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3讲

  第23讲 第五篇:概述 中风病辩证
  同学们,开始上课。今天要讲的是第五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首先,也是要讲一下概述,看它的合篇意义,本篇讲了两个病,中风病、历节病,合篇意义,我们《讲义》开篇也提到,两个病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什么叫广义风病?广义风病,(1)一个是从它的临床证候看,具有风性特点,风邪的特征,就是善行而数变,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起病突然,发展迅速,变化性大。(2)致病因素上,与风邪有关,致病因素上和与风邪有关系,也就是说,当时他认为,中风和风邪有关,历节也是,但是,在正气虚的方面,两者有别,讲具体条文的时候再说。
  2.我想补充一个,就是不管中风病,还是历节病,它给人造成的,就是肢体运动障碍,轻的话是感觉上的问题,重的话,容易致残,就是在临床症状上,病势的发展、转归上,当然向愈是好的,好就是好了,不好就是有后遗症,有的致残,甚则致死。对于历节病,它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确实造成了运动障碍,甚至于丧失劳动力。但是,它没有象中风那么严重,没有致死的危险性,所以,两者比起来,一重一轻,在病情上,中风重,而历节相对轻,这是关于合篇意义,我从这几个方面给大家归纳的。
  概念,中风的概念,我们书上讲,必须是猝然昏倒。但是,我们临床上看见,有的人睡觉的时候好好的,醒来的时候,家人叫不起来了,或者说他意识清楚,穿不上袜子了,所以,也有未经昏仆的。中风的概念,猝然昏倒,说明发病的突然,但是,也有未经昏仆,刚才讲的情况,主症一定得是,半身不遂,口眼?[wai]斜……这个字不能念成[wo]斜,这是张仲景原文里就这么写的,不正为?,不能念成[wo]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叫做中风。
  历节,什么叫“历节”?“历”字,遍历,递历,涉及多个关节的意思,所以,它这个概念就是,遍历关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这个“不可屈伸”,是仲景的原文,“肿大变形”,他有一个文字概括,“身体羸瘦”,这个特征,他在原文里表述,和我们现在临床所见是一致的。这类特征是疾病叫做“历节病”。
  这个概述的部分,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到这里了,下面,我们分析原文。
  中风的内容很少,就这么两条原文,中间就夹了几张方子,时间的关系,同学们下去自学,首先看第1条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类)
  这里,有一个[词解],叫做“不遂”,不能够随意运动,这条原文实际上,它讲了中风的脉证,以及和痹证的鉴别,[提要]是这样,下面,我们分析,它除了这种认识以外,还应该怎么解释。“夫风之为病”,这个“风”是指杂病范围的中风,不是太阳中风。所以,如果说得了中风病的病人,他的主症是什么样呢?(当半身不遂),一个“当”字,确定主症。“当半身不遂”,是半身的不能随意运动,也可以说是偏瘫。“或但臂不遂者”,这个“或”字,如果我们说,它是中风与痹证的鉴别的话,这个“或”字,是选择连词,就是或者这样或者那样,那就是说,作为中风的主症,是半身不遂了,偏瘫,“或但臂不遂者”这就是什么呢?“此为痹”,如果见一只胳膊的,或一条腿的,即单肢的不能随意运动,就是属于和痹证的鉴别。他说“此为痹”嘛,这个鉴别,我首先说,从哪些方面鉴别?中风和痹证好不好鉴别?我觉得很好鉴别,作为中风,它应该是麻木不仁,特别是中风后遗症表现什么呢?手足的变化,比方说,足曳不能步,就是腿、脚往起抬,但是,能不能成型迈开步啊?你看中风后遗症,麻木不仁,而且,轻的就是麻木不仁,重的是“足曳不能步,手废不能握”,这粉笔都拿不起来,所以,作为中风的表现,以麻木为主,我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中风的特征,他就是一种不能随意运动,手足不能随意运动,偏废了,作为痹证来说,以疼痛为主症。我们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重的痹证,是呈游走性疼痛,寒痹,是因定不移的疼痛,着痹是重着,那种沉重的感觉。所以,作为痹证,要概括,就是“手指掌握如常,举臂痛楚不已”,这不是说单臂的不遂吗?痛得厉害,象肩周炎怎么样?你让他举胳膊,他连后脑勺都够不着,疼痛加剧,甚至于尖叫。所以,举臂则痛楚不已,或者说痛楚转甚。不已,就是疼得不得了,说转甚也可以。我觉得,从症状上,这两者的区别非常好说,那么从病情的轻重来说呢?中风重,痹证为轻。还有一个,从病因上,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重点,他得祛除外邪,治表为主,然后再去调理正气,作为中风来说,在当时仲景的认识水平,叫做“正虚风中”、“正虚邪中”,这是两者的鉴别。我想就用我这样简短的话,给大家概括下来。
  我下面要说的,就是他《讲义》的[按语],讲了另一种认识,就是说,“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怎么解释呢?这个“或”字,当虚指代词来解释,“有的…有的…”,就是在中风病的发病过程中,有的卒然昏倒,或者未经昏仆就半身不遂了,现在,有的发病了,也没昏仆,但是就见胳膊抬不起来了,或者是一只胳膊不好用了,偏废了,这是中风病的两种不同的证候,是轻重程度有别,就不是和痹证的鉴别了,就是我们所说的,“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不是这种情况啊?“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的表现。因此,在《西医学》里面,它也认为这叫“单瘫”,是中风较轻的病情。因此,对“或”字这样的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讲义》是采取[释义],强调中风和痹证的鉴别,是学鉴别诊断,等于[按语]的时候,再把“或”字当作,虚指代词来解释,认为中风的两种病情,有轻、重之别,轻者单瘫。现在我想说的,就是偏瘫和单瘫,如果从形态学上来解释,它应该是,偏瘫是病在内囊的椎体束损伤,偏瘫,要不它怎么就较重一些呢,所以,一侧肢体就不好用了,单瘫,是皮质运动区受损,这是我按照解剖学,从形态和神经定位上来考虑,偏瘫就是内囊的椎体束损伤,而单瘫的不是皮质运动区受损。所以,也是一重一轻。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用脉象来推论病因、病机,脉象推论怎么推论的呢?“脉微而数”,“微”,正虚也,“数”,邪气盛也,邪气外中。现在,我们在《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上,已经了解到,正虚风中如果是病因的话,病机怎么说,在这呢,“此为痹”的“痹”,“痹者,闭也”,《说文解字》解释什么叫痹,“痹者,闭也”。因此,这个病机就是经脉痹阻,在《前言》里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卒厥,厥阳独行,甚至于脉脱。《内经》讲,“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这些实际上都是经脉痹阻,阻遏了气血的运行。所以,在概念上,我们也是可以把它,在病因、病机上归纳一下,经脉痹阻,瘀涩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经脉失养,这就是中风的病因、病机,正虚邪中以后,“此为痹”。“此为痹”怎么“痹”的呢?经脉痹阻,瘀涩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经脉失养。
  如果用仲景自己的原话,怎么正虚风中,我们看下一个条文,它来解释的,也是用脉象论述: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二类)
  ?僻,僻静的僻,?僻不遂,实际上,后面讲的这些,是讲的单纯的、颜面的口眼歪斜,不仅歪了,也不能随意运动了,所以,这讲的是颜面的口眼歪斜,然后,再讲了中风的,轻、重、浅、深的不同分证。辨中风,不是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吗?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一类)
  这一条,实际上是从脉象,来论述中风的发病与辨证分型,进一步来解释是什么样的一个病机,导致了中风发病。“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如果是单独出现,这就是指的两手的六部脉,见浮紧的脉,他具体的来论述,“浮则为虚”,“紧则为寒”,和我刚才说的,正虚风中,正虚邪中同理。“寒虚相搏,邪在皮肤”,这也是,开始是轻浅的,他的认识还是从络、经、腑、脏这样来,分阴阳、分表里、分浅深。所以,他要讲,先是在皮肤,之后他说“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我觉得,这就是表示病机的,或者是因、机在一起,用张仲景自己的话来讲,由于“络脉空虚”,正虚,首先是络脉空虚,使他寒虚相搏,邪在皮肤了,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这也是大家后来总结的,叫“虚处留邪”,正虚邪中以后,“贼邪不泻”,“虚处留邪”,所以,他半身不遂,为什么还有单肢不遂啊?邪留在那个局部,还是整体的半身,这就有轻、重、浅、深之别了,下面再讲“或左或右”,这个“贼邪”停留在肢体的局部,或者是半身,出现颜面的偏瘫,什么道理,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从直观的现象来判断,向左歪,病在右,向右歪,病在左。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怎么出现“或左或右”呢?说邪气,患侧的那一个局部,那一侧它相对迟缓,而正气,就是说健康的一侧,比较紧张,健康的一侧牵拉患侧,结果就向健康的一侧歪了,是不是这样?这就叫做“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健康的一侧牵拉迟缓的那一侧,因此,病在左,向右歪,病在右,向左歪,这讲了颜面的“口眼?斜”的,一种现象和它的临床表现,讲了一个“?僻不遂”,用四四一十六个字怎么解释的呢?一个是怎么歪的问题,病在右,向左歪,病在左,向右歪,同时伴有不能随意运动,咀嚼、鼓腮、皱眉都发生困难,那里也有运动困难。所以,这就看出来了,半身不遂或单肢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是整个中风的一个主症表现,但是,也有单独见颜面的口眼歪斜,这咱们已经看到了,有的就是病毒感染,有的是血管内膜的风湿症。现在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管是给抗菌素、激素,还是针灸,中药牵正散,针药结合,效果很好。所以,大部分有了这个病的人都知道,找西医诊断是不是这个病,之后,到我们中医院来,中、西两法治疗,有的可能10天左右就能够正过来,尤其是年轻人,有这可能,中老年人就比较缓慢一些,但是,都有向愈的可能,所以,还是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另外,在护理上要加以注意。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中风分证,对目前临床中风的辨证施治,也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邪在于络,为什么就会出现肌肤不仁呢?这是说,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肤,在表的,作为本科生,尽管《中医内科学》学完了,来学《金匮》提高课,一定要会解释张仲景当时的认识,邪在于络,为什么会出现肌肤不仁呢?是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肤,这样的一个病机所致,我已经说过了,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感觉障碍。
  邪在于经,使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请大家注意,这儿多出了一个“即”字,而且,在表述上,是“在于络”,“在于经”,浅在之意,邪中人轻、浅。但是,发生症状的时候是突然的,就象我那天介绍的那个病人,突然的口眼歪斜了,突然的就感觉这烟卷拿不起来了,香烟拿不住了,那不就是“即重不胜”吗?这是运动上的障碍。
  下面,又用一个字把它区别开来,“邪入于腑”,“入”字,深入之意,深入于腑出现的是“即不识人”,也是一个突然发生的情况,昏不识人,猝然昏仆了,这是痰浊蒙蔽清窍,神失清灵所致。《中医内科学》讲,痰蒙心窍,我们这会儿也可这么理解,痰浊蒙蔽心窍,神失清灵,这实际上是指的意识障碍,意识不清楚。这就显然比“邪在络”“邪在经”深重了。
  如果深入到脏,“舌即难言”。现在看到了语言障碍,语言不利了。“舌即难言,口吐涎”这到底是脏的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会出现这样的严重情况呢?当然,有的就是,现在咱们讲《中医内科学》,就叫“中脏腑”了,分不出来,意识丧失以后,还有什么语言,还有什么饮食,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因此,这就是说他心脾欲绝,因此病情危笃。
  这个,我们现在学起来觉得很简单,而且说得也很清晰,但是,你要回想,张仲景在那时候,即没有解剖,也没有任何的检测手段,能把它说得这么真切,而且延续到今天仍这么有指导意义,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我现在想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来给大家说一下他高明的地方,“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是在《马克思文选》里,恩格斯说的一段话,咱们当然是古典的哲学辩证法了,他讲“自然哲学,能够用于执行这个任务的唯一办法,就是拿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它,还不知道的真实的现象的联系,拿虚构来代替缺乏的事实,单指在想象中把真实的缺陷,填补进来,这样做的时候,自然哲学吐露了好多天才的思想,和猜到了好多后来的发现,但也有不少的废话和胡说,这在当时不能不如此”。这可不是胡说啊,这可是真理,确确实实,你要想,特别是他对颜面的歪斜,他也不知道有交叉束啊,他就能看出来,是怎么向左歪,病在右,向右歪,病在左呢?我刚才已经说了单瘫、偏瘫,咱们从神经定位,也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这真是猜到了后来被事实,包括被实验和临床实践证实了的,所以很是了不起啊。
  关于治疗的问题,我觉得,由于他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后来我们在病因学的发展上,认识还是有距离的,关于侯氏黑散,还有风引汤,还有防已地黄汤,再就是头风摩散,这几张方子,认为是张仲景的原方,它是和林亿等人添的附方,不一样,它是夹在正文中间的,所以,认为不是林亿他们,从《良方》里面增补来的,现在在一些医学杂志上,有的时候能看到,有人在研究风引汤,还有研究侯氏黑散的,包括头风摩散。实际上,咱们现在临床上,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包括治疗头风、头痛、顽固性头痛,这是个有效的治疗措施、办法。
  防已地黄汤,它治疗“狂状”和“妄行”,这个,我想说的是,它这个用量上,什么最重呢?生地黄,二斤,而且是?咀,地黄,他讲的煎煮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蒸到“如斗米饭久”,我要告诉大家就是说什么呢?一直到《伤寒论》的,注家柯韵伯总结,仲景的方用地黄、麦冬一定要加酒煎,你看这“方后注”首先说,“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尽管地黄用到二斤,它一定要酒煎。酒煎能够使麦冬、生地,这样的滋阴药,不至于甘寒腻膈,同时取它的有效成分析出得多。现在,在制剂方面都知道这得醇取,用酒提取,张仲景那时候,对炮制的原理就是掌握得那么好,是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下面的时间,我们来复习一下关于中医学里,对于中风病因的认识,这对仲景的正虚风中。我们现在看,这个“风中”不一定就是风邪,应该广泛的看成外因,作为诱因,诱发中风的发病。比方说,情绪激动,这可以是自外而发,由于什么事情,或者什么人把他刺激了,他一激动,有可能出现。第二,是寒邪刺激,刚才也讲了,脉浮紧,风邪、寒邪,特别寒冷,对病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三,我觉得就是饮食过饱这方面,饮食结构不良,也是造成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当然作为体质易感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内经·灵柩》说,“正气不足,邪气独留”,所以《金匮》提出,“络脉空虚,贼邪不泻”,这个对外风的认识,他为什么有风引汤、侯氏黑散,有对外风采取祛风、驱邪,扶助正气的治法。还有《古今录验》续命汤,都是这样的一个思考,就是从祛除外风,扶正、祛除外邪,这样的一个道理考虑的。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就开始突出用内风来立论,表现为,刘河间主火,他认为心火暴盛,咱们刚才讲痰浊蒙蔽心窍,他认为是心火暴盛造成的。而李东垣《脾胃论》他主虚,主虚是本气自病,正气自虚,还是责之于脾胃,正气自虚。朱丹溪主痰,就是强调痰浊,主痰湿,这就是湿痰容易生热,所以,后世有人说,朱丹溪是滋阴派,有资料报道分析,他还是继承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温补扶阳”占的篇幅最多,而“滋阴”仅仅有几个方子,所以,我就是提示,不要偏颇,还得按他整个的,就是象《丹溪心法》,所列举的一些方治,能看到他既有扶阳为主,但是也不忽视滋阴。张仲景,你说他是扶阳派还是滋阴派,他也有典型的滋阴方剂,我们要讲到的有好几个方,比方说,麦门冬汤就是滋阴为主,清养肺胃之阴为主的一个方子,所以,在这里,朱丹溪的认识是湿痰生热,痰热最容易诱发中风发病。再一个,就是元代的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风和类中风,或者是真中、类中。明代的张景岳就开始怀疑到,哪来的外来之风邪啊,所以,这个质疑是很重要的,他发现问题,就是说,这个风不是外来之风,应该是“非风论”,是责之于内伤积损,还是没有离开正虚的范围,正虚邪中,虚处留邪。所以,历代医家对病因的认识,从唐、宋,特别是《内经》、《金匮》、《外台》,是外风学说立论的,到元代的认识就发展了,从“非风论”考虑到“真中”、“类中”,特别是认识内伤积损是根本原因。关于中风的轻、重、浅、深,《内经》里面提出“中风有四”,“风痱”,表现有语言不利,“风懿”表现为意识上的障碍,“偏枯”就是中风后遗症,刚才我们讲的,“足曳不能步,手废不能握”了,这就叫“偏枯”,还有“风痹”,“中风有四”的“风痹”,那就是痹证。所以,要把中风和痹证进行鉴别,这是当时《内经》的认识水平,可见仲景是在那个基础上,进行发挥了。与现代医学沟通的话,祖国医学的中风,实际就是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的疾病,在脑卒中里面,有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溢血,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栓塞,也有的是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会出现猝然昏仆,意识障碍以后,肢体运动出现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的是自发的,血管畸形突然发作,它没有先兆,也没有前期的任何临床表现,有的是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能那样。再就是脑血管的痉挛,还有病毒性的脑炎,面神经的麻痹,还有面神经痉挛也属于这类,它和这个还有点不一样,但是,可以包括在咱们这个,中风里来讨论。
  关于《金匮》的辨证分型,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病位(病性决定病情的)浅、深、轻、重,一类,就是血管的阻塞,这是属于缺血性中风的,就是瘀血阻塞所致,咱们在治法上,不管是益气活血,还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辨证,扶正或者是通络这样的办法,所以,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名就是告诉你,“还五”,一半废了,咱们通过益气活血的办法还过来,让他康复,那就是,他这个正虚,已经考虑到是气虚而无力推动血行,造成血瘀,而且,对病位的认识,已经看到是犯脑,特别是张锡纯,他提出“上冲犯脑”,病位已经认识到这个水平,这是脑血栓形成的脑栓塞,属于缺血性中风。脑出血,瘀血的表现是属于血溢于络外,变为病理性的产物,不管是脉外的溢血,还是脉内的阻塞,咱们都当成是一种病理产物来理解,有的人认为,中风的痰浊好理解,化痰我同意,活血,再造成出血怎么办?但是,中医就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化瘀而不至于再出血的药,那就是以“三七”为代表的药物,所以,中医在这方面,中药确实有很突出的特色。后来,在《中医内科学》里面,我们又讲,在辨证分型上,就不能象,在络、在经、在腑、在脏的认识了,干脆概括成两类,中经络、中脏腑,后来再分闭证、脱证,进一步辨证施治。所以,这就按照,《中医内科学》讲的来认识。
  总的来说,是在病因认识上逐步提高,所以,现在的临床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在诊断上,就是说,临床诊断的标准,和疗效判定的标准上,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象我们北京,有王永炎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就对中风的临床诊断标准,作了一些比较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王永炎院士,首次提出了类中风的新概念,就是把传统中医认识的,中风的五大主症,作为临床表现,脑卒中,他把它归于类中风范围,他说,理解的理论构想,从广义上讲,中医的中风病,相当于西医的脑卒中,而从临床特征,从症状来分,传统的中医中风病,张仲景提出了,“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就是我刚才讲的偏瘫和单瘫,他把它分开了,?僻不遂,已经看到了是口眼歪斜、麻木不仁,不能随意运动,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四症,“肌肤不仁”、“重不胜”、“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那么,中风证的五大症是哪五个呢?第一,突然昏仆,第二,半身不遂,第三,口眼歪斜,第四,语言塞涩或不语,塞涩,就是语言不流利了,再一个,干脆不能语言,特别是球麻痹的,就是哪怕肢体恢复了,但语言上,说不出来话了,第五,偏身麻木。这都是相当于西医的脑卒中,这就是在疾病诊断的标准上,中医到底怎么看,通过他的课题研究,归纳必须具备五大症。这样,我认为,对我们这一篇的认识,是不是更加趋向标准化、规范化,而将不能够纳入传统中风概念的,一类脑卒中,统归为类中风。这样的话,就使中风、类中风,是广义中风病的二级病名。再一个,从临床实践中我们知道,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十分复杂,在这纷繁的症状、体征中,哪些症状、体征,对类中风有诊断意义,哪些症状、体征,可以作为类中风的主症呢?有19个指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文献调查,专家经验,总结为八大类症状,我现在说体征,有眩晕、身体的感觉障碍,剧烈头痛、视物异常,看东西模糊了,看不清了,不能随意运动、精神障碍,癫痫样的发作,第八,失认、失读、失写,就是认知的水平降低了。比如眩晕类,可见各种不同程度的眩晕,轻的头晕,重者头晕目眩,如坐船,自觉自身和外界景物旋转,这是眩晕类,第二,身体感觉障碍类,指身体的局部或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过度或过敏,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蚁行感,就象蚂蚁爬行的感觉,自发性的肢痛、肢冷,刚才我们说的就是,完全把中风和痹证区别,是麻木,这就不好鉴别了,它也有肢痛、肢麻,或者蚁行感,第三,剧烈头痛类,常见头痛如炸裂、头痛如椎刺,头痛如掣,电掣嘛,风驰电掣,就是头痛如掣,头痛得痛楚不已,可发生在头的局部,也可以是整个头部,我发现很多脑溢血的病人,头痛剧烈是一个先兆,所以,原来说中风先兆,舌尖麻,还是肢端麻,有的时候不典型,因为他自身就不容易发现,或者不加注意。第四,视物异常的情况,就是包括偏盲、视觉模糊、复视,幻视、视物变形、失明、目不瞬,眼睛转不动了,而瞳孔变化不属于这个范围,就是“望目”的问题。
  我就是把中风病的认识,结合[现代研究]部分地到这儿,供作参考,好,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