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2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2
  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黄汗病与历节病有个不同之点,主要是在两胫发热和自冷。黄汗病两胫自冷,他这个水气病,水气就下,下边特别厉害,两胫要冷的。历节不是的,历节他发热,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历节也出黄汗,所以开始这一节,就是历节、黄汗一个主要鉴别点。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不是荣气是劳气。劳气就是虚,虚劳之气,这个病是虚的。“食已而出汗”吃完饭就出汗。“又身常暮盗汗出”就是夜间睡、一躺下也老出汗,这个黄汗是这样子的。那么这种汗,不纯粹是热的关系,这是劳气,就是虚。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汗出已,反发热”这是个不好现象。一般要是出完汗他都不发热。一方面出汗一方面发热,说明人的精气外泄,邪气在里头老留着。这个咱们在讲表证的时候讲过这些问题。这个就是正不胜邪,就是虚。我们出的汗都是精气,人的热反倒留于内,这久而久之一定伤及血脉的。那么开始就是瘀血证了,其身甲错,那么再久而久之,热不止还要生恶疮。这都是说明黄汗的。你可知道,黄汗是这个样子。他这搁个弱,一般的病也是这样子,也不例外,他像个范论似的,但是它主要的是针对黄汗。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说如果身子沉,身子沉说明什么呢?停湿停水嘛。“汗出已”出完汗之后,这个水能去一部分,感觉轻快,这说明他有水气。这个黄汗他老出汗嘛,出完汗较为好一些是的,其实说明他身上有水气。“久久必身瞤”黄汗虚,虚他常气上冲,气上冲有水气,身上一定要动的,肉一定要瞤的,就像我们头前四肢聂聂动是一个道理,没有气冲他不会。“瞤即胸中痛”一瞤就是有气上冲了。气一上冲,胸中一定要痛的,气上冲于上嘛。这个黄汗病有几个重点,一是出汗,一是发热,一个身肿痛,这是三大证候,所以他是一条条的分析,这非常的好。“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由于气上冲,这个水气也随着气上冲,所以上边出汗下边没有汗。“腰髋弛痛”这个水气往下边厉害,冲腰,髋就是胯,外边这个胯。这个地方又没力气又疼,弛疼,弛是松弛的弛。“如有物在皮中状”老觉得从腰髋以下这个部位,老觉得里头象是有虫子爬似的,什么呢,水气。就是虚,而水气占据不去,就是这么一种病。要是更厉害的话,剧者,由于气往上冲,里头又有寒水、湿气,那么他就不能吃东西。身既疼也重,它有表证,重就是有水,疼是营卫不利。“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在这来个总结,上边这种情况就是黄汗的正证。“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这是正治。桂枝汤治营卫不利,解外,也治身疼,但是他去不了黄汗,非加黄芪不可,它表虚,这个桂枝汤不但治身疼也解热了,他老有虚热。这两种病人我都遇到过,这个黄汗的病值得我们研究,到底怎么个病,我查不少西医书,我也查不出来。我治头一个黄汗病就有桂枝加黄芪汤,我用的方子相当好使。他这个人啊,她这个爱人在哈尔滨的一个医院,也是一个挺有名的大夫,他在西医院给她诊断说她肝硬变,这个人面目属于黎黑那个色,就是有点褐黄色,但是她没有黄疸,她来这啊,我给他看,开始我也没注意这个黄汗,她说是肝硬变,拿了不少检查的东西,她的爱人是个大夫嘛,我就她治,越治他越疼,他腰疼得厉害,她住在西郊,来一趟挺困难,一步不能走,得人驾着,来一趟汽车就花七块钱。那天我看她腰疼,我就奇怪了肝硬变哪有那么疼的,我看她这个领子,一翻就是黄,我说你出黄汗吧,她说对了,她说我得这个病就出黄汗,你看这东西真是还挺奇怪啊,后来不治肝了,我给她吃桂枝加黄芪,很快就好了,颜色都变了,黄汗都解决了,后来这人好了。那么黄汗究竟是什么玩艺?这个真值得研究。你说它是黄哪来的,是这个汗中医看这个汗,为热蒸,色变了,那么这个阳明病那么大热他汗也不黄阿,所以这个值得研究,这个病我是遇到了,遇到这么一个病。同时头前讲的桂枝苦酒汤我也遇到过,那么这个人呢,他就是渴,我就给他桂枝芍药黄芪苦酒汤,他吃就好了。所以这两个病我都遇到了,但是这个病,这黄哪来的呢?这个人我还给他检验了,他也是黄疸指数都不高,你说这黄哪来的,这个值得研究,西医也搞不清。我也问过西医,西医说这个病少见,是少见,就是我的确是幸运,遇到这么两个病,一般人恐怕都还没遇到。这个黄哪来的,确实是这样子,这个书上说的都差不多,尤其腰、腿疼啊很突出了,出汗,他是有些发热。所以这个病是有的,这个黄汗是怎么个事,我遇到两个病人后就再没遇上,病历都没有了,但是我有些记录,文化大革命以后病历全没了,所以这个病值得研究。你说这个黄怎么来的呢?奇怪,我治的头一个,就是桂枝加黄芪汤,确实肝硬变,他的脾也大,但是他吃这个药,黄汗是基本解决的,而且他腰不疼了,后来他自己来了,他也不用人搀,的确是好了。底下我们讲气分,这一节很不好理解。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他说诊察寸口脉,就是桡骨动脉了,迟而涩,迟是为寒,涩是血不足。这诊寸口知道这个人啊,有寒而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诊趺阳脉,看他的胃,微而迟。“微则为气”就是胃气虚,所以脉微。“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就是概括上边寸口脉和趺阳脉,概括说的。寒气不足,寒,有寒,气就是胃气不足,还有一个血不足,它就是概括寸口脉和趺阳脉而言的寒气不足。它是三个意思,寒、胃气不足、血不足。
  那么认为这样子,血不足是营卫不利。“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他又有寒、胃虚、血又不足,当然要四肢厥冷,这个血达不到四末,所以手足逆冷。那么手足逆冷说明什么呢,就是营卫不利。“营卫不利”于外,那么这个津液整个在里头,而为水,所以“腹满胁鸣相逐”。肚子胀满,胁鸣,他是往上冲了,腹满胁鸣,相逐就是寒和水气相逐,要不这相逐是什么道理。手足逆冷,营卫不利于外手足逆冷,寒水之气相搏于里,腹满胁鸣相逐而“气转膀胱”气转膀胱,就说明这个他不是下输膀胱,气转膀胱就是气在小腹与上腹,在这个地方时上时下的意思,主要的是营卫虚竭了。“荣卫俱劳”营卫俱虚竭的意思。这个劳就是虚劳那个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阳气指着胃说的,胃气不行所以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血凝滞,也不通所以骨疼,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身冷、骨疼是个表证,他说身之所以冷,骨也所以疼,这是由于营卫之气不利,不利就是外边还是有外邪了。“阳前通则恶寒”阳前通这句话很不好解释,阳通照理说不应该恶寒了,这个尤在径解释比较好。他说阳前通,阴失去阳了,阴失去阳必然要恶寒的。他这个解释不是冲着阳下手,阳前通阴没通啊,阴没通,阴失去阳了,他不是要恶寒吗,这是尤在径的解释,旁人还没有那么解释,我认为他的解释还是有道理的。“阴前通则痹不仁”阴前通了,可是阳呢?越而不行,阳就是指胃气,所以咱门讲的胸痹那章就是了,阳为寒痹,他要是麻痹不仁,他没有阴,阳可是光在那呆着,滞而不行,他要麻痹不仁。必须得怎样呢?阴阳二气,它是相辅而行的,总得“阴阳相得,其气乃行”这个说明什么,说明治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阳怎么办呢,就得治津液以通脉,他就指着麻黄附子细辛这个药说的。那么这个桂枝汤,我们讲了很多了,甘温养液的药,你要只是用桂枝去芍药汤,他能够通荣气,不能通卫气。他这个阴前通、阳前通都是指着用药,你只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通其阳治津液,但是更恶寒,阴不通。阴不通,阴失去阳,他不更恶寒吗?你要只是用桂枝去芍药汤调营卫,养营气,那营通而卫不通,他要麻痹不仁,所以这个都不行。他讲治疗的这两句话,就指的下边的方子,总的讲,既要通阳也要通阴,两个方子就得一起用。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其气乃行是指什么说的,寒水之气乃散的意思。“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就指寒水之气。如果这个病要是实,吃这个药,则失气,则出虚恭。如果这个病虚,要遗溺。“名曰气分‘,这个病主要的问题,又由于营卫不利造成内有寒水。营卫不利还是有外感的问题。所以这个诊寸口和趺阳,我们知道他是外边营卫不利,血虚有寒在里面。诊趺阳又知道胃气也虚,也是有寒,这个寒气不足这么一个问题。所以在内有寒水之气相逐,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在外又有表证,营卫不利身冷骨痛。那么这个里面造成的水气病主要源于营卫不利,所以它说气分,这一段冲着血分说的。那么这个治疗,既要通阳解表,也要用桂枝调营卫,解肌那种办法了。他这个没用整个桂枝汤,他还是阳气不足了,把芍药去了。这个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就应该底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就应该接这个。这个.医宗金鉴.说的是对的。下面这个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这是闲文,不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就接着上边的气分,这个对的,因为什么呢?心下坚大如盘是另一段的,是枳术汤,是底下那段,所以这个书错的地方也很多。这段文章到好解释。这种治疗的办法,你搁在文章一起看就很清楚,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呢,根据药物我们来分析,这个药两个方子合起来。一个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是治气上冲,所以上实下虚,胸满脉浮嘛,这个腹满胁鸣说明有冲气啊,营卫不利用桂枝去芍药汤是很对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病发汗的药,麻黄附子细辛治水气,所以在少阴篇里头,我们看一看就好了。他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他这个少阴病一般不发热,反发热,而脉沉,脉沉就有腹水,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认为是少阴病,非得用配合附子不可,搁细辛就去水,那么这个就是发表去水。我们从这个方剂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方剂一方面去里头的寒水之气而解表,同时也调营卫治气冲。那么既有桂枝去芍药方证,又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所以把两个方合起来治这个病。那么我们对这个病怎么理解呢?这个病就是第一个胃虚,胃虚要有水气;二个有寒,虚寒在里,外边招受外邪,所以他陷在内里头,有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这种水气病,外表呢又有身冷骨痛这种表证,是陷于阴证,陷于少阴病。那么怎么治啊,那么根据方剂的这种恰好适应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调营卫养阴,养阴就是养血了,以桂枝汤为基础;一方面也得治水、解表,让他出汗啊,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么个样子来解释我认为还是充分的,这个才叫气分。总而言,由于营卫不利于外,那么营卫之气不行,在里头也为水气,所以叫气分。
  这种气分可以根据上面这个病的情况,用这个方子来治。这个方子也是表证的方子,既是表不解没有汗,但是又有桂枝去芍药证,气冲胸满这种情况,可以用这两个方子把它合起来。你们看看底下这个解释也可以,说“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虫行皮中,他这个营卫不利得厉害,这个发汗很不容易,非用大力的附子也出不来汗,如虫行皮中,咱们在伤寒论讲了,一是说他是久虚,老像虫子爬似的,他出不了汗,那么他这个也是这样子。他是虚,所以只是用麻黄是不行的,得用大力的附子才能使他发汗。要是在辩证上说呢,四肢厥冷,身冷骨痛,这纯粹少阴病的情况,所以要加附子这种法子。这一节在文章里头不好理解,各家对阳前通、阴前通则痹不仁的都解释得有问题甚至都不解释,唯独尤在径的解释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这个很清楚,这个是“心下坚大如盘”就是胃停水。“边如旋盘”旋盘这个东西咱们不知道,所以上边说如旋杯,也有后来改的覆杯,这个杯是扣着这么一大块。这个旋盘,早先的粉磨坊他的那个叫旋盘,就是旋凉粉的那种东西,总而言有边棱的,所以这一段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这个边明显,这个很像说肝硬变那种腹水,摸得话有这个有边,有边缘可以触摸到,这个一般水不会结成这样,很像肝硬变的那种情况。所以枳术汤,这个他是去...附方:.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已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我刚才说不是风水,他这个说呢管这也叫风水,由于脉浮是在表。可是一样,其人或头汗出,所以我们头一段说是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像越婢汤那个汗。“表无他病”不是真正表证,表无他病就是没有身疼等等这种情况,可见所谓这个风水,他不是很明确的表证的那种风水,他这个这样解释挺好的。那么主要的病,“但下部”水气就下麻,下边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上都蛮好的,像没病一样,为和就是如平。“腰以下当肿及阴”腰以下尤其腿,它往上,肿及阴,就是前阴了,那么腿是难以屈伸,从这个说法,纯粹是皮水,他没有表证,可是古人就是形象像表,所以我们对防已黄芪汤这一节可以做参考。假设我们遇到水肿,他从腰以下肿,以致不能屈伸,那么这个我们用防已黄芪汤,看着像风水,可他不是风水啊,他没有外感的一种证候,所以与越婢汤是绝对不一样的。所以这一段他附的,可以给我们作个参考。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痹非中风前面的分号不要了,它是接着下来的。“脉浮而缓”本来是中风脉了,太阳中风脉浮缓嘛,那么浮是在表,就是“浮则为风”了。中风的缓是由于中风汗出丧失津液,所以脉按之才缓弱。那么这个呢,他说不是,缓则为痹,这个虽然脉是浮缓,但是这个缓不是由于汗出而脉缓弱,这是由于湿痹的关系,痹指的湿痹说的。你们想想在.伤寒论.,“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咱们在.伤寒论.阳明篇、太阴篇都有这一段。他这个是指那个说的。他这个脉浮而缓不是太阳中风病自汗出脉浮而缓,是伤寒,没有汗,那么这个缓就由于里头停湿,津液反不充于外了,所以脉也缓,这个在伤寒论反复说了。象大青龙汤,“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和这一样的,就是湿。这个就说明这个缓不是太阳中风自汗出,表丧失体液的这种脉按之缓弱,这个缓是由于里头停湿,那么这个停湿在里,津液就不充于外,这个脉是这么个缓,所以它说“缓则为痹”。痹呢?不是中风了,他特意绕个弯说这话。“四肢苦烦,脾色必黄”这是简单说的话,他本来系在太阴,太阴就是里头有湿,那么再有热呢,湿热相瘀他一定要有身发黄的。但是小便不利他要身发黄,小便自利,他就不能发黄,这都就略去了,这是在伤寒论讲过的东西。所以他就是“四肢苦烦”就是手足自温的一个互词,在.伤寒论.里,说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他这搁这,四肢苦烦就是四肢苦烦热了,与手足自温者是一个意思。那么这说明里有热,既有湿又由热,如果小便不利一定发黄的。古人说这个发黄与脾有关系,所以说“脾色必黄”认为脾出土了,土色是黄的,古人是这么个看法,这也是个辩证的意思了。那么这个黄不关脾的事,也不关脾色的事,这都是古人这么说,是那个时候了。那么我们现在研究他呢,心里头要明白。他就是郁热在里,要发黄的。这一节就是说太阳伤寒,手足自温,脉浮缓,他是系在太阴,是里有湿,所以才说缓不是太阳中风那个浮缓,这个缓不是由于汗出,津液被夺而缓,是里头停湿,津液自然不充于体表了,所以缓。这一节看看.伤寒论.好懂,要不的话很不好懂。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趺阳脉是脾胃脉了,以候胃以候脾,都诊趺阳。“紧而数”脉紧而且还快。数是胃有热,“数则为热”那么胃热他就能消谷了,但是紧则为寒,这个紧则为寒你看下边就知道了,趺阳脉紧,这个寒,那胃有热又怎么有寒啊?这指脾说的,脾虚有寒,就是停湿不行。
  那么脾虚停湿就不能化谷,所以“食即为满”这是一个冒语,这个没说完的。这一段主要说谷疸,谷疸首先胃有热能吃,但是脾虚反而食而不消,意思是在这,底下它又接着说了。如果“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你看这个趺阳脉紧指的上面这个说的。虽然是食而不消,是停湿了,蕴热,有发生黄疸的可能,但是小便自利,又不会发生黄疸,所以他再诊尺脉。诊尺脉浮,这个书头前讲了,“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我们诊脉。这个浮在寸位,在关以上,寸至关这个部位上就是在表。要如果这个浮在关以下,关以后,在尺中,那么这个是在里。所以说尺脉浮为伤肾,尺脉浮这个热,这个邪热伤及到肾脏,所以他尺脉浮,而寸脉不浮。“趺阳脉紧为伤脾”这个根据上边,趺阳脉紧是寒,就是脾伤不运而寒停湿在里了,所以他说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就是脾肾俱伤之意。是风伤肾寒伤脾,这两个结合起来就叫风寒相搏,就是脾肾俱伤。这个脾伤,他就不能消谷气,所以说“谷气不消”谷气不消他里头蕴湿,再一吃东西,再一有热,湿热往上蒸腾,他脑袋就晕,咱们讲水饮的病,头晕多是水饮呐。这个湿热更容易,所以“食谷即眩”他由于什么呢?由于谷气不消,这是个倒装句,谷气不消应该在前。“胃中苦浊”胃中苦浊这两句用得相当的妙,这个浊既有湿也有热,所以以湿热为苦,当然心中烦,都概括了。这种浊气,就是湿热、浊热之气,就是谷气不消,配合他有湿,往下走。下走如果小便通,那就是由小便把浊气泄出了,也不至于发黄。那么小便不通,他是热伤肾。“小便不通,阴被其寒”这个阴指里,就是寒湿之气都在里头来,伏里了不得泄出,那么热也只到膀胱,也不得越,小便不利嘛,这跟我们头前讲的发黄是一样的。“身体尽黄”这样子热与湿瘀在里,就一身全黄了。这种黄哪来的呢?就由于谷气不消,所以叫做“谷疸”。古人认为发黄疸,有一种叫做谷疸,这个谷疸就由于脾胃的关系,能食而不消,那么谷气不消就郁热,如果再有湿,湿热于里而发黄。这种黄由谷气所致,所以叫做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这又一节了,上边的谷疸由趺阳脉紧以下一大段,头一个他讲趺阳脉,说这个胃热脾寒,那是个冒语,那不是一段,那个主要全是说的谷疸。这一节说的是女劳疸。“额上黑”古人认为水色黑,肾主水,肾伤者额上黑,这是肾气伤的一个证候。“微汗出”表和啊,不是外来的。“手足中热,薄暮即发”上面这个血证,这种热都是在夜间。咱们讲那个热入血室,他是白天非常的安静,但到夜间谵语,如见鬼状者。那么他这个也是,薄暮以后手足中热,这是咱们说的血虚热了。“膀胱急,小便自利”这为有瘀血。膀胱急就是膀胱急结,膀胱那地方憋的荒,也叫急。那么小便不利就是蓄水,小便自利这是有血,这就是瘀血。
  “名曰女劳疸”这一切都是由于不节制房事,女劳而致,所以叫做女劳疸。这是一切由于肾气伤了,所以首先他额上黑就是肾气伤的一个反映,肾气伤总是伤在肾的血脉,他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后头还要详细解释的。古人说的黑疸就是一个血性的黄疸。咱们讲的.伤寒论.有那么一段,“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跟这个参考的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没有到狂那个地步,所以后边治疗他也不用抵当汤。如果这个病在甚之于其人如狂,那是瘀血很明显的纯瘀血证,这瘀血证也有发黄的,所以咱们讲.伤寒论.的那一条,就是抵当汤证,是发黄证,身黄,脉沉结。古人说的女劳疸就是血象黄疸,他不是由于胆道受阻碍而发生的,咱们说的溶血性的黄疸,中医说的都属于瘀血这一类。这种黄疸是有的,我就遇到很多,这种黄疸的确要是“腹如水状不治”。腹如水状的,水状指的水气,头前讲的,石水那类的,就是有腹水了。那么他这种有腹水,他是女劳疸,是肾气衰,一点也不能够行水了,所以非死不可,古人是这么看法。那么就根据临床,这个黄疸并发腹水,的确是预后多不良。这个我有经验,遇到很多,大概都没有好的,尤其这种黑疸,面目黎黑的黄疸,大概好的是没有。西医也知道这种黄疸。这是说的女劳疸,女劳疸实际就是血象黄疸。腹如水状不治,到这块是一节。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这个嗜酒人啊,他的湿热内蕴,就是湿热在里头,他老喝酒嘛。里头湿热所以心中懊憹,烦呐,而且发热。湿热在里,他不能吃,里有湿,他老要吐,里有水,咱们讲的小半夏汤都是这个。“名曰酒疸”那么这种黄疸大多由于嗜酒所致,所以叫做酒黄疸。那么上边说的,黄疸有那么三大类,一个是谷疸、一个是女劳疸、一个是酒疸。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阳明病,脉迟”这个脉迟是个不急的脉,主寒嘛,主虚呀,那么这个说的还是寒。阳明病,这就指阳明病的外证了,发热不恶寒,多汗出,这是阳明病的外证了。但是脉迟,虽然阳明病热候是有了,但是里有寒,里有寒指的停水说的,这个水性寒所以脉也应着迟啊。“食难用饱”阳明病本来有热,热能吃,但吃饱不行,一吃饱,他就要发烦,他的胃里头有湿,有湿就不能化谷,所以湿停在那他就发烦,跟上边的谷疸一样。“头眩”脑袋晕,为什么?停湿、停水。所以“小便必难”他小便通利,就不停湿停水,他头也不眩晕,小便必难,就冲着头眩说的。可见这个脉迟是里头有寒湿这类的东西了。“此欲作谷疸”现在这个人虽然不发黄,这是要做谷疸,这跟上边是一样的。那么遇到这种病人,虽然没发黄,你要加小心他要发黄,这是要作谷疸的一种情形。但是这种病只能利小便。“虽下之,腹满如故”这个人当然腹满,这个腹满他是由于脉迟里头停湿停水,他里头不湿嘛,咱们讲阳明篇脉迟那个讲得很清楚了,可以回头看一看,那时候不能用泻药。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就由于脉迟,还是有寒。那么这个时候呢只能利尿,当于寒湿求之,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在临床也常遇到这个事,那么这个人没发黄呢,但是一系列的证候要发生谷疸,那么这个时候你发汗、泻下都是错的,如果脉迟你就是利小便就好了。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底下就是酒黄疸的治疗原则的问题了。他说酒黄疸是湿热在里,如果小便自利,这个湿热有去路,随小便就去了,就不能够发黄。所以嗜酒发黄都由于小便不利,一定要小便不利的,这他才发黄。喝酒人很多,怎么都不发黄啊?他这个小便畅利他不会发黄的。要是小便不利,这种湿热在里,一定要郁热为黄。那么酒疸的证候是什么样子呢?主要的就是有热,“其候心中热,足下热”尤其这个热在下边,心中,这就是酒疸之为候也,就是酒疸的一个要证,心中发烦热,足下也热,就是小便不利。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这个酒黄疸一般说都是心中热、足下热,也有不那么热的,就是热不显了。那么说话呢,也了了,靖言他应该是了了,靖言了就是了了的意思。这个“靖”本来治理为之“靖”这个治安搞好了,治理好了就是“靖”。他搁个靖言就是言语治,就是言语没病而了了,明白,不说糊话,就是说心中没有热的一种意思。“腹满欲吐,鼻燥”腹满者,里实的证候;欲吐者,湿热逆往上,所以他欲吐;鼻燥者,里有热也。“其脉浮者先吐之”其脉浮,病有上越之机,病有上越之机,所以寸脉特别浮,那么这个应该先吐。“沉弦者先下之”沉为在里,沉弦就是里实,这个弦紧是一样的,沉紧、沉弦就是偏于里实,那么这个要下。总而言之酒黄疸是以里热为显着证候,所以心中热、足下热,那么这个热呢当然当攻。你看这个病机了,他要有脉浮,病有上越之机所以要先吐;脉沉弦,就是偏于里实,那么要下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