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19讲

  第19讲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同学们好,上次课,我们把百合病讲完了,这个病是临床常见病,也可以说,二十一世纪还有上升的趋势,所以要引起重视。那么,通过第1条原文的分析,它是百合病的总纲,包括了病因、病机的分析,临床表现两组证候,一组是神志不宁证,一组就是精神恍惚证。从误治里面给予提示,正治法,应该是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禁忌汗、吐、下法。在第1条第二段落里,比较有争议,我们从中,把“头痛”、“头眩”和“淅然者”给提炼出来,补充了它的临床表现,仍然没有离开阴虚,肝阳偏旺,出现的“头痛”、“头眩”,而“淅然者”,正是那种“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的异常感觉,所以并不矛盾。关于它“二十日愈”、“四十日愈”还是“六十日愈”,病程的长短,并不取决于排尿时的伴发症状,它们两者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说明这个病程可长可短,但是,临床我们看到,向愈快的人,基本上说,病程短,病情轻,或者他对这个疾病有信心,和医生能够合作,通过思想开导、心理调治,就好得快,如果从张仲景发病学的观点来看,那就是正气能够抗邪,就向愈快,如果正气虚弱,无力抗邪,病情就迁延。我觉得第1条第二段,我们从这个角度分析,有临床的实际意义,供给大家参考。也有的同学问我呢,说老师举的临床体会,都是情志不遂,五志化火的主要病因,那么,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实际上,这些年来传染病少了,感染性疾患,能够及时地得到控制,因此,这个的病例相对减少,而情志不遂为多见,这是当前临床的实际情况。

  20话

  但是,在二十年前,我曾经看过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人,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是化脓性脑膜炎恢复阶段,住在神经内科,进行康复治疗。实际上他不是,为了让我们用中药来治疗,而是我们主动地到哈医大医院,市五院这样的一些西医院,诊断、治疗水平比较高的医院,我们有意识地去充实自己,专门找哪些病证的临床表现,符合我们《金匮要略》里面,所描述的杂病。因此,在神经内科,就看到这样一个病人,属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的,是个年轻的小伙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感染灶,已经基本治愈。但是,神经症状还仍然有表现,问诊的过程中,他跟我们说,“你看那白墙上,有三只黑羊在跑”,我们说:“哪有黑羊啊?”,他又重复一遍,“是黑羊在跑”,这是一种什么呢?就是幻视。所以,这就是余热未清,我们就向他的主任医,也是咱们“西学中”班,早期的毕业生,跟他说,这就按照咱们讲的百合病,余热未清治疗,给他滋阴清热。所以,用了一些养阴药,这还是能看到的,他(仲景)说的这个病因,不是现在见不到,我这么想,到脑神经科,病人的后期调护,你老是进行调理的治疗,咱们这个方子还是有借鉴作用的。特别是在治疗大法上。
  我看《讲义》上,所引证的一些方剂里面,它也提到养阴药,包括花粉玄参生地知母,这都是常用药,《讲义》上引这个医案举例,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就能够把我所讲病例的,不够全面、细致的地方,通过这个病例记载分析,能够作到补充,百合病讲到这里。
  今天进入狐惑病的内容讲授。狐惑病,一共是4个条文,两个内服的方剂,两个外用的方剂,4个条文,238个字,却比土耳其的皮肝科医生,白塞氏的报道,早了十八个世纪,而且他(白塞氏)当时报道的只是口、眼、生殖器的外在临床表现,并没有提出病因,或者说病理的原因,或者是治法,没有。现在我们来看张仲景,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原始资料。第10条是论述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和内服主方。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读一下原文。这个《讲义》,因为它自己把篇名“狐惑”改成“狐??”了,因此,原文就成“狐??之为病”了,我们现在仍然说,赞成“狐惑之为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一类)
  首先说,“狐惑之为病”,就是说,得了狐惑病的病人,临床是一种什么表现呢?我们看,他说“状如伤寒”,“状如”就是从外在的表现,你从病人的状态上看,好象得了伤寒,实际上“如伤寒”是不是伤寒呢?尽管它与热病有关,但是,它不是伤寒。那么它为什么要和伤寒联系起来呢?因为伤寒临床的表现,有发热,有恶寒这样的一些情况,这里它有发热,有没有恶寒呢?病人情况不一样,病因、病机,我昨天给概括了,是湿热内蕴,虫毒感染,也可以说,是湿热蕴毒,湿热生虫,总的来说,和湿热有关。那么,作为湿热之邪,《中医基础》里面,论湿热为患,这个邪气的特点是什么?发热是个什么型?身热不扬,热度怎么样啊?会不会像伤寒那样的高热?不可能,发热是一种低热。但是,这种低热比较缠绵,因为湿热之邪缠绵,病程也长,热度又不高,所以,按照湿热之邪的特性,我们分析了,它有发热的情况,这个一定要体现“不扬”也,不容易退。再一个,体温偏低,就是稍微热一点,37.2°C,高了也可以37.8°C,合并感染也可以38°C,那就是特殊情况,就是说,它起病的时候,逐渐地发热。再一个,就是病程上比较缠绵,这就是它发热的特征,显然是不同于一般的热邪,是和湿邪胶着在一起的湿热。那么,实际临床上,有的病人根本就不发热,更谈不上恶寒。所以,这个热邪,因人而异。
  往下来说,就叫作“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和我昨天讲的百合病,有没有相似啊?“常默默”,它这会儿提到也是“默默”,精神上也是恍惚不定的,那个说“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起居、行动失常。这个地方,它也是“欲眠”,想睡,但是“目不得闭”,睡不着,睡不着又“卧起不安”,这是“默默欲眠”,焦虑不安,失眠,甚至于烦躁。和我昨天讲的那个百合病,精神恍惚不定的证候,那一系列的症状是一样的,但是,在病因上不一样,那个百合病讲的是心肺阴虚,特别是心阴虚扰及心神,神不守舍,这个地方,它主要是湿热循肝经上扰、下注,这个和肝经病变有关,所以它也要“默默”,也影响到心,这是湿热之邪所致,湿热内蕴的结果,影响到肝,作为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它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全身性的疾病,从脏腑经络辨证来说,是以肝、心病变为主的。因此,这个精神恍惚不定证,尽管它表现上和百合病很相似,但是病因、病机迥然,需要我们进行鉴别诊断。
  为什么这是湿热,而不是心肺阴虚的内热呢?就是在主症的特征方面,现在张仲景把它说出来了,“蚀于喉”,一个“蚀”字,我们昨天在概念上已经明确,一个“蚀”字,把狐惑病的临床特征,也可以说是主症点出来了,蚀烂的部位,在上部用“喉”字代表,实际上,在上部蚀烂发到到咽喉,就已经很深重了。我说,最初起的话,它表现在舌尖、舌边最多,有的是表现在唇粘膜上,或者是口颊的粘膜上,最常见的,最轻微的,就是舌尖,小的,初起可能,就是像小米粒儿那么大,再大一点,高粱米那样大,有的时候,他转了好长时间了,来找中医看的时候,你经常看到的是黄豆粒那么大,一伸舌头,你一看上面有一层膜,有的是灰白色的,有的已经感染了,它就偏黄,但是,它周围有一个很清晰的红晕,底盘,有的它就是平坦,有的它就凹陷,再就是病程表现,病程长的,它就比较深重,而且恢复非常慢。所以,他说话、饮食非常受影响,但是,有的慢性病人,十几年了,他都不在乎了,所以,他说话、吃饭都适应了,就这样,是很痛苦的,溃疡,它有的时候不是一个,有的时候是两、三处,这是口腔,咱们见到的。再严重就是什么呢?齿龈,口腔的粘膜,包括齿龈,也有这样的蚀烂,等到严重,就是后期的时候,它就表现为声音嘶哑,发音就困难了,沙哑。这个,我们后面要讲,就是咽喉的病变,之所以用“喉”来代表,它首先表现为整个上部口腔的病变,而眼目的病变,它放在下一条里说,也是很有道理的。
  病因病机,就是湿热毒邪,也就是说湿热虫毒,也可以这么说,这种病邪循着肝经浸淫,上扰,则上部蚀烂,下注则二阴蚀烂。二阴蚀烂的情况也是这样,就是溃烂的面积大小,实际上也和病情紧密相关,甚至有渗出。因为它也是要经常摩擦,所以,有的时候渗出,而且那个地方溃疡面积比较大,边界就不像口腔那么清晰,就是一片,有的时候,溃疡面它边缘不是很整齐的。原文里面介绍的,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就是只蚀烂在上部、或下部,还不足以说明本病特征问题,必须是上、下联合性病变,才称其为狐惑病,也就是说,单独的上部蚀烂叫“惑”,单独的二阴蚀烂叫做“狐”。所以,必须狐惑是上、下联合病变,这一点的认识是很了不起的,我先说到这。
  然后,下面又说,“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这地方,这个“臭”字,一定要念成xiu,是食物的气味,我们上次课,讲百合病有关饮食方面的改变,叫“意欲食复不能食”“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现在用八个字概括的情况,和那个一样不一样啊?“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一样的,但是这个,它就不是由于莫可名状,不能够正确表达,或者是脾运不健,现在,这就是湿热蕴脾的结果,湿热内蕴,结果就困脾,困脾影响脾运,脾运不健了,所以,它饮食上也有变化。
  下面说“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我们《讲义》上说,这个“乍”字,当突然讲,突然的意思,如我们乍一见面,你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初次谋面,冷不丁儿地,突然地,叫“乍”。现在要说,面部的颜色“变幻无常”,突然地红了,突然地黑了,突然地白了,你说,这怎么也不能像霓虹灯啊,是不是,这么变色不可能,不符合临床实际。我们教研室,和医古文教研室的老师们研究,说这个“乍”字,除了当“突然”的意思讲,也可以当“或”字讲,当选择连词,就是说,这个面目,有的时候表现为偏赤,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人,当湿热交争,因为是湿热胶着在一起的,当热邪偏盛的时候,他的脸色就偏红,如果湿邪偏盛,他的脸色就晦暗,能不能说是乍黑,就是偏暗了,相对来说,红与暗,是湿热之邪,它怎么样啊?湿热起伏,邪气也有孰轻孰重的时候,它表现不一样。特别我们说,湿热之邪在什么时候它就重了呢?“日晡所”,在傍晚的时候,它自然就往上热,所以,这也等于湿热的这个热邪要进行明确,就是也有“日晡所剧”的特征,有时候就红,上午,早上起来可能挺好的,顶多表现为可能是湿邪突出,他就晦暗。到下午,热热往上升的时候,脸又红扑扑的了,“乍白”,那就是说,病邪,因为它有起伏的问题,当他病情稳定,或者是好转的时候,可能面色上就不显著,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面色还算可以吧,这是一种认识。绝对不能像《讲义》说的那样,面色变来变去,我们说,还是和湿热毒邪,湿热虫毒的起伏相关。
  第二种认识,供作参考,这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觉得这一条它毕竟讲的,是上、下联合病变,才称其“狐惑”。作为面目,是一个偏正词组的话,它是突出看面部,还是看眼目呢?对,偏正词组的话,应该看眼目,因为眼睛是长在脸上的,突出要看目,因此这个条文,就不是单纯来说,咽喉是上部病变,也看到了眼目的变化,这个眼目的变化就是什么呢?赤豆当归散,第13条,提前来看一下,眼目的变化,叫作“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三、四日”,“七、八日”,和我刚才讲百合病,“二十日”、“四十日”、“六十日”,都是一种约略词,就是大约,用这么个日期,来表示时间概念。那么,在狐惑病早期阶段,就是用“三、四日”来表示它的早期阶段,“目赤如鸠眼”,眼目是什么颜色?看看,早期就是赤色,等到它要酿脓了,“目四眥黑”,是眼角,两只眼睛的四个眼角“四眥”,里面是内眥,外面是外眥,加起来四眥,四眥变黑了。在讲第一篇的时候,我说“色黑为劳”,是它原文讲的望面色,“色黑为劳”是虚劳的表现,劳病的表现,还有一个是说什么呢?瘀血的表现,所以,它要酿脓的话,一定是和湿热进入血分以后,肉腐成脓,即酿脓的时候,它变黑了,和瘀血相关,当成脓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严格来说,眼窠的成脓是在前房,前房积脓,外观上,不一定看到色白,那个时候,他也没有检查眼窠的高精尖仪器,但是,我们作为参考,是不是成脓以后为色白,我觉得这一条,就不单一地去考虑,湿热虫毒的起伏,来看面色的赤、黑、白。现在,从“望目”符合临床实际,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从早期到晚期,它有一个颜色上的变化,这个仅供参考,这在任何讲义上没有,我这仍然是从文理和医理的结合,以医理为主来说的,眼目的变化,也确实有这样的规律可循。
  还回到第10条,最后一句话,这个句号完了,这就是讲的什么呢?狐惑病的临床表现,是不是我说的两组证候,一组是蚀烂,上、下蚀烂为它的主要临床特征,伴发的症状是精神恍惚不定证,这种精神恍惚不定证,一定要落实在湿热虫毒所致,影响到肝和心,同时还有脾,肝的问题,特别是肝经的循行部位,经络走向,简单回顾一下,我现在说,肝经的循行部位,它起于足大趾,偏于外侧,沿着足背,也是内侧缘上胫,就是胫前部的这个地方,然后经过膝盖,上行,绕阴器,所以,它首先影响到肛、阴,前后二阴,是因为肝经循行部位,经过这地方,抵少腹以后,然后属肝络胆,这个病变为什么属肝、属胆,这是与它的经络循行有关,然后,再上行到哪了呢?循咽喉,上循咽喉,从胸胁到咽喉,到咽喉以后,肝开窍于目,总说肝开窍于目,为什么啊?它就是连目系,连目系以后,到巅顶了,所以,这和督脉就相连了。肝经区分部位啊,因为我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肝经,和咱们中医基础理论,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注意肝呢?因为它有妇科三篇的内容,再一个,就是咱们开始讲,情志病的百合病,和这个狐惑病,联系到精神恍惚,我这今天说蚀烂的问题,又和肝经循行部位有关,所有的内科杂病里,神志病,包括妇科的一些病,和肝的关系变非常密切,这所循行的部位,你现在这么想,绕阴器,和生殖系统相关,抵少腹,和男、女的生殖,泌尿系统也有关系,而且,到肝胆这个部位,咱们讲肝主疏泄,和肝气郁滞,功能性、器质性的病变有关系,特别是到胸胁,胸骨柄这有胸腺,到咽喉,有甲状腺,到巅顶,头部有垂体,下丘脑这个部位,在脑子的这个部位,恰恰就和,我们要讲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像包括男、女性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些生理变化,以及病理表现密切相关,特别是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我说的这个,大家一回想,中、西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它就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但是,在治疗上,咱们如果从中医药上来寻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些资料,给你提供科研资料。时间关系,我就作这样的启示。
  这就是把狐惑病临床证候说完了,下面说“蚀于上部则声喝”,这三个(喝ye4、嗄sha4、嘎ga1),都是来形容声音嘶哑,就是咽喉蚀烂到一定程度,发音出现问题。所以,咱们现在,这个字写的“喝”,但是你不能念成he1,要念成ye4,这两个字(嗄sha4、嘎ga1),意思也是声音嘶哑,发音出现麻烦了。现在,我要说的就是咽喉也好,两目也好,包括二阴,这都属于人身的九窍,在九窍范围里,为什么这个地方容易蚀烂,尽管是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为什么湿热虫毒就易侵犯这里呢?中医怎么解释,我觉得,这个部位,它都是官窍所过的地方,津液滋润之处。所以,虫毒它往往就容易,在这个地方发行蚀烂。还有,我们说“喉为声之门”,当出现湿热虫毒,在这儿浸淫不去的时候,局部就要发生溃疡、溃烂,这样的病变。那么,他说,“甘草泻心汤主之”,为什么用这个“蚀于上部”,用“声喝”来描述呢?就是说,轻的话,就是蚀于喉,咽喉怎么样啊?干燥、不利,不舒服,或者疼痛。但是,一旦发展到声音嘶哑,这就是声门受到影响了,发音受到影响,因此,是表示蚀烂的程度加重了,就不能看成,只有上部声喝的时候,才用甘草泻心汤。我们说,从整个条文,所描述的临床表现来看,完全涵盖了上部,咽喉,包括我刚才又给大家加上的,即眼目,在下的二阴蚀烂,已经是上、下联合性病变了,所以这也是省文,再一个,强调即或发展到声音嘶哑的程度,甘草泻心汤也是内服的主方。我现在按照我们这个,病因、病机分析,讲它为什么要用甘草泻心汤,然后我们再回顾,《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是怎么个道理,和它有什么区别。
  甘草泻心汤的这个处方,首先说,大家看,甘草是什么甘草啊?生甘草,而且用量是怎么样呢?(四两),所以生甘草是主药。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取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那么这个方子的核心,不是在生甘草这个主药的,一个药物的作用上,当然啦,它针对的方向,一定是取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因为咱们反复强调的是,它是热毒、湿热,湿热蕴毒、湿热虫毒的意思,所以,清热解毒作用,这是肯定的。核心的地方,是两个药对,“辛开苦泄”法,辛开,辛温的药物,辛散。这个地方它取用的什么药呢?因为苦味药,它能泻、能清、能降。“苦泄”的作用包括它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就是它的苦降作用,所以,这两个药(黄连黄芩),苦味的药,包括它对湿热,具有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的作用,全含在其中了,包括虫毒,它也能够起作用。现在说,干姜半夏的“辛开”作用,取它什么作用?辛能散、能行,就有利于温、能够化湿,所以,辛散化湿。关于“辛开苦泄法”,过一会儿我放在[按语]里面,给大家分析一下,现在,咱们继续来说,这个辛开苦泄法,除了生甘草为君以外,它(黄芩、黄连)是作为臣药,但是实际上,在这方中的作用,大家一看,针对病机,辅助甘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为了化湿,其中也有苦寒药,配合辛温的药,或者说,因为它温燥之性比较强,特别他选用的不是生姜,而是干姜,干姜配辛温的半夏,温燥之力非常强,辛散之力又很强,因此化湿力高。那么,黄连和黄芩,黄芩是3两,黄连是1两,加起来是4两,干姜是3两,半夏是半升。这个呢就是说整个“辛开苦泻法”原则上,现在我们研究的结果就是,一定以苦味为主,辛温为辅,应该是这样才叫“辛开苦泄法”。在这个量上,我们没有看出来,但是,如果把张仲景的,“五泻心汤”,并列起来看,尽管都是辅药,那么“辛开苦泄法”它应当具备,不是药量的分配上,它一定是以苦味为主,辛味为辅,不是等量齐观的,关于它的作用,一会儿我再讲。下面方中,除了甘草以外,还有什么呢?人参大枣。人参、大枣的作用,现在看来,是甘温补益,补益脾气,刚才已经讲了,“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这种肝经的湿热,内蕴,浸淫,对脾运已经有影响了,请大家注意,有的参考书上,把这种湿热内蕴,说成病位在脾胃,那么,你要说内蕴在脾胃,先发生在肝经,还是先发生在脾胃,这在认识上不完全一样,有的认为,是先有湿热,内蕴在脾胃,然后又影响到肝,循肝经再上扰、下注,才发生了狐惑病,这就是关于病位的问题。我们说,有内蕴于脾胃的问题,我刚才讲湿热以后困脾了,湿热困脾影响到脾的运化,因此,人参、大枣,包括如果用炙甘草的话,是不是增加补益脾胃的作用?补益脾胃,实际上就能安中化湿。我为什么要写“安中化湿”呢?请大家注意,一定得是补益脾胃,使脾运恢复了,才有利于化湿。比方说,咱们经常讲的,白术苍术之间的关系。白术是补脾药,叫做“健脾以祛湿”,苍术放在“祛风湿药”里,而且是第一个,温燥之性最强的,叫做“燥湿以健脾”。现在,我们选用的药,没用白术,但是用了人参、大枣,如果我再用炙甘草的话,大家想,是不是首先是安中,先补益脾气了,才达到安中的作用,才有利于化湿力的增强。所以,《讲义》总结,甘草泻心汤的功效,说成是清热化湿,安中解毒,把这个意思就颠倒了。一定得通过我们的药物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清热解毒,安中化湿,解决了脾运不健的问题,也可以说,通过化湿使它健脾,健脾更有利于化湿。这里面,关于它燥湿的作用,也可以依靠何药呢?干姜、半夏。所以,这是既燥湿又健脾,健脾又有利于化湿。关于这个方子,我要说,就是它一定是狐惑病,必须蚀于上部为主,我才能够开甘草泻心汤,它是狐惑病内服的代表主方,为什么?因为不仅临床表现的,描述上那么完整,而且在治法上、方药的配伍上,切中病机,是不是这样。
  第10条,讲到这,下面,我想说一下[按语],第一,就是我刚才讲的,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狐惑病的内服主方,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有的狐惑病病人,湿热较盛,但是,不宜用辛燥的药物,就是干姜、半夏等药,不适合,这就是体质因素,我已经把“体质”的问题,在前面给大家写下定义了。所以,凡是涉及“体质”的问题,你就想,它为什么有易感性,就是那些原因,我不说了。体质的不同,有的病人尽管是湿热较盛,湿热内蕴,但是,它又不适合,用一些辛燥药物,特别是干姜与半夏的配伍,温燥之性特别强,那怎么办呢?可以选用《千金》孙思邈的狐惑汤,狐惑汤就是选用了黄连。比方说,我们这里面已经用黄连了,他进一步告诉你,还是从胃来解决这个湿热之邪,黄连配芳香化湿药佩兰,特别舌苔是厚腻,有时候配合藿香,效果比佩兰还好,就是藿香配白蔻,对于它这个,化湿力更为好。但是这种法则,或者是药的道理,还是通过辛开苦泄法体现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想介绍一下北京早年,60年代初,有王子和老先生,他在《中医杂志》上首先发表了,他治疗狐惑病的临床经验,就是刚才我提到的,甘草作为主药,尽管量增加到4两,他认为应该是生、炙各半,既了生甘草的清热解毒力,又要取炙甘草补益脾胃的作用,来配合人参和大枣,所以,我认为,他这种临床经验非常可取,实用性很大,我现在要看的病人,我就首先,提笔“生、炙甘草各半”,“各半”可以是各15克、各20克,而不是我们通常的5克、10克,那种用法,为什么?就是既要解毒,又要健脾,两用了,这是一。王子和老先生还有一个经验,就是关于黄连的问题。因为,这个病程长,它不是说短期几付药就能好的,黄连的苦寒之性,对脾胃,你得考虑时时顾护胃气,他选用马尾连,而且这量要随着症状的轻重加减,最多就是15克,经常是1钱、1钱半、2钱,是这样的量,并不是说苦泄,就应该黄连为主,是“辛开苦泄法”,但是,它的量相对来说,也就是15克,不是很多,还有,就比方说,口腔粘膜的蚀烂,特别是齿龈,他选用紫贝齿,但是这个药源,近几年,在我们黑龙江就很少见,我不知道北京,这个供应的情况怎么样,紫贝齿,它这也是凉肝的作用。还有,比方说,肛、阴的蚀烂,特别是肛门的蚀烂,因为我刚才说了,渗出分泌物特别多,而且有味,病人也是很痛苦的,用水洗它,并不行,因为它疼痛,摩擦,这个时候,给槐花、槐米,槐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果实,叫槐角,他是写槐米,槐花就是它的花蕾,配地榆或者地榆炭,这对肛门的病变有特效作用。的确,就像“直达病所”,止血,减少分泌这样的作用。另外,从临床观察,包括痔疮(湿热下注)的病人,我们觉得,还应该提倡,便后要及时清洗。清洗,不要用热水去洗,用凉水。有的说,“那凉水不干净”,或者说“这凉水是不是有害啊”,现在观察,凉水是收缩血管的作用,也能帮助它减少分泌物。所以,原来咱们小时候,讲卫生习惯,叫“饭前、便后要洗手”。其实便后,也要清洗肛门。现在,你像那高级便池,直接就给你用喷注式的水清洗,愿意要凉水就凉水,愿意要温水就温水,要热水也有热水,这都是有非常好的道理的。对疾病的需要,对于防止痔疮的发生或复发,从饮食上忌食辛辣,或者说食用辛辣食物,刺激性食物,非常有害。肛、阴的蚀烂,从妇女患者来看也是,在她的月经期、月经前,下部的病灶就比较明显,月经后,这个症状就减轻,所以,这个部位,需要局部的保护,护理要跟上。关于它的外洗药,一会儿我们讲到的话,很好用,临床很有意义。这是配合内服方,要这样。王子和老先生,它还有一个,就是比方,眼部化脓,刚才我讲到前房积脓的问题,他建议用羚羊粉,煎水频服。《四百味》第一句话就是,叫做“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刚才说了,“肝开窍于目”,他不选犀角,选羚羊角就是清肝热,这个羚羊,你从药局买来,一种镑的片,有的就是条状的,有的就是给镑成末了,角质的东西。你熬,熬出水就是乳白色的,你就是买它3分-5分/次,那就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年龄,和病灶的情况,来决定到底给多少,实际上一般用于小儿肺热咳喘,就买5分就能平分好多次服用,就喝那个,确实有效。小孩肺热咳喘,不是有“羚羊清肺散”吗?而我们是为的解决“肝开窍于目”,清其肝热,选羚羊了。所以,这药价昂贵,你怎么办呢?甘草泻心汤,熬着喝汤药,这个羚羊呢,就熬着水,当水频喝。所以,有利于病灶的修复,减轻它的溃疡面。这一条,我介绍的是王子和老先生的经验。
  下面,我集中想说一下,关于“辛开苦泻法”的问题,“辛开苦泻法”,我刚才说,这个配伍方法应该是,始创于张仲景,而且,后来在咱们北京,就是施今墨老先生,因为他做为御医,他首先从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书里面,提出了好多好多药对配伍,到现在,咱们有好多的临床医生,非常喜欢用,关于这个治法,它这个配伍,刚才已经说了,在用量上,一定要“以苦为主,以辛为辅”,用意是什么?休息以后再给大家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