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17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17
  底下就是与脏腑的关系了。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这不是说水饮跑到心脏去了,不是那样死于句下。就是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主要还是“心下坚筑”心下坚还是胃。筑,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跳还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水气凌心,心属火最怕水,涉及到心脏它还要跳,当然这个水也在胃,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上面痰饮。“短气”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叫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恶水,而不愿意饮。往心脏上贴也行了,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到心脏,那他恶水的很了。其实就是痰饮,痰饮往上涉及到肺就是支饮,也有时水气涉及到心脏,心跳动的厉害,古人就说关系到心脏了,水在心。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吐涎沫”就是咳唾涎沫。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上面说的“咳逆倚息”都这里是简单说的,它光提个“吐涎沫”痰呀,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这是水在肺,就是说的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水在脾,少气身重。“少气身重”里边有水少气,胃有水。才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呢,他就身子重。这个就是一半说的溢饮,一半里面有痰饮的关系。这个脾主四肢,古人这么看的,是就部位上说的,这个与脾有关系。碍及中气,咱们说中气归于脾了,水在里,碍及中气,所以它少气。就是刚才讲那个,说水停心下,有点水就短气,压迫着横膈膜,身重呢,就是组织里有水,那么由于脾主四肢,所以说水在脾,与脾有关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这就说的是悬饮,这说的是部位,胁下嘛,是肝部位。那么水在肝,胁下发支满,这是悬饮了。“嚏而痛”上面说的是咳吐引痛,那打嚏喷它也是引痛,意思是一样的,上面说的是四种,这里说的是波及到五脏了,字句稍有变化,一个意思,咳嗽当然也引痛。这是说的悬饮,悬饮部位在胁下,肝所主的部位,所以说水在肝。这和刚才讲的一样,不是水跑到肝里去了,不是那个事。水在肾,脐下悸。“心下悸”错了,这肯定是“脐下悸”属于下腰嘛,水在肾,水在哪动哪就跳,所以心下悸应该是胃,那我们讲痰饮可以,脐下,在下焦这里动,应该是脐下,属肾,也是部位上属肾,所以叫水在肾。那么这两项,上面说四类,下面又说五脏之水,是一个问题,是两方面看。就水的形象部位来说四类,就它这个部位关系到五脏所主上说,五脏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你们好好看就知道了。这就是观点不一样了,站在五脏上来观察,五脏各有属主证,胁下肝所主,胁下有水说水有肝;那么咳唾涎沫,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有留饮就是胃,这“留饮者”就是饮留而不去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胃里有水。
  水性寒,当胃的部位在他背后,较寒冷,这是自觉症,如掌大那么一块,是如掌大。上面说的五脏有水,也是各有症侯的,这个呢说水留在哪,哪就有症侯,如留在胃,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它这小注“一作转甚”是对的,“咳嗽则辄已”不对,辄已抹掉,还用后面转甚是对的。这说的是悬饮。他说如果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个地方,那就是悬饮了,他说是胁下痛引缺盆。我们头前说,痛饮胁下,缺盆就是心口窝这个地方了,也是在胁下这个部位,不过是偏正,是一个意思,不过是语词变化了。如一咳嗽就更厉害了,咳嗽牵引这个地方痛,一咳嗽更厉害了,不咳嗽也感觉痛,十枣汤证就这个样子。那么这个讲什么呢,这个留饮留在胁下这地方了,它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痛引缺盆,你别咳嗽,别喘气,或打嚏喷,这样子痛的更厉害,这有时候留饮所在而发生的症侯,他详细分析一下。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这就是头前指水饮了,那肺饮,吐涎沫嘛,这指是肺饮也就是支饮。这饮怎么跑到胸中去了?它由肺往上冲逆,水气波及到胸中,不是水跑到胸中了,跑到胸里那就是胸水了,古人的意思不是那个意思,水气往上冲逆,胸中有些症候发作,主要发作什么呢?就是咳唾涎沫,其人呢?而渴,短气还是里面的水,心下有水了,这说的是支饮。这个地方呀应该是一句,他这个前后搁在一块就不像话了。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这个文字是错的,头前都是因有留饮怎么怎么的,在什么部位,怎么怎么的。这块先提出四肢历节痛,就是四肢痛重,这光提个痛,没提重,当然也重了,这个指的是溢饮呀,如果脉沉者,脉沉是里面有水饮的一个脉应,脉沉者当责有水嘛,这就是有留饮?留饮留哪了?留在四肢了,留在四肢还不是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这就是咱们说的外邪内淫这种老年气管炎说的。他说膈上病痰的话,他不说膈上有饮,他不象上面说的有饮在膈上,他不是的。这块是病痰但是当时不显呐,指的什么呢?就指满喘咳吐,这个病发作起来呀,又满又喘又咳嗽又呕逆,咱讲的小青龙汤证就是这个东西,平时不显,反正里面有痰,咱说有痰喘就是指这个东西。他发作的时候,平时不显,一得感冒,一天气变化,受了风寒就诱发,发作的时候就发冷、发烧,就是表证了,那他里面有潜伏的痰,就是饮呐,换言之就是水气,遭受外邪了,就是外感了,那他里面潜伏的痰饮在这时就起作用了,外有风寒之邪,内有潜伏之饮,那么他一发作起来,不但发热恶寒,而且背痛腰疼,这都是一切的表证呀。而使“目泣自出”淌眼泪、流鼻涕、打嚏喷、咳嗽都来了吗?“其人振振身瞤剧”这个身瞤剧,这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他喘咳的身动的挺厉害,另一个是有水气也可以,身振振欲僻地,里头有水饮也能够有症侯的发生,筋惕肉瞤,这个我也想他不是,这个他说的是由于咳喘相当厉害,发作起来,同时发烧怕冷身体痛疼,目泣自出,他咳喘的厉害是身体动的。咳喘这个病咱们在临床上经常见着,并不是那个水气在那个水气动经,身为振振摇,不是那个。这种病怎么叫伏饮呢?平时不显,可一发作他显了,所以有这种情况就像支饮似的,所以叫伏饮,伏饮者潜伏,他这个平时伏潜的像好人一样,他也别感冒,别到冷的季节,这个在临床上很多,到时候能诱发的发作,一发作连同外感到痰饮的症侯必重,像他刚才所说的。
  所以这个饮呀在这块说,很明显平时也是能看的着的叫留饮,平时不显的叫伏饮。所以用的字眼也不一样,他说“膈上病痰”换言之膈上有痰病,但平时不显,一发作起来满喘咳吐,发热恶寒,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瞤动也相当剧烈,那么这个叫伏饮,伏饮的意思就是平时潜伏,这个病很多。这都是根据饮有四,然后说影响到五脏的症侯,也可以说水在五脏,这么样来看。另外呢,不但这样,水在哪哪就是一定有症侯的。总而言之离不开这四种饮,就这四种饮,他反反复复的,你这么观察也行那么观察也行。你说那个留饮,在胁下,那也可以,那就是悬饮。然后他又把那个饮呀,有留饮,咱们看到当时一眼看的到的水饮;一种平时他没有,他受了风寒之邪了才发作,咱们就说外邪内饮这套东西,这个发作起来非常之凶,所以这个伏饮古人也就这么说,这外饮所在地方非常的深,平常不显,这都是想象的说法了,我们知道就是饮在这潜伏着。底下继续讲,这个饮的来头也是不一样的。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个“病人”指得的伤寒病,他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嘛,都是大病,大病胃都不好,胃未整个恢复,虽然欲饮水,可以稍稍与饮之嘛,在伤寒论都讲很多,依法救之,你给他一点一点喝,你别大灌,以水灌之必喘,多喝水也要喘的。“饮水要多,必暴喘满”因为他胃不消化,不像好人那个胃,饮多少都在胃里堵着,在这搁着呢,压迫横膈膜就满,首先心下那满,压迫横膈膜阻碍呼吸他就要喘。病人如果喝水一次喝多了,必暴喘满,要发生这种情况的,这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痰饮病嘛。“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食少,还是食欲不振,胃里消化不良。假设食少饮多的人,这个饮也会有流到胃里头去,他因为食少,这个胃还是弱了,弱了不但消化不了谷,水也不消化。所以水停在心下,停在胃里的话,如果厉害话,甚者则悸,就影响到心脏了,心要跳。“微者短气”顶轻了也是要阻碍呼吸而短气。这个在仲景的书里常引用这个症侯,短气呀,少气呀,全是有水饮,我们以前讲也是这么讲的罗。在胃里有停水他短气,这是微者,厉害的就要心跳,所以心脏跳多有水饮的关系,所以水在心,筑筑然跳动,心跳的非常厉害。他说这个食少饮多呀,可以发生两种情况,如果停水多那就是甚,甚者会怎么的呢?就要心悸,轻的话,他即是水停在心下了他要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这个弦脉,主寒主饮、主水饮、主痛、少阳脉,都是弦,一个脉主多种。一般来说,这个饮脉弦,这个弦呀限于一只手,大概右手多,这什么道理,水属于气分。瘀血症,你们可以体会,凡是血症,他这脉不正常的现象都限于左边,不但脉限于左手,而且部位也在左边,咱们讲桃核承气,少腹积结,也偏左边,这个你们到这个病可以按一按遇,这个小腹积结的部位也偏左边,这是古人的经验。据我观察,还是心脏在左边的关系,他这个血分大概都偏于左,气分偏于右。这水属于气分,不是血分,所以在仲景的书管他叫阳气,气属阳,血属阴,所以关于津液,他叫阳气,这与后世看法不一样,所以拿后世注.伤寒金匮.常会搞错。所以他现偏弦,如果两个手都是呢,大概都是寒,为什么寒呢?都由于下之冲虚生寒,那么他在这地方说,也是下的这个水。水饮有下之症侯,可不能遇到有水饮就吃泻药,像十枣汤也下水了,后头讲很多,不应该下要下,不仅一只手弦了两手都弦了,就变成虚寒的状态。所以他是个倒装句,本来他应该这样的,脉偏弦这是饮,脉双弦搁后头就好了,这是寒。为什么变成这样呢,就由于大下后其虚,大下后容易发生虚,虚极生寒嘛。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一般的饮是多弦,但肺饮不弦,这个可以看出来,咱刚才讲的都属于肺饮,肺饮都有外邪的关系,他都是咳逆吐涎沫等等,都有外邪的关系。所以他就是浮而不弦了,但苦喘而短气,他怕你不明白,苦喘短气都是有外邪的关系。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支饮与肺饮一个,咱们头前也讲,反复他讲,这个支饮也喘而不能卧,这不还是内饮外邪嘛,加上再短气,他这个脉和肺也一样,他就是肺饮嘛也有外邪,他也不弦。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都是另一节另一节,不是一大块,他这个书都在一起了。病痰饮者,指头一个四饮不有个痰饮嘛。是痰饮都由于胃虚,胃虚才停饮,胃要好他不停饮,所以痰饮大概都是胃不好,所以他停饮,饮是性寒了,再虚,所以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不能随便吃泻药吧,应该以温药和之,这是原则上的。刚才差不多都用温药,想法调理胃,胃不好痰饮好不了。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这个方子咱们讲过了。心下有痰饮,就是胃中有水饮了,胸胁支满。他这个胃有饮呀,都是胃虚,这个寒饮乘着胃虚都往这上来,人感觉胸胁支满,从下往上谓之支,就是咱们感觉逆满。水往上冲呢,人脑袋就晕,目眩,就是头晕,眼花缭乱,就是弦晕。苓桂朮甘汤主之。这是我们常用的,为什么搁苓桂朮甘汤呢?这主要是胃虚,这气从下往上冲,所以桂枝甘草治气上冲,另外加上苓朮使水从小便走就得了,这也是所谓温和之法了,这药你看哪有寒药,都是温。这就根据痰饮上来的,这个在心下部位属胃,也是痰饮的一种了。苓桂朮甘汤咱不生疏,这个在伤寒论里讲过了,它主要治胃水,胃有水就容易目眩、头晕呀,所以用这个药大概都有茯苓术,这个茯苓术都治头晕头眩,治心悸,尤其茯苓治心悸,也治头晕,但没有术和泽泻治晕更好。那么这个方子呢,茯苓、桂枝、白朮、甘草,重用茯苓四两,桂枝、白朮各三两,甘草二两。这个方子呢就是降气冲、利小便,水你给找出路了,大概这个痰饮都由小便利之,另外搁温中健胃的药,你得看情形了。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短气有微饮”你看这句话,我们头前那个,“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句话就根据那个,短气有微饮呐,这个短气不厉害,他不是甚者则悸,要是心悸那厉害,只是短气不过有微饮而已,根据那个来的。所以他这个书你各方面都得好好看,没有他那个句话这个不好解释,解释起来费劲,他就是根据那句话来的。所以那个饮呐,应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就咱上面说的,利其小便而去其微饮就可以。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也利小便。对于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这两个方子相同的,但两个方子应用不相同。
  苓桂朮甘汤治的是实证,肾气丸是虚证,我们用的时候还要详细分这个证的虚实,该用哪个用方子用哪个方子,名有不同的症侯。这个肾气丸也讲很多了,那个少妇不淫,小便频数呀,他也有治小便不利的时候,渴,饮多少小便多少啊,这个情形大概都属肾气丸;苓桂朮甘汤没有,苓桂朮甘汤他是气冲。而根据药物来分析,肾气丸以地黄为主,大量用地黄,主有热寒之象;苓桂朮甘汤没有。所以我们在用药,虽然他提两个方剂,他就利小便去微饮这个作用都有,用的时候还是要选一个适应的方剂,该用哪个用哪个,他这个书全是这样。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必须弄清楚。苓桂朮甘汤,他这个目眩头晕在肾气丸上很少,他没有术,术治胃停水的,他那个决不治胃停水,为什么呢?大量生地、胃有停水吃那个不行。这两个方剂详细分,应用的并不是一样,就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相同,该用哪个方子用哪个方子就有效,用错了,不但没效,就有害,哪个方剂都如此的。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病者脉伏”咱们说脉沉为有水,这个伏是沉更厉害,这个水更重。古人说这个脉伏,你推动这个脉管才能摸到,足见他沉的更厉害,沉而且也是微细这个脉,这个饮最重了他脉伏。“其人欲自利”这个人希望泻下来点好呢,而“利反快”虽然下利,反到畅快,不苦于下利,也就是说这个人脉伏、下利,但下利他高兴,一下利他感觉舒服。利反快,一下利的时候感觉心中畅快。“虽利,心下续坚满”可虽然他老这么下利,心下续坚满...,像石头那么硬,一般...,所以水要真结了,更硬的很,他不是水的本身,他那块组织起了这种的症侯。这就是水要出去,所以生理上反应也有这个,下利,利反快,但虽然下利,心下续坚,还是坚、还是满,一点都不减轻。这就是留饮不去,在哪不去?就是在心下不去。“欲去故也”这块有留饮不去,所以这个病的机转上看出这个问题,在人的身体的本能上打算把他驱逐出去,所以下利,但是自然良能他达不到,虽然下利了还是那个满法,就是欲去而不能自去,就这个道理,这个挺好,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干脆下水,他用这个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就下水的力量相当凶了,咱们在陷胸汤时讲过了。这个方子用起来呀,不过他有个相反的药,甘遂不能根甘草搁一起,他给搁一起去了,但是他用蜜解,蜜解药毒。这个方子不是可以用甘草,因为这个病挺急迫,心下老这么坚满,他有个急迫情况跟着,所以甘草应该用,这个方子我倒用过,一点不药人。我用他治过一个肝癌,他这个腹水用这个药真好使,可这个人终究是死了,但活了挺长期间。甘遂半夏,半夏下气也利水,甘遂下水是没问题,两个搁一起呢就治心下坚满。
  芍药甘草是治腹挛痛的,脚挛急不是芍药甘草汤嘛,他这个上面这么坚满,他这个肚子也要发挛急,其码要拘急,所以他用芍药,或者他也痛。假若心下坚满,二便不利,腹较挛急,拿手按也有抵抗,这个方子可用。不必痛了,痛更是芍药证。芍药这个药咱们说它有收敛,但古人说他利水,这在临床上没有很好体会,可我们治下利呀都用芍药。一是治腹痛,二是说芍药于下利有好处,可能是去水分。那么在一般利尿药里面搁它很少,由于这些矛盾看法,我们不敢确定它是一个利尿药,它治腹痛治胀满是肯定的,它这芍药在这块用主要治腹胀感、发挛急、腹急,同时上面是心下坚满,它用这个半夏甘遂,这是可用的,这我敢负责任,不会有什么中毒现象,我用过嘛,挺好使,只要是二便不利。可是甘遂在临床上应用,它是毒药,对于咱们一般的肝病的有腹水啊,顶好不用它,迫不得已,我们用的时候,对扶正的药要加的,那十枣汤就是,大枣大量用可以,但凡不用它,还是不用好。以为治病把胃气治坏了,再有腹水那非死不可,那活不了,甘遂这个药猛劲的泻下药,有毒,对肝更不好,虽然书上提到这个,他说的这个像肝硬变肝腹水,心下坚满,肝硬变水你看吧,尤其上腹部他往外,他特别硬而满,还老是那样子,还不见消。也就因为这个,肝癌腹水我给使上了,那个效果还是相当好的。后来我再没用它,因为这方子开了,药房他不给你抓,甘遂反半夏,十八反都知道,你还得下注角,不然的话他不给抓。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我认为这两句话有问题的。脉浮而细滑,这个伤饮就是没到水饮的程度,就是咱们伤食了,仅仅伤于饮,这个人饮得多,尤其为水所伤,但没达到水饮的程度。所以脉浮而细滑,这个细滑,就是水分多了,血液不会多了,所以血少脉细,但这个滑呢,血液里水分多他也滑呀。所以说这个是伤饮,脉浮而细滑,这还有情可原,但这也不一定,不是脉浮而细滑就得伤饮,不能这么看。底下这个更成问题了,“脉弦数,有寒饮”脉弦数其码就不对,脉弦数是个热象。别看脉弦有时主寒,但主寒它是寒实,那么他这个是太过的脉象,他与数配在一起大多都是热,脉弦数者风发也,咱们讲的疟病都有的,那时怎么能有寒饮,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个错误。而且“冬夏难治”让人不可解。拿脉定证也不是张仲景的说法,这恐怕也是后人涂的。底下这个正段,说十枣汤证。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这是正证,上边那两句话可能从哪错搁在这,不好解释,咱们先搁在这留以后再研究,我看它有问题。脉沉,胃有水了,弦者主痛,这个弦脉呀,咱们讲那个小建中汤证,它那个脉弦,它一方面主少阳,一方面主里急而痛,少腹急痛,腹急痛脉也弦。“弦引内痛”这个牵引痛,脉也弦,不是说脉沉在里,脉弦主水,注家都这么注的我看不是这样的,一个脉沉就够了,脉沉就是有水饮,脉沉当责有水嘛,那么弦呢就是主痛,所以底下跟了个“弦引内痛”就像我上面说的悬饮症侯,那就用十枣汤没错。十枣汤虽然看着挺剧烈,甘遂大戟芫花这三药都是下水的竣药,也都有毒,但配伍的方法非常的好,那么把这个三味药,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肥的大的,肥大枣不是那个小枣了,肥大枣十枚分量也不轻了。取八合,先把这个枣煮了,用一升五合的水,就是一碗半水现在,煮剩八合,剩了一半了,把这个滓子去了,然后把那个药末搁里面,强人搁一钱匕,这个药末,羸人可搁半钱。“平旦温服之”平旦就是一早,“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不让你一天一直吃,所以这个药剧烈,那么这天早上吃,吃了它不下,药还是不及病,第二天再稍加点。
  吃毒药应该这样的,这个地方都好,古人对于慎重的地方值得学习,不要一下子给人弄多少,当时治坏了就傻眼了,一点点增加。“得快下后,糜粥自养”不要连着吃了,就要喝稀粥,胃因下也受了伤了,这是原书上。我就因为这个,我把这个大枣加大量,大枣我用过一斤,就咱们市斤,其码也要用半斤,我也不是搁药末子,我把几味药呀也都搁二三钱重,三钱也搁过,二钱也搁过,都行。大枣多,要拿大锅,沙锅了。一斤大枣也这么吃,搁大沙锅,小沙锅搁不下,要那个枣不要有虫子的,好好挑挑,要把枣煮到什么份上呢,煮烂熟,枣核枣皮都不要了,就留汤,这个汤很多了,连枣肉都搁里面,然后把药下里头,煎这么一会,把这个药捞出来也不要了,就这么的拿枣汤子当饮,一会少吃点一会少点,一下了就不要吃。这个非常好,肝炎腹水我也这么用,太顽固的,一般药不行了我怎么用,这个病人没伤,吃来吃去,他这个肚皮发皱纹了,一发皱纹就要好了。很好,尤其胸水最好使,他不是治悬饮吗,这饮在上头,尤其胸水十分有效,这我用了多少次了,所以本来是个毒药,因为他大量用枣没问题的。像现在我们用6克,一个药搁6克,问题不大的,先把大枣弄好了,把它搁里头,煎一会把药捞出去扔了,我治几个都挺好。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病溢饮者,就有表证这个,水饮流到四肢,当汗出不汗出,他就有表证了。他自己不出汗,当大夫得让他出汗,他表证啊,所以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起这个作用,发汗去水气,小青龙汤也有这个作用,但这两个方剂应用也不一样的。大青龙汤这个药,他不汗出而烦燥,它有石膏,其码他口舌要干,而且恶寒相当厉害,大青龙汤恶寒相当厉害,脉浮紧,他这个口干甚至渴,它有大量石膏。小青龙汤则不然了,他不渴,口舌也不干,口舌干就不敢那么用热药了,口舌也不干,他有些肺痿状态,咳嗽喘息等等的,身上也浮肿,也有外感的,就要用小青龙汤不能用大青龙汤。所以这两个药,在发汗,去在表水气的作用相同,可是两个方子适用的症侯是截然不同,所以在临床上要注意,该用小青龙汤不能用大青龙汤,该用大青龙汤有小青龙汤不行。大青龙汤,咱讲过的是麻黄汤和越婢汤合方,什么是越婢汤?越婢汤就是麻黄、生姜、大枣、甘草、石膏,这就是越婢汤。麻黄汤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就是麻黄汤。所以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论的非常的好,他说伤寒中风,他本来就是伤寒,写个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应该汗出,他不汗出,脉浮紧,烦躁身疼痛,而烦燥,他就是根据越婢汤来的,越婢汤这个药,它是治汗出的,“续自汗出”嘛。越婢汤治什么的?咱后面有的,它治水气,风水,发水气的。那么本来应该吃越婢汤,尤其是治水气,但是他没汗,越婢汤得有汗,没汗这能不能用,他没汗,所以搁麻黄汤一起。这也就是越婢汤应该出汗而不汗出,这个人发烦燥,这才能用大青龙汤,所以这地方我在讲.伤寒论.时讲的很清楚,讲的时间也很多,可以看看以前的讲稿。一般的注家不是这么说罗,这是呀又有中风证,又有伤寒证,营卫两伤,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两伤,这个扯的了,这个不是的。这个与麻黄汤不一样,虽然在症侯上一样,脉浮紧,身疼痛,发烧怕冷,但是烦燥,麻黄汤他是不汗出他不烦燥,这个本来应该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烦燥。所以他原文呀,字句用的相当的好,这个方子发汗非常的重,因为麻黄的用量相当的大,麻黄又配伍了桂枝到一起,这是个大发汗药,可是麻黄与石膏配伍一起它治汗出,方才说的越婢汤,他和石膏配一起,他无汗加上麻黄了,搁上桂枝了,搁上桂枝这麻黄要大出汗,虽然有石膏他还是要出汗的,因为麻黄的量非常大,那个人身上感觉特别恶寒,这个恶寒比麻黄汤的恶寒厉害。
  我头两天感冒就吃这个方子,没有那么怕冷的了,我就吃一回大青龙汤,这个方子挺好使,发水气它也好。发水气也必须有大青龙汤证,没有大青龙汤证不行,其码他没有汗,口舌干,发烦躁,这都得有的,甚至于身上疼。那么小青龙汤呢?身上疼,发热恶寒这都有的,但药非常的微,他决不口舌干燥,更不能渴,所以这两个方剂必须要分清。底下这个小青龙汤,这个麻黄用量非常少了,才三两了,大青龙汤一半,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主要它治水气是治的,可是它治咳喘,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这都是祛痰下气定喘治咳的药,有这一系列问题,当然用小青龙汤的。它这个发汗没有大青龙汤发汗的厉害,麻黄用的少了,但这个药可是偏温,真正有热的一吃这个就坏,咱治喘也是的,假设真正邪热特别重,你吃这个药他能够吐血的,这个大家要注意。如果他烦躁那你千万不要吃它,吃它也得加石膏,小青龙汤烦燥症要加石膏的,不然的话,尤其治溢饮不如大青龙汤。所以他提出两个方剂都是以第一个为主的,虽然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个溢饮以大青汤为多,也有小青龙,不是没有,所以他说也主之。上前那个苓桂朮甘汤和肾气丸,因为这个痰饮,头前那个,苓桂朮甘汤多,肾气丸证少,所以他把苓桂朮甘汤搁前头,但是去微饮利小便这两个方剂作用还是通的,有肾气丸证的当然还得用肾气丸。今天咱们讲到这吧,这一章太大,和头前讲的“痉湿暍”那个湿,湿、饮、水气都是一个东西,都是水,那么他分成三章。分三章这个湿专门对湿庳、风湿相搏的关节痛,搁在湿里;关于浮肿的这类病,或里头肿,大概都搁在水气篇里;那么这个限于痰饮、咳嗽。这些东西都是一个,那么这一点在咱们中医里还是一个发现,西医不管你痰饮不痰饮,他也不注意这个,可这个我认为这很重要的事。中医有这么几项,这个水(水气)、食(宿食)、再就是瘀血,这三个问题是所谓有病的主要原因。西医是注重病原体了,有什么病有什么病菌,假设人身体根本没毛病,不容易传染的,这毛病哪来的?就是吃,再一个就是不注意卫生,跌扑等等的,受外伤形成的淤血了,遗传的更不用说了,有这些的关系,像我们讲的伏饮,你身上潜伏到水、食或者有淤血,再外头有传染病就危险。这个很符合辨证法,外因通过内因嘛。你看病菌还是外因,你身体真好,那个病菌在你身体繁殖不了,所以你身体不好在哪呢?
  所以古人呐,咱们研究的中医,这几个都是大分量,如水、食,中医的泻下药也多,利尿药也多,这里头大家要研究都能研究出点东西,淤血,中医重视的阴虚,还是血上毛病。这都不是外来的,就是身体上的有了这些东西潜伏,减弱身体的抵抗力,外界的东西才能在你身上,有他合适土壤他才能生根,古人有句话“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那挺好的一个木头他不会生虫子的。我认为这是中医的一个很独到的发现,现在西医不注重这些。仅管谈血管栓塞,对血栓的形成他不像中医的看法,对于瘀血证他更不听,但中医在这方面有些很宝贵的东西。像我说的水气,由于这个湿、饮、水气这三章,把集中看一下,看这水气在人身上会有哪一些症侯的发现,把他整理一下不是很好的文章吗?还是挺有用,瘀血也是,瘀血后头还有,尤其妇科全是,所以这几章我讲的较细致一些,还是挺重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