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11讲

  第11讲 第一篇:四诊举例

  黑板

  四、诊治原则

  第14条  表里同病,当分缓急
  尤氏:“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
  “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
  “治实证者,以逐邪为急”
  第15条  新旧同病,宜分先后
  尤氏:“勿使新邪得助旧疾也”
  第16条  饮食与调护
  近其所喜┐
  远其所恶├→促进疾病向愈,防止病情恶化的基本原则
  适其所宜┘
  同学们好,上一次课,在“四诊举例”的那个内容中,我们讲到了第7条,有关四诊合参的内容。实际上,本书第6条和第7条,都是论述四诊合参的,时间关系,我们把第7条作为二类条文,给大家介绍,它是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断方法,请大家看一下原文,又是以问答形式: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二类,熟悉)
  这个条文里面,需要首先[词解]一下,也就是象我在《绪言》里面,说它的脉法,比方说“独取寸口”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寸口脉动”,就指的是独取手太阴动脉,它就包括两手的六部脉,寸、关、尺全含在其中,如果其它篇章里面,寸口、关上、尺中对举的话,那么这个“寸口”就单指寸脉而言,所以,有的时候要根据条文的具体内容,有具体说法。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寸口”,它就是指的两手的六部脉,所见的情况要和四时气候的变化相应,这个条文别的你要是记不住,我想,首先应该记住两个经典句。第一叫做“四时各随其色”,就是从人与自然,这样一个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在四诊合参的意义上,就四时各取“随其色”,“相应者万全也,不相应病态也”。再一句话,“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就是说,病理情况,就是不相宜了,也就是说,当非其旺时的色脉出现,就是病势转剧的凶兆。
  现在,作一下第7条的[分析],所说的“因其旺时”,在第1条我们讲,“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时候,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脾旺当令的季节,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在四季里面,每季度末18天,全年就有多少天呢?72天为脾气当令,如果按照四季分解来说,那就是长夏为脾所主,色就应该是什么呢?黄,脉就为缓,若是按照春天肝气当令,他就应该见色青、脉玄。夏天心之令,因此,他就应该是色赤而脉洪。秋天肺之令,色白而脉浮。冬季肾之令,色黑而脉沉,这就是应当见到的正常气色和脉象。所以,它应该随四时之旺气而动,这是人体适应四时,反映在脉诊的生理动态。这个条文里面,它讲的是“四时各随其色”,“因其旺时而动”,那么,“假令肝旺色青”,这是一个举例。假设说,肝旺的时候,那显然是指的什么时候?春季。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没见正常的色脉,反而见到了秋季的色脉,色白而脉浮,不是弦脉。所以,这在病机分析上,教给咱们根据它所见的临床表现,也相当于察其脉症来寻找病因、病机。它的病因病机,就是我上一次课讲的,肺金如果不被制约的话,对肝虚就要相乘,对肝虚的病证,为什么可以从肺金入手,来进行治疗呢?因为肺金被制约以后,对肝有一个保护作用,是不是这样?现在这个证,这个脉色,指的是肝血虚而肺金偏盛,肺金偏盛,肺的邪气乘其肝虚。这在治法上,就是我昨天提到的,清金平木法。方,我提一个建议就是化肝煎,化肝煎的成分,比方说,有青、陈皮、芍药、丹皮、梔子、泽泻、贝母,贝母那就是根据情况,如果肺热,就用川贝,如果为了化痰力增强,你就用大贝、浙贝,这是化肝煎提供的,可以作为临床参考。
  [临床应用]方面,我觉得色脉的变化,必须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应,才能够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违反这个规律,我刚才说是属于病态,现在这个举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从[现在研究]来讲,就是对于这个色、脉特别是脉象为关键。比方说,我现在正好从秋天走向冬天,人体是怎么变化呢?《内经》的原文有个说法,现代研究它讲到,秋天气温渐低而气压渐高,就是说,人体的汗腺就不象夏天那样,排汗较多,这种情况,脉管还仍然带有扩张的余势,因此这个脉象,它没有马上从盛夏转向秋季的脉象,就是这么一个过渡的阶段,叫做“毛脉”。“毛脉”是什么样子呢?秋脉,就是轻虚而略带浮象,就是有点浮的表现,它就像毛一样,故叫“毛脉”,即把这个浮脉叫做“毛脉”。这是[现代研究]给提供的,说秋脉为什么叫做“毛脉”,就是因为它的脉管,还没有从夏天走向秋天,仍然带有扩张的余势。所以,它就是轻虚而微有浮象,称其“毛脉”。冬季,就是从秋季那种气温,逐渐变得更加低了,气压更高,所以它所表现的特征,就是气温低而气压高,这时候,气温一低下来,比方我们的毛孔就收缩了,整个机体状态就内藏了,脉象就变成紧象。气压高,血液流向体表的情况,受到外界的阻力也加大,所以脉就变沉了,为什么沉脉又叫“石脉”,是形容它比较深沉而有力,就像石头一样,“状如石”,这是在脉象上,通过[现代研究]也解释了,比方说,天气转热或者不是这个时令,结果突然气温升高,脉象就比平素略快,这个也是经过现代研究,专门研究脉学的学者,他们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为什么?他们认为脉率,不但受到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还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也就叫“暖峰”。当一时的“暖峰”通过的时候,对人体的影响就表现在脉率上,略微加快,这些都是从脉象上、气色上来说。我特别对,“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这句话,我觉得是对整个杂病临床,都有实践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不能拘泥于,他举的肺乘肝的这个例子。春天见了秋天的色脉,这个例子其实挺令人费解,如果我不讲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对肺金乘肝,出现的什么情况不易理解。

  07话

  我想讲一个非常通俗的一个例子,也是我几十年以来,印象还仍然很深刻的一个病案,就是我刚毕业两年期间,也就是69年春天左右,出门诊,当小大夫,因为是县级医院,突然来了一辆马车,一家子人,六、七口,还有两个人抱了一对小孩,在替那个女病人抱着她的双胞胎,所有的病人都带着,新的、花的毛巾(蒙着脸),进屋了,把其他的病人吓得都躲开了,说这是怎么的了?我掀开毛巾一看,每个病人面色特别的红,且肿胀,眼睛都睁不开了,“目不得睁”,口也是张不开,全都是这样。我在城市长大,我根本就没见过,所以,问诊,首先第一问诊,怎么搞的?她说“我们吃灰菜中毒了”,她说“在公社医院,医生说都得住院点滴,我们没有钱,所以就上你们县人民医院,的中医科来问,有什么办法”,我当时想,灰菜中毒,这咱们中医没讲过呀,算什么病?用什么方?没办法,我就去找内科大主任,他是哈医大早年毕业的人,他说,西医就是大量的维生素C,加葡萄糖点滴,也得两天见分晓,还得看有没有感染,人家家属表示,“我们就是为了不点滴,省钱,来找办法,我们看,是中医解决,还是西医解决?”,大主任毫不客气,“你中医给汤(趟)一汤(趟)吧”,这是双关语,你就汤(趟)着看吧,我一想,老师讲《方剂》中,大头瘟,大头瘟是什么样呢?我没见过,但是,我一下想到,《金匮》里面就说的望气色,“面赤为风”。那天我给大家讲,“色黑为劳”,我给举例子,这个“色赤为风”,我牢牢的记住了,赤,特别是这样的病人,红、肿、热,肿胀不说,他不是痛,是有点痒。所以,我马上觉得,这个风应该是和风热之邪相合的,治大头瘟当时讲的方,是普济消毒饮,非常有意思的是“普济消毒饮芩连鼠”,这方歌第一句话我记住了,到“鼠”字,这个“鼠”是什么药呢?对不上号了,我一想,这也来不及了,不能背原方了。“鼠”,最后讲《中药》我再来看,鼠粘子就是牛蒡子,我们开方都写牛蒡子,不写鼠粘子。所以,后来我讲中药,我都给他们强调,讲学名一定也要讲别名。但是这个“色赤为风”,也等于我们中医无创伤性的诊断,现在就教给你,从临床的所见脉症,你就得赶紧按照我们说的辨证思维方法,从证测其病因、病机,赶紧确定治法。回头我想到了,普济消毒饮这方肯定治法对头,有清热解毒、有疏解风热的作用,但是,这个方当时开不全了,我一想,银翘散不就是疏解风热,也有解毒作用吗?而且还走表,特别是有连翘、桔梗,然后我开马勃,再回头一看方,真是虽不中也不远矣。开多少呢?我记得好像就是开了五付,因为我没心里准儿,我不敢多开,开五付,他病人说:“吃几天”,我说:“好了就不用吃了”,结果三天后,来一个小伙儿,那可能就是那个妇女的丈夫,来的时候说,“大夫,我们可真得谢谢你”,我说,“你是谁啊?”为什么不认识,因为他们来的时候,是封候的那个样儿,我根本没看清楚,现在看到他五官还长得挺端正的。他说:“我们都好了”,我曾告诉他们,把汤药熬好了,他们就当水喝,能喝多少就喝多少。所以,他们好得很快,根本没有吃五付,三天吧,就都好了。所以,现在通过那个经历以后,目前临床上,比方说,能够看到,由于其它过敏因素造成的荨麻疹,我们黑龙江有的叫它[xun]麻疹,实际正间是荨[qian]麻疹。张仲景在《水气》篇里面讲了瘾疹,瘾疹,中医外科叫?癗风,如果属于热毒类的,或者是我们说的风、热、毒,普济消毒饮应该是首选方。扁桃体的发炎、化脓,包括面部的丹毒,有的人夏季就在面部红肿,比如刚才我说灰菜中毒,西医有个名称叫做“日光性皮炎”,就是在祼露的部位红、肿、热、痒,也有伴发低热,就是热象,风热上攻的表现。那么,现在我举的这些病证,也属于这样同类性质,因此,这个方子也是可以用的。
  时间的关系,我把四诊举例的内容,就按照二类的主要条文,给大家按照临床给以举例,供作参考,特别是我上次举的一些例子,我原来说了一个,咱们国内医学临床的误诊率,比国际标准的25%多出2.8个百分点,其中专家评析,因素达到16种情况。但是,对青年医生,中、西医全在内,基本功不够扎实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们认为1/4是诊断经验不足,还有一类,就是问诊和体格检查不够细致,占17.3%。因为你第一次接诊的时候,首先,中医不要有偏见,有的患者一来,伸开胳膊,就说:“你给你把把脉,你看我得的啥病”,他就认为你中医把脉就能看病,你给他解释以后,他能够合作,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再一个,就是应当选择特异性的检查项目,比方说,我上次举例的那个,嗜铬细胞瘤造成的高血压,西药那么多比较好的降压药不能降,我这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汤,包括我认为她月经不调,我还用过二仙汤的加减,都是该好的时候她自然就好,该发作的时候就发作。所以,这个必要的检查,在我们的知识领域里应该通晓,有利于你提高诊断水平。还有一个就是要防止,目前依赖于辅助检查的问题,中医要走这条路,那就失掉了自己的精髓和灵魂,步人家西医的后尘,永远也撵不上,总是落在人家后面。我认为,咱们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或者说它有特色,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它无创伤性的传统医学的优势,就在于容易被病人接受。我没有创伤,我诊断的结果和你的这个检查,那个检查,有的时候,真是殊途同归,所以说,咱们中医还得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得把这个基本功练好。所以这样的话,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的能力和水平很重要,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儿了。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要讲论治原则,就是第四方面的问题。第14条是表里同病,这是除了第1条、第2条,是一类条文以外,14条、15条是一类条文,四个治疗原则,其中14条、15条必须掌握,14条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一类,重点)
  [词解]书上说“救”就是急先救治的意思。关于这个条文,在《伤寒论》里面,《太阳病》篇,在我们《金匮要略》的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篇里面,重复出现两次,也就是和这条原文精神一样,就是加了两张方子,提出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把具体方子拿出来了,为什么又要放在第一篇的治则里讲呢?那就是说,不管是《伤寒》的《太阳篇》,还是我们的第十七篇,它的出现是对表里同病的具体治法,因此,提出具体的方药来,而把它放在治疗原则里面,而且首先强调,证明这条治疗原则,不仅适合于外感热病,也适合于内伤杂病,这样的一个表里同病的复杂情况下,常法我们在《伤寒论》里面,已经学过了,应该先解表,然后再救里,那叫“常法”。现在他要讲的这个“急当救里”,是一个“变法”,也就是说再一次例举,在治疗原则当中,也要知常达变,要有原则性,要有灵活性。你怎么知道它是表里同病呢?怎么就知道这个是里病为急,当先救里?首先说这个“病,医下之”,那显然指的是误下,为什么你知道是误下呢?因为他有一个“身体疼痛”的表证为代表,表证就应该汗而发之,结果是误用了下法,下法的苦寒药直接伤脾胃的阳气,脾胃的阳气被损伤,则呈现里虚寒证,什么特征?下利清谷不止。什么叫“下利清谷不止”?泄下清稀、完谷不化,这样的一个情况,表里证同在,里证为急。尤在泾,清代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这个本子里它直接就讲出来,说“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为什么要“以养正为急”?他说:“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就针对这个里虚寒证为急证,急当救里的理由,他强调“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为什么要“养正为急”,不然的话,“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病”。现在我要说,他讲的这个“养正”,就是我们中医所讲的“扶正”,我昨天说,杂病和伤寒的鉴别,就是一定要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祛邪。我现在要说,扶正的道理在哪里。扶正就是要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我就接着他(尤怡)说的,“御邪”的意思,就是我讲提高抗病能力,无病防病,这是对疾病的防御能力。第二,抵抗能力。第三,自然修复的能力。第四、对人体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或者叫做应变能力。就是说,扶正法它怎么这么重要,为什么张仲景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的强调扶正的道理,在内伤杂病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直接关系到正气的强盛与否。因为在发病观上,正邪两者之间的消长、盛衰、交争,都关系到正气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在这个条文里面“急当救里”,我想,意思我说出来了,“养正为急”,那么当服药以后,比方说,象刚才提示的用四逆汤救里,大便自调了,就算正常了。服药以后,治疗有效果了,但是,身体疼痛,表证仍在,这个时候,你可以怎么样呢?再解决表证,是用桂枝汤还是怎么样。但是临床实践证明,当里气一通,正气来复以后,可以不必药尽,就是让他自然恢复。这不是讲了吗?扶正有自然修复的能力,有适应内外环境的这种应变能力。因此,尤其是胃肠道疾患,不要完全用药物来治疗,也要糜粥自养,生活调理,饮食上的护理要注意,这个也很重要。所以,有的书上说,“里气通,表气也通”,表证也可能不药而愈,随之而解,这是临床的一个体会。为什么治表证要用桂枝汤解表,就是尤在泾所说,“治实证者,以逐邪为急”,所以,表证偏于实证的,可以用汗法。当然我这个《讲义》上它提示了,如果里证未除,你一看,先表用汗法,可能就更加伤阳,甚至于虚脱,甚至于还造成更大的损伤。所以,你别看是一个下利清谷不止,一定要看到它对正气的危害性。
  目前,临床上还是主张“三法”,比方说,先表后里,这是按照外感热病,还是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有一分表邪就应该采取发汗,常法里面因势利导,表有邪还没有深入里,正处于初起阶段的时候,比方说《伤寒》用葛根汤,是一个体现,等我们讲痉病的时候,这葛根汤是什么作用呢?也是一个病因疗法,他不是刚痉已成,而是刚痉欲作未作,还没有成刚痉的阶段,赶紧用葛根汤,实际上是一个病因疗法。还有一个,在《金匮》里面治疗黄汗兼表证,以及黄疸兼有表证的方,是桂枝汤加黄芪,那就是桂枝汤调和营卫,用黄芪来干嘛了呢?就是我刚才讲的养正的作用,托邪外出。你看他不注重去治黄疸、黄汗,而是先把什么解决了呢?桂枝汤加黄芪,调和营卫,托邪外出。这是一个先解表,后攻里,是针对实证,而里气还没有虚的时候,就是“逐邪为急”。现在讲的这个“变法”,就是里证为急,这个例子就不举了,是以养正,同治法更为多见,什么时候有呢?常常遇到这个病人辗转好多医院,你说这个病情复杂吗?先解表也不是,先攻里也不是,怎么办?咱们就得表里兼顾,这个要举例子,就是《腹满病》篇里,治疗表里同病里证重于表证的厚朴七物汤,还有治疗寒疝兼有表证,他(仲景)在桂枝汤里面加乌头,就是乌头桂枝汤,这都是表里同治的例子。

  第15条,是新旧同病的情况,宜分先后,条文说: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一类,重点)
  这里面也涉及名词解释,什么叫做“痼疾”呢?顾名思义,就是老百姓说的老病,缠绵难治,那不叫“沉疴痼疾”吗?所以,痼疾就是旧病、久病。“卒病”,卒,卒然,突然得的病,那就是新得的病。所以,“卒病”是新病、急病,如果是新旧同病的情况下,即老病又加上新感,我开始讲《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的篇名也说了,内伤杂病的过程中兼感中外邪,它就既有脏腑的病变又有经络病变,它就是复杂,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呢?我想从三个方面作比较,《讲义》也是这么说的,一般来说,旧病加新病,这个地方还是要体现在治则上,要分辨虚实,要分辨轻重缓急,以决定在治法上孰先孰后,一个是从标本缓急上来说,旧病为本、为缓,慢,时间长,新病为标、为急。《内经》给你拟定的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此,对于旧病来说,就是治本法,对于新病来说,就是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办法。标急,所以要当先。第二个,就病势而言、旧病拖延,多长时间它也不好,我们说内伤杂病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发展缓慢,变化较少,这条就是这样,旧病就是内伤杂病常见的,日久以后,病势缓慢,变化较少,不适合急治,不能急治,你着急,那病根也难拔,老百姓还知道,“得病如山倒,治病如抽丝”。慢性病,就得慢慢来,卒病,病热急,你稍缓就容易起变化,病情可能又加重,甚至于有危笃情况,你不得不防。因为咱们这里面也讲到,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另外,要有预见性,一定要看到已病之脏,还要看到欲传之脏,而且还要考虑兼顾它脏的问题,这都是对新旧同病,还是表里同病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才是不离本篇的宗旨。第三个原因,就从治疗上说,什么好得快?新病,因为它正气损伤的程度相对来说,也不那么重。因此,它病邪浅,容易获效。再者,旧病日久,根深难拔,就难以奏效。所以,还是没离开,比较轻重缓急,分别先后,这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尤在泾又说了一句,“勿使新邪得助旧疾也”,就是说,当新旧同病的时候,为什么要先治新病,后治旧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从三个方面看出来了,标本缓急、病势、治疗上的比较。现在,我引尤在泾的一个注解,(“勿使新邪得助旧疾也”),就是说作为旧病已经难以奏效,千万不要因为又感新邪,使旧病更加难治。在[临床应用]上,我想大家比较熟悉,《伤寒论》提到,如果喘家遇到新感的情况下,还得是“当先救表”,就是先治新病,用桂枝汤,然后加厚朴、杏子来定喘,那就是桂枝汤治其卒病,杏仁和厚朴来治其喘。就是针对旧病,再一个,临床上发现,有一些患有肾炎、淋病这样的病人,对诱发因素非常的敏感,怕累、怕凉、怕上火,尤其是还特别容易感冒,感冒对他的病情又特别有危害。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去认真地问诊,不去了解他的发病史、既往史,甚至于治疗史,特别是现病史的情况,就看到是表证,按表证若进行发汗,非常容易导致尿血,或者说他本来有的血尿,可能会加重。这个,就像仲景在,《伤寒》、《金匮》里面所告诫的,“淋家、疮家、失血家、不可发汗”,为什么?我想根源,就在于正气已经受损了,不要看到表证是一个实邪,而应该看到本虚,和兼感外邪这样的一个复杂情况,根据本条的精神,就应该“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08话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个病人,她是一个患癌症19年的癌症患者,乳腺癌,按照理论上讲,乳腺癌的易发、易感人群,一个是不生育的人,或者哺乳不完全,甚至未曾哺乳的人,就容易得乳腺癌。这个病人,她13年内生了两个儿子,是完全哺乳的,现在她回想,就是在她年轻的时候,1963年在北师大,读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她为了摸索一个实验方法,一共是33次实验,就蹲在实验室里面,锲而不舍地搞实验。她认为,是化学物质种下了这个祸根,在治疗期间,开始发现的时候,立即早期手术,我觉得这也是她能够延长生命,或者说是带瘤延长生命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作为癌症,有效的、首选疗法是手术法,她手术了,但是四年间,两次复发,一次是胸骨柄,又一次手术,这个就是比较小的范围手术。第二次,就是胸膜出现转移,有胸水,那次也是很危险,但是她非常坚强,我觉得她在精神上没有“恐癌症”,而且非常坚强。这个,我觉得符合国际WHO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她已经按照我们第一篇,包括《内经》思想,发展而来的天人相应,就是不仅是器官的健康,而且要包括心理、精神上的健康。第三,要适应社会发展,包括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非常的全面,才是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国际卫生组织有十条具体要求,那个的确能够鉴别诊断,你是不是属于健康范围内的人,时间的关系就不讲了。我要讲的这个病人,近两年又骨转移了,她每月注射一次进口的药,价格非常昂贵。但是,自始至终十几年来,她坚信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更为有效,其中,她特别坚持用补中益气丸,用六味地黄丸,有的时候根据病情需要,换用知柏地黄丸或者杞菊地黄丸,因为长期服药,她非常慎重。西药她也是特别敏感,毒副作用,只要写说明书上,她保证用过1-2次或3-4次,她就能反应出来,丸药,按照一次各1丸,一天2次,她觉得口干舌燥,就好像“虚不受补”的那种感觉,我想放、化疗的副反应也存在这个,回头我想,按照咱们讲的,平旦以后,阳气升发,我用药物补中益气丸,从补肝脾气上来治,就吃1丸。等到傍晚的时候,开始阴气生长,我就给她用1丸六味地黄丸,这种补益脾肾的思想,就是在我们的,《虚劳》篇里讲的,她毕竟是一个慢性虚损性的,属于虚劳范围内的疾病,我就让她少量的坚持常服,“丸者缓也”,目的,时时顾护她的正气,所以,一直维持到现在,非常好。但是,前年冬季,咱们全国范围内,都得了一场好像是瘟病似的病,咳嗽、脓痰、发烧不退,她也患上了,患上之后,她一点西药不敢用,她来找我,我也非常慎重,你说是给她清热解毒药,还是清肺化痰药?回头我一想,虚人感冒,人参败毒散,就一付,因为是星期天,我说,我中午回家之后,就把这个药熬好,怎么办呢?你就按照晚上,睡觉前两小时服完两次,因为让她熬三次,把第3次的量,在第二天早上服下,结果当天晚上,烧退下去了,她非常高兴,从那以后,她就对这服中药更加坚定信心了,现在状态很好。
  所以,我通过这个病例来讲,也就是新旧同病也好,或者说内伤杂病兼感外邪,怎么对待?还是不离“辨证施治”,我以这个病例来说,我们临床常见的,看中医的就是慢性病,最多见的病种,包括慢性肾炎、肝炎、胃炎、气管炎,还有冠心病等等,他们因为是自身有痼疾,一稍加不慎就容易感冒,所以,不治感冒,表邪不解,内外合邪,又造成痼疾更重。因此我说,酌情采用兼治方法,就是新旧同病兼顾,更为合理,更为有效,我觉得象张仲景书里面的,小青龙汤系列,治疗咳、痰、喘病,你看他化裁了多少方子。如果小青龙汤里面表证未解,或者表证未清,那么用射干麻黄汤,如果挟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如果热偏盛,可以是用越婢加半夏汤,喘得重,还有一些方子,痰多又有方子,时间关系,等到我们讲具体篇章的时候再说。所以,都是一种兼顾的办法。

  下面讲第16条,饮食与调护: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二类,熟悉)
  这地方的[词解],首先要说“五脏病”,“五脏病”也包括六腑病,所以,它应当泛指一切内伤杂病。“所得”,请大家注意这一条的“所得”,和下一条还有一个“所得”,两个“所得”含义不完全相同,一定要搞清楚,有关饮食与调护“所得”,是护理方面的要求,就是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就象我刚才说健康的范畴里面,包括精神情志,除了护理以外,就是药物治疗和护理并重,是不可分割的,药物的性味,包括时令和气候这些因素都要考虑,有利于病人康复,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所恶”就是指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包括那些因素在内。分析这一条,首先看,要根据五脏的喜恶,病人在饮食居处的喜恶,要进行辨证施护,辨证施护的理论在这一条里面,可以说是中医学里面较早的,有关护理学的记载。这护理学的知识,这是在篇章里面,属于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在具体篇章里面,方药、方后注,包括药物的煎煮法、药后的反应,怎么处理,统统属于护理学的内容。
  所以,这一部分很值得研究和探讨,因为《讲义》里面,它都举了很多的例子,时间关系,我首先提示,比方说五脏的生理特征自有喜恶,上次我们说的以肝病为例的话,肝体阴而用阳,你要补肝体,它就喜酸味药。因为它能补肝体,酸收能补肝体,所以,就得选用五味子、山萸肉、白芍等,那反过来他又说,你要理肝用,肝气疏泄条达,它就喜欢这样,不喜欢压抑,那你就得用辛味的药发散,辛能散能行,才能使肝气条达。因此,你就得用象我们昨天复习的,川芎、薄荷就是理肝用,脾胃之间的关系也是那样,一阴一阳,脏腑相合,脾就是恶湿而喜燥,喜润而恶燥是胃的生理特性。但是妇女的早孕,妊娠的初期,她恶心、择食,那是正常生理现象。反过来说,病理状态,作为肝病,它也恶心、厌油腻,却是一个病理现象,病理状态。所以,在五脏病里面,“各有所恶”就是根据五脏的特性和病理特点,来选用药物和进行恰当的护理。比方说,心病,它就恶热,所以,他就穿得薄衣、盖薄被,肺病的人,你看他穿得挺厚的,他还说冷,脸还霎白。所以,肺病它就恶寒、怕冷,这都是病理状态特有的,有规律可循的,而且是我们临床诊断的指征之一,绝对不要在望诊和问诊上忽视它。
  刚才我也说,误诊的第一点,就是不能够细致问诊,就容易漏诊,漏诊就给误诊先垫底儿了,所以,讲饮食调护,基本原则是什么?就是按照原文的精神说,“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他以适合的饮食居处,随其所喜而不病,就是“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针对它的喜恶,那么你只近喜而远恶不够,再给予适当的药物和护理,才能够达到促进疾病向愈,防止病情恶化。这就是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第16条原文精神,“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这个是讲的病人突然想吃自己平时不爱吃的东西,还有发热的情况,这实际是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不祥之兆,就相当于《伤寒》讲的“除中”,它就是脏气被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在发热的问题上,不要拘泥,就是说,是一个病理状态的代表,用发热来说明他的病重了,或者说是不祥之兆了,不一定是发热,也许是别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脏气被邪气所改变。食后,突然吃这种平时不吃的东西,可能助长病气,就使这个病理状态加重或者转危,是不祥之兆。还有一类,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种将愈之兆,久病或者是大病初愈,尤其是慢性的急重病证,一旦有转机以后,这病人最想的,就是要吃点东西,或者吃得很香,我想吃多点,这个时候切记,他的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好,胃肠的功能还是比较虚弱,这个时候,尽管他想吃很多,或者他想吃平时不想吃的东西,要考虑到不胜谷气。但是,慢慢地,按照我们调护的方法和措施,促进病愈,防止恶化。我认为在这一条里面,他讲的是前者,是不祥之兆。要不,老百姓都知道,突然改常了,叫做什么?“回光返照”,这里面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好,下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