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杰出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在我国一般古寺中,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像安奉在一个殿。兹将十大弟子的生平分述于后。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由于完成这次佛典结集任务,大迦叶遂名闻天下。其全名为“摩诃迦叶婆”,生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诃婆罗村,父为有名的大富翁,夫妻结婚多年,苦无儿女,于是向毕钵罗树求子,遂生摩诃迦叶,乳名毕钵罗耶那。此子出生后,即具备三十二相,且一举一动都异于常人。八岁受婆罗门戒,已精通其中奥妙。
一天,听说释迦佛的盛名,遂前往加入教团,其妻拔陀伽毗罗尼后来出家为尼。他少欲知足,专志于修行,所以称为头陀第一。当释尊入灭之际,他远在北方行脚,得此悲讯后,即昼夜兼程赶到,跪于圣棺之前,悲恸不已,更立志说:此后我决心结集佛典,以建立人间净土。传说他入云南鸡足山的禅房,静待龙华三会。
阿难陀,又名难陀尊者,生于迦毗罗卫城,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与释迦佛是堂兄弟。他幼年师事十力迦叶,于释尊55岁时,始入佛门,侍从释尊前后达25年之久。当释尊入灭之际,与阿党的年代,楼陀同侍于释尊的枕边,专心守护。他博闻强记,闻一知十,故称为多闻第一。在经典结集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而口传的。其天性慈悲温和,容貌俊俏,颇得妇女的爱慕,屡蒙女难之祸。他于佛灭后20年,见大迦叶在鸡足山示寂,始觉自己的死期将近,乃在恒河边召集五百比丘,作最后的垂训,于120岁时而从容灭度。其遗骨葬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之侧。
原名优婆底沙,全名为舍利弗多罗。关于舍利弗名字的由来,在《大智度论》里说:“摩陀罗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鸟(一种水禽)之眼,故名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为舍利弗。”因“弗多罗”三字译作子,故又称他为舍利子。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所以精通百科技艺。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弟子多人,声势相当浩大。一日,他遇着马胜比丘,得知释尊的盛名,即钦慕不已,遂率350余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为释迦弟子。此时因舍利弗的皈依,使教团的势力大为扩张,佛陀誉他为法将。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他先释尊入灭,当他觉得自己涅槃期近时,乃返回故乡,安坐一室,澄心静虑。传说未来他将以华光佛的称号,再来人间利益众生。
须菩提释作善吉、空生、善业,出生于舍卫城,是给孤独长者之弟、须摩那长者之子。关于他译名的由来,在《净名疏》内记载如下:此人出生之时,以其家室皆空,故名“空生”;此时家人十分慌恐,请相师前来卜封,认为此子出生时的奇瑞是为吉相,乃称善吉;此人本性慈善,不好诤论。他出家修道,起慈悲心,入无诤三昧,能常行善业,故名“善业”。他后来立志归入佛门,常好入空定,为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而驰名。般若的教理以尊者为祖。
富楼那译作满意子,或满愿子,出生于迦毗罗卫城郊的罗那拔多村,是迦毗罗城长者之子,阿若憍陈如之甥。其父为净饭大王之国师,驰名一世。富楼那在少年时,他每日除努力的工作外,尚能诚意的奉侍佛陀,不惜倾其财富,建立精舍,发愿归入佛门,并非常好学。因其擅于辩论,说法巧妙,被称为说法第一而闻名。后来他在输卢那国收有五百弟子,并建有五百座伽蓝,致力于宣传佛法。
世间多称他目连尊者,译作大赞诵,或大胡豆。在《祖庭事苑》里说他“梵名大目犍连,姓采菽,传说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绿豆而食,因以此为姓,目连之母即司此族。”目连本名为俱律陀,出生在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为王家之师,母名采菽。少年时与舍利弗为密友,自幼即决心离俗修道,他俩各征得其双亲之许可,相率赴王舍城,对释尊说明其来意,释尊即收他俩为弟子。目犍连以神通第一而闻名。因他得知其生母深堕地狱,受尽苦患,遂往见释尊,请求救母之法,然后得以将生母救出地狱,因此大孝子目连的芳名,传至今日仍家喻户晓。当时的裸形外道,与释迦有宿怨,因知目犍连救母闻名天下而怀恨在心,遂乘目连于伊尸嗜利山中坐禅入定之机,将其刺杀,此实为僧团的一大损失。
摩诃迦旃延为梵语,译作文饰,又称好肩,其本名为那罗陀,其父为吠陀学的论师,他继承其父的血统,成为一位贤明长者,成为释迦教团的一员后,更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被称为论义第一,极受众人尊重。先前释迦诞生后,净饭王召请频陀山的阿私陀仙人入宫,为新生太子占封,此仙人即是迦旃延的舅父。迦旃延早已寄居其舅家中,学习四禅五通的道术,后来赴鹿野苑皈依佛陀。得道后专门弘法于乡里,被誉为巴利文典籍之祖。
阿那律一名阿尼卢陀,是白饭王的儿子,释尊的表弟。他天资聪敏,少年时即知其必将成为大器,于迦毗罗卫城倾听释尊的教化后,即发心出家修道,迫切要求释尊准其加入僧团。有一天,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受到佛的呵责,遂立誓终生穿粪扫衣,昼夜不眠,以致双目失明,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被推为天眼第一,成为佛灭后的首领之一员。当释尊入灭之际,他侍于床前看护,并参加第一佛典结集大业,其功亦巨大。
优婆离为梵语,译作近取或近执。他出身于首陀罗(当时印度被视为最低贱的民族),初为王舍城的理发师,但他的本性颇为忠实,而且工作热心,得宫廷诸官及王家的信任。后来和释迦族的公子们一道发心皈依,释尊为他首先传授戒法,后来,由于他精通戒律,为僧团解决了种种问题,被视为僧团的上首,誉为持戒第一。释尊入灭后,结集佛典,他担当最难的律藏方面的工作,以其多年来所学的知识和卓越才能,不息不休,完成此一艰巨的任务。
罗憍罗是释尊的嫡子,母为子输陀罗。传说他在母胎内前后达六年之久,乃命名为罗憍罗,罗憍罗译为覆障。一说罗憍罗诞生之日,适逢日蚀,因而得名。释尊成道后三年,乃令舍利弗和目连促其出家,拜舍利弗为师,加入僧团,由于他中途怠慢,受到佛陀的呵责,遂立誓严守戒律,励行道业,因而得到密行第一的称誉,不辱父望。
1.摩诃波阇波提 是刹帝利女,耆宿第一。她是释尊的叔母,又是养母、难陀的生母,经阿难的恳求始准出家,为最初的比丘尼。
2.差摩 刹帝利女,智慧第一。生于摩揭陀国沙伽罗。初为频婆沙罗王之妃,后来受佛教化而发心出家。是七相续尼之一。
3.莲花色 毗舍女,神通第一。生于舍卫城,为长耆的小女。关于她出家的因缘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姿色超群,引起许多男子的追求,但她父亲怕发生意外,所以令她出家;另一说法,因她家庭不幸而流浪于各处,在懊恼之下遂决心出家。修养极深,被誉为比丘尼中的目犍连。
4.拨多伽罗 毗舍女,持律第一。舍卫城长者之女,曾与家丁恋爱而遭受种种挫折,一时失夫失子使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因此发狂流浪,后来受佛教化为佛弟子,并善于化导比丘尼。
5.法与 毗舍女,说法第一,生于王舍城。初嫁给毗舍怯家,后来因厌世出家,并教化其夫同入佛门。
6.难陀 毗舍离附近人,禅定第一。惜她先于佛陀在那利伽村而入灭。
7.输那 毗舍女,精进第一,出生于舍卫城,多子。她于丈夫死后受到子女的虐待而出家,因为是老年归佛,所以修行十分用功。
8.奢拘梨 婆罗门女,天眼第一。出生于舍卫城。
9.拨陀单陀罗拘夷 毗舍女,速慧第一。王舍城王者女,曾与盗贼热恋,初为尼乾子外道的弟子,后来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而皈依佛门。
10.拨陀迦毗离 婆罗门女,宿命通第一。生于麻罗的沙伽罗布。嫁大迦叶,后来夫妻一同出家,拜摩诃波闻波提为师而归入佛门。
11.跋陀迦旃延 是悉达太子的后妃,大智得第一。传说她是耶输陀罗的后身。
12.乔达弥 称为弊应第一。她原是舍卫城贫家女,出嫁后,由于孩儿夭折而悲痛不已,后来受到佛的教化而出家。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