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8讲

  第28讲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课,把血痹病作一下小结,等于对上次[原文分析]再作一下深入的理解,[按语]第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历代对于血痹病的认识,首先看《素问·五脏生成篇》,它提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血痹的成因为起居无常,又被微风吹之,感受风邪,而把病机、病位点出来了,和肌肤,血分的滞而不通有关,在《素问》已经有所认识,还有,就是《南阳活人书》,对这个命名上,比方说“痹者,闭也,痹而不仁,故曰痹也”。所以我们说,血痹的命名是病位与病机的结合,到《金匮》这儿,仲景就是有继承、有发挥,比方说,原文里面,昨天我没有强调,关于“卧不时动摇”的问题,我分析了尊荣人的体质,“骨弱肌肤盛”,涉及到脾肾的不足,“重因疲劳汗出”,不耐劳作,“卧不时动摇”,实际上是有思虑伤脾的含义,思虑伤脾就是,比方说无事多虚、多思,到夜间该睡的时候还辗转反侧,睡眠不安,这都要涉及到抗病能力低下,所以,“卧不时动摇”,和“骨弱肌肤盛”,实际上都涉及到脾、肾的关系,对脾来说,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这更主要,因为脾主肌肉,和肌肤的关系,从“卧出而风吹之”,和“卧不时动摇”,最终落实到思虑伤脾,抵抗力差,所以即或者感受微风了,他也要得血痹病,我把它联系起来,就是《金匮》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第三,我请大家看一下《心典》,就是我们《讲义》第1条的[选注],《心典》是尤在泾写的,清代的,他就等于把为什么要用针刺法治疗,作了一下说明。看看尤在泾是怎么认识的,“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因疲劳汗出,而阳气一伤,卧不时动摇,而阳气再伤,于是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经云:邪入于阴则痹也,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则邪之征也”,把这条原文全给解释清楚了,“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微风侵袭是乘虚而入,但是邪气出,得靠阳气推动,这就是讲针刺法的机理,“而痹之为病,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这一大段解释,就等于给我上次解释的原文,作了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很好的概括,简言之,针刺引动阳气,气行则血行,所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第1条原文是这么理解的。
  他为什么要立黄芪桂枝五物汤呢,就是在我们《讲义》66页上,我请大家划下来,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它提到了“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调以什么甘药,仲景在它《内经》的原则指导下,创制了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首先他提到了“阴阳俱微”,我上次课给大家讲了“阴阳”,第一个含义,应该是说它营卫气血俱不足,“阴阳”的含义意味着,它的营卫气血俱不足。脉微,以关前的寸脉为阳,关后尺脉为阴。第二,就是取脉法,或者说是叫诊脉法,就是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第三,是脉象的分类,浮脉、滑脉、数脉等等就是阳脉,作为阴脉,就是沉脉、迟脉、弦脉、紧脉,这就是阴脉。因为《金匮》的脉法里,它挺复杂,比方说脉象的种类、类别,公单一脉就18种,复合脉51种,其它比方说,还有一些在别的书上没有见到的,什么脉促,脉厥,反脉、平脉,还有象真脏脉,死脉等等,还没单独来统计,所以它非常复杂。我现在讲的,就是脉象在一般情况下,阴阳辨脉法是这样分的阴阳,现在我要介绍,为什么要把阴阳辨脉法,重复一下呢?因为有些参考书,包括这样一些大本的参考书,它的第二个说法,有关脉象阴阳的理解,是照着这个理解的,我们《讲义》[选注],也是尤在泾所说的,在66页,第二个[选注],《心典》,“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而言”,就是按照《内经》的遍身诊脉法,还得去摸摸趺阳,摸摸太溪,俱微,《难经》它讲叫做三部九候诊法,但是,我认为在这里阴阳俱微,我也是从阴阳、从脉法上说,因为我这种理解,到我们讲胸痹病机的时候,“阳微阴弦”的解释,我就不再重复了,就是从阴阳辨脉法去分析,寸脉为阳,尺脉为阴,诊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包括脉象本身的分类,分阴、阳,所以我讲的,和尤在泾的注,包括参考书,依据《心典》的解释,区别在哪里,大家再去体会,接下来,我们再看[选注],就是《心典》接下来说的是,“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阴为痹之象,不仁者,肢体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这儿是因为概念上很清楚,风痹,呈游走性疼痛,但是,它风痹是属于,“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侵犯的部位应该是肌肉、关节之间。血痹受侵犯的部位,就是肌肤,是以麻木不仁为主症,如果说“如风痹状”,是因为它兼有轻微的疼痛,或者是一种酸痛感,可以是这么理解这条原文的。下面又讲,“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所以,作为黄芪桂枝五物汤,从方剂组成上,就是要体现“调以甘药”,具有振奋阳气,达到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取方中黄芪益气,芍药和阴,桂枝通阳,姜枣调和营卫,共同达到温阳行痹的作用,这是有关历代医家,对整个血痹病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病位,“针引阳气”和“调以甘药”的具体治法,实际上,临床上,如果针药结合,也有利于疾病的向愈,不是说“虚之甚,不针刺”,如果说针刺法,它引动阳气的作用,促进气行、血行,使血分的滞而不畅更快的解除,这也可以提倡,要是按照张仲景的原文,第1条是轻证,针引阳气,较重证,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好了,下面谈一下[临床应用],首先,与近代医学沟通,这只能是作为参考。首先说,象我昨天提到的末梢神经炎,它就是“手套式“、“袜套式”的,肌肤麻木不仁,其中一类,就是由药物造成的,比方说,在前二十年,还是这样的,呋喃西林,呋喃坦啶,近十年还在用痢特灵,包括有一些,象抗痨药物雷米封等药,现在,已经取缔了氯梅素。过去,肠道的一些疾患,用氯霉素、痢特灵等药,泌尿系的疾患用,呋喃西林、呋喃坦啶,这些都容易导致末梢神经炎,也有原因不明的,营养不良的,还有就是砷中毒造成的末梢神经炎,皮神经损伤,有的是外伤来的,有的就是病毒感染以后造成的,象尺、桡神经的损伤,下肢的腓神经损伤,也表现是麻木,还有,昨天我请大家鉴别,“麻木不仁”的五种现象,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特别是脑动脉硬化,供血不佳、不全的情况,肢体,特别是上肢表现为麻木,还有一类,就是植物神经功能调节不良引起的,这已经讲过了。
  下面,我讲一下几个病例的体会,第一位我想提的病人,西医院已经肯定他是脑萎缩症,但是疗效不明显,我的老师接诊的时候,是在病房,通过四诊合参,他一下就想起来了什么呢?一个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条文里面,叫做“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这个病人就是这样的表现,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不灵,而且有轻微疼痛,这是第一个,他首先想到了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也就是说,抓主症,“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我也请大家记住这个经典句子,对于启发你,临时思路不清的时候,如果脉证符合,这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再一个,他就想到了明代李东垣说的话,李东垣说,“麻者,气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堵塞经络,四肢俱虚,故见麻木不仁,或在手,或在足,或通身皮肤尽麻”,李东垣没说是治血痹,但是这个麻,他觉得可以是局部的,“或在手,或在足,或通身皮肤尽麻”,什么原因造成的?气虚,所以后来,咱们中医界就流传一句话叫“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这就是我通过这个病人,包括我的老师,后来因为疗效非常显著,他就是这么讲的,我也深深地记住了,这是临床辨证思维,你诺说中、西医对号,就是逐渐地融合,首先从我们的辨证思维过程,把四诊所收集来的一些资料,进行整理,然后,用我们经典著作给你的启发,原则上的启发,一下子就能够中的,这就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这个病人经过治疗站立起来了,投入工作中去了。

  27话

  我再介绍一位,就是著名中医学家,是我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张琪教授,他当时给我讲了一个病例,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后来我见到了那个小伙儿,当时看病的时候,他是一个17岁的蒙族青年,他从大兴安岭地区来看病,就是一侧面部,现在我就不记得,是左侧、还是右侧了,一侧面部的进行性肌肉萎缩,昨天咱们讲的是“口眼?斜”,伴有“不遂”,那叫“?僻不遂”。现在讲的是肌肉进行性的萎缩,也是一种偏瘫,或者说肌肉萎缩的情况。张老就是,首先想到从脾论治,因为脾主肌肉,拿什么方来从脾论论治呢?归脾汤,益心脾,黄芪桂枝五物汤,刚才咱们讲了,益气,或者说温阳,还行痹,用以治疗他这种感觉失灵,肌肉萎缩,首先,黄芪桂枝五物汤,而且张老马上想到应该加人参,因为这个方子后面的小字,不容易注意,他这个也是,“一方有人参”。当时,我已经说过了,张仲景用的人参是党参,张老的方用,黄芪一两,也是50克,桂枝4钱(20克),白芍8钱(40克),白芍,那就是要养阴和营,生姜2钱(10克),大枣5枚,后来,他认为只补脾胃之气不够,还应该益肾,所以,他用了枸杞子4钱(20克),玉竹、菟丝子、党参各4钱(各20克),后面加的这些药,首先想到了党参,枸杞子、玉竹、菟丝子,又考虑是“后天养先天”,所以,17岁的小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和我刚才讲的那个条文,“卧不时动摇”有关,是不是学习压力,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符合“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我就觉得,17岁的小男孩,他怎么能这样呢?张老这个方子,条例我们刚才所分析的病因、病机。10付药服下去,毫无变化,他是从远道而来,也是只能短时间的在这儿看病,后来,二诊的时候,张老说,在原方的基础上加5钱(25克)熟地,增加滋阴养血的作用,这个方子又连服了20剂,病人开始感觉肌肉的麻木感轻了,但是萎缩的肌肉,没有出来有改变,人就回家了。张老说,好像相距,大概是4.5个月到5个月的时候,这家的人带着厚礼来感谢张老,张老说,“不要感谢我,我得感谢你”,为什么?因为这种坚持性,那个小伙子,包括家长,都非常急切的希望他能够恢复,你想一下,要是4、5个月,那得吃上一百几十付中药,就说一天1付吧,得吃一百几十付,所以张老说,“你不要感谢我,我要感谢你,是你的疗效教育了我,对于慢性、虚损性的疾病,一定要坚持服药,而且效不更方”,你说他回到家里,到底又求谁来辨证施治?咱们就不知道了,但是,他真的就来感谢张老了,我觉得,对于我们理解本篇的主要精神实质,很有帮助。

  28话

  再一个,我要讲的,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一位,患有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的,70多岁的梁氏男患,他是为什么来找我呢?是因为患有末梢神经炎,他的胃得依靠稀盐酸,这是一个,其它什么原因导致的,不知道,反正末梢神经炎,非常难受,再一个,晚上睡觉时候,强迫症,非得这种姿势,手指压在胸骨柄上,再慢慢睡去,我就是按照咱们讲的这种精神,黄芪桂枝五物汤打底儿,开上了,吃了一段时间,他确实疗效很好,也就是看了二、三诊吧,不麻了不说,他来给我说什么呢,他说:“真奇怪,我现在可以不喝稀盐酸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基础上,我肯定对他的“胃中不和”,包括睡眠的强迫症,用了一些调和的药物,都非常平和,后来我再回头看我那个方子,有“黄芪建中汤”之义,黄芪建中汤里面,也是重用芍药和饴糖,但是,我们药局不能提供饴糖,我用了一些,比方说象砂仁,木香,木香我只用了一线,5克,砂仁我用10克,量都很少,因为他是70多岁的老人,再就用一些焦神曲,炒麦芽等。我为什么不用山楂呢?因为我觉得,他不喝盐酸,他这个胃酸到底什么程度,想观察一下,象鸡内金这样助消化的药,还有苏醒,我觉得,这些药,可能对他胃的情况非常有帮助,整个来说,那位老人的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看来是属于虚寒,所以,我整个方剂,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以治末梢神经炎为主,结果把脾胃调好了,从这个角度来证明,从脾而治是很重要的。他虽然兼有多种病证,但是最终是一个脾胃虚寒证,化生的源泉不足,所以,他才四肢发麻,这正和李东垣讲的气虚相关,我治病求本了,所以,那些证候全随之而愈,这个病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的。
  我还想要说的,就是《伤寒论》里面,当归四逆汤对雷诺氏病,属于有效方剂,在《金匮要略》里面,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附子汤,联合用药,同样适应于雷诺氏病。改善肢端循环不好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温补方的作用。我还想谈到一个什么呢?就是从方剂配伍上,我觉得,桂枝加黄芪的配伍,昨天我讲到了,桂枝配麻黄,桂枝配白术,桂枝配茯苓,桂枝配炮附子,今天我请大家注意,桂枝配黄芪,在《金匮》里面,可以归纳功效有四,第一,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所提示的,益气、温阳、行痹。第二,就是我将要讲到的黄芪建中汤,它是温中补虚,治虚劳的阴阳两虚偏于气虚型。第三,就是在后面要讲到的,《黄疸病》第十五篇,有一个方子叫桂枝加黄芪汤,桂枝配黄芪什么道理,益气解表,治黄疸兼有表证。第四,芪芍桂酒汤,那一天我提了黄汗的问题,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没有看到关节出黄汗,历节出黄汗,但是,作为黄汗,在《水气病》篇里,还是有临床意义的,所以到时候我们黄汗,看怎么理解,其中,芪芍桂酒汤,桂枝配黄芪,就是来调和营卫,治黄汗,这个配伍关系,我列举这四个方面,再一个,我觉得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产后妇人,也是临床常见病,而且家长也好,或者是她本人,在月子里不治呢,但满月的时候她又来找你,就是因为产后有气血不足,营卫不和的问题,就是多汗,多汗稍微不慎,就出现感受风邪,关节的疼痛,或者是带有酸痛感,或者麻木,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重用黄芪、桂枝,就用这个方子作基础方,重用黄芪和桂枝,作为上肢的麻木,你可以进行加减变化。比方说用一些鸡血藤,威灵仙,张老有“治痹十方”,他就是主张这样,他也主张用四物汤,再象我这样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按照上肢麻木加鸡血藤、威灵仙,下肢麻木用点木瓜独活,特别是腰痛,象杜仲、川断、牛膝等,如果恶露不尽的话,不要用川牛膝。21天内,恶露正常的情况下,防止她血多,你就不要用川牛膝。而应该用象寄生、枸杞这样的药,对她很有好处的。
  有关上次课讲的血痹,给归纳一下,[按语],两个方面,我谈了这些问题,象刚才我讲脑萎缩的问题,若是现代医学,它认为就是脑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中医理论认为,就是从“肾藏精,为先天之根”,“先天依赖后天的滋养”来看,所以,从脾、肾论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后来,他(老师)也考虑到肾,肾通于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就是一个奇恒之府了,因脑髓不足,也会出现一些全身的症状,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一些补肾的药,象菟丝子、山萸肉、杜仲、牛膝,包括巴戟、寸云,这样才能使那个病人站起来,就脑萎缩的病人,也是从脾、肾论治的,好了的话,为了巩固疗效,给他把方药打成蜜丸,也是从脾、肾治。黄芪桂枝五物汤给你的启发,是益气、温阳、行痹。所以,补阳还五汤我已经说过了,它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多出来的,是活血行瘀的作用。
  关于句读的问题,昨天我在第1条里,我讲了三种句读的问题,有的同学问我,到底什么意思?第一个句读(黄氏),实际上强调了卫阳的不足,再说关上小紧,是感受微风,造成血行不畅,就是“脉自微涩在寸口”,强调在寸口,卫阳不足是重点,感受的风邪,血行不畅在后头。第二种,尤在泾那种句读,就是“脉自微”,什么叫“自”呢?就是本来的意思,就是作为血痹,本来它就是阳气不足,“脉自微”,“涩在寸口”,那就强调了病机是血分的滞而不通,“关上小紧”就是风邪为重了,所以,他这就是,分别说了一种并列的形式,阳气不足,血滞涩在寸口,“脉自微涩”,是强调主因是气血、营卫不足,特别是阳气的不足,强调得比较重,它若是并列的状态,血滞就强调得不重了,而是风邪为重了,就是“涩在寸口”,血滞不重,把“关上小紧”强调得重了,咱们一定按《讲义》,得落实在“寸口、关上小紧”,风邪不重,意味着证轻,中邪轻浅,可见,句读不一样,表达的含义就有别,所以,读经典得通文理,也得通医理,文理和医理结合,以医理为主,必须符合临床实际。
  好了,下面讲虚劳,虚劳的内容,我先作一个梗概的介绍,因为这一篇里面,一共18条原文,血痹就这么两条,剩下的16条原文,是怎么分布的呢?第3条,讲虚劳病脉象的总纲,所以,首先把脉象拿出来,主脉是什么,而且具有纲领性意义,这是第3条。
  第4条到第12条,实际上就是除了一个第8条,因为第8条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带方的条文,应放到证治里面,也就是说从第4条,除掉第8条以外,4条到12条,是讲辨证,虚劳的各种辨证举例,有不同情况。
  那么,包括第8条,从13条到18条,这些原文就是讲证治的,就是张仲景创制的有效经方,比方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八味肾气丸),也就是我们通常知道的,《金匮》肾气丸,酸枣仁汤,薯蓣丸,大黄?虫丸,7个方子,如果再加上天雄散,8个方子,所以,这一部分的证治,是我们《虚劳》篇的重点内容。
  辨证的部分,请大家了解一下就够了,就是脉的总纲,第3条,是一类条文,带方的这些条文,就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算二类,酸枣仁汤算二类,为了表达他注重脾、肾,对后世的重大影响,一类条文,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创扶正祛邪法的代表方剂──薯蓣丸,和祛瘀生新法的大黄?虫丸,二类条文,大家一定要熟悉这个条文,这也就等于我把主要内容,以及讲课的重点,一、二类原文给大家划出来了。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3条原文,在讲第3条之前,咱们还得复习一下,虚劳病的概念,我昨天说了,它是“虚损、劳伤”的简称,什么叫“虚”?气血虚衰,不能荣于五脏。什么叫“损”?脏腑真气不足,脏腑元真之气亏损,谓之损。什么叫“劳”?劳倦伤脾,房劳伤肾,劳则耗气,所以,我愿意说它就是“因病而致虚”。我们经常说虚证、虚证,《中医诊断学》也讲,什么心气虚,心阳虚等等,我们所讲的“虚劳”,不是一般意义的“虚”,而是一种因病致虚以后,是因虚成损,积损成功,久劳更虚,这么一个恶性循环,也可以简单来说,久虚不复,所以,它是泛指一切,慢性、虚损性、衰弱性的疾患而言,是因病而虚以后,是失治,还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总的来说,因虚成损,积损成劳,久劳更虚,因此,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久虚不复,才成为,慢性的、虚损性的、衰弱性的疾患。在概念上作这样一个复习,《中医内科学》里面,对它的病因、病机的概括,如果是源于先天,就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后天失调,应该包括饮食、起居,比方说,现在有的人,就是生活不规律,年轻人特别讲夜生活,那在干嘛呢?耗损,还有就是劳倦伤脾,房劳伤肾,过劳包括劳倦和房事。还有,就是情志所伤,说后天失调、后天失养,应当包括这么多的内容,最终导致的,是五脏的气血、阴阳虚损,所以在本篇里面,如果说在发病机制上的立论,就是以五脏虚损为发病机制立论的,这是本篇的一大特点。
  下面,来讲第3条,虚劳脉总纲,也可以这么说,虚劳病总的脉象,《讲义》就是这么写的,所以称它是虚劳脉象总纲,请大家看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一类)
  发语词不解释了,“男子”,为什么要强调男子?女子也得虚劳,为什么不说,偏偏提起男子?这就是说,从古时到现今,将来也是这样,可能,就是男人,他所承担的责任,包括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都是很重的,从他的负担来讲,包括事业上、家庭上,体力、脑力、精神、心理,负担都很重的,所以,对他的精血,特别是精气的耗损比较大,因此,得虚劳的可能性大,包括他疾病的发展,这就是说,和先、后天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都和脾、肾的虚损相关联,因此,虚劳用“男子”来概括。
  它的病因、病机,下面,我还得说一下“平人”,[词解]有“平人”,这里是指从外形来看,好像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也即《难经》所说,“脉病形不病也”,这是《难经·二十难》提出来的,也就是证明,在虚劳的早期,这样的病人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但是,脉象已经提示了,所以,这是一个早期诊断的征象,因此,提醒医生重视从脉象上,来测知他的脾、肾状态,可以了解他精血耗损的情况。所以现在,突然英年早逝的人,绝对不是偶然现象,是他耗损到一定程度了,量变已经质变,你说遗憾,我觉得,只能源于他自己,太不注重保护自己的身体,所以,健康就得从平日细小的,饮食、超居,包括习惯做起,都得维护健康第一,才能更好的工作、生活,家庭才能美满。我觉得“男子平人”,“平人”的概念,这是很有临床诊断意义的。
  关于所出现的总的脉象,“大脉”和“极虚脉”,为虚劳病总的脉象,意味着什么?什么叫“大脉”?什么叫“极虚”的脉?“大脉”,包括浮大无力的脉,包括芤脉,当然包括大脉自己,基本上说摸上去以后,浮而无力,非常虚。“芤脉”呢?脉学里面形容,像葱管一样,一摸有,你再按一下呢,空了,再摸呢,极弱,是这样的脉。这就是属于“大脉”的范围,“大脉”,它提示虚阳外浮,首先说,责之于肾,是虚阳外浮,肾虚精亏,而虚阳外浮。肾虚精亏,怎么就虚阳外浮了呢?这是真阴不足,肾精不足所致的,阴不敛阳了,所以,首先用“大脉”来说,肾虚会出现这样的脉象,标志着真阴不足,虚阳外浮。我觉得,就是中医所说的“大者病进”,什么意思呢?我看好像和西医所说的虚性亢奋,是不是有点相似?当然是一种病理现象,不是正常的脉。“极虚”的脉,临床上见的极虚脉就是轻按则软,重按极度无力,极虚的脉就是轻按则软,也是相当没有力量,重按的时候,就摸不清楚了,叫极虚的脉,极虚的脉表示的是阳气外张,因为《内经》里面,有句话叫“烦劳则张”,这就是劳伤脾气了,所以,是责于脾,那就是劳伤脾气,劳伤脾气以后,精气内损。这就是关于,为什么拿“大脉”和“极虚”的脉,来概括虚劳病总的脉象,就是因为,它还是归于脾、肾的亏损。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按语],《讲义》它在条文分析上很简略,但是,[按语]的话说得很真切,“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指出虚劳病人的脉象,不论大或者极虚,都与肾脏亏损有关,因此,本篇所举的脉象,凡属于真阴不足,虚阳外浮的,脉多大,或浮大或芤,属于元阳不足,脉气不充的,脉多极虚,或沉迟,或紧,本条即以“大”、“极虚”,概括虚劳病总的两类脉象,作为论述虚劳脉象的开端”。所以,这儿因为论虚劳也是,用脉象来提示辨证、治法、预后,但是,他首先把总纲拿出来了,就是大脉和极虚的脉,就能概括虚劳的一个病情。再一个,我请大家注意,《伤寒》的“阳明三日脉大”,那可不是咱们这个“大脉”,它必须是,属于白虎汤证的“脉洪大有力”,这都是张仲景的话,都叫做“大脉”,这是大而无力甚至于极虚的脉,而洪大有力的脉,那是实证,因此用白虎汤。
  下面,就是讲辨证的部分,辨证的部分,首先看一下第4条,第4条所论,实际上是指的精血亏虚证。怎么知道是个精血亏虚证,请大家看: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三类)
  这个条文也很有经典性,经典性在哪呢?就是通过望面色,望气色,你就知道病人的情况,什么叫“面色薄”?指的面色淡白而无华,我觉得第一印象应该是什么呢?失血的病人,或者得血液病的病人,这都属于咱们中医里面讲的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肾不纳气的喘。那么这个“里虚”,就是我讲的,一定不是在寸脉,而是尺脉的浮而无力,为里虚也,这个“里虚”看怎么分析的。咱们《讲义》上讲,阴血不足,我认为是精血不足,不仅是脾、肾,还有心的问题。首先来说,就是《素问·五脏生成篇》,它提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应该是这么说,所以,望气色很重要。“面色薄”,若是面色无华,就是血虚,不能够荣于面,这是关于解释面色,为什么会出现“心悸”呢?心主血脉,主神明,血虚不能养心,当然就要心悸。“主渴”,我们的《讲义》给解释成“口渴症”,我认为,应当是指消渴病,属于虚劳范畴,你看说消渴病是富贵病,但是,它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血虚精亏,津液不济,当然出现口渴,另外,伴发着面瘦,肌肉消瘦,消渴病,它有三消,这儿有面瘦的问题,因此,口渴再加上面瘦,那不正是消渴病的标志吗?所以,不能把它看作一般的口渴症,不能看成是津液不足,我认为这是精血亏虚,这个“渴”及“亡血”并列的话,实际上是同属于虚损证的范围。后面的我都基本上讲了,这是讲血虚不能养心,心悸,关于他说阴血不足,津液不足,口渴,作一个参考。我认为本条,属于精血亏虚的虚劳病范畴,应当是消渴病,属于血虚精亏,津液不济,再一个,如果和肾相关,肾藏精,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所以就突然的气喘、心悸。“卒”,突然,立刻,或者是动甚,动则甚,不动还好点,一动就气短、气喘,就这样,所以这一条,它见的脉象,里虚的浮脉,就是浮大无力,属于刚才讲过的大脉,浮大无力。
  好,这节课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