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首位比丘尼的佛缘人生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首位比丘尼的佛缘人生

  徐州竹林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刹古寺,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比丘尼道场之一。竹林寺坐落于徐州市和平大桥东首的骆驼山,初名青园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中国第一比丘尼”净检法师应邀主持入寺,穆帝敕改青园寺为竹林寺,徐州竹林寺即成为了名闻天下的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

  中国的比丘尼始祖净检法师,出生于西晋末年的一个官宦家庭。她勤奋好学,知书达理,擅长琴棋书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年轻时,她与母亲一起从事女子教育,为传播圣贤文化孜孜不倦;而国危民苦、受难百姓急需度化之时,她毅然出家受戒,主持道场,化解黎民百般疾苦,全面展现了女性独有的能量和正面作用。

  西晋时期,因贾皇后的私欲膨胀,妖言挑拨王爷之间争权夺利,以至酿成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观音菩萨循声救苦,化身净检法师降生徐州,“因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说法”,意即度天下女子,乃开创了中国比丘尼之先河的净检法师之终身所为。随之,后世观音菩萨的造像逐步转化为女神形象,契理契机地强化了女德教育。

  周朝三太母仪天下,成就了三代圣君,仁义治国蕴意深远,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内涵。周朝三太与晋朝贾后的正反对比,反映了女性作用的必然结果;观音菩萨最终应化为女神,体现了女性教化的不可忽视。女性仁德的养成是民族的希望,徐州竹林寺千年传承净检法师仁爱度人之遗风,以其身前训诫作为女德教养的示范和法则,并注重女德教养,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人生和美而积极奉献。

生逢乱世,净检定结佛缘

  西晋惠帝永平年间(公元291年)正月初一,洛阳青天突现红云,后人称其为“八王之乱”血光之兆。乱世方始,万千黎民受难,天帝怜民疾苦,遂令诸仙下凡以度百姓。

  也正是这一年,徐州有一仲姓人家,夫人生产时房内彩云氤氲、异香扑鼻,连见多识广的接生婆也啧啧称奇,直说仲夫人积德行善、今次生了个菩萨——待到这女娃降世,婆子定睛一看,那秀眉明目间朱红一点,正是天生的“菩萨痣”……

  孩子的父亲仲诞与大户闺秀出身的夫人商量一夜,竟连个名字也未定下,终究还是夫人一锤定音:“女儿就叫令仪吧。”意则美姿容、内仁德。而令仪也未辜负父母期待,自幼聪慧异常,三岁起便随母学认字、工音律,在慈母教导下熟知诸多先贤故事,令父母啧啧称奇。

  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时值四月初春,莺飞草长、春和景明,一家人沿江漫步,令仪天真浪漫,不顾父母呼喊,独自跑至一条弄堂中。恰巧,一大户人家门口两尊石狮栩栩如生,大有生灵之威,一时间让令仪为之驻步。

  “阿弥陀佛。”一悠然之声,从弄堂深处传了出来。

  令仪回首,尘埃中光线渐现身形,待到近处,却是一身材高大、身披袈裟的老和尚。

  “小施主,可知天地仁爱、万物有灵之理?”

  令仪睁大双眼,不知所措。

  僧人微笑不语,拈花轻抚小令仪汗湿鬓角,随后取出一尊晶莹佛像、置于令仪手中。那白玉佛像触手生温、面容敦厚明广,细细一看,竟还隐现宝光,不为其他,正是一代佛祖释迦牟尼之像。

  令仪怔住,年幼的她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这褴褛的僧人,只得站在原处,看僧人背影渐远于视野之中。刹那间,香风拂过,花飞尘舞自让令仪阖眼,而当她再度睁开双眼时,那身披袈裟的僧人已不知去向。

  父母随后赶到,看着令仪手中的白玉佛像,大为惊诧,在问明前因后果后,仲诞若有所思,仲夫人却轻轻拍了拍令仪的肩膀,道:“既是大师父所送,必为善缘。仪儿,将那佛像好好收起来吧。”

  时光过隙,一家人因仲诞公务由徐州迁至洛阳。转眼间,令仪也长到了十六岁,仲诞与妻子一番合计,在询问了女儿的意见后,便寻了户门当户对的好人家,依依不舍的将令仪嫁了出去。

  令仪婆家前朝为官,夫君姓丁,名泽远,夫妻两人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地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然而,乱世不仅不允国家安宁,连令仪、泽远这般普通世人的小小幸福也轻易夺走……

  就在令仪新婚这年,叛军王弥起兵造反,攻打洛阳,在城中官兵抵挡不住的情况下,百姓奋勇加入抵抗,死伤无数,其中便有仲诞与丁泽远二人。令仪的公婆因儿子之死、伤心欲绝,在年关将近时双双逝去。令仪怀着巨大的悲痛,以前朝班昭、蔡文姬之事迹勉励自己,回到了母亲身边,痛苦之余,她凭天自问:既说天地仁爱,此时我一介女子,究竟能做些什么?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折磨令仪许久的疑问,很快便得到了解答。

佛法无边,但求度化世人

  此时西域诸国与大陆已有来往,诸多异域文化也逐渐在中原播种开花。彼时,西域罽宾国有一苦行僧名智山,西域大月氏国有一年长高僧名法始,二人漂游四海,至洛阳时因感其百姓疾苦而得以停驻。因乱世而绝望的百姓在听闻两人说经论佛后,安宁的情绪渐渐感染开来。

  一日,令仪路经闹市,恰巧听闻二位高僧将于当晚设坛祈祷,以佑洛阳城不为叛军攻陷、保百姓平安,遂决心躬身参与。当夜,令仪随上千洛阳百姓跪于市间,焚香祈祷。城外金戈铁鸣、一夜未歇,而城内法始、智山所引佛经也响彻云间、震耳欲鸣。令仪默默体会着其中道理,感知其与《黄庭经》《周易参同契》中学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亮之时,城外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叛军被彻底击溃了!

  于此,令仪心生向佛之意,在与法始、智山大师多次论佛之后,遂将心中所愿透露给了母亲。

  寸草春晖,慈母自是理解女儿心中所想。仲夫人从女儿所述佛经中看出了女儿毕生志愿,她愿以一女之柔弱之躯、度化世间诸多苦难百姓,于情于理,自己都没有阻拦的理由,便说:“仪儿,娘亲原本想给你再说门亲事,因你还年轻,娘亲却不能一直陪着你……既你决意要出家,这辈子便是将自己托付了出去,娘亲不拦你,只你自己却要想好……”一言既出,母女俩皆落下了眼泪。

  与母亲道明心志后,令仪便迫不及待地向智山、法始诉明了出家之愿,二人当下皆大吃一惊,因中原从未有过女子授具足戒的先例!令仪看着二人为难的模样,便道:“佛经上书,‘佛祖说法时,有比丘、比丘尼在听’,此明女子同可出家,东方中原既无先例,我可做第一人!请二位法师慈悲摄受。”

  令仪的心迹让两位法师深为感动,遂当场定下了剃度出家之诸多详尽事宜。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六月初八吉日巳时,在一片诵经声中,令仪跪于大佛面前,虔诚祈祷。一僧人随后捧上一托盘,内置剪子剃刀及一副帖子,智山和尚缓缓地剪去了令仪的乌黑长发,念到:

  “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令仪向恩师顶礼三拜,向众僧顶礼一拜,双手从托盘中取出帖子,展开一看,上书“净检”二字,这正是智山其起的法名。

  此年,净检年满二十四岁。

  自此,净检法师成为了华夏尼僧之祖,在中国佛教史上确立了比丘尼祖师的地位。

  不久后,净检与二十四位志同道合的佛教弟子决定创建一所供女性佛教徒修行传教的女众寺院,其名曰“竹林寺”。其中寓意,一指佛祖于西域揭摩陀传教时的竹林寺传说,二指入得佛门、行事当如文竹般正直高洁。

佛为医者,化解乱世红颜之痴

  二十多年后,天道失衡、朝廷无道,当权者因嗜好打猎,圈养大量良田以作牧场;又有昏君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以至百姓民不聊生。净检怜民疾苦,下令全寺节衣缩食,开门施粥。饥民感其善心,纷纷尊称净检为“女菩萨”。然而寺内粮食终究有限,开门施粥非一日两日可解饥民之荒,这粮食该从何而来呢?

  恰巧,净检说佛度人之事传到了宫中,有女官正忧心冷宫成日寻死觅活之辈,便招了公公,如此交代一番,净检本就对女性苦痛格外敏感,一听便允。

  到了和公公约好的日子,净检带了经书,随马车进了宫,一路直达“颐养宫”前。那亭台楼阁虽华丽工巧,但阳光却似乎照不进这清冷之地。净检一路走过,触目皆是如沉醉旧梦般喃喃自语的华服女子,让人心生怜悯的同时顿感彻骨寒意。

  “阿弥陀佛!这哪是颐养天年的‘长乐宫’,分明是摧人心血的‘永寒殿’。”看着一个个面容憔悴、神情呆滞的女子,净检心中不由自语。

  待公公喝了几声,这宫里的主人们便一个两个都进了前殿,净检开篇以《安般守意经》切入主题,为嫔妃们祛除心中烦恼得失,又给她们讲述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以《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念佛求生净土的经历予以互勉。渐渐的,原本面色晦暗的女人们,抬起了她们那往昔过于沉重的头颅……

  三次进宫之时,宫里宗正大人亲自迎于门外,对净检拱手表礼:“净检师父佛法真当了得!那位当年在贾后左右的郑贵人学佛之后,时常忏悔自己助纣为虐,需以身赎罪,这等功德,全赖净检师父一人啊!”“阿弥陀佛,宗正大人过奖,此乃佛祖之感召,非贫僧一人之力。”净检看着面貌大有改观的前朝嫔妃们,心中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此正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说法”。

  因净检入宫弘法开示、功效卓著,圣上龙颜大悦,即赐数车粮食予竹林寺以应急需。而恰恰,这批粮食又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竹林寺施粥缺粮之困窘局面,真乃“善有善报”“心想事成”之冥冥佛音。

时轮昭其秘音,惟尼祖佛心永存世

  四年光阴转瞬即逝,中秋佳节悄然到来。这一日刚过申时,小沙弥普慧便捧着一钵绿豆汤来到老夫人房中。彼时晨光昏暗,檀香幽息缭绕楹间,普慧小心翼翼地拉起竹帘,只见老夫人指拈佛珠、正安详卧于藤椅上闭目养神。普慧数次轻声叫唤下,仍不见老夫人有所回应,便上前待仔细查看——这一下查看却了不得,惊得普慧转身便跑到前殿,“师父!师父……老夫人她……她……”

  见到普慧如此惊慌的模样,净检便大致猜出发生了何事。然而当她赶至后院,亲眼见到母亲圆寂的模样时,却因其安详而克制住了汹涌的感情,只默默地跪下,为母亲求佛、念经、祈福……

  依仲老夫人生前所托,净检将其葬在寺外竹林中,一切行简。这一年,仲老夫人八十九岁。

  老夫人去了一月有余,净检仍然时不时地走到后院、下意识地喊出“娘”,然后想起过往岁月、怅然若失……

  这一日暮色早至,净检因思念娘亲,顿感困乏,回到寮房后便靠着椅子假寐休憩。突然间,门“咯吱”一声被推开了,净检定睛一看,竟是已经仙去的仲老夫人!不由脱口而出:“娘!女儿……”

  老夫人面色安详,言语间却带了几分在世时无有的威严:“你且坐下,我有话对你说。”

  净检依命坐好,内心颇为惊讶,母亲既已仙去、却又复返,难道并非凡人?

  “我乃瑶池仙姬下凡,现已归位。你本是随愿应世的紫竹林观音,现已功德圆满、即当复归本座。你我人世 间虽为母女,实则让我受化匪浅,来日无多,无须沉湎母女之情;人间事毕,天界再会。”言罢,老夫人飘然而去。

  净检待要说些什么,猛一抬首,方觉一梦,然而母亲之辞字字在心,方知其言不虚。从此,更懂得珍惜眼前时光,力图将世间至善传遍人间。

  母亲去世后百日,净检如往常一般领众念佛、切要开示。待净检回到法堂闭目养神之时,

  忽觉异香扑鼻,待一眨眼,便见一对仙童手执莲灯微笑静候,净检方明此为善材、龙女迎其归位,略一思索,仙童便已消失无踪。

  想起母亲所托之梦,回顾一世,净检并未太多感伤,只是叫来小尼吩咐道:“圆慧,明日一早把全寺尼僧都叫到前殿,为师有事要交代。”小尼应声离去,净检将几案上母亲抄写的几本经卷整理摞好后,照常休息。

  次日,净检早起盥洗、整衣登座,此时寺中众尼也已来至法堂,恭聆教诲。净检环顾四周,百感交集,半晌,方缓缓出声:“同修诸位,学人今天便要走了。”

  不待众人有所反应,净检以宁和之态缓缓继续:“汝等,需勤恳休学、潜心念佛、早办资粮、劝勉众生,锡杖、衣钵由净修继承并掌管一切寺务。汝等齐心协力、传佛民间,各自好自为之,都退下吧。”

  众尼跪下给师父磕了最后一个头,皆双眼含泪一一退出法堂。净检环顾四周,百感交集,待到自己最后离开法堂,轻声带上朱红木门,恍然间便觉天光降下,看着身后诸尼纷纷跪下、叩头行礼,一道霓虹直插九霄苍穹……

  这年便是东晋穆帝升平末年(公元361年),净检法师享年七十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