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持“戒”维摩诘的却敌法

人物故事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持“戒”维摩诘的却敌法

  佛陀在世时带领四众弟子修行,有出家比丘比丘尼,也有在家的居士;有一位持地菩萨,他也是佛弟子,当他在打坐时,忽然,魔王带领一万二千名美女,来到他的面前,恭敬礼拜。持地菩萨看他们恭敬礼拜,误以为是天帝来了,也很高兴地接待他们。

  持地菩萨向他说:“过去生你修了福,所以能享受天福,领导天众。但是,你应该在福中而不沉迷于享福,要知道享福受乐是无常的,应该赶快再造福人群。”

  魔王说:“因为我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我要把快乐布施出去,请你接受这些天女好吗?”

  持地菩萨说:“我是出家人,不应该接受她们。”

  魔王又说:“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可以为你洒扫环境,又可以唱歌跳舞,给你最好的娱乐献供呀!”

  此时,持地菩萨进退两难,正当他两边为难时,维摩诘居土及时出现了,他说:“波旬魔王!持地菩萨不敢要,那就送给我吧!我要她们!”

  波旬突然看到维摩诘居士,非常吃惊。维摩诘居士又向持地菩萨说:“你错认他了,他是魔王不是天帝,他要来扰乱你的道心、破坏你的慧命!”回头又向魔王说:“这些魔女你不是要奉献吗?我要收啊!”

  魔王非常吃惊,急着要逃遁;但是,维摩诘居士的法力让他难以遁走,他极力挣扎时,维摩诘居士告诉魔王说:“你把这群魔女留下就可以走了!”魔王只好留下这群魔女,自己逃之夭夭。

  维摩诘居士即开始为这群魔女说法:“请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话。”大家服从新主人的话,乖乖坐下来听法。维摩诘居士分析道:“人生的欲望无穷,应有四信,才能脱离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乐。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想入佛法之门若无坚定的信仰则很困难。所以,首先要信佛。了解佛陀的伟大和智慧,并接受佛陀的教法,得一法而拳拳服膺,相信佛陀的每一句话,把它印入脑海,不可忘失,这样才会有坚定的信仰,也就是信法。接下来是信僧,佛陀无法常住人间,佛灭度后以僧团为主,所以,除了信法,还应同时起尊重恭敬心,恭敬僧伽,因此要信僧。僧伽为传法之人,他们宣说佛法,你们应该如法信受奉行。此外要信戒,僧伽以戒为师,他们说的规戒,你们若能信受而去恶修善,就不会再于六道中轮回,而得到永恒的快乐。”

  维摩诘居士说:“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个要件,人之所以造罪在于贪爱五欲,贪求五欲就难以控制自心,因此才造业。若想止恶而得到永恒的法喜,就要信戒、守戒,脱离五欲啊!”

  魔女们听得满心欢喜,心想:对呀!即使住在天堂享天乐,难免还有满心的烦恼,因为心里仍有追求,也有恐惧,唯有维摩诘居士的教法,让人从内心深处觉得法喜无穷。

  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要信佛、信法、信僧,但是信仰三宝无非是要人去恶防非,也就是“戒”啊,有恶即止,并且要好好预防,不去造恶;这就是持“戒”呀!不犯戒自然就不造罪业,因而清净自在

  如何理解持戒?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后就不要持戒了,因为佛的行为就是戒律。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劝人学佛则可,劝人受戒则不可,要由其自己发心受戒才有效,否则碍于情面,勉强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劝其吃素,否则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学了;可先劝其不杀生而吃三净肉。对于已经受戒之人,可以劝其戒持清净。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