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31讲

  第31讲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在讲《虚劳》篇的内容之前,把上一次课有关虚劳的内容,给大家简单的复习一下。
  首先,第3条,《虚劳》篇开始的时候,强调了它的脉象总纲,叫“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是一类原文,要求大家必须记住,“大脉”和“极虚”的脉,是虚劳病的总的脉象,它的含义就不占时间来讲了,关于辨证施治的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简称桂枝加龙牡汤,主治的是肾的阴阳两虚证,我们说它是阴损及阳的情况,后来讲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治的是脾的阴阳两虚证,偏于阳虚证,用“小建中汤主之”,偏于气虚证,用黄芪建中汤,作为寒热错杂、并见的情况下,治疗上有麻烦,仲景以小建中汤为例,提示以建立中气,从中焦补益脾胃而治,这是阳损及阴,由阳虚为主,而导致阴虚的口舌干燥,手足烦热,包括衄血这样的虚热证,当然,虚热证是相兼的,而不是为主的,阴虚证为主的话,就不能用小建中汤了,首先得考虑,滋阴清热,所以,小建中汤治的,这个寒证为阳虚证,一定得建立中气,而且是以甘、温为主的治法。
  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即[按语]的部分,不管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还是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所主治的证,我认为,它还是依据,《内经·生气通生论》所说的,“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只有阳气充足,对于体内的各种阴液,包括精液、血液、汗液、尿液,都具有约束和统摄的作用,而不至于妄泄。所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上次我已经分别讲到了,包括失精、亡血、下利清谷、自汗,盗汗、遗尿,包括小孩的夜尿,还有妇女的产后乳泣,我都分别讲了,这就是,一旦阳气虚馁,它就失去了阴阳互相维系的正常功能,因此,阳不固而阴不守,就是这个意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是这样,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证也是这样,它不可有任何的阳虚情况,所以,对于小建中汤的方剂组成,到底是何药为君药?在我们《方剂学》的教学里面强调,一定是以饴糖为君,这个理论根据,也是源于《内经》的说法,就是说,“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象尤在泾对小建中汤的注释,在我们《讲义》里面,找《心典》注释的部分,他也是这么讲的,“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所以,甘、温的饴糖为君,是不能动摇了,饴糖,包括配合炙甘草,都是甘温补脾,也是建中之义,关于建中法的立法论据,我上次讲了四点,现在我是从配伍的意义上来说,为什么也一定是以甘、温为主药,这也是我们《方剂学》所体现,并要突出的组方意义,本着包括《内经》讲的,“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宗旨,由甘、温补益脾气的治法,决定的,一定要用甘、温补益脾气,也是保证阳气不虚馁。加黄芪的目的,尤在泾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充虚塞空”请大家看,在71页,选注第一个是《心典》,它也引了尤在泾的,他说“里急者”,因为作为小建中汤也好,黄芪建中汤也好,主症就是“里急,腹中痛”,所以,脘腹部的拘急疼痛为主症,“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此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应而致也”,这都是相兼的,而且由阳虚或者气虚所派生出来的,“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则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我觉得,此方黄芪建中汤证,侧重在气虚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加黄芪,说得很明白。
  下面,我还想说,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讲,“小建中汤应当以芍药为君”,为什么?说实在的,这个方子,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芍药,再加饴糖的,因此,芍药为君,他理解成是“土中泻木”之意。脾土虚,肝木就要乘之,这也是把辨证的要点放在脾虚上,但是在治法上,他认为,作为肝木,它必然要乘土虚而乘之,所以,这是于土中泻木,针对“里急,腹中痛”说起的,因芍药??肝,酸入肝,这个道理我们已经讲过了,这是关于肝木乘脾土的问题。第三,六版《金匮讲义》的教参上,有湖南的周衡教授的见解,再就是我们教研室,也是这么看的,在当前临床上,饴糖投不出去,饴糖为主药是对的,甘、温,但是饴糖没有药,这个方子一定要依据甘温补脾之意,你就用术、参、芪可不可以,因为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等,都是靠术、参、芪补益中焦的,芍药、甘草配伍以缓急止痛,不能忽视,所以,它一定是甘、温为主,甘、酸合用,我们认为,应当是甘温药物为代表的饴糖,和芍药同为君药,这样对于临床所见的这个病证,才会切中病机,而且缓急止痛的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胃疼的病人,他最急切的希望是能够缓其急迫,《难经·十四难》也讲,“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现在的虚寒证,你就得“适其寒温”,一定要甘温补益,同时也要在里面加芍药和甘草,缓急止痛,标本兼治之意就有了,这就是关于方剂的配伍意义,我们不离其宗,但是,怎么理解饴糖的甘、温作用,和芍药并举,或者说以甘、温为主,酸、甘合用,这样的一个意义,尤其象周衡教授,在教参里面谈到了,但是在这大本里,他又不讲了,我觉得很遗憾,应该坚持,因为饴糖确实在临床上开不出来,怎么办?他认为这个方子里,可以理解成三组药对,一、是饴糖与桂枝、炙草的配伍,是甘温补益,有“建中”之意,二、桂枝配芍药,可以调和全身的营卫,三、生姜大枣,和胃中之阴阳,所以,这也体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其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我觉得更主要的是补益脾胃,实际上是共同化生气血,使其泉源不竭,应当看到脾胃这种化生气血,化生营卫,泉源不竭的力量,这是关于如何理解小建中汤,以及加黄芪的作用。为什么那样更好用?
  我现在介绍给大家,“三九胃泰”是第一军医大学,《金匮》教研室的一位中、青年教授,他在学习这个方剂基础上,在翻阅50年代的,《中医杂志》的时候,看到了在小建中汤基础上,加用了一定含量的西药,合成了三九胃泰,放给南方药厂投入生产,当然我们说,作为中医能明白,如果我一说是,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的,一定是得脾胃虚寒型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浅表性胃炎,秦伯未老先生在60年代首先提出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最适合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于虚寒证。刚才我讲到芍药,在这个方中的作用以后,包括我们开始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对于慢性肝炎、慢性乙肝病人,有脾胃虚证的时候,应该考虑本方,这个有很多报道。
  再一个就是。我认为李东垣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说是甘温除热法,实际上是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给它奠定的理论基础,所以,甘温除热,对于特别是西医认为,原因不明的发热、无名热,如果具体辨证,从中医角度来说,我认为,一类就是脾胃内伤,阳气不足,这种发热是低热,或者是迁延热不退,更多见的就是体质虚弱的人,长期低热。从我的临床体会,我觉得,这样低热的病人,他有一个显著特点,和一般的高热或者其它原因的发热,不同的地方,是怎么样呢?体温计可以升到一定的高度,甚至有的可以高达40°C,而且有规律可循,他很可能就是下午,或者夜间体温升高,和阴虚发热怎么区别?阴虚发热,他得一定伴有一派的阴虚证,如五心烦热,包括舌质的红绛,脉的细数,这一定是阴虚发热,但是,气虚发热,它的特点一定是气虚证为主。

  30话

  比方我看到的那个病人,就是在西医院作了,一系列的检查,首先考虑作肥达氏反应,有没有伤寒的情况,再一个就是肺感染,拍片,CT也做,没找到感染病灶,后来又考虑是新婚的女子,是不是泌尿系的感染?做尿培养,也没找到病因,最后怀疑,是不是血液病啊?当我去看她的时候,这个病人,尽管她说她发热,晚上可以从39~40.2°C,很高、很高,抗菌素换了多少种了,天天不离点滴,总在换药,仍不见效,我去时,第一,我摸了脉,这脉沉细无力,第二,她那么高热,但是面色上,?白无华,口唇很淡,要不,西医最后怎么怀疑到,血液病了呢?就是一种贫血的外观,但是,仲舌头一看,舌质也淡,舌体稍微有点胖大,舌苔有黄、甚至于腻的一种假象,不是说黄腻而厚,就是一种薄黄而腻的表现,有热象,但是,是因阴阳两虚而气虚发热的,这个方子,我提笔就是黄芪1两50克,术、参、芪,参,我用的是太子参白术是用的焦白术,还用了一些养阴的药,为什么呢?我考虑,她专门是到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一直到半夜,等到后半夜的时候,1、2点钟开始往下降,早晨的时候,可以达到37°C左右,最低的时候也得37.2~37.3°C,所以黄芪1两,同时,我就想到了什么呢?因为我看她的苔薄黄,而且用那么多的抗菌素,体温还没有降下来,我想用咱们刚刚讲过的升麻鳖甲汤,我选用的是升麻、鳖甲、当归,实际我这方里,有黄芪配当归,就是当归补血汤在里了,当归补血汤的意义,实际上黄芪用1两的话,当归就用2钱或者3钱,这个比例显然是“阳中求阴”,符合我判断的,是以气虚发热为主,但是,因为她发热的规律,兼有阴虚的情况,升麻鳖甲里有鳖甲,我再配上青蒿,青蒿我用了30克,然后是丹皮、地骨皮,考虑她是不是血分的问题,不只是气虚,有没有血分瘀热的问题,结果这方子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我给她开了3付中药,因为当时我是在镜泊湖,是去高一个《生理学》的编审会议,这个病人是住在牡丹江,我说:“三天以后,我正好返回哈尔滨,经过你这儿的时候,我再来看你”,结果是吃了1付药,才吃了第1次,当天晚上就38°C多,没有升到40°C,第二天早晨起来,接着要喝的时候,她可能情绪上不太好,她已经长达两个半月,是这样的情况,她认为自己是得了绝症,所以拒绝用药,认为中药没吃过太苦了,不服从,就连泼带撒,也就服进了1/2,等服用第2付药的时候,她妈妈也心情不好,一下又熬糊了,没吃上,第3付药的时候,也就是我去的那天,她刚刚吃完药,情况比较稳定,但是她信心不足,我就跟她说了,我说“你不是绝症,你这个病吧,如果说西药用了这么长时间不好用,就证明需要中药治疗,你必须配合,而且我马上要回到哈尔滨,我这个方给你开7付,有什么情况,由你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你”,结果后来真的,热度就从咱们,用甘温除热法的原则退下去了,当然我配合了一定的滋阴清热药,包括我再次证明,升麻在这里面,有清热解毒作用,我并没用“双黄连”,就用了一味升麻,才用了10克,并不多,所以我觉得,是经方给你的启发,辨证施治,只要病机和证候搞清以后,这个方真是立刻起效,并不慢,不应当以为中药就是治慢性病,起效缓慢,不是这样的,药证符合,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启发。
  我觉得,在临床上,对于无名热、气虚发热,我们学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应该从理论上,特别是在配方上,要有所认识,有所提高。关于[临床应用],特别是理论意义,我就简单说到这,小建中汤的作用,一定得是建中缓急,调和阴阳,黄芪建中汤的功效,偏重于温中补虚。
  下面,来讲第15条,就是肾气丸证,八味肾气丸,这是《金匮》的代表方剂,下面有关的一些方剂,你比方说八味肾气丸,酸枣仁汤等等,如果是和《方剂学》有重复的,我就不细讲了,现在我就取原文的本意,给大家作主要介绍,下面看第15条,这主治的是虚劳腰痛,请大家看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一类)
  后边有小字,“方见脚气中”,这就是指第五篇的[附方],“治脚气上入,小便不利,少腹不仁”的崔氏八味丸,是原方,现在,它也把这个方给落下来,就是我们通常知道的,“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再加上什么呢?原方是炮附子、桂枝,一定要搞清楚,张仲景的原方不是肉桂,是炮附子、桂枝。含量比例,实际上就按照他原方,当然,这个8两,就是16两制的那个8两,这个量,一下可以看出来,是很大的,因为它是丸剂嘛!蜜丸的,首先说,虚劳腰痛,这不是一般性的腰痛,一定是一个慢性的、肾阳虚的表现,在病机分析上,我们从方测证,为什么要落在肾阳虚上,因为从开始《绪言》里面,我们讲八味肾气丸在《金匮》一书中,一共是五用,现在就等于第二用,用于虚劳腰痛,为什么说肾阳虚,而不说是肾气虚,或者是别的什么呢?一会儿我们从方义来分析。
  首先说“腰痛”,腰是肾的外府,所以,肾阳虚,它要表现在肾经循行的部位,少腹也要有表现,少腹拘急,包括上次课讲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那是肾的阴阳两虚,也要涉及到少腹的“弦急”,和现在讲的“少腹拘急”是一样的,因为阳气主温煦,肾阳虚,它是要生寒的,寒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因此,在肾经所循行的部位,腰部、少腹部,就有拘急不舒、疼痛之感,这些症状也给你提示了,肾阳虚证的病机应出现的症状。“小便不利者”,这也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膀胱气化不利,这是专门讲小便不利的,这个症状一定是从肾阳虚,导致的膀胱气化不利来解释,所以,这是一脉相承,而且把主要症状点出来,病机非常鲜明,就是肾阳不足,肾阳虚。
  八味肾气丸的方义,针对于肾阳虚,要考虑壮肾阳,方中依赖的就是炮附子与桂枝,请大家看,炮附子、桂枝在全方里面的,用量是多少啊?很小,《伤寒论》的注家,象柯韵伯,在他的《伤寒来苏集》里面,他说炮附子、桂枝的量,仅占全方的1/4,这个量是很小的,这样小的量,我们怎么理解它?首先,第一个启发,就是少许的桂、附,你不要看它量很小,但是它就能起到壮肾阳的作用,因为意在“微微生火以生肾气”,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少火生气”之意,就是因肾为水、火之脏,这命门火微微烧着阳生阴长,才能肾有生气,即“少火生气”,还有就象后世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所以,不在用多少壮肾阳的药物,才能壮肾阳,得从阴中求阳,后来总结,象《方剂学》反复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这个道理,你只有壮肾阳,才能把那些阴霾之邪,特别是水气,水便不利,排泄出去,这是壮肾阳的道理。滋肾阳,是用大队的滋阴药,刚才说10倍于肾阳的药,这个理论基础就是“肾藏精”,精为阴,气为阳,肾藏精,精能化气的原理,你得是以滋阴药为主体,刚才也说了,“善补阳者”,必须“阴中求阳”,所以,大队的滋阴药,有这三味药,地黄、山萸肉、山药,“地八山山四”,量多大啊?8两,两个4两,这就等于合起来一斤了,显然,我们说不管是生地,还是熟地,都入肾,量大老是地黄、入肾,山萸肉和山药,山萸肉当然也入肾,但是山萸肉入肝经,山药,我上次讲肺、脾、肾,阴阳平补,全到,但在这里,我们说既然有入肾的,它俩又侧重入肝、脾,恰恰是入三阴之药,补其三阴,所以,互资互助,达到调补、综合的效应,这是作为滋养肾阴的药,为什么为主体,量又那么大,我觉得,它正好,是以三阴药,互资互助,你帮我,我帮你,因此,才能够达到调补滋阴,这样的一个综合效应,祛肾邪,或者说泻肾邪,有三味药丹、泽、苓,作为肾邪,是水邪,属于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不能排泄,就说茯苓,补利兼优之品。那么,丹皮和泽泻,又是什么作用呢?对于虚火、相火妄动,全都能考虑进来,所以,这就是“三泻”,丹皮、茯苓、泽泻,使其滋而不滞,温而不燥。这个调补,是为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温谁呢?温肾阳。
  所以《方剂学》里面,它自己就打笔墨官司,有的说它本方是阴阳双补之剂,“阴阳双补”,那纯属是从药物的排列组合来讲,包括我们的六版《金匮讲义》,也是说它是阴阳双补之剂。第二,认为量大者为君,方中有大队的滋阴药,所以它是滋阴的一个方子,我们《金匮要略》按照刚才讲的,从原文分析出发,大家看,到底病机在哪里?包括我在《绪言》里面,所讲的八味肾气丸能够五用,治疗五种不同病名的疾病,源于病机分析,一定是肾阳虚,肾阳虚影响膀胱气化,所以,你不能因为这个方,它这么组合,就搞混乱了,方一定和证相对,“对者,施之于人,其效如神”,这是林亿在他的《序》里面,就这么评介张仲景的经方。因此,理论上,我已经说了,其少用炮附子、桂枝,一定是“微微生火以助肾气”,是“少火生气”之意,多用就能补肾阳为重吗?用量多了伤及肾阴,不合理,也不能因为多用了滋阴药,它就是滋阴的方,多用的道理,是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须阴中求阳”,这是按照肾本身为水火之脏,水火相济,这样的一个生理功能所特定的。关于泻肾邪,既治其本,也治其标,因“小便不利者”,我觉得,特别是在学完《伤寒论》,感到《伤寒论》对小便不利证,是叙述得比较完整,比《金匮》说得细,较完整,那么,能够发现,桂枝与茯苓的配伍,是一种什么作用呢?利膀胱气化,所以苓桂剂群,不是一个五苓散,也不是一个肾气丸,它是由桂枝配茯苓的一系列方剂,都是为了解决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给水邪以出路的方子,因此,如果用原方,就是要解决小便不利证,所以有的病人,他会感觉,“哎呀!服用你这个方子,怎么我尿得多呀”,实践证明了,这个方子通过补肾阳,起到利小便的作用,因此,对肾阳虚的浮肿,小便不利证,首选炮附子配桂枝,后来的方子,给它桂枝转换成肉桂,道理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肉桂,它就不是,对肾阳虚的小便不利证了,而是对于肾阳虚,包括我们昨天讲过的男子不育症,及性功能衰弱症,就可以选用肉桂了,包括下肢的寒冷,四肢不温,可以用肉桂,而不用桂枝,因为用桂枝来配茯苓,临床上患者都告诉你了,小便多,消肿有效,四肢发凉,你也可以先用桂枝通阳,然后再引火归原,睡眠还可以改善。肾气丸原方的用意,我觉得,张仲景真是考虑得,细致入微啊。它的病机和主治证,非常、非常的明确。
  有关于[临床应用]的部分,我觉得第一,它应该说是一个平补的方,但是还得说,“善补阳者,从阴中求阳”的特点,所以,肾阳虚损,包括关门不固,我所举的那些阴液不能内守的疾病,肾气丸也可以主治,具体不重复了。第二,就是肾气亏损造成的,比方说目眩、发落、头晕,脱发,甚至毛发的枯焦,这都可以从这上考虑,特别是耳鸣、耳聋的问题,因肾开窍于耳。有的《讲义》也搞糊涂了,说脚跟疼、脚底板疼,也用《金匮》肾气丸,搞错了,咱们《中医基础》很明确地讲了,那应该属于肾阴虚,肾阴虚就应该是用什么方呢?去掉桂、附,即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一定要搞清楚,是后世宋代钱乙,针对小孩“稚阳之体”,最易化热,小儿纯阳,无须益火,在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桂、附,变成了六味地黄丸,绝对不能说,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加上桂枝、炮附子才是八味丸,先有八味肾气丸,才有六味地黄丸,后来再进行加减,又出现了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包括济生肾气丸,象我刚才讲的,如果小便不利,水肿明显,就得用济生肾气丸,原方加上牛膝、车前子,甚至于再配合,五皮饮(陈、茯、姜、桑、大腹皮),真是立竿见影,这样的加法儿,我觉得最适合,老年人的前列腺的增生、肥大,前列腺的炎症,尤其上岁数的老年人,真痛苦,他晚上睡不好觉,总得起夜,尿呢,还尿不多少,还尿不尽,尿不好,腿就肿,尤其伴发冠心病的病人,他就害怕,是不是心脏性水肿啊?我遇到这样的病人,都是先用汤药,都吃不上几付就好了,为了巩固疗效,咱们就给他丸药(中成药),或者再用那个方,给他再制成蜜丸,以利于巩固疗效,所以,对老年病,肾气丸非常好用,关于对肾气亏虚的长期低热,特别是呼吸病,就是老慢支,昨天咱们讲阴虚虚劳,有个季节的表现,叫做“春夏剧,秋冬瘥”,你看老慢支是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好?相对来说,冬、春季节复发,而春、夏轻、缓,所以,广告词都出来了,“冬病夏治”。“冬病夏治”靠什么呀?讲《痰饮》篇的时候,我们还要讲“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所以,现在我在这儿说,肾气丸就有这作用,治本,夏季要治本,能防止,病情的复发、和加重。
  我还想说的,就是消渴病(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夜尿频的时候,本来大家都知道,作为消渴病,从中医辨证是肺、胃、肾的阴虚,阴虚消渴病,我昨天在讲辨证里面,说它属于虚劳范畴,因为长期的慢性虚损,最后一定要阴损及阳的。所以,肾气丸在治疗消渴,男子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反多的问题,在十三篇还要提及,你见到这样病人的时候,他很长、很长时间,可能吃的是六味地黄丸,他说不好使,还是夜尿频,他就不吃了,他来就诊的时候,你若问他的情况,属于阴损及阳的话,给他《金匮》肾气丸,最好是水丸,小粒粒儿的那个,一次吃8粒或者一瓶盖那样的,效果很好,或者是在辨证的汤剂里面,合上《金匮》肾气丸的配伍,夜尿频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改善。有的人还用它治疗,复发性口腔炎,牙疼,一定得是虚火型的,或者是肾阳虚型的。
  关于肾气丸的方义,也有两句很关键的话,请大家看72页的[选注],第二《心典》,它在倒数第2行说,“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下治下之良剂也”,“补下治下”这是《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在治法上提出的意见,现在来说,为什么叫肾气丸,而不叫肾阳丸,发微微生火,达到生肾气的作用。所以,不叫肾阳丸,而叫肾气丸。

  第17条,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不得眠就是不寐,失眠,这不是一时的,就是比较长时间的睡眠质量很差,包括入睡困难,叫“起始失眠”,睡也睡不实,老醒,那叫“间断失眠”,醒了以后再也不能睡,叫做“终点失眠”,这是西医的一种概念。我觉得在我们治疗失眠症方面,酸枣仁汤应当是一个基础方,因为不管对什么情况的失眠,它都能够起到最终的治疗作用。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能入寐,就是能够睡着,是人卧血归于肝,肝藏魂,当然和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也有关系。因为人思虑过渡伤心、脾,对心来说,神不守舍,当然也不能睡眠,在酸枣仁汤里,因为它是着重去补肝阴,养阴体的,所以,在开始讲,“酸、甘、焦苦并用法”的时候,我曾经提过酸枣仁汤,就是“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制方的依据就是这样的,肝虚,哪虚呢?肝阴虚,肝体虚,所以,酸枣仁直接补其本味,入肝,这个方子里,比方说它“助用焦苦”,就是炒知母,清心火,取其滋阴清火,清热除烦这样的作用,“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就是茯苓,也可以用茯神,假设说他不是脾虚,或者说他不带有浮肿这样的情况,可以把茯苓改为茯神,20克,至少20克,再配伍象我讲过的,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甚至有的人需要石决明和钩藤,钩藤,原来我非得考虑,是不是肝阳上亢、肝风欲动?才用上石决明配钩藤,现在,在这讲了,“肝体阴而用阳”,肝疏泄太过的时候,它就会出现肝火的上炎,肝阳上亢,甚至肝风的欲动,或者肝风内动。因此,按照“治未病”的原则,应该考虑到“防患于未然”,这样的药都可以用。钩藤,现在有的报道,就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咱们中医基础所办的杂志,其中有一期,2002年的第1期,失眠专题,我发现了他那个方子里,其中有一个就是以,黄连阿胶汤合温胆汤,还特别讲了一下,钩藤和仙灵脾的用法,钩藤,他写上“后下”,而且量我看他用得也不少,15克,后下钩藤,什么道理?我觉得,就象咱们讲酸枣仁汤的意思,以养肝阴为主,但你得考虑“肝用”的问题,给它潜镇一下,重镇不行,你再给平肝、清肝,象我上次讲的一些“对药”,象合欢花、皮配夜交藤,枣仁配柏仁等。但是,“虚烦不得眠”,一定得属于肝阴不足,又兼有心血不足,这就是母病及子,是肝、心之间的病变,刚才我又说肝和脾之间的关系,以及肝本身体阴用阳的关系,都要考虑。所以,酸枣仁汤里面,体、用兼顾,就是川芎,血中之气药,用川芎来理其肝用,使肝气调达。
  这个方子不再赘述了,因为在第一篇里面我已经讲了,这就是肝阴虚的一个制方,和《伤寒论》治“虚烦不得眠”,的栀子豉汤怎么鉴别?栀子豉汤,也是虚烦不得眠。豆豉的除烦作用当然是很好,栀子,它是清三焦之火热,使之从小便排出,原意在《伤寒论》说是误下以后,造成的一种虚烦不眠,心中懊憹,那是个偏实证。当然,临床也有没经过误治的,但是,你通过栀子配豆豉,会发现是个什么道理?象刚才我又提到黄连阿胶汤、温胆汤,这都是临床需要辩证的,和它到底是个什么关系?特别是对于妇女的更年期,包括我们《妇科三篇》,要讲到的脏躁,所提的甘麦大枣汤,和酸枣仁汤合用,效果也是很好的,对妇女更年期效果很好。
  百合病,我说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觉得力量单薄,可以配酸枣仁汤。但是,百合的用量一定要大,上次课间的时候,有的同学还问,到底是用新鲜的百合还是什么呀?我们北方没有新鲜的百合提供,长江以南的人食疗,自己都知道用新鲜的百合,也是按“方后注”要求那么用,我们用的干燥百合,它已经不是白芭了,就象地瓜干的那种颜色,比较硬,所以,一次量至少30克,多的话就得50克,配地黄,也没有生地黄汁,那你就用生地黄,原方已经有知母了,所以加百合,地黄用生地,生地的用法,一定要注意大便的情况,大便变黑了也不要惊慌,这个我们已经讲过了。
  下面,再要说的就是炙甘草汤,在[附方]里面,它说的是《千金翼》炙甘草汤。直接点名:(炙甘草汤也叫复脉汤)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为什么要把[附方]提到这里来呢?因为五脏的虚损,我们讲到肾、脾,都是讲了阴阳两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脾气虚,全都提到了,现在作为心的气阴两虚证,是在炙甘草汤,这个方子里面体现出来的,这样才显得五脏虚损,在结构上比较完整,不是孙思邈创制的炙甘草汤,《伤寒论》里面提了炙甘草汤,所以,这个是林亿等人,对方剂的编排,我们讲了在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的时候,把它调整为今天的这个,《金匮要略方论》,其中是把看到的有效方剂,放在[附方]里了。
  实际上,《伤寒论》已经讲了炙甘草汤,治疗“脉结悸”,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功效,为什么就能够治疗,“虚劳不足,汗出而闷”?特别突出了“脉结悸”,先说“不足”的问题。“虚劳不足”,黄芪建中汤已经提到了“诸不足”,这标示了,它阴阳气血的方面皆不足,“汗出而闷”,汗为心之液,汗出的本身,伤及阴液,反过来说,对于心气也带来损耗,所以,我们总说,“肝体阴用阳”,心也是体阴用阳的,阴是心血、心阴,阳是心阳、心气,心血推动,脉的充盈与否,靠心阳、心气的推动。
  休息一下,我们接着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