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14
寒邪盛,胃又虚,寒邪都往这上腹来,他这腹中会痛,这个痛特别的剧烈,“寒疝绕脐痛”这就咱们现在说的绞痛,疼得厉害,围绕着肚脐子痛,其实他就是绞痛。“若发则白津(汗)出”凡是寒疝他不是一天老痛啊,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时痛,过了一阵子就好一些。“白津(汗)出”就是出冷汗的意思。注家说很多东西罗,有说津出,那不对。白津(汗)出,津是出津液,就是出冷汗,热汗那是带色、粘,冷汗就是像白水似的,所以他搁个白津(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沉者在里,紧者寒实,这个大乌头煎主之。这个大乌头煎方是个最重的方剂,在治寒疝里最重一个方剂的。你们看看就知道了。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不用把它弄碎了,古人拿嘴咬呀,现在拿刀切了,就是整个的乌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拿水三升,就是现在拿三杯水了,剩一杯了这药就不要了拿出来,因为整个乌头,怕切碎了一溶解水生成更多了。然后煎药再加蜜“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加二升蜜,原来一升药,令水水尽,还剩二升,那水就没有的了,光剩蜜了,所以叫乌头密煎嘛。“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身体强壮的人吃七分杯,一升就是一杯呀,就是七分杯,弱人身体不好受不起这个折腾,服半杯,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病没好,今天吃的药不好,一天不要吃两次,明日更服。这什么道理?
乌头这么大量是要折腾人的,也可以说冥眩吧,这个人头晕甚至呕吐。它搁这蜜煎大有道理,蜜既能缓痛,是甜药嘛,同时又能解乌头之毒,你可知道,假如不用蜜煎就用水煎,这个受不了,折腾人更厉害。这个乌头呀,也有问题,我们现在用川乌,不至于这么大毒,这个指草乌说的。我们现在用川乌,川乌满行的,这个方子我用过,就用川乌就行。以前北京一个老大夫一用乌头一斤、半斤那么用,有几个药柜专给他用,后来这个人用乌头用的太厉害,连蜈蚣,一用百八十条那么用,他也治好不少病,要不也没人去找他,后来因为这个药死人。这乌头看那报上登,大概乌头碱用七两以上就能中毒死人,所以他用一斤呐,你想想,过于危险了。咱们用时当然要注意的,搁蜜煎大概没这个问题,折腾人是要折腾的,用这个药时对病家要搞清楚。这个乌头煎有的不搁水,就搁蜜煎,搁二两,搁二杯蜜,放乌头里煎、不用煎太长时间,那么二杯蜜剩一杯半,这样煎更稳当些,比水煎再搁蜜更稳当些,
蜂蜜有解毒作用,光用它这个乌头的温性去,再去乌头的毒,古人配方很有道理的。所以这个方子很重,必须向上面所说的。痛的相当凶、一痛一身冷汗,四肢厥逆,而脉沉紧,这是应他的症候。这是说乌头蜜煎,这个名字也叫大乌头蜜煎。但根据这个五个乌头,要是川乌头药不绝药不死人的,这个大家放心用。这个
附子也是,我们开药,咱们治关节痛离不开附子了,要吃个四五钱这人开始要脑袋晕,可以告诉他脑袋晕不要紧,那是药的关系,但不折腾他,不像乌头这么重,但逐渐往上增加人就不感觉了,开始的量不要用得过大。我们开始用乌头、附子都这样,我认为三四钱起码人不会怎么的的,事实证明也确是这样。如果开始就大量用,那不行。鸦片是有毒的,给耗子喂鸦片,一点点用它能吃好大一块也药不死,吃来吃去身上对药有抗力了,人对毒药也是这样,开始不要吃大量的,但用蜜煎没问题的,这个我试验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这个里急说明是虚,我们还知道小建中汤,里急,芍药,主要是芍药的作用,拘急嘛,这都是血虚,肌肉发痉挛。“腹中痛,及胁痛”就是胁腹全都痛,而且感觉里急,里急指腹肌感觉拘急。这是不但有寒,而且血也虚,所以他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这个方子不很常用,但是补血里头偶尔可以用他。他对寒疝腹中痛,在这么一种遭遇情况下很少,而他这个作用也不像书上说的吃上就能好,这个我也试验过,吃这个不好,你像乌头蜜煎,一吃他马上就好。但他冲本文里说,他是说血虚而寒,既要补血又温中,所以生姜大量的用,搁五两,搁当归羊肉这是补正的、补血的了。底下的加味是要不得的。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疝腹中痛”咱上面讲的了。“逆冷,手足不仁”手足不仁者,就是手足不知痛痒,或发拘急,这都算不仁。“身体疼痛”既有寒疝在里,腹中痛,又有外不解,身体也疼痛,还在表了,这么一种痛,疼痛相当重了。“灸刺诸药不能治”不是一般的套方能治的,一般针灸也不治疗不了,非得用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抵当两字在伤寒论不有抵当汤嘛?就是非此药不足以抵当这个证,在这里面也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里虚寒而发生剧烈的疝痛,而身体疼痛相当厉害,身体疼痛虽然有表与血的凝滞也是大有关系了,因为寒这血不通则痛了这也有关系。这不是一般套方所能治的,不是治错了,用过针灸了,吃了旁的药了,不是那些治法所能治的,非这个乌头桂枝汤可以抵当之,这个意思。这个方名叫乌头桂枝汤,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与乌头蜜煎合方,你们看看就知道了。先炙乌头,“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这个就指上面的乌头蜜,把这个乌头蜜做出来,然后桂枝汤,咱们一回不一升吗,三升让你拿出六分之一,五合,与这个乌头蜜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还要少吃,一回吃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可以加到五合。其知者,如醉状”这个说的是冥眩状态,如果病人有这种情形了,象喝醉酒似的,脑袋晕,乌头附子都有这个作用。“得吐者,为中病”假设要吐,这个吐大概都吐水,吐完水这人准好。搁一起看是一个冥眩状态,但与乌头毒是分不开的,但与人身体没有妨碍,这个在临床上常遭遇,用完乌头、附子常常人如醉状,脑袋比较晕,但过去就好了。那么这个方子就指乌头,上面说的这里解释明白了,闹腾厉害要吐,但一吐非好不可。桂枝汤方在伤寒论里有了,桂枝汤的原方了,加到一堆,煎出三升取出五合。把那个乌头蜜呀,也不能把五个乌头蜜都搁一起,他说的挺好,两个合一升,乌头蜜开始是二升,五个乌头那个始是二升,把它拿出四分之一,这不五合嘛,把桂枝汤也拿五合,两个合解起来,合解一升你别都吃了,一回吃二合,这个要注意,像平常煎药喝就多了,都喝了非折腾不可。这个煎服法要注意,开始吃二合,就是一升的五分之一,就是一茶杯的五分之一,逐渐给他增加,如果二合不知,再加点,三合的样子,三合不行喝半杯,如果感觉有醉状了甚至于要吐,那就停止了。这个乌头桂枝汤用的很多,同时内里有疝痛,在外外有表不解,用桂枝汤以解表,用乌头蜜解内里的寒疝。
这个寒疝,古人是个辨证的法子,你看咱们说的小肠疝气,上节讲的,如果组织松弛了,小肠漏下去了,到阴囊里,那痛的不得了,那么这个方子也能治,他也现出来一种虚寒的状态,所以这个虚寒,胃里虚寒,虚是肯定的。我们这个肠子都是网油包着的,它不会往下漏的,这个漏是组织松弛了,就漏下了,到阴囊里,咱们说小肠疝,那痛的,这个药也行了,以至于肠子,像上回说的肠梗阻一类的,无论肠子折叠了、扭转了,他上下不通就得痛,用上面的方子一样好使。那就得辨证,古人说的寒,他这个症侯,你看上面...不是寒的样,症是寒,是不是本身就是寒?那得另当别论了,中医就讲究辨证,辨证不等于里面真正一汪水那样寒了,不是的,肠梗阻更不是了。前两天报道,小孩吃瓜,瓜子一起吃了,吃多了,他就得肠梗阻,这当然不是寒的问题了,可是肠梗阻这个痛法,就符合中医寒疝症侯,你不管里头寒不寒都可用,都有效。这个附子、乌头的作用,就能够有使你组织的松弛重新恢复正常的机能,一恢复紧张的机能,肠子如折叠了它就开了,他就恢复原有状态就不梗阻了,他就好了,肠子漏出去一紧张就又回来了,那也就好了。我们对附子乌头以前认识不多,就是认为它热,究竟它这个作用,的确是恢复生理机能的,尤其代谢机能。你看心脏衰弱,以至于他无脉,附子也起作用,四逆汤就是了,通脉四逆汤。他恢复这个不光是治寒,心脏衰竭到那个地步了都虚脱,当然这时寒是有了,他为什么能促进他的恢复呢?他不就强心作用嘛。所以附子乌头的作用,性温是一面,另一方面,它能促进身体上哪一方面的生理机能衰竭它都能促进恢复,这一点通过临床、通过古人的书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光是热。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这一段不应在这,或者根本是错误的。这个应该在
大黄附子汤,搁那个底下,他这个说的就是那个。他说“脉数而紧”所以紧、弦两个脉分不清的,脉既数又紧所以就变成弦了。这个紧,冲着脉的横路上说的,脉裹的紧,如果脉再数就变成是直的了。弦就是上下崩直,这数紧搁在一起,脉就直了,就是满弦了,他话是这么一个话。“按之不移”这脉是弦的一种表现。“脉数弦者”和脉数而紧一样的嘛。“当下其寒”这就是寒实。这两个脉,数,本来是热,弦是寒,这里头又有阳,又有阴。“脉紧大而迟者”紧为太过,迟为不及,也是有两个矛盾的脉。“必心下坚”这是里实的一种症侯心下坚了,水至心下、心下也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与上一样,大热实之相,紧还是寒实之相,就这个脉来说全是阳中有阴。“可下之”拿什么下呢?温下法,指那段说的,要不搁这一点意思都没有。上面都讲的寒疝,讲具体的治疗,搁这么一段没意思透了,这可能是后人附上的,也可能,从以脉来定证像后人语气,尤其像王叔和,王叔和是专搞脉的,也许他附的这个文,也不一定,咱不敢说了。假如是原书的,也不应该搁这,应该搁大黄附子细辛条后头或前头,参照看也是有用的。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附方,对这寒疝,林亿他们找旁的书,也是仲景的方子了,他又附在后头。“.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他提出这个绞痛是对的,就是绕脐痛,就是绞痛,痛的厉害。“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这是古人的认识了,这是外台上的原文了,他为什么这么腹中绞痛呢?就是由于贼风入攻五藏,这话都靠不住了,这是古人一种解释了,咱不管他解释对不对,但腹中绞痛是用乌头汤的一种标的。“拘急,不得转侧”就是手足不仁的样子,四肢拘急,以至于不得转侧,不光拘急,也痛的时候了。“发作有时”他这个寒疝,他不是老那么痛,一天十二小时得把人痛死了,他是发作时痛的要命,尤其小肠疝气也是这样,下来的时候就痛,一会自己也回去,回去就不那么痛了。
“使人阴缩,手足厥逆”甚至于使人全阴都抽,手足厥逆。他这个“方见上”错了,这个乌头汤讲过了,你们看中风历节,就是历节里的。这个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全是既有里又有表,它搁个贼风入攻五藏,有表候,那个方子是什么呢?
麻黄、
黄芪、芍药、
甘草这四味药配乌头蜜煎,参看头前有,林亿注的方见上不对了,应该方见历节里头,它这个方见上指乌头桂枝汤,那不对,也不是乌头蜜煎。这个指单独叫乌头方,那个方名就叫乌头方,麻黄、黄芪、芍药、甘草先煎了,就像桂枝汤一样,也取五合,把乌头蜜煎也搁五合,两个合解了,服法也一样,先二合、再三合、五合这么服,这个在临床上...,可以用乌头汤,如果只是身疼痛,再有寒疝腹中痛可以用乌头桂枝汤,总之有表证,一个是他表特别虚,虽然搁麻黄,但发汗并不重,药量不大。这是乌头桂枝汤,.外台.还提一个
柴胡桂枝汤。.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这不是寒疝,就是心腹间骤然间痛,小柴胡汤也治合腹痛嘛,“胁在上,其痛必下”不有那么几句话吗?小柴胡汤本身就是,桂枝汤也治腹痛,桂枝汤有芍药,我们小建中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的芍药,明明肚子痛没有其它症侯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但和寒疝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林亿他们服这个方子没有什么道理。这方子头前都讲过不必详细说了。.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和我们上面的温下法差不多,巴豆这个药是个温下药,它是热药的下药,所以他里面寒实、有用巴豆机会。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没有热侯,用走马汤机会是有的。走马汤的制法,“巴豆二枚”就是二个巴豆了,“去皮心,熬”这个是要紧的,巴豆的毒都在它这个油,咱们都制巴豆霜,把油给弄掉,他这个熬就是把油弄出去,我们自己做呀,把巴豆炒了,压了,早先有很粗糙的草纸,粘,一粘草纸上就有油,一直粘一直粘,慢慢就变成霜,霜就是粉子了,把这个油去了少伤人,毒在那里。另外搁杏仁二枚,这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缠在一起了、用锤子打碎了,“热汤二合”用点浮水了,热水了,“捻取白汁”拿水沏一下,少搁水二合吗,“饮之当下”巴豆这个药快药,喝了有时他也吐,病在上他要吐,病在下要下,“老小量之”巴豆别看这样不害人,像小儿药里多的很,小孩老人不让泻的厉害了,量可以小一点。“通治飞尸鬼击病”这都古人病名,这病来的突然,卒然间发作的病,古人那个时候想不出旁的,就是鬼击啦,死人冲着啦,就这样来说,其实都不是。这个药好使,如果心腹这个地方胀,憋的厉害,大便不通,这个药有用的机会,而且无害,泻的厉害喝二两冷水就行,马上就止住,它是热药让你泻,见着冷的就止,到这个地方把寒疝讲完了。这一章讲三种病了,腹满、寒疝、宿食。宿食就是伤食,里头有停食。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这是一段。病人有宿食怎么辨别呀?底下答“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浮而大,浮也就热,大主实,实热之象。“按之反涩”浮大这个脉应该滑,反涩,涩就是血不足了,里头热使血不足,那就是谷气不布,里面有东西,胃有宿食嘛,进不去东西了,当然也不能继续布谷气生津液,都不能了,所以脉涩,血少,津液虚脉就涩,假设这个脉浮大而不滑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微者,亡阳故也,头前讲很多,此为无阳也,阳是什么呢?就是津液。尺中脉又微又涩,里面津液更少。“故知有宿食”津液少,就是胃里有东西不能消化水谷了,所以发生这种脉,热是有,实也有,实在的实,但是津液虚。这是宿食应有的脉相,冲这脉也可知道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赶紧下宿食这一切都解决,脉也和了,津液虚衰也恢复了。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脉数而滑”滑,在.伤寒论.里有,“痢疾脉数而滑者当有所去”他里头有实,所以他这里也讲脉数而滑者,实脉,实证,里头有所实,脉应之数而滑,这也是宿食常有的脉。上面宿食较为厉害,反倒不滑了而涩了,由于宿食影响到津液虚衰了,这个没影响到那份上,只是实还没影响到津液虚竭,所以脉不涩,但这个肯定也是实。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上面那是大承气汤主之,这个宜大承气汤,这个有分寸呐。这两个病程度不一样,上面已经影响到津液虚衰,再不赶快下呀,用大承气汤那就是养?成患了,再虚下去下不得了,人不认药了,所以阳明病不怕热实就怕津液虚,邪实正虚这个病人就有死亡的可能,你下之人受不了,你不下他在那搁着呢。第二段虽然是实,与人还没多大关系,所以这个时候可以用大承气汤,那个离开它是不行的是主之,所以他这个书口气之间都有分寸。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有所去了,一般下利应该能吃东西,下利而不愿吃东西,那里面还是有东西,这也是有宿食一种症侯。但这个我们当时要好好诊断,这个下利不愿吃,有宿食可以的,没有宿食也有这样的,噤口痢就这样的,他不欲食,他一吃就要吐。所以他这个书呀,不是说凡不欲食的下利就是宿食,还是不对的,你还得全面的症侯观察了。当然这个也得下之了,不一定得用大承气汤,但有用大承气汤的机会,所以他也搁个宜大承气汤。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上脘就是胃部上端,光搁这句话也是不够的,在上脘有什么症侯反应呢?他总是愠愠欲吐而不能吐这种情况,他老想着要吐,但是他吐不出来,这样可以顺其势以吐之,可以吃瓜蒂散。不是说在上脘这句话太抽像了,他有什么症侯呢?所以仲景这个书呀他简,详简,他分着来的,因为瓜蒂散在伤寒里讲的很多了,在这只提到瓜蒂散你就
意识到他是什么症侯,所以只是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这个不成立,在上脘,感觉气上冲,老要吐但吐不出来,这个老要吐吐不出来,这是用吐法要紧的症侯,这个生理也就要达到吐的目的而解除
痛苦,这个病,心里愠愠欲吐反不能吐,这个人呀感觉气呀胸咽胀满。那这个上脘含这个意思,因为在头前都讲过了,所以在这单独提一下,简略的很。这个瓜蒂散在头前讲过,瓜蒂这药是个苦味的涌吐药,最好,不伤人,他有涌吐作用,但瓜蒂能去水。
赤小豆也是去水,同时也能养正,豆类与人都有好处。那么这两药合起来,用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现在咱说就是一钱吧,就是三克,因为这个
豆豉这个药能帮助涌吐,瓜蒂散也是常用的方子,但得有这个症侯,人不但吃东西要吐,不吃东西老想吐,吐了他才舒服,吐不出去,这时候可以吃吐药。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什么叫转索无常呢?比方一条绳或铁索它都是起伏,它不是平的,他一转时候你的手指下,就像按着转索似的,起伏无常,咱说就是滑脉,这个脉是非常的紧,就像烟管裹得挺紧就叫做紧,从脉道的圆度上来看按着挺禁按叫紧,一按着挺松驰那叫缓,紧和缓是相对待的。如果烟管不是绳索了,绳索他是鼓的,一转手底下无常,一时棱到手指上他就突出的反映,棱一过去就凹一下子,就像平常所说滑脉如滚珠,滚珠一个挨一个,与这个转索是一样的情形。按现代话说,血液充实,上下流利,感觉血在手指下来回走似的,那就是滑。第一个是要紧的,这个脉紧,如转索无常者,不是紧脉你可知道,有宿食也。所以这几句话呀,脉学大家说讲很不一样,紧脉就有宿食,不是的,他指紧又转索无常,那才是滑呢,那才有宿食呢,指着这一类紧脉指上面说的。
“脉紧,头痛风寒”一般的表症也有这种脉,“腹中有宿食不化也”里面有宿食也有这种脉,不是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他这是两个问题。他这种紧脉,像我们说的脉浮滑、脉浮紧、脉再数,咱们头痛风寒也有这种脉,如不头痛风寒,这个人无故有这种脉肯定有宿食,他两面来说这个话。他说头痛风寒有这种脉、腹中有宿食不化也有这种脉。不化在哪呢?在胃里呢,光解释这个脉。到这我们把这章讲完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我把头一章讲一点,头一章我没讲的道理我再讲你就知道了。这个不像出至仲景之手的东西,我认为与伤寒例一样都是王叔和搞的。仲景这个书呀我们讲这么老些了,伤寒不用说的,没有像他这样
治病的,像他说的上工治未病,没有这样治病的,没这么治病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也讲讲。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他这个题目也不像张仲景写的,他不是这样的,脉证更不是尽是脏腑经络了,他这大杂会什么都有。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头一章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药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这是阴阳五行的
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了。所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脾是未病呀,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肝实,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治未病吗?答话这完了。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搞阴阳五行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不跟甲子分呢,古人又这么分,木旺于春,火旺于夏,土旺于长夏,金旺于秋,水寒旺于冬。他根据气候这么分的,这是天之五运了,风暑湿燥寒。
天有五运,地有五行,这都是搞阴阳五行解释。人在气交之中受到影响,他这么来看的。这个书与这个又不一样了,这个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之末十八天,都是脾旺之时,它不受邪,虽然他肝实,脾旺之时,你不用补,在这补充一句。本来他的意思就很足了。“良工治未病,见肝之病必传脾”虽然脾没病,也得要治,当先实脾,治未病不就完了吗,但是一样,有时候不用补,看在什么时候,正赶上四季末后十八天脾旺之时,不必补也行的,这段就是这意思了。“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工就指一般的大夫,常医了,普通的大夫,他不晓得五行克制,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不解实脾。见肝就光治肝,他不知实脾。既不知道脾会有病的,更不能来治他来了,光瞅着肝治肝,上面到这,他说上工知道能治未病,而中工不解,下工就不用说了。底下这个更离奇的。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上面说肝实之病必传脾了,那么肝虚之病呢?虽然不传脾,补脾也正所以治治肝,他又这么搞一下子。肝虚补肝应该用酸,酸入肝嘛。“助用焦苦”你要治肝虚之病,你得助其心火气盛才行呢,这个助用焦苦,苦入心,应该用苦药来助心火。“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同时你还得补益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