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6课丨佛像到底能不能随身佩戴?一锤定音

第26课丨佛像到底能不能随身佩戴?一锤定音

- 地观 -

  常说此一时,彼一时,我记得莲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那会儿针对一个现象,还特别批评过。就是当时大家都把佛像做成一个牌,挂在胸前,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基本上还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情。是法源寺的一个老和尚开的这先河,不知道是一个法会还是什么的,做了这么一个牌,每人胸前挂了一个。

  在《印光法师文钞》里面,还能够看到他对挂佛像牌的看法。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就是说对佛法流通的严谨度上又降了一层。但是由我们现在,就是能够胸前挂个佛像,这就算结缘说有善根了,他愿意挂,跟佛门有缘,这就叫做时代。

  前几天,我的同学好久不见了,从浙江的绍兴赶到我房间里面坐了一会儿。我房间老放一个念佛机,有一个是台湾的法藏法师念阿弥陀佛的思乡念佛法。思乡念佛法就萦绕在这个屋子里面,夜深人静了那会儿,比较晚了,就三个法师,他就说起哎呀,听这个佛号就好像回到他十几二十年前,出家的时候庙里的感觉了。又听到这个佛号,非常摄心。我说这佛号随时都能听得到,哪没有佛号呀。他说现在佛号很少,都成了佛曲了。这还是时代,此一时彼一时,梵呗、梵音、起腔念佛的这种。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很刻板,很沉闷。但是在比如打佛七,在道场里共修的时候,那才叫做摄心,叫唱诵佛号,称名念佛。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佛曲就有了优美的旋律,可能也是一种以欲钩牵。毕竟每个人都需要,怎么说呢?就是一半还得享受一下箜篌丝竹交响的感觉、旋律,另外也跟佛法有些因缘善根。所以一拍即合,就形成现在这个时代性了。这就说明,轮回一世就冤枉一回,而且是一回不如一回。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是说佛法一下就断灭了,但是肯定是一生不如一世,这是必然无疑的。所以就要赶紧这辈子把心给踩死,横着直指西方。所以现在近一段时间又有天灾人祸,生者也苦,死者也苦,轮船一翻就不知道,晃晃悠悠孤魂荡荡漾漾的,不知道随着业力要飘向哪里,谁也管不着谁了,所以这叫定业。

  《普门品》里讲,被黑风吹到罗刹鬼国,过去的定业,也有别业的。听说别业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居然套了个救生圈,漂了不知道多长时间,自己漂上岸了。这共业、别业、定业、转业多不可思议。

  从水到宝台、乐器演说苦空无常之法,是为水观,名第二观。开始讲第三观,叫做地观。从这一观开始,是一个分水岭,可以断除烦恼生死之罪了,就等于开始消罪了。前面的日观、水观虽然殊胜,但是它不能够灭除生死之罪,这一观开始跟忏悔法门等同了,修观法门。这个水观跟地观基本是相连的。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这一句话它是一个深度,一个次第。是指前面的水观已经观成就了,可以随意地运用自如了。那么先把它放到一边,还要一一观之,就是从水到冰,到琉璃,到地下的庄严,地上庄严,空中庄严,和经上讲的完全相应才可以,有一样跨越或者一笔带过都不行,所以这里讲到的一一观之,这是一重。

  下面才开始说的要极令了了,我们一般用词叫做了了分明,就是要非常清清楚楚,看得很真切,特别是讲到不管你眼睛开和闭的时候都不能散失。眼开眼闭,如果真正相应了以后,确实眼根的睁开或者合上跟它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你的心识在起观,这个时候确实跟我们常说的,它是真的。西方三圣、清净海众,确实就跟三维立体图一样如对目前。就跟所有的人俱会一处了。要观成这样,这如此想者名为粗见,这样的国土才叫粗见极乐国土。

  这里还讲到,要在心中恒忆这个事,唯除吃饭的时候,这样其实就是指吃饭睡觉除外,二六时中都要提起来这个情形。粗见极乐国土可以称之为相似见,要明白这不是真实见,粗见就是一个轮廓,但是这句话也很重要,讲着讲着为什么出来这么一句?就是语重心长,观到这种份上才只能算作粗见国土。

  在我们这里修观法,它有一个,比如世间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一个定一个定的,你入到这个定之前,还没到定中的时候,都叫做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功夫是有了一些相续了,不断地在增进,但是还没有恒守地相应住到其中。

  所以粗见极乐国地也可以从这里这么理解,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到了进一步,得到三昧的时候,心跟极乐的宝地才完全吻合,融二为一。融二为一的时候现前就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才叫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三昧是什么意思?这里又叫做三摩地,印度话,有时候把三昧叫做三摩地,有时候又叫做正受,就是不是邪受,是正的这种觉受。还有一个叫等持,就是平等的一动不动的相续一个状态,这叫做等持,这都是三昧的异名。

  如果证到三昧的时候就不是粗见了,是真实见到了,这种殊胜的庄严是你亲自见到的时候,就没办法说了。可能我们不能理解,见彼国土了了分明,应该描绘一下,法喜充满地跟大家分享,怎么就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呢?这句话是这么理解的,不可具说就是所有的极乐境界,要观的条件达到了以后,它全部现前了,现前的时候你跟它完全相应,等于你就等持在这其中,你已经在这个境界其中了,怎么说呢?

  我们现在有没有得三昧?现在有,现在不是极乐世界三昧,是娑婆国土三昧,而且还不是粗见,是已经了了分明。就这个样子,这个情形,你跟我,咱们和他,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这些情形,还需要格外地说吗?要说不说了?不说了,一目了然,就是这样子了。修到极乐世界修成如此,就等于说入到三昧了,成功地转化了。

  是从这样理解才叫作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就是信也不要说了,愿也不要说了,念也不要说了,为什么?说和不说都不可得了,就是这样子的,信不信都不用多此一举去说了。现前了,这才叫做不可具说,是为地想。

  所以从水到一切庄严的过程要求就比较高了,我们再从头来开始看一遍,首先第一个叫做明心标一境,首先从水开始,到冰,到琉璃,地下地上空中,乃至转成一一观之,极令了了。心标一境,一个境界的次第观,不得总的笼而统之的去观,这样观不成的。后面讲到观佛像的时候,也是从白毫开始观,就是从微细的一个点上开始往周围这样辐射,不是说你总的描绘一下,就跟素描一样先用铅笔打个底,但是它是笼统的模糊的,不清晰,最后很可能都观不成了,乱掉了。

  为什么呢?就跟背楞严咒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或者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后搜,谨记于心,好背。最后一个字都一直顺下去,彻底背会了。如果你跟着别人在那儿念的时候溜,好像溜的很熟很熟了,永远都背不会。出家人最有经验了,一旦溜熟了,就背不会了。你看上去好像也跟着大家在溜,好像全部都出口就能跟得上,但是让你一个人那儿背,背不齐。就是心系不到那儿,没办法。

  所以这里一开始就是辨观成相,就是心标一境,其次境界现前的时候,就等于说这里说必令明了。这个层面的时候大概是什么状态呢?就是观想开始,就是要想着,不断地想,不断地忆念,不能不想着,渐渐地越来越清楚,心越来越细,这个境就越来越明晰了,这是这里讲的现前明了。

  既然境现在心里面的时候,开眼闭眼就要守着,不能让它失了,失掉了,打散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开始打成一片的时候,有时候会忽然间走一下神,那么走着走着,开始走得长,慢慢走得短了,又回来了,回来就回来。依然加上去,跟进上去。不要着急,不要自责,不要抱怨,不要后悔,这种情况下就叫做能守不失了,或者说失的越来越少了。失却的失。

  再后面就是在身四威仪中昼夜常念了。不管你这个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就是你的整体的行动,不一定说非得打坐了。四威仪中系念着,这是等于说忆持不舍。那么再往下就是凝心不绝了。这里的时候就见到这个净土之相了,但是由于你心中有想见,我一定要见,希望赶快观成,就是有这些心念的时候,等于说是夹杂心念了,这个时候虽然能见,还用你自己的心比较粗的作意,就是刻意我一定要观成,这是到了第五个层面了,慢慢地到了这个想心渐渐地微弱下来了,觉念顿除了,就是你刻意的那个心念,想要见极乐世界,全部没了,突然间正受相应证于三昧,这就是真正见到了微妙之事,具不可说了,就是这么一个次第。

  所以到了不可具说的亲见境界,怎么说呢?微妙庄严形容不尽,你怎么说呢?这个条理完善,言不周全,怎么说?就是看见了,突然现前,不能分说,怎么开口呢?最后是身住正定,思维语言都太苍白了,不能说了。是这么一个次第,这里讲到说,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总结观法,后面是劝告阿难流通,你看这里后面讲到: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这里一直提醒净土就是对未来众生的重要性。在这里为什么对未来大众说观法的利益?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法不是对每个人都灵的,它有概定的对象是什么呢?前提是欲脱苦者,就是想要脱离生死轮回之中,闻即信受,不惜身命赶快修行,这样的一种即刻想舍出生死的这样的人,这种人才能够叫做真报佛恩。

  我们身为学佛四众弟子,怎么来学佛,怎么报佛恩呢?就一定要说把自己修得相应,让别人也这么办。令佛种不断就叫真报佛恩。这才叫做: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为什么再再地劝大家修这个他力法,修不了通途法,劝大家带业往生,不要修这个自力难修?因为我们根本不是为了法门怎么样,知道得多,学得快,马上能相应。而是为了脱苦,你们能意识到修净土法门,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脱苦,其它的概不在此考虑了,怎么脱苦,能脱,快脱,就怎么来,一定要建立在这种知见上,否则的话,你依附不上来。

  所以这也是祖师们才能把这样的话一口吐出来,就是人天之报像火石电光一样,一不小心还入到三恶道,长时地受苦,为了这个因缘,所以急令求生净土,这里讲到,为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为什么这里又讲到,若观是地者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呢?首先我们这里讲到修观的利益,他观宝地,不是论其它的观境,就观宝地的因行,这个宝地从一路这样地描绘过来,这是无漏的清净种子,净土业种子,无漏的清净业种子,其实就是一种转化法门,把我们现前阿赖耶识里所有的染污轮回种子,自然而然间用出世间的清净无漏代替,转染成净,所以这里叫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里的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给大家打保票,保任的,明文已经说出来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到这里等于在我们的因行至果地上给授记一样,只要这么观,能够观到这个地步,就必然能够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里的劫是指大劫,不是小劫。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呢?就是由于相应,念的功夫相应,如果成片的话,至少能消八十亿劫,而且是至少,这是一个起步价,八十亿劫。如果再加上功德能够得三昧,更为殊胜了,必然这里说,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就是在往生的路上自己不会有障碍了。也可以说,心得无疑这句话就是说修到这种地步的人临终的时候不靠助念了,自己可以有把握,是这么来理解的。

  所以为什么这句话讲到观的作用能灭罪呢?一般我们都是觉得修忏悔法门才能灭罪,或者念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是正业才能灭罪,为什么这么讲到灭罪呢?念佛三昧有两种,一种叫做别念佛三昧,就是但念佛名,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就是念这个,得了三昧以后这叫别念佛三昧,还有是通念佛三昧,通念佛三昧是什么概念呢?不管西方世界的正报是念阿弥陀佛的身相,依报极乐世界的庄严等等的都会念,整个佛的无量功德,念佛的依正庄严,种种神通妙用,度生功德,利生事业,这些一切都能够念,这样也可以灭罪,这叫念佛三昧。

  因为一般我们觉得念佛三昧一定是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最后住到这个正定去了,但是要知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极乐世界所有的情形中也叫念佛三昧,而且这个念佛三昧是广的,一切依正,佛也是佛国净土的佛,树也是佛国净土的树,水也是佛国净土的水,地也是佛国净土的地,众生也是佛国净土的众生,这是不是念佛三昧,这叫做通念佛三昧。所以这样,能够断生死的功德跟执持名号是一模一样的。舍身他世必生净国,这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接下来我们再算一笔账,我有时候也打个妄想,怎么会说你临终的时候,念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账是怎么算来的呢?如果说消,那我们到底未来的生死业有多少呢?你怎么给我掐着点说我消了多少,一生消了多少,一天念的消了多少,怎么能给打这个保票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又一生(一种)的理解,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灭罪八十亿劫,比如,如果我们现在是一个不修行,不学佛,不知道了生死的人,我们依照自然而然的造业,感果,感果,再造业,轮回中无量无边地就是这么不停地滚动下去,对吧?这个滚动的轮轴什么时候才有停止的可能性呢?一定是从我们学佛的那一刹那皈依三宝开始,了生死,这个轮轴才有了停顿的可能性,这就说明什么?

  或者变缓了,或者慢慢地开始节奏慢了,开始缩了,就等于把我们的轮回路上面安了解脱门,很可能要改换门庭了,这样的话算一笔账,如果我们不学佛,比如轮回一万亿劫,或者无穷无尽,不学佛,皈依以后轮回一万亿劫,再你受了五戒,可能修得更好了,可能刚才是一万亿的话,就说一千亿,大致这么一算。

  如果你再突然间学着学着,然后心系净土,原来这辈子就可以了生死,生起这个心念,依靠到西方三圣信愿行上了,就等于可能是一百万亿劫了,又缩了,不断地,随着缩的节奏和缩的频率来讲,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有缩,念一天就有缩,说明你活一天,滚动的轴承就不断地减,不断地不进,就开始倒了,就等于轮回路不断地往回倒了,这个能理解吗?等于本来的生死轮回中往回撤了,这就叫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可以这么算。

  为什么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呢?当来就是你还没有念得刹不住,不能撤。如果念得开始撤的时候,你自己往前念,生死路往回撤,最后就是生死涅槃一交叉的那一刹那,忆佛现前见佛,不要当来了。所以我们念佛,轮回跟生死就等于跟这个书一样,本来是平的,走着走着两边就开始靠了,啪的合到一起,就是你入证三昧、亲见极乐世界的时候,也可以这么算,我不知道这个算的合理不合理,至少理上能讲得过去,这就叫除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

  大家要心得无疑,以后如果再听《观经》的时候,以后我们修学的时候,尽量能够在你念佛做功课的时候,不能够通读一遍,把十六妙观这样想一遍,观一遍,然后再念佛就不一样了。感觉就不一样了,你自己这也唯有自己知道。

  最后觉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他观者名为邪观。就是在这种观法中,一定要依教奉行,但凡有一点点走样,就可能导致你会入到一个偏颇的境地中了,所以一定要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是第三地观。

原标题:佛像到底能不能随身佩戴?一锤定音丨《观经》2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