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5
  咱们一般用这方子啊,有两种用法,不是让它泻的,下大热,这个大黄啊不要搁里头煮。这我常用啊,现在可以这么用,就是拿水冲一冲,冲一会啊用这个水来煎药,这个不大泻,这是高血压啊这个法子也是常用的。只是上边有热,上焦有热。上焦有热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呢?颜面潮红啊,脸红,唇红,那么心烦,心悸,这个黄连黄芩证候,用这个方子就好使。胃下热,这热真盛,可以搁里头一起煮,这是大黄黄连黄芩。这个大黄它这个量很重了,你们看看,他说顿服啊,顿服,古人一两,就是现在三钱。这个大黄二两,这就多了,就是现在的六钱了。六钱三六一十八啊,十八克啊。我们用啊不要用这么重,这个大黄我们一般用,顶多也不能超过十克,要是为这治这血证,一般用六克就行了,这个六克呢,黄连黄芩各三克就行了,我们黄芩多搁点也没关系,是吧。黄芩跟这个大黄一样二、三两,黄连用这个药啊现在少啊,可以搁三克,全好使。尤其是小儿他没有虚寒证,小儿的鼻衄啊,吐血,这个方子最好使了,我常用,这方子最常用不过了。所以他提出个心气不足,这个不是,这个很重要。心烦,心悸,心烦悸,这是上焦有热,那么这一种的吐血啊,衄血啊,用泻心汤都好使。也治霍乱那个,不一定行了,咱们霍乱篇讲没有它,这是后世,后人添的。那么到这啊,把这一篇讲完了,讲完了你们看一看缺什么?瘀血证一个没有,头先这个辨证他讲一点,可治疗呢,它没有。没有就按我方才所说这个,你们自己可以读出些来。这个瘀血证啊,你看我们这个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面讲那个疟疾里头的鳖甲煎丸,在这个虚劳篇里头讲的那个大黄蛰虫丸,都是去瘀的药啊,它各有不同的证候,我们后边还讲那个大黄牡丹皮汤,这个肠痈,他也是瘀血啊,有脓当下脓,不脓当下血,这下血,他下什么血,瘀血啊。那么此外在妇科里头,象是通经活血全是去瘀血。
  所以这个,我以前啊本打算讲这个东西来,后来也没讲,这个你们可以准备准备,这个去瘀的这种方剂,不只是桃仁啊,丹皮,水蛭,虻虫是个去瘀药,当归,川芎,生地等等,咱们说的补血的药全是去瘀药。你看咱们讲的这个当归芍药散,“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他为什么提个妇人呢?妇人容易有瘀血啊,我们说的这种补血药啊,不过他起强壮作用,主要就是去瘀,你们看那.本草.就有,这个生地.本草.也解血痹,血痹是什么啊,瘀血嘛,不过他起强壮作用。而且药有这个寒热之别,这个生地是个强壮去瘀,性寒解热,咱们就说去血分热,也算对的,主要它也去瘀啊,它不过起强壮作用,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人,不虚,有瘀血,你不要用强壮药,那你自然咱们就用这个水蛭虻虫啊,蛰虫啊,桃仁,丹皮都可以啊,你得也看他证候了。他要是虚,有瘀血证,你用攻破不行啊,你就得用强壮的去瘀药,有热,用生地这一类的,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的,都是去瘀啊。所以你们要是研究这个东西啊,这一章,那么张仲景这个书真正遗失了,或他故意的,这两可,他故意什么?他这个瘀血证讲在各处了,他就不在这讲了,象我说的全是啊。你们这个瘀血啊,根据他这个书,集中写下子,桃仁承气汤证,抵当汤、丸证,这有的是了,大黄蛰虫丸啊,桂枝茯苓丸,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小温经汤等等全是啊,把他分出来,哪个补血的温性去瘀强壮,以生地为主的强壮解热去瘀,把他分成门类来,研究东西是这样的,自己下手,我这个讲啊,当然也多少不能说没点意义,没有自己下手有利。象我说的你们自己下下手,把这个去瘀药把它集中了,那我保险总比那个王清任搞那个血证还要好,这是很有用的。我原先本打算呢写了,现在我老觉得时间不够,不是不够,他一天干不了多少,干着干着,不耐劳了,我这个事怕这个做不好了,你们可以搞,写一写。所以我们讲这些书时候啊,哪个咱们看这个过简,根据这个题目的,咱们集中了再写一写,常了是有用的,这个我自己现在就恨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啊,不爱发表东西这也是一个毛病,光心里头有,手头没敢上去,一方面研究啊一方面用这点功是最好了,不难的,这都在这书里头,.金匮要略.、.伤寒论.,再找些后家东西也可以啊,你看咱们上面讲的柏叶汤,这孙思邈加阿胶,很有道理,他不加生地为什么,这个是温性药啊,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他是虚寒,虽然不到阴证,但是虚寒,可以搁阿胶,不能搁生地。所以这个孙思邈,这是后世方子了,后世方子也有好的,不是没有好的,把它都集中起来,写点东西,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作笔记,也不给人家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在.伤寒论.厥阴篇里头,有个厥利呕哕,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呕吐哕下利来列到杂病,这个.伤寒论.这不也是治杂病嘛,那怎么能是厥阴病呢,而且论治也很相似,不过这一章他讲的详细。他说“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不可治呕”所以这个能吐脓啊,他就是里头有痈啊,在这个生理方面啊,他愿意把这脓能排出,排出这个当然得从关口了,他这在上边总是要由吐而出。那么这个你要是治呕呢,那脓就搁里头了,依法应该排脓。“脓尽自愈”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那么这个排脓的药啊,咱们常用的那么在这个肠痈那一篇里头有,排脓散啊,排脓汤,以至于咱们用的大黄牡丹皮汤也都是排脓啊,那专门治那个排脓,咱们平时用的桔梗啊,贝母这都是排痰排脓的,生薏仁,咱们讲到痈疮的时候再详细谈。凡是呕家要见着有痈脓,你就是不可治呕,他这个呕啊正打算要排脓,那你就用帮着这个机体排脓就好了,用药也应该这样了。脓排尽了,呕自愈。这个跟.伤寒论.是一样,也有这么一条。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这个呕吐啊,伤人胃液。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那么胃中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呢也是要欲解。这是说饮家这种呕啊,那么先有胃有饮,他就呕,那个呕之后,饮去了胃中干,他就渴,渴的时候,呕就要止,所以“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那么我们一般治呕啊,常用那个降逆去水的办法,那么也就是能去胃停水,这也是一种了,这呕的原因很多了,后头都有啊。所以他说“此属饮家”那么这一类的呕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咱们头先讲过的。“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他要把这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渴的。
  “今反不渴者”那么这他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这个饮是厉害,这个支饮啊从下往上,随吐随聚。咱们头先讲过这个支饮了,那么厉害了这个水饮冲逆于肺,就要咳嗽、喘。这个支饮呐,在这个痰饮中是最重的,但也是饮家了,支饮也是饮了,不过支饮这种重证,他还不象一般的这个有水饮,吐完了就渴,他个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咱们讲这个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你看头前咱们讲这个痰饮里头有,那么就是有支饮的关系。他先吃这个苓甘五味姜辛汤,他说这个药是个热药,吃了应该渴,那么今反不渴者,有支饮也,跟这一段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书啊总要前后看一看。一般的水饮啊,他不至于这样,唯有这个支饮,支饮这个饮是重的,也说明胃特别虚。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这是故做问答,说明这个胃虚寒而呕吐这种情况。他说“病人脉数”数是热啊,那么这个热呢是杀谷消食,这个胃它喜温不喜寒。胃要是有热呢,咱们讲阳明病,在这个.伤寒论.里头有,中风者,能使,风就是热,说明这个热,胃热。那么依法应该“消谷引食”应该是这样才对啊。“而反吐者,何也”那么现在这个人也脉数,而反吐者这个是什么道理呢?那么他底下就是师曰,他就答复这个问题。
  “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这由于在表证这个阶段啊,发汗太过,发汗太过这个表并不解。这个咱们讲桂枝汤里头就有了,发汗应该微似汗出才好,大汗出,病必不除,大汗淋漓病必不除,这个就是发汗太过。他这个“令阳微”阳微这个咱们讲过很多了,这个“脉微,此无阳也”这个阳就是阳气,就是津液。这由于发汗呐,丧失津液太多,所以这个阳已微。“阳微膈气虚”怎么搁个膈气虚呢?这个汗的来源它发生于胃的,谷气嘛,咱们头先也讲过,这个汗者谷气也,它是由胃消化之后,它变成精气才出而为汗。那么这个汗太多呢,丧失这个津液。丧失津液啊,这个丧失这个主源还在胸中,还在心下胃里,这个胃这个地方,所以他说膈气虚,膈气虚就是胃气也虚了。这个“脉乃数”不是认为虚数的,人体就是有热,这个热是邪热,所以才发汗,这个发汗大汗出,这个热不除。那么他指的就是上边这个数,这个数啊,这是“客热”不是胃有热。他由于这个发汗太过,这个热没退嘛,脉还是有数。这个数是一个客热,它不是胃热,它“不能消谷”。那么胃呢反到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虚,虚极生冷,整个生冷啊。他不管这个胃虚,虚了这个,这个客气就趁机入胃,这指的饮,水饮,水饮性寒嘛。他说胃中虚,冷凑之,所以他说“胃中虚冷故也”。那么胃虚有饮他就吐嘛,是这么个道理。底下还有一段详细的解释,挺好。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不可下。这个脾并不能够啊,它不是属于消化系统的。这个古人啊一看都有一个脏一个腑,这个胃呐是个腑,它也得有个脏啊,古人就看这个脾挨着胃,所以胃是脾之腑。所以他说这个关于消化上的这个脾啊,它是关系到重要的一个内脏。所以脾伤了,它就不能消化水,不能消化饮食,这叫“不磨”。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啊,它这个不能够这个消化饮食了,所以早晨吃的,晚上要吐,宿食不化嘛,停食,它不消化,到时候把它吐出来拉倒;那么晚上吃的呢,早晨吐,这就是“宿谷不化”吃的东西啊它停到胃里头,它不消化。这就是脾胃具虚的一个问题了,关于这种叫“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反这种的病啊,如果脉紧,紧是邪,邪实啊,邪盛。太阳伤寒脉紧,这个紧都是实证。涩呢它是虚了,精血不足嘛。邪盛正虚,这种胃反是不好治了,“其病难治”。什么病都这样,不管胃反。这个胃反搁到现在是什么病呢?咱们在临床上也常遭遇这种病,象胃下垂就是这种病,胃下垂要是厉害点了,他几天要吐一回,他这个吃了东西啊在胃里头,咱们就是现在说的消化不良了,它是胃痉弛纵,所以它这下垂,这个胃的这个胃痉啊弛纵往下,它这个运转的这个功能都不够。所以吃的东西呢都停着,停到一个相当程度,他就要吐了。那么这种古人叫做胃反,那么厉害的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也有几天吐。那么后边就是治法。如果要是脉太紧,邪太盛而正虚,所以这个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这个欲吐并不是真吐了,就是要吐喜欢吐,一吐为快而不得吐。就象我们讲这个瓜蒂散,温温欲吐,服不能吐。那么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下,他欲吐者,这个病就有越出之机啊。那么这个治疗呢应该顺势利导嘛,用吐法就好了,千万不要下。这对于这个吐啊,到这个地方,他是在这原则上讲了很多,发作的原因也略略说说,有这个水饮的,有胃虚寒的,也有胃反这一类的,这一类的重一点的呕吐,这个也是脾胃俱虚了。然后在这个临床治疗上,它提出几个要点。第一个有痈脓不可治呕,那就要排脓,脓尽自愈。那么最后呢,下。这个吐是要治呕的,假设这个病人欲吐者,那你不可治呕,你啊可以顺其势而吐之。这中医治病这个很重要啊,要顺势利导。这就是适应这个生理的机能,它古人根据这个辨证它留的这种规律,这很好。我们在临床上不管一个病,万病都这样。咱们说表证,这个表证病人就要出汗,你不可下。底下他讲到哕了。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这个哕这个证啊就是干呕,不过它其声连连。干呕啊,干呕就是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那么这个哕与干呕什么分别啊?它就是干呕连连不断,不是一声,连连不断的,古人叫做哕,干哕嘛。这个哕大概都是虚证多,也有实证,这个头一节就是说这个。
  “哕而腹满”这个腹满指的实满,他拒按。“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那你看看6他前后就是指大小便,是大便不利啊或者小便不利,都影响到这个,他不往下通,他往上逆。那么这个腹满不是一个虚满。尤其这个如果这个大便不利这个腹满是要拘按的,那么小便不利这个腹满当然在少腹了。这个详细他都没说,因为这些问题啊,这个.金匮.讲在.伤寒.之后了,以前这个.伤寒杂病论.在一个书里头,也是先伤寒后杂病,在伤寒里都讲了,来这里头就是略提,不那么详细说了。那么所以注家对于这些都认为这个不是错,就是简略,也有这么说的,其实它是故意的,因为那部分在.伤寒论.里头都讲了。那么其它的这个虚证的哕他没提,后头这个具体治疗有。底下就讲这个呕、吐具体治疗了。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个吴茱萸汤啊,吴茱萸这个药啊,咱们头先讲那个桂枝治气上冲,那个治气上冲,这个吴茱萸啊治水上冲,水往上冲逆,所以他呕嘛。水往上冲逆,水这个本来停在胃里。“呕而腹满”这个指的就是上腹,这个水往上冲逆,所以上腹较满,那么甚至于他胸满,这就是胸满了,呕而胸满。...一升就是一茶杯了,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吴茱萸它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那么加上大量生姜,它更能治呕了。这个凡是这个胃停水,胃虚的多,所以他搁人参、大枣,就是补胃之虚了。那么这个方剂呢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他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你胃也老虚,水还是停水啊,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这个方应用很多,一会等底下咱们讲完再讲。“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个水气往上冲啊,“吐涎沫”这是一个证候。“头痛”头晕全是,尤其头晕最多见了,不过这个书上他没有。这个,我在临床上通过经验了,很多的头晕是吴茱萸汤证,可是他得恶心,起马他恶心,吐不吐也得恶心,一动了他就要吐。我们讲很多了,就是胃停水,头晕头眩,头冒,都水气的冲击这个大脑的问题。那么这个吴茱萸汤证啊,这个水往上冲的最厉害了。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临床上的美尼尔氏证很多是吴茱萸汤证,这个临床上你们可以试验。这人啊头晕的厉害,不敢动,一动他就要吐。这个呕,是个要紧的,呕是吴茱萸汤的一个主证啊,那么如果头晕或者痛,他都可以用吴茱萸汤,吐涎沫这是他证候。所以这个方剂啊,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吴茱萸汤治胃疼也挺好啊。但是它是个大温性药,这个吴茱萸,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我们在临床上考虑这个人有热,尤其是实热,这个吴茱萸可要小心用了。虚寒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以至于胃疼但是有呕,都可以用,都好使。这个,在临床上这个方子啊最常用了。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呕而肠鸣”这个水气啊它不是只在胃,在肠子也有,所以腹鸣肠鸣。上面呕吐,这也是有水饮了,同时“心下痞”。这个心下痞在这一个在半夏泻心汤里头啊,这心下痞有两层关系。一方面它是胃气虚,心下痞硬,人参证,它这有人参嘛;另一方面,黄芩黄连这个心下痞,泻心汤证。那么这个半夏泻心汤它兼而有之。所以在.伤寒论.里头常说心下痞硬,这个痞硬啊也不是只是人参汤,但是人参证它一定是心下痞硬的。同时它也存在着这个黄芩黄连这个心下痞。那么这个方子不但治呕,它也治下利,用黄芩黄连它是治下利的药啊。这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都是个燥药,它是苦燥,所以它能够去水,能够止利。那么这个方剂啊,是寒热并用。一方面胃虚有饮,它是半夏干姜,还得去饮了;那么搁人参甘草大枣呢还是补胃之虚;另外搁黄芩黄连解烦解痞。当然这个病他有烦啊,有时候有烦躁啊。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心下痞,烦躁,呕吐,肠鸣和下利这个药都治。但是他这个痞呢不是只是泻心汤这个痞,有时候痞硬。痞硬就是人参证了,痞硬把这个痞包括在里头了。这个方子也常用的,那么甘草它是三两,我们再多搁呢就是甘草泻心汤,搁四两啊,多可以搁个五、六两,五、六两现在说就是五、六钱了。那么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泻心汤。这个在这个治疗差不多,全治呕而心下痞和下利。这个你们看看.伤寒论.把它对照一下就知道了,这甘草泻心汤头前也讲过,狐惑病,它治这个蚀于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它这个甘草加量,就能够治口疮,也挺有意思,你不加量就不行,这个咱们临床上这个,也是常用的办法。但是治这个呕而肠鸣这是一致的。这个寒热错综所以用药可以寒热错综来用,一点无误。所以现在的人呢不是看到开这个方子,啊哈,又有黄连黄芩苦寒的药,又有干姜半夏这个辛温燥药,他不明白。其实这个,他古人这个配伍啊,因为他这个病就是了,它这个错综。既有,上边有热,那么这个下边的确有寒,要不然这个,这个水气随肠鸣流走,它不就属于虚寒嘛。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干呕而利者”本来这个黄芩汤啊它治太阳少阳合并这个下利,既有太阳病的这个发热、头疼,也有少阳病的这种口苦咽干,它治热利啊。这个黄芩汤,就是黄芩、甘草、芍药、大枣就这个四味药,叫黄芩汤。那么这个黄芩汤它治下利,如果黄芩汤那个再同时干呕,加上半夏、生姜,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那么这个干呕而利者,他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个方子也常用的,这个黄芩汤是个去热的解热剂,这个在这个下利也常用这个方子。这个芍药黄芩呐,这个芍药是对下利也起作用的,所以古人说它是收敛药,也就从这也可看出来。其实它不是个收敛,它是解热,解热治腹痛。腹痛下利有热,可以用黄芩汤。同时它又有呕,可以加半夏生姜。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诸呕吐”就是凡是呕吐,他里头有水饮,水饮“谷不得下”它胃里头有水,你吃不下东西去,谷不得下,那你吃下去也是吐出来。所以这一类的大概都是胃有停水的关系,他用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就是半夏生姜两味药了。这两个药都是去水的,治呕。这个半夏下气去水,生姜呢?也是降逆治呕,也去水,同时它有些散寒作用,水性寒嘛。小半夏汤单独用的时候少,我们这个一般临床上啊都搁到旁的方剂里头用,你看上边的黄芩汤里头也有小半夏汤,我们平时这个用的小柴胡汤里头也有小半夏汤,是吧。半夏生姜啊,所以它也治呕,常常的这个小半夏汤啊,全是与旁的这个方剂合着用的机会多,单独用的机会少。他这个书单独提出来,说治呕的药啊,那么有半夏生姜这一类的药,这个专治水饮一类的呕,不是水饮的呕没效。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这段治这个饮家的一种呕啊,挺有意思。他说“呕吐而病在膈上”凡是呕吐它都在上头,都在膈以上,这是水往上走,上膈,水往上冲逆。这水本来在膈下啊,在胃里头的,他要呕就往上,上于膈他才呕吐。呕吐完了,“思水者,解”这头先咱们讲了,呕吐,胃中这个停水都去了,同时胃中干,干就要渴,那么想水喝了,这个呕要止了。“急与之”那么赶紧给点水喝。为什么?和其胃啊,少少与饮,以和其胃嘛。“思水者”虽然急与之饮,还不解渴,还想水喝,这只给水喝可不行了,只给他喝,水停了他还是要吐的。“猪苓散主之”这个好,这是一个根本解决的法子。那么这是这个渴,他要停水,喝多了,停水,还要呕,呕完了,水去了,还要渴,这就是属于恶性循环了,往复不已了,那怎么办呢?所以有一个治法用猪苓散主之。猪苓散呐它解渴去水,不让水停下,同时它解渴呢不怎么想喝了,它自然就是不至于再吐了。这个猪苓散也只是举个例子,这后边还要讲,有那象茯苓泽泻汤,有的是,全是这一个手段,又解渴又去水去饮,使这个呕不复发。这个猪苓汤,猪苓散这都是解渴,它是以猪苓为主药的。这个猪苓啊去水之中,解渴是最突出了,有这个解渴的作用。那么这个方子呢,猪苓、茯苓、白术全是利尿去水的,可是解渴,那么里头有点水它去了,不渴了你也不想喝了。这是一个治疗的手段是最妙不过了,一般人想不到这个时候还利尿,其实这是最常用的手段,后头还有啊。这是一个例子,那么我们要知道了,假设遇到这个水饮这种呕吐,那么呢呕吐完了再渴,渴他要喝水,他这往返不好啊,往返复作,那么这时候你得想彻底的治疗,得止渴利水的法子,那么猪苓汤它是一个例子,后头它这个茯苓泽泻汤也是,那个比这个方子最常用了。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这个呕啊,咱们头上讲很多了,全是水气往上送,往上来他草呕,所以病在膈上嘛。这个水往上来,它不往下,小便不应该利。小便反到利,利就是频数。脉弱,又见厥,这是虚了,这是阴寒的一个证象了。那么身呢反有微热,这都是不好现象。这个身微热啊,正是这个虚阳,就是古人说的这个阴阳绝离之象,有点这个虚阳啊都往外跑,那么里头是真寒呐,所以脉弱又见四肢厥冷。那么可见头前这人呕啊不是一般的呕了,这个呕,小便复利,上呕吐,下溲数,这是一个虚脱的样子,不是一般水饮的那个呕,所以他这个证候所现的也不一样,呕而小便复利。这个虚脱样子,所以他底下说的“难治”。这些证状啊他是起矛盾,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呢,他小便不应该利,那么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这个有热都是围堵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最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这个四逆汤啊,它主要是温中,温就是温胃,这个胃气啊恢复一点,这个人的生命还可以望其生,否则没有其它的办法。这个地方啊,在这个仲景的书说的都相当的好,这不是随便,咱们现在这个见着脉微肢厥啊,就是人参、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这个人参是微寒呢,那你哪能用,就得是温中,恢复这个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你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的这个生命。那么吃这个药呢,他这个脉弱、厥,恢复,那个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它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这个要用普通治呕的套方啊,那非死不可,那头前那小半夏汤这可不行的。这个四逆汤咱们讲很多了,就是附子、干姜、甘草,它本来在甘草干姜汤里头加附子。那么这个,凡是这个重证啊,这个虚寒的,阴寒重证啊,都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你象这个炮附子啊,治的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搁生的。现在我们用这个药啊要,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他不给你,生的认为有毒,不过要多用一点,那要是,用这个一枚这个熟附子没多大用,起码要搁个五钱六钱。它这一枚啊分成三付,那一付很轻了,那非生附子不可。咱们要是现在用呢,就是一副也得搁个五、六钱,四、五钱的样子,就是制附子了。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个解热剂,同时是个健胃止呕剂,我们方才说的小半夏汤就在小柴胡汤里头。那么小柴胡汤里头有人参、甘草、大枣,它有很多种健胃药,同时又有半夏生姜治呕,它也是个解热剂。所以要是呕而发热,是柴胡证剂啊,当然要用柴胡汤。在这个呕是多种多样的,也有这个半表半里有热,心烦喜呕,这个他绝对有烦,他是个热烦呢,那么这种的呕。那么四逆汤的那个呕呢,那是阴寒内盛,说是咱们说的里阴寒证,就是上吐下泻,不是大便泻,他是小便,小便数溲,这是机能陈衰,那也不是一般的呕,那么也有水饮的呕,头先讲的几个都是的。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他是要呕吐的,但是他并不是随时呕吐。
  假设这个胃反呕吐甚者,可以用大半夏汤。这个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就是不一样了,它这个不但用半夏下气止呕,同时他是胃虚了。这个胃反主要就是个胃虚,脉浮而涩嘛,浮则为虚,涩则伤脾,他脾胃虚。脾胃虚得用甘药,来这个补脾胃,主要就是补胃了,它用人参和蜜。它这个甘药它不用甘草大枣,它搁个蜜很有道理。这个蜜啊,它不象甘草大枣是壅腻,他呕,呕不用甘药,是吧?所以甘药不可吃附、建中嘛,那么这个他这么用,他这个脾胃虚不用甘药不行。可这个蜜呢?它是虽然是甘药,但有些个润,它不是往上壅。这个用药啊,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假设是需要用甘药来安中补胃,那么配合人参的,你不要配些甘壅的药,象甘草啊,大枣啊,都与胃有好处啊,那饴糖更不行了,是吧?那蜜可以的。所以他这个呢,就用这个人参、白蜜和半夏,那么这就是胃反由于这个中虚而呕吐。他是这么样的煎法,“以水一斗二升”他这白蜜是一升啊,就是现在一茶杯。“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这到无所谓,就把它搅和匀就行了,在水里头,把这个蜜啊和水啊搅和匀。“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这也是三副,一煎三副。他是胃反,如果呕吐挺厉害,治这个胃反呕吐的法子,并不是专治胃反的法子,治这个胃反呕吐的法子。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也有这个谷道不通,就是大肠不通,那么热壅于上而呕吐的。他不吃不吐,吃完了就吐。他这个不通于下,谷道不通,大便不通,而且有热,热往上壅。所以吃东西啊,这个热往上,壅于上,所以他吃完了就吐。那么这个用大黄甘草汤主之,这甘草缓其急迫,这个吐也是很急迫的,吃了就吐,那么大黄呢它是一个通便下热。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这个是治这个胃反的,也是一个常用的方子。“吐而渴”这个头前“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和这个一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