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07讲

  第07讲 第一篇:概述

  黑板

  一、概述

  1.篇名意义:

  ⑴其学说为理论指导,理论基础
  ⑵其原理变化的反映是临床诊断的论据
  ⑶创脏腑经络辨证方法
  杂病病机复杂:⑴病自内生→脏腑病变
  ⑵时病转归┬经络病变
  兼感外邪┘
  ⑶不内外因┬经络病变
  └脏腑病变
  “先后病”:病有先后,治有缓急

  2.内容简介:

  ⑴预防医学与病因(1、2条)一类
  ⑵论治原则(14、15、16、17条)一类二类
  ⑶病机(10条)二类
  ⑷四诊举例 二类三类
  ⑸预后 三类
  (一类为重点掌握,二类为熟悉,三类为一般了解)

  二、原文分析(第一条<提要>)

  1.“治未病”┬未病防病→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防传(变)→防止疾病的发展
  为什么要“治未病”?(以肝脾为例)
  ⑴理论依据:《难经·七十七难》
  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脏腑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⑶脏腑经络学说
  ①生理上:肝、脾的功能(肝主藏血,主疏泄;脾主统血,主运化)
  疏泄脾胃以助运化
  肝          脾
  藏血   滋生肝血   统血
  主疏泄          主运化
  ②病理上:㈠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㈡肝失疏泄→脾运失司→湿邪困脾 ┬影响肝之疏泄
  │      └→湿热内蕴 ┘
  ├→黄疸,最常见肝胆病
  ├→淋病,湿热下注膀胱
  ├→痔疮,湿热下注大肠
  ├→狐惑病,湿热上扰口、舌、眼,下注肛、阴,蚀烂
  └→热痹,湿热下注关节
  ⑷五行学说:相乘相侮
  克
  肝──→脾
  木─乘→土
  ⑸临床实践证实
  ①厌食,纳呆
  ②疲倦,乏力
  ③腹胀
  ④便溏,胁痛
  2.怎样“治未病”? 当先实脾,“先”是先治未病的脏腑,“实”为调补之意
  3.目的:防止疾病的传变蔓延
  截断疾病传变途径
  四季┬指每季度末18天X4=72天
  └一年的互词
  脾旺不受邪─→脾气充盛,不受肝邪的侵害
  └┬抗病能力↑
  └病后再生(康复)能力↑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我们接下来开始讲第一篇,第一篇篇名叫“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也就是说,第一篇的篇名叫做《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它和各论里面所说的“病脉证治”,看来是有区别的,所以,首先我来讲第一个问题,概述。
  为什么以“脏腑经络”命名,首先从生理上来讲,脏腑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从病理上讲,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从生理、病理上说脏腑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那么,就名篇来说,拿它来标明篇名,是什么含义?有三个。第一个,它是用这个学说,做理论指导、理论基础。第二,张仲景认为,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是临床的诊断依据。因为昨天我说,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它是反映是证候,那么回过头来说,是整体功能的失调,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的反映是临床诊断依据。第三,他创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篇名的意义从这三方面来理解,所以,最为全面、实用,而且比较确切的来辨明。
  杂病的性质和部位,也就是有利于辨明病性、病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杂病的病因复杂,为什么复杂,我们分开讲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病变的部位它就不一样。比方说,内伤杂病,病自内生,是内伤所致,首先见脏腑病变。脏腑病变用什么办法来辨证呢?肯定得结合八纲辨证,来具体落实在哪一脏、哪一腑,出现的病变情况。再有就是时病转归及兼感外邪而来,这两种情况(时病转归及兼感外邪),也可以兼见经络病变。还有,就是我们讲“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其中有“不内外因”的基础,它讲了“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所致的疾病。它由于情况不同,可以见经络病变,比方说,虫兽所伤,叫熊瞎子给舔了一下子,它舔的轻,可能就是皮肉损伤,一下子把内脏都给吃了,你说这人还能活吗?根本就不存在着治疗的问题了。所以,这个不内外因里面,确实轻者经验病变,重则脏腑病变,甚则生命都不存在了,可见这不内外因,它的划定是很有意思的。那么我说,你若见脏腑病变,你用经络辨证、六经辨证,能辨清吗?不可能。如果是处在经络辨证的时候,你去拿脏腑辨证,可以吗?因此,我觉得他在命名上,确定在脏腑经络的辨证方法,是非常全面、实用的,目前临床中医的辨证方法诸多,那么多种,但是这个是最习用的。因此,咱们讲完《金匮》以后,对杂病的辨证,一定要把握从整体出发,结合四诊的合参和八纲辨证,把具体的临床表现,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上,就是为了确定病性、病位。
  下面,我要讲,为什么叫做“先后病”?“先后病”的这个概念,什么含义。强调病有先后,治有缓急。在我们要讲第1条、第2条原文的时候,涉及两个疾病的传变规律,一个是脏腑病变的先后传变规律,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是要传脾的,肝病先病,之后是脾病,这是脏腑的先后病。“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邪气、客气邪风,也可以说,这个病因是六淫之邪。六淫之邪先侵入经络,在外的经络,为什么会传入脏腑,由表及里这样的一个发病途径,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所以,经络先病,再传脏腑,这又是一个传变途径。是不是先后呀?再比如说,在第十四篇,有一种水肿病,与妇女的月经紧密相关,如果先月经闭止了,“经水前断,后病水”,这叫做什么?“血分”。先病水肿,后月经闭止,这个叫做“水分”,又是一个月经的闭止,与水肿之间的先后关系。这个,有没有指导作用,有指导作用。所以,本篇对全书有指导作用,把它说成是具有纲领性的意义。还可以举些例子,比方说,在下血的问题上,中医内科学也讲,什么叫近血,什么叫远血?是以大便之前见血,还是便后见血(区分),有近血、远血之别。《金匮》有方有治,还有就是痰饮呕吐,是先呕吐而渴,还是呕吐之后不渴,这个就是以痰饮呕吐与渴,渴证的发生先后,来判断痰饮病向愈还是未愈的标志,等等。都是先后病这样的一个具体运用,这个从症状的分析、从病情的分析,为的是确定治法方药。
  所以,我们说学习本篇的意义,第一,要掌握本篇具有概论的性质,是全书的总论,具有纲领性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要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延伸基础,贴近临床。所以,这个总论尽管是论述,但是它举例说明,是一些原则性的指示。因此,我们是中受到启悟,为了把基础和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它也蕴含着辨证治疗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因为整个的篇章里面,在第一篇的指导下,都是病、脉、证、治结合的。
  下面,我来说一下,第一篇要讲的内容。(二、内容简介)要突出的问题介绍这么几个:(1.预防医学与病因1、2条)预防医学思想是非常有先进性的,到目前,我们国家的卫生方针,也是以预防为主,然后才是治疗,讲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等。所以这个地方,他(仲景)在那个时候,在《内经》、《难经》的思想指导下,已经有预防医学的思想,包括什么?这个到课堂上讲,我们侧重要讲几个治疗原则的。(2.论治原则)这个重点是(14、15、16、17条)为了便于掌握,我把条文分三级,一级条文就是重点掌握,二级条文就是熟悉,三级条文一般了解。在本篇,一类条文是1条、2条、14条、15条;16条、17条属二类条文。这就是我把重点内容,用这样的一个标题给大家概括出来,就是有关预防医学,包括病因,再就是论治原则,最后我给大家归纳,到底是几个治疗原则,对全书有指导作用。(3.病机)涉及到病机,就是第10条(属二类条文)“厥阳独行”。(4.四诊举例,属二、三类条文,5.预后,属三类条文),基本上一共17个条文,是这么五种分类。“四诊举例”因为它涉及到望诊,望气色、望形态,闻诊有闻声音,然后就是问诊,还有切诊,还有切诊与季节气候的紧密结合。所以这个(4.四诊举例)我就不具体写条文,因为那个都得具体来说。最后,预后,算三类条文,预后里面,他涉及了“卒厥”和“浸淫疮”两个条文。

  (二、原文分析)

  第1条的原文,如果说提要的话,就像我们书上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讲原文的核心内容,请大家看书[释义]“本条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这个治疗法则,它体现了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整体出发,诊断疾病。从整体出发,强调“治未病”,以肝有虚实不同为例,所以,这一段话,就是来说明本条的核心内容,现在我来读一下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一类重点掌握)

  这一条文一共是三个自然段,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自然段里面,要讲什么叫“治未病”,为什么要“治未病”?如何治未病,治未病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在这一段里,这几个问题都要解决,之后要分析,为什么“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和前面我们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上工”的诊断水平,和“中工”之间到底区别在哪里呢?第一段说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首先说“上工”,在战国时期,对医生分等级,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对于精通医理,医技高明者,称为“上工”。就是精通医理,医技高明,我们当代的名医,也更应该这样,那天我说了,做名医的四大要素:高深的理论,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再加上高的门诊量。现在说在张仲景的战国时代,他就提出来了,要通晓医理,医技高明。这是“上工”,次之就是“中工”,更次,或再次之,“下工”也。还有一种分法,看治愈率,十之九,“上工”;十之七,“中工”,十之六,“下工”也,这个治愈率要求的可真是不低。我看到一个资料,是2002年7月份发表的,专家在国内进行评价,在我们国家的误诊率,超过世界标准25%,多出2.8个百分点,为什么?等着我们在讲具体内容的时候,我再给大家介绍这个。所以,张仲景的标准挺高。
  “治未病”,这个在《内经》里面有,《四气調神大论》说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我们这里面的“治未病”,实际上是他给延伸了、发展了,也不是他独创,他是在《难经》基础上说起的。(未病防病:已病防传<变>)“治未病”在《内经》中,比方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讲什么呢?未病防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讲的也是未病防病,防止疾病的发生。现在放在我们《讲义》的,第一篇第一条上,叫做已病防传或者已病防变,是防止疾病的发展。所以,它已经是引申意义了,但是,不是张仲景独创,《难经》也有说,所以,现在我要问,为什么要“治未病”?这个依据,我认为有五条。
  ①第一,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有两个,一个是《素问·四气調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往下还有话,咱就不比喻了,他那里头说得很多。那么《难经·七十七难》,怎么说的呢?这个《讲义》它没有引,实际上它和这个原文,文字上差别不是很大的,说的就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因此就应该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影响到脾脏吧,就是这个意思,是《七十七难》有这个说法
  ②下面,我来讲第二个依据,就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上次我说过了,就是属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强调联系。现在我们这个《讲义》的核心的提要,它也提出来了,就是作为人体的内在环境,脏腑之间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既联系又互相制约。所以一脏有病,必然影响他脏,这就是整体观念,落实到人体的内部环境,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脏有病,必然影响他脏。
  ③第三个依据,脏腑经络学说。我想以肝病传脾这个原因来分析,从生理上来说,肝脾是一个什么关系,病理上,肝脾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1.生理上,肝、脾的功能)这是基础的知识,请大家看,肝,肝脏是藏血,主疏泄;脾,主统血,主运化。两者之间,肝对脾来讲是疏泄脾胃,疏泄脾胃以助运化。也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能够助脾运。脾作为统血、主运化,作为气血生化的源泉,能够滋生肝血,这是生理上的关系。(2.)病理上,第一,如果是肝气郁滞(则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这是第一种情况(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也就是说,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个功能性的变化,也可以说经常看到的是亚健康状态,肝气郁滞,则肝失疏泄,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或者是脾运不健,也可以这么说。肝失疏泄了,脾运不健了,那么会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肝脾不调,要么肝胃不和,这是临床常见的一些症状。第二种情况,(肝失疏泄→脾运失司→湿邪困脾,或湿热内蕴→影响肝之疏泄)这就是说,从肝主疏泄失职,可能引起的一些疾病,比方说,病机的、或病理机转,最终落实的是什么?导致湿热的病因病机,它又反过来影响了肝、胆的疏泄,影响肝胆的疏泄。最常见的是肝胆病,就是黄疸病。还有淋病,湿热下注到膀胱的话,出现湿热的淋病。痔疮,湿热下注大肠。还有,湿热内蕴又影响到什么,影响到肝。比方说,湿热上扰,循肝经上扰,就是刚才讲的口、舌,包括眼部的蚀烂,湿热下注,就出现肛、阴的蚀烂,此为狐惑病。还有,就是湿热下注到关节之间,成为痹证的热痹等等。所以,这个,都在杂病里,在《金匮》书里面全有,和肝脾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我最应该说的器质性病变,就是肝病,我为什么没写,就是因为下面我们要具体讲肝病的。
  ④第四个依据,五行学说。也就是说,我们反复强调了《金匮》杂病,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但是,在第一篇第1条里面,它对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作用,又分析得非常透彻,也可以说,是它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的一种临床用药的典型。所以,必须得学好这儿,五行学说,肝脾之间的关系。肝属木,脾属土,肝对脾的影响,是一种什么作用?正常生理是一个相克的关系,病理状态下是一个相乘的关系。反过来说,脾对肝又是什么影响?就是反侮的关系,五行学说也就强调了五脏的这种相乘相侮的关系,它不是机械推论的,而是“移皆有次”的。因此,作为五脏之间的五行学说,它恰恰是一种五角星的关系(肝→心→脾→肺→肾),五行学说里面,它是“移皆有次”的,肝对脾的影响,脾和肾之间,又是这种相克又相乘的关系。肾对心,心对肺,肺对肝有一个什么关系,我们在讲肝虚治法的时候,将涉及这个五角星,时间的关系,我先点到这。
  ⑤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五个依据,临床实践证实。不仅是中医,西医也承认肝病对脾的影响,50年代的时候,就有科研资料报道,现在就是更加大量的,有关临床肝病治疗的一些情况,现在统计被肯定,第一个出现的症状,应该是什么情况,让人觉得,他真的得肝病了,比如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他应该表现,厌油腻,是食欲的下降,不想吃东西了,这你说是肝的症状,还是脾的症状,正好是肝和脾的症状,所以这个病,⑴第一个症状上,是厌食,通常情况下西医说的是厌食,我们说的是纳呆。⑵那么第二个症状,他应该出现什么,比较多见的,是乏力,我们中医说是乏力,他(西医)说的是疲倦。⑶第三个症状,腹胀,中医说的腹胀。⑷第四个症状,便溏。请大家看,前四个症状,这个出现的比例为81~90%以上,有的报道是92%,有的报道比这多。总的来讲,脾虚的症状是最先出现,而且比重非常大。真正的肝区疼痛,肝区疼痛这是西医说的,我们应该说的是什么症,就是肝病本身的胁痛,却是居于第六位,不管是甲肝、乙肝、戊肝的临床表现,我们没有做统计,我现在看到的资料,就是急性的黄疸型肝炎,包括乙肝,慢性乙肝的急发,就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实践证明,中西医学已获得共识,就是肝病要传脾的。所以,为什么要“治未病”,我通过这五个方面,给大家做了一个解释。这是为什么“治未病”,怎么样“治未病”。
  我这里就等于,在“治未病”的问题里,讲第二个小问题,怎样“治未病”?告诉你了,怎么治?“当先实脾”,这一个“先”字,特别是应当肯定的,因此,肝病的传变规律有先后,肝病要传脾有先后。那么,当先是治其本脏还是要当先治其未病的脏腑呢?当先治其未病的脏腑,去治脾病。这就是病有先后,治也有先后,治有缓急,“缓急”在后面治则中要体现,这是病有先后,取决于传变规律。同时,我说“当先实脾”的意思,他让你要有预见性,要看到肝病已病之后,要治其未病的脏腑,要有这个预见性。防止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的蔓延,这就是“治未病”的目的。
  上个问题回答完了,现在我要问大家,“当先实脾”,怎么个治法叫“实脾”,和补脾是不是一个意思?刚才说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它主运化,主运化水谷。不只是水液代谢依赖脾的运化,谷物化生精微,也依赖脾的运化。所以,补脾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叫“实脾”而不叫“补脾”?脾要运化,特别是涉及到脾相关的腑,是哪呢?是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脏一腑,两者气机上要一升一降。这个地方,脾作为枢纽,它一定得是顺畅,而且,要运化,必须是疏泄功能正常。因此,一定要保证它“补而不滞”,不能腻膈,是调补之意,为其“实脾”。如果有一个名词概念要问你,“实脾”的概念是什么?《讲义》告诉你了,“调补之意”,就是在补脾的药方里面,一定要加上一些防止腻膈的药物。什么药物具备这样的作用?“补而不滞”,不至于滋腻,那就是一些理气药。特别是你要想到,不是只去治脾不管肝了,就是要治肝。比方说,肝实的话,肝实证怎么治?“实则泻之”,泻肝,怎么办?调脾,泻肝调脾,这是教给你的办法了。肝实证的调脾,怎么调,下面,我们结合,[临床应用]的部分,我再继续说。
  现在,我要解释“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首先讲[本义],我们这个《讲义》的“旺”字,已经被写成正确的字了,实际原文它写的是“王”。那个“王”和“旺”意义和音都是一样的,为通假字。四季的原义有两个,一个,它是指每季度末的18天,一年四季当中,每一季度的最后那18天,为脾气当令,脾气旺盛。四个季度,全年应该有多少天?72天,为脾气当令的时候。再有,就是把它的词性,活看一下,四季代表一年,因此是一年的互词,也就是说,不必拘泥,非得等到是每季度末的18天,为脾气当令。也就是说,在一年当中,只要脾气旺盛的时候,即或是肝实,你可以考虑暂时不去调补脾脏,而着重去泻肝。但是总体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他就是让你时时顾护脾脏,它这个地方为什么多出来这一句呢?就是说,不要一成不变,不要死守规矩,可以灵活变通,也就是说,常法的话,应该“当先实脾”,变法,就是当遇到脾气旺盛之时,可以暂时“即勿补之”。这说明张仲景本身,自己就是既有原则性,又灵活性,开篇就把这个交代的非常明确,举例说明的。
  再往下看,就是“脾旺不受邪”的本义,“脾旺不受邪”就是脾气充盛,则不受肝邪的侵害。其引申意义,我怎么说,已经知道,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它也决定了,引申意义具有两个,一个是增强抗病能力,脾旺的根本道理,在于帮助你提高抗病能力。二是,你得了病,“已病之后”,通过“当先实脾”,达到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或者说,病后的,再生能力、康复能力得以提高。这就是近代医学所主张的,增强免疫力。
  讲到这的话,这最后一句话就好理解了,“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工的水平,就差在哪,他就是没有预见性,就是见肝病“惟治肝也”。所以,以前中医界里老说,你看西医那个,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西医的问题吗?张仲景那时候就给你指出,“中工”局部的观点是,和整体的观点相对立的,看不到整体,看不到脏腑病变的传变规律,就是见肝病“惟治肝也”,是错误的,是技术水平差的医理,不够深的表现。所以,他告诉你,你不要当“中工”,你要力争当“上工”。
  第一段讲得很有意思,不重复了,时间关系,我可能讲不了第二段,要下次课讲,第二段我要说的,请大家做一下预习,就是肝虚的治法是怎么个道理,肝虚的治法,我可以提示,“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简称“酸、甘、焦、苦并用法”,再看呢,“补、助、益、调之”也可以叫做“调补助益法”,简称是这样,那么你去看看,为什么要“补用酸”,为什么要“焦苦入心”,什么要“甘入脾”,什么道理?而且最后他说,“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实际上,前两段条文为最后的一段,“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个“虚实异治”的原则,拿肝病为例,说出肝实证是怎么治,肝虚证是怎么治,治法不同,有疑点或者难点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这个之前,从“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一直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关于这段话有说17句,有的版本说是16句,有的版本是15句,我们现在按照,赵开美的这个影印本为准,请大家分析,怎么理解,什么道理,再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