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7讲

  第27讲 第六篇:概述 血痹病证治(1)
  同学们好,我们这堂课要讲,《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的内容,这个篇章,也是《金匮要略》里面,比较重点的篇章,前面讲了几篇,可以说是涉及到,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第三篇,属于一个特色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篇,这一篇,是属于我们中医学里面,治疗慢性疾病,不管是从因、机、证、治上,还是从组方上,是张仲景创制的有效经方,比较集中的一个篇章,所以,要占用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合篇意义,我想给大家归纳四点:第一,从证候上说,同属于虚证。疾病上来说,为什么我未说病,而说证候呢?因此我说,两种疾病,不管是血痹病,还是虚劳病,在证候反映上,按照八纲辨证,统属于虚证。所以,不说是病证而说成证候。第二,就是病情上,同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咱们平常说慢性病,它就属于慢性病。但是,现在,对慢性病的范围或者定义,是太宽了,而这篇确实是,指的慢性、虚弱性疾病。第三,就是病机上,阴阳、气血、营卫不足,甚则虚损。也就是说有轻重之别,轻的是指不足,重的则是虚损。第四,就是在治疗上,扶正为主,就是扶正固本,治本为基本法则。在治本的方面,大家就能体会,本于哪呀?五脏里面,以谁为本呢?脾、肾为本,要补益脾、肾。这就是本合篇的意义,我从这四点上,给予概括,在证候上,同属于虚证;在病情上,同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病机上,又都属于阴阳、气血,包括营卫的不足,甚则阴阳气血虚损;治疗上,以扶正为主,也就是扶正固本,补益脾肾,非常重视补益脾肾,不管是对血痹、对虚劳,都是这样的。两个病比较起来,以虚劳病为主,血痹就是两条原文。
  首先,讲一下血痹病的概念,开始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疾病的命名,血痹病就是病位,与病机的结合命名,病位在血分,“痹者,闭也”,是病机。所以是病位与病机结合,起名叫血痹了。你是不是能够想起,它是怎么结合,叫做血痹的呢?这个病位,是在肢体的局部肌肤,因此,在概念上,我们把病位写进来,就是以肢体局部肌肤的,麻木不仁为主症,原文说“如风痹状”,因此,或兼有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什么叫血痹?是指肢体的局部,也等于提示了病位在肌肤,是肌肤的麻木不仁,或者兼有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血痹病。关于病因、病机,以及我刚才提到的病位,为什么在血分,为什么在肌肤,我们结合原文分析以后,再给大家概括。
  现在说虚劳病的概念,虚、劳,在《难经》里面有《虚损》篇,有五脏虚损,讲了五脏虚损怎么治,所以,虚劳,为“虚损劳伤”的简称。作为虚劳的范围,因为是讲五脏的虚损劳伤,一般的老百姓,他指的是得痨病了,那是指的肺结核,他也知道肺痨,是痨虫所致,但是,它仅仅是,我们要讲的虚劳病里的一种,在咱们[附方]里,有个“獭肝散”,其中讲了“一门相染”,说那个病有传染性,但一般的虚损劳伤,并不具备传染性,这要严格区别开来,因此我们说,虚劳病广,而所指的肺痨,仅仅是含在其中的一种病证,因此,虚劳病是泛指一切,慢性、虚损性、衰弱性疾病。对虚劳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学》所讲的,我认为是一致的,就是泛指一切,慢性、虚损性、衰弱性疾病,叫做虚劳。
  关于概述的部分,我讲了合篇意义,包括四点,再讲了两个病的概念,有关病因、病机,或者是其它的内容,结合原文给大家分析。
  现在,首先来讲血痹,第1条要说的问题,就是血痹有轻、重之别,轻证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再提他用什么治法来治疗。这两条原文,第1条是二类条文,大家熟悉一下,第2条,因为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这个名方,为一类条文。首先,请大家看原文: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二类)
  请大家看[校勘],《医统正脉本》,徐镕本,写的是“重因”,不能背“重困”,“重因”,又一次因疲劳汗出的意思。
  所以,这个条文里面,首先提出的问题,血痹病是怎么得的呀?要询问一下血痹病的病因,然后,他在回答上,首先提出来体质因素──“尊荣人”,我开始给大家交代了,“体质”的概念,所以,在以后,凡是涉及“体质”的问题,我就不加解释了。“尊荣人”,就和刚才我们说的“盛人”是一样的,养尊处优的人,古代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养尊处优,当代仍然有,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人,就是“尊荣人”,“尊荣人”的体质因素,就是说明血痹病的易感人群,他有这个特征,也是外强中干,痰湿体质,多痰湿。多痰湿的体质责之脾运不健,这个“夫”字,就不解释了,这“夫”字是发语词。“尊荣人”的体质特征,标志着有这样的一个情况,“骨弱肌肤盛”,“尊荣人”“肌肤盛”,体形上看挺丰满,但是“骨弱”,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骨弱”,则肾虚,“肌肤盛”,痰湿之体,则脾虚,这就是本虚了。说慢性、衰弱性的虚劳病,需要补益脾肾,“骨弱肌肤盛”也是提示本虚,虚在脾、肾,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肾主骨,肝主筋”,现在说“肾主骨,脾主肌肉”,所以,这脾肾的虚,也是值得重视的地方。下面又说,“重因疲劳汗出”,“重因”,有的人分析,是因为脾肾不足,容易感受风邪。还有一种认为,本来这种“骨弱肌肤盛”的体质,不耐劳作,稍事活动就汗出,疲劳,倒不一定象,劳倦伤脾的那种程度,而是说,“尊荣人”好逸恶劳,不耐劳作,稍一活动就汗出,这还是在本虚的基础上,汗出则容易招致风邪,“加被微风”,汗出是因腠理不固,表、里都虚的表现,所以,他容易疲劳汗出。腠理又不固,从表、里上,都是不固的,又“加被”,“被”,感受的意思,就是又被轻微的风邪所感受,被侵袭的意思。“加被”,就是又增添感受了,轻微的风邪。下面说了“遂得之”,什么叫“遂得之”?“于是”的意思,于是就得了血痹病。
  这是回答了血痹病的病因,内因,归纳为营卫、气血不足,这个本虚,不能象虚劳病那么严重,因为他讲的是“骨弱肌肤盛”,就是轻微的,微风,外邪引起的,因为是病在肢体的局部,在肌肤。因此,这个本虚,就概括它是营卫、气血的不足,内因,是营卫气血不足,外因,就是轻微的风邪,感受风邪了,外邪,营卫、气血不足,又被微风所感,感受轻微的风邪,他就得病了,是这样的一个病因。
  那么病机怎么解释,痹阻到血分,血分滞而不通,怎么影响到肌肤了?刚才提到了,涉及到脾的问题,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所以,肢体的局部……为什么叫肢体局部呢?他可以在人体不同的局部的肌肤,比如说,末稍神经炎,西医讲的是,“袜套式”、“手套式”的麻木,就在肢端的肌肤上麻木,也有的,比方说因为外伤,导致的皮神经损伤,若把胳膊碰了,他可以出现上肢的肌肤麻木不仁,这儿是里尺、外桡,这都属于皮神经范围内,所以说,是肢体局部的肌肤麻木不仁,范围一定是比较宽阔的,是肢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是说所有的肌肤都麻,这比较符合临床所见的一些病证,像末稍神经炎、皮神经损伤等病,包括刚才我们提到的,像动脉硬化、颈椎病,这是一种,还有一类,就是属于神经性、压迫性,同时出现的麻木不仁,也可以属于这个范围来考虑。因此其病机,我们概括起来说,就是血脉痹阻,血分滞而不通,这是血痹病。通过原文分析,我们给它归纳,内因为营卫、气血的不足,外因为轻微的风邪侵袭,或者说感受轻微风邪,内、外这么一种情况,造成血分的滞而不通,叫血痹,“痹者,闭也”,病位是和血分相关,血分的滞而不通,也是血脉痹阻所致。这是有关血痹病,怎么得的。
  分析到这,我为什么说它是血痹病的轻证?就是从“加被微风”分析来的,轻微的风邪,仅仅是伤害了他哪呢?肌肤和血分相关,血分的滞而不通,影响到肌肤的局部而麻木不仁,所以,是血痹轻证。
  下面这条文,涉及到句读,用脉象来进一步论证,是一个血痹病的轻证,然后提出治法,赵开美的本,句读就是:“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后面是讲治法,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三种句读的形式,看理解力。
  第一,是黄树曾的《释义》,他怎么句读的呢?“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第二种形式,就是《心典》,尤在泾的,“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这是第二种,《心典》的句读。
  第三种,就是咱们《讲义》的句读,《讲义》就是赵开美的了,就像现在这样,“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刚才已经在病因、病机上分析了,属于阴阳营卫的不足,特别是营卫、气血的不足,他(黄芪的表示)整个的“微涩”,都是在寸口,且表现的是“关上小紧”。尤氏的“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他们俩(黄氏、尤氏)的认识,都是在“关上小紧”。我们《讲义》现在是,用寸口和关上小紧,来证明偏于表,第一,证候轻,第二,风邪浅表,中邪浅表,第三,风邪轻微。一个“寸口”脉位,来表示三层意思,第一,就是血痹病的证,第二,是个轻证,轻证的依据是什么呢?中邪浅表,在寸口,“小紧”是稍紧的意思,“紧”为风寒之邪,表示外邪中的程度,是在寸口、关上同见稍紧之象,因此,它是血痹病的轻证,表示中邪浅表,风邪轻微。再看“但以脉自微涩”,这个“微涩”,稍微有一些血分的滞而不通。也有的人认为,“微”,也证明是我刚才说的,营卫气血不足,这是先讲我们《讲义》,这种句读的含义,“脉自微”,营卫气血不足,“涩”,血分滞而不通,在“寸口、关上小紧”,是寸脉、关脉都见稍紧之象,所以它是血痹轻证,意味着中邪浅表,风邪轻微,这是我们《讲义》这种句读的结论,和我刚才分析的病因、病机完全一致。
  现在要看黄氏的句读,特别是“关上小紧”,寸脉是微涩,这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即强调卫阳不足,感受微风所致血行不畅,它与尤氏两者之间的句读,最后的落点均在“关上小紧”,能不能体现我所要说的,血痹轻证是中邪浅表,风邪轻微呢?它深入到关脉上了,表现风邪为重,因此,不能表达这个原意,就是它们两个不同,句读的结果,同为“关上小紧”,不能体现,“在寸口、关上小紧”的三个含义,所以,我们同意,按照《讲义》赵氏的这个句读办法,和我们刚才分析的,病因、病机就一致了,也就是说,形盛而气虚的病人,气血难以渗达到肌肤,所以脉俱微且涩,这是血痹病应见的脉象,脉微而且涩,是血分的滞而不通,所以,这是它的本脉,这是肯定的,不管怎么句读,血痹病的本脉就是微涩,气血营卫不足,影响到血行,所以血行不畅,病在血分,这种体质的人,哪怕偶感微风,也容易造成血痹,所以,原文说“遂得之”。赵氏这个断句,一个是要说明体质,二是要说明微风轻浅,这种句读,我要表达的意思,第一,体质一定是“脉自微涩”,第二,是要表示风邪轻浅,所以血痹病证自轻。
  治法,提出个什么治法呢?“针引阳气”,就是针刺法,用针刺法引动阳气,因为病在血分,是血行不畅了,血分的滞而不通。昨天还在复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愈滞”,怎么能够使气行,推动血行呢?用针刺法,用针刺来引动阳气,“气行则血行”,这是一层意思,既然是营卫气血的不足,怎么还要针刺法呢?就是因为他病证轻微,就轻,“急则治其标”的办法,然后,你再去考虑,它的气血营卫的补益,所以,这是一个“急则治标”的办法,用针刺法引导阳气,使阳气行,则邪去,邪去则脉和而不紧,“令脉和紧去则愈”。实际上他认为,气行则血行,“寸口、关上小紧”的问题解决了,气血营卫的运行,也就得以恢复,因此,轻证得愈,总之,这句话是说明针刺有效,气行则血行,“寸口、关上小紧”的脉象,亦得以解除,营卫气血也就畅行了。
  第1条,我还是觉得比较好理解的,因为是病在气血的不足,又感受了轻微的风邪,这样一个内、外因,造成血分的滞而不通,因此,针刺法引动阳气之后,血分的不畅就得到纠正,“寸口、关上小紧”的脉,也就会解除了,所以说,这不是独治血分,而是去引动阳气,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第2条,这是个一类条文,讲的是较重证,就是较重证的临床特征和治法,也就是属于血痹病的正治法。原文说: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一类)
  什么叫“阴阳俱微”?它的脉证是什么样的表现?治法,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什么是主治方?有什么作用?这个条文就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他这个“血痹阴阳俱微”是连起来说的,有的条文就认为,应该是“血痹,阴阳俱微”,我认为,这个逗号有没有都行,还是来讲血痹的常见脉证,那源于它什么呢?“阴阳俱微”。“阴阳俱微”意味着气血、阴阳俱不足。因为上一条,是用脉象来推论病因病机的,因此,“阴阳俱微”一个理解,是从周身的阴阳、气血、营卫,这方面来考虑,俱不足。还一个,从辨脉法上来考虑,因为从脉学的阴阳属性上来讲,有三种说法。第一个,是从脉位上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从脉位上来分阴、阳,就是以关脉为界,分前后,寸脉为阳,尺脉为阴。还有一个,就是从脉的取法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再一个,就是从脉象分类上,浮脉、数脉、滑脉,为阳脉,沉脉、迟脉、紧脉、弦脉为阴脉。说“阴阳俱微”,你怎么知道,它是阴阳、气血、营卫俱不足呢?就是对脉象来说,这三种辨脉法全都不足,均表现不足的样儿,因此,这个“阴阳俱微”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显然,比我说营卫、气血不足为重,从内因上来说,这就是为重的表现了。具体的,他又讲“寸口关上微”,寸口为了是,以关脉为界,所以,在“寸口”和“关上”,脉位为阳位,脉见的是微脉、小脉、弱脉,虚的脉象,这是不足。显然,这表现的是阳微、阳气不足,这样的一个主要情况,这是在阳位上,见到虚弱的脉,所以是阳气的不足。“尺中小紧”,这个“小紧”和刚才说的一样,是稍紧的意思,但是尺中,是阴脉,阴位上又见阴脉,因此是意味邪气偏盛,这就是风邪比较重,或者说,作为紧脉,是主寒邪,也就是广义来讲,风、寒比较重,而且伤及血分,所以,一个是风、寒之邪,邪气比较重,因为紧属寒,刚才讲的是风邪,也可以泛指风寒之邪,邪气较重,再一个,是邪中较深,因为到尺脉了,第三,血痹为重证,这都是从脉象推论的。所以“阴阳俱微”,我首先告诉你,是阴阳、气血、营卫都不足,“俱”嘛,这也是范围副词,都不足,拿什么做根据,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在阳位上见阴脉,是阳气的不足,在阴位上,又见阴脉,因此,它表达的是风寒之邪较重,邪中的部位较深,是作为血痹重证论述的。当然,血分滞而不通的程度,也比轻证为重了。
  重点要介绍的,就是“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是本条临床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外证身体不仁”,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整个身体,是在筋脉,还是在骨骼,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说明,是身体的局部,也可以说,是刚才我们强调的,是肢体的局部,特别是肌肤不仁,麻木不仁。“外证身体不仁”,是指的肢体的局部,肌肤的不仁。“如风痹状”,不是风痹,“如”,好象,风痹的特点是游走性疼痛,它不象风痹那么疼痛,但是具有游走性。所以,兼有轻微疼痛,而不说游走性疼痛,这就是血痹病,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
  原文说“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怎么办?“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这个方子,又是桂枝汤的化裁而来的方剂,桂枝汤,在《伤寒论》里,讲它是调和营卫的作用,对我们治疗内伤杂病来说,它就是调和阴阳的作用,所以,注家也深刻地理解了,仲景的意思,认为桂枝汤在外,调和营卫,在里,就是调和阴阳。从哪来?刚才我分析了原文第一句话,“血痹阴阴俱微”,桂枝汤法,实际上桂枝汤是一个,调和阴阳的方子,是和解法、平调法,在外,调和营卫,在里,调和阴阳,这个代表方剂,要不说《伤寒》、《金匮》原著,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即是桂枝汤法,外感用,内伤也用,咱们再看,对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怎么化裁来的?黄芪是3两,芍药3两,桂枝也3两,生姜6两,桂枝汤里的生姜是6两吗?不是,这是倍用了生姜,增大了用量,由3两变6两了,大枣12枚,少甘草,为什么不用甘草呢?也和我昨天讲鳖甲煎丸一样,去掉甘草的甘、缓之性,现在要靠药物治疗了,要去掉甘、缓的甘草,再请大家注意,它原文后面的小字,“一方有人参”,他觉得加黄芪益气行痹的作用不够,再加上人参,增强气推动血的力量,这个方的加减,很明显,是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用生姜,加黄芪组成。黄芪,就是甘温补益之力,来益气,再一次讲到黄芪。倍用生姜的道理呢?这回我们又来复习桂枝和生姜的配伍,都是辛温药,桂枝配伍生姜,通阳行卫,专门走肌表,有黄芪在这里,也为了实卫气,我们原来讲桂枝汤,叫做“辛甘生阳,酸甘化阴”,它这里面,仍然保留了这个意思,才能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大枣,就是调和营卫的功能了,芍药,和营理血,得走血分,所以,这五个药加起来,就是既有甘温益气、甘温补益的作用,又有桂枝配生姜的那种通调的作用,通阳行卫,使卫气能通,所以叫做“五药相合,温补通调”,温补通调并用,是益气通阳,和营行痹的功效,有的说,就是益气行痹的作用,怎么益的?怎么行的?这就是既有温补之性,又有通调之力,故五药相合,温、补、通、调并用,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血痹较重证,也能看出,他仍然是拿《内经》的原则做指导的,请看《讲义》,他说了立论根据,66页,引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这个时候是阴阳俱微,不能再用针刺法了,“而调以甘药”,调什么甘药?《内经》没有指示,这个原则,仲景深得其要领,就拟定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看是不是达到了这个作用?怎么温阳行痹的呀?黄芪的补气,桂枝倍用生姜的配伍,能够走表达肌肤,能够行阳、实卫,作为芍药,走血分,通血痹,再加上大枣和生姜的,调和营卫作用,我认为方中这个配伍,重点是桂枝倍用生姜,为什么它本方比桂枝汤,要倍用生姜呢?桂枝配生姜的道理,是辛温通阳的力量加强,一定是这样的,《讲义》它是按照药物组成,推理讲的功效,我今天,实际上给大家交代了,桂枝的配伍,前面讲过桂枝配麻黄,桂枝配白术,桂枝配炮附子,现在我又讲了一个桂枝配生姜,是不是值得深入的思考呀?一个桂枝汤,你看它很简单,尤其一讲它平调阴阳,调和营卫的话,就说“辛甘生阳、酸甘化阴”。我单拆出来桂枝和谁配伍的作用,请大家注意。它本方正因为,温、补、通、调并用,才达到了益气通阳,和营行痹的作用。所以,振奋阳气,才能温通血脉,达到调畅营卫的作用。
  在临床意义上,不管是内科、妇科,还是神经科,广泛应用,比方说上一节课提到的补阳还五汤,基本方是谁呀?就是它,重用黄芪,但是,它这里面缺欠的,就是没有明确的活血化瘀药,但是,他觉得,应该既行气,又和营,一定要解决血分滞而不通的问题。
  就讲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