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08讲

  第08讲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黑板

  第1条 第二段 论肝虚治法

  1.本义:酸甘焦苦并用法/调补助益法

  ↓
  入肝:补其本味,补肝体
  焦苦┬气焦→入心     “子令母实”┬补心血、养肝血
  └味苦→入心           └清心火、护肝阴
  甘→补脾、健脾┬补土荣木
  └补土制水
  《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立论根据)

  2.治肝补脾之要妙:

  ⑴“伤”┬损害,伤害→持否定意见
  ├《说文》:“伤,木束为伤。”制约、约束、管制
  ├《三因方·内所因论》:“脾能制肾”
  └《中华大字典》P77页
  五行生克制化原理: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
  焦苦入心→子令母实

  3.虚实异治→杂病的总治则

  虚虚实实:虚(名词)虚(动词)  ⑴名词
  实(名词)实(动词)   活用动泀
  ⑵使动用法
  补不足→虚则补之
  损有余→实则泻之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小标题: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按语>1.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
  ⑴肝实证  肝───────→脾 脏“虚则受之,实则不受”
  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
  泻肝实脾,泻肝顾脾
  2.“脾旺不受邪”─→重要立论
  后天之本
  气血营卫化生之源泉
  3.肝虚治法─→五行生克制化原理
  ⑴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的原则
  叶天士:“务先安未受邪之地”
  ⑵知传是治未病的前提
  ⑶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
  ⑷五行学说─→运用时,整体自稳调控系统

  讲稿

  上一次课,我已经把第一篇第一条第一段话讲完了,着重让大家了解脏腑之间的传变规律,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同时也要注意当脾旺的时候,“不受邪,即勿补之”,这样一个知常达变的道理,尤其要学“上工”的预见性,不要做“中工”,见肝病,不知传脾,惟治肝。
  今天接下来讲第二段,肝虚的治法,按照原文,“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实际可以给它概括为“酸甘焦苦并用法”或者叫“调补助益法”。在讲解它的含义之前,需要复习一下《基础》的知识,就是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气相合的话,是臊、焦、香、腥、腐,和五味之间的相合,是酸、苦、甘、辛、咸,是不是这样。清楚以后,你会想,“酸入肝”是什么道理,这个就是“补其本味”,对肝来说酸就是它的本味,达到“补肝体”这样的一个作用。所以作为肝病,本脏自病的话,补其本味,达到补肝体的作用。临床常用的药,现在讲的是肝虚证,首选的是什么药?能够养肝阴的方,我们有张仲景创制的酸枣仁汤,就是治疗肝阴虚的一个代表方剂。所以“酸入肝”,就是酸枣仁,能够柔肝的具有酸味的药物是什么呢?白芍,还有象可以选用山萸肉,这样的一些药物。
  那么“助用焦苦”是什么意思?“焦苦”指的是气焦,也是入心,苦味入心,所以必须是炒焦以后的药物,具备气焦味苦。那么入心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说在心和肝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母子关系。因此从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看,“子令母实”,这个地方,通过补心血,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补心血可以达到怎么样呢?养肝血的作用,因此叫做“子令母实”。这在临床上就可以用象炒当归,最典型的了,炒当归。其它的药像熟地,也可以通过它养血滋阴的作用,鸡血藤,包括常用的丹参、炒丹参,都可以属于补心血,养肝血这样的作用。当然丹参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说有养血又有活血的作用,对不对。它和当归、熟地还不一样,炒当归、炒熟地,还是熟地本身就是属于在生地基础上已经炒熟了,所以它的补血作用很明显,再一个就是清心火,可以达到护肝阴的作用。因为苦味的药物入心经,具有清心火的作用,清心火又能够起到保护肝阴的功效。这是对于选用焦苦的药,入心经,它的作用大体上我归纳为这两个方面,这是“焦苦入心”的道理。
  第三说的是“甘入脾”,“甘入脾”就应该用甘味之药调脾。甘味的药物,它的特点就是能缓、能补、能和,入脾经,是脾的本味,因此它就有什么作用呢?补脾,或者说健脾。这一类的药物大家都比较熟悉,常用的包括炙甘草,甚至于人参、焦白术等等。这是关于本义,“酸甘焦苦并用法”、“调补助益法”的本义。那么作为它的立论根据,就是《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对于肝虚来说更要注意怎么样啊?顾脾、实脾,或者说补脾、健脾,因为甘味本身就有能够补益,能够缓和这样的一个作用。就比方说它在五行方面,补土荣木,通过培补脾气可以荣木,对肝有一个很好的滋补作用。第二补土又可以制水,所以必须要用甘味的药物来调脾。刚才我提到象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包括饴糖、蜂蜜,都符合保肝这样的一些药理作用。
  下面我请大家再看,从“酸入肝”一直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这17句的含义。时间的关系,我不能讲那么细,但请大家注意,他重复说一遍“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这一大段文字,在以前由于注家之间的争议,有持否定的态度的,有持坚持、同意、赞成的态度的。在以前的《讲义》上,都是用括号括起来,文字保留,但是不解释,就直接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就让本科学生背诵到这里就行了,只有从五版《讲义》把这括号打开,为什么?这个地方争议的焦点,就在一个“伤”字。这是第一,我解释了关于它的本义,肝虚治法的本义或者说它的含义。
  现在我要解释“治肝补脾之要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把这个“伤”字的含义,作以解释、定义,如果按照“损害”,“伤害”的意思来讲,这个文字,它确实就令人感到,肝本来已经是虚了,回过头来,没治好肝,还倒怎么样啊?损害其他四脏。因此就不可思议了,就持否定态度。现在我们有据可查,首先说《说文解字》,它说这个“伤”字,伤,木束为伤,什么叫“木束”,有“制约”之意,“约束”,或者说“管制”。还有就是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方》,他这里面就直接有文字记载,就是在他的《内所因·卷八》上,就说到了这个,他引证的就是说“脾能制肾”,《三因方》里面,这是宋代陈无择的,就是他(仲景)这段原文,在陈无择这本书里,干脆就把“伤”字直接改成“制”字了。再有就是现在的《中华大字典》P77页,它直接来解释“伤”字,也就是这么说的:“木束为伤”,约束之意,所以显然来看,这段文字有它的道理,而且体现的是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所以把这个“伤”字的意思,把它搞清楚,是“木束为伤”,是有制约、管制之意,它体现的是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是什么呢?这在《内经》里面,就是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到了“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原文是叫做“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我们说就是化生不病之理。下面把这个怎么来理解,由于陈无择等人把这个字,按照“制”字来解释以后,后面的注家好多都同意这种观点,包括《医宗金鉴》吴谦等人,都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理解这段文字。
  现在说肝虚证,它现在是个虚的情况,是肝阴虚还是肝血虚,都包含在肝虚证里。刚才我讲的,为了解决肝虚这个情况得怎么样?“补用酸”,比方说临床上,我们现在用的黑龙江省五常市的护肝片,以什么为主药来降转氨酶呢?五味子。当然五味子降酶的问题,一定得注意它使用的规矩,防止它的反弹,不得肝病。由于药害造成的转氨酶升高,护肝片就有降转氨酶作用,其中就是“补用酸”之理。“焦苦入心”,这个里面我刚才解释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来补心血、养肝血,还可以怎么样?清心火,来护肝阴。所以这地方体现的按照“五行”来说,就是治“心”的道理。还是为了从这个方面,来解决保护肝的问题。从脾来说,“甘入脾”起到调补作用,为什么叫调补呢?因为甘味药直接是补,我们为防止“补而滞”的问题,一定得加一些行气的药,才能有“当先实脾”之意,所以我讲到肝的调补作用,就是说在补益之中一定要用理气,或者助消化这样的一些药物,这是刚才讲的这几个作用。
  那么回过头来从五行来说,肝对脾,木、土、水、火、金。它们这个相克相乘的关系,是这样的吧,现在我把肝、心、脾说完了,再看他的文字,叫做什么呢?当“甘入脾”以后,他首先说“脾能伤肾”,看见了没有?我现在说脾来制约谁呢?制约肾,那就是靠什么呢?刚才我讲的是“培土荣木”,是来说脾对肝的作用,是“培土荣木”的作用。反过来说呢我要是“补土制水”,是说脾对谁呢?脾对肾水来说,这个肾水就是肾之寒水之邪,通过补土以制水,所以“燠土以胜水”,这也是使脾温暖以后,来制约寒水之邪上泛。现在如果通过这种“补土制水”的作用以后,寒水之邪不能够上泛了,那么心火就会怎么样,心火就旺盛了,心火旺盛以后,肺金就受到制约,所以现在讲这段话的妙处,使“治肝补脾之要妙”在哪呢?来强调肺被制约以后,对肝就没有伤害了,因此肝虚就得到了保护,“肝病自愈也”,此“治肝补脾之要妙”,听明白了吗?现在这段文字就是除了在前面补助益,酸甘焦苦并用法,解决了肝、心、脾以外,又在“补土制水”的问题上,给上升到制约肺金,制约肺金的结果,就是补土制水,以后就是间接地达到制约肺金。怎么制约的呢?因为补土制水,使肾的寒水之邪不能上泛,从而保证了心火的旺盛,心火旺盛之后,制约了肺金,肺金补制约,对肝本身就是一个保护作用,使肝病自愈。听明白了吗?这个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等于交给我们,除了从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临床治病以外,又从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上,多角度、多元化来考虑治病方案。我觉得临床上,比方说对肝癌的治疗,大概大家都知道“当先实脾”,或者说当他出现腹水的时候,大家能够知道应该“补土制水”,在“培土荣木”和“补土制水”的这个方面,是临床所有的医生,首先想到的一种治法。现在这个条文学过以后,请大家注意,为了使他(病人)的正气充盛,还可以通过补心血、养肝血。因为在肝病很多的情况,慢性病变情况,有贫血状态,所以从心来补血很有道理,也是扶助正气的办法。
  最不容易想明白的,就是制约肺金的问题,制约肺金的治法,在五行的这个学说上,应该叫做什么治法呢?“清金平木”,甚至也可以说“清金益木”,为了保证肝虚证得到缓解,“清金益木”就是制约肺金来保护肝,在这个基础上对生克制化原理,后世发展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医宗金鉴》从相生的角度,母子关系来看,既然说从心来治能够达到“子令母实”,那么肾对肝来说,它是肝之母,因此从相生的角度,“滋水涵木”法。那么心对肝来说,是其子,这也可以,这叫什么法?隔一,就以是肝脏为轴去治肾,还去治心,从母子的关系上,这是隔一疗法,隔一治法。现在比方说去治脾,甘味药物入脾,调补之意,这就是隔二,隔二的治法,那么到治肺,制约肺金,他就给归纳成什么呢?隔三疗法。所以在临床上是很有意义的,给你拓展临床思路。我们说在第一篇第一条,开章明义,篇名叫“脏腑经络”,让你以这个学说、理论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来辨证,现在又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把肝虚的治法举例说明了,我把第二段已经讲完了,看看大家是不是听懂了?也就说这是肝虚的治法,肝实的治法在哪里呢?就是开始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个我想放到[临床应用][按语]的地方,再给大家分别来说,肝实到底怎么治,肝虚怎么治,好吗?原文本义讲完了。
  第三段,上两段已经把肝实证、肝虚证举例说明,他是怎么治的,现在用“虚实异治”,把它作一个高度概括,对整本书的杂病治疗提出总的治则。原文讲“虚虚实实”,这个呢我首先从文法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第一个“虚”和“实”是名词,讲的是“虚证”、“实证”,后面的“虚”和“实”应该说是什么词呢?是动词,这是提的治法。比方说《内经》,他说“经曰”,“经曰”就是《内经》有的写的是《难经》,《内经》和《难经》(八十一难)都有这个记载,但是它前面都有“勿虚虚,勿实实”,或者写“无虚虚,无实实”,仲景认为这是常识性的东西,所以他进行了一种省略的说法,也是一种告诫,不要犯“虚虚实实”之诫。告诫你针对虚证的话,不要采取泻法来治疗。虚证若用泻法不是会造成更虚吗?实证不要用补法来治,那是不是治反了?所以这个地方若是火证、火热证,再用补法,那不火上烧油了吗?寒证用泻法,那不雪上加霜了吗?所以这个地方,一个是名词活用成动词,第二是使动用法,什么叫使动用法呢?就是我刚才解释的,虚证如果使用泻法就会使虚证更虚,如果实证用补法呢使实证更实。所以,他尽管没有写出“勿”和“无”来,但是从文字上来解释,能解释得通,因此不要犯“虚虚实实”之诫,而应该遵照杂病总的治疗原则,就应该“补不足,损有余”,也就是我们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样的一个总的原则,因此他说“是其义也”,这就是总原则的高度概括,对全书、对整个杂病,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后一句话,“余脏准此”,就是说我以肝病为例,其他四脏以此类推都是这样的关系,因为生克制化原理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实际推论起来看,最有意义的就是肝病传脾,第一段讲到这里。
  下面我再把它归纳一下,我昨天给大家说了一下内容简介,我要讲的预防医学与病因,那么这个第一条,我若加小标题来说明的话,它就应该说阐述了一个“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问题。所以这个第一条,它的标题,如果我概括的话,八个字,就是“已病防传、虚实异治”。这是第一条,在预防医学思想里面体现的是,“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是讲的治疗原则。
  这个[按语]我想在这里回顾一下,我讲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这个呢,尤在泾,清代的尤怡,在他的注解里面,他说如果从脏病的方面或角度来说,必须是“邪气实则传”,如果从脏气来说,只有“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这在我们《讲义》上有[选注],比方我刚才讲的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的,“隔一”、“隔二”、“隔三”说,就是[选注]的第一个《金鉴》,看见了吗?在第九页,下面有[选注],《医宗金鉴》的[选注],就是讲的“隔一”、“隔二”、“隔三”说,生克制化原理。比方我现在要说的,《心典》的传变条件,就在翻过来的第10页,《心典》翻过来的第10页,第6行的后一句话,请大家看,“盖脏腑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所以这个地方,他说肝和脾之间的关系,这是讲的肝实证,对肝来说,肝实证,只有肝邪之邪气盛,它才能够传到脾去,脾呢,能不能受邪,只有“虚则受之”,“实则不受”,所以作为脾脏,它是虚,这是脾对肝邪的传变问题,必须是在它脏气虚的情况下才能受邪。只有肝邪气盛它才能传,即“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所以这个传变条件就是这样,一个是从脏邪的角度上说,邪气;一个是从脏气的本身来看的,看大家能不能理解这段话。这个“脏病惟虚者受之,实者不受”,是针对脾脏的虚实而言,而脏邪是从肝而言,“实则传,虚则不传”就是这样的一个条件。因此“当先实其脾气”,作为肝实证,“当先实其脾气”那就是泻肝实脾,是按照脾气旺盛的时候,又可以说它“即勿补之”。但是我们认为,临床上肝病是一定要传脾的,因此泻肝的同时一定要顾脾,这是针对临床的应用上,一定要把握这样的一个原则,“当先实其脾气”。
  那么书上提到了逍遥散,逍遥散这个方,实际是从张仲景的四逆散这个祖方化裁而来的,逍遥散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按照原意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中医基础》讲了五、六个方面,当然,在这个助消化助脾胃消化和疏泄包括脾胃气机的升降功能,是它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疏泄气机升降,再一个助脾胃消化,这两个功能是它疏泄功能的主要方面。比如逍遥散,它针对的实际上是疏泄不及,疏泄不及,脾的运化功能才下降,因此要调和肝脾。在逍遥散这个方里,这是用什么来实脾的呢?白术、炙甘草,就是健脾、顾脾之意,茯苓补利兼优之品,即补又利,所以这些都对实脾有作用,那么作为泻肝的药物,主要依赖谁呢?柴胡,还有薄荷,也是疏肝的道理。所以逍遥散的配伍,符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原则。另外书上讲到不要过于苦寒的问题,特别讲到头目晕眩。我想从中医基础理论,严格来讲,应该这么来说,如果肝的疏泄太过的话,它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是肝火上炎,一个肝阳上亢,再重的话怎么样?肝风内动,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可见的。作为肝火上炎的话,肯定是要用清火、泻火药,尤其是针对现在的肝病,甲肝、乙肝,愿意用清热解毒药。现在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就应该注意什么呢?在临床应该方面,清热解毒药要慎用,或者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加顾护脾气的药,本来他(病人)就有食少、纳差,甚至于纳呆,还有腹胀、便溏,你再用苦寒药,使他本来就不能吃多少东西,乏力的情况不能改善,你再拿清热解毒药,会更加损伤脾胃。所以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当肝疏泄太过出现了情况,清热解毒药怎么应用的问题,分寸的问题,以及在整个方剂的配伍上,应该注意什么。
  比方小柴胡汤也是这样,柴胡和黄岑和解少阳,使少阳之邪不至于邪热加剧,因此这有泻肝之意,其中象人参、甘草、大枣,这里面就是强脾土,有益脾之意,而且是助正以达邪。所以后来再发展,柴胡疏肝散等等都是临床有效方剂,今后你至少看到这个病,能够知道怎么入手,常用的疏肝药,我觉得有柴胡、青皮,包括,如果有热的话,川楝子,郁金,比较轻柔的,特别是病程长,体质已经偏弱的,理气药就是佛手、香橼,这两个药,在价钱上肯定比我前面说的贵了,疏肝理气的药。而健脾和胃的药,我觉得从六十年代始,山西的中药研究所,他们已经把强肝丸、强肝汤拿出来,实际上这个原则就是在此指导下,把人参、黄芪都用上了,临床上如果像山药、焦白术,这都是符合甘味调脾,还有为了防止补而腻膈,可以加一些角莱菔子、鸡内金、焦三仙等。这就是在方证相符的前提下,注意这样的一些情况,这是在[按语]里面,我通过肝病传脾的条件,来说明肝实证,也是要泻肝的同时要实脾,要顾脾的。
  原文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我昨天把本义和引申义给大家介绍了,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推而广之来看,张仲景重视脾胃的这个观点,在第一篇第一条鲜明的点出来,因此对后世,包括本书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指导意义。这个重要立论里面不管是肝实、肝虚,都应该看到脾旺关系到后天之本,必须实。也关系到气血营卫的化生源泉是否旺盛。因此他这里面,亦直接关系到病后的康复能力,关系到体质的抗病能力,所以有深远的临床意义的,这个也符合当前西医学里面,强调提高免疫功能的这个作用。中医的理论,张仲景明曰:“脾旺不受邪”。不管是从增强体质上,还是病体的调理、补益。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里。
  肝虚治法,请大家一定注意,肝虚治法体现的是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一定要把那个“伤”字,当作什么来讲呢?制约、约束,甚至管制,但这个管制,绝不是管制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听明白了吗?是化生不病之理。
  我想介绍一下,就是[现代研究]里面,有两位值得说明的,一位是湖南的周衡老师,他把这一条原文,给大家提示了四点意见。一个:他认为“治未病”的思想,是一条纲领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它不单单是限于一个肝虚肝实的治法,也不仅仅限于是一个摄生、防病这样的一个情况,应该把它贯彻到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在叶天士,清代的叶天士,他曾经理解这条原文,叫做“务先安未受邪之地”,教给你,有预见性。你不能看见肝病就治肝,一定要想到“未受邪之地”是哪呢?传脾,脾就是预传之脏,得想到这个。所以它具有纲领性的意义。这个思想为什么是纲领性意义呢?比方说我们都复习过了,什么《伤寒》、《温病》,包括这个《杂病》(《金匮》),都得有这种观念,倡导要“查其有预传之势”,要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就是截断这个途径,不让它滋蔓。第二就是要知传,是治未病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知传是治未病的前提,或者说先决条件也行,这完全通过我刚才画的那个图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第三个就是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刚才我举例的逍遥散、小柴胡汤都是这样,从整体出发,看到脏腑之间的相关性,即联系又制约,互相滋生的关系,因此整体调节,而不是着眼于局部。你现在告诉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我就治肝、治脾,一定要考虑整体的调理,所以这点是很重要的。第四,五行学说的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以前,对五行学说有一个机械推论,甚至于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持否定态度,就不要再讲了。实际上,应该把它放在我们祖国医学的这个范围内,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调控系统,而且是一个整体的、自稳的调控系统。所以我们的方药,即有针对性,也有一个很好的治疗作用。这就是遵照治未病的原则,是这样的,这是我刚才讲的肝虚的治法,体现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如果是方药的活,我刚才说,肝阴虚不得眠,在酸枣仁汤里面,补用酸是什么?酸枣仁,助用焦苦是谁呢?炒知母,回过头来再就是谁呢?就是茯苓、炙甘草都是属于有益脾的作用,甘味。因为茯苓是甘淡之品,补利兼优,它有健脾作用,甘草就不用说了。还有什么呢?酸枣仁,还有一个就是我要说的,这个酸枣仁汤就这么几味药,川芎在其中什么意义呢?刚才这几个药全都符合酸甘焦苦并用法,那就是说从中医基础理论来说,“肝体阴而用阳”,川芎理其肝气,对肝虚、肝体,我们采取了酸甘焦苦并用法,而川芎,就是理其肝用,达到一个疏肝理气的作用,所以薄荷和川芎,在这里面很奇妙。
  关于“助用焦苦”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如果疏泄太过,轻的话是一个肝火上炎,再重的话,就是什么呢?肝阳上亢,还有呢,虚火内动。《临证指南》这个书里面,有一个曹氏医案,他给介绍了一个病案,就是为了防止肝风的问题,选用了牡蛎、白芍、炒生地,还有炒菊花,他写的是“菊花汤”又有炙甘草和枣肉,来治疗肝虚内动。这个方子里面,其实炒生地和炒菊花,就是取其什么作用呢?“焦苦入心”。所以刚才我说,比如“助用焦苦”的药,酸,酸味的药包括五味子,酸枣仁、白芍、山萸肉、五味子,这是酸入肝,“助用焦苦”的药,就是炒生地、炒知母,包括我现在介绍给大家的炒菊花。甘味的药就不用说了,所以作为临床实践,以及历代医学的认识,包括现代的研究,我介绍了周衡教授的认识。
  也有的认为,象北京的苏宝刚老师,他认为用酸味来补肝,补肝虚,这是“正治法”,因为酸味补肝之本体,助用焦苦来补心气,他说“子令母实”,是“旁治法”,而其它甘药入脾,包括实脾来制水,制水以后,使心火旺盛,然后再怎么样?制约肺金,达到“治肝补脾的要妙”。他说这叫“反治法”,我认为这是“兼顾法”,就是说它能够治一脏,能通过生克制化原理,把它整体进行調控或者使之“自稳”,进入这样的一个系统内。
  要说中医妙,妙在哪里?就是,不是局部的观点,就象咱们昨天学的,不是象“中工”那样,“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应该是从整体出发,现在他这个范例以肝病为例,说得非常好,作为一个医生,这个途径走不通,我们再想一个办法,若这个办法不行,再从五脏上用生克制化原理指导治疗,时间关系,就介绍到这里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