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15
水不行,心火自然就气盛。心火他是克金的,心火气盛则伤肺,肺受到约束。肺受到约束了,金气就不行了,肺金嘛,金气不行、肝气就盛了,那么这个肝就自愈了。上面“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都不是直接治肝,总而言之,补脾来治肾水,这在难经中说“西方实东方虚,补南方泻北方”补南方就是补心火,泻北方就是制约肾水,这肾水就是根据难经中这一句话。肾水不行,心火就胜,心火气胜就克制肺金,金气不行肝就不受克了,自然就好了,这个治疗接二连三张仲景有么?一个都没有,他讲的这么好他的例子怎么没有一个呢!所以这不是张仲景写的,我向来讲.金匮要略.不讲这个东西,而且这个里面毛病百出,它光讲了一面,有的胜了能够治疗它所胜的脏,也有它生了那个脏,所以那个生克,有时讲克、有时讲生,这个就不一定了,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助心火,那个水生木,肝虚还能好了?所以这个自相矛盾,但五行里就这么讲,所以“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那他肝就好,肝虚就好了?“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接二连三的治疗,这里面有妙意,都是治本脏,这个病就治好了?哪有这个?说的是挺好听。“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你看看这两个,那个肝实必伤脾,要补脾,和这个一样,那个就能治好病,这个也是以肝助脾,所以这个有矛盾。但是那个那么讲,这个这么讲,那个就为治未病,这个治肝补脾的要妙,所以这个不对,所以张仲景不会这么写文章,我说这不是他的,我还向来不讲它,大家研究研究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实可不能这么治,“经曰:虚虚实实”经指.内经.了,这有两种
说法,一虚有虚治之法,实有实治之法;也有粗工,虚当实治,虚更使其虚,实当虚治,更使其实,实者亦实,虚者亦虚,也可以这么讲。那个说法非其治也,就是不是其意,必须“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这才对。“余脏准此。”其它病都可照这个方法来,这是头一段。咱们应该怎么研究?我是这么看法,与张仲景这个书上的治疗不相符,他在头一篇写这个东西干什么?我说这不是张仲景写的。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第二段讲的五行五运。“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禀五常者,这“五常”就方才说的五行之五常,五气也是五常。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之五气,地之五行这都是五常。金木水火土,风署湿燥寒,这是天之五气。“风气”二字就指概括五气而言的,天之五气运化万物了,以“风气”概言之了。“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种说法很多了,古人说这个风不是是风气都伤人,得是不正之风,虚邪之风,这个都成问题,当然不必批评古人,但是古人有这个看法。它说这个“风气”概言五气,天之五运了,万物和人都因风气而生长,可是风气虽能生万物,不正之风,不正之气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但这个风气害人不是单独风气就能害人,还是人身体有问题,这个讲的还是不错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各有元真之气,即所谓脏气了,古人说的元真的“元”就是原来的原。如果五脏元真通畅,就是没有毛病,那么人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人即安和。
主要还在人,所以人平时一方面不要冒触风寒,第二人身体还要搞好,内里有毛病那是不行,那就要“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内虚风气才能乘虚而入内嘛。他是两个意思:一个你平常善于摄生的人,五脏元真通畅,那不会有病,受点邪风它也不会往里跑的,那人即安和,虽有客气邪风不足为害,假如否之,你平时不摄生,自己就搞了一身毛病,那客气邪风,那准找上你,找上你就好不了,中人多死是这个意思。由这上看他底下作了个总结,“疢难千般”疾病多的很呢,可是根据上面所讲的概括起来不外乎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就是所说五脏元真不通畅,人有着伤,本虚了经络外面受邪就要入脏腑,这个入脏腑的是由外面风寒来的,但还是内因,为内所因也,就是你平时不摄生,你自已先自伤了,那风寒非找上你不可,所以这里他搁个内因,这个讲的是不错的。“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这个所说身体内病不致虚,但是触冒风寒,这个人不注意,不注意他是指外面,那么九窍皮肤这些地方都是血脉相通,这个壅塞不通,如鼻子堵了等这都是外面皮肤所中,这都不要紧的,假设不冒风寒这是不会有的,即使有了这都不叫内因这就是外因,全是指外面的风寒,内因就是内里绕,必然入脏腑这叫做内因,那么这也是外面风寒,但这是感冒伤风,古人说对风寒避之有时,你不要满不在乎,满不在乎就得点小病,这是外因。“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就是房事无节了;金刃,好打好斗,受了刀斧所伤;或虫兽所伤,蛇咬了等等这都是虫兽所伤了,这些即非内因也非外因,就是非内外因。这些病就这三种:一种你自已的内虚,才造受外面经络受邪,内里脏腑发病,这是最重了,这叫内因;第二,你内里不虚,但不知避之有时,老是装好汉,感冒风寒你也是要得外因,就是皮肤所中九窍壅塞不通的病;第三,一切你不注意,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都与内外因无关,所以叫不内外因。“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千般疢难,也就这三条。所以拿这个来看,一切的病由都在内了吗?根据上面所说那么下面才讲舍身之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若人能养慎”养慎这个很不容易,就是要时时摄生谨慎,别以为小事不要紧的事也不行。“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你要避之有时,即使受了外感,适中经络,不必等着流传脏腑,积极治之,也可以好的。那么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也不等他九窍闭塞,那就能好的。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也要竭之,服食节其冷,饮食冷也不管热也不管那就容易受病了,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这人偏食也是不好的,苦、酸、辛、甘也是适可而止,不要有所偏嗜,要是有偏嗜,就会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样才是摄生之道,即便有了点病也不能入其腠理。腠理是什么,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腠是外面老皮与里面的肤,肤就是肥肉了,皮肤之间谓之腠。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向里可以通五脏元真,外向是气血所注之地,我们人身的气血为什么可达表皮?从哪来呢,就是从这个腠,皮之内肤之外这个间隙,这是说的腠。“理”指是什么呢?纹理,皮肤脏腑组织纹理,组织也是纤维组织都有纹理,所以我们讲腠理如果疏,邪风客气从这里而能入脏腑,如果我们根据上面不等到这里,也就是不能入腠理,当然也就不能入脏腑。这个大家可以看看,这段讲的主要都是阴阳五行,这个在(张)仲景书中都成问题,后面的都不重要了。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古人认为疾病的原因就是风寒,这是有问题的,研究古人的东西做个参考。不过前面的五脏风寒,我们根据仲景书全面看,不像是他的手笔,因为他的辨证六经八纲的方式方法,与这个不太相符,名人着书他不能这一下那一下,给自己找难题,我想可能是王叔和所著。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古人对肺的看法,肺合皮毛,肺与表相合的,所以在研究肺痿肺痈,风伤皮毛,内舍于肺,外感影响肺,这是肯定的,古人认识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皮毛与肺就这样一个关系呢?但是这个规律是一定的,比如得了外感,气不得旁达,他就都要担负到肺上,那么这个毒素废物的刺激就咳嗽喘,古人就这个现象说成肺合皮毛。那么因为这个肺中风,皮毛闭塞,就是表闭塞,那么这个邪热和气息往上冲,所以口燥而喘,这是必然的。咱们现在也说上呼吸道感染,那么感冒了咳嗽、喘、口干舌燥,这个热不能外达,就往上逆,波及到肺,就口燥而喘,古人管这个现象叫肺中风,现在就叫感冒了,外感风寒波及到肺古人称肺中风,因为喘属于肺嘛。“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这都说的水气,“身运而重”身上动,身上重,有停湿停水的情况;冒,眩冒的冒,水要停在上面,肺在上,那么脑袋要眩冒,冒就是沉,身上要浮肿。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肺一方面与皮毛相合,另一方面肺主气,那么气受伤,津液就不行,津液不行就变成湿、变成水,古人是这种看法,这个规律是对的,可是这种看法值得研究。
古人说肺合皮毛、肺主气,那么肺受了风邪,皮毛闭塞就要口燥而喘,肺主气,气受伤,津液不行,那就要引起水气方面的反应。肺中寒,吐浊涕。肺中寒在肺痿肺痈讲过,在那一篇讲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为肺中冷,冷就说有水,那么这个水不一定生在肺上,是由里往上,还是胃中有停饮,冲逆于肺,波及到肺,所以古人叫肺中冷,认为在这一段上也说肺中寒,所以肺中冷者,吐浊沫,这是当然的,所以用
甘草干姜汤,你们翻到肺痿那一章里可以看到的。这是两段,一段讲肺中风、一段讲肺中寒,中风中寒要活看,就是伤风感冒影响到肺,如果里有寒,波及到肺,就吐浊唾,浊唾就是涎痰浊沫。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肺死脏”什么叫作肺死脏,这是论脉,肺的真脏脉见,人是要死的。五脏的脉都不能独到寸口的,都要借助胃气,所以五脏的脉它是不能显出来。比如这个肺脉,古人这么看法,肺亡于秋,这个秋天的脉如毛,就是浮,可这个浮有缓和之气,看不出是个肺脉,如果真看出肺脉了,那就没有胃气了,那就坏了,那就是真脏脉露出来。我们平时也是,平时这个浮,咱们都一个讲的肺合皮毛,它不就是表证,表证它就浮,古人说这与肺有关系,古人就现象和看法是一致的。可这个浮里面总有缓和之气,如果没有缓和之气就像这里讲的死脏。“浮之虚”轻按这个脉无力谓之虚,浮之不是这个脉是浮脉,是说拿手轻按,这个脉虚很虚,但你稍一按,弱如葱叶,按着里面什么也没有,就像那个葱叶中空,“下无根者死”这个是真脏脉,肺脉如毛,真正要浮到这个程度上,非死不可,那是真脏脉,一点胃气不存在了。
这个见于内经,文辞不一样,说法差不多,我们可以看看内经里论脉,对照看看。这是把肺说完了,说了中风、中寒,同时讲肺的死脏脉。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古人说这个肝主风,那如果肝中风邪,这个风太盛了,风太盛者动,头目瞤,这个头目瞤就是脑袋动,摇脑袋,古人说凡是弦这个样子都属于这个肝,这也不一定,不过作个参考。...那么这个热,古人说风属热的,风为阳邪嘛,那么热,肝主筋,热者筋缓,就是缓而不收,所以它直不起腰来,常常佝偻着,它这个筋松驰了。那这个肝病,肝苦急嘛,肝这个性情如木,属木喜条达,疏泄,所以它一病了,它急,所以是疏泄的反面,因为这样子所以欲嗜甘以缓之,这是生理上一个良能。这个说肝中风。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这个与上对照就知道了,这个两臂不举是筋急,这个寒它收引,令筋拘急,所以两臂不举,如刚才所说肝性疏泄、条达,那么肝为寒郁,这就成了血瘀气滞情况了,所以“舌本燥,喜太息”就是肝郁之相了。那么血有瘀滞舌本燥,阳明篇也讲了,但欲漱水不欲咽,那就是口燥,这个热在于血分,血瘀滞的这种情况。“胸中痛”是寒气往上攻的一种情形,咱们讲胸痹时讲过了,这个寒攻向上攻冲,所以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病常常病胃,胃不和,食则吐,这个胃不和,由于肝虚不能制胃,这个胃气强,咱们就说阳明病这套东西,那么
大黄甘草汤证不就是食后即吐,那是阳明病,阳明病要出汗,胃热,胃中燥,所以这个肝病常常影响胃,胃不和,它就不能吃,一吃就要吐,吐就要汗出,这个与阳明病结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上面说的肝中风、肝中寒,在仲景的书里没有这个病,所以我说不是他写的,这是脏腑辨证,对脏腑为风、为寒反应的看法。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
行者,死。“肝死脏”与刚才肺死脏是一样的,肝脏真脉真者死,我们平时看这个脉看不出真脉来,都有胃气在里面,如果没有胃气五脏脉不能独见,见者死,没有胃气了。“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浮之就是轻取,轻取这个脉软、弱,稍微一重按“如索不来”就像绳索那样不动,本来这个肝脉是弦脉,弦脉上下端直而已,该动还是动,这个不来就是不动,只见脉之弦不见胃脉之缓,这就是真脏脉,这是一种。“或曲如蛇行”像蛇行,肝的本来端直现象没有了,这也是真脏脉一种,所以这两种脉,肝病见之都要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这段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淤滞,着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那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的很。“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好,那么就是气郁着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气瘀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痛疼都要发生的,在他胃苦的时候,只是有上面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这个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旋覆花汤主治,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是有个注吗,林亿他们说各本都是旋覆花汤,但这个方剂不见,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后面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新绛拿
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也就是行气活血去淤的药,可见它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那你再用行气去淤的药是错了,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翕翕发热”这是中风证了,太阳中风翕翕发热嘛,他说这个心中风,是中风影响在心脏了,不是一下子中到心里面去了。那么这个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所以要翕翕发热。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其实“翕翕发热,不能起”就是个表证,身上疼痛,在这就说热伤气。那么波及到心,心气一定虚,心虚者“心中饥”心怎么饿呢?这不是说胃,内经中有这么一句“心悬,如病饥”心里发空,说的是心气虚,就像心悬着,像挨饿的滋味,它说热影响到心脏了,心中风,心脏由热而至虚,所以“心悬,如病饥”就空洞这么难受。“食即呕吐”胃也受热扰,也不能吃东西。
这是心中风,心火再加上风热,这么一种热,要翕翕发热,热能伤气。内经中一句话“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胃这个脏器,喜温不喜寒,但大温不行,所以我们用药也是如此,甘温的药调理胃是最好的,大热反而食气,气食少火,就是稍微的甘温能养胃,胃生津液才有了气,这个胃能化谷生津液,大热反不能吃了,而食气,这个火反而能把津液烤干了,壮火食气,所以热不能吃东西,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如果心要中寒,心是火脏,为寒所束缚,它这个热是内郁,热不得放出去,为寒所约束,热郁于内才有这种情况,感觉心如啖蒜状,热辣辣的,又热又辣、像吃大蒜的滋味,心象这个样子,热内郁而不得外出。如果再厉害,不仅是吃大蒜热辣的感觉,而且还要疼,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前后牵扯痛,就像虫子往来,而疼痛不已,像虫子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往复不已疼痛不止,这么个比喻。如果脉浮者,这个病上愈之机,自吐乃愈,自吐可以好病了。这个与头前讲的胸痹相仿,胸痹与现代心绞痛相似,尤其有几个方子桂枝
枳实生姜甘草汤,心弦痛就是现在说的心纹痛,那这个也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个药都用的是温性药,所以用
半夏栝篓薤白白酒,主要是薤白止疼痛,栝篓虽不是温性药,但也不是大苦寒的药。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伤”就说明不是由于风寒,既不是由于中风,也不是由于中寒,是内伤所得,内伤的心伤,那问题多了去了,也是个概要的说法。“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伤就心气必虚了,心主火,心虚而阳易动,不耐劳动,一劳动颜面红赤。“下重”是什么道理?心气虚不交于下,上升而下虚。“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由于心阳上虚,肾阴从下往上攻,乘心阳之虚,肾阴动于下,所以“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这个热不得下交,本来也不下交,让寒一攻更在上面了。“当脐跳”脐跳者是水动之状,“其脉弦”弦有水之应,有水这个脉是弦的,脉弦、脉紧,尤其脉沉都主水、主寒,这就说明肾阴往上攻,肾主水,水气往上攻,所以脐跳是水上攻,水动的一种状态,咱们讲过苓桂枣甘汤治奔豚也是,“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水动的地方,与这个是一样的,脐跳水动之状,脉也应之弦,也是有水的脉。这一系列的问题全由于心脏伤所至,稍有劳倦,即颜面就发红赤,这是虚嘛,一动就那样子,但下面不是,心气虚的不能下交,古人是这么看,心肾两个脏,心火交于下,肾阴交于上,这个在卦上天地泰,古人观察,也是取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的。内经中讲的很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彩虽然在天上,可是它是由地上去的,就是地气往上,然后它得返回来啊,所以天气下降,天虽然在上,但作用是在下面,所以八卦地天泰,地气在上天气在下,这样上下才通调,才对。这段书正好是相反的,天地否,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始终不沟通,这就坏了,这是根据八卦讲的。
那么水火呢,也这么看的,所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察现象,所以水火看得很清楚,说水火既济,水是就下,火是炎上的东西,可是作用在哪呢,水得在上面,火得在下面才行的,比如烧茶,把壶放下面那不行。如果反过来,就是水火不交了,就不济。所以易经这个东西可看,他不是随便说的,是观察万物之象的一种体会。中医里头就有这些东西,古时候没有旁的科学嘛。方才讲的心气虚,肾为什么往上跑呢,这个心气虚不往下交,但肾不虚啊,肾趁着虚它往上冲,可是冲到心上还是不交,心火也往上跑,所以它们俩还是不交,就是不济的现象。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这和上面讲的真脏脉是一样。心脉也,心旺于夏,夏天这么脉呀应该洪,可是也不能过洪了,他只洪没有一点缓和之气那就坏了,那就是所谓的真脏脉了。那么心的真脏脉呢,浮,就是轻手按着他就实,实到什么程度呢?如丸豆,古人这个丸,指弹弓的弹丸,就想弹丸和豆子那样的坚硬,这不是好现象,一点缓和之气都没有了。“按之益躁急者,死”你要使劲一按啊,那就更乱了,躁急,那在手底下翻滚,这洪就是过了,没有胃气,所以这是心死脏。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邪哭”就是无故的悲伤,这个还是接着上面心气伤来讲的。那么这个人无故的悲哭,而使魂魄不安的话,这种情况都是“血气少也”血不足以养心,血少,那么也使心病了,就发生上面这种情况。“血气少者属于心”那么血气少发生上面这种病,这种病属于心,因为血脉通于心嘛。怎么以前讲的百合病大家还记得吧,那个人也就是魂魄不安啊,也就是血少,也属于心嘛,回头看看百合病就知道了。由于“心气虚,其人则畏”古人看心,是人的主宰,心为君主之官嘛,如果心气虚了,那么...,所以其人则畏,就畏惧而多惊多恐了。“合目欲眠,梦远行”远行就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所致啊,这都是由于心脏伤,这个伤是由于血少。“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个在.医宗金鉴.给改了,我看改的不对。他这个阴气指什么呢?阴气指血分,就是血少的那个血。如果由于血气衰,而致这个心脏病,为癫病,就指上面说的血少而致的这种病,这种病就是癫,无故悲伤啊,行止无常啊,不打不闹的这种病古人就叫做癫,这是由于血虚,即便有热也是虚热的形象,这个是不能攻的。这个阳气指的是津液,在这个书里仲景阴阳老这么说的,一个指血分,一个指气分,这个津液属气分,这个气我们就叫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