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20讲

  第20讲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接下来,我们介绍“辛开苦泄法”,它的用意是什么,这也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这个立论根据,我们可以考虑,《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关于中药的“四气五味”,它按照阴阳属性来分类,就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的药物发散,苦寒的药,比方在这里,举的是黄芩黄连为例,我刚才说了,它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这两个方面,除此而外,可坚阴止利,这也是苦寒药的独特作用,还有,它也有健胃的作用,比方临床很多医生都知道,黄连5克有健胃的作用,量多了,那你就得去考虑,它的治疗作用。海外的人为了保健,有的时候,他就定期的用一点苦寒药,就象黄连这一类的,就为了清清肠子,因为饮食结构上,偏于温热,或者是补益的药物偏多了,他认为,阴阳的平衡不够,适当用一点黄连之类的药物,有保健作用,比方大黄的粉末,已经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包括我,也发表了同类的学术论文,就是将大黄粉末装入胶囊,服用后,有很好的去脂作用,所以,苦寒药,苦味的药,还是很有研究及科研潜力的,要挖掘、整理、提高它。我再补充,就是有关健胃的作用,包括我提到大黄的去脂作用,都是在苦寒药的范围,而且大黄的泄热力强于它的泻下力。辛温药,它举的是干姜半夏,在五泻心汤里面,多数用的是生姜和半夏,这一类都是同样的,取它的什么作用呢?辛味药能散、能行,就是能发散,能行气,还能够行水蠲饮,象小青龙汤里面,用的半夏、干姜,行水蠲饮,温中散寒,燥湿化痰。在胃肠疾病里面,《呕吐哕病》篇,要涉及辛散、温通的药物,就取它降逆止呕的作用。而且通常我们看,为什么餐桌上要备一些辛辣的小菜,或者是,有的在烹调时,要加一些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是能够增强食欲。所以,这个辛辣之味,多则为害,那么,适当的食用,也能够刺激食欲的,所以有的老百姓说,“你不让我吃辣椒,那我也吃不下饭呀”,就是这个问题,辛辣的刺激食欲。那么,总起来说,这两类药物,当然我是以“辛开苦泄”的代表药物来说,黄连若配吴茱萸,是不是辛开苦泄呢?也是从这法则来的。比方说,我不用黄芩、黄连,因为他在下焦有湿热影响,那我用黄连配黄柏,这是苦寒药,就是说,这里面都有方剂能够找到,但是总起来,它配伍的还是辛开苦泄。比方要用辛味药物,用炮附子、桂枝来配黄连、黄柏,也可以的,都属于这个法则内,那么它妙,妙在哪里?我认为,正好符合,脾、胃的脏、腑相合,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开一泄,一寒一热,看看这个配伍是不是这样?对立统一。我再说一遍,两者配伍的结果,达到符合脾、胃、脏、腑的生理特性,包括它的病理反应,发挥什么作用呢?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开一泄。所以,在这个治法里,我给它概括是“辛开苦泄”法,也就是对于中焦而治,就是斡旋中焦的作用,斡旋中焦,即是调理气机。在肝虚治法里,为什么说“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刚才我讲人参大枣,在“辛开苦泄法”里面,它有补,更是调补之意,“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所以,那个“益”,就是在补益之中要调理气机,不然的话,一个劲儿的去补,它容易恋邪(湿邪),使邪不容易化除,当然,这里有辛开苦泄法,有清热解毒,有清热燥湿,再加上它“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补而不留邪,不至于湿邪不化,对于肠胃来说,就是一种疏通肠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我再说一遍,它对中焦脾胃而治,所要发挥的治疗作用,第一,斡旋中焦,调理气机,升清降浊,升清降浊也是,按照它的脾、胃之间的喜恶,要升清,要降浊,要疏通肠胃,增进食欲。所以,这个法则非常的独具匠心,而且,我刚才讲了,“以苦为主,以辛为辅”,就是辛散无劫阴之弊,苦寒无碍阴之害。这种配伍,巧妙在哪呢?你也不要担心,苦寒是不是伤阴,或者碍阳,这个辛散就是温燥性太强,容易伤阴。就是说,这种配伍,它不至于造成这样的危害,没有药害性的,不会因为药害,或者是造成病情加重。所以,这个目的,就在于调和胃肠和肝胆的气机,中焦的斡旋,就是使它气机通畅,我们在首篇讲张仲景重视脾胃,叫做“脾旺不受邪”,“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这个地位,决定了你在治疗的重心,要放在中焦脾胃上,这个辛开苦泄法,正好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设立的。临床应用的指征,我拿甘草泻心汤为例来说,第一,胃脘部的胀闷不舒,第二,干呕或者呕吐,第三,肠鸣或腹痛下利,第四,不欲食或饥不欲食,这四个临床指征,体现了它属于“和解法”的范畴,我们一说“和解法”,就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现在我告诉你,在治法上,“辛开苦泄”的配伍,也属于“和解法”的范畴。所以,这里我想讲,两个临床应用体会,一个就是看到的胆汁返流性胃炎,早晨起来就是干呕,或者吐又苦又酸的东西,胃非常难受,吃不了多少食物,特别是晨起很遭罪。这个时候,辛开苦泄,不管你是用哪一个方子做底方,但是,辛开苦泄,这两个药对要用,就是在量上,你根据情况,这保证好使,症状,不管是对他的呕,还是脘闷,或者是胃肠不舒,大便不正常,都有好处,这个道理我已经讲过了。
  现在我要说的就是甘草泻心汤,体现的辛开苦泄法,在张仲景的原著里面,有五泻心汤,都有什么呀?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其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没有用甘草,其它的几个方,比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都用甘草三两,就是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里面,因为它治的是虚痞,它要强调的是从补益的角度上考虑。因此,它就是重用四两的炙甘草。现在,我请大家看,咱们的甘草泻心汤,也是四两甘草,生的还是炙的?生的。所以,你看方名相同,组成相同,就在甘草上作的文章,你说张仲景有没有思考?有时候,咱们给本科生讲,讲完了以后他不理解这个意思,他说,咱们这中医没法儿学,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连张仲景都是,在《伤寒》里,甘草泻心汤,强调它补虚消痞的作用,到你讲狐惑病时,甘草泻心汤又变成辛开苦泻,清热燥湿去了。我现在跟大家就说区别点在哪?同样是甘草四两,虚痞强调的是炙甘草四两,而我们这里是生甘草,强调的是解毒,而且配合辛开苦泄的作用,所以要说还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刚才强调的人参、大枣,它在这里面,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作用,包括我刚才说的脾的气机升降,分泌清浊,在疏通肠胃,这些功能上,使湿邪更好化除,也就是脾气渐愈,所以,这是调补的作用。关于王子和先生的生、炙甘草各半,这也是取其双方面作用,也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说临床实践的方面,我也是最近,在《中医杂志》上看到的,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他有他实际的体会,时间的关系,我仅作一个简介。李东垣的方剂,从张仲景的基本学术思想得到的启发,他认为,比方说九窍,包括人体的眼、耳、口、鼻、前、后二阴这些诸窍,因为它和脏腑之间有密切联系,这里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他就是说,病在窍,但是反应五脏的病变情况,所以,也应当引起注意,他这个立论,就是从张仲景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勿令九窍闭塞”,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他(李东垣)的立论,叫做“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我刚才讲的这个,比方说“蚀于喉”,“蚀于阴”,讲的是湿热为患。现在,他要说的,就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启发下,他认为,采用补中、升阳、泄热法,就是对于脾胃虚弱造成的九窍不通,这个治法,他认为,往往在你按照常规疗法,难以取效的情况下,这个九窍病,照着这个办法治,就会得到满意疗效。他(作者)回顾了,比方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狐惑病涉及的咽喉,包括眼目,这是不是窍病?再比方说,象阴阳毒病,“咽喉痛,吐脓血”,阳毒是这样,阴毒就是“咽喉痛”,没有说“吐脓血”。阴阳毒为什么出现“咽喉痛”?还有就是口舌干燥的病,消渴病,有口舌干燥。瘀血病,“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的患者,也是出现口舌干燥,还有在妇女病里面,也是唇口干燥。他认为,特别是常见的,复发性口腔炎,就不是上、下联合病变的白塞氏病,而是复发性口腔炎,这在中医辨证里面,大家都知道,一个是责之胃热,胃热熏蒸的结果,或者说心开窍于舌,心热也能口舌生疮,这就是心脾郁热,咱们经常见,这是实证、热证。还有,就是气阴亏虚,阴虚火旺,有的比如用玉女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牛黄清胃丸,治牙疼、治舌头坏了,这都是常用的方。现在我要说,就这些方,这种辨证方法,有时不可取,疗效不行的时候,你怎么办?他告诉你,脾胃虚,九窍不通,你可以这么考虑,他认为就是补益和升阳的办法,他给介绍的,比方说“甘温升补”,选用的术、参、芪,术、参、芪就是用常量,黄芪20克、30克,党参15克、20克,炒白术或焦白术15克左右,再就象砂仁,5克、10克,因为李东垣善于用风药,用羌活10克左右,升麻,还有柴胡,都是10克、15克左右,根据情况,炙甘草也是属于温补,这就是温补和升阳相结合。然后,要泄热的话,其中,比方说黄连、黄柏,这是不是取咱们这个,在温补之中清热、清泄,他用的是黄连、黄柏,都是10克、15克左右,还用了什么,就是木通和竹叶,大家想,复发性口腔炎,可以考虑心热移于小肠的导赤散,他取其一半,用了竹叶,用了木通,我现在提醒大家,这木通,因为它有马兜铃素的问题,对肾功能有很严重的危害。所以,最好用通草,尤其是给小孩,要用导赤散的时候,你不要用木通,你要用通草。我记得在网上看到的,告诫冠心苏合丸、龙胆泻肝丸,对于肾功能缺陷的病人要慎用,就是因为里面含有木通的马兜铃素,请大家尤其临床医生知道,那病人他不一定明白,是不是?木通的使用必须注意,因为咱们讲,《中药学》的时候说,如果木通用量超过60克,有时候一次性,就造成肾功能急性衰竭。因此,咱们别积少成多,就是慎用就行了。这个方子,它给你的体会,就是说,先是补中益气,在温补之中升提,同时再用清泄的药物。这样,对于你按照常规来治疗,复发性口腔炎无效的时候,就得考虑脾胃的虚弱。刚才我讲的辛开苦泄法,从中焦而治,使它“五脏元真通畅”,让它能够得到修复。他这个思路,是源于我们《金匮》书这些原文,给的启发。他还总结了一下,说什么情况符合于,这样的一个选择呢?就是,一个是表现为,他口腔出现溃疡,但是舌质淡,或者淡胖,这不正是说明脾虚吗?一定是从舌质上,表现脾虚象,舌质淡或者淡胖,舌苔有薄黄或者黄腻,但是食少、便溏,舌苔就是假象,不要被迷惑,一样要用温补升提,这样对于反复性口腔炎,实际上是从脾胃而治,就是说,他(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还是从生克制化原理来给分析的。好了,因为《脾胃论》它直接,源于张仲景的这个法则,所以,他对于标本兼顾,重视治本,在这个法则运用上,集中体现了我在第一篇从总的思想,学术思想上给予的举例。
  下面,我来分析外治法。就是第11条。11条、12条,两条都是论狐惑病的外治法,它这个排列是很讲究的,内服诸方说完了,得内、外合治,外治法是什么?11条说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一类)
  首先说的是一个洗方,外洗的话,选用的是苦参,苦参这个药,属于苦寒性质,而且是一个清热燥湿,包括杀虫解毒的药,功效就是清热燥湿、杀虫解毒。因此,这个方也就有这个作用,现在我要分析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它说的“蚀于下部”,之后“咽干”,首先我们说,下部到底是指前阴还是肛门,这就得和12条互文见义,12条说的是什么呢?“蚀于肛者”,因此,这个“蚀于下”,应该是前阴蚀烂。适应症,第一,必须是前阴蚀烂,用苦参汤洗,那也就是说,狐惑病必须是上、下联合性病变,仅前阴蚀烂,不叫狐惑病。上边是指什么呀?咽干,没到咽喉“声喝”的程度,是一个咽干口燥,也表现为有湿热熏蒸于上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一个上、下联合病变,也等于提示了,在上一条的基础上,如果前阴蚀烂,包括没达到“蚀于喉则声喝”的程度,也可以配合外用药,所以内、外合治。现在原文告诉你,用药的话,“苦参洗之”,这苦参怎么办呢?一般来说,就是为了使用方便,或者多次用,“普、简、廉”吧,苦参也可以开它几两,一次用5钱,我们黑龙江的5钱就是25克,南方若是1钱3克的话,也就是15克,对于女性,这个量保证合适,对于粘膜的病变,就我说这个量,都行的,怎么办呢?你让她用纱布将苦参包起来,放在水里,就煮二十分钟左右,不用急火,就是平常的火,不文不武的火,然后,把这个小药包拎出来,拧干以的后,拿个新的塑料袋罩起来,放在冰箱冷藏,就是每次都煎煮新鲜药液,一定按照无菌操作的办法,从里向外洗,这是苦参汤的洗法。
  我们《讲义》的病案举例,第一个举的病案,是一个滴虫阴道炎的问题,它认为,你别看,是治上、下联合病变的狐惑病的,苦参洗法有效,它还介绍了用灭滴灵不好使,现在就是甲硝唑,硝唑类的西药,不好用的情况下,苦参汤洗之而愈,所以,这对妇科病变,确实疗效肯定。张仲景在《狐惑病》篇,就把苦参的洗方拿出来了。
  下面,我再请大家看一下[校勘],“‘苦参汤洗之’后,赵刻本阙”,就是说,咱们现在,不是赵开美的影印本作蓝本吗,他那个原书上,没写方。所以,咱们这儿就缺如了,现在[校勘]正过来,就是上次,我给大家介绍的后边[选注],其中有徐忠可,沈目南,尤在泾,包括《金鉴》吴谦等人,他们的注本,都写了这个方到底是怎么用的,看“苦参汤方”,它这里没有冒号,就是苦参汤方,是怎么用呢?“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掉渣滓,之后熏洗,还可以“日三服”,也就是说,既可以外洗,也可以内服,就是这个单方也是有效的,那么,反过来说,就是刚才我讲的内服诸方里面,你也可以把苦参加进去,但是,内服的苦参,量一定要控制,多了的话,令人呕吐,它是真苦啊。本来就已经有黄苓、黄连了,所以,要内服的话,他还说了“日三服”,取其什么作用?就是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杀虫解毒,全有了,苦参这药,既可以外用,又可以内服。
  我看皮肤科的大夫们,特别愿意用苦参,再一个,我还想说,因为它这个病案举例,它说是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两个方,把这两个内服方全合到一块儿,加上土茯苓。我告诉大家,清代的时候,因为梅毒病的治疗验方里,它离不开土茯苓和地肤子,这也算一个“对药”,仅介绍土茯苓是不够的,这两个药(土茯苓、地肤子)合起来,要是外洗,包括苦参汤加上土茯苓、地肤子,那疗效就更好了。如果说,各种情况的阴道炎,为了上痒,后面,我们《妇科病》篇洗药,我再介绍用药还应该用些什么,现在我说,它这个内服方里,就把土茯苓加进去了,外洗药也应该是土茯苓、地肤子,吃的药也应该是这样,当然,我再申明就是说,我刚才说梅毒治疗有效的方药,并不证明狐惑病是梅毒,所以,在临床诊断上,第一是白塞氏病,这诊断得明确,第二,一定要排除梅毒,要梅毒血清反应是阴性,这个,整个内容讲完的时候,我再和白塞氏病,以及临床的鉴别诊断再联系起来说,现在就讲到这。
  第12条,叫做: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二类)
  这个雄黄的作用,和我刚才说的苦参的作用是一样的,它的作用力更强,杀虫、解毒、燥湿,这个解毒力更强。那么,因为它力量强,在使用上,就比较讲究,先看这个方,为了局部用药,对着肛门发挥直接作用,采取“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什么意思呢?我估计北京的四合院屋顶上面,都是那个青瓦,青瓦,它讲阴阳瓦,阴阳瓦两个合起来的话,是不是就形成这样啦?上下一合,两边就是孔“?”,上下一合,两边就是孔,坐在那儿,他是让你把那个药,放在下边,那个瓦的中心上,然后,点着让它冒烟,来熏着肛。实际上,烧着以后,这瓦也就烧热了,它也不至于造成灼伤,这烟还照样对肛门有治疗作用,这在外治法上,张仲景的剂型,真是够齐全的了。但是,他的这个思路,就是以病灶近处就治,让它吸收得快,取其速效,实际上也是很方便。现在,咱们倒不是非得用瓦来熏,但是,若是有雄黄,外科大夫还会用雄黄,他采取的是叫做“熏法”,而不是洗法。雄黄在《中药学》是放在外用药里,而且认为它有毒,要慎用,但是,张仲景这一块,他告诉你这么用,是外用。这地方应不应该有上、下联合病变呢?请大家看一下小字,《脉经》王叔和怎么说,“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脉经》的猪苓散,这个回家自己查一查其成分,这也是一种内、外合治法,上、下联合病变,他认为在下是肛门蚀烂,上面是咽喉蚀烂,外用雄黄熏法,内服猪苓散,好了,这就是外治法,介绍到这里。
  13条,专门来论述,在狐惑病酿脓时期的临床表现,特别是眼目的症状是什么特点。原文说: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一类)
  首先来说,“病者脉数,无热”,这里面,它有点象鉴别诊断似的,狐惑病的病人,它脉怎么数呀?“脉数”应该意味着里有热,但是,它又说无热,是说明什么呢?湿热在里,而且比较盛,它才脉数,这个热,不是单纯的热邪,是和湿邪挟在一起的那种湿热,还是在里,而且湿热比较盛,所以,脉才比较数,这个无热是指的肌肤无大热,你摸起来,或者是体温不高,原来我们说,“状如伤寒”,它可能还有热,有低热,或者其热不扬,现在,发展到后期阶段,湿热内蕴,或者湿热沉伏于里,没有改变,甚至于又见热盛的情况,脉数,但是肌肤无大热,这是个疑似症,请大家注意,他是这么写的。
  “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默默”是它原来有的症,我们已经说了,它是在肝经的病变嘛,这个没有改变,所以,它仍然有精神抑郁的情况。“微烦”,湿热本身,它就令人烦躁不发,它原来也是,“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现在,这烦的劲儿倒不太严重了,刚才我给概括的,焦虑不安,失眠烦躁,现在是变成微烦了,这症不是主要的了,轻了,相对而言,尽管有湿热偏盛的感觉,脉数,但是,精神恍惚证比先前的时候,早期时候,相对来说轻微了,还有一个什么呢?你看,“但欲卧”,就是想躺,懒洋洋的,想睡,实际也有睡不好的情况,这个症都比先前那个精神恍惚证,略轻了。这个,不是说它有好转,而是说这种湿热之邪,已经局限到眼目来了。汗出是什么道理?无热,已经说了无热,结果,现在又汗出,说明病邪不在表,是血分有热。血分有热的话,表现在眼目,“初得之三、四日”,我刚才已经说了,这就是三、四日初得,算作狐惑病的早期症状,七、八日为晚期,就是发展到一定的时日,一定阶段了,而不能拘泥于“三、四日”和“七、八日”。我说,凡是他文中所看到的,有关日期的问题,都是大约的意思,约略数。因为后面篇章还要涉及,我就不再讲了,都这么理解。
  现在要说“目赤”,赤呢,他说“如鸠眼”,这个我曾经在《中医杂志》上,在很多年前,70年代的时候,当时上海的金寿山教授,当时他是老院长,他讲《金匮》的时候,觉得这个鸠眼到底什么样,他就到上海动物园,特意去问人家动物学家,就是研究动物的学者,“哪一类的斑鸠,有红眼睛”,后来他明白了,斑鸠,咱们[词解]就是说什么呀?看看,“鸠眼:鸠是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斑鸠它有两种,一种眼睛是褐色的,看到这种目赤的斑鸠,他特别注意了“赤在瞳子”,就是在瞳仁的中间,他说红眼睛的形容非常的准确,到它严重的时候,如虹膜睫状体炎,真就是这么红,你看象有的时候,眼部的病变,咱们最先看到,有的是结膜炎,这就不好说,它到底是狐惑病来的呢?还是红眼病传染来的?不好说,经常看到的是睑缘炎,“烂眼边”,就是西医眼科里,它叫“睑缘炎”,就是眼睑红一圈,这是最常见。还有皮肤的损害,看到它睑板的地方出现疖肿,也是眼部的病变,有红肿、疼痛。所以,目赤不一定非得是在眼睛,也有的是在眼周围的,就是睑板的地方出现疖肿,皮肤的损害也有的,还有的,能够看到的,就是角膜病变。

  21话

  我看到的,比较严重的患者,都已经几十年了,他本身就是西医大夫,因为他是鲜族人,他一辈子就总在用青霉素和激素,联合抗炎治疗,他就是那么治。因为他本身是西医大夫,也没控制住。他到我们这儿来住院,住了两个多月,确实给他缓解,但是眼睛的病变已经不能改变了,病在哪呢?就是角膜上,形成云翳。
  所以,角膜的病变也有,虹膜睫体炎,及前房积脓了。所以,眼部的病变真是多呀,那目赤如鸠眼,是形容早期就是一个热毒造成的,红肿、热痛,它这是用目赤来形容已热盛,湿热蕴毒起伏造成的。到“七、八日,目四眥黑”,刚才我已经讲了,这个“黑”和瘀血相关,湿热,热毒和瘀血相搏结,和瘀血相搏以后,为什么形成溃疡?中医就是认为肉腐成脓,就是湿热蕴毒,肉腐成脓,或者说溃腐成脓都行。这个,基本上,是按照《内经·痈疽篇》的,那个病机认识而来,必须是热毒和瘀血搏结在一起,它才能够溃腐成脓。这将来讲肺痈、肠痈,都要涉及这样的一个病机认识,就是怎么能够成脓。现在在眼部的病变,就是这么造成的。我们《讲义》也提到了,目四眥黑的“颜色发黑,表明瘀血内积,脓已成熟”。
  那么,这个条文里的疑点,就是“若能食者,脓已成也”。实际上,不管是眼部成脓,还是肛阴,前、后二阴成脓,肉眼一观察就看见了,不用去问病人,你是能吃饭,还是不能吃饭呢?实际上,饮食的情况和成脓,也是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当湿热内蕴的情况,对脾胃的影响非常大,湿热困脾嘛,他“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那么,到眼部的症状明显的时候,这种湿热也已经聚焦到局部了,对脾胃的影响相对的减弱,因此,它恍惚证,还是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就比先前轻了,跑到哪儿去了呢?局部病灶严重了。所以,把它说是脓成了,脓成的时候怎么办?“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三个药,赤小豆,就是咱们吃的那个红小豆。请大家注意,红小豆,它里面有一个要求,需要把它浸湿,“令芽出,曝干”。这个芽出倒什么程度?我临床,就根据我的老师,他告诫我的,我也试验了好多好多次,包括不是这个病的,就是大肠的病变、肛门的病变,排便有一种粘滞不爽的感觉,还不是拉痢疾,不是里急后重,就象便不净似的,按照大肠湿热,湿热下注辨证,你就单用赤小豆,就照他这办法,什么呢?用水浸,就象咱们生豆芽子一样,但是,你可不能让它象豆芽菜,那么老长的芽。现在,就是把那个胚芽给它萌开,则萌点小芽,他当时是太阳晒,曝干。

  22话

  咱们现在找生芽子也不容易找,你要想曝干,也行,我从患者那儿学的,我教给他以后,他自己摸索出经验,我说挺好,你说得挺对,他(患者)说什么呢?芽呢,是照着这办法,上个温热的地方,赶紧叫它萌开,然后曝干,他有烘干机,干了以后,他说:“压扁还倒费劲儿,我干脆萌了芽的时候,我就拿咱们做豆浆的小粉碎机,直接就研成面,然后,我再烘干保存,成散剂”。你看,咱们也进步了吧,现代应用他这个古方,就是象我说的,大便不爽,湿热下注那样的病证,他觉得真好,他说:“真没想到”,他还说我,“你真神呀,你怎么那么多招儿呢?”我说:“你得感谢张仲景,他书上告诉我的,赤小豆有这作用”。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常吃点赤小豆,就是豆饭,豆包,我觉得豆饭,特别是熬粥,真是令湿热有利于排泄。
  现在说的,赤小豆的作用,咱们是在“清热利尿药”里面讲的,就是说,淡渗利水药那一类,作为赤小豆,是清热利尿,使这种湿热从小便排出。那么,当归大家都想,当归它是在性味上,非常有意思,就是甘温能够补血,苦温能够活血,因此又能补,又能活。叫做补血行血的作用,有说“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实际,当归本身,亦有祛瘀生新之效,在这里,取当归,不是补血作用,而是既补血又行血,祛瘀生新,瘀血祛,新血生。现在不是讲瘀血和湿热搏结,才成脓了嘛,那么,当归在这里,就是祛瘀生新的作用。可惜,它这个没有量,大家看见没有,当归是用多少呀?这里面[校勘]《千金要方·卷十》就是孙思邈,他有仲景杂病的文字,这里它体现出来了,孙思邈说当归用三两,《金匮要略今释》,就是我提到的[选注]里面,是贵阳的一位老先生,他写的《今释》,进行的[校勘],就是在版本学上,一个是宋本的,再一个就是俞桥本,当归的量他标的是十两,这个比例比较合理,请大家回去算一下。
  再一个,就是“方后注”里面说,“上二味,杵为散”,研成末了,然后“浆水服方寸匕”,得用浆水送服,咱们现在没有浆水,但是,得知道浆水是什么作用,那天我讲的泉水的作用,对吧,现在讲浆水,首先看[词解],什么叫“浆水”?“浆,酢也,《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在我们东北,他们(老百姓)以前还是愿意,吃这种东西做的食物。但是,发酵过分就有毒了,所以,曾经有过食物中毒,就是因为那个酸浆发过劲了,变成有害的物质了。那么,方中给引用了,怎么做成的呢?“炊粟米熟”,这个粟米就是大黄米,就是做粘豆包那种黄的米,把它煮熟,煮熟以后,再把它放到冷水中,一般在农村要做粘豆包的时候,就给它放到缸里,用凉水浸泡。几天之后,就泛起了白花,就是内部发酵了,你看热米,再拿凉水,它就是一种渍的过程,就是把它通过一个发酵的过程,使它变酸。它说浸泡五、六天,味就酸了,生出白花,像浆汁那样,所以叫浆水。这个浆水有什么功效呢?也是清凉解毒的作用,因为毕竟是针对湿热之邪,清凉解毒。现在,咱们没有那个做为溶媒,还得告诉患者,自来水熬药,那你可以在这其中加一些什么呀?清利湿热的药,比方上次咱们讲的薏苡仁,偏甘而微寒,属清利湿热药,比方说湿热在下焦的话,萆薢行不行啊?那也属于那个作用。所以,就是得看他到底是前阴,还是肛门,你就可以进行加减,而眼部的症状,就可根据刚才我介绍王子和老先生的经验,清上焦你可不可以加双花,连翘,甚至公英呀?清肝经湿热,龙胆泄肝汤等。
  我现在体会,咱们这四个方全讲完了,[临床应用]我在昨天简介里说了,内服的常用方,甘草泻心汤,当眼部的症状明显的时候,可以用赤小豆当归散,外用就是洗方,苦参汤,熏法,雄黄。现在我说,这个病临床上它为什么难呢?因为诊断上困难,它不是一下子就出现了三联,或者两联,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他口腔病溃疡刚起来的时候,这病人往往上口腔科了,或者一般的内科治疗,它和单纯的口腔炎是有别的,但是,你不能识别全过程的时候,可能误诊,它就是一般治疗。有的外阴蚀烂,女患者就跑到妇科去了,男患者就跑到男性科去了,肛门的蚀烂,他跑到肛肠科去了,还有的病人表现为关节的病变,他可能出现结节性红班,就按照风湿性关节炎去治疗,所以用激素,用抗菌素联合治疗,进行抗炎,有的时候也没有效,可能有经验的医生他会说,你应该去作一下梅毒血清反应的检查,再看一下周围血管的病变情况,还有“抗O”的试验,包括在关节炎方面,查一下类风湿因子等,都可以检测,就是为了鉴别诊断,这些如果都不是的情况下,他才考虑是不是白塞氏病。所以,有的时候,可能在早期如果是这样情况,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病因病机的认识是肝经湿经,应该首选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肝经湿热力能排”。再一个,我刚才讲,它发病的整个过程,必然要走向血分,因此,也可以用芩连四物汤。所以我刚才提到,双花、公英、连翘、薏苡仁,包括土茯苓、地肤子、萆薢等,凡是有利于湿热去掉,你就选用加减,包括藿香,佩兰等,这样的芳香化湿药,也是很好的。如果说脾虚,也可以用砂仁、白蔻等。
  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