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观经》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随文起观,在讲法的过程中,一定会把圣言量给贯一遍。贯一遍的过程中,跟着听,起着观,就等于至少把佛讲《观无量寿佛经》的法会,我们参加了一次,也如理如法这样进行下来。
第二观,水观。从落日到水,开始引发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太阳落到西方是定方所的,以水,见水澄清是定国土之基的,所以这里是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佛门里面这么注重水?我们一早上起来,香灯师父在庄严的大殿里面,第一个上供,就是要供净水一杯,不要说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了,在我们这里去亲近一个道场,坛场乃至舍宅的时候,一定会是用观音菩萨的杨枝去洒净,大悲神咒加持,也是用水,放生的时候,特别是水族里面的活物一有水,它就等于它的世界又活了。这就说明,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水是天然具有净污洗垢的功德,水有净功德,什么东西一经它都能洁净。
所以有时候在依报里,有水这样的元素,这种物质,它的这种秉性有点像大乘菩萨,什么东西到他那儿了,脏的都给我留下,你们走的时候,全是清净的。所以我们这里,供养,佛前都是供水,就是为了修清净功德与佛法相应。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为什么这里起水观呢?以前要建筑房屋或者安门牌,要定平衡的叫水平。就是木头条,里边有一个装了水的玻璃柱,玻璃珠里有一个小气泡,如果把木条往那里一放,这个地方是完全持平的话,那个气泡就会刚好停在玻璃柱中间的凹槽里,这时就知道肯定是平的,如果说有斜,有歪,这个气泡就不会落到中间。
这说明什么呢?水有可平,等无高下的功德,前面的日轮常照表极乐世界光明常在,这个我们娑婆世界是可以比拟的。但是就平地来讲,因为极乐世界的地都是完全平的,怎样来比拟呢?娑婆世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没有一个相似境,就用水来对应极乐世界的等无高下的胜境,所以这里用了水观。
后面在第五观里还要讲到极乐世界的宝池,八功德水,是正对极乐世界的极乐之水。不要混淆,是用来作为前方便的,一要把它先从水再凝成冰,然后成土,是一个过渡作用,就是让我们的心水渐渐沉下来,没有分散。就要转观成冰了,所以在这里特别讲见水澄清,亦令明了。这就是水所缘境,澄就是不浑,清就是不浊,不浑浊。
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无分散意就是,浑浊的话,就有分散,如果依报里面的浑浊,一定是正报的心念,里面有观的时候不清净,所修的修观也是澄净的过程,其实好多时候我们的心是做不到无分散的,凝神注意,慢慢的进入一个相续的态度是极其难的。
有居士来,我跟他说,我们定力很差,你们信不信?他们说,不信,有时候他在电脑前能坐一天一夜。我说,试一试,一呼一吸,十口气,你能把念头安住在这十口气,连续不要断,不要跑,没有这个能力,甚至不要说呼,只说吸,或者只要说呼,不要说呼吸,都没办法安住,就十口气。
所以这里一开始起观的时候就是无分散意。关于这个善导大师有一个实验的观法。怎么讲呢?就跟前面的日观的时候,我们自己如果要观水,定自己的心的时候,有一个相似的境,特别容易得。
一个修学的人,拿一个碗,当然这个碗得稍微大一点,不是咱们吃米饭的小碗,拿一个差不多这么大的碗,取一碗水,这个碗尽可能是一个净色的,深色的,不要花哨的,比如:坐的法座,以前打坐的也有禅凳,放在床座前面。看到床前的时候,看善导大师的著作,不可以理解成为咱们的床,它是一个打坐的椅子,在床前面,把它盛满了以后放在这儿,稳稳的,然后自己端身在这个床上一坐,在自己的眉间,就跟佛一样的白毫相,眉间放一个白色的,可以说绿豆或者黄豆这么大的就可以了,一个白色的东西,点在这上面就行。
然后就这样打坐着,低头临在水面上,观自己的面相,就是看自己的面相,这个时候,其它的不管,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等等都不要管,死盯着眉间的白处,也不要改换因缘,这就是练定力。盯着白处,水在初开始的时候,它是不稳的来回会波动,临水面看的时候就看不到自己的面相,然后慢慢的,一会儿面相又长又短,又宽又窄,怎么也定不下来,慢慢随着水澄清了,自己的心凝聚了以后,就用更加极细的心再看这个水,渐渐观的似动不动了,面相就渐渐明了了,显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要见自己的眼耳鼻口,还是死盯着白处,了了地观,清晰明了地观,正念守护,不要让它走,就不断地这样,就这样做训练,不要让它走。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心见得住,水性湛然开始显现了。你的心和这个水,有可能观的深了以后,就合二为一了,完全相应了。现在观的时候,水还是水,自己是自己,同时互作增上,往下来定,一旦合二为一,你就是全心即水,全水即心,跟观日是一样的。
所以为什么善导大师安立这样的前方便,就说明在唐朝的时候,直接从此下手,大家都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等于福报不太够,那都是像法时期。所以可能我们现在,用前方便可能都用不起来了。觉得端一碗水,观个白点,但是可以用。
再如果等到我们的心水澄清了以后,坐在那儿,你可以自己试验,看你的心随水,能够起,动多少。有时候,善导大师说,拿一颗米扔进去,整个水纹就开始动了,你自己看,自己能动多少,再有时候拿一个豆子,甚至一颗枣,扔进去,水面就转大了,还很可能自己的头面就隐没不现了。
所以这里都是勘验自己的定力功夫,可以试验的,是非常有操作性的。如果不明白的,后面还有相续的,就是比喻,可以看一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所以这就是治我们的分散意的。
学习经文,有一些关键的文句一定要注意,它可能是操作上面的决定性因素,比如这里的无分散意,它是一个达到的一个里程碑,一个目标,至少要到了这个地方。平时也都曾经有过心水澄清的时候,心很明了,但是会分散的就是,久而久之不能够久而久之,会走,或者会懵掉,盯不住,就好像禅修里面说的拴猴子一样。
比如: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开示过这么两则,头一则他说不是我们的心性没有本来的清净度,是由于日间的时候有事情处分不定,就是左思右想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好像越想越弄不明白,经过一晚上的休息,睡到四五更起来的时候,突然间,根本没有想就知道这个事情错在哪里,偏在哪里,马上心里有成,成竹在胸了。这就是什么呢?日间事太杂。
在法源寺丁香怒放的时候,白天人来人往,大家都在观,太阳一照,香味基本上很淡,一旦到晚上,大家都不在了,退出去了,寺院也关了门了,入夜的时候,这个香味就越来越浓烈,一下子扑到院子里面,到处都弥漫着香味,特别浓。难不成说白天没有这个香味吗?不是的,大师就开示,白天的时候,动乱多,诸根纷杂,但在夜里,不打闲岔的,一心一意的鼻根是清爽的,清朗,这就是分散。所以首先我们做一个分散。
在此再往下看,既见水已,就是观水观得到位了以后,但是并不停留执著在这个水上,要转水成冰,转水成冰的时候,没有怎么刻意地去交代,大概是从液态变为固态。因为后面还要转成这个琉璃,作琉璃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就是把它凝固了以后,就转化成琉璃。
我们现在有的好把玩珠子的,还会手上戴着老琉璃。这些现在都基本上算不上琉璃,如果说专业一点,在文物专业里面叫做料器,就是说不是真的琉璃。好像在唐宋时期还有琉璃,如果去大同的石窟叫做云冈石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弥勒佛的佛像还是镶的琉璃,但是是乌黑色的,真正的最佳的琉璃叫青色宝,是一种天颜色,蔚蓝色的透彻的宝石,是彻底内外映彻的,须弥山的南边整个是琉璃宝堆起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琉璃,我们现在福报不够,就见不着,这些宝物都隐没了。你看翡翠也不多了,玉也不多了,都慢慢的,哪儿去了不知道,为什么?业力感不来了。
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什么意思呢?这还是从阿弥陀佛的修因功德所感,也就是我们将来往生者的必然果报,内外映彻,为什么?没有覆藏,内心和外边是坦白的,是敞亮的,在修因地的时候,全是平等心,直心,不谄曲心,心口如一,所以众生才能生净土,才能感得内外映彻的果报。这字字句句都是在正报、依报,心地法门中去动功夫。
原标题:当你心乱如麻,试试这种方法丨《观经》2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