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6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6
  所以这个前后来看就知道了。这个胃反,到时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者”那么你要任着他饮呢,饮到一定的时间他还是要吐,所以这个好不了的。这个跟用茯苓散是一样,不过这个比那个厉害,他这个吐的也不象那个那么轻,这个较重,所以这个药也较重。这个胃反呐,他这个胃的消化不良,他里头这个容这个液体的东西,你看咱们吃的东西到胃里头,都变成一个粥糜状态了,都这么一个东西了。他不住下走,在胃里头蓄积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吐出来。那么治那个病啊,在西医都讲洗胃,把这东西啊洗出来,可这洗出来胃它没有恢复啊,完了他还是要停蓄的,所以古人对治这个的法子啊,很有意思,这是其中的一个,他一方面也去水......他一方面也去水,同时呢他用些健胃的药,象白术甘草生姜都是一个温行健胃,那么甚至有的时候还搁人参。这个胃恢复了,他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这个方子啊,我们常用茯苓饮啊,这类的方子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对那个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这个胃…迟缓呐,胃扩张啊,都有这种病,隔些时候就要吐。这个茯苓泽泻汤呢它主要治胃反,到他吐之后他渴,这个渴呢就非得让他不渴,他这个用的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术、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他不渴了,把这个水也去了,他不再继续停水了,当然就好了。同时这个停水就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术甘草生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方子啊,也是常用的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他偶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同时看这个方子,你看这个药物,它也治头晕,有大量的泽泻、茯苓。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这个错了,你们也能看出来。“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怎么能用文蛤汤呢?文蛤汤是发汗药,在后边看看这方子,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错了。头钱那个消渴篇,他说这个渴而贪饮者,应该是文蛤散。
  这个与.伤寒论.的五苓散条啊,你们看五苓散有这么一条,他这个病发于阳,“本来应该汗出,而以水潠之,若灌之”拿水喷啊,拿水浇啊。那么使这个“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更烦得厉害了,他这个表不解嘛,这个热被这个冷水所劫而不得出,不得出汗就是了。“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恶渴者,文蛤散主之”用个文蛤散,应该用文蛤汤,他表不解。所以这两段啊,他正是把这个弄颠倒了,也不知是抄写啊,再不就是...搞错了,这肯定是错了。这吐之后,渴欲得水而贪饮,你再用发汗就没有道理了,当然应该是用文蛤散主之。这文蛤汤这个药啊,它兼主微风,它兼主有表证的,脉紧而头痛。因为这里头他没有这个,微风,脉紧头痛。这是说这个方剂的作用,也能解表也能治头痛,而脉紧但是不得汗。正是五苓散那节,你们看一看,对照对照,就知道很容易就发现,这个它是错了。他说“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就文蛤一味药,它是止渴,止渴不再渴了,他吐也可以好的。跟我们利尿是一样,假设他里头渴,贪饮得利害,用利尿解渴的法子不行,有用文蛤散的必要,文蛤汤是错的,啊。这文蛤汤这方子跟大青龙汤差不多,不过麻黄可没用那么重,这个石膏也不那么重。它就去了桂枝加了文蛤,它这跟大青龙汤就差这么一点,大青龙汤有桂枝,没有文蛤。那么这个搁些文蛤,当然是能够止渴了,但是主要还是发汗,不行,这个是错的,你看底下这个,煎法也看出来了。“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治发汗药,这人已经胃中燥,吐完了渴而且贪饮,你再发汗,再夺水,这个明显错了,但是有些注家乱改。.医宗金鉴.是这么给改的,文蛤汤主之啊,他搁到脉紧头痛,他说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他这么给改了,其实后头这个啊,就说文蛤汤这个方剂的作用。别人有这么给解释的,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咱们说说作为参考,你们回去看看这两段,你们把这个.伤寒论.五苓散那一节看一看。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吐逆,吐涎沫”是什么意思啊?是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他干呕,或者不是干呕而吐逆,或者吐涎沫,这都说明胃里头有停饮,用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比小半夏汤啊温中力量强,所以他这个胃寒停饮比较重一点,用半夏干姜散,就是半夏和生姜换成干姜,这也是胃有停饮的一种治疗。那么与那个小半夏汤差不多,干姜生姜所差的是干姜性比较弱,而温,也就是说小半夏汤如果这个胃偏于寒一点,这种有饮,偏于寒饮,可以用半夏干姜散,他表现吐涎沫,这个吐涎沫与吴茱蓃汤类似,但是这个没有脑袋疼,没有头晕。这吐涎沫也说明胃寒有饮,理中汤也吐涎沫,吴茱蓃汤吐涎沫都是胃寒,胃虚寒。所以这个半夏干姜散换干姜也是这个道理,他胃里头啊不但有饮而且寒,所以他用半夏干姜散。但是这几个药有分别了,我们说理中汤有人参,他不但寒还有虚,心下痞鞕,他那个也吐涎沫。吴茱蓃汤也吐涎沫,他又影响脑袋,头痛头晕。所以就一个症候相似,整个症候就不是了,所以我们辨证啊不能抓住片面的一点,要整个的看。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这个彻心中这个彻字啊,就是全心中,通心中。就是整个的心里头啊,愦愦然无奈,闷,烦闷,简直无可奈何,烦闷而乱。这个愦愦本来是心烦乱,所以他这个“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也不喘也不呕也不哕,可是这个难受啊,他又象是喘,他这个胸总是逆满烦乱,恶心的厉害,总而言之是恶心的厉害。他搁个似喘不喘,不是喘,的确是不是喘;似呕不是呕,也的确不是呕,可是也就象要呕这个样子;似哕不哕,也不是哕,那是什么样子呢,底下这一句话解释了,所以“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折腾得厉害,就是烦心呐,逆满,愦乱,简直是无可奈何。“生姜半夏汤主之”所以这个生姜这个药啊,在这看出它的作用了。这个生姜半夏这两个药很相似,这个生姜这个药啊,它有健胃作用,这个又是胃虚,有饮,那么把这个半夏,小半夏汤它是半夏为主药的,生姜半夏汤以生姜为主药,所以这个生姜它用生姜汁一升,这很多了,这一小碗吧。古人一升就是现在服药的那个一碗。所以他这个,你看看把这个药味的一变化,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个用药啊,如不看古人得出这个结论,你是没法掌握的。还是这两味药,他用大量生姜,又能治这种情况,否则只能治呕,停水治呕,胃中停水而呕啊。那么这个呢,他跟呕又不一样了,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不好来形容,他古人也形容不出来,所以他才这么写。就是这个心中啊,烦闷,简直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整个心都那样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汤。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也就是这个胃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啊,就是咱们这个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你看咱们后世那个都搁生姜三片,这个不行,真正的多搁,你就得多搁,所以咱们遇到这个人恶心的难受,那你生姜就得多搁,呕吐得厉害,半夏多搁。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干呕,或者是哕,哕者就是干呕的频繁,连连不断。以至于手足厥,这个气往上逆啊,也阻碍这个,这个气机受阻也影响手足厥冷,这胃气不行了啊,也影响手足厥冷。因为这个时候呢,所以不搁半夏,搁橘皮行气,这个气啊,一畅,这个厥逆也就好了,哕也就好了。所以橘皮这个药啊,也是一个下气的药,要不它治咳嗽呢,同时呢它健胃进食,食欲不振,加橘皮就好使了。咱们现在这个陈皮了,橘皮了,古人都叫橘皮,配合生姜。所以生姜这个药啊,不但它能够治呕,治那个逆气,它降逆,降胃降逆,它去饮去水。橘皮它是行气也下气,行气也降逆,所以这两个药配合来,它偏于行气,偏于下气,所以干呕哕,影响到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这个很好使,真要是由于气逆而使手足厥逆者,这个药吃了就好,你看底下它这个煎煮法就有,“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这个药吃下就好。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这个厉害,这个你看这个橘皮用多少啊?用二斤啊,这搁现在这份量可大了,那么就是三付药的量也相当重了。这个“哕逆者”这个哕逆是相当重,这个在这个.三医方.上他说的,他说这个哕逆啊,连连致可惊人,不断就是干呕啊,不断,那个惊人的很,所以他搁个哕逆者,所以哕逆者,就是频繁不去,那么这橘皮得大量使用,所以橘皮对这个哕逆,看起来是有相当疗效的一个药。另外他加竹茹,竹茹也下气,咱们治咳嗽也用啊,而另外呢它健胃,这种哕都由于胃虚气逆,这个胃本来是来纳气啊,它应该往下走,它往上,就是胃虚,而且它不纳。所以一方面用行气下气的药,同时也用健胃的药,他用人参、甘草、大枣温性的药,橘皮、竹茹、生姜降逆治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我提出的这些你们回头看一看,你象文蛤汤和文蛤散的关系,你们五苓散也对一对。...所讲的橘皮、半夏的作用也要注点意,这个橘皮它有健胃作用,所以咱们这个胃不好,食欲不振,这个橘皮较为好。同时这个哕古人都认为是虚啊,那么胃虚,它可以用二斤橘皮,可见橘皮没害处,可是后世可不是这样。后世认为橘皮破气,都不大量用,真正遇到这个,你看咱们常常遇到心下逆满,打嗝啊,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汤证,大概都是橘皮汤证。那么这个橘皮的作用,我用橘皮都多用,你要用个三钱五钱不起作用,所以我常用一两,也就是30克,有的人看的就奇怪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你要这样用啊,病人马上他就舒服。这个它不是破气,哪是破气啊,这个胃虚哕逆,不食,你还破气?破气还行啊,它不是破气,所以后世把这个东西都说的,有些地方啊咱们要注意,根据这个书好好看一看,今天就讲到这吧。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这是一段。
  这个六腑啊,六腑为阳嘛,行阳于外。假设“六腑气绝于外者”就是无以温其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这个脚缩啊,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那个蜷卧那个意思,就是冷的厉害。那这个阳上虚,阴寒从下往上攻,所以同时他也“上气”这个上气说的不是喘,这个上气啊就是呕哕的这个情形,气逆,凡是这个阳虚都是上边,那么这个寒呢就从下边上来逆迫,所以他就上气。手足寒,脚缩是连在一起的,手足逆冷,蜷卧,弯着腿,这是冷的厉害。同时呢,由于寒气从下面往上攻,所以他上气呕逆。这个五脏之气啊,这个五脏是藏精于内。那么如果“五脏气绝于内”的话,那么就无以守津液了,无以守阴液了,所以他“利不禁”。如果这个利更甚的话,当然影响到形衰啊,所以以至于“手足不仁”。这是一段,这个是一个在下利啊,差不多是一个总纲。那么古人他是这么一个看法,认为这个六腑啊,行阳于体表,所以六腑气绝了就无以温体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寒气上逆,同时还上气呕哕这个情况发作的。五脏是藏精的嘛,藏阴于内,如果五脏气绝呢,就不足以养阴液了,所以他是利不禁,阴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厉害就手足不仁。这是说下利啊与脏气是有关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大家作为参考。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这是一段。“下利,脉沉弦”沉为在里,弦为里急啊,就是里急后重啊,这个腹里拘急啊,这个脉也弦,这说明下利啊,里急后重是热利,所以他说个下重,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的一个简称。“脉大者,为未止”这个痢疾,这整个说的是痢疾了,就是热利了。脉大则邪盛,热邪盛,所以这个痢疾啊,这个下利啊,不是要休止的状态,还继续往前进展的。“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数本来是有热,那么这个热利脉数,看不出欲自止的样子了。微弱数者,虽然数,但是脉现微弱,这个微弱呢是邪衰的一个征候,这个痢疾啊,很快就要治愈了。真正的热利啊,这个脉越大越滑越数越坏。微弱,他这个因为这个下利伤人最厉害,平常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嘛,这个虚人,这个脉应该弱细,不应该太过。所以这个微弱呢,说明这个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虽然数还发热,这个利不要紧,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虽然脉数还发热,但是从这个微弱的脉啊,这个数与微弱一同出现,这个邪气已经衰了,这个微弱的时间不会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这个下利啊,就是脉滑数热不止,这是一个痢疾,这个发热不止他这是一个最危险了。古人说,七横利,发热不止者死,那么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够吃东西死,七横利嘛。但是虽热,脉啊微弱,那么这种热啊,很快就可以止的,虽然现在还发热,脉还数,这个不会持久,不要紧。所以说他这个肯定是利为欲自止。这个脉这个都很好,这个临床都挺有用的。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这是一段。这个是说阴寒下利啊,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无脉,这是一种虚脱的样子,无脉这心脏衰绝的样子。那么这时候啊,这个病可以好可以坏,所以赶紧灸之。那么如果,胃复,手足温则可以好的。要是不温,脉也不还,胃气已败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了。那么这一段与上边热利是个对待的,所以这个下利这个病啊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这个是虚寒下利。底下这句话啊,是衍文。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加这么一句没有什么大意思,那么这个解释是好解释。这个趺阳是胃脉啊,这个少阴是肾脉,古人认为这个土不能制水,水泛滥成灾而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阳胜了少阴,那么这在这个利证是个顺候,这个指的阴寒下利说的,但是这一句搁这没什么大意思。.伤寒论.也有这么一句,你看这个整篇呐,没与这一段地方发生什么关系。而且现在咱们这个诊病也不象古人的遍诊法,这个遍诊见内经,那咱们这个诊寸口,是难经的诊法,现在咱们都是诊寸口啊。有时候提起来少阴啊,趺阳啊,他都是说明这个病的道理,所以这一段我认为这是一段衍文,就是多的,没大意思,与前后都不相符,你看看下边就知道了。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不渴者,属太阴,咱们讲这个太阴篇里头讲过,“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辈”。所以这个下利啊,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人渴不渴,就是口舌干不干。如果渴,这是热;那不渴呢,这个就是寒,那就是太阴病的下利。他这个呢,渴,这是个热利,可虽然是个热利,但是“微热而脉弱”他这个热不厉害,只有微热,而这个脉也弱,说明邪已衰,这个热没大问题的。“今自愈”所以这个下利啊,快好了。这都是指热利说的,要是热利脉微弱,这都是好现象,那么虽然他渴,而且有热,但是反映的那个脉证啊,都是一个邪气已衰的一个反应,所以这就要好了。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和那个“下利而渴”是一样的,脉数说明是热,渴也说明是热了,那么下利脉数说明他是有热邪,是热利呢。但是身“有微热而汗出”说明表和啊,这个病已经由表解了。“今自愈”所以它这个虽然现在这个脉数,看这个病的情形是由外解了,就是热越于外了,所以身微热汗出。如果是身大热汗出,那是阳明病的症候了,那个热还是挺厉害的。微热汗出,身上微热而致这汗出,这是好的现象这个病由外解了,所以肯定这个下利是要好了。假设下利脉数,而且还紧,这个紧是实啊,既有热邪又有实,这为未解,那这个痢疾就往前进展了。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又数又渴,说明里头有热,那么这个怎么说今自愈呢?这一段呐这个意思,与上面这个意思说明不一样了。这个说明这个人呢平时不戒慎饮食,那么内里头有宿食有热,那么常常的微下利,这个热随着这个下利而解,这也常有的。这头一段,下利,脉数而渴者,这是一个平时不戒慎饮食,蕴热,现在下利,这个下利不是痢疾,这个现腹泻,这个他一下利,胸腔这个积热啊有好的,这个是常见的这个病。“设不瘥”他这个腹泻假设不好,那要变痢疾,“必清脓血”啊,那么所以然呢,他这个热不去,没有因为下利而去的缘故,还是有热。这个病在临床很常见,先腹泻,后变痢疾。那么有的人呐,腹泻好了,他没有变痢疾,这就是下利,脉数而渴者,是指热利,阴寒下利他没有这个事。那么这个热啊由下利而解了,所以他这一段的解释大家要注意,他与那个不一样。那么假设他要是不解,正因为他有热,一定要变痢疾的,必清脓血,他是这么一段。
  这个病在临床是常常看见的,那么有的时候啊先腹泻,过两天变成痢疾了,他说我先是腹泻,大夫没有给我治好,我吃了几付药反倒痢疾了,其实不是这个事,他这个是里头热挺厉害的,那么不能够因为下利就解除的,他一定要清脓血。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这也是一段,这下利啊我们头前讲了,脉不应该热才对了,而反弦,弦脉与紧脉它一样,实脉。那么看起来,脉反弦说明这个痢疾这个不象好的样子,但是这个证候呢,“发热身汗者”这个同上面一样,有表解之的机会,那么身汗发热,那么这个脉弦呢马上就能下去,所以这是一个自愈的表现。这个临床也很多见的,无论是脉紧脉弦,这个下利都比较重,这一般都是发烧没有汗。假设这身上有微热再自汗出,这大概都要好了,这是表和了,他就由表解了。所以咱们治痢疾,开始没有汗,那么有的时候呢发汗剂,用葛根汤,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表证,你就不要用解表药了。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气”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下利,同时出虚恭,下利并气一同排出,这个很常见的。他大便并不太多,噼里啪啦很响呢,尽是下的气。那么这一类的病啊,大概都是水谷不别的时候多,这个都是水泻。“当利其小便”就可以好的。那么后面也有不利小便的,真正有点虚寒了,可以吃收敛,温中药。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寸以候外了,这是寸关尺的寸。寸脉反浮数,这说明这个下利啊正在进展呢,这个是外邪挺盛,脉浮数。但是尺中自涩,尺以候里,“关前以候表,关后以候里”。但是看那个尺中自涩,血虚,邪高于外,而血虚于内,这种下利啊一定清脓血,血分有所丧失了,那么这样的一个高热,一定是脓血便,脓血痢疾的这种症候,脉证就这个样子。这个热利如果脉又浮又数,而尺中又特别的虚涩,那么阴分有伤,热挺高,这肯定是一个便脓血的一种痢疾。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下利这种病啊,如果他清谷,这个清谷就是便谷,古人这个如厕叫做清,清是个动词,就是大便。所便的是什么呢?完谷不化叫清谷。那么这说明胃不但有寒而且虚,他不能消谷,就是胃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下来的东西都完谷不化,这说明是虚寒呐。那么虽然有表证,不可攻表...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