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第02讲

  第02讲 《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好,上课。昨天的课,把绪言的第一个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实际重点讲了一下“书名释义”,有关“性质”,就等于把仲景关于杂病部分,他的主要医学贡献引出,引起大家的注意。“沿革”的部分就是作为一般介绍,大体上了解就可以了。

  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关于《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这个问题我也是作一般性的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举例是有限的。基本内容,原书一共是25篇,第一篇是总论(二~十七篇─内科杂病;十八篇─外科杂病;十九篇─不便于归类的杂病;廿~廿二篇─妇产科杂病;廿三~廿五篇─杂病方与食物禁忌),相当于全书的,具有概论的性质。第二篇到第十七篇是辨治内科杂病、十八篇辨治外科杂病、十九篇是一些不便于归类的杂病,也可以说杂病篇里的杂病、二十到二十二篇是有关妇产科的杂病辨治,二十三到二十五篇,杂疗方与食物禁忌。重点,我们放在二十二篇以前,在全书里面,如果是二十五篇的话,有262方,如果前二十二篇,就是205方。

  在以前的《讲义》上,包括我们现在通用的五版《讲义》,它也是说有4首方剂,仅见方名,而没有载药。实际上,我认为是5首。这要是去掉有方名而没有载药的这几个方,就剩了200个方,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看这5首方剂是哪几个方。在这本书《方剂索引》的最后一页,272页,请大家看七画里,杏子汤,这是十四篇《风水》里面的,一个方子叫“杏子汤”,就是说“杏子汤”什么组成?不知道。在171页里的杏子汤,在括号里一下就见到了,再往下来,最后一个,就是七画进而最后一个230页,“附子汤”又是“方未见其药”,这是妇人妊娠篇里的,治疗阳虚寒盛腹痛,这是2首方剂。第3首,我要向大家说明的,就是第十画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胶姜汤”。这个在讲解的时候,有的就说阿胶和炮姜,实际上,是妇科病篇治疗下血证的。有的人认为,既然下血不能用炮姜,还有的认为,就应该是张仲景自己的“胶艾四物汤”,它原名叫做“芎归胶艾汤”。这样推论,不等于就是这个方剂的真正组成,所以这儿应该加进来,我说的不同意是4方,就是说,胶姜汤也属于这个范围。这是第3首了,第4首是在十一画里面,靠边的这一行,222页,看见了吗?“黄连粉”这是治疗外科的浸淫疮,外用药“黄连粉”。最后一个方子是十九篇里的223页,就是十三画以上的叫做“藜芦甘草汤”。这5首方剂,实际上仲景《金匮》的方剂里面,和《伤寒论》重复运用的有37方,咱们如果再减去37个,与《伤寒论》重复的方,还需要减掉一个什么方呢?就是我说的,在编次过程中,附方一共有23首。因此,这个数字我要告诉大家,在《金匮要略》里面,第一次出现,见到的实际是140方。就是说《金匮》里面实有140方,这是说前二十二篇,不包括二十三到二十五篇的杂疗方,他只是在林亿的序里面告诉你了,二十五篇内容里有262方,现在我告诉你们的,就是我们要讲的,前二十二篇主要内容里,涉及这些关于用药的问题。

  用药应该说一共是166味,在所翻阅到的资料,统计数字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今天要讲给大家的,是按照非常规范的数字统计出来的。怎么算出来的呢?就是《伤寒》和《金匮》共用的药物是68味,它们两个合起来共用是68味药,而《伤寒》,它自己单用19味,作为《金匮》明显地多于它(《伤寒》),79味药。所以杂病的治疗范围广泛,方的应用范围也广,因此挖掘和研究的余地很大。那么回过头来有人统计,就是在整个166味药,不管是《伤寒》,还是《金匮》,应用频率最高的,恰恰是“桂枝汤”的组合成分,大家能听明白吗?“桂枝汤”里面,都有什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为什么?我觉得等到我们涉及到具体方论分析的时候就会看到,为什么桂枝汤的组成成分用药频率最高。这是和他的医学思想,用药的规律息息相关,是不是?

  这是有关基本内容,我想就简单介绍到这,下面要说他的编写体例。

  这个编写体例,我如果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以病分篇”或者说“分篇论病”,还有就是“分条叙证”,再一个就是“分证出方”。我现在从这三个方面,给大家归纳一下,然后看他到底这种编写体例有什么优点。

  1.“分篇论病”,如果在前二十二篇里面,他所论述的疾病大约是40多种。也就是说,在这个“分篇论病”里面,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篇,合篇来论述,也就是说,它是数病合为一篇的;还有的就是专篇论述,独立的一个疾病成篇。现在我首先来说一下,就是关于合论,数病合篇的这种合论,它有几种情况呢?有三种形式。我们这个《讲义》,这也是按照我说的这种情况,三种形式。

  第一种情况,是病机相同,或者说病机相仿,证候相似,或者病位相近。有的病机不完全相同,相仿也可以。就是病机相同或者相仿,证候相似,或者病位相近,这是一个依据,把它合篇论述。比如说第七篇,讲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大家想,它共同的病位应该是在哪?在肺,病位相同,是不是?这根本就不是相仿了,就是病位相同,也不是相近,都在肺,是主要来论述肺系的疾病。那么显而易见,这三种病,包括咳嗽上气里的肺胀,同样的症状是什么呢?现在不是说证候相同了、相似了,而是症状相同,都是咳嗽、痰,或者甚则喘,咳、痰、喘,症状相似,当然在方药上,也有互用的情况。那么这个就是他合起来论述的理由。

  第二类就是我刚才在分篇里面说到的,不便于归类的杂病。十九篇就是这种情况,把一些不便于归类的,把它放在一起了。比方说,四肢的疾病,趺蹶、手指臂肿,包括转筋,是四肢的病变。然后他又把阴狐疝和蚘虫病归为一篇,阴狐疝呢,一会我在讲疾病分类的时候再给大家讲,蚘虫病,显而易见,就是所差的这个字呢,我们现在写的“蛔”都是这么写“蛔”,对不对?张仲景的这个《蚘虫病》篇,是这个蚘,肠寄生虫病,他把它放在第十九篇里,就是不便于归类。

  最后,就是分科论病。刚才讲的二十到二十二篇,妇产科的疾病,十八篇的外科疾病,这都属于分科来论述。

  这是关于数病合篇的三种形式。有什么作用呢?强调鉴别诊断,让你在学习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强调鉴别诊断,专论,一病成篇,或者说独立成篇,这个在我们书上体现在哪些呢?一个是第八篇《奔豚气病》,第十二篇《痰饮病》篇,第十四篇《水气病》篇,第十五篇《黄疸病》篇,全是独立地来论述一种疾病,或者伴发的症状。一般来说,就是特色鲜明、内容比较完整,或者说理法方药比较清晰,比较系统,所以把它独立成篇。这是有关我要说的“分篇论病”。因为它是以原文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说“分条叙证”。

  “分条叙证”就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以问答式的,来论述脉因证治,所以书写比较灵活。时间的关系请大家回去翻阅第三页,它专门的介绍了,就在第三页,编写体例的中间这一大段,举了很多很多例子,而且说了条文之间有几种情况,篇章之间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这个呢,大家自学了,不占用课堂时间。

  第三就是“分证出方”,这个是两情况,一个是有“详于方而略于证”。就是在条文的叙述上,把这个方说出来了,但是证呢,就用一个症状,或者一个是主症来代表,这个地方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需要完善证候应该见的临床症状。这就是采取在学习过程中,以什么以方测证,包括以药测证。再一种情况,“详于证而未出方药者”,这就是省文法的一种情况,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就得采取“以方测证”,或者“以证测方”,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编写体例有什么优点呢?我是这样给大家概括的,首先来说,从分类讲,简明、扼要。因此说“分类简明”,这个我基本上按照林亿等人的序,把它归纳概括出来的。第一从分类上来讲,简明扼要,辨证切要,从层次上来说,层次清楚,便于检用,还有就是文字质朴,经验可靠。所以清代陈修园,赞称他这种编写体例,我们讲义上也引用了,我就不写板书了,他说:“全篇以此病例彼病”,拿这个病,可以来说另外一个病。因为之前我讲了叫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拿这个病比另一个病。这样的话,“为启悟之捷法”,就是启发你,来抓住病与病之间的一些特征,或者说便于抓住疾病的本质,这种编写体例有很好优越性。第二个问题简单就讲这些内容。

  第三个问题,也是我在绪言里面,要着重给大家分析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本书的学术成就及贡献。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学术特色”?再说张仲景的学术成就。这就算一个属于概念性的问题,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叫做“学术”?所谓“学术”是指具有系统理论的专门学问,所说这种专门学问一定得怎么样啊?具有系统的理论,也可以说,它得形成一种什么呢?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学术特色”是指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它有别于其它学问的显著特点。学术特色,它一定是要指,这样具备系统理论的专门学问,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当中,要有别于其它学问的显著特点。所以我现在要谈张仲景的学术成就,需要分析张仲景的著作是怎样的一个理论体系,他又有别于其它学术也好,学问也好,有什么显著特点。我觉得张仲景的学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他首创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也就是说张仲景终究是首创了一种什么理论体系呢?有关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对于《金匮》来说,他突出的是对杂病的辨证施治诊疗体系,他对这种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亦是首创。我首先要谈为什么叫做首创,而且他这个理论体系表现在哪里,这个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上他这部经典医著上,在分析这个问题上,我就觉得他的原序里面告诉我们,他的成书有三个来源。

  第一就是“勤求古训”,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还有《胎胪药录》,那么多的古医籍。实际上就是全面的总结并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古典中医药理论,从大量的古医籍中获取理论要素,这也是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因为《伤寒杂病论》它的形成,是既有《内经》、《素问》、《灵枢》(《九卷》是《灵枢》)、《八十一难》是《难经》、《胎胪药录》,有的说《胎胪》是一本书,是有关妇科的,妇产科的,《药录》是有关药学的知识。就是说,他对于他以前的,或者同时代能看到的古典的中医药理论,他都要勤求古训,目的是从这些古医籍当中获取理论要素。

  “博采众方”就是广泛地来汲取汉代及其以前的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不是他独创,而是他继承前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的学习的体会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在里面。所以,他首先得广泛汲取,比方说,范行准先生,他的研究结果指出,“《金匮》的内容是《汉书·艺文志》十一家经方的缩影”。这就证明他真是博学,广泛地来学习,象前人的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直接的和间接的经验,都体现在他的这本著作里了。所以,他能把博览群书的所得,关键是怎么样啊?上升为医学理论。在当今也是这样,有的他刻意称其为“理论家”,但是他脱离临床实践,这个理论他就写不成。你临床疗效很好的一个“临床家”,但是他不注重从理论上升华,仍然不够全面。

  我觉得昨天张处长,他给讲了名医的四大要素,今天这个内容,是我给大家特殊补充进来的。他昨天的讲话,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而张仲景正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名医的四大要素,他讲了一个什么呢?“精深的理论”,可以说“高深的理论”,“高尚的医德”,高明的,或者说“精湛的医技”,第四是“高的门诊量”。我特别听他说了要远近闻名,门诊旦也得有。我现在觉得张仲景他自己的亲身体会,叫做“平脉辨证”。什么叫“平脉辨证”?你得亲自去实践,只有高深的理论,不经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知识是束之高阁的,不行,所以叫做“平其脉,辨其证”。张仲景这本书,体现了他通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式,依靠获得的医学真知,系统地总结了仲景本人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沿革”里面也能看出,他是从《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和合成论的。所以这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不是平白无故,也不是抄来的,更不是别人的。有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平其脉,辨其证”,总结仲景的临床辨证经验。所以从这里面他们能看到他“勤求古训”,突出一个“勤”字,而且在他的原序里面说到,你光看书,有的人是书虫子,见着书就买,有书就看,就是浏览,什么也不思考。但是,张仲景给你体会的,在“勤求古训”当中,一定要“思求经旨”。读了那么多古医籍,一定要思考,思求经旨,深切领会他的精神实质,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消化掉。“博采众方”,突出的是“博”,得“经究方术”,光采来这个方,仍然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死记硬背,不好用,所以要精益求精。这里面又突出的什么呢?在“勤”当中要“思”,在“博”里面要“精”,从广博把它化为约,变成你自己消化了的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所以,最后我要讲学习方法的时候,我今天是因为受张处长昨天强调的“名医之路”,“成长之路”的要素,我觉得张仲景就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关于他的高尚医德,在他的序里面体现得也非常好,就不多说了。

  我现在要说的,是他的学术成就。到底是怎么首创的?这个辨证论治的体系是个什么体系?刚才我讲的那三个要素,要说他首创,就是第一次把古医经和古医方,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创立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全备的理论体系。所以以在中国医学史上,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或者他的主要学术成就,第一次创立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全备的辨证施治,不只是理法方药全备,这个理论体系叫做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我今天要讲《金匮》,它突出在杂病上,那么《伤寒论》呢?就是外感热病的辨治诊疗体系。说他首创,就是他第一次,这在医学史上他的成就也好、贡献也好,就体现在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或者诊疗体系的创立。我说他这个作用,实际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接近1800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医药学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在他的方法论指导下,历代名医辈出,可以说,凡是在祖国医学范围内有所建树的,没有一个不是依靠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而且有独到见地,这样的人,他才能够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有所创建。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辨证施治进行了继承和发挥,促进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一些著书,包括一些文章非常非常的多,也可以说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是,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它确是伟大医学宝库当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也可以说,它已经能够最集中的来体现我们祖国医学的遗产,是必须加以保护,而且要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它。所以说,它是最有价值的古代文献,也可以说是经典著作。

  现在我要说的话呢,为什么要把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概括为“以病为纲、病证结合的首辨证施治诊疗体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篇名是一样的,都以什么名篇呢?标题上都冠以“病脉证”,有的时候他说“并治”,有的就直接“病脉证治”,有的多一个“并”字,这就是它篇名怎么来的,咱们就怎么学,篇名两书是一致的,标志着什么呢?“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脉证合参”。这种“脉证合参”又不是孤立的,一定得是病与脉证的合参,然后才是“辨证施治”,辨证与施治的紧密结合。首先,我觉得应该谈一下关于“以病为纲”的问题。关于“以病为纲”的意思呢,就是首先确立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就是指在杂病诊疗,杂病诊断过程中,你要诊断疾病诊断杂病,确立病名的纲领地位,首先把病名搞清楚,是个什么病,原来我们说辨病与辨证结合,是把西医的病拿来,中医来辩证,这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我们现在说,张仲景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从中医的角度上,一定得先明确,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然后我们再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什么为主啊?以辨证为主。这是咱们中医传统的理论,从经典上谁创立的?张仲景。

  所以,我首先要强调关于他疾病的命名,简单举例子说,有六种情况。就是在张仲景的杂病里面,有的是以病因命名,比方湿病,为什么叫做湿病呢?病因是外感湿邪所致,当然,外感湿邪以后,它临床有什么特征?病位在哪里?又出现一些什么情况?用什么方治疗?这是湿病。宿食病,为什么呢?病因由宿食所致,中医说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宿食病,病因,宿食所致。再比方说,刚才我提到的蚘虫病,蛔虫,寄生虫造成的,就叫蛔虫病。那很了不起,尽管字写的相异,但是音义完全相同,西医现在也叫蛔虫病,肠寄生虫病。还有一类,就是属于病理性产物,它既是一种疾病,而病理性产生造成的一种,回过头来它又是致病因素,如:痰饮、水气、瘀血也是病因,结果,它就叫痰饮病、什么水气病、血瘀病、瘀血病,血瘀是病因,瘀血是产物,它也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出现。

  第二,症状命名,这个在中医学里面比较多见。腹满病,以症状命名,痉病,我觉得张仲景在这个痉病的命名上也是首创,是他开始起的名,而且把它的主症在他原文里头,非常简捷的表述“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也”。近代医学对于痉厥的病,首先也是要看这颈项怎么样,硬不硬,就假设说没有抽搐,或者是没有神志的伴发症。首先要从神经系统检查颈项的情况,有没有角弓反张的情况,他对疾病的命名也叫“痉病”也叫这个主症为代表的疾病。症状命名,还有比方说,心痛病,惊悸病,这个都是比较常见的。更直接地,象呕吐哕(yue3)下利病,更是症状命名。

  病机,以病机命名。这个呢就是,比方说,肺痿病,这是中医内科已经讲过的疾病。肺痿病,指的是什么呢?肺气痿弱这样的一个病机,叫做肺痿。肺气胀满所导致的就叫肺胀病,所以这是病机命名。虚劳病,你们说它是病机还是病因呢?病机,为什么呢?慢性虚损、衰弱性疾病,因此,劳伤所致,而且久虚不复,使正气更虚。所以虚劳病也是病机命名,还有一类,就是病机加病位。也就是说病机和病位的结合命名,比方说血痹、胸痹,这都是咱们《金匮》里面特有的疾病命名,肝着、肾着,可见,病位在血分、在胸脯、在肝、在肾,这个具体地,在讲病的时候再解释。这是病位,具体的病位,“痹者,闭也”,讲的是病机,“着”,是指邪气留着不去。这就是病机、病位结合命名。

  还有一类,就是疾病特征命名。比方说中风病,中风的命名也是张仲景首创,因为在这以前的《内经》,说了那么多,比方说中风偏枯,它叫“偏枯”,它没说叫“中风”。风有四病,是什么?它都没有这么直接,张仲景明确地就说“中风”,怎么起的名呢?就是它发病的突然性,急骤。因为风邪的特征,善行而数变,再一个,自然界的暴风,它有摧枯拉朽之势,那个力量非常地猛烈,它会造成枝干断摇。也可以说,会造成树干怎么样呢?咱们看,有些自然现象甚至会连根拔起,用这个来形容,得了中风病以后,它的不同的病情,确实有轻重浅深之别。这个特点,在中风篇把它的临床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他也在当时的病因认识上感到与风邪有关,现在来看,西医里面也把中风分成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出现了脑的梗塞,出血性中风出现脑溢血,他直接明确病位,就叫做“脑卒中”。所以这个中风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关于疾病的命名,张仲景也是很有贡献的。还有就是历节病的命名,也是很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在讲这个病之前,我先用病名的范围给大家一个印象,什么叫历节病?就是遍历关节的,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刚才我强调,湿病相当于近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放在第二篇里论述,而中风和历节放在一起,第五篇来论述,这个历节病就相当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了。他为了说明在内因上,它和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的外湿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有肝肾先虚的问题,内因有不足。

  第六个就是以疾病发生的特定时期命名,这个字是暍[ye]病,在内科杂病里面痉湿暍病。暍病它有严格的季节性,就一定得是夏季伤及暑热之邪。但是,它属于伤暑,而不是中暑,叫做暍病。再有,特殊时期,妇科病,如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有严格的特殊时期,发生在特定时期。

  时间关系,不举例了。我要说明的,就是尽管《金匮》对疾病的命名不象证那么统一,它是多元的。但是你要在临床诊断上,仲景注意到了,病和证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他一定要强调以辨病为前提,才能确定辨证的范围。尽管我们中医这个病名,现在有的时候临床上大概有的还不常用,或者说起来莫名其妙,但是做为我们中医的学者、研究者,或者是后学者,学生们,也必需得掌握这个。你得先说中医讲的是什么,你得实践,然后才会知道,在多大的病变范围里,再进行分证、辨证施治。

  现在休息一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