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6
所以这个前后来看就知道了。这个胃反,到时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者”那么你要任着他饮呢,饮到一定的时间他还是要吐,所以这个好不了的。这个跟用
茯苓散是一样,不过这个比那个厉害,他这个吐的也不象那个那么轻,这个较重,所以这个药也较重。这个胃反呐,他这个胃的消化不良,他里头这个容这个液体的东西,你看咱们吃的东西到胃里头,都变成一个粥糜状态了,都这么一个东西了。他不住下走,在胃里头蓄积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吐出来。那么治那个病啊,在西医都讲洗胃,把这东西啊洗出来,可这洗出来胃它没有恢复啊,完了他还是要停蓄的,所以古人对治这个的法子啊,很有意思,这是其中的一个,他一方面也去水......他一方面也去水,同时呢他用些健胃的药,象
白术、
甘草、
生姜都是一个温行健胃,那么甚至有的时候还搁
人参。这个胃恢复了,他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这个方子啊,我们常用茯苓饮啊,这类的方子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对那个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这个胃…迟缓呐,胃扩张啊,都有这种病,隔些时候就要吐。这个茯苓泽泻汤呢它主要治胃反,到他吐之后他渴,这个渴呢就非得让他不渴,他这个用的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术、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他不渴了,把这个水也去了,他不再继续停水了,当然就好了。同时这个停水就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术甘草生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方子啊,也是常用的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他偶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同时看这个方子,你看这个药物,它也治头晕,有大量的泽泻、茯苓。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这个错了,你们也能看出来。“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怎么能用文蛤汤呢?文蛤汤是发汗药,在后边看看这方子,文蛤、
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
大枣,错了。头钱那个消渴篇,他说这个渴而贪饮者,应该是文蛤散。
这个与.伤寒论.的五苓散条啊,你们看五苓散有这么一条,他这个病发于阳,“本来应该汗出,而以水潠之,若灌之”拿水喷啊,拿水浇啊。那么使这个“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更烦得厉害了,他这个表不解嘛,这个热被这个冷水所劫而不得出,不得出汗就是了。“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恶渴者,文蛤散主之”用个文蛤散,应该用文蛤汤,他表不解。所以这两段啊,他正是把这个弄颠倒了,也不知是抄写啊,再不就是...搞错了,这肯定是错了。这吐之后,渴欲得水而贪饮,你再用发汗就没有道理了,当然应该是用文蛤散主之。这文蛤汤这个药啊,它兼主微风,它兼主有表证的,脉紧而头痛。因为这里头他没有这个,微风,脉紧头痛。这是说这个方剂的作用,也能解表也能治头痛,而脉紧但是不得汗。正是五苓散那节,你们看一看,对照对照,就知道很容易就发现,这个它是错了。他说“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就文蛤一味药,它是止渴,止渴不再渴了,他吐也可以好的。跟我们利尿是一样,假设他里头渴,贪饮得利害,用利尿解渴的法子不行,有用文蛤散的必要,文蛤汤是错的,啊。这文蛤汤这方子跟大青龙汤差不多,不过麻黄可没用那么重,这个石膏也不那么重。它就去了桂枝加了文蛤,它这跟大青龙汤就差这么一点,大青龙汤有桂枝,没有文蛤。那么这个搁些文蛤,当然是能够止渴了,但是主要还是发汗,不行,这个是错的,你看底下这个,煎法也看出来了。“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治发汗药,这人已经胃中燥,吐完了渴而且贪饮,你再发汗,再夺水,这个明显错了,但是有些注家乱改。.医宗金鉴.是这么给改的,文蛤汤主之啊,他搁到脉紧头痛,他说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他这么给改了,其实后头这个啊,就说文蛤汤这个方剂的作用。别人有这么给解释的,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咱们说说作为参考,你们回去看看这两段,你们把这个.伤寒论.五苓散那一节看一看。干呕,吐逆,吐涎沫,
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吐逆,吐涎沫”是什么意思啊?是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他干呕,或者不是干呕而吐逆,或者吐涎沫,这都说明胃里头有停饮,用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比小半夏汤啊温中力量强,所以他这个胃寒停饮比较重一点,用半夏干姜散,就是半夏和生姜换成干姜,这也是胃有停饮的一种治疗。那么与那个小半夏汤差不多,干姜生姜所差的是干姜性比较弱,而温,也就是说小半夏汤如果这个胃偏于寒一点,这种有饮,偏于寒饮,可以用半夏干姜散,他表现吐涎沫,这个吐涎沫与吴茱蓃汤类似,但是这个没有脑袋疼,没有头晕。这吐涎沫也说明胃寒有饮,理中汤也吐涎沫,吴茱蓃汤吐涎沫都是胃寒,胃虚寒。所以这个半夏干姜散换干姜也是这个道理,他胃里头啊不但有饮而且寒,所以他用半夏干姜散。但是这几个药有分别了,我们说理中汤有人参,他不但寒还有虚,心下痞鞕,他那个也吐涎沫。吴茱蓃汤也吐涎沫,他又影响脑袋,头痛头晕。所以就一个症候相似,整个症候就不是了,所以我们辨证啊不能抓住片面的一点,要整个的看。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这个彻心中这个彻字啊,就是全心中,通心中。就是整个的心里头啊,愦愦然无奈,闷,烦闷,简直无可奈何,烦闷而乱。这个愦愦本来是心烦乱,所以他这个“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也不喘也不呕也不哕,可是这个难受啊,他又象是喘,他这个胸总是逆满烦乱,恶心的厉害,总而言之是恶心的厉害。他搁个似喘不喘,不是喘,的确是不是喘;似呕不是呕,也的确不是呕,可是也就象要呕这个样子;似哕不哕,也不是哕,那是什么样子呢,底下这一句话解释了,所以“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折腾得厉害,就是烦心呐,逆满,愦乱,简直是无可奈何。“生姜半夏汤主之”所以这个生姜这个药啊,在这看出它的作用了。这个生姜半夏这两个药很相似,这个生姜这个药啊,它有健胃作用,这个又是胃虚,有饮,那么把这个半夏,小半夏汤它是半夏为主药的,生姜半夏汤以生姜为主药,所以这个生姜它用生姜汁一升,这很多了,这一小碗吧。古人一升就是现在服药的那个一碗。所以他这个,你看看把这个药味的一变化,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个用药啊,如不看古人得出这个结论,你是没法掌握的。还是这两味药,他用大量生姜,又能治这种情况,否则只能治呕,停水治呕,胃中停水而呕啊。那么这个呢,他跟呕又不一样了,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不好来形容,他古人也形容不出来,所以他才这么写。就是这个心中啊,烦闷,简直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整个心都那样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汤。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也就是这个胃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啊,就是咱们这个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你看咱们后世那个都搁生姜三片,这个不行,真正的多搁,你就得多搁,所以咱们遇到这个人恶心的难受,那你生姜就得多搁,呕吐得厉害,半夏多搁。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干呕,或者是哕,哕者就是干呕的频繁,连连不断。以至于手足厥,这个气往上逆啊,也阻碍这个,这个气机受阻也影响手足厥冷,这胃气不行了啊,也影响手足厥冷。因为这个时候呢,所以不搁半夏,搁橘皮行气,这个气啊,一畅,这个厥逆也就好了,哕也就好了。所以橘皮这个药啊,也是一个下气的药,要不它治咳嗽呢,同时呢它健胃进食,食欲不振,加橘皮就好使了。咱们现在这个
陈皮了,橘皮了,古人都叫橘皮,配合生姜。所以生姜这个药啊,不但它能够治呕,治那个逆气,它降逆,降胃降逆,它去饮去水。橘皮它是行气也下气,行气也降逆,所以这两个药配合来,它偏于行气,偏于下气,所以干呕哕,影响到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这个很好使,真要是由于气逆而使手足厥逆者,这个药吃了就好,你看底下它这个煎煮法就有,“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这个药吃下就好。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这个厉害,这个你看这个橘皮用多少啊?用二斤啊,这搁现在这份量可大了,那么就是三付药的量也相当重了。这个“哕逆者”这个哕逆是相当重,这个在这个.三医方.上他说的,他说这个哕逆啊,连连致可惊人,不断就是干呕啊,不断,那个惊人的很,所以他搁个哕逆者,所以哕逆者,就是频繁不去,那么这橘皮得大量使用,所以橘皮对这个哕逆,看起来是有相当疗效的一个药。另外他加竹茹,竹茹也下气,咱们治咳嗽也用啊,而另外呢它健胃,这种哕都由于胃虚气逆,这个胃本来是来纳气啊,它应该往下走,它往上,就是胃虚,而且它不纳。所以一方面用行气下气的药,同时也用健胃的药,他用人参、甘草、大枣温性的药,橘皮、竹茹、生姜降逆治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我提出的这些你们回头看一看,你象文蛤汤和文蛤散的关系,你们五苓散也对一对。...所讲的橘皮、半夏的作用也要注点意,这个橘皮它有健胃作用,所以咱们这个胃不好,食欲不振,这个橘皮较为好。同时这个哕古人都认为是虚啊,那么胃虚,它可以用二斤橘皮,可见橘皮没害处,可是后世可不是这样。后世认为橘皮破气,都不大量用,真正遇到这个,你看咱们常常遇到心下逆满,打嗝啊,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汤证,大概都是橘皮汤证。那么这个橘皮的作用,我用橘皮都多用,你要用个三钱五钱不起作用,所以我常用一两,也就是30克,有的人看的就奇怪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你要这样用啊,病人马上他就舒服。这个它不是破气,哪是破气啊,这个胃虚哕逆,不食,你还破气?破气还行啊,它不是破气,所以后世把这个东西都说的,有些地方啊咱们要注意,根据这个书好好看一看,今天就讲到这吧。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这是一段。
这个六腑啊,六腑为阳嘛,行阳于外。假设“六腑气绝于外者”就是无以温其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这个脚缩啊,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那个蜷卧那个意思,就是冷的厉害。那这个阳上虚,阴寒从下往上攻,所以同时他也“上气”这个上气说的不是喘,这个上气啊就是呕哕的这个情形,气逆,凡是这个阳虚都是上边,那么这个寒呢就从下边上来逆迫,所以他就上气。手足寒,脚缩是连在一起的,手足逆冷,蜷卧,弯着腿,这是冷的厉害。同时呢,由于寒气从下面往上攻,所以他上气呕逆。这个五脏之气啊,这个五脏是藏精于内。那么如果“五脏气绝于内”的话,那么就无以守津液了,无以守阴液了,所以他“利不禁”。如果这个利更甚的话,当然影响到形衰啊,所以以至于“手足不仁”。这是一段,这个是一个在下利啊,差不多是一个总纲。那么古人他是这么一个看法,认为这个六腑啊,行阳于体表,所以六腑气绝了就无以温体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寒气上逆,同时还上气呕哕这个情况发作的。五脏是藏精的嘛,藏阴于内,如果五脏气绝呢,就不足以养阴液了,所以他是利不禁,阴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厉害就手足不仁。这是说下利啊与脏气是有关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大家作为参考。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这是一段。“下利,脉沉弦”沉为在里,弦为里急啊,就是里急后重啊,这个腹里拘急啊,这个脉也弦,这说明下利啊,里急后重是热利,所以他说个下重,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的一个简称。“脉大者,为未止”这个痢疾,这整个说的是痢疾了,就是热利了。脉大则邪盛,热邪盛,所以这个痢疾啊,这个下利啊,不是要休止的状态,还继续往前进展的。“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数本来是有热,那么这个热利脉数,看不出欲自止的样子了。微弱数者,虽然数,但是脉现微弱,这个微弱呢是邪衰的一个征候,这个痢疾啊,很快就要治愈了。真正的热利啊,这个脉越大越滑越数越坏。微弱,他这个因为这个下利伤人最厉害,平常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嘛,这个虚人,这个脉应该弱细,不应该太过。所以这个微弱呢,说明这个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虽然数还发热,这个利不要紧,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虽然脉数还发热,但是从这个微弱的脉啊,这个数与微弱一同出现,这个邪气已经衰了,这个微弱的时间不会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这个下利啊,就是脉滑数热不止,这是一个痢疾,这个发热不止他这是一个最危险了。古人说,七横利,发热不止者死,那么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够吃东西死,七横利嘛。但是虽热,脉啊微弱,那么这种热啊,很快就可以止的,虽然现在还发热,脉还数,这个不会持久,不要紧。所以说他这个肯定是利为欲自止。这个脉这个都很好,这个临床都挺有用的。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这是一段。这个是说阴寒下利啊,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无脉,这是一种虚脱的样子,无脉这心脏衰绝的样子。那么这时候啊,这个病可以好可以坏,所以赶紧灸之。那么如果,胃复,手足温则可以好的。要是不温,脉也不还,胃气已败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了。那么这一段与上边热利是个对待的,所以这个下利这个病啊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这个是虚寒下利。底下这句话啊,是衍文。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加这么一句没有什么大意思,那么这个解释是好解释。这个趺阳是胃脉啊,这个少阴是肾脉,古人认为这个土不能制水,水泛滥成灾而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阳胜了少阴,那么这在这个利证是个顺候,这个指的阴寒下利说的,但是这一句搁这没什么大意思。.伤寒论.也有这么一句,你看这个整篇呐,没与这一段地方发生什么关系。而且现在咱们这个诊病也不象古人的遍诊法,这个遍诊见内经,那咱们这个诊寸口,是难经的诊法,现在咱们都是诊寸口啊。有时候提起来少阴啊,趺阳啊,他都是说明这个病的道理,所以这一段我认为这是一段衍文,就是多的,没大意思,与前后都不相符,你看看下边就知道了。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下利不渴者,属太阴,咱们讲这个太阴篇里头讲过,“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辈”。所以这个下利啊,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人渴不渴,就是口舌干不干。如果渴,这是热;那不渴呢,这个就是寒,那就是太阴病的下利。他这个呢,渴,这是个热利,可虽然是个热利,但是“微热而脉弱”他这个热不厉害,只有微热,而这个脉也弱,说明邪已衰,这个热没大问题的。“今自愈”所以这个下利啊,快好了。这都是指热利说的,要是热利脉微弱,这都是好现象,那么虽然他渴,而且有热,但是反映的那个脉证啊,都是一个邪气已衰的一个反应,所以这就要好了。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和那个“下利而渴”是一样的,脉数说明是热,渴也说明是热了,那么下利脉数说明他是有热邪,是热利呢。但是身“有微热而汗出”说明表和啊,这个病已经由表解了。“今自愈”所以它这个虽然现在这个脉数,看这个病的情形是由外解了,就是热越于外了,所以身微热汗出。如果是身大热汗出,那是阳明病的症候了,那个热还是挺厉害的。微热汗出,身上微热而致这汗出,这是好的现象这个病由外解了,所以肯定这个下利是要好了。假设下利脉数,而且还紧,这个紧是实啊,既有热邪又有实,这为未解,那这个痢疾就往前进展了。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又数又渴,说明里头有热,那么这个怎么说今自愈呢?这一段呐这个意思,与上面这个意思说明不一样了。这个说明这个人呢平时不戒慎饮食,那么内里头有宿食有热,那么常常的微下利,这个热随着这个下利而解,这也常有的。这头一段,下利,脉数而渴者,这是一个平时不戒慎饮食,蕴热,现在下利,这个下利不是痢疾,这个现腹泻,这个他一下利,胸腔这个积热啊有好的,这个是常见的这个病。“设不瘥”他这个腹泻假设不好,那要变痢疾,“必清脓血”啊,那么所以然呢,他这个热不去,没有因为下利而去的缘故,还是有热。这个病在临床很常见,先腹泻,后变痢疾。那么有的人呐,腹泻好了,他没有变痢疾,这就是下利,脉数而渴者,是指热利,阴寒下利他没有这个事。那么这个热啊由下利而解了,所以他这一段的解释大家要注意,他与那个不一样。那么假设他要是不解,正因为他有热,一定要变痢疾的,必清脓血,他是这么一段。
这个病在临床是常常看见的,那么有的时候啊先腹泻,过两天变成痢疾了,他说我先是腹泻,大夫没有给我治好,我吃了几付药反倒痢疾了,其实不是这个事,他这个是里头热挺厉害的,那么不能够因为下利就解除的,他一定要清脓血。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这也是一段,这下利啊我们头前讲了,脉不应该热才对了,而反弦,弦脉与紧脉它一样,实脉。那么看起来,脉反弦说明这个痢疾这个不象好的样子,但是这个证候呢,“发热身汗者”这个同上面一样,有表解之的机会,那么身汗发热,那么这个脉弦呢马上就能下去,所以这是一个自愈的表现。这个临床也很多见的,无论是脉紧脉弦,这个下利都比较重,这一般都是发烧没有汗。假设这身上有微热再自汗出,这大概都要好了,这是表和了,他就由表解了。所以咱们治痢疾,开始没有汗,那么有的时候呢发汗剂,用
葛根汤,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表证,你就不要用解表药了。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气”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下利,同时出虚恭,下利并气一同排出,这个很常见的。他大便并不太多,噼里啪啦很响呢,尽是下的气。那么这一类的病啊,大概都是水谷不别的时候多,这个都是水泻。“当利其小便”就可以好的。那么后面也有不利小便的,真正有点虚寒了,可以吃收敛,温中药。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寸以候外了,这是寸关尺的寸。寸脉反浮数,这说明这个下利啊正在进展呢,这个是外邪挺盛,脉浮数。但是尺中自涩,尺以候里,“关前以候表,关后以候里”。但是看那个尺中自涩,血虚,邪高于外,而血虚于内,这种下利啊一定清脓血,血分有所丧失了,那么这样的一个高热,一定是脓血便,脓血痢疾的这种症候,脉证就这个样子。这个热利如果脉又浮又数,而尺中又特别的虚涩,那么阴分有伤,热挺高,这肯定是一个便脓血的一种痢疾。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下利这种病啊,如果他清谷,这个清谷就是便谷,古人这个如厕叫做清,清是个动词,就是大便。所便的是什么呢?完谷不化叫清谷。那么这说明胃不但有寒而且虚,他不能消谷,就是胃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下来的东西都完谷不化,这说明是虚寒呐。那么虽然有表证,不可攻表...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