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15
  水不行,心火自然就气盛。心火他是克金的,心火气盛则伤肺,肺受到约束。肺受到约束了,金气就不行了,肺金嘛,金气不行、肝气就盛了,那么这个肝就自愈了。上面“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都不是直接治肝,总而言之,补脾来治肾水,这在难经中说“西方实东方虚,补南方泻北方”补南方就是补心火,泻北方就是制约肾水,这肾水就是根据难经中这一句话。肾水不行,心火就胜,心火气胜就克制肺金,金气不行肝就不受克了,自然就好了,这个治疗接二连三张仲景有么?一个都没有,他讲的这么好他的例子怎么没有一个呢!所以这不是张仲景写的,我向来讲.金匮要略.不讲这个东西,而且这个里面毛病百出,它光讲了一面,有的胜了能够治疗它所胜的脏,也有它生了那个脏,所以那个生克,有时讲克、有时讲生,这个就不一定了,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助心火,那个水生木,肝虚还能好了?所以这个自相矛盾,但五行里就这么讲,所以“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那他肝就好,肝虚就好了?“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接二连三的治疗,这里面有妙意,都是治本脏,这个病就治好了?哪有这个?说的是挺好听。“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你看看这两个,那个肝实必伤脾,要补脾,和这个一样,那个就能治好病,这个也是以肝助脾,所以这个有矛盾。但是那个那么讲,这个这么讲,那个就为治未病,这个治肝补脾的要妙,所以这个不对,所以张仲景不会这么写文章,我说这不是他的,我还向来不讲它,大家研究研究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实可不能这么治,“经曰:虚虚实实”经指.内经.了,这有两种说法,一虚有虚治之法,实有实治之法;也有粗工,虚当实治,虚更使其虚,实当虚治,更使其实,实者亦实,虚者亦虚,也可以这么讲。那个说法非其治也,就是不是其意,必须“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这才对。“余脏准此。”其它病都可照这个方法来,这是头一段。咱们应该怎么研究?我是这么看法,与张仲景这个书上的治疗不相符,他在头一篇写这个东西干什么?我说这不是张仲景写的。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第二段讲的五行五运。“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禀五常者,这“五常”就方才说的五行之五常,五气也是五常。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之五气,地之五行这都是五常。金木水火土,风署湿燥寒,这是天之五气。“风气”二字就指概括五气而言的,天之五气运化万物了,以“风气”概言之了。“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种说法很多了,古人说这个风不是是风气都伤人,得是不正之风,虚邪之风,这个都成问题,当然不必批评古人,但是古人有这个看法。它说这个“风气”概言五气,天之五运了,万物和人都因风气而生长,可是风气虽能生万物,不正之风,不正之气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但这个风气害人不是单独风气就能害人,还是人身体有问题,这个讲的还是不错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各有元真之气,即所谓脏气了,古人说的元真的“元”就是原来的原。如果五脏元真通畅,就是没有毛病,那么人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人即安和。
  主要还在人,所以人平时一方面不要冒触风寒,第二人身体还要搞好,内里有毛病那是不行,那就要“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内虚风气才能乘虚而入内嘛。他是两个意思:一个你平常善于摄生的人,五脏元真通畅,那不会有病,受点邪风它也不会往里跑的,那人即安和,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假如否之,你平时不摄生,自己就搞了一身毛病,那客气邪风,那准找上你,找上你就好不了,中人多死是这个意思。由这上看他底下作了个总结,“疢难千般”疾病多的很呢,可是根据上面所讲的概括起来不外乎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就是所说五脏元真不通畅,人有着伤,本虚了经络外面受邪就要入脏腑,这个入脏腑的是由外面风寒来的,但还是内因,为内所因也,就是你平时不摄生,你自已先自伤了,那风寒非找上你不可,所以这里他搁个内因,这个讲的是不错的。“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这个所说身体内病不致虚,但是触冒风寒,这个人不注意,不注意他是指外面,那么九窍皮肤这些地方都是血脉相通,这个壅塞不通,如鼻子堵了等这都是外面皮肤所中,这都不要紧的,假设不冒风寒这是不会有的,即使有了这都不叫内因这就是外因,全是指外面的风寒,内因就是内里绕,必然入脏腑这叫做内因,那么这也是外面风寒,但这是感冒伤风,古人说对风寒避之有时,你不要满不在乎,满不在乎就得点小病,这是外因。“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就是房事无节了;金刃,好打好斗,受了刀斧所伤;或虫兽所伤,蛇咬了等等这都是虫兽所伤了,这些即非内因也非外因,就是非内外因。这些病就这三种:一种你自已的内虚,才造受外面经络受邪,内里脏腑发病,这是最重了,这叫内因;第二,你内里不虚,但不知避之有时,老是装好汉,感冒风寒你也是要得外因,就是皮肤所中九窍壅塞不通的病;第三,一切你不注意,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都与内外因无关,所以叫不内外因。“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千般疢难,也就这三条。所以拿这个来看,一切的病由都在内了吗?根据上面所说那么下面才讲舍身之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若人能养慎”养慎这个很不容易,就是要时时摄生谨慎,别以为小事不要紧的事也不行。“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你要避之有时,即使受了外感,适中经络,不必等着流传脏腑,积极治之,也可以好的。那么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也不等他九窍闭塞,那就能好的。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也要竭之,服食节其冷,饮食冷也不管热也不管那就容易受病了,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这人偏食也是不好的,苦、酸、辛、甘也是适可而止,不要有所偏嗜,要是有偏嗜,就会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样才是摄生之道,即便有了点病也不能入其腠理。腠理是什么,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腠是外面老皮与里面的肤,肤就是肥肉了,皮肤之间谓之腠。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向里可以通五脏元真,外向是气血所注之地,我们人身的气血为什么可达表皮?从哪来呢,就是从这个腠,皮之内肤之外这个间隙,这是说的腠。“理”指是什么呢?纹理,皮肤脏腑组织纹理,组织也是纤维组织都有纹理,所以我们讲腠理如果疏,邪风客气从这里而能入脏腑,如果我们根据上面不等到这里,也就是不能入腠理,当然也就不能入脏腑。这个大家可以看看,这段讲的主要都是阴阳五行,这个在(张)仲景书中都成问题,后面的都不重要了。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古人认为疾病的原因就是风寒,这是有问题的,研究古人的东西做个参考。不过前面的五脏风寒,我们根据仲景书全面看,不像是他的手笔,因为他的辨证六经八纲的方式方法,与这个不太相符,名人着书他不能这一下那一下,给自己找难题,我想可能是王叔和所著。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古人对肺的看法,肺合皮毛,肺与表相合的,所以在研究肺痿肺痈,风伤皮毛,内舍于肺,外感影响肺,这是肯定的,古人认识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皮毛与肺就这样一个关系呢?但是这个规律是一定的,比如得了外感,气不得旁达,他就都要担负到肺上,那么这个毒素废物的刺激就咳嗽喘,古人就这个现象说成肺合皮毛。那么因为这个肺中风,皮毛闭塞,就是表闭塞,那么这个邪热和气息往上冲,所以口燥而喘,这是必然的。咱们现在也说上呼吸道感染,那么感冒了咳嗽、喘、口干舌燥,这个热不能外达,就往上逆,波及到肺,就口燥而喘,古人管这个现象叫肺中风,现在就叫感冒了,外感风寒波及到肺古人称肺中风,因为喘属于肺嘛。“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这都说的水气,“身运而重”身上动,身上重,有停湿停水的情况;冒,眩冒的冒,水要停在上面,肺在上,那么脑袋要眩冒,冒就是沉,身上要浮肿。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肺一方面与皮毛相合,另一方面肺主气,那么气受伤,津液就不行,津液不行就变成湿、变成水,古人是这种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可是这种看法值得研究。
  古人说肺合皮毛、肺主气,那么肺受了风邪,皮毛闭塞就要口燥而喘,肺主气,气受伤,津液不行,那就要引起水气方面的反应。肺中寒,吐浊涕。肺中寒在肺痿肺痈讲过,在那一篇讲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为肺中冷,冷就说有水,那么这个水不一定生在肺上,是由里往上,还是胃中有停饮,冲逆于肺,波及到肺,所以古人叫肺中冷,认为在这一段上也说肺中寒,所以肺中冷者,吐浊沫,这是当然的,所以用甘草干姜汤,你们翻到肺痿那一章里可以看到的。这是两段,一段讲肺中风、一段讲肺中寒,中风中寒要活看,就是伤风感冒影响到肺,如果里有寒,波及到肺,就吐浊唾,浊唾就是涎痰浊沫。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肺死脏”什么叫作肺死脏,这是论脉,肺的真脏脉见,人是要死的。五脏的脉都不能独到寸口的,都要借助胃气,所以五脏的脉它是不能显出来。比如这个肺脉,古人这么看法,肺亡于秋,这个秋天的脉如毛,就是浮,可这个浮有缓和之气,看不出是个肺脉,如果真看出肺脉了,那就没有胃气了,那就坏了,那就是真脏脉露出来。我们平时也是,平时这个浮,咱们都一个讲的肺合皮毛,它不就是表证,表证它就浮,古人说这与肺有关系,古人就现象和看法是一致的。可这个浮里面总有缓和之气,如果没有缓和之气就像这里讲的死脏。“浮之虚”轻按这个脉无力谓之虚,浮之不是这个脉是浮脉,是说拿手轻按,这个脉虚很虚,但你稍一按,弱如葱叶,按着里面什么也没有,就像那个葱叶中空,“下无根者死”这个是真脏脉,肺脉如毛,真正要浮到这个程度上,非死不可,那是真脏脉,一点胃气不存在了。
  这个见于内经,文辞不一样,说法差不多,我们可以看看内经里论脉,对照看看。这是把肺说完了,说了中风、中寒,同时讲肺的死脏脉。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古人说这个肝主风,那如果肝中风邪,这个风太盛了,风太盛者动,头目瞤,这个头目瞤就是脑袋动,摇脑袋,古人说凡是弦这个样子都属于这个肝,这也不一定,不过作个参考。...那么这个热,古人说风属热的,风为阳邪嘛,那么热,肝主筋,热者筋缓,就是缓而不收,所以它直不起腰来,常常佝偻着,它这个筋松驰了。那这个肝病,肝苦急嘛,肝这个性情如木,属木喜条达,疏泄,所以它一病了,它急,所以是疏泄的反面,因为这样子所以欲嗜甘以缓之,这是生理上一个良能。这个说肝中风。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这个与上对照就知道了,这个两臂不举是筋急,这个寒它收引,令筋拘急,所以两臂不举,如刚才所说肝性疏泄、条达,那么肝为寒郁,这就成了血瘀气滞情况了,所以“舌本燥,喜太息”就是肝郁之相了。那么血有瘀滞舌本燥,阳明篇也讲了,但欲漱水不欲咽,那就是口燥,这个热在于血分,血瘀滞的这种情况。“胸中痛”是寒气往上攻的一种情形,咱们讲胸痹时讲过了,这个寒攻向上攻冲,所以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病常常病胃,胃不和,食则吐,这个胃不和,由于肝虚不能制胃,这个胃气强,咱们就说阳明病这套东西,那么大黄甘草汤证不就是食后即吐,那是阳明病,阳明病要出汗,胃热,胃中燥,所以这个肝病常常影响胃,胃不和,它就不能吃,一吃就要吐,吐就要汗出,这个与阳明病结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上面说的肝中风、肝中寒,在仲景的书里没有这个病,所以我说不是他写的,这是脏腑辨证,对脏腑为风、为寒反应的看法。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死脏”与刚才肺死脏是一样的,肝脏真脉真者死,我们平时看这个脉看不出真脉来,都有胃气在里面,如果没有胃气五脏脉不能独见,见者死,没有胃气了。“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浮之就是轻取,轻取这个脉软、弱,稍微一重按“如索不来”就像绳索那样不动,本来这个肝脉是弦脉,弦脉上下端直而已,该动还是动,这个不来就是不动,只见脉之弦不见胃脉之缓,这就是真脏脉,这是一种。“或曲如蛇行”像蛇行,肝的本来端直现象没有了,这也是真脏脉一种,所以这两种脉,肝病见之都要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这段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淤滞,着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那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的很。“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好,那么就是气郁着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气瘀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痛疼都要发生的,在他胃苦的时候,只是有上面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这个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旋覆花汤主治,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是有个注吗,林亿他们说各本都是旋覆花汤,但这个方剂不见,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后面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新绛拿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也就是行气活血去淤的药,可见它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那你再用行气去淤的药是错了,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翕翕发热”这是中风证了,太阳中风翕翕发热嘛,他说这个心中风,是中风影响在心脏了,不是一下子中到心里面去了。那么这个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所以要翕翕发热。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其实“翕翕发热,不能起”就是个表证,身上疼痛,在这就说热伤气。那么波及到心,心气一定虚,心虚者“心中饥”心怎么饿呢?这不是说胃,内经中有这么一句“心悬,如病饥”心里发空,说的是心气虚,就像心悬着,像挨饿的滋味,它说热影响到心脏了,心中风,心脏由热而至虚,所以“心悬,如病饥”就空洞这么难受。“食即呕吐”胃也受热扰,也不能吃东西。
  这是心中风,心火再加上风热,这么一种热,要翕翕发热,热能伤气。内经中一句话“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胃这个脏器,喜温不喜寒,但大温不行,所以我们用药也是如此,甘温的药调理胃是最好的,大热反而食气,气食少火,就是稍微的甘温能养胃,胃生津液才有了气,这个胃能化谷生津液,大热反不能吃了,而食气,这个火反而能把津液烤干了,壮火食气,所以热不能吃东西,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如果心要中寒,心是火脏,为寒所束缚,它这个热是内郁,热不得放出去,为寒所约束,热郁于内才有这种情况,感觉心如啖蒜状,热辣辣的,又热又辣、像吃大蒜的滋味,心象这个样子,热内郁而不得外出。如果再厉害,不仅是吃大蒜热辣的感觉,而且还要疼,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前后牵扯痛,就像虫子往来,而疼痛不已,像虫子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往复不已疼痛不止,这么个比喻。如果脉浮者,这个病上愈之机,自吐乃愈,自吐可以好病了。这个与头前讲的胸痹相仿,胸痹与现代心绞痛相似,尤其有几个方子桂枝枳实生姜甘草汤,心弦痛就是现在说的心纹痛,那这个也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个药都用的是温性药,所以用半夏栝篓薤白白酒,主要是薤白止疼痛,栝篓虽不是温性药,但也不是大苦寒的药。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伤”就说明不是由于风寒,既不是由于中风,也不是由于中寒,是内伤所得,内伤的心伤,那问题多了去了,也是个概要的说法。“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伤就心气必虚了,心主火,心虚而阳易动,不耐劳动,一劳动颜面红赤。“下重”是什么道理?心气虚不交于下,上升而下虚。“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由于心阳上虚,肾阴从下往上攻,乘心阳之虚,肾阴动于下,所以“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这个热不得下交,本来也不下交,让寒一攻更在上面了。“当脐跳”脐跳者是水动之状,“其脉弦”弦有水之应,有水这个脉是弦的,脉弦、脉紧,尤其脉沉都主水、主寒,这就说明肾阴往上攻,肾主水,水气往上攻,所以脐跳是水上攻,水动的一种状态,咱们讲过苓桂枣甘汤治奔豚也是,“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水动的地方,与这个是一样的,脐跳水动之状,脉也应之弦,也是有水的脉。这一系列的问题全由于心脏伤所至,稍有劳倦,即颜面就发红赤,这是虚嘛,一动就那样子,但下面不是,心气虚的不能下交,古人是这么看,心肾两个脏,心火交于下,肾阴交于上,这个在卦上天地泰,古人观察,也是取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的。内经中讲的很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彩虽然在天上,可是它是由地上去的,就是地气往上,然后它得返回来啊,所以天气下降,天虽然在上,但作用是在下面,所以八卦地天泰,地气在上天气在下,这样上下才通调,才对。这段书正好是相反的,天地否,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始终不沟通,这就坏了,这是根据八卦讲的。
  那么水火呢,也这么看的,所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察现象,所以水火看得很清楚,说水火既济,水是就下,火是炎上的东西,可是作用在哪呢,水得在上面,火得在下面才行的,比如烧茶,把壶放下面那不行。如果反过来,就是水火不交了,就不济。所以易经这个东西可看,他不是随便说的,是观察万物之象的一种体会。中医里头就有这些东西,古时候没有旁的科学嘛。方才讲的心气虚,肾为什么往上跑呢,这个心气虚不往下交,但肾不虚啊,肾趁着虚它往上冲,可是冲到心上还是不交,心火也往上跑,所以它们俩还是不交,就是不济的现象。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这和上面讲的真脏脉是一样。心脉也,心旺于夏,夏天这么脉呀应该洪,可是也不能过洪了,他只洪没有一点缓和之气那就坏了,那就是所谓的真脏脉了。那么心的真脏脉呢,浮,就是轻手按着他就实,实到什么程度呢?如丸豆,古人这个丸,指弹弓的弹丸,就想弹丸和豆子那样的坚硬,这不是好现象,一点缓和之气都没有了。“按之益躁急者,死”你要使劲一按啊,那就更乱了,躁急,那在手底下翻滚,这洪就是过了,没有胃气,所以这是心死脏。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邪哭”就是无故的悲伤,这个还是接着上面心气伤来讲的。那么这个人无故的悲哭,而使魂魄不安的话,这种情况都是“血气少也”血不足以养心,血少,那么也使心病了,就发生上面这种情况。“血气少者属于心”那么血气少发生上面这种病,这种病属于心,因为血脉通于心嘛。怎么以前讲的百合病大家还记得吧,那个人也就是魂魄不安啊,也就是血少,也属于心嘛,回头看看百合病就知道了。由于“心气虚,其人则畏”古人看心,是人的主宰,心为君主之官嘛,如果心气虚了,那么...,所以其人则畏,就畏惧而多惊多恐了。“合目欲眠,梦远行”远行就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所致啊,这都是由于心脏伤,这个伤是由于血少。“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个在.医宗金鉴.给改了,我看改的不对。他这个阴气指什么呢?阴气指血分,就是血少的那个血。如果由于血气衰,而致这个心脏病,为癫病,就指上面说的血少而致的这种病,这种病就是癫,无故悲伤啊,行止无常啊,不打不闹的这种病古人就叫做癫,这是由于血虚,即便有热也是虚热的形象,这个是不能攻的。这个阳气指的是津液,在这个书里仲景阴阳老这么说的,一个指血分,一个指气分,这个津液属气分,这个气我们就叫做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