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为什么在经文中被称为法王子?
什么是法王子?
什么又是“子”?
为什么法会上有52位菩萨?
为什么是52,不是53或者54?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坐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在佛法里,我们常把佛陀叫做法王,无上法王,叫妙湛总持不动尊,在世间,皇帝叫做人王,再比如四天王天,他叫天王。法王,首先什么叫做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随心所欲,完全占据主动权,于法自在是佛陀,故称之为法王,于人自在,自然就称之为人王。
明了法王以后,法王子,就是说已经非常圆满,领悟法王之法的太子一样了,绍隆佛种,住持佛法,在传承佛种中以法为家,以度生为事业的大菩萨,就叫做法王子。释迦牟尼佛的法王子是文殊菩萨,只有法王子才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化度一切有情,称佛本愿,畅怀本怀,如同我们说世间的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事业家产一样的,是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菩萨是继承法王佛位的人,这就称之为大势至法王子。
由于修证的不同,在佛门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称谓。比如“子”,所有的众生都称之为佛的儿子,他的慈悲来关爱一切众生,对于菩萨来讲,我们就是佛的亲子,因为他已经跟佛的法相应的最高了,二乘,就是罗汉或者辟支佛就是佛的庶子,就是次一第,不是最贴近的,凡夫,一般称之为佛的养子,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就法相应度而言,而大势至菩萨已经证到佛的法王子位了,是这么一个意思。
同伦,就是我们常说的善友,我们世间讲同学、同事,在佛门里面就讲同修同门,这就是同伦,同行的善知识。闻名为知,见行为识,是人益吾的菩提道业,称之为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外护善知识,同伦就是同行善知识,大势至法王子的同行善知识。由于从难行到起修,汇入净土法界,共成清净海众,所以叫做同伦。
五十二位菩萨,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有五十二位清净海众,跟大势至菩萨来共同参加楞严法会的菩萨。但是这里五十二菩萨的所指,其实是指我们通途修学法门中,五十二位菩萨的阶位。
对佛法的修学次第,依照着自己的力量,从初发心到圆满佛果,一共有五十二位的修学次第,一开始是通常我们说的四十一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十住中,又从初住,发心住上开出了十信,所以有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
在十地上,还有一个叫做等觉,再开一位叫做妙觉,一共五十二位,等觉就是已经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经照到功夫甚深智慧,已经有资格做佛的一种菩萨,所以叫做等觉。妙觉,是再高一等,与佛无异的是候补佛,像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所证的果位都属于妙觉了。
在五十二个阶次中,常被称作三祇修六度,百劫种相好,就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的修,一点一点地把烦恼往下放,往干净断,断完以后,自然而然一步一步所证的,无为解脱之法,最后直至成佛,一共有三大阿僧祇劫。
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从登地以后就开始算一个分水岭了。登地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八地最后到佛位,这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一大阿僧祇劫有多长,首先一劫有多长,人的寿命最大福报的时候,有八万四千岁,随着所造恶业,福德越来越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至减到十岁,到了十岁以后物极必反,大家开始惭愧,忏悔,修善法,又开始慢慢建立道德标准,开始修学善法,福报又开始增,过一百年增一岁。一增一减,八万四千到十,十到八万四千,这叫一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中劫,四个中劫叫一大劫,阿僧祇劫就表示数不清,无央数大劫,这么长的时间,是我们常说的通途成佛之道。
从初信,发心住里面的第一个信心,一直到以信为主,到最后的回向心,这是十信。从发心住一直到灌顶住,这是十住。在十行里,从欢喜行一直到真实行,一步一步的十回向,十地的往上修。
比如修十信心,首先信心是要闻大乘法,心无疑惑,这时候是你的信行为。再比如十住里,第六住,正心住,就是听到别人称赞,诽谤自己语言的时候,心定不动,正直安住,一点儿不会受景响,这才到正心住,还在开始迈步,这叫做八风吹不动,我们说的端坐紫金莲,到了这地步,才到十住里边的第六正心住。
经过十行,比如在第九是无嗔恚行里,讲到地位的修行,常能修忍辱,谦卑恭敬,不害自己也不害他人,悟到身体本来是空寂的,是从无嗔行,忍辱修的好一直进到真实行里,第一诚实语,学习三世诸佛的诚实语,言行不二,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这叫做第十真实行。
第十真实行,从第一诚实语以后,学习三世诸佛的真实语,言行不二了,如说能行,如行而说,言行完全相应了,这时候才是十行的真实行。
乃至到登地以后,到了极喜欢地,第七地远行地,比如第八地,第十地里,第五地有一个叫难胜地,只有证到难胜地的时候,才把真俗相违之法看作真俗圆融之法,不相违而相应了。就是证到极难地的时候,才可以说圆融无碍,世出世间都是一样的,到哪儿都一样,唯心所现等等这句话才可以说了,在娑婆世界跟往生极乐世界,这时候已经打通关口了,是这个地步了。
靠自己的力量有多难成就,所以我们常说,三祇修六度,百劫种相好。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就是代表五十二个阶位,在圆通章里面,大势至菩萨是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成就的人,恰恰这里同伦五十二菩萨,恰恰是依照着通途法门,竖出生死,这样一种修法的五十二个阶位,作为大势至菩萨的同伦,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恰恰这说明竖出三界之难,横超生死之易,导归难,回向易,这是第一方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与凭自力五十二个阶位的艰深跋涉,修学天壤之别,虽然说归元无二路,可是方便多门中有难有易差别太大了,横超生死。
原标题:成佛的52个阶段,你在哪一段?丨《念佛圆通章》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文完整注音版。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也是按照惯例,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主要的修学宗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
尊敬的广声大和尚、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很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来光明山普觉禅寺,与诸位大德共同讨论净土宗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自《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篇,是作为净土宗五种经典当中之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念佛见佛 临终见佛呢,这个例子就很多了。阿弥陀佛第十九愿就告诉我们:一切十方众生只要他深植德本,系念我的名号,临命终时我跟观音、势至、西方净土圣众,都一起来到念佛人的旁边,接引他往生。这个《净土圣
《圆通章》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在经中的第五卷末。近代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非常重视本章的弘扬,曾开示道:《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由此印祖将《圆通章》纳入净土三经之后,与《普贤行愿品》共合为净土五经。
印光大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赞叹此《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由此可知,学习《念佛圆通章》是很有必要的,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与体会。
忆佛念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种法上的落实。首先看众生心,我们是众生——身心五蕴的和合,众缘和合为众生,我们这个众生的心都是生灭心,都是污染心,都是分别心,
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年我只要在寺院,我都参加谈体会的这样的一个交流。在谈体会的时候,真的是:参加这种修行活动的人,他就直接体会到这种名号功德给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二个宗派对我们的影响特别的深远:第一个是禅宗,第二个是净土宗。因为这二个宗派的修学,都是非常的简单扼要,所以它整个法门在推动的时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修学的人特别的多。 禅宗修学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