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28
亡血的缘故了,那么就是这个意思了,前面的亡血指的是一般的情况,就是吐血、下血等等的,或者是汗出的多,可以有脉浮微而涩。假设没有这种情形,也不出汗,这时候这人有这个脉是什么道理呢?他说呀,没有这个,如果身上有刀伤或者斧伤,就是金刃所伤了,那么这也是亡血的一个结果,所以脉也现这个样子。如果“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凡是病金疮,就是被刀斧所伤了,那么一般地王不留行散最好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刀伤药了,红伤药,这是个通用的方子。主药是王不留行,王不留行这个药能够化瘀定痛,咱们在肝炎上也常用王不留行啊,也就是它利用这个,能够去瘀血也能够止痛,肝区疼我们常加王不留行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外伤也是以它为主药了。蒴藋细叶就是蒴藋叶,细叶就是小叶了。桑东南根皮,就是桑根白皮,用东南这方面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东南为巽位,能去风,其实也不则然,是桑白皮都能够行气去风,都有这个作用。那么他主用王不留是为了行瘀定痛。蒴藋叶和桑白皮也全有行气去瘀的作用,与王不留行搁到一起呢,就是行气去瘀,但是都用的灰,灰反倒能止血了,凡是去瘀药,要是变成灰,不但有化瘀的作用,同时也有止血的作用。
所以这三个药都是用的灰,后世的十灰散都是这个意思,都是去瘀的药把它煅成灰,原来的药性还存在,但是止血特别有效。那么其它的药呢,都是佐理之品了,
干姜、
甘草、川椒温中,用
黄芩、芍药去热,凡是外伤,当时都会有些虚热的,厚朴也是行气药了,在一般的刀伤药中做为调理之用。这个药就是一般所说的刀伤药,小点的从外面上就行,大伤就非内服不可。“右9味,桑白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不但能够行气化淤,而且能够止血。“勿令灰过”不能把性都烧没有了。“各别杵筛,合之为散,服方寸匕”主要的作用就在这三味药上,其它的都是调理之品了。“小疮即粉之”这个疮不是生疮的疮,都指的是金疮,小的刀斧之伤,外面上就行了。“大疮但服之”外面也可以纷,内里也可以服。“产后也可服”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要看有王不留行血,它变成灰了,止血作用反到加强了。如果风寒,说的是时令,桑东根皮勿取之,和风暖润的时候在取,这是说做药的时候。前三物皆阴干百日,三个药不要炒不要晒,阴干它。唯有伤科的药都这么讲究,内科药就不用这样了,其实不这样也行的,不是不行。下面还有两个方子,都是有方无证,可见都是通用方。排脓散方,
枳实、芍药、
桔梗,枳实芍药散头前讲过了,加上桔梗就叫排脓散,桔梗也能排脓排痰。枳实芍药散行气,芍药也是血分药了,枳实芍药散根本就能排脓,行气排脓,加上桔梗更有力量。我们用这个药的症候,假设这个人有腹痛,这个药就是以行气为主,枳实芍药散治疗肚子痛啊,所以妇人腹中痛,以法当用枳实芍药散,那么吃了这个腹痛还不好,肯定有淤血,就要用下淤血汤。根据这个方剂为主而加上桔梗,假设用这个方子的时候,需要排脓,那么他有些气滞腹痛的情况,用它当然就更好了,书上没有证,是没有证候的,大概都是通用方,一般的排脓啊这个方最平稳不过了,没有什么大热药大凉药,寒热都可以用。还有一个排脓汤,是由桔梗汤来的,桔梗汤治嗓子疼,咱们在.伤寒论.少阴篇上讲过。桔梗、甘草加上
生姜、
大枣稍稍调解营卫,桔梗这个药本身就能排脓,这也是个通用的方子。那么假设说这个在上边咽喉有些肿痛等等的,当然这个就更合适了,否则,一般的排脓都可以用,所以这两个方剂没有证,也就是说一般通用的方子。
不像那个薏苡
附子败酱散,因为那里面有附子啊,假设有热那个方子还是要慎重用的。那么这两个方子不是的,一般地排脓都可以通用。我们要是根据症状辩证呢,要根据方剂原来的主方参考来用,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上面的枳实芍药散,下面的桔梗汤进行加味。排脓汤、排脓散不只是为这个疮痈说的,凡是痈疮,如果有脓的时候都要排脓,所以这个方子应用范围很广,凡是有脓用排脓的方法这两个方子最常用,药最平和不过了,所以附到这个地方。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老,不可治。这一章主要论的是一般的疮痈金疮或者肠痈,最后是浸淫病,这一段就是略略说得浸淫病,浸淫病不算是什么大病,但是这个病很不好治,近些年少见,乡间这个病很多,因为不洁净的关系,卫生上有问题的,尤其是小孩子多少年不好,他这个满脸甚至于身上都有,我们家乡叫黄水疮,流黄水,流到哪,那块就有,这个就是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什么病都是如此,从里往外的病大概都好治,要是从四肢往里头来,他这个病就是,原来很小,越来越扩散,假设先从嘴的俩侧,小孩子都是从嘴角两边,越来越往外散,这类的比较好治,可治。如果从旁边起的,往嘴这面来,这是不可治,不是说是不能治,能治但是不会快好的。浸淫疮,
黄连粉主之。我们家乡也用这个方子,把黄连做成粉,做成细末,用香油调,也有用棉花籽油调的,什么油都行,主要是把干,黄连这个药苦燥,苦能够消炎解毒,所以黄连能解热毒了,燥能够去湿,就是去这个黄水。这一章主要讲的还是肠痈,金疮和浸淫疮,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病,金疮是伤科的问题了,只是用一般用刀伤药,他提出来,治疗没有其它的法子了。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这一章很简单,有些病也不常见,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病的种类挺多,但是书上说的非常的简单。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趺蹶”在.医宗金鉴.上给改了,改做跌蹶,这个蹶就是个跌扑了,我看还是趺蹶对的,他指的是四肢的病,你看趺蹶手指臂肿,那就是脚病而不能够行路,搁个趺,趺就是指的是脚背,就是脚的意思。“其人但能前,不能却”这个人呐,只能向前走,但不能后退。“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腨指的是脚后跟,你看字典上说脚后跟谓之腨,但是注家有的说是小腿肚子,这个在.医宗金鉴.上他没注,他认为症候也不清楚,穴位不没有,腿肚子随便扎也不象话,这里恐怕有错简。那么这个病呢也很少见,这个病人呐,能往前走,后走走不了,太阳经是在后头了,所以说太阳经伤,所以刺腨,是刺脚后跟还是刺小腿肚子,大家
说法不一。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说这个病人呐,手指臂肿而且还动,手指和膀子肿动,就是瞤动了。那么身体呢?也是瞤瞤而动,这个可以用藜芦甘草汤主之。这个也是简略的很,病的形象是说了,说这个人啊,手指头肿或臂肿,不但肿而且也动,这就与水气篇的四肢聂聂动差不多,那个是皮水,那么也身动瞤瞤。治疗他随便举个方子,可是这个方子还没有,说是藜芦甘草汤,所以着也是大家作为疑案,有些书不理他,也不注他,没法注,不知道藜芦甘草汤是什么方子。但是通过我们学过的呢,象那个水气篇,我认为
防己黄芪汤还能治这个病,如果手指臂肿而身上也瞤瞤动,这肯定是水气病,表虚有冲气,有水气他就动,
茯苓黄芪这个药我认为治疗这个病还很好的。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这个病倒是经常遇到。“转筋”就是怎么说的抽筋了,抽的利害“其人背脚直”臂脚直是两方面,上肢抽的少,全是底下,这里的臂指的是脚背的背,但是写的是肩臂,也有可能这个字有错误。凡是抽筋脉都是弦的,直上下行。“转筋如腹者”转筋是一阵,厉害的时候也很长时间,甚至挺疼的,但是他过去就好了。他这个说的不是过去就好的样子,转筋入腹者指的时间长,从足入小腹,这是厉害了,这样剧甚不会自己好的,可以用鸡屎白散主之。
这一段是在这个意思,但是这种转筋我没遇见过,没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鸡屎白散到底有没有这个作用也不敢说,因为没遇见过这个病,也没人试验这个药,这个大家做个参考。如果腿抽筋,上入少腹不去,有用鸡屎白散的机会,咱们可以这么体会,这个我也没经验,我看很多病案也没有,因为这个病很少见了。转筋这个病一般不用治疗的,如果是转筋趋入少腹,那么这个厉害了,这个需要治疗的,用鸡屎白散。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这个病是常见的。“阴狐疝气”指的是外肾有时候来有时候没有,小孩子得这个病的很多,就是所说的气懒儿(懒,音,睾丸),就有这种情况,有时候用手按就上去了。“偏有大小,时时上下”有时候上去,有时候下来,所以起名叫“阴狐疝”。这个病很常见,但是这个方子也是不常用的,蜘蛛这个药是有毒的,我当时也参考不少书,也问过人,大概古人吃的蜘蛛,都是屋里的这种蜘蛛,屋里的小蜘蛛,有些乡下人出疹子也吃这个东西,有点去毒的作用,是不是能治疗阴狐疝不敢说。外边的蜘蛛有毒,吃时总是要注意。那么这书上到没说,他说蜘蛛十四枚,熬焦了,桂枝半两,这两个药做成面子,取八分匕,不到一匕,一匕合现在一钱,八分匕不到一钱,饮和服,日再服,拿蜜做丸子也行。咱们用蜘蛛要注意,蜘蛛有毒,有些医书上说这东西不能吃,我问了一些人,告诉我说是屋里的蜘蛛,说不光只这个病,小孩出疹子乡下人常五个七个这么吃,这个我也没试验,但有这么说的,不是外面的大蜘蛛,那个是有毒的。从这以上这几段,也就是各举一条,有些常见的病,但方也很挺奇的,象治转筋的鸡屎白给人吃,也挺讨厌的,是不是这东西就能治那个病,咱们作为个参考。还有这个蜘蛛散,有人说可以吃,但是治这个病呢,也没人试验,现在治疗阴狐疝都用外科了。这章主要是对蛔虫的治疗。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有虫子的,这个脉有什么不同?“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腹中痛,脉当沉或者弦。咱们讲的小建中汤,就是“其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这里的若弦就是或者沉或者弦。“脉反洪大”这个肚子痛大概是蛔虫闹的,就是说的腹痛有蛔虫,这个脉与一般的腹痛的脉不一样,一般的腹痛大概都是有寒的多,所以脉沉或者弦,如果洪大就有蛔虫。有蛔虫的病,“令人吐涎”这是因为有蛔虫闹腾啊,人老吐唾液,他里面不舒服,这也是有蛔虫的一个表现。“心痛”指的是心下,就是胃口。“发作有时”蛔虫闹就疼,不闹疼就止,所以他发作有时,不是老那么疼。“毒药不止”用一般的毒药治不好这个蛔虫这种痛,可以用甘草粉蜜汤。那么这段的意思呢,他就是说一般毒药不能治的虫子,这种疼不止,可以用甘草粉蜜汤,甘草粉蜜汤治痛的力量相当的好,甘草、粉蜜这种甜药都能缓痛,同时这里面也有杀虫药,他这个粉就是知铅粉了,铅粉就是杀虫的。
所以古人药虫子的法也挺妙,他用甜药,虫子也喜欢甜药,所以这是诱而杀之嘛,这甜药下去它尽量吃,它把铅粉也都吃了,所以容易下来,同时甘药也缓疼。这个药方不止能驱虫子,由于能治胃疼,你看他治心疼啊,就是心下,所以我们遇到胃疼,不论溃疡,或者是胃炎疼痛的厉害,我们用这个药很好使,但这个粉就不要搁了,药虫子搁粉,我普通都搁白芨,白芨这个药和王不留差不多,也是去淤定痛,同时止血,假设胃溃疡的这种病,有潜血的情形就更好了,就用甘草蜜加上白芨,很好使,怎样疼厉害的溃疡,怎样治也不好,这个药下去就好,这很奇怪。不过分量啊,我不是用这个分量,我用的重一点,甘草一般我都用24克,最高30克,一般24克就行,蜜我都用45克,白芨用4钱,就是12克,制法和这个相同,把甘草和白芨先用水煮,剩下一茶杯,去掉药渣滓,把蜜搁里头再煮,把水分烤一烤就可以用了,我常让疼的厉害的一次全吃了,不利害就分2次吃,特别顽固的胃疼,吃上都好,这个你们可以试验。可有一样,吃这个药因为大量用甘草,有的时候不疼就停药,吃多了,肿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所以利尿药里头大量用甘草的很少,五苓散,猪苓汤里都没有甘草,所以我们用这个药的过程中,这个人有水肿的话,甘草这个药量不要太多了。这个药不只治疗蛔虫疼,一般的胃疼用这个药很好,我是通过实践才说的。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
乌梅丸主之。这一条本来在.伤寒论.厥阴篇里头。他说这个蛔啊,这个人四肢逆冷,在伤寒上说,这有两种厥,蛔厥是从藏厥说的,藏厥燥无暂安时,那是死症,蛔厥则否。蛔厥和藏厥的鉴别,主要是蛔厥当吐蛔虫,他吐蛔虫。“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这个蛔厥啊是安静的,这个藏厥是人燥无暂安时,就是人正不胜邪了,燥无暂安时,人一点安静的时候也没有了,人躁扰的厉害,所以身上也冷,非死不可了。这个蛔厥呢?静,但有时候也烦,这是什么道理呢?他底下就解释了,“此为藏寒”这个藏指的是胃说的,指的是胃里有寒。“蛔上入隔”胃里有寒,迫蛔往上跑,蛔被寒所迫而上入膈,它这一折腾人就烦啦,就受不了,所以“故烦”这个与藏厥的烦是不同的。“须臾复止”那么蛔到膈上暖和了,膈上他是阳气所在之地嘛,它就不闹了,不闹了,人就不烦了,所以须臾,一会就止,这都与藏厥不一样的。
这时不要吃东西,“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就在上面呢,你一吃东西呀它就闹腾,蛔闻到食臭它往外跑,它往外跑还不吐吗?一吐连蛔带饭都吐出来了,所以其人当自吐蛔,他是解释这一段的。那么蛔厥呢,是个比较阴寒的证候了,所以他用乌梅丸。这个乌梅丸驱蛔虫也很有意思,那么我们不光是用乌梅丸,凡是苦药辣药搁到一块并用的时候常常能驱蛔的,尤其是辣药,象吴茱萸这个药就是的,给人用吴茱萸汤,常常蛔虫跑出来了。那么这个方子呢,主要用的是乌梅,乌梅作用有几样,第一样是酸敛,这里全是大温性药,象细辛、干姜、川椒、附子辛温太厉害,酸药来制辛散;另外乌梅能够治痢疾,这个方子不光能治蛔厥,也能治久痢,咱们现在治疗痢疾也常用乌梅啊,用它的酸。这里乌梅量用的量相当的重,又拿苦酒渍一宿,这个酸收的相当有力量,所以配合黄连黄柏也足以治痢疾,治泻肚。那么这个辛、苦、酸并用这也是杀虫的好办法,虫子这东西啊,怕这些辣药、苦药、酸药,在气味上它受不了,也能够驱虫驱蛔,在.伤寒论.上有这个方子。“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这个药治有蛔虫而四肢厥冷,四肢厥冷还是内里有寒啊,他这也说了就是藏寒,胃中有寒,故而四肢厥冷,并不是蛔虫能使他四肢厥冷,并不是的。不过这个呢确实要吐蛔的,主要是胃有寒蛔在这里待不了。就这个方名的解释,这也有时代的关系,现在就是得这个病也未必吐蛔,因为肚子没有蛔,他就不能吐,所以对这个解释注家就不一样了,说这个属于厥阴,厥阴是肝了,肝属木,木生虫子,这都是瞎说,并不是这个事,虫子不是现生的,总是原来里头就有的,如果有,胃再有寒,可以反应出这种情况,就是胃有寒,没有虫子也不会有这个情形的,所以这个方子治疗蛔厥,有这种情况当然有效。就是没有蛔,而四肢厥冷,有些阴寒证的状态,尤其下痢,当然可以用这个方子,不一定得有蛔,所以这个放到治蛔上,这个药是能够驱蛔的,但是引这段经文不怎么太贴切。这一章主要是蛔虫这一段,尤其甘草粉蜜汤,这个方剂还是值得利用,其它的前面这几段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在临床上只能做个参考,这个在.医宗金鉴.上干脆就不注,就说这里有错简,没法注。所以这两章问题都不多,那么前一章以肠痈为主了,对一般疮痈的治疗虽然没有具体的治疗,但一般情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古人对外科和内科要分的,他这个当然是不够全面,但对疮痈的治疗,就是有脓排脓,没脓应该解毒消炎,他是这么个法子,但书上并没有这么提,他注重还是在肠痈这一段,肠痈的治疗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这一章是妇科,妇科和一般的内科所不同之点就是妇人的生殖问题,所以在产前产后以致于平时的经血不调,这是与男人不同的地方,其它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这些特殊问题,他这个书啊用这三章来讨论。头一章,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妇人怀孕为之妊。娠,怀孕身动者为之娠,就是胎动,搁到一起妊娠就是怀孕。在这个阶段上发生的病,与男人是截然不同了,这一章主要讲这些问题。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内里无病,所以她“脉平”平脉就是正常的脉,不过你要细按这个脉啊,阳浮而阴弱就是这个阴,按着这个脉里头稍细而弱,细则说明血虚,弱则津液虚,就是稍有津液不足之象。“其人渴”津血虚了,这个人多少渴一些。“不能食”妇人妊娠首先反应的就是恶阻,就是恶心、吐,这个不能食没到恶阻那个高潮的时候,只是有点不能吃东西,也就说明恶阻之渐了,那么他没有外感,不但里面没病,外感也没有,所以没有寒热。那么这类的情况是妊娠始然,这是有孕。有孕但是从这一段来看是有点病,“阴脉小弱,其人渴”总是血液津液不足,那么这个需要吃药只能吃桂枝汤。在这看桂枝汤是极平和的药,它是能够调和营卫,养津液的这种药,所以桂枝汤要是不喝热稀粥是不发汗的,各家对这个桂枝汤不清楚,所以对这个段的注解说桂枝汤是错误的,我认为是对的。她这个不能食,桂枝汤也治干呕,“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嘛,她有些虚多少带些气上冲。妊娠本来是没有病的,不用吃药,那么这个呢,阴脉小弱,她是津液虚,怀孕之后,养胎也需要血液,当时这人更显出血液津液不足,所以她渴,那么这个多少有些病,有些病只能吃桂枝汤,调其营卫,滋其津液。桂枝汤这个药并不象现在有人说的大热大散,全不是,所以讲.伤寒论.就知道了,桂枝汤加上芍药饴糖就可以变成建中嘛,所以这个药是最平和不过了,不像后世对桂枝的认识,大热这都是不对的。所以这一节注解,各家给注得乱七八糟。后面是指的恶阻说得,妊娠之后,发生不能吃东西、呕吐,“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就是两个月上下的时候,大概都要发生这个病。“设有医治逆者”假设医不知其是妊娠。“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此后一月,就是九十天,三个月的时候,妇人流产这时候是最常有的,三个月的时候胎还不固,所以妇女在这个时候经常流产。假设这个时候加以妄施吐下的治疗,他没认出是妊娠,“则绝之”绝之就是绝其胎,那就给治坏了,给治流产了,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桂枝汤这个药最平和,应用的面最多,我们加上术附治疗关节疼,它也不发汗;加上芍药就治腹涨痛、腹满痛;更加饴糖呢,又起建中治腹痛的作用,治虚寒了。所以这个药不是一个大热药,就拿桂枝说也是的。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到这是一句)。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征不去故也,当下其征,桂枝茯苓丸主之。这个妇人呐,平时有症病,症者就是痞块,就是瘀血痞块,症瘕嘛,就是有瘀血痞块这么一个老病,平时就有。后来经断,可是不到三个月,“而得漏血不止,胎动在脐上者”病人感觉胎动在脐上,这决不是胎啊,“为症痼害”这是症征痼这个病之为害。什么道理呢?“妊娠六月动者”一般的怀孕的妇人胎动都在六个月,而且动也不在脐上,不会跑到脐上头动去,所以这是个倒装句。说胎动在脐上,而且经断未及三月,一般的胎动都在六个月,而且动也不在脐上,肯定这是症痼害,就是这样一句话,所以他搁个“妊娠六月动者”这是前面的话,不是后面的。这一段就是妇人平时有症病,有症痼的征块,就是淤血块,这个一般妇女很多了。后来经断了,不到三个月,而得漏下不止,这时自己感觉胎动在脐上,而一般的胎动都在六个月,肯定不是有孕胎动,而是症痼之为害。那么至于是否怀孕,还要观察,这是底下说的,他说如果“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就是经未断之前三个月,这个时候经水利,这个利就是通调啊,正常,通畅。那么在经断三个月,每个月经血来的准时,正常,那么肯定这是胎了,后来断了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