观法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修日观还是相续的,把心要按在上面不动,有时候我们的心是活脱的,左右摆的,这个时候就要强按着,为什么?这里说专心系念,专心就是指专制的意思,就是你不想这样,一定要把他让他这样,他不能这样,你一定要把他维护成这样。
因为一开始是很难进入这个状态,所以一定要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标心。第二个要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落日。当然如果还没讲到后面,那你现在没有尝试的条件,尽量每天端坐念佛之前,也做这么一个测验,把四大放空,然后观想一下落日或者阿弥陀佛也行,用执持名号,把心锁死,现在也可以,这样的话我想会更容易得利。殷重心生起来,它就不会容易散,不会容易失了,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就是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去修,相续安在上面不动,还有一个不要生执著,因为你一修是很快的,落日是分明现前之事。为什么现在的南传的禅法比较兴盛?他一修他就马上有体悟,有感触。这种感触很可能在平常日子中没吃到这个饭,他就马上觉得这个饭好的不得了,就开始天天吃,天天吃开始就,一修落日,烦恼和这些妄想就闪开了,这种清净感生起了,很舒服,很轻安。不由自主的就会生贪,生欢喜,这也要不得。
任何观法,你只要修一个令心坚住,专想不移就可以,其他的都不在此列,千万不能动心。一觉得好了,就开始得少为足,心水一动专注度没有了,这个境界就失去了。所以任何境界都不能贪著,一有动相,只要你有动相,定力必然会打失,这是永远你都迈不过去的。这里讲到的闭目开目就说明你修成这个观了,更说明说观法是用心修,用实修,不是用眼修的。你看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这就是第一观日观。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娑婆是一个大暗室,每每碰到这个室,没有一个打比方的,只能用朗日殊辉,只有太阳这么一个外境作为依托,寄想远标极乐世界的前期方便。就等于为什么修日观,会画画的话,要知道画人体的时候,他要先画一个圆,外面先假借这个圆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景来讲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但是他先要画一个圆,把它整个分点,标准度把它定好了,哪儿有多长,占多少百分,用这个圆给它框好了,后面的画才不走样,否则你就走样了,这里极乐世界的前期用落日来表法,也是这个意思。
原标题:打坐不静心?学会这些方法,想不成功都难丨《观经》2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