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15讲

  第15讲 第二篇:湿病证治(2)

  第24条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类)
  甘草附子汤的组成,大家看,甘草、白术、炮附子、桂枝,这几个药连用在甘草附子汤里了。现在我首先说,仍然是“风湿相搏”,但是“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仍然是游走性疼痛的那种形式,但是疼痛得剧烈,关节不得屈伸,这个疼痛比较重,特别是不得靠近,也等于是一种拒按的形式,按之则痛剧。所以,这就是说“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是风湿相搏,病邪已经由浅入深,咱们讲了好几个风湿证,有表气虚的、有阳虚的,有风邪重于湿邪的,现在刚才说的白术附子汤证,应该与其它证有什么区别呢?湿邪重于风邪,也是表阳虚,但是因湿邪为重,所以,要加白术,而不用桂枝。这个甘草附子汤证,是以风湿相搏以后,病邪由浅入深,是表里阳气俱虚,拿什么作根据?为什么它是表里阳气俱虚了呢?“汗出,恶风不欲去衣”,什么叫“恶风不欲去衣”?你说汗出吧,他怕风,回头他得穿着衣服,捂着、盖着,别人不冷,他冷,怕风,老觉得有风吹的感觉,有的病人,他就说:“我总觉得有小风吹我”,就是一种怕风的感觉。这就是表阳虚得比较重了,卫外不固,所以,这是表阳虚的情况。“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大家想,这应该是什么证?里阳虚,气化不利。这些,他可不是随便罗列的,但是,他又未明告诉你,这“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可是表阳虚,下面那个“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是里阳虚,没这么说。所以,我们就得在原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综合分析的能力,而且在众多症状之内,要抓主症,抓主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辨清它的病因、病机,好为立法、遣方、用药打好基础。所以,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风湿相搏”,从他“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来标志已经不是一般的风湿了,已经是病邪由浅入深,病情加剧的一种情况。再伴有“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是表阳虚、卫外不固的表现。“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这也是湿盛的表现,为什么?里阳虚了,气化不利。所以,这个病机,或者是病证的概括,为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或者说风湿两盛。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清楚了,和前两个附子汤证有区别,都叫风湿相搏,不一样,这个方子的作用,甘草附子汤,其中有炙甘草,而且是用甘草来命名的,甘草附子汤重用甘草的道理,第一,要从内因上解决,健脾祛湿,第二,甘草能缓、能和,也能补益,而且有缓急止痛的意思。所以,甘草为君,第一,能补,可以健脾,可以祛湿,第二能缓,缓急止痛。白术的作用,健脾祛湿,尤其配合炙甘草以后,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炮附子的作用,已经再次重复,就是取它的温经扶阳的作用,以及散寒、除湿、止痛的力量。这个炮附子不是一枚半,也不是三枚,是多少?二枚。桂枝的作用呢?辛散温通,通阳化气,又能够散寒。所以,这个方剂的组合,突出炙甘草,既能健脾祛湿,又能缓急止痛,和白术的配伍,加强健脾祛湿的作用。炮附子和桂枝,辛温、辛热之品的这个配伍,能加强止痛力,散寒除湿的力量。所以总起来说,这个方子的功效就是温经扶阳,散寒、祛风、除湿,全有了。
  六张方子里面,我们《讲义》里的[按语],就象我刚才所说的那样,请大家看一下,“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这三张方,同治阳虚不能化湿的风湿相搏证。但是,主治的证候,各有不同,比如桂枝附子汤是治风气偏胜”。我说是治风邪重于湿邪,它也属于表阳虚,而白术附子汤也是表阳虚,但是治湿气偏胜,就是湿邪重于风邪,“甘草附子汤治风湿两胜,前两者仅是表阳虚,而后者是表里阳气俱虚”。所以,这甘草附子汤一定是治表里阳气俱虚的,风湿两胜的证候。六个方讲完了,现在我想把这六个方子作一下比较,特别是本科生,我们要求掌握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苡甘汤证的比较,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呢。
  方名
  比较
  麻黄加术汤
  麻杏苡甘汤
  主治证
  寒湿在表表实证
  风湿在表表实证
  病因病机
  寒湿着于肌表,阳气不通
  风湿郁于肌表,阻遏阳气,化热化燥
  症状特点
  身烦疼,重着而固定不移,发热无朝暮之分,恶寒无汗
  身尽疼,掣痛不得屈伸,发热日晡所剧,朝轻暮重
  治法
  辛温散寒除湿
  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配伍
  麻3两桂2两,辛温重剂
  麻半两薏米,辛凉轻剂
  这两个方子都符合,“微发其汗”的原则,都是微汗法的代表方剂,但是,一个主治的是寒湿在表的表实证,一个是风湿在表的表实证。病因病机,这个(麻黄加术汤证)一定是,寒湿之邪着于肌表,阳气不通所致,这个(麻杏苡甘汤证)就是风湿郁于肌表,阻遏阳气,化热化燥所致。症状特点上,身烦疼这个特点是,既有湿邪的重着之性,又有寒邪为重的固定不移,而且还应该有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所以,它喜欢温热。这种寒湿的痹证,发热无朝暮之分,就是它表实证,有发热、恶寒、无汗,为什么要写上“无朝暮之分”呢?为了和它那个“日晡所剧”进行鉴别。为了记住张仲景的原话,叫做“发热,日晡所剧”,也就是发热有朝轻暮重的特点。实际上,“掣痛,不得屈伸”,就是游走性疼痛为特点,“掣痛”,游走性。治法,麻黄加术汤,麻黄汤打底,所以是辛温剂,是辛温散寒除湿。所说的“轻清宣化”,就是他用薏苡仁换掉了桂枝,薏苡仁偏甘,微寒之性,就把这个方子由辛温变为辛凉,就叫轻清宣化。当然,化要针对风湿在表,解表祛湿。配伍上,两个方子有明显的差别,就是药量上,谁是重剂呢?麻黄加术汤量比较大,就说杏仁,麻黄加术汤的杏仁是70个,麻杏苡甘汤才10个杏仁,你要说按照汉制的度量衡的标准,来算的话,70个杏仁是多少克?因为1个杏仁是0.4克,70个就是28克的杏仁。咱们实际上反复强调,杏仁有小毒。这里,在我们北方,一般就是用到15克,有的人愿意用到20克、25克,那也是应该去皮尖,一定要注意炮制,你若说10个吧,才4克,用量太少了,咱们现在,确实对杏仁的用量是非常谨慎的,就是一定告诉学生,它有小毒的问题。我要说辛湿重剂,它配伍上,就能说明它的表邪,或者说寒邪,表证重于麻杏苡甘汤证,从哪儿能看出来呢?麻黄加术汤的麻黄是三两,还得加上桂枝二两,就是麻、桂的用量,证明它是一个辛温重剂。不说杏仁70个,就是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的配伍。看这个麻杏苡甘汤没有桂枝,麻黄才半两,用的薏米,咱们这儿叫薏苡仁,我们也叫薏米。这个配伍,特别是麻黄不仅是半两,而且要求去节(汤泡)。这都是减弱麻黄的发汗力的意思。因此,它是一个辛凉轻宣的,是个轻剂,不仅性质变为辛凉,而且是个轻剂。两方的比较,我想通过这个表格,基本上能够看清楚了,也能够使我们加深认识。辨证的要点,麻黄加术汤一定主治的,寒湿在表表实证,而麻杏苡甘汤主治,风湿在表表实证。
  下面,我把暍病三条原文讲完了以后,我对全篇进行小结。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苡甘汤证,作为本科的重点要求,对三附子汤,希望在临床实践上,逐渐积累经验,讲完全篇的时候,最后作总结。
  暍病三个条文,什么叫“暍病”?“暍病”的概念,我在开始说过,就是伤暑的意思,而不是大家通常知道的中暑,伤暑的特点,一定是在夏季,有严格的季节性,因为《素问·阴阳应大象》上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这就是说也属于热性病的范围,暑邪为阳邪,在初起的时候,也是首犯太阳。这三个条文,如果说它对《内经》有继承,有发展,就是不仅认识到了暑邪为阳邪,而且伤人阳气。同时他认为,暑邪也要兼挟湿邪,或者是暑热之邪。三条原文,一条讲到暑热之邪,两条讲到暑湿之邪,发展的一面,就是他看到了伴有气虚,造成气阴两虚,而且除了白虎加人参汤,另外,还有一物瓜蒂汤这样的一个方剂,这是他继续又发展的一面。首先看25条: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三类)
  这儿,有的人念xixi然毛耸,咱们应该念什么?不能念sasa然,还是xixi然。
  讲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方面,这实际上是讲的太阳中暍以后,主要的脉证以及误治后的变症。首先说“太阳中暍”,他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我刚才说,暑邪挟湿就变成暑湿之邪了,暑湿之邪它也要首犯太阳,因此叫做“太阳中暍”。
  下面,26条就等于他作的自注,叫做什么呢?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类)
  什么叫“暍病”?太阳中暍也。所以,不是中暑而是中暍伤暑,伤暑还可以挟湿,变成了暑湿之邪。所以,有首犯太阳的发热、恶寒症,又因为挟湿了,所以身重,而且疼痛,这和我们前面讲的寒湿在表,风湿在表有不一样的地方。它属于热性病的范围。
  其脉为什么会出现“弦细芤迟”呢?这个“弦细芤迟”的脉,就比我刚才说的气阴两伤又进了一步,叫做“阴阳两虚”了,为什么会造成气阴两伤,又发展到阴阳两虚呢?这就是因为,夏季里天气炎热,咱们的毛孔张开,出汗多,出汗多本身就容易耗伤阴液,耗伤阴液的同时也会造成气虚,所以,就是气阴两虚,和汗出过多造成气虚有关系。《讲义》里也引了喻嘉言的说法,“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就是说,我为什么说伤阴液,大家要理解,为什么会伤气呢?就是随着汗的外泄,大量的汗液排泄,伤“人身之阳”,“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所以,在脉象上,就表现或弦细、或芤迟。就比气阴两虚的证情又加重了。那么,还要说,“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可能有的人,在身体情况比较虚弱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怎么小便完了,好像冷”,就是发抖,这个就是阳气虚馁的表现,伤气了。“洒洒然毛耸”,这个[词解]里面讲,形容小便后洒洒寒战的样子,就是有一点发冷的感觉,阳虚则外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内合膀胱,所以,当小便完了的时候,他有阳气虚馁的症状,就凸现出来了。“手足逆冷”,更是阳虚的表现,阳气不能温暖四肢,不能温煦,所以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这说明阳虚则不能够耐劳,稍事活动则阳气外浮,就表现为发热,甚至于气短,或者喘,都是阳气虚馁的表现。这个就是表现在下,是“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表现于上,就是心肺方面的表现,喘。甚至于什么呢?他说的“口开”是气短、喘的意思,“前板齿燥”的表现为什么?因为气阴两虚,致口舌干燥。
  下面说的,就是误治的情况了,误治的情况,就是气候炎热,气阴两虚证,你再“发其汗”,就表现为恶寒甚,阳更虚,如果“加温针”,就是用火针的办法,会导致发热加重,如果“数下之”,用下法的话,又会造成淋病,就是小便的频数,甚至于尿赤、疼痛的情况。这也等于告诉我们,对于中暍的治疗要禁忌什么?要禁忌汗法、温针和下法,如果按照这样误治了,就会出现不是恶寒甚,就是发热甚,再就是出现淋病的症状。
  这个,没有出方剂,尽管没有出方剂,我们觉得可取的地方,一个就是临床能够见到的,比方说老年人的冠心病,这样的病人,如果是气阴两虚证候,在夏季的时候,可能复发,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我们原来说冠心病的病人,诱因素一个是寒冷刺激,二是饮食过饱,再就是精神刺激,过于激动,这三个因素,中医与西医是共识的。那么,作为老年的冠心病病人,在夏季为什么能复发?而且症状也是连喘带咳,不能够活动,稍事劳作,有点什么事上火上,或者什么事累着他了,这病人就犯了,这个时候,就是按照伤暑,气阴两虚来对待,我说这个,临床有意义的,到夏季你们再注意观察,这样的老年人用什么方呢?清暑益气汤,此方有两个,我们《讲义》[按语]里,首先介绍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这个就是面对着气阴两虚证,因为他元气本虚,李东垣特别注意顾护胃之气,所以,对于元气本虚,又伤于暑湿,耗伤了气阴者,这个清暑益气汤非常有效。再一个,就是介绍了,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这是温病派的,大家一想,这肯定是偏于辛凉、清热,清暑气方面的。所以,他就是重在养阴生津了,偏于凉润。这两张方子的组成,请同志们下去看一看,时间有限。
  所以,第一个,我认为冠心病的气阴两虚证,糖尿病的气阴两虚证,在夏季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我们今天讲的,伤暑气阴两虚的治法,建议清暑益气汤。如果本虚重,咱们就是扶正固本,同时给他生津,升阳益气除湿,这是按照暑湿之邪辨证。王孟英那个清暑益气汤,就是当他本虚的问题得到纠正时,还有湿邪或者暑邪,就用凉润、生津的办法。还有一个,就是老年夏季热,既没有冠心病,也没有糖尿病,就是夏季热出现的热不退,属气阴两虚证,就象他说的,又是恶寒,又是发热,这样一种阳气虚馁的情况,可以从伤暑的角度考虑,益气养阴法来治疗。小儿的夏季热也有,王孟英那个方子,就更适合小儿了。鉴于这个,就是补仲景的不足,他这个原文给我们以原则上的启发。没有出方子,那么后世的方子有效,这就是发展的一面了。还有的就认为,“夏用香薷,冬用麻黄”,刚才讲的方子都是用麻黄、桂枝,甚至于炮附子等等。现在告诉你,夏季的情况,就得善用香薷了,我把这儿讲完,我再讲香薷散的制剂,咱们在夏季怎么用。
  26条方子:“太阳中热者,暍是也”。这等于给暍病概念上、定义上给说了,是伤暑、暑热之邪,“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类)白虎加人参,白虎汤必须四大症,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大”,现在你要从这个字面上看,他具备汗出。具不具备发热、身热?具备。具不具备渴症?具备。就差脉洪大没说,但多出了一个什么症?多出了一个“恶寒”,恶寒了,证明是气虚,而且津液被伤,所以,白虎加人参汤是张仲景,对气阴两虚证奠定的一个经方基础,白虎加人参汤在《金匮》书里面,第一见到的,是治疗伤暑之后气阴两虚证的方子,在这里面出了一个,这是暑热之邪,不是暑湿之邪,是暑热之邪造成气阴两虚证,用白虎汤的基础方,清其肺胃之热,但是他又兼气虚恶寒的症。这个恶寒症的特点,请大家注意,我们《讲义》上也特别强调了,35页的[释义]的第3行,但须注意,伤暑的汗出、恶寒,是汗出在先,因汗出而恶寒,与一般的表证恶寒、发热是不同的,因为暑必发热,所以其人发热,身热是真的,暑热伤津又见口渴,这些都是暑病的主症。所以,一定不要和一般的,伤寒的发热、恶寒混淆了。这怎么鉴别呢?一定是先汗出,后恶寒,而且这个恶寒伴发着口渴,而一般的伤寒不是这样,另外,它一定是气阴两虚造成的。至于心烦、尿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脉虚等症是临床所常见。因此,要把先汗出,伴随着恶寒,和这些症状联合起来辨证,才是我们所要说的,由于伤及暑热之邪后,造成的气阴两虚证。这和我刚才讲的没出方证的那个,暑湿之邪造成的气阴两虚证,不完全一样。所以,那个后世的方子作了补充,而这个白虎加人参汤,确是张仲景一治这个病证,二治消渴病的上消“渴欲饮水,口舌干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所以,白虎汤的方义,咱们已经明白了,加人参,到底是加西洋参,还是太子参党参呢?有人研究过,整个《伤寒》、《金匮》所用的人参,28方全用的是党参。党参,后世比较,它区别于其他参的作用,是虚不受补者,党参为最妙。而现在对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第一,愿用西洋参,因为它没有那种温补的作用,是补而不至于太温。西洋参,造价贵,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尤其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还是要慎重。太子参也可以选用,我认为,太子参它有养阴的作用,又有益气的作用。关键,这个人参,它不仅大补元气,而且还生津液、止渴。所以,这就是根据临证的情况,病人体质的情况,包括他对药物的承受能力,都应该综合考虑。比方说,在[按语]里面,我请大家注意,从[按语]到[释义],引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引《素问·刺志论》,《甲乙经》,包括后世医家象徐灵胎,特别是《伤寒论》白虚加人参汤的,“时时恶寒”这些认识,一共是引了五个原文。时间关系,我不一一来列举,但是,请大家注意,《素问·刺志论》说的“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就是来为本条言明,“为什么说暑热之邪导致气阴两虚”,作一个理论的基础。这是所有引《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从方义上帮助理解,怎么能够兼治气阴两虚证。关于我那天向大家介绍的注本,徐灵胎的认识,“凡汗出多之病,无不恶寒者,以其恶寒汗出而误认为寒,妄用热剂,则立危矣”,那就是治错了,会造成病情危重。
  这个伤寒的暍病,三张方子,我刚才重复的了,他继承了《内经》的一些理论,和基本的认识,其发展的一面,说出了暑邪的这种严格的季节性,它一定要兼挟湿邪,成暑湿之邪,伤人后造成气阴两虚。暑热之邪伤人,也有气阴两虚的问题,在治方上,我们再来看一下,暑湿之邪的这个情况。27条: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在[校勘]里面,请大家注意,《伤寒论》里面也有这么一个条文,但是就没有“一物瓜蒂汤主之”这7个字。所以,有人怀疑这个方,是不是后人给加进去的。《伤寒论》里没有呀,但是,我觉得它毕竟是给你,作出了一个范例,用不用这瓜蒂汤吐法呢?咱们后说,先说这个太阳中暍的暑湿伤阳,在病因上,他给概括“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第一,还是夏月贪凉,不管是饮冷,还是汗出入水中,都可以导致暑湿伤人,而且特别是伤阳。因此,他表现为身热,而且有疼重,脉象为什么是微弱的呢?也是来说明阳气被遏的问题。脉微弱,阳气被遏,阳气被伤。一物瓜蒂汤应该是吐法的代表方剂,用到这里,怎么能使暑湿之邪去掉呢?一种看法,说通过涌吐,全身汗出,所以,能够散湿,能够祛暑,这种解释请大家这么理解。现在,临床上吐法根本就不用,吐法的应用,包括西医也是,第一,是食物中毒者,第二,就是寻死的人服用毒药,咱们给他洗胃,得涌吐,还有,就是急性胃扩张者,为了解决“宿食在上”的问题,“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就是这么几个用法,没有人去想到用瓜蒂,那天我讲的急救法可以用盐水,盐和水和在一起,也能够起到涌吐的作用,但是,由于一物瓜蒂汤它不能食用,结果使后人就开始琢磨,怎么能够既祛暑又能够散湿,解决暑湿之邪呢?那就是“夏用香薷”的问题。
  我想在这儿介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的香薷散,它的组成就三味药,所以,夏季,你这么组方就很有好处,暑湿之邪便于祛除,是香薷、白扁豆、厚朴,就这么三味药组成,解表散寒,化湿和中,这就是由于夏季贪凉饮冷,受寒凉了,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这种情况下,它就是象咱们看到的夏季的胃肠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但胃肠感冒,它表现的不是想吐,吐不出来,再不就是大便出现了腹泻等症,常用藿香正气水。现在大家,老百姓也好,西医同志也承认,藿香正气水有效。别看它味儿挺大,它是醇类、酒剂,所以,它的味儿特别辣,辣的刺鼻。但是,有时候就喝1、2瓶,就解决问题。假设说不是吐泻的情况,就表现头痛、头重、恶寒发热,还有胸闷,四肢倦怠烦躁,但是摸起来脉浮,是个表象,舌苔什么样?暑湿之邪又有热邪,又有湿邪,舌苔应该白腻,因湿邪为重。这样才能用香薷、白扁豆、厚朴,从中焦而治。叫做香薷散,那么加减法里面,比方说再加上黄连,就针对湿邪很重,它要化热了,你就加上点黄连,黄连清胃热,而且少量的,它又有养胃、健胃的作用,根据舌苔情况,有没有黄腻的表现,用这个方,那就叫四物香薷饮,因加上黄连,就变成“四物”了。如果再加上茯苓和甘草,本来加两味,应该六味,结果它是以茯苓为主,所以他说是“五味”,千万不要忘了,加茯苓,再加点甘草缓中,叫做五味香薷饮。如果在茯苓、甘草五味之上,再加一味木瓜,这木瓜的作用,我刚才提了一个用法,夏季里,特别是身上关节痛、烦,下肢的肌肉若有转筋,木瓜就更应该用了,它祛湿,还能够缓疼痛,就叫做六味香薷饮,即加上木瓜,就变成六味香薷饮。那么,再加四味药,变成十味香薷饮,这四味药是什么呢?有术、参、芪,我一说术、参、芪,大家就明白了,这就是中焦,偏于脾虚湿盛,湿邪困脾来用温补的办法。有术、参、芪,再加上橘红,没有橘红,用陈皮行不行?我认为也可以,针对脾虚湿困,就得用十味香薷饮了。因此,夏季,对于小孩、老年人脾虚,湿邪又缠绵不去,这个方就比较稳妥了。实际,它给后人的启发是什么呢?第一,从肺来治,宣肺化湿,而不是去涌吐,是宣肺化湿。第二,从脾来治,刚才我说的这些,不是芳香化湿吗?从脾来治。第三,从肾与膀胱来治,就是利水渗湿。所以,这样既全面又稳妥,而且适合于小儿和老年人,这样一个体虚体质。
  我觉得,我们复习了伤暑的暍病,尽管仅仅就这么三条原文,方就这么两个,一物瓜蒂散还不那么确切,但是给后人的启发,特别是对于《素问》讲的,“先夏之日为病湿,后夏之日病暑”,已经发展到更为切合临床实际了,暍病就讲到这里。

  小结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概  念: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类疾病(7)
  │病因病机┬内因:素体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邪阻筋脉,筋失濡养
  │    └外因:外感风寒(或误治)  ┘    ↓
  痉│病  位:筋脉               筋脉强急
  │主  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
  │分  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病│辨证施治┬柔痉──栝蒌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    │           清热生津,滋养筋脉(11)
  │    │欲作刚痉──葛根汤──开泄腠理,发汗除邪
  │    │           滋养津液,舒缓筋脉(12)
  │    └里热成痉──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13)
  └误治与预后(3、4、5、6、8、10)
  ┌概  念: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外因:外感湿邪,可挟风邪或寒邪
  │    └内因:素体阳气不足,脾运不健
  │    病机:“湿伤于下”,“湿流关节”,湿邪痹阻
  湿│       阳气不通,不通则痛
  │分  类:外湿、内湿
  │病  位:肌关节
  │治  法┬内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    └外湿──“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18)
  病│
  │ ┌实┌头中寒湿──纳药鼻中(19)
  │辨│ │寒湿在表表实证──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20)
  │ │证└风湿在表表实证──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21)
  │证│ ┌风湿在表表虚证──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22)
  │ │ │风湿证┬表阳虚证┬风邪>湿邪──桂枝附子汤(23)
  │论│虚│   │    │       ──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 │ │   │    └湿邪>风邪──白术附子汤(23)
  │治│证│   │            ──祛湿温经
  │ │ └   └表里阳气俱虚与风湿并重证──甘草附子汤(24)
  │ └                  ──温经扶阳,祛风除湿
  │湿热发黄(15)
  └误下变证(16、17)
  ┌概  念:暍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的一类疾病(25)
  暍│证  治┬阳明热盛津伤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26)
  病│    └伤暑夹湿证──一物瓜蒂汤──祛湿散水(27)
  └误治变证(25)
  第二篇的小结,首先我们来看痉病,概念,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在第7条上,原文他说“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也”,是以它的主症命名,所以为症状命名的痉病。
  病因病机,内因,素体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外因上有外感风寒,咱们就讲外感风寒,误治的那三条原文咱们没有讲,但是,也要知道,有的误治造成津液被伤,也仍然是其外因。病机上,邪阻筋脉,筋失濡养。筋脉强急不舒,所以它就发生痉病了。
  病位在筋脉,主脉叫做“按之紧如弦”,这“如”是“紧而弦”之意,是复合脉,紧弦,一点柔和之象也没有,沉紧,弦劲有力,直上下行,寸关尺六部脉全都是这样的。
  分类,一个是刚痉,一个是柔痉,我已经说过了,这是一个省文法。用太阳伤寒无汗作为刚痉的鉴别点,特别是“反恶寒”,这“反”字的含义,发热汗出不恶寒,也有的说恶寒,这个在[校勘]里面请大家注意。
  在辨证施治方面,治柔痉用栝蒌桂枝汤,今天我已经给重复了,它的功效是什么呢?对桂枝汤来说,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也就是解肌调营。栝蒌根(花粉)的作用是清热生津,滋养筋脉。欲作刚痉,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汤仍然是以桂枝汤方为基础,加上了麻黄和葛根,这里面突出葛根的作用,是滋养津液,舒缓筋脉。而桂枝汤仍然是通过汗法,解除表邪。当里热成痉,就是深入阳明了,深入阳明并没有成实,而是为了急则治标的办法用大承气汤,可以通腑泄热,急下存阴。因此,作为汗、下两法,严格来说,对于素体津液不足或者输布不利,是不完全合乎情理的,但是你不这样做,不把外邪驱除,马上用滋养津液的一派药,容易“关门留寇”。所以,这个启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是病因疗法,第二,就是选用象栝蒌根(花粉),以及葛根这样的药物滋生津液,濡养筋脉,是治疗痉病的基本治法,而本篇的痉病,一定是指的外感痉病,也不要局限是太阳痉病,一定是外感痉病。因此,和后世的温热的痉病,热厥,要区别开来。
  关于误治和预后我们没有讲,属于自学内容,不讲的就是三条文。
  湿病,湿病的概念,今天讲到了,是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原来说“湿流关节”,到这里面它又是“骨节疼烦”,和我们现代医学上称谓是一样的,很了不起,那时候也没有解剖,也没有看构造,但是他能把这个病位说得这么贴切。
  病因病机,外因,外感湿邪,可挟风邪和寒邪,挟风邪就变成风湿之邪,挟寒邪为寒湿之邪。内因,素体的阳气不足,脾运不健。病机,就是根据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湿伤于下”,“湿流关节”,湿邪痹阻,阳气不通,不通则痛。而且我今天还给大家,引了注家之说,在病位上为什么是肌肉、关节,而且湿伤于下,就因为内因和脾相关,我们还引了尤在泾的讲法,之所以“中湿,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因为平素“土德不及”,是脾自己本身素体上有问题,因此,“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这些都是作为说理工具,来解释这些病机所在。
  分类有外湿和内湿,病位在肌肉关节,治法上,今天我们讲了,重点讲外湿,“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微汗法在这个“似”字上怎么理解,绝对不是近似、好象的意思,一定是当“四肢的连续不断的小汗”讲,发汗的几个注意事项,我已经给大家总结了。“微发其汗”为什么能保证风湿俱去?大汗法有什么弊端?分析微汗法,是我们今天应该重点掌握的,也就是说,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特别是在表的风湿性关节炎,治法上、宗旨上,一定要把握住。对于内湿,这个条文里面,它先讲的是湿痹之候有外湿,又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内湿重于外湿,内外合邪,当里湿先去的话,怎么办,这也是一个表里同病的情况,是急当救里吗?不是,因为不是里虚寒证,而是湿邪没有出路,所以,“但当利其小便”。和我们讲的“急当救里”的,那个证或者是表里同治不一样,大家体会体会。所以,不管是汗法,还是利小便法,都是给湿邪以出路,同时,又要把它的脏腑功能,特别是膀胱的气化功能,以及肺主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与膀胱的关系,这个功能整个都通过,通阳气、助阳气、扶阳气,给它一个调整和促进向愈。
  辨证论治方面,首先我们讲了“头中寒湿”的纳药搐鼻法,搐鼻的方法有瓜蒂散,不仅可以治疗鼻病,特别是退黄的作用很可取,鹅不食草的功效,辛荑散方的作用,其它也可以。就是慢性鼻炎,作为寒湿,再有头重症,也是在北方寒冷季节的地域里的常见病、多发病,这个,给一个指导性治疗意见。寒湿在表表实证,麻黄加术汤,这是属于在麻黄汤基础上的一个变方,怎么变的,就是为了符合“微发其汗”的原则,让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于过汗,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所以,它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除湿的作用。风湿在表表实证,仍然是个表实证,因此,它有实证、虚证之别,这是在病邪上的区别,看一看,都是属于在表表实证,但是有寒湿、风湿之别,这个是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怎么达到了轻清宣化,就是不让它麻、桂相合,而是把桂枝支掉,用薏苡仁配麻黄,麻黄的量减半,而且去节(汤泡),薏苡仁,它的性味功效,正好是甘、微寒之品,就有清热渗湿的作用。因此,轻清宣化,把辛温剂变成了辛凉剂。这个是辛温重剂,这个是辛凉轻剂,解表祛湿。我们刚才用一个表格形式,把两方进行了比较,作为本科生,微汗法的代表方剂,这两个方是典型的,它进行的化裁,比较,我从主治症、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包括治法、方药,配伍上进行了比较,请大家把这个掌握了。关于虚证里面,风湿在表表虚证,下面讲的三附子汤,是表阳虚,所以,作为风湿在表的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是益气固表、祛风除湿。对三附子汤来说,表阳虚证有桂枝附子汤证,有白术附子汤证,两者都是表阳虚,但是,用桂枝的道理是辛温通阳,散在表之邪,所以,风邪重于湿邪,就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作为白术附子汤针对的是湿邪重于风邪,也是表阳虚,用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风湿两胜的就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扶阳,祛风除湿。这三附子汤,把它的主治证和特点拿出来了。
  最后,我们讲了暍病的概念。暍,就是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这个,刚才我都讲到了,它为什么有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等症。涉及到气阴两虚,甚则阴阳两虚,特别是气阴两虚。所以他按照阳明气阴俱伤辨证,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关于人参到底用什么,我已向大家介绍,就是临床根据情况来决定。伤暑挟湿,就是暑湿之邪,一物瓜蒂汤祛湿散水,吐法已经临床不常用,那么,祛湿散水祛暑,对暑湿之邪我也讲了,《局方》的香薷散与之加味,以及四味、五味、包括六味,还有十味香薷散。
  这堂讲到这里,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