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首先要三皈依,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持五戒。五戒就是杀、盗、淫、妄、酒。杀,就是说一切有情众生皆不可杀,包括人不能杀,众生不能杀,包括大连的“海虹”也不能杀,一切众生都不能杀。不管它是怎么被我们需要,甚至用了它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我们也不能杀,一定要戒杀。
包括杀生的因缘不能做,像这种杀生的工作等等,都不能做。杀生的因缘,包括我们的事业,杀生的业力,和这的缘分,包括赞叹杀生的这些事项,鼓励杀生呀,这都不能做。杀因、杀业、杀法、杀缘,这都不能做,一切都不能做。
不光这个杀生不能做,包括假杀也不能做。什么叫假杀?就是比如我们现在有一种吃的素食,素食里有什么“肉肠”啊,就是素食肠、素食鸡、素食鸭子等等,都不能吃的。这是你的杀心未断,所以也不能用。包括含动物成分的药也不能吃,这个是很可怕的。只要是和它有这个缘,杀缘,你都会受其果报。所以说在家持这个不杀戒,是很好的,很殊胜的。坚决不杀,宁死不杀。
如果我今天得病了,吃这个中药,中药有一种以众生的肉合成的药。我吃了以后病就能好,这叫吃药破戒,我也不去吃。我宁可采取别的方法来治疗,哪怕它慢,慢就慢。慢一年,我遭一年罪,就能少杀一个众生或者无量众生。今天给我这个机会太好了,我一定在这里偿还其债。为什么有病?就是过去杀生所得来的病,吃肉得来的病,我不能再继续造业了。这么去做你才能守住这个不杀戒。包括起心动念都要控制,如果起心动念了怎么办?要忏悔的。
这个盗戒啊,在世间最容易犯,特别是现在。过去在文化大革命前好一些,那时人比较老实一些,谁也不敢去拿公家的东西。文化大革命期间你要拿东西,他也要被批斗,是不是?现在不是了,现在是一种沾沾自喜,甚至大家说你这人有本领,所以这是很可怕一件事情。这个盗戒在佛法里是很重的,我们在家人一定不要盗,宁可穷死饿死也不要盗。
说我今天没有饭吃,这有个萝卜,我如果把这个萝卜偷走了,今天中午我就能饱。作为我们来讲,宁可饿着,也不能拿这个萝卜,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能盗。有人说,你看厂子都要垮了,那些厂长啊,还有一些的人等等,都把厂子搬家里去了。他搬了那么多,那我搬一点也不行吗?他是他,你是你,我们是佛的弟子,所以说我们不能动,一张纸、一针、一草,不能动。
过去有这么个事情,也就是讲我吧!这是刚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在医院工作,有一天值班。院长派个人来取点药,要急于外出。一般要点药在医院来讲还是可以的,那时候条件比较松。因为学佛了就不能做这个事情,我就拒绝了。拒绝以后,他一看非常生气:“院长要药你也不给!”最后说:“那么的吧!我借点药。”我说:“借也不行。”当时我已经做好了一个什么准备?就是说你开除我,我也不会违反原则去做的。
后来旁边收款处的人看着我,他就说:“你不要跟他去要药,我给你点药,我这里自个有点。你不能跟他要药,别人实在跟他要,他躲不过去的时候,或是跟他借药不还的时候,他把工资钱都还在这里了。所以你千万别跟他要,你有什么难处,你找我。”他就把这个事情给解围过去了。就是说你想持戒,就得做好了被开除的准备,要不你这个戒就不好持的。
世间是很危险的,心里得有准备,一个是准备用自己的钱来补偿这部分,第二个就是宁舍工作不犯盗。就是你拿钱也必须在不犯盗的基础上,你才能拿钱的,不是先盗后补的,这个也得很注意的。所以说我们坚决不盗。只有坚决不盗,你才能往前修行;你要是坚决不盗,我想你很快就要出家了,因为世间你也呆不了了。另外你的心、因缘已经成熟。这是讲到盗。
淫欲,在世间上这是个最大的祸根。有了淫欲,就有了家。家,就是代表淫欲的意思。所以说,有了男女,就有了生死。
为什么不成道?就是有了这个淫欲的关系。
佛给开了方便——在家居士不能邪淫,我们坚决地不能搞邪淫。实际上有的人受了菩萨戒,在菩萨戒严格来讲是断正yin的,不是在家人有了正淫,就可以真正地称为菩萨,菩萨是不允许有淫欲的。
现在有一个叫“在家菩萨戒”,那只是一个方便戒,真正想做菩萨一定要清净的,连正淫也是不允许有的。虽然开了这种方便,我们应该知道这里利弊的关系。
对这个淫欲,包括我们的身口意的行为,都应该注意的。包括凡是淫欲的书、录像,一概不能看,这淫欲的话不能讲。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来了呢?是修行来了。不管男的女的,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修行。
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人生并不是生儿育女、成家立业来了。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糊涂了,他不知道他的任务和他的愿望,逐渐地被这个男女相所骗,所以,成立一个家庭,发生了淫欲的行为。就离不开这个世界了,不能了脱生死,也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说淫欲不断,佛法是不可能成就的,想成佛必须断。在家居士一步一步来,先断邪淫。
如果有条件了,一定要断正淫,在家人也可以断正淫。
有很多独身的或是夫妻俩虽然在一起生活,就像我刚才讲的,都是道友的关系,这样互相帮助。
另外,这里呢,千万不要给人做媒啊,劝人结婚,这都是去称赞淫欲的行为。
特别是有很多的居士,年龄比较大,自己有儿女,当你儿女如果要出家的话,你千万赞成;
他要独身的话,你也赞成,千万不要去劝他结婚,去堕落这个火坑里。
这个火坑,那是你永远还不清的债。
讲一个例子。
头一段时间,有个居士,他有个小孩。小孩就老哭。是刚出生几个月,是几岁,我记不清楚了,可能最多不超过三四岁。就是每一天到那个时间就哭,看病也看不好,找大仙也治不好,劝也劝不好,到时间就哭。
后来,他的姥姥来问我说:“师父!这个问题你看怎么办?”
我说:“你跟他讲……”
她说:“我跟他讲话,他不见得能听得懂。”
我说:“你不要怕,你就跟他讲,说你不要哭,你不有愿望吗?你想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出家。你长大了,我同意你出家。”
她半信半疑就回去了。头一天晚上跟这孩子说了,从第二天一直到现在,这孩子再也不哭了。
这就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人来这个世界是来修行的。我们来这个世界是有任务的,是修行的,但是我们都忘了。
千万不能堕落淫欲里去,一堕落淫欲,就忘掉了修行。淫欲不断,生死不断。
这是淫欲戒。
我们多生的习性,为了利益的关系,造成了很多的妄语,所以说这个妄语是很重的。有时候我们张口就妄语,早晨见面,人问你吃饭没有?你张口就说吃了或没吃,本来没吃你说吃了,吃了你说没吃。有时候怕上你们家吃饭,你可能就说吃了,他就不上你们家吃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养成习惯,张口就妄语。所以说妄语心地不真。
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修行人不成道?老埋怨佛菩萨也不现前?人都说佛菩萨加持我们,佛菩萨现前能消我们的业障。为什么佛菩萨不现前?不是佛菩萨不现前,虽然你做了很多的努力,因为你的妄语变成“大海”,把佛菩萨这个救你的船给隔开了,把佛菩萨给隔开了,把你自己和佛菩萨隔开了。他想救你,你上不了船。
所以说不能妄语,包括方便妄语也是不可以的。包括你家的亲人,如果谁有病了,你怕这个人知道,想去妄语,那也是不行的。说世间法我不这么说,他可能负担很重,或产生更大的痛苦。那是你的事情。你想成佛,你犯了妄语戒,就和佛菩萨远离了。有的人虽然大妄语不犯,小妄语不断。他不知道它的危害,还以为自己方便妄语可以成佛呢,以为是他的方便,实际上是错的。
小妄语都不能见佛,何况大妄语?有的人没证果说证果了,没证到罗汉说证到罗汉了,鬼没来硬说鬼来了,说哪个菩萨来了,这样人犯大妄语,将来要duo落地狱。所以说非常可怕的。包括暗示,人说:“你证没证果?”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这有个苹果。”那也犯妄语,也要堕落的,这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千万不能妄语。在世间来讲,也叫言而有信。
过去我给大家讲过,这个妄语啊,不能随便讲,有时候随便讲了会遭罪的。
讲个例子,过去我在盖县修行的时候,有一天下山去挑倭瓜,挑了一担倭瓜准备往山上去。走到村子中间,有人顺便就打招呼,说:“你一直往山上挑啊?”
我说:“嗯。”
他走了我就合计:他说一直往山上挑,将近二三里路呢,我这一担倭瓜能一直挑到山上吗?
我一回头,他早就走远了,我想跟他解释这句话的机会也没有了。话已经形成了,怎么办?那没办法,那一直往上挑吧!谁让你说来着。
(编者注:倭瓜又称南瓜、金瓜。)
我只是答应人一个“嗯”,也可以说只是一个字,只好往上挑。因为这一筐也是很沉啊!挑到半道,还没爬山呢,就累了,怎么办?放下担子想休息一会,因为我答应是一直挑到山上,你不能离开肩,离开肩就不叫一直挑。既然不能妄语,咬牙挺着,怎么办?就是一个腿一个腿互换着歇,这个腿蜷起来先歇一会,歇完了再把那个腿蜷起来歇一会,担子从这个肩膀挪到那个肩膀上去歇,就这样往前挑。
挑到山上,又愁了,这个山到山尖才叫山上哪!你这房子在中间呢,你不能挑到山尖再挑回来吧?所以这个话没说明白。这怎么办?最后决定,我过不去就算为止了。到房子跟前,因为你房子周围还有道呢,就还能过去。还是把这担子挑到屋里去吧!挑到屋里碰到墙,这实在是过不去了,这个担子才放下。
你看看,你想不妄语,随便答应一句,这就是平时妄语的习性,你就得付出这么多的辛苦,才能达到不妄语的地步。
所以说,想不妄语,要付出很多代价的。
特别是居士在买菜的时候,更不能妄语。比如说买菜讲价钱。
现在为什么小贩都撒谎?其中,就是因为买菜人不断地逼着他妄语。因为我们有个贪便宜心,本来这个菜,就值一毛钱,你非要给他七分八分,逼着他就得卖一毛二,或者增加多少钱来提高价钱。等你讲的价钱,去掉你贪心的那一部分,他也就达到他原先的目的了。所以说,这种妄语是你给造成的。
我们做为佛弟子,一定要加小心,不要给别人造成妄语。你给别人造成妄语,和你妄语有同样的罪业。
特别是有的居士,手里戴着念珠,到人家卖菜的地方,左挑右挑。人一瞅你的手腕子,一看这佛弟子挑菜来了,把好的全挑走了,把坏的全留下了。你想想,你坏的给别人,自己吃好的,你这种的思想,买回家的菜,只是一付毒药。
如果说你能够不挑好的,把坏的挑到自己那里,把好的留给别人;或是不分别,遇好就是好的,遇坏就是坏的,好坏混杂也行,我就这么样,有什么算什么;或是本来这个价钱稍高一点,但我也认可了,不造成对方的妄语;甚至也不看秤。
当你买到一斤豆角,回家要称的时候,可能剩半斤了,但这半斤豆角是一付良药,它的价值千金,什么病都治。老人吃了他会健康,小孩吃了聪明有智慧,有病人可以消业。
如果你要贪心,你买的这一斤菜,回去吃了就会中毒,谁吃谁中毒。甚至,你剩的这个菜混到别的菜里,别的菜也变成毒药。所以说,很可怕。
我们在世间要学会不妄语,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药。不妄语是药,治疗我们的贪心,能使我们早解脱。不妄语与实相相应,因为佛是不妄语者。所以我们应该跟佛学,不妄语。
酒虽然非性罪,但它是遮戒。因为喝酒以后,会造成人大脑的混乱,定力失去了,做事没有方向,很容易犯戒的,所以不能喝酒。
我们做佛弟子要修清净的,喝酒就不清净了,所以说,佛弟子不能喝酒。
酒的害处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
佛经讲,如果你给别人喝酒,递一个空酒杯,会五百世没有手的。像蚯蚓啦之类的,它都没有手,就会这样。何况你自己饮呢?
做为佛弟子,想做菩萨讲修行,一定要远离的。不只是平时不喝酒,你就亲戚朋友、生意场上,我也不喝。
沉阳有个王居士,在厂子可能也负点责任。有时候,对方要找他喝酒,他不去。遇到实在脱离不开的朋友的时候,有人劝他喝酒,他就说:“我已经发愿了,如果我要喝上一口酒,出去就被车轧死。”大家一听,他发了这样的誓愿,谁也不敢逼他了。这也是办法之一。
要想断酒,必须下大决心。我们周围的因缘,如果你不下决心,你周围的因缘,就是冤亲债主,就拉你下地狱;如果你要决心下大了,马上他就变为菩萨,来助你成道的,助你增加功德和定力。
我们从五戒开始持起,每条戒律都有很多的说头。
但有一点,你必须有决心宁可舍去一切财产,舍去工作,包括舍去亲属朋友的友情,来完成这个戒律。你不下宁死不犯戒的决心,恐怕这个戒持得不那么真实,不那么彻底。
只有下这个决心,才能转化这个业力,才能把戒持好的。否则的话,说我们可以方便持戒,但我想,最后恐怕还不行。
因为它的违缘不由你控制啊,不是我们想怎么地就怎么地,它是生死之搏,敌我相争,那是很厉害的。不是你胜它败,就是你败它胜。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只能打胜仗。胜仗是吃亏了,但是人吃亏了天不亏你,天不会亏你的。
持戒一定要有决心,肯定能成道。最起码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佛子,问心无愧。
以戒为师,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 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出家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
在佛教,受戒是很要紧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错过机会。 你受一戒也可以,受两戒也可以,受三戒也可以,受四戒、五戒也可以,受八戒也可以,但是不能受十戒;在家人不能受十戒,十戒是沙弥戒,可以受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 受一戒叫“少份戒”;受两戒叫“半份戒”;受三戒叫“多份戒”;受五戒叫“全份戒”。
譬如你不能不杀生,不能戒杀戒,你可以受不偷盗的戒。你欢喜饮酒,好像我有个酒徒弟,不愿受“酒”戒,你不受酒戒可以受其他的戒。“我喜欢讲大话,这个‘妄语戒’我不能受。”你可以受其他四戒。“我不能戒杀戒,有时候蚂蚁小蚊虫,在无意中我会伤了牠们的生命。如果受戒再犯戒,那更有罪了。”那你可以不受杀生戒,这随你自己的意思。受一戒、两戒、三戒、五戒都可以,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