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5讲

  第25讲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课,讲历节病的证治,历节病的证治在本篇的原文里,有风湿历节,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寒湿历节用乌头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方剂的配伍,我认为应该联系我们在,讲湿病的过程中提到的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作用,就是它有兼走表里,祛风除湿的作用,所以有扶正达邪的力量。甘草附子汤,它的主治证是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因此尽管是说风湿历节,实际也看出来,这个方也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治疗风湿在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
  这个方子的组成,我们看到其命名,是以桂枝、芍药、知母命名,为什么?这里我引一下注家的著述,昨天把原文本意说完了,现在我讲[按语],方剂配伍,为什么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徐忠可在他的《论注》里面说,“桂枝行阳”,他就把知母和芍药写的是“母、芍”,咱们昨天讲,知母和芍药配伍是滋阴清热的作用,因此,对于风湿历节渐次化热伤阴的情况,最适合于用这个方子,如果从历节病,风湿历节来讲,它是风湿相搏在筋骨、关节,有渐次化热伤阴的情况,所以一定要用知母、芍药。在方解里面,我除了讲甘草泻心汤的作用以外,讲了知母配芍药是滋阴清热的作用,他(徐忠可)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它方剂组成的药物这么多,结果起名叫“桂枝芍药知母汤”,拿这三味药来表明什么呢?说这个方子主治的“阴阳俱痹也”,所以我说,你也不必照《讲义》,说是含麻黄加术汤,含桂枝附子汤,含甘草附子汤,我说你就记住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正好是联合用药,甘草、炮附子、桂枝、白术,这叫甘草附子汤,正好是表里兼顾,阴阳俱痹均解决,然后再说芍药配知母,滋阴清热,麻黄配防风就是为了散寒祛湿,这个方子我觉得配伍也好,还是功效也好,还好记,比《讲义》上的容易把握。另外徐忠可又说:想祛寒,你就得用热药,对于化热、郁热已盛的情况,就用寒药,反过来说你若说欲治其热,用寒药,对肝肾先虚的情况不利,所以用桂枝、芍药、知母,再加上炮附子,寒热并用,而且也有辛散苦泄之意,对于这样的一个复杂病情很有针对性,因此对于风湿历节,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汲取历代医家研究精华,进行药物筛选,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是对尩痹的研究,有很好的研究优势,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
  再一个既然要讲配伍,我们在《绪言》里面讲过,在方剂的运用上,他(仲景)既重视单味药的作用,也注意在方剂中配伍的时候,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在《绪言》里面,它举了桂枝,举了附子,举了麻黄,但是都是以汤方来说,现在我给大家一个提示,比方这张方子里,桂枝配麻黄是什么意思?发汗,是要发汗的,但是一定要遵照第二篇讲的,是“微发其汗”的原则,所以它这里也有白术,与桂枝配合麻黄的作用就是微汗,祛风、寒、湿邪,不管是风湿、寒湿,还是风、寒、湿邪俱备,就是要取其微汗法,祛除风、寒、湿邪。桂枝配白术,温经通络,燥湿止痛,所以我说以桂枝为主药,配合它药的作用,还有桂枝配炮附子,在这个方子里有体现,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配炮附子,甘草附子汤里有没有,桂枝附子汤里有没有,还有就是我们讲的八味肾气丸,现在没讲到八味肾气丸,咱们以肾气丸为例,不是列举全书五用吗?崔氏八味丸,不是炮附子配桂枝吗?所以这个作用都是为了助肾阳,通阳行痹的,这是我借着桂枝芍药知母汤,看到药物的作用、配伍,以及用它全方所发生的作用,这个方子实际上是寒热并用,因此对风湿历节也好,整个历节病也好,它是属于痹证的一个特殊类型,病情更为复杂,亦更为深重,因此和外湿的治疗有所区别,这就是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配伍的问题,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来举例,请大家自己去看徐忠可的《论注》,他对这些的认识。
  [临床应用]作为历节病的这两张方子,因为乌头汤我还没有讲,我现在提示,就是关于“痛掣”,疼得都伸不开,不可屈伸,包括肩周炎,你说是风湿性的,还是类风湿性的?风湿性的肩周炎最多见,但确实举不起来,后脑勺都够不着,类风湿侵犯大关节,有的就到脊柱,出现强直性脊柱炎,因此[临床应用]“风湿四病”按照西医的这种认识,包括哪一些病证呢?首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其它比方说痛风、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型的,就是除了风湿四病以外,我也提到了痛风性的、银屑病性的,还有反应性的关节炎。这都可以按照,对历节病的这种认识,内因有肝肾的不足,有气血的虚弱,也有实证的即胃热的内蕴,外因的话就是风、寒、湿邪侵袭,病变的部位是在筋骨、关节,这就比我们讲湿病(外湿)生动得多,病情也复杂。所以一定是肝肾的气血不足、亏损,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的外袭是其外因,因此在病情上表现为本虚标实,是痹证的一个特殊类型。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我想作为西医来说,在病变早期,关节疼痛,当然类风湿非常明显,它是多发性的一种小关节的损害,然后配合X线,但是早期不典型,根本查不出来,或者是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略高,最关键是鉴别点就是类风湿因子,现在咱们老中医也知道,为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定要查类风湿因子,但是有的类风湿病病人,大概初病的时候,真的查不出类风湿因子阳性,等他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病情进展的时候,他才逐渐地出现类风湿因子的阳性,这也应该引起注意,因此我觉得桂枝芍药知母汤也好,还是咱们前面讲的麻杏苡甘汤也好,就是防止它化热伤阴,就是说发热低或者是没有发热,你看它有化热、化燥倾向,早期使用这两个方子是很有利的。痛风性的关节炎,那就是得查什么呢?因为它是属于蛋白质的代谢异常,得查血尿酸的含量,它尿酸含量高,银屑病性的那就很简单了,因为它本身就带有牛皮癣。反应性的关节炎。
  现在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想说一下强直性脊柱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他们因为是在闽南地区,本身气候和地域特点,就是潮湿、炎热,因此对治疗风湿历节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研究得比较深入,况且他们在仲景学说研究的领域里,有自己的综合病房,就是提倡用经方为主的临床辨证施治,另外不排斥西医,施行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因此他们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又特别研究了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我在这里就想简单的介绍,就挑几个和我讲课相关的内容介绍,比方说他提到了湿热毒瘀型,辨证分型里,这就比咱们说的化热、化燥伤阴,就深入了一步了。他们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在早期,和中期急性活动期的时候,所表现的症状,就象我们第8条所描述的那样,多个关节的疼痛剧烈、拒按、僵硬、屈伸不利,特别表现是腰、骶部的疼痛剧烈,而且夜间尤甚,活动后减轻,但是严重的时候就影响活动,不能活动,另外也伴有下肢的关节肿痛、灼热,身重、发热,口干、口苦,温温欲吐,短气,包括脚肿如脱,就是自己感觉下肢的关节肿痛明显,所以和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这个原文的描述上非常接近,是在它临床表现最多见的,早期、中期的急性活动期,从舌质看就是发红或者暗红,舌苔黄腻或者是黄燥,脉弦数或者滑数,甚至濡数,这都是标志着疾病的进展期,这个时候,它也直接影响本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你应该了解历节病最终的发展特征,同时你要知道它转归的问题,尽量在选方用药上,截断疾病的发展过程,所以这个阶段,他给定位在,不仅是看到风湿化热伤阴的问题,要看到毒瘀,在治法上就应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加上活血止痛,因为疾病发展过程比较长,“久痛入络”这观点值得重视,所以他说治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活血止痛,并建议了在桂枝芍药知母的基础上,加用四妙丸,四妙丸是什么组成呢?苍术、黄柏、苡米、牛膝,“二妙”是苍术、黄柏,加上苡米,健脾利湿,解痉挛疼痛,牛膝强腰膝,而且也有活血通络的作用,所以加上“四妙”效果更好。
  如果湿邪偏盛加上萆薢,你若是查字典,这个字(萆薢)念[beijie],但是我们东北把这个药物念[bixie],我不知道北京,是不是有人念[bixie]。萆薢有加强祛湿、利湿的作用,有萆薢分清饮,那不也是取其利湿的作用吗?再就是加茵陈,因为它清利湿热,泽泻、威灵仙,我昨天介绍穿山龙了,穿山龙再加上威灵仙,这个效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通络、祛湿、止痛作用。木瓜,我提到木瓜,这是关于湿盛的情况下用。
  热盛就得选一些偏寒凉的药物,忍冬藤,忍冬藤是双花(金银花)的藤,所以它有清热解毒作用,再有就象白花蛇舌草,现在认为,白花蛇舌草不管是在抗肿瘤的作用,还是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一般的炎症,白花蛇舌草对于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有协调作用。赤芍、生地,清热凉血,除了赤芍、生地以外,还可以配柴胡黄芩
  风气盛,就是我昨天讲的多个关节的疼痛,多发性的疼痛,有游走性,还怕风,这时候就得用一些祛风药,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还不燥,所以防风一定要首选。羌活,再就是血中之气药川芎,还有就象鸡血藤,对于四肢的,特别是下肢肌肉疼痛,它也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即活血祛风。
  疼痛剧烈,那就是瘀阻明显,久痛入络,可以用三七,在南方有三七片,在我们北方就是研成现在的三七粉,轻的话你就用3克,也就是按照南方标准,一钱分两次服用,方剂,汤剂,不是也每日服用两次吗?每次就等于服用1.5克,因为我们那儿,有的时候用了10克,一次就是5克冲服,这就是根据病情,根据地域不同,三七是要用它的化瘀止痛作用,还有就是丹参、姜黄,再就是穿山甲,取其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对于改善关节的功能,止痛效果很好。
  再举一个类型,因为咱们反复强调肝肾不足,肝肾先虚的问题,它一共四、五个型,我就举和我讲课相关的,如肾阳虚衰,经脉痹阻型,这是本虚,同时痹阻不仅是风寒湿邪,也有瘀阻的问题了,他说首先应该是温补肾阳,宣痹通络,这时候,就象刚才我们提到的炮附子、桂枝、牛膝、威灵仙,还有就是象熟地白芍,仙灵脾、补骨脂这样的补肾药物,杜仲、川断、穿山甲,也有的愿意寒温并用,炙南星、黄柏,特别是芍药、甘草,这是张仲景的名方,缓急止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里,也有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如果关节变形的,又疼痛,不可屈仲,就加上透骨草和寻骨风,这是对关节变形疼痛,不可屈伸,用透骨草、寻骨风。脊柱僵硬变形加上枸杞,我临床体会也是,川断、杜仲,甚至于山药、寄生都常用,加上枸杞,这个止腰痛效果非常好,特别是祛风湿又能止腰痛,枸杞、鹿角胶,还是在急性期、发作期的时候,为了控制病情的进展的,关于加减方,加减法我就举这两个型,和我们讲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这个很有临床意义。
  再提一个就是在缓解期的时候,缓解期特点就是以正虚为主,咱们应该以扶正为主,因为它毕竟是一个,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的,全身性的疾病,所以你一定要考虑到扶正固本,扶正固本,那就是按照我们,对病因分析的内因,一个是补肝肾,再一个就是养气血,补肝肾的话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比方说肝肾阴虚就用一贯煎。实际上强腰膝的话,就可以在这个底方的基础上,加上杜仲、怀牛膝,象川断、寄生、枸杞,甚至于仙灵脾、补骨脂,这样的药均可。《金匮》肾气丸,桂枝、炮附子的作用,刚才已经讲了,补肾阳的作用,还有补益气血用八珍汤,在用药的体会上,就是说初病的时候,一定是桂枝芍药知母汤打底儿,不要着急温补,不要着急去补肝肾,我昨天也说了,你想,他这个方子里,毕竟有麻黄、桂枝,要取微汗的,他已经有化燥伤阴的倾向了,因此你这个时候更不要湿补,初病的时候切忌温补。
  第二久病的时候,治风应该是结合养血,中医不是说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就是久病,治风应该结合养血,所以我刚才也提到了鸡血藤,包括八珍汤,都有这样益气养血的作用,那是久病,当缓解期的时候才可以用。
  第三就是治湿的时候,应当结合健脾益气,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里,有桂枝配白术,那不就是健脾益气嘛,是不是来化湿,另外治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滋阴解毒,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这几个方面都照顾到了,在配伍上构思很全面,有的时候仅考虑到化瘀,久病的话,入络不仅是瘀血的问题,昨天我们讲疟母,大家已经看到了,那个就是一种,审因论治思路的启发,首先看疟邪,这前提必须得有疟邪,现在说是疟原虫,你没有疟原虫,再寒热交作,它不是疟病,前提必须是有疟邪,但疟邪得日久,他说的久虚不复,就是时间久了,总也不好,反复发作,它就叫做气血虚弱的劳疟,要是形成疟母,必须是这种疟邪,不仅把气血伤了,而且造成了瘀血、痰浊,和疟邪互结在一起,因此那个方子,它既要以鳖甲煎的轻坚散结,消癥为主药,后面呢针对瘀血,组了一大堆植物类的活血化瘀药,又加了虫类的破血行瘀的药,觉得还不够劲,还得针对痰浊,要化痰行水,甚至通利水道的瞿麦,石韦也加上去了,再一个认为德行必须得气行,气为血之帅,又加了些行气药,还有就是说觉得攻阀太过,还应该养正,他提到了人参和阿胶的扶正,就是属于攻补兼施,是消补兼施的办法,作为历节病,日久的时候它也是正虚的结果,最后也影响了气血虚弱,血行不畅也不行,气虚的话,它也会造成津液的运行不利,也有痰浊的问题,所以咱们开始讲到了,疑难杂症日久,产生的病理性产物,一个是由津液化生痰浊,再一个就是血行不畅便成了瘀血,现在讲桂枝芍药知母汤它的应用实践,包括日久关节变形,身体羸瘦,也应该要看到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并深入到骨骱,所以,西医它有很多的检查方法,比如说X线片,现在还有更先进的检查办法,一看便知骨质有变化,尽管早期没有变化,但它关节变形的时候,这个全都能看到,这时候在用药上要使用化痰、活血,甚至于通络,要用搜风的药,虫类药有搜风的作用,还有一些化痰药,象南星、白芥子、半夏这样的药物,活血药比方说土鳖虫(瘽虫),还有就象乌梢蛇、蜈蚣、僵蚕,这些药,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一定要“衰其大半而止”,因这它容易伤正,用久了破气、耗血、伤阴,这样和病情就不符合了,所以还应该适当的配合一些,滋养肝肾的药,象制首乌、当归、地黄、黄精,这样的一些药物,再一个应该注意的,就是说得坚持用药,时间至少2个月到3个月这样,防止它反复发作,这种反复是病情进展的标志,因此医患之间切忌操之过急,也不能求之过急,想一周7付药就见分晓,这个病它就给你找别扭,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从中、西医结合来说,就咱们今天讲的这一篇章里面,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是很好的底方、基础方,这是[临床应用]说到这儿。
  关于病因的认识,我觉得北京的焦树德先生,就是名老中医了,他就沿着咱们《金匮》的这个说法,他对病因的认识给提炼出两条,我觉得也是很好的一个启发,令我们对经典重视和学会用经方。焦老他说,一个是素体肾虚,比方原文强调肝肾先虚,他认为先天禀赋,是肾虚为主要的,寒邪深侵入骨,肾主骨,首先是骨的毛病,所以责之于肾,这第一个观点认识,我觉得他比较直截了当,就是在经文的学习上,他抓住了要点,先天的问题,是素体肾虚,寒邪,他认为是风寒之邪、寒邪为重,因为寒邪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我觉得他这个病因的提炼很好,就是把咱们这个讲活了,素体肾虚,寒邪深侵入骨,深侵,深入的,这就把我那天讲的肾主骨,用脉象推论的原文,他把它直接理解到这上。第二复感风、寒、湿三邪,内舍肝肾,作为外因,风寒湿邪入侵的话,是内舍到肝肾,才能够伤精,看到这个骨质的问题上,所以内舍肝肾。他还说:“遵《金匮》原意,应当名为尩痹”,这是这位老先生大半生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金匮》的体会,他建议就应该称之为“尩痹”最合理,另外他也提到了,就是说作为西医的对症治疗,因为这个疾病的病情、病机的复杂,是一个全身性的疾患,对症治疗对病情的稳定性也难以控制,如果是配合中药,特别这两张方子作底方效果是肯定的。
  目前对这个,因为大家都去研究这个方药,尤其广告,你一看那真是铺天盖地,我觉得最终的一定要达到“三小”,“三小”是什么呢?副作用小、毒性小、用量要小。“三效”,一定要速效、高效、长效。咱们昨天提到的“尩痹冲剂”,名儿给起对了,剂型也合理,但是,它能不能达到“三小”和“三效”呢?我们教的是理方法药,脉因主治,你得符合临床实际,再一个新的制剂的创制,一定要本着“三小”、“三效”的原则。所以这个工作还很严峻,特别是复方的研制方法,现在仍然没有突破,这是咱们重点讲的,既要看到经方的优势,也要看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激起我们的钻研精神。好吧,这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给大家从[按语]上,对它有一个加深的理解。

  下面讲第10条,第10条的原文写得非常简炼,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一类)
  这和我们昨天念的第9条原文,就是过食酸咸,伤及肝肾的原文里,我不是说有两句经典句让大家记住吗?请大家再看一下第9条怎么说的,“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还有一句,在这第7条上“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之外,“历节痛,不可屈伸”,但这讲的是风湿,而且是盛人,这种情况它也是“历节痛,不可屈伸”,现在我们说,寒湿历节,它又强调“不可屈伸,疼痛”,这个一定要区别,风湿历节一定是游走性疼痛,而且是因为风性,它善行数变,侵犯的多个关节,所以“诸肢节疼痛”。现在它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提到焦老的意见,寒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它疼痛一定是剧烈的,而且是固定不移的,还有它具有遇寒则重,得热则减,喜温热的特点,给一些温热的防护措施,这种疼痛可以缓解,药物呢,肯定得用“寒者热之”这样的治法。方才说风、寒、湿痹,风、寒、湿三邪以寒邪为重,这也是个特点,就是说寒湿型在我们北方,肯定比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多见,象明代的张景岳,他就是提出“然痹证本阴邪,故为寒者多,而热者少也”。在明代的时候,他都觉得历节痛以寒邪为重,或者说寒湿历节临床多见,就是因为寒为阴邪,疼痛剧烈,另外这个往往就是寒邪的乘虚而入,它也不易具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寒邪和湿邪两个阴邪相加,寒为阴邪,湿邪也为阴邪,所以一个主疼痛,一个凝滞重着,它就比较难祛。
  另外一个这个方子,我们从方测证来看一下,舌苔和脉象应该是苔白,脉弦紧,“不可屈伸”,这也是它的症状,这是我从疼痛上,和它的性质上来说,不可屈伸的意思还是僵硬。我昨天提到了在临床上,西医特别注意晨起以后,晨僵是几小时,能走多少米,来测知他僵直的程度,这就是僵硬,活动受限,不可屈伸。他越疼,越要撑,为什么要鼓励类风湿的病人,一定要加强活动,要撑开它,他越活动,疼痛能够给它一个控制,另外也防止它僵硬,所以不可屈伸也是它的典型症状。
  它个方子怎么记呢?我觉得作为本科生,一定得首先把方剂的组成记住,背方歌是一种方式,再一个我觉得就是记住它的配伍意义,为什么要这么配,我首先说乌头汤的命名,一定是是以乌头为主药,现在我要说一下方义,乌头和附子必须要炮制,不炮制,乌头碱的毒性是容易引起病人中毒的,现在乌头、附子就是延长加热的时间,破坏乌头碱、次乌头碱,在仲景时代他是采取白蜜解毒。这个白蜜,是在“方后注”体现出来的,就是这四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滓以后,内蜜煎中,蜂蜜和乌头,这是一个有毒药和一个解毒药相结合,增强它祛寒止痛力,发挥乌头的祛寒止痛力使之增强,白蜜也是能缓、能和,所以增强它(乌头)的祛寒止痛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延长疗效,开发新药有“三效”的要求,其中有一个必须“长效”,而张仲景的时代,乌头配白蜜就是延长疗效的一种办法,很有启发意义,这是有毒药和解毒药的配伍,下面我再说要取其微汗,这里面用的是麻黄,你得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那么和谁配伍呢?黄芪有益气固表、实卫的作用,从这个方子的止汗意义上讲,黄芪也可以说能够制约麻黄的发汗力,虽发汗而不至于过汗,麻黄配白术可以,麻黄配黄芪,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情必须要用黄芪,而且在初起阶段,不去补肝肾,应该从脾而治,健脾祛湿,所以黄芪的应用和麻黄的配伍,是一个发汗药和一个牵制发汗的黄芪,益气固表实卫,还要说一个,就是芍药甘草汤这个成方,仲景的著名经方,缓急止痛,白芍最好了。甘草,大家看看是炙甘草还是生甘草,本虚标实全考虑了,缓急止痛,还是针对疼痛剧烈,反复考虑这个,如果象刚才提示的,因为原方没写白芍,写的是芍药,缓急止痛用白芍,如果觉得“久痛入络”了,要活血,白芍、赤芍同用也行,都能达到这个作用,只不过赤芍是偏于凉性,白芍是酸、甘寒,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子针对疼痛剧烈,另外骨节便硬,不可屈伸,活动受限,特别是以寒邪为主,和湿邪相互结的阴邪太盛,所以偏于温药、热药,总体来看这个方子什么作用呢?祛风除湿,温经祛寒,除湿解痛,乌头汤在我们北方是比较常用,考虑到病人得服用时间长,又不能够坚持,怎么办呢?我和我的研究生们把它考虑制成贴剂,外贴剂,局部用的,内服药,同时加上外治法,这就是除了原方以外,考虑了我们北药开发的问题,也用了一些象穿山龙这类药,另外考虑透皮剂,使它局部的皮肤吸收药效更好,用冰片,活血药用了一些,比方说象赤芍、桃仁这类的药,疗效非常好。

  25话

  比方说我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去年就是因为夏天太热,我吹空调,正好吹到我的腰部,工作又不能停止下来,我就怕犯重了怎么办,我就用这个贴剂,我给它起名叫“痛痹贴”,对寒湿历节,或者是寒湿性的关节疼痛,贴在局部以后我又用烤灯烤一烤,就两贴就解决了,后来他们说,你这方是什么成份呢?我今天就把我这思路给说一下,代表药物用得很少,不是说把这个全方都加进去,比方蜂蜜就加不进去,因为是贴剂,这是一个,穿山龙是我们地方的草药,就是地产的,道地药材,它的效果我已经说过了,它具有激素样的作用,却没有激素的副作用,不管是汤剂,还是做成成药,疗效是肯定的,因此我也试用了一下,作为对比,藏药贴剂造价很高,我也没法知道它的成份,现在有“骨质增生一贴灵”,临床我也发现,它对关节的疼痛也有效果,但是没有我这个祛寒湿的力量大,它那个对骨质增生,如果象我用的办法,再用烤灯局部加热,可促进皮肤的吸收,对于缓解疼痛,可以说速效,另外方便、简易,就是要注意什么呢?皮肤不要过敏,我这是用的新型的贴剂材料,它没有过敏性,不象以前大家用的伤湿膏,贴上大概不到24小时就痒,起红疹,有药疹,这个新型材料已经改善非常好,所以我说有关于历节病的研究,咱们大家都动起来,看从不同角度,在辨证分型上,你得特别注意咱们中医的临床观察,当然最好是酸麻,要有象我昨天讲的中风、类中风的,临床证候的统计,严格的统计学,这样的话你的疗效统计才可靠,不能是个案的来进行研究,这个病人好了,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咱们不仅要积累临床经验,更主要的是用科研来推动我们的理论,和临床的进步。
  这是借助历节病的问题我说到这儿,这堂课就到这,下堂课再接着讲一下,中风的有关[按语]的部分内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